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告别薇安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告别薇安

告别薇安读后感500字

告别薇安。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告别薇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一直没有读过安妮宝贝等现代作家的作品,总觉得他们的作品是没有太大意义,读它们的作品更不会教会你什么。偶然的想读读安妮的作品,但也不知在何处下手,于是就胡乱的翻开一篇《告别薇安》。没有很认真的读,因为觉得她的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只是随意之间就会流进你的心里,让你感到真实、亲切,好似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而发生的这些事或是你想做而未做的或就是你亲身经历的或者是你听别人偶然间向你提及的,总之,她的话语不只不觉流进了你的心里,你震撼、你哀伤而更多的却是沉默!

《告别薇安》,两个陌生人的故事,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个男人活在自己的虚拟的想象中,想象着一个叫做薇安的女孩,是他此生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只是不知是可怜还是人生本来就该这样,他天真的认为薇安就在他身边,他可以找到她,所以他注视着身边的看似不一般的女人,以为自己找到了,但是当现实残酷的呈现在她面前时,他迷茫了,他终究逃不过现实,真正的薇安是永远都不会出现的,不出现也就无所谓破灭,也许这就是那个女人不答应跟他见面的原因吧,这样他还有一个梦不曾破灭的梦,只是也是永远不会实现的梦!似乎有点可怜那个男人了,但是,他在现实面前却又残酷的浇灭了那个爱他的女人的梦!他浇灭她梦的唯一理由就是她爱上了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游戏规则!如此看来这个男人又是自私的,他可以心安理得的伤害别人,浇灭他人的梦,却不能接受别人来破灭他的梦!

还好,这只是安妮的小说,或许它影射了现实生活中残酷的一面,但不可置否里面更夹杂了夸张的成分,只是就象一开始说道的,也许这个男人的想法也会在你面对现实偶然闪现心头,那就让它熄灭在你读这个男人的故事中吧,毕竟,他的生活不会有多少快乐!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采薇读后感


采薇读后感(一)

初读【采薇】的时候,刚读过【采苓】,那时觉得古代人特别有意思,不是【采苓】就是【采蘩】,还有【采苹】【采葛】等等,都是在采某种植物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情愫,进而做诗抒情。虽形式随意,却自然直白,直抒胸臆,饱含深情。再读【采薇】,就被歌者那亲切真挚感人的语言感动了。

【采薇】这首诗主要写士兵久戍边不归时产生的思念家乡、渴望回家的心情。【采薇】把士兵思乡的心情逐步升华,最后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痛情绪写尽了士兵的孤苦生活和无尽的感伤。前三段写士兵久戍边疆的苦思。以薇菜刚长出芽、发芽、已经变老为时间顺序,一次一次想要回家却被公家差事耽误,想要休息也没有空。心里焦急、愁闷、痛苦。生怕从此回不去!第四、五段写士兵的军中生活。将帅乘大车架高马去征战,士兵怎敢安居军营不出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一月三捷。将帅倚车把仗打,士兵靠车把身防。一月要争几回胜?从这两段中我似乎读出士兵对君王将帅的不满:君王将帅只想着打仗扩大自己的地盘,有没有想过百姓士兵的生活?壮年百姓服兵役去当兵,家人省吃俭用交赋税,饥寒交迫盼亲人归,可能等来的也只是亲人的一纸死亡通知书。士兵呢?冲在战事第一线的是士兵,死伤最多的是士兵,吃不饱穿不暖的还是士兵。可士兵得到了什么?没有稳定富足的生活,没有人身自一由自主权也就罢了,连回家都成了奢望。可能临死都见不到家人一面,战死他乡,成了孤魂野鬼。为什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总是百姓士兵,享福享乐的总是君王将帅?第五段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写出戍卒士兵的感伤和故乡的物是人非。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生动形象的描写出士兵回归家园时身心疲惫的样子。仰天长呼我的心里太伤悲,谁能知道我心悲。

感伤过后是思考:一个国家的富强稳定对这个国家的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虽然现阶段我国因为钓鱼岛事件、南海事件等出现了领土的争端为题,但国家领一导一人并未因此大动武力,劳民伤财发起战争争夺领土,而是尽量以和平的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给国民一个稳定安全的国家。国家领土完整固然重要,但人民的生命更重要。在这两者中,国家领一导一人选择了保护人民的生命,领土完整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类越是向着文明发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趋于文明化。作为国家领一导一人也会事先考虑百姓的疾苦,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着想,尽量避免武力带来的伤亡。相信每个国家的领一导一人都这么想这么做的话,整个地球将不会再有战争,地球将会是人类最好的家园。

采薇读后感(二)

文/李云辉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一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一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一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一陽一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一精一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一爱一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一爱一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一性一,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采薇读后感(三)

之前并没有读过【采薇】这类的改编神话或历史小故事的文章,我不喜欢这种文章,好像把原着改了,也没有更多的令人惊喜之处,反而有点无趣。这次无可奈何,我就去认真的看了,原来鲁迅还真不是随便写写的,证实了那一句存在即合理的的哲言!

在原着中,史上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一陽一山上。在原着中,作者褒赞着叔齐和伯夷的铮铮骨气和富贵不能一一婬一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气。而在鲁迅的小说中,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

伯夷和叔齐是商末辽一陽一孤竹君的大儿子和三儿子,这从他们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的排行。孤竹君死后本来是叔齐当国君,但叔齐是个讲孝悌的,觉得不应该夺了大哥伯夷的王位,所以离开了;而伯夷呢,是讲仁的,认为竟然父王要三弟继位一定要遵守,而如今三弟要让位,他不愿接受也觉得无法解决所以逃离了。最后两兄弟竟然在流一浪一途中相遇了,索一性一结伴而行,后来被周文王收留了养老。但后来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要伐纣,伯夷和叔齐觉得不孝不仁,所以据食周粟,避走首一陽一山。在这之前,他们两个还专门跑到周武王面前骂他不孝不仁。

伯夷叔齐两兄弟流落首一陽一山,无以为食,就薇而食。伯夷叔齐因采薇达到拒食周粟突显其仁孝的目的,最后又因采薇而死。因为四海之滨莫非王土,即使野菜也是周武王的,无论他们逃到哪里,都要食周粟。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才明白他们一直在逃避和自欺欺人,多么可笑和愚蠢,唯有一死才能真正地拒食周粟,所以他们饿死了。即使饿死了,还是被人们嘲笑。因为拿掉那最后稻草的人,就是一个乡绅的丫头阿金姐,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就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伯夷和叔齐因为鹿肉而死的,给他们的死安了一个恶名。

虽然我对叔齐和伯夷最后的死有点怜惜,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做错社么,只是在坚持自己的心而已,最后可以说是为坚持而丢一了一性一命,可却无辜的被世人抹黑,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他们是真的很不会变通,墨守成规,只能用这么一句话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一方面,处于鲁迅那个时代,在采薇中,叔齐和伯夷是必须死的,他们必须为他们的固执和盲目守旧而付出代价。这也是鲁迅像通过文章传递给那个混乱时代的麻木迷茫的人们的忠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时期,很多民众因不识字,不知时势,不问国事,坚守旧时规矩,不能接受新思想。当然也有很多被八股毒害多年的读书人对新思想抱以怀疑否定的心态。人们就惯于受老规矩的拘囿,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什么都按老规矩办事,而不知根据事物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加以变通。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这对于一个新的中国的建立是不利的。采薇在警醒世人,开阔思想这方面有着很大作用。其一,运用白话文,故事短浅,容易让更多的百姓接受,潜移默化的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其二,史上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读书人很熟悉,鲁迅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他们,对比之下,给世人一个思想冲击。因此,我觉得【采薇】还是挺有现实主义的风格。

我的目光短浅,就只能看到这了,可是我相信鲁迅先生的目的远远不止这样。但是,仅仅从我看得这些来看,【采薇】并不是一本无趣或者是我用的文章,只有深入写作的背景才能了解其中的蕴意深远。突然间,我想起,从前我认为无用的书,是不是我没理解到它的真正含义,只是浅获表意,却沾沾自喜。真是很是惭愧!

呼唤和平,告别战争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麻烦。今天,我们就看了一个关于战争的片子南京大屠杀纪念片。

这是一部讲述了一些人的真实记忆和日本对南京造成的伤害。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战争对我们人类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了战士家人哭涕的样子;看着,看着,我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心中的呼唤:我们要回家!看着,看着,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心中的呼唤: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需要一个温暖、完整的家!我不禁想到:为什么世界上要有战争?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为了一片土地?还是为了得到高科技产品?可是这至于要那么多的人失去宝贵的生命?就要去伤害那么多的人吗?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可怎么也想不明白。

不过,我知道,看这部电影的目的,为的不是激起我们对日本人的憎恨,为的是告诉我们战争的恶果是多么的可怕。战火中的孩子是多么可怜啊!不能和我们一样幸福地生活和学习,不能和我们一样快乐地成长,还可能失去生命让我们一起呼唤和平,告别战争吧!

广州市越秀区第一小学五年一班 斯婧

《告别天堂》读书心得


从书名上来看,就非常有意思,《告别天堂》;告别美好,或者是告别死亡。因为天堂永远只有这两个意思。

看第一段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是我错了。看完这本书我就知道我大错特错了,这不是一个只有爱情的言情小说,就如笛安在简介里写的那样:青春只是背景,爱情只是框架,成长只是情节,而我真正想要讲述和探讨的,是奉献。

《告别天堂》里有五个孤独的孩子,笛安是这么说的。可我觉得那是五个可爱的孩子;温暖而倔强的天杨,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得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要在里头挑一个最爱,我估计会选周雷。至少他最后弄清了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江东,他清醒得太晚了。

其实天杨与方可寒就像是一个人,只是她俩的生活背景不同,如果方可寒有天杨这种家庭条件,她也一定是个温暖的女孩。所以她俩比起来,我可能更偏爱方可寒一点。不是因为她最后得病去世,而是觉得她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在每个人骂她是妓女的时候,还会大胆地勇敢向江东表白。我认可她的坚强,也相信她心中还是有一个很干净的花园存在的,那是她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的天堂。

天杨是个很感性的人,一定不是双鱼座就是金牛座,骨子里的倔强。江东曾经就是她的全部,即使知道江东喜欢方可寒,她都还是不愿放手。傻得让人心疼。可想一想,谁没有那风花雪月,轻狂的时候呢!年轻时的傻是一种权力,一种只有年轻人才有的资本;时光过去了,再想傻,都傻不起来了。过了那个年少轻狂的年纪,就再也不可能跟疯狂二字挂上钩了。岁月就如同宇宙中那看不清摸不着的黑洞一般,吞噬的是我们的过往,我们的俏丽容颜,我们的激情与热情。我们往往是外形未老,心先老。在天杨心里,江东始终是她的最爱,不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阻隔。

而江东、肖强,周雷,其实我对这三个男孩超无语的,都是喜欢天杨的,默契真的不止一点点。不过我很想用巴掌打江东与肖强,他俩用不同的方式伤害了天杨,要我是天杨的好朋友,我一定不会冷眼旁观。

周雷,最后跟天杨在一起的男人,很棒!不过我想说,他早干嘛去了!早点保护天杨,也许天杨还不会被那两个魔鬼糟蹋。

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要是以后我真的会嫁人,那我肯定也会像今天怪周雷那样怪他来晚了!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初恋的影子。那是所有人都代替不了的美好。

但只是告别,不是永别,曾经的美好,无论过多久,每个人都有资格把它永远珍藏。

读《报任安书》


或许终此一生,我们都不能明白他。他是怎样为一件原本无关的事心潮汹涌,怎样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怎样锒铛入狱,站在一个两难的选择面前,他又有着怎样的姿态和决绝。

这算什么选择,屈辱地死去,或受辱而苟活。强势如他,也必定曾陷入最艰难苦涩的困惑罢!幸而他最终选择了后者,终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留下一部千古绝唱《史记》。

问他为什么?!为什么你能、你甘愿承受如此耻辱?因为不愿死如蝼蚁。宁可活下来,完成一部足以令他自许自傲的作品。此书一出,当震惊世俗,流传千古,令天下人心倾服之!那么他当日所遭耻辱,也自然洗脱了。尽管决心坚定不已,可现实的反面能量大过美好未来的积极意义。耻辱加身,流言所指,身心俱疲。他也一定曾在面对广阔、永恒却虚无的天地时心生惶惑,一定曾无数次在无意识的耻辱的温习中被刺痛而惊醒。他在《报任安书》中这样写道,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读到这一句时,我竟几乎堕下泪来!他将他郁积在心的愤懑和疼痛,统统倾注了进来罢?所以读来才是极苦、极痛,令人伤之切之的。

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句话或许也适合子长吧。为什么一定要活下来写完《史记》?是作为记载者,对历史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是作为政府官员,对虽然将罪名加诸于他却仍不失为一代明君的汉武帝的忠诚?这些因素必然都有,然而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所受的耻辱的敏感和疼痛。我们不能只是笼统地说,司马迁是一个有大人格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忍辱负重的史学家。他也是血肉之躯,尽管他写道,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可既然生而为人,人情事实上已是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激于义理者亦然。正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抽出来,然后指着说这是灵魂,这是肉体。灵魂与肉体,人性与人生,都是交错缠杂无法分离的。

《史记》之所以让他愿意倾注毕生心血,成一家之言之所以如此重要,固然想借此流芳百世,更直接更使他日夜心如刀绞的原因应当仍是他的耻辱,我想这就是人情在他身上所表现并为我们看到的。无怪孟子要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当一个人饱受折磨,甚至到了司马子长这样对人生再没有别的期望的地步,才能心无旁骛,才能极坚强极有韧性地付出数十倍于常人的努力。

可如今换个角度看他的人生,历史的烟云却模糊了当年的每一点细枝末节。

我不禁要问,留下一部《史记》,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吗?

著出《史记》的司马迁也好,留下《离骚》的屈原也好,这些在当时看来是郁郁不得志并饱受命运戏弄的人们,他们人生的意义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呢?司马迁自言,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倘若他真的轻视一切人情,他存在的意义岂不是全部凝聚在《史记》上了吗?一部书再伟大,又如何能比得过一个人的生命和活力所包含的意义?我们赞许《史记》,或许赞许他的豪情和思想更甚于《史记》的史学价值。司马迁把他残余的人生糅入了《史记》,他为英雄豪杰们立传,走过他们的叱咤风云和金戈铁马。阿这就是他的人生和快乐!那么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正如纪德一直坚持并告诉我们的,应该是真正的快乐。人是为快乐而活着的。

司马迁在文中提到很多人,李斯,韩信,侯窦婴,周勃,吕不韦,孙膑或功高盖主而遭忌,或才华横溢而被妒。可是对于这曲折却精采的一生,他们到底是满意的吧?既然深知伴君如伴虎仍要不顾一切地走上这条路,谁还会去希冀一个安详的晚年?是,他们更愿在战场甚至官场死去,死于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才是他们潜意识里所热衷和追求的东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