范文 > 读后感 > 读《匆匆》有感 > 导航 > 读《活着》有感1500字

读《匆匆》有感

读《活着》有感1500字。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15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摘自韩文版序

真如作品序言所喻,人与他的命运本身,是一对与生俱来,随命而去的共同体,一个人的一生,或者说一生的命运,往往刻录的不仅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执着、诠释,同样是一段社会历史的烙印!有许多依然值得后人回味、记取和借鉴!

一、《活着》生命的脆弱和坚韧

看完《活着》,我觉得很沉重,沉重中又有感动。而这不是某某大家,某某伟人带给我的,仅仅是由一个没有文化,平凡的老人所带给我的,我就象坐在旷野田头,听一位老人用他毕生的苦难、心酸和伤痛,叙述生命的本质和活着的意义,生命的本质首先就是活着,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面对生命的脆弱,依然相信生命的坚韧。他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了在我们看来无法承受的东西年轻时的放荡使他输尽家产,沦落为贫农;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根本无法过上温饱生活;一生中又眼睁睁地看着家人或因生活或因意外一一离去,直到老来送走了小孙子,竟孤身一人活了下来福贵承受着苦难,就像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重的拉力,但它没有断!从他的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我们怜惜生命的脆弱,同时也不能不为他最终的活着、为他不垮的生命而敬畏!老人以他对生命执着、坚韧,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内心的强大!相比之下,在当今生安泰社会、有着良好生命和医疗保障之下的我们,还有人去随意贱踏和伤害生命,这是何等的消极和无知,这无疑也衬托了当今社会的人们,对生命的轻视和内心的脆弱!值得深思。

二、《活着》他默默的教给了我们两个字:活着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种对生命的体会是如此极致和细腻,就张爱玲自身而言,这句话多少显得有些消极。如果和《活着》放在一起,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这样一幅场景:张爱玲站在游轮上望着滔滔江水,思绪万千,转过头顾影自怜。游轮后面,福贵坐在一条小破船里拼命划着桨,浪头一个接一个劈头盖脸地打过去,突然福贵的小船被冲垮了,在江水中挣扎的他连忙抱住块木头,沉浮这想象有点夸张,但从某个角度说《活着》所传达的确实与张爱玲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成功和平庸。也就是:生命永不言弃,活着才是王道!

三、《活着》一部纪录片

近观中国近七十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国力还是民生,后三十多年的蒸蒸日上,我们有目共睹。但前面部分是怎样的呢?我们往往通过这期间发生的大事件来认识这段历史,《活着》则从讲述者福贵的一生,更真切地展示了当时中国的苦难历史。福贵生活在乡下,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样,看不到国家大局的变化。他们不是国家命运的掌控者,连旁观者也不是,就像舞台上被蒙住了眼的群众演员,对场景道具的变化浑然不知,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动作,被撞倒了,爬起来,弄伤了,叹口气继续表演。波及到福贵生活的场景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如果将如此坎坷的时代背景比喻成大江中汹涌的浪涛,那么绝大多数人,就好比是乘着大江中的叶叶扁舟,接受着大浪的洗礼。大浪滔滔、沉浮由命!在命运的江水中,生死挣扎的人们是怎样活着的,这正是属于中国百姓的历史。昔日民族、社会的苦难,也成就了百姓生命的磨难!也正因为有如今的国泰民安,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活着》有感1500字


今天是迎新日,早晨出门见处处亦是青涩的脸庞,写着憧憬。似乎两个多月的休整已经足够让他们沉淀下来,从他们脸上再也窥探不出其他情绪,外人也不得知,当他们手握录取通知书时,或喜或悲。过去总要成历史,无论如何,四年的大学还是要在这儿度过,失败者也应承受这样看似巨大的磨难。

迎新总归是忙乱的,志愿者的辛苦从他们被汗水浸湿的衣裳便清晰可见。中秋假期道路想来也是混乱的,我便来茶谣躲了清静。这地儿安静,除了偶尔会有人来喝茶聊天,大部分时间还是清然自得的。茶与书是绝佳的组合,茶的醇香和书的墨香真真是让人身心怡然。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现在的记性不如从前那般好了。常常读一本书,读到临了却怎么也记不得前文写了些什么,甚是苦恼。便渐渐地养成了读半本就拿文字稍稍记录,也不枉费品一本书的时间和精力了。大半天断断续续读了半本余华的《活着》,他的文字还是让我感动的,特别是在某个地方会特别触动人心。书不如影视剧那样给人最直接的心灵冲击,没有情感充沛的言语,也没有略显浮夸的动作,更没有恰到好处的配乐。书不容易催泪,但读《活着》是活生生地让我眼里总是噙着泪,我知道,要是流下来,那,一定是苦的。

余华是纯粹地写这本书的,纯粹地写巨大的磨难下也从来不会有绝望充斥,没有加杂任何华而不实的东西。越是朴素的文字,越是有力量。我很欣赏想书中福贵这样的人,一生磨难,年少轻狂虽也浪荡得令人发指,暮年之际还能这般清楚自己的经历,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和盘托出,没有任何遮掩。余华说,他是那种能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人老了,什么都明白了。福贵父亲在知晓福贵败了家后的言行令我感动,年轻时自己浑浑噩噩骄奢度日,让原本家底厚足的徐家元气大伤。不想,坏基因也注定是要遗传的,徐家终是在福贵的手中消失殆尽了。因此,没有过多责骂,苦苦嗟叹之余也再三嘱咐福贵要尽了还债的责任。这是活了大半辈子的感悟和释然吧。

福贵年轻时,赌博、嫖娼、打女人、骂老子,种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也当要背上千刀万剐的罪名了。古说严父慈母,福贵的母亲正如大多数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母亲形象,即使面对这样混球似的儿子,终归还是溺爱的。

母亲的伟爱让我念家。这是第二个不归家的中秋,想着家里应是团圆的,除了几个小辈在外求学。一个人的时间愈发难以打发,只能看书聊以度日,花了一日便看完了整本书。福贵的妻子家珍是极善良的,本是有钱人家的小姐,竟也能逆来顺受。常理来说,这样破碎不堪的没落家庭,加以不会疼爱她的丈夫,就算她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也是不会遭来怨言。然而,她非但没有逃离,反而千方百计地回到这个家庭。在苦难的袭击和病魔的侵扰下,她是那样的无坚不摧,像一块生锈的似得渐渐润了色,增了韧,泽了钢。

福贵的一双儿女都命途多舛,最后死在了医院。儿子有庆自打生下来就没过过好日子,就连好不容易上的学也都在拔草放羊的匆匆里捱过了。想来也是,在那个年代穷苦人家的孩子是没有所谓纯真的童年的。有庆的死是高尚的,倘若在当今时代,献血而逝的人是要被称作英雄的,赞赏褒扬这些尚且不谈,光是慰问金那也是相当可观的。可,有庆死了,什么都没得到。福贵的女儿凤霞是个令人心碎的人儿,幼年高烧让她丧失了说话的权力,家庭的负担剥夺了她的人生自由,儿子苦根的出世消耗了她最后的生命。

福贵的女婿万二喜和外孙苦根像福星一般地出现,但最终这两颗星还是陨落了。

于是,只剩了福贵一人。这一生,命运跟他开了无数个并不好笑的玩笑。一生与命运抗衡,直至老了没了气力,与老牛相伴相守在田野,靠最后的一丝信念活着,为活着而活着。

为活着而活着,这容易,也不容易。活得纯粹,但谁能活得纯粹而心甘;绝望不存在,那也是在所有的绝望消磨了你所有的希望之后;眼泪的宽广能包容一切,释怀一切。巨大的灾难后,生活还是要继续。因为没有资格抱怨命运,更没有权利抛弃命运。

也读到不少人写《活着》的感悟,大多雷同,都是在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下剖析福贵一家的悲剧,强调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我并不反对这样的视角,时势能造英雄自然也能毁灭不幸的人。我没有什么全新的视角,也只是在泛泛而谈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理解。可我觉得,写内心深处的感受远比批判冰冷的社会现实更动人。

读《活着》有感3000字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人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

悲怆的残阳微弱的呼吸着,无意感染了那一个午后的黄昏,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淡然,福贵讲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曾经像一部经典被缩成了记忆。年少的福贵是富少,有着刘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宠。人往往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福贵也变得焦躁不安了,烟花柳巷像无形的磁场,福贵一步步陷进其中,当他让青楼女子背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时,他不顾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亲。他也许从未想到此刻的逍遥只是昙花一现,也许他从未感觉到烟花易冷时的凄凉。他不顾娇妻,他忘怀于纸醉金迷的世界。人总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当一切浮华都成为过去时,繁华也就悄无声息了,福贵不知道自己正在给自己挖陷阱,这一陷,福贵再也没有出来过。

烟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赌场才是富少挥手洒金的地方。福贵比钟爱他的妻子还要钟爱于赌场,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而金钱就是利的实体。赌场上的输赢就像梦一般若真若幻,福贵不知道他正在输掉自己的人生。叹息之余,我感叹人生换位的易,福贵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奇幻。当他把家财输地一无所有之时,父亲并没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亲很平静。其实,人表面的平静是虚伪的,人内心的惊涛骇浪才是真实,福贵父亲的死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男人一旦犯错就难以让人原谅,男人一旦倾家荡产就少了拥有时的霸气,福贵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种着租来的五亩地,他要养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时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难以活下去的时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贵学会了耕地,看着年迈的老母蹒跚在旁福贵心中也许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儿凤霞,福贵也许在狠狠地咒骂自己。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实得活着,那不真实也变的真实了。

当福贵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里被自己痛打痛骂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门前,带着那份执着的微笑,福贵终于明白了自己有多么的浅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牵绊,而女人又是坚强执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拥有时,人就会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时,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时的福贵再也不会不顾妻子了,他开始变的疼爱自己的妻子了。他们的爱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难夫妻,为了一家人活着,他们真实的在劳作。

而人生总是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

他们的母亲因劳累过度卧病在床,请医治疗是必须。福贵进城了,没请到医生却被拉去当壮丁,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贵欲逃不能,看着离家越来越远,福贵越来越感伤,这也许是上帝故意搞的一处闹剧,活生生的让一个人经历些许的生离死别,尔后彻悟人生。

在战火纷飞时,福贵更想活。之后遇到解放军,他幸免回家,看着那依旧的茅草屋,福贵也许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看着眼前的一双儿女,福贵也许才真正体会到活着有多么的重要。眼泪是思念的载体,是欢欣的背面,是情意绵绵的流淌,夫妻两人劫后余生相逢是让人感动的人生场景。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运似乎并不赞赏他的坚强和勇敢,无情的夺取了有庆年轻的生命,福贵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看着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儿子,福贵的坚强被失子之痛冲磨的所剩无几了,他也许自责自己给儿子起的有庆这样带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贵还在活着,因为还有家人。随后女儿、妻子、女婿、小外孙相继离去,留下了他孤独一人,怀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经历着孤独。但这些并未将他打倒,因为他还有老牛,在凄清的岁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托在牛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理解的情况下,他往往将感情转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动物,再怎么受打击,也磨灭不了他真实的性情。福贵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我想,他已经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带半点掩饰痛苦的虚假。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的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其实,福贵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那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而人总是被动的接受那个时代,人权也许遭到了上天都难以容忍的程度,福贵就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儿。个人虽然超越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而福贵却在那个悲摧的时代里好好地活着,带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活着》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也就越来越大,越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难象风一样袭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时,才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坚韧不屈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生命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却让生命的坚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命运,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违抗。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生活的意义与幸福的标准,永远没有答案。《活着》向我们昭示了平静从容生活的可能,绝望的不存在。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想起了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年轻时因一次意外,双腿残疾,之后又频发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曾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还说:活着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还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福贵一生的悲剧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说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坚持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其实,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懂,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刻意去懂,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

读活着有感


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接触这本书的开始我记得尤为清晰。那是一节我听得很认真的语文课,虽忘记那节课的详细内容,却记住了那本书。老师用她悦耳动听的声音,描述了整本书的故事情节,使我沉醉其中。于是当天就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要看这本书。迫切的读书心使我当晚便买下了这本书《活着》。

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实属艰难,苦难似乎是上天注定的,接踵而至。福贵年轻时仗着自己是富二代的身份,吃喝嫖赌抽样样齐,败家子这个形容词最适合他不过。侥幸的是地主的位置最终让给了龙二,并没有尝到原本属于自己一百多亩的地被人瓜分一二的滋味,却也在一夜两夜之间,把家产满盘皆输,虽说这是龙二的计谋,但福贵若是多留个心眼,又何尝会将家产输光呢?

好在他的家人都包容着他,年迈的父母替他偿还赌债,慈祥的母亲也常去安慰他,老婆贾珍对他不离不弃,在他身边服侍多年,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虽然年幼,却也常帮他干农活。也不知福贵前世修来了多少福分,今生才有如此好的家人常伴于他。故事的结局也不是圆满的,富贵将亲人一个个送走,亲手埋葬他们,目睹他们一个个离去,上天对他最大的惩罚也不过如此吧。但是他深知,欠他们的债只能自己去还,无论如何都得还。命运的终篇,是只得一头老黄牛陪伴福贵,孤独终老。

有人说福贵的一生是凄惨的,也有人说福贵的一生是幸福的,而我说福贵的一生是凄惨而并幸福着的。他到最后都没有放弃生活,生活也自然不会放弃他。

回到现实,多少人有过轻生的念头,也有不少人为此付诸于行动,那么他们真的想过好好活着的意义吗?也许有,也许没有。

人是为活着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一切事物所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一种选择,一种对苦难永不低头的精神。即使再苦再累都要活着,因为舒服只是留给死人的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