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传承与创新演讲 > 导航 > 呼唤探索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演讲

呼唤探索与创新。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呼唤探索与创新,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一口气读完手中的书,不由得心潮澎湃:了不起,了不起!

波兰女孩多明尼卡芭兰,一名哈佛大学学生,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独自由伊斯坦布尔经乌兹别克和哈萨克,向东,穿越天山、黄土高原和沙漠到北京,再经深圳、香港转往台湾。有几个人敢这样做?她能在夜幕中一个人骑车进入沙漠,到达阳关;她能挨着饥渴爬上司马台长城的最高点;她能忍着病痛玩遍紫禁城;她甚至能寻找到天山尽头的小教堂去住宿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它带有探索的意味。那么,是什么使她决心这样做并能坚持下来?我想是因为多明尼卡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更有一种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这个金发女孩移民美国四年就进入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她精通五国语言,曾志愿去波士顿贫民区及斯洛伐克教书。去乌兹别克斯坦做学问又获欧奈尔国际研究奖学金。此后便独自走过中国。其实哈佛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曾出过国。哈佛也鼓励学生外出,越偏僻越好,甚至有奖学金赞助。多明尼卡的中亚、中国之行,就是这种鼓励的产物。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积累丰富的人文素养,养成豁达的人生态度。哈佛之所以具有如此活力,如此声誉,应该是与它包括鼓励探索在内的许多教学方法分不开的。

与这位哈佛女生相比,中国的家庭和学校是不是把孩子宠得太娇,教得太死了?一个中国学生,在语言不通且只带了少量钱的情况下,是否敢独自走进哪个国家?中国的老师家长们,又放得下心让孩子这样做吗?古人教诲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又有几个人能背着书包走天涯呢?恐怕只是天天把头埋进课本中罢了。

中国学生在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上屡屡摘金夺银,但要说到发明创造,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恐怕为数不多。青少年正处在最富想象、最有创新精神的年龄段,为什么中国青少年在这方面的灵感枯竭了呢?中国的孩子不用功吗?据统计中国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在世界上排首位。

我想,怕吃苦是探索创新的敌人,而中国的不少青少年就怕吃苦。在一次中日合办的野营拉练中,中国学生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而中途退出了,日本的学生则没有一个退出的,再苦再累也都坚持到最后。相形之下,中日青少年在吃苦耐劳方面的差距多么明显。

同时,沉重的负担,枯燥的学习也束缚了学生们渴望自由和创新的思想。试想,如果哈佛也因其是名校而对学生施以重压,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哈佛还是哈佛吗?如果多明尼卡也因为进了哈佛而对压力与竞争产生恐惧,不思探索创新,她又怎能拥有这般人生?须知许多东西不是学校课本上所能学到的,必须亲自尝试后方能知晓。

读了《我独自走过中国》,感动之余,我静静地深思着,我想,对每一个人来说,一样的青春会有不一样的内涵,也会有不同的人生历程。但不管怎样,唯有不断探索与创新的

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而这对于缺少创新精神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会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探索与掩饰》有感


神秘的UFO和外星人多次光临我们的世界,却只有几个人看见,有的没人看见。而且连卫星都没碰见!不知它们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它们拥有可怕而又高级的科技技术,真是所向无敌,那它们还要躲躲藏藏干什么呢?难道是要偷取地球上的资源?不一定,它们可以明抢呀!或者是伤害人类?那它们前面还帮助我们?

如今外星人出现多次,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看到外星人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多少?怎么生存的

是不是它们想消灭我们。

是不是想被我们当宠物一样养?

中国在一九零二年的探索与追寻


在一九零二年的老北京,有一家叫丰泰的照相馆。老板是一个忠厚的北京男人,有一个刻薄吝啬的妻子,和可爱伶俐的儿子福官。店里的掌机叫刘京伦,虽然穷,却有一股不屈从于命运的心气和傲气。任老板对他很好,没有因为刘京伦只是个伙计就看轻他,而将他当兄弟般看待。

但也只是这样了。一个复一个的普通日子过去,像田间流过的小溪,散入不知名的地方。将来,任老板老了,就让福官接手照相馆,娶一个如意或不如意的妻子。刘京伦也会定一桩亲事,他还会有一个孩子,而他的心气和傲气,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带着不甘与无奈消磨殆尽。但是在这个平常的阳光明媚的下午,忽然来了一些人,又发生了一些事。于是所有人的命运都发生了一些偏差,最后脱离了预设的轨道,走上一条不同的、完全不同的道路。由自己走出的路。

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哭和笑,他们是普通人也是时代的先驱者,他们曾为梦想孤身一人。

影片中,雷门华莱士带着欧洲的电影来到京城,却被认为是魔光鬼影,是坏的,是败坏祖宗的东西。而当刘京伦亲眼目睹了电影之后,它向人们展现了大洋彼岸的生活,它为那些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光影的魔力。

华莱士问刘京伦,你们中国人怎么那么喜欢哈腰鞠躬啊?对这个问题,小刘子以中国人特有的阿Q精神回答道:因为弯着腰,你看着人家的鞋子,你就知道了这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呐

电影是存在的意义所在。马克思说,人在和自然物的遭遇中领会到存在物的存在,而艺术是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欣赏自身。这一刻,福光普照,黑暗中亮起来了,他们的存在散发着光芒。

梦想是在年轻时燃烧的东西,希望是那时映出火光的眼睛。当法国人华莱士被赶出那座琉碧銮金的宫门时,我喜欢看人们第一次面对电影时的惊慌。他们尖叫着逃跑以为火车就要开过来,他们踉踉跄跄地躲闪以为人群正向他们走来,他们急切地挥舞抓挠以为帘子后面有隐藏的机密。年轻人好奇地打量它,热切地研究它。这让我觉得新的东西是如此的美好。它充满了灿烂的希望,璀璨的梦想。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篇一:《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篇二: 读《创新与超越》有感

篇三:《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3篇)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3篇)

【篇一: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引领数码生活新潮流,是因为苹果善于创新,在所有公司都在使用微软操作系统时开发完全自主的操作系统;在所有公司都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上用力时开发平板电脑;在所有公司着力于各种打字输入法时坚持开发手写输入法。苹果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企业的一员,普通职工应该在岗位中不断创新,变平凡为非凡。创新并非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或只是大企业的事,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菜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用新的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

创新是不分身份,不分行业的,人人都能再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创新。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酒店经营者发现,酒店浴室中提供的免费一次性香皂造成成本的增加,如何降低这一成本让经营者头痛,而一名普通职工发现,酒店香皂通常只使用一次,想要降低成本只有将香皂体积做小,但是太小又不方便使用,他不断思考如何能够将同样的香皂变得尽可能大,偶然间他想到如果将香皂做成空心的,那么这个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保持香皂体积不变,将香皂做成空心的,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方法。为什么他能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呢?那是因为他愿意不停琢磨,愿意在看似没有挑战的工作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企业一员,如果将创新看做是公司领导的事,自己只重复这简单机械的工作,那么永远不会有超越,永远只是一个平凡的职工。只有在岗位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它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内在潜能,普通百姓与天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改变的好思路以及付诸实践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突发很多好点子、好想法,但是大多数都被我们漠视了或者我们处理时间的方法习惯于建立在已有经验或者别人的想法上,这样创新变稍纵即逝了。如何培养创新素质呢?

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规则,我们往往不愿意打破常规,不远冒险。培养创新素质,首先应该培养冒险精神,勇于打破常规。其次,要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新思路、新路子,做到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发明,时时有创造,整个社会才会有活力,职工个人事业才能成功。最后,要积聚创新的力量。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不断思考;培养自信心,不畏失败,勇往直前。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只要我们打破常规,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再岗位上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化平凡为非凡。实现自我价值。

【篇二: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最近当读过《创新与超越》后发觉了,创新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所想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抛弃旧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只要能够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都叫创新,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掌握创新的方法,能够肯动脑,创新其实并不难。现今社会由乔布斯创建的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为什么苹果产品能够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呢?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就是以创新而闻名,它的创新能力之强,就算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无可比拟。至此苹果引领了数码生活的新潮流,推动了数码产品一系列的风潮。

创新,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兴趣等等。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物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的话,那他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实际上,创新正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琐事的思考,并有自信的去实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当然,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经历过里数百次乃至数千次的错误和失败后,才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创新案例。因此,我们学会从错误和失败中寻找创新的资源,便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历史从来都只给我们一部分资源,因为新的资源还需要去创造。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成功者的座右铭,成功者从来不在乎条件不具备,从来不认为不可能,他们依靠创造推动着事业的发展。滨海东新燃气,在过去的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主动性强,敬业、有责任心的员工,但是,现实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我们必须进行持续创新,巩固发展,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造性的员工,去拼搏、去开拓、去创新。

读完这本书后,感触良多,也看到了自己学习、工作上的不足,进一步意识到了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具备创造性能力的人呢?首先要对自己想要做的事保持高度热情、工作时要充满激情,心情愉快。只有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才能迸发出富有创意的工作思路。其次,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勤于思考,积累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遇到错误陷入困境时不妨通过不断改变自我的知识结构、学会变通从而提高在逆境中的应对能力。这样此前的错误,便会转成进行不断创新的契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必将继续发挥自己工作的主动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争取在自己的领域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为首华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三:创新与超越读后感作文】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如。

最近当读过《创新与超越》后发觉了,创新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所想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抛弃旧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只要能够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都叫创新,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掌握创新的方法,能够肯动脑,创新其实并不难。

现今社会由乔布斯创建的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为什么苹果产品能够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呢?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就是以创新而闻名,它的创新能力之强,就算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无可比拟。至此苹果引领了数码生活的新潮流,推动了数码产品一系列的风潮。

创新,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兴趣等等。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物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的话,那他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实际上,创新正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琐事的思考,并有自信的去实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当然,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经历过里数百次乃至数千次的错误和失败后,才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创新案例。因此,我们学会从错误和失败中寻找创新的资源,便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读《科学探索者》之《运动、力与能量》有感


科学是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

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他是无处不在,小至在我们身边,大至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是多么让人向往,我开始喜欢上了科学喜欢上了读科学类的文章书籍。

《科学探索者》之《运动、力与能量》这本书共有六章:运动、力、流体力学、功与机械、能与功率、热能与热量。每个章节环环相扣,由运动引出力,再由力转到机械,最后介绍能量。本书主要讲述了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的一些初步知识,结合实际介绍了速度、加速度、流体压强、功、能、热量等概念,以及相关的力学、热学定律,带领我们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让我们了解了身边的力与能量的知识。《科学探索者》这套书不像我们的课本,一句句话都是知识点与概念,这套书不同,它是通过一些实验研究的小故事与科学家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告诉我们知识点。我想,美国的学习比我们有趣的原因就是这吧!读完了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前者是受力物体,后者是施力物体。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但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受力物同时也是施力物。主要是看哪种物体或哪种物质是主动,哪种物体或哪种物质是被动来判断施力物与受力物。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是存在的。我还知道了能的性质: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这个物体就具有能。也就说这个物体有做功的能力,本领。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做功的本领叫做能。物体做多少功就说它具有多少能,像流动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自由下落的重物,压缩的弹簧,燃烧的焰火,高压的气体都是能。看到现在,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功,我从来都没听说过这词儿,现在看了书以后,才知道功也是物理学的一个名词。在科学上,如果你施力于某一物体,并使这一物体在该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那么,你就做了功。例如,你推了一下秋千上的小孩,你对小孩做了功;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你对书做了功等等。此外,我还了解到了流体力学的压强、能与功率、热能与热量等等知识。

在书中我受益匪浅,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只有有了实践精神,科学才真正有了意义,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而嘴上说却无动于衷的精神科学只是虚幻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都认为在太空肉眼能看到万里长城,但神舟五号飞上天后证明这是错误的。这就应证了那句古话: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远古的呼唤


合上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与圣人交流之中,我的灵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仁者爱人。

贯穿整本论语的,就是这个仁字。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庶民都应该拥有一颗仁爱、感恩的心,这样社会才会和谐,天下才能安定。几千年前孔子所奔走呼号,却为君王所摒弃的思想,在今天却显得犹为重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的心灵似乎已经被急功近利的心所取代,这时候,让绷紧的神经放松下来,打开《论语》,洗去心里的浮华与尘埃,亦是一件快事。

于丹对于《论语》中的仁是这样解读的:所谓仁爱,可以拆分成5点,即恭、宽、信、敏、惠,而今天人要在这几个字中再加上一个安,即爱。子曰:已所不欲,匆施于人。这正是出于对他人的博爱;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爱人在《论语》中已经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

然而提到爱,就不能不提孝,孝在《论语》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作为一种爱的回馈,作为一种感恩的手段,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父母在,不远游虽然看似平淡,却饱含对父母的关爱。那么如何才能行孝呢?孔子也给出了定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的教诲长期不改变,那么他可以算是尽孝了。看来,孔子认为,所谓尽孝心并不是只提供丰厚的物质。

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事的人,才可以算是真正的孝。事父母要竭其力,给许多还有追求功名利禄,被快节奏的生活的困的人敲响了警钟。《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作为孝悌道德,礼义廉耻的最高准则,在纪录了一个时代的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或许在那个战争连年,动荡不安的封建社会,君王所需要的仅仅是权力、是军队、是阿谀奉承、是生灵涂炭,而不是孔子、不是《论语》所宣扬的感恩,仁爱之心不仅适用于个人,更为整个国家与民族所汲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伟大蓝图的基础。

正如《论语》所宣传的那样,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冷漠,当人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那么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富强,人民就会幸福。《论语》所蕴含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这是一本无穷无尽的人生之书。阅读《论语》,你可以寻找内心的宁静,你可以认识爱的意义,你可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笑对人生。

生命的呼唤


生命的呼唤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记叙了从黄巾之乱到建立汉朝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佳作。
《三国演义》对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如对刘备的描写体现在仁义二字上。刘备兵败后,带着百姓一起逃难,众将劝刘备弃民逃难而刘备去却说:你等欲陷我于不仁不义乎?而对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则用奸雄二字来描写。曹操虽有远大的志向和聪明的头脑,但为了实行自己的霸业,不惜杀害忠良无数,还狂妄地高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物描写观点鲜明。
读了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是黄巾之乱,诸侯相争,还是三国鼎立每次受苦受难最多的总是无辜的百姓。刘备尽管挂着仁义的牌子,但在逃难时曹兵追上无辜的百姓,尽情的屠杀,血流成河。苦果还是百姓尝。董卓迁都时火烧洛阳城三天三夜,还把居民迁往长安,一路上累死,病死的群众无数,洛阳城上火光冲天号哭不止。
读到这里,我悲愤至极,为什么一定要用战争解决问题?到底何时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我也只能默默的为死去的亡灵悲哀。安息吧!愿你们的遭遇能唤醒那些独裁者腐朽的脑袋,愿世界早日恢复和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