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严歌苓穗子物语读后感 > 导航 >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小说读后感

严歌苓穗子物语读后感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小说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小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篇一: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小说读后感

《归来》的小说版《陆犯焉识》在一周之内被我抽空看完了,为什么这么慢呢,因为我的眼镜干涩难耐,看一个小时感觉就要瞎了。

小说的主人公陆焉识的命运,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写。那个时代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沁血的小说。

我都替小说里的人物羡慕那些去国外留学而留在那里的亲人,大女儿丹琼,在上海时候家境还算富足,快成年后随叔父一起去欧洲比利时,之后又嫁到美国生儿育女。一生富足。而家人在国内所受的艰苦不是她用眼泪就可以体会的。陆焉识的弟弟也是个幸运的人,尽管从小生活在神童哥哥的阴影下,但他的命跟哥哥比起来真的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老陆当年为什么就不留在美国呢?国内有他的什么啊?一个他并不喜欢的恩娘,一个他当时很讨厌的媳妇。非要说有什么,那可能就是作为长子驻扎在他骨血里的责任感吧。

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他为了看小女儿丹钰的一段科教影片,运用了所有的有限资源去贿赂看管,大雪地里来去行走二十公里。出的汗跟泥土一样的棉袄里混合后就是一个个冰刀,每一步都有冰刀在皮肤上蹭过,等他死里逃生回到牢营后已经被磨得退了一层皮。在牢里,亲情于他们就是生死的唯一牵挂,宁可冒死只赶上结尾的5分钟也认为值得。而亲情对于那些在牢外的人,却是避之不及的瘟神。害怕跟牢里的人产生一丝丝关联。这也就是为什么坐牢的父亲可以为看女儿短短5分钟的影片而冒生死危险,而女儿却对逃狱来看她们一眼的父亲用英文喊话,让他去自首。

那些在大草漠开荒的死里逃生,他没有跟儿女亲人讲过,因为他知道他们并不关心。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受的苦比天大。他也没法跟老年痴呆的婉俞讲,即使她是清醒的,他也不会把自己如何挨饿,如何受冻,如何用手指抠干草一样的大便,这些非人的苦难讲给最爱他的人听。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岁月还是用纸笔记录了下来,他讲这些是写给孙女,写给婉俞,其实最多的还是写给后人,不要遗忘这段历史,不要再重蹈覆辙。

文中用婉俞的老年痴呆映射了当代中国人的集体失忆,大部分人不愿意去触碰伤痛的过去,大家喜欢娱乐至上不喜欢悲情。这当然也是执政者最喜欢看到的一群国民,没有人去纠结过去他们犯下的错,因为都是过去的事了,三四十年前的过去跟我们这代人又有多大关系呢。但是不让犯错的人正视他所做的错事,那结果就是一遇到变动就会重拾那根棍棒,随便给你扣上扰乱治安,扰乱社会和谐的罪名。这些罪名跟文革时期的所谓反革命,臭老九又有多大区别呢?

小说里尽管没有过多的描述开荒的过程,但是尽管不经意的几点描述,也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盲目的开荒给环境造成了多大的破坏,给青海周边的藏族人民带去了多少愤恨。青海湖里的鱼,一开始凿一个冰洞就可以看见鱼噼里啪啦往外跳,可没有几年的工夫,就只能用炸药来炸了。面对一条条被炸上冰面的死鱼,藏族人民只能念经帮他们超度。野生动物被人侵占了领地,没有了草只能被迫迁徙或者成为人的腹中食。藏族人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突然来了一帮人说要统治这里,外人只知道党给藏族人民带去了电灯电话和公路,却从不关注他们从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掠夺走了什么。如同抢劫入室一样,抢完东西后还要让人感谢他不杀之恩。

迟暮之年的陆焉识终于得到特赦,左盼右盼回到了亲人身边。让读者心疼的是,此时的他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以弥补二十多年的牢狱之苦。但是妻子的失忆,儿女的横拦竖挡和怨恨并没有给他多大的温情。但好在妻子还在,还拥有了五六年的陪伴。七十多岁的他成了家里不用花钱的佣人,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取送邮件,陪婉俞,写回忆录,教小朋友英文。七十多岁了他还可以精力充沛的做这么多事情。但是老光棍女儿的婚姻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多余的人,女婿想赶他走,儿子又不接受他,妻子已经离他而去。苦难造就了老爷子硬朗的体格,也造就了那个年代的人硬邦邦的心肠。

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过多的苦难仍然能锤炼人的心肠,使得他对别人乃至家人的苦难发不出来同情心,比如大姑比如三婶。因为她们觉得自己苦“那你别人的苦怎么跟我比?我连自己都没办法怜悯又用什么来同情你?”

老陆晚年的凄凉让我又想到了宋的父亲,同样的没有为家庭做任何贡献,没有为子女留下任何财产,只会给家人带来痛苦,区别是老陆是时代造成的,而老宋是媳妇的出轨导致他破罐子破摔造成的。我会同情老陆得不到子女的谅解和孝顺,会心里暗暗骂他的儿子心肠太硬,太自私了没有人情味。但是如果老宋就是老陆,我是他的家人,我会做到几分?我想充其量我也就做到丹钰的地步。做不到婉俞那种付出。一旦人的本真被剖析放大后,你会发现你做不到你认为的那么好的自己。他一生的错和无能不能成为他无权享受晚年的理由,老人都是可怜的,即使是杀人犯到了老人,那张脸也会让正常的人心生怜悯,不禁联想到自己有一天,手也会像他一样干瘪,背也会像他一样驼,脸也会像他一样难看,气质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尽量做个心肠软的人吧。

篇二: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小说读后感

前不久,张艺谋导演偕同老搭档巩俐以及著名演员陈道明拍摄了电影《归来》,上映之后引起了不小反响。片中演员表演细腻到位,人物心理刻画淋漓尽致,看过之后,令人百感交集,为两位主人公的真挚感情,为现实生活对他们造成的深刻伤害……

该片改编自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陆犯焉识》,其实也只是选取了作品的结尾部分,并且做了修改。在我家书柜里也放了一本《陆犯焉识》 ,之前似乎看过一遍,但印象不深,这次看完电影之后再次翻出来,静心阅读,慢慢读出了一些味道。较之电影它涵盖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容 。

先说说作者严歌苓,她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好莱坞专业编剧。她作品众多,且获奖作品也很多,短片小说《少女小渔》,《女房东》获台湾《中央日报》第三届,第五届文学奖,长篇小说《扶桑》获台湾联合报副刊小说大奖。其作品还有《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金陵十三钗》,《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等等。严歌苓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厦门大学教书,是当时著名的翻译家。之后有长达20年的大西北监狱生活。《陆犯焉识》跟她的祖父有着密切联系。

小说就是从茫茫的大西北, 辽阔的大草原开始的,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主人公焉识此时是个中年犯人,被大卡车从上海送到青海的荒漠中服刑,罪名是“反革命”,刑期是无期。源源到来的大卡车,严重破坏了原本祥和的草原生态,以至于让那些草原之主“狼”也待不住了,开始了迁徙。而无数的囚犯则死于高原反应,死于饥饿,死于寒冷,死于开垦荒地的劳累。焉识的番号三年 后从 2868号到278号,也就是说,他成了严寒饥饿劳累最难以杀害的人之一 。他得以生存除去要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之外,更要应对来自同类的迫害,他装口吃,少说话,学习察言观色,这与年轻时候一个留过洋,会说八国外语获得博士学位的他是怎样的不同?

时间回到三十年代的旧上海,陆焉识的家,一个有房有车的大户人家的公子哥;随后转到美国华盛顿,变为风流倜傥的留学生。在美国的五年当中,焉识是一个随和凑趣,说话俏皮,哗众取宠的人。他的个性是张扬的,出手是阔绰的,在他的继母不间断寄钱给他的日子里,他似乎忘却了自己从哪里来?将来要回哪里去?他活得肆意而放纵,他不负责任地跟女孩子交往,然后再逃开。他无疑是聪明的,学会了多国语言,并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获得了博士学位。

小说就这样穿插着,一会儿在西部草原,一群犯人和犯人之一老几(他是焉识在监狱中的名字),说到老几这个名字,似乎在监狱,犯人都不配拥有自己的名字,都是代码,老几就是陆焉识的代码!一会儿又回到焉识旧日在上海的生活,和继母恩娘和妻子冯婉瑜之间的生活琐事,以及留学归来后的工作状况。

在西部监狱中,作者描写了除焉识之外诸多犯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管教人员对待或者说对付犯人的态度和伎俩,还有犯人之间为掠夺有限的资源而相互伤害……其中写到那个16岁的小犯人梁葫芦,被堵住嘴巴,捆在马缰绳上,被马拉着在雪地上奔跑,后脑勺被磨得露出颅骨!还有焉识逃跑后回来,河北籍管教干部为了报复他,用死套绑住他的腿,企图废了他的一双腿。在那里所有人都是缺乏尊严的,所有人都是苟延残喘的。人性是黑暗的,人与人之间是戒备的,信任是不存在的。

或许是漫长的监狱生活太乏味了,焉识慢慢回忆他的前半生,回忆他的太太冯婉瑜,他发现之前自己并不了解太太,也并不喜欢她,一直以来只是被动接受那个来自继母安排的婚姻,但在监狱中,他意识到婉瑜是爱他的,并为他默默做了很多事情,他逐渐发现婉瑜的美好,他渴望回去见见他,趁自己还有气力。于是有了他精心策划的逃跑,这段情节张艺谋在《归来》中有展现。小说中,焉识九死一生,历时几个月,辗转几千公里,从青海荒漠中回到上海自己的家。但在最近接亲人的时刻,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却选择了不见面,只是远远地跟在妻子孩子后面,感受些许亲人的气味!何等令人伤感的情节,何等无奈的人生!是谁造成这样的痛?又是谁给了他们无谓的伤?

逃跑归来后,焉识做了一个决定,离婚!成全妻子和孩子们,不要再因为有个罪犯父亲和丈夫而备受歧视,那时候他以为自己永远回不去了,会死在这片大草原中。作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心里是绝望的吧,他割断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此了无牵挂了!?可是没想到的是,他还有恢复自由的一天,在被关了二十多年后的70年代末,他回到了上海。可是他的妻子婉瑜却因患病再也认不出他!他不能跟离了婚的婉瑜住在一起,只能住在儿子家中,但每天清晨都要去看望婉瑜,陪她聊天,陪她一起等待她记忆中的丈夫回来!日复一日,在无望中等待,也在等待中和婉瑜越来越亲近。令人意外的是,当他带婉瑜回到他争取回来的曾经住过的小楼,她竟然一下子准确地走对了路!在他们的小楼里,婉瑜安静多了,他们复了婚,做回了夫妻!

在焉识从大西北回到上海之后,他在美国的大女儿和在比利时的弟弟曾回来探望他,弟弟不无感慨的看着那个自己曾经膜拜的聪明绝顶的哥哥,比自己老了不知多少,难过的不能自已,他说他一直在想:像阿哥这样的天才,天底下最好的房子就该给他住,最好的汽车就该给他开,最好的吃的就该给他吃,才公平。可是他的哥哥竟然遭了那么多年的难!在弟弟和大女儿的眼中,这是怎样地不可思议?怎样伤害了他们最优秀的亲人!

婉瑜在自己家中安静地去世后,焉识开始写作。在20多年的监狱生活中,焉识曾用盲写 方式记下了诸多内容,聪明的他还有一项常人无法企及的特异功能,就是不用纸笔,在脑子里写作,并且一篇一篇按顺序编号,归档,内容不限,调理清晰。在孙女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对这段生活的记录。

故事的结局是他离开了和小女儿一起生活的房子,离开了上海,留下一封简单的书信。带走的只有自己的衣服和婉瑜的骨灰。

《陆犯焉识》讲述了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年轻时候意气奋发,风流倜傥;中年因为战争和亲人分离;老年时候在监狱度过漫长的20多年;最后好不容易和亲人团聚,妻子却因失忆认不出他。焉识一生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透过小说,也看到了诸多人性的自私,做人尊严的丧失!同时愈发衬托出历经磨难之后两夫妻之间平实的温暖,和相伴的幸福!

篇三: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小说读后感

很久之前,大概是受电影《归来》的影响,准确的说是受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因为电影并未去看,因为当时觉得像我这种有些愤青和神经质的人,是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的,怕体会,怕感悟,怕揭伤疤,虽然自己都搞不明白究竟是揭了谁的伤疤,但总觉得伤疤一揭开就会有一股腐臭之气,我是很怕闻到这个味道的,也分不清这个味道是来自某一个仍被观赏着的身体中,还是由于人跟人靠的太近,而生存的空间又太狭小而不自觉弥漫开来的,那么肆意,甚至是招摇的向世人挥手,宣告着自己的存在。终归还是买了《陆犯焉识》,想要细细来读一番的,读书是私密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调整心情的,似乎我就安全了。惭愧的是,书并未读完,只是匆匆翻了几页,就闻到了那个味道,在如此宁静的状态下,却感受到了煎熬的感觉,越是云淡风轻的叙述,越可能隐藏着血腥的味道,受不了,弃之……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归来》,心里的感觉并不是很震撼,因为毕竟是从爱情片的角度来描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或许这也是编剧和张艺谋成功的地方,谁还受得了血雨腥风的电影啊,又不是美国大片,追求视觉震撼,也不是韩国鬼魅片,挖掘心理恐惧,平实而细腻的东西最能触及心底柔软的地方。当然我也揣测这样的风格才更容易让影片顺利上映。从我的角度而言,不是说爱情不重要、爱情的折磨不痛入心扉,只是在民族大义这些东西面前,个人感情往往会被旁观者弱化。道理类似于,到医院看病,你在那里死去活来,惴惴不安,医生往往三言两语就把你打发了,不是说医生不重视你,只是见得多了,他有把握不需要调查祖宗三代,佯装嘘寒问暖便能诊断,这就是旁观者的角度,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哀怨情仇,在爱情中表现尤为明显。当然,冯婉喻那个一次又一次出现在5号的身影还是让我很揪心的,听见钢琴声,一路飞奔上去的那个脚步声还是让心中五味杂陈的,陆焉识假装出现在火车站期盼能被认出而不得的落寞眼神还是击中我的,归来,还能归来吗?是身还是心?一个畸形的时代,毁掉了多少东西,家庭?文明?人性?尸骨无存了,还能回来吗?主人公最后还是幸福的,总要给人一丝活路嘛,一个可以满怀憧憬的继续着心中的那份爱慕和等待,一个可以弥补这么多年的愧疚,终于可以不受干扰的陪伴,逝去的已然逝去,幸好还有当下,只可惜这当下短了点。对于电影的总体评价就是煽情到位、演技出色、电影有深度,但是就是差了那么一点,就是没有直击到内心最敏感的那个点,仿佛女人快要高潮似得,但就是少了那么一点,在一些不甘心,一些踌躇中完篇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有那么一些失望的。

看完了电影,总觉得不看原著,有点不甘心,于是乎,翻箱倒柜把那本灰色基调的书挖了出来,大大的电影人物照片赫然印入眼帘,无知者无畏,我抱着观赏爱情片的心态开始了追溯时光之旅。说实话书读的不够细,因为有些着急了,画卷太大,很着急的就想要满幅打开,一览全貌,但至少是读完了,有感觉了,有了想要来说说的冲动了。

首先,读完我就知道电影的难处了,原著枝蔓实在是太大、太细了,人物的时间跨度又太大,文字的魅力实在太说不清道不明了,所以通过未曾经历的人来演,仅仅2个小时的镜头显然是没有办法诠释的,故这种用结果的凄惨、无奈和温情来折射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的手法,也许是很合适得。

其次,看完书不用多加分辨,就能感受出作者是个女的,而且是个经历过磨练的有生活体会的女人,因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落到了实处,没有那种飘飘荡荡的虚无感,笔尖又那么细腻和敏感,不是女子无它。

最后,来讲讲这本书本身,它是平实的,因为主人公的心态始终是安静的,即便有那么一些激情澎湃、热情沸腾、据理力争的时刻,但最终还是归于平静了,因为无啥可争,时代的畸形已经决定了越争越窘迫,越争越尸骨无存。这本书又是自然的,仿佛不是小说,不是一个个编撰出来的人物,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人和事,作者只是简单的誊抄了一遍,那么波澜不惊,这都归功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武侠小说里流行一句话,高手应该是“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的”,而严歌苓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貌似什么情绪都没有,只是事不关己的娓娓道来,实际已经将所有的情绪都渗透在里面了,有血有肉到几乎惨不忍睹。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我们是熟知的,却又是陌生的,我们知道它的荒唐和血腥,但又无法真正体会它究竟有多残酷,每读完一章,我想便多了一份体会。书中涉及到的人物非常多,每个都有血有肉,性格特征明显。内存有限,只能来讲讲印象最深的几个,陆焉识,曾经满腹学识、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追求自由、为人谦和,却又自命不凡,不管是对女人还是对知识,当然这两样东西都让他付出了致命的代价,在经历了人性的摧残之后看清了心底的爱情,同时也变得有些“狡猾”,成为了一个结巴老几,懂得贿赂,懂得利用学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再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冯婉喻,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安静,骨子里却又娇柔百媚,对爱情忠贞坚持,为了自己的爱人牺牲了肉体和自尊,始终记得婉喻剥蟹黄的描述,我没剥过,准确的说没这样多的剥过,但想想都觉得指甲疼,无怪乎,陆焉识要从馊臭的食物中抢回来塞进嘴里,那一口口的哪是蟹的肉,分明是婉喻心上的肉啊,晚年的婉喻不管在电影里还是书中,终究是幸福的,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终于可以自由的去爱了,没有恩娘、没有其他女人、没有监狱、没有闲言碎语、没有儿女的压力,脱去一切束缚,尽情的去享受心里那份岩浆般的爱情;念痕,一个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独立坚强,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无怨无悔的付出,当发现这份爱存在瑕疵时表现出的果断勇敢,都赋予了这个人物鲜艳的光彩;大卫,忘恩负义,以无产为资本,以无耻为荣耀,典型的无产阶级无耻之徒,这是让我很意外的一个地方,作者居然写出这样一个人物,哈哈,不是应该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吗?大实话让人喜欢;陆家的小女儿,有貌、有才的女人,因为有个反革命的爹成了老小姐,这里同样出现了一个无产阶级的无耻之徒,就是她最后找的那个男人,一无所有,只有三个满怀心机的孩子,却把无用当资本,把霸占陆家房屋当任务,想想这就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为了找个男人而找个男人;陆家的儿子,拥有典型的经过那个时代的洗礼而成长起来的性格特征,失去了爱情,谨小慎微、自私自卑、一股暴虐之气;邓指,这是一个微妙的人物,一面是个文革的捍卫者,一面又是文革的牺牲品,一面扮演着监工的角色,压榨出人性的每一滴尸油,一面又展现出自己的温情善良、软弱无助;梁葫芦,一个孩子,一个把自己身上所有优点缺点都无限放大,活得肆无忌惮的孩子,这是这本书中矛盾冲突最典型的一个人,如果把他的角色拍出来,我相信视觉冲击也是最大的一个,为了一个馍,将母亲砍的血肉模糊,亲情在他眼中简直一文不值,为了骗取一份伙食,每日与尸同睡,人性在他眼里更加不值一提,但他却为了从老陆身上寻找亲情,愿意失去半块头皮,愿意将骗来的食物与人分享,在你满满以为他终究是个孩子时,却又想用老陆的命来换自己的命,所以他终究是个孩子的同时,也终究是个人,是个怕死的有血有肉的人……

有句极端的话叫做“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满清之后无汉人,文革之后无信仰,改革之后无道德”,话虽过激,道理却实在,中国文明存在太久,根蒂太深,也经历太多,正因为一路颠簸的时间太长了,所经历的磨炼也实在实在太多了,简直跟挨了面目全非掌似得,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的以积累文化、沉淀文明为傲的中国,早已不是文人墨客的天堂。我们总是站在高处鄙视美国人的侵略性文明,鄙视日本的根基浅薄,自诩是炎黄五千年的后代,为那日益垒上去的数字而沾沾自喜,这种时候觉得最可笑的就是,貌似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我们也不曾满足——自由。人与兽之区别,在于情感的衍生、语言的发展,填补情感,靠得就是将各种七情六欲表达出来,这就产生了对自由的渴求,也是为人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我们有吗?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字眼,就是“自由”二字,不管是陆焉识反抗包办婚姻时,通过与望达和念痕的情感纠葛,彻底成为一个毫无愧疚之心的浪荡公子,所争取的情感的自由,还是在那个文化被践踏,把无理说成有理,自成一派互相倾轧,而陆焉识通过保持自己思想的纯净,用学识来讲话所争取的文化的自由,亦或是老陆在西宁时时刻刻在心中盲写给婉喻的信,被关在黑号子时,又不分日夜,通过“我思故我在”的心态所追求的思想上的自由,还有婉喻晚年失忆后,通过生气、掀桌子、骂脏话、裸体……的方式,追求一辈子都在等待的爱情的自由……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在特殊的年代却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所以作者要将这些都释放出来,哪怕是受到了禁锢,终归是要爆发的。

在看书的过程中,曾经为监狱中那些肮脏的、血淋淋的场面而揪心和痛苦,无数描述监狱的场景,摊开来仿佛铺成了一幅人间炼狱,饿到割尸体的肉为食,挖尸体肠道中的未消化的青稞,抢别人的呕吐物,为了冒领那份也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食的口粮,宁可每日与尸同睡……这一切匪夷所思的行为,恕我不能感同身受,但至少通过他们的穷凶极恶稍稍体会了一些他们的痛苦。我一度以为这便是当时最恐怖的地方,但到结尾处,邓指的儿子又回了西宁,陆焉识也回了西宁,我恍然大悟,我怎么知道这二十年西宁以外的世界不是更恐怖的,人吃人的世界未必只通过牙齿,豁豁然然的痛苦至少是干脆而明朗的,一刀砍下去要么生要么死,用思想的酷刑来折磨人恐怕不亚于求死不能的痛苦,这是作者没有描述,却表达的更丰富的地方。

合上书本,感谢作者向我展示了一个丰富的世界,进一步了解了文革年代,同时庆幸自己只是旁观者!

篇四: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小说读后感

正文(必曾经看过很多反思文革的小说,残酷如血的《血色黄昏》,嬉笑怒骂的《哎,我的沧桑五十年》,在这方面有贾平凹的《古炉》,刘心武的《钟鼓楼》等。但是《陆犯焉》依然写出了自己的味道。

张艺谋根这部小说改编的《归来》肯定对于文革要趋之若鹜。虽然很想看到一部狠狠揭露文革的电影,有时只有直面历史才是大无畏。现在出版业慢慢在文革方面放开了手脚,影视业却依旧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相信不是特别研究这段历史的年轻人,对于文革可能只是觉得它不对,害死了一些人。但是这是不对的

初三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文革这段历史,那些文章里,那些血与泪里才是血淋淋的历史。喷气式,阴阳头,跪砖头,戴高帽,文攻武斗大批斗。千夫所指的骂你,根据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小人得志,老师,教授,政府官员。越是有头脸的人物越是跌落在尘土里,永世难以翻身。一个人掌握一个村子的命运,一句话毁灭一个家庭。小说里陆焉6为了看一场有她女儿镜头的电影,花了怎样的代价。用手表,用积攒多年的钱财,用生命只看到了五分钟的画面,听到了一句话。但是他无怨无悔。

陆焉识在无期的劳动改造中慢慢发现了妻子的好,想念那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在看了女儿的电影以后,他再也压抑不住对亲人的思念。开始了第一次的逃亡,拼尽全力看了家人一眼,然后自首再次接受改造。因为一个政治逃犯只能给一个家庭带来灭亡。儿子的婚姻,妻子的工作,女儿的不理解。陆焉识都默默承受。在脑海里整理自己的散文,自己写给妻子的家书是他唯一的乐趣。

当四人帮倒台,陆焉识能够回到家里。又是一段磨难的开始。文革以后家人该怎样相处,文革完成的伤疤该怎么办。家破人亡以后谁来补偿。我觉得政府在这方面一直做的不好。偏偏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足。知足者常乐。能活着或许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了。

我愿有一天这个国家可以直视这段历史,能拍出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或许更多,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唯有了解才能心生敬畏。

篇五: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小说读后感

陆犯嫣识是严歌苓根据祖父陆嫣识的自传体回忆录而集结成册的小说,严歌苓有很多代表作,如 《少女小渔》《小姨多鹤》《天浴》《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陆犯嫣识》《金陵十三钗》等,其中好几部都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她写的《剧场》被拍成电视剧,由陈述主演,觉得非常精彩。

在这部小说里,主要讲述了陆嫣识那一代高级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时代,时间跨度很大,从一九二一年写到了一九九零年。从解放前,战后,到大跃进,四清,文革,平反,恢复名誉。作者根据时代这个大背景写出了陆嫣识一家以及西北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同时也有很多无奈,那种无奈是那个时代给予的,是所有被迫害的知识分子家庭逃脱不了的。

陆嫣识是一个个子非常高,长相很帅气的富家子弟,他的父亲在他十四岁的时候撒手人寰,年轻貌美的继母正要被族人们以正当理由送回娘家时,被十四岁的嫣识毅然留了下来,过了几年后,继母为了拴住他的心,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陆嫣识。对于美貌的妻子冯婉喻,虽然他也动心,但依着他叛逆的性格是不会屈就的。完婚后,他决定到美国去留学,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意大利女孩望达,和这个女孩同居,不顾一切,但西方人很开放,人家女孩并没把一生托付给他,另嫁了别人。他在美国学习期间掌握了四门语言,博士毕业后,过够了花花公子的生活,决定回国。

回国后,和恩娘(那时管继母叫恩娘) 婉喻住在三层楼里,恩娘对嫣识有一种介于母亲和情人之间的依赖和掌控,致使嫣识和婉喻本不和谐的情感因为有了恩娘而越靠越近的反叛,嫣识利用开会的理由骗过恩娘把婉喻带到外面居住,当真正到了外面,面对山水秀丽的美景,又觉得那样无趣,似乎没有了恩娘的监控倒像少了什么。婉喻可不那么觉得,她崇拜这个公子哥,十七岁时就一直崇拜,在她看来,嫣识是很爱她的,只要一个眼神,她就心领神会的觉得彼此心灵想通,她哪里知道,嫣识除了被他的美貌吸引根本就没爱过她。

嫣识爱上婉喻那是在监狱里的时候,他叛逆的性格,特立独行的言论,太具西方言论自由的认识,遇事,他据理力争,不随波逐流,不识时务的同时难免被人利用,在1955年的时候,以反革命的罪行被逮捕,那一年他的小女儿19岁。

陆嫣识有一块欧米伽手表,那是婉喻用恩娘送给她的绿祖母戒指给他换来的,他每天都戴着,从三十年代开始,一直把它带到入监。就是这块手表使他在监牢里跟姓谢的犯人换了5个鸡蛋,同监牢的小犯人梁葫芦又把它偷回来跟老几换糖豆(老几是陆嫣识的外号),老几才得以再次用欧米伽贿赂指导员,从而看到了小女儿作为主角拍的一部防血吸虫病的科教片。

梁葫芦是个十六岁的小监犯,入监的时候他才十四岁,他亲手结束了亲妈和姘头的性命,而原因很简单,就是一个白面馒头被他妈送给了姘头,而没有分成五份分给三个弟弟妹妹,在一个柴垛发现亲妈跟姘头正在捧着那个白馒头,他把他们剁成了肉泥。

也就是这个梁葫芦在被队长发现表是他偷的,问他卖给了谁时,他宁可承担被马拖死的危险,也没有出卖老几,马拽着梁葫芦一圈一圈把皮肤磨坏了,把后脑上的头发,甚至于脑组织都磨出来了,他依然坚持不说到底卖给谁了,老几到最后实在受不住内心的煎熬和梁葫芦躺在了一起,看看,这就是那个时代,要一个人性命像玩似的。

老几最欣慰的时刻就是总能接到婉喻写来的信,她写孩子们如何长大,小女儿考上了生物学博士,她成为科教片里的主角,这部防治血吸虫病的片子,要在全国各地的上映,因为毛主席说一定要根治血吸虫。婉喻在信里从来不说艰难困苦,在来信里,老几又看到了婉喻身上独有的静。老几当初为了逃避无爱的婚姻到美国时,在他心里他是一点不爱婉喻的,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磨难坎坷,他发觉自己非常爱婉喻,真心的爱,山不可挡,水不可阻,他决定选一个合适的时机逃出去一定要亲口告诉婉喻,他是真心爱她的。

婉喻是值得他爱的,开始的时候在本地宣判后,老几的刑期是十五年,后因为老几的据理力争,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原则,被加刑到二十多年,被流放到西北时又被判了死刑,监狱给家属发放通知书,婉喻托各种关系,走各种门路,最后把自己的身体出卖给一个领导才把老几的死刑变成了无期。在婉喻看来为了老几,似乎什么都值得。为老几把半个月工资都买了蟹,把蟹黄一点一点抠出来,整晚不睡觉,把鸭蛋腌的都长了蛆,她也不让孩子们吃,这些,跟生死比起来都是小事。

在酝酿了两年之后,逃跑终于变成了现实,在一次劳动的时候,他利用上厕所的机会,从早就看好了的地形,用高超的智商躲避着,变换着路线,解放军端着枪在后面追,他越过高墙一下跳到一个生产糖浆的大池子里 ,使本来就笨重的棉袄又加上了糖浆的分量,举步维艰。糖浆干了之后,他把糖浆抠下来当作一路的食品,吃的嗓子都坏了,直到最后吃一小块都像如鲠在喉。在路上他截到了一辆货车,司机问他是干什么的,他说是地质勘探队的工程师,出来出差被抢劫了,司机轻信了他的谎言,让他上了车厢。半路的时候,因为有一辆翻车把路堵了,司机让他到驾驶室来坐,他闻到了韭菜馅大包子的味道,咕噜咕噜的口水溢出了嘴角,司机慷慨的打开饭盒,把一个半包子都给了他,那时,他觉得会做韭菜馅大包子的女人真美。

他从青海湖逃到了西宁,到了一个小镇上,给上海的家里打电话,此刻他不知道,婉喻已被叫到居委会,告诉她,陆嫣识已经从监狱跑出来了,有任何消息赶快报告。

当婉喻被传话的叫到电话机旁,也只是三言两语的说了几句,他及时挂断了电话,痛哭嚎啕。老几决定从西宁坐车到兰州,从兰州到西安,从西安再到上海。计划好了的时候,他给监狱领导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首先检讨了自己的行为,最主要为农场提个建议,他在逃跑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种含淀粉的草,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草的淀粉提炼出来作为缓解饥荒的粮食呢。投完这封信之后,他坐上了去兰州的火车。

在兰州街头他又往上海家里打来电话,这次小女儿接到后说:请你快去自首,不要再找我母亲了,你如果对我们还有一丝眷顾的话,那你赶快自首去吧。老几接完电话后,知道已经连累了家人,思考再三,还是觉得跟婉喻见一面,哪怕只说一句,他是爱她的,有多么爱她。但当他到了大上海,在自己的巷口看到儿子,女儿,孙子,却不敢相认,到学校的门口,却不敢接上婉喻一起回家,脑子里出现过无数次的见面方式,在一起聚餐,都成了奢望,于是他决定自首。

故事的启程又从农场开始了,老几回到监狱的每一天里都觉得随时有可能被枪毙,他老老实实的劳动和改造,就这样从被怀疑到被信任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曾经用欧米伽贿赂过的邓指,一直信任他,保护他。有一次,欧米伽不走了,邓指让老几给修修,高智商的他在看了基础修理的书后,把表全部拆开重装了一遍,完后老几说,很奇怪呀,这表只有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才会自动停的,从那以后老几就怀疑老婆出轨,因为这表带在老婆手上才停止走字的。

第二次邓指又让老几到家里来修表,这次又是老婆带过之后不走了,邓指掏出枪来指着老几,你说,在队上看到过我老婆没有?我老婆去过队上没有?今天不说实话,你们两个我一块毙。对于枪毙人,在西北这个偏僻的农场,往上报告的时候怎么说是由着干部们的。其实老几还真看到了邓指的老婆到队上去,老几还问邓指的老婆干嘛来了,但是他坚持说没看到,在老几和邓指老婆都坚持没见到和没去过时,邓指才又把枪重新插到腰上。

那时候的时代,红的被说成黑的,黑的被说成白的,有冤无处申,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活着,为了生存,为了生命,好死不如赖活着成了誓言,时代大背景下谁也无力扭转乾坤,只能夹缝中求生存,因此所受的不公,羞辱,冷遇,无一不在生命的大前提下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故事的最后到了一九七六年,至此,文革,文化大革命的运动都过去了,农场在响应了中央指示精神后,释放了老右派们,使老几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重新释放光芒,从被释放的那天起,老几就在等婉喻让他回上海的信件,因为必须有接收的信件,老几才能从青海回到上海,婉喻接到他第一封信时,就做好了迎接他的准备,但大儿子怕被连累,怕老几再次被政府抓回去而不敢让他回家,一直到了一九七八年,由农场这边发过来的信上说,陆嫣识早在一九七六年就被释放了,因一直没有接到接收他回上海的信件,无法回去,暂时住在农场,现在农场这边要安排新的人住,所以没有地方给他提供住宿的地方了。

婉喻收到农场的这封信后立刻收拾房子,但儿子却阻拦说,他要是回来也不能住家里,他最好到外面租房子,婉喻偷偷地找居委会的人帮忙,要把这三层楼换成两个独立间,气得儿子闺女都不干了。陆嫣识回到上海后,大儿子不让他和姆妈一起住,原因是他们已经离婚了,这样岂不是让街坊笑话吗?于是人们常常看见陆嫣识每天一早就来找婉喻,跟着她遛弯,买菜,做饭给婉喻吃,但婉喻这时已然患了老年痴呆症,已经认不出她的嫣识了,两人相伴到八十多岁时,婉喻离开了。后来,当了一辈子的博士老姑娘,嫁给了一个单位的电工,电工把三个孩子都接来同住,要把陆嫣识推出去到大儿子那住,双方像踢皮球似的,谁也不容。最后,年近九十的陆嫣识离家出走了。

这部小说写的是严歌苓的家族史,家族史的大背景是时代的大变迁,在时代的洪流里,任何人都不可违逆生存,只能顺应时代,在任何时代下,生命才是最可贵的,一切屈辱,一切认命都为了活着,只有活着才能具备深远的意境和厚重的质感,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才是英雄主义。陆嫣识是一个时代的英雄。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文/马庆云

中国已经出版的小说里边,能专注于描写知识分子劳改犯的小说,不多。而严歌苓的这本《陆犯焉识》最大的价值正在于对建国初年劳改犯的抒写。小说作为民族秘史存在,补充甚至更正的,正是民族正史上的光明磊落。

该部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知识分子劳改犯青海无人区监狱中的生活的描述。关于上山下乡、五七干校、关牛棚等的叙述,中国最近三十年来,不绝于耳,但对更严酷的牢狱之灾,却很少涉及。严歌苓在小说选材上,或恐有意弥补空白。

通过《陆犯焉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年的劳改监狱是怎一样的真实生活。饥饿问题、干部对劳改犯的生杀予夺问题、犯人之间的冷淡漠视问题等等。常有左派学者提及,毛泽东时代的干部是清廉无比的,但于《陆犯焉识》中,我们却也只能看到收取金钱贿赂与性贿赂的领导,基本上看不到一身正气的党员干部,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可以说严歌苓写的,是真的,当然,也可以出于维护毛泽东时代的光明正确,而说严歌苓在胡乱编排。《陆犯焉识》中,最有价值的这一部分,正是作家严歌苓走访青海劳改犯监狱的时候,偶然得到的一本知识分子劳改犯的狱中笔记,根据这本笔记而生发出来的小说内容。当事人的笔记,经过严歌苓的小说性构建,使得建国初年的知识分子劳改犯的狱中生活,更加真实与残酷。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中,这份笔记,尚且只能当做资料收藏,不能问世,但严歌苓的小说,却可以曲线救国了。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严歌苓以女性的身份来关照劳改生活的非人性,在诸多笔触上,缺少成熟的男性作家的冷漠感。在该部小说最有价值的狱中劳改生活中,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严歌苓的点到为止,而不是对丑恶与非人的深度刻画。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作家功力的不足,但如果用女性作家特有的温柔来回避这一问题的话,则更加动听一些。

借此,我们就不能回避《陆犯焉识》中最无价值的部分:中青年时代的陆犯焉识的浪子生活。虽然作家严歌苓声称,这一年龄阶段的陆焉识是根据自己爷爷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但作家本人的创意写作的招牌动作因为屡次应用而显得苍白暗淡。民国海归公子哥看不上母亲安排的婚姻,母亲跟媳妇争风吃醋云云,这些老生常谈的段子,自民国小说开始,便如小时代的抒情基调一般絮絮叨叨,严歌苓也并未写出新意,反而更加狗尾续貂。

作家严歌苓的创意写作,更多的是运用写作技巧来弥补作家对生活体验的不足。小说主人公陆焉识之于作家严歌苓,更像是割裂的手捏玩偶,严歌苓把握不住这个人物的性格流变脉络,因此,在大是大非的起落上,均显示出自己的局促与手足无措。比如,重庆时期的陆焉识,在入狱两年一段上,便仓惶太多,缺少合理的故事支撑。再比如,建国后的陆焉识为何被劳改到青海去,便也缺少同样的故事支撑。作家本人试图通过小说人物的大起大落来造成时代感,却并未深入触碰那些时代,往往无缘无故地就关起来了。

作家本人可能根本无法驾驭这个年度跨越如此之大的历史题材。《陆犯焉识》中,严歌苓轻车熟路的,反而是家长里短,中青年时期的陆焉识与恩娘、媳妇的家长里短,劳改释放后的陆焉识跟媳妇及其子女们的家长里短。家长里短是女性作家先天的优势。严歌苓要啃历史这个硬骨头,勇气可嘉,但实力严重不足。

全书部分章节,因为有真实的劳改犯笔记的依据参考,而显得比较有力度。但就整体而言,《陆犯焉识》更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段子,缺少力透纸背的东西,尚且不如很多伤痕文学的作品。这是创意写作的先天残疾造成的。

虽然如此,我们依旧应该肯定作家严歌苓的积极贡献。她用小说的方式,叙述了建国初年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历史,让中国人至少延迟忘记自己民族当年的血泪遭遇。作家的使命感,严歌苓是有的,若经历练,沉淀其生命感悟,打磨掉其文字工匠的雕虫小技,或恐可成一家。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一)

【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其实买书回来时,两本书都先让同事看了。看【十三钗】的大叔不断地感慨电一影不如原着好;而看【陆】的大姐没有评论过太多,只是因为我与某领导在公开场合强硬对白时,说你也学学人家陆焉识,为了保护自己装结巴都能装二十年,你倒好,压了两天火了,最后还是爆了。她顺便叹息了一下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的可惋结局。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一爱一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绝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老几装结巴,贿赂邓指,不救梁葫芦,都是为了生存。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一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一爱一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一爱一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一爱一的悲剧。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一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一爱一,无法感受无法回报?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陆犯焉识读后感(二)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较感兴趣,为它的繁荣昌盛华丽篇章所折服的同时,也为它的不堪回首的凄惨凌一辱画面所羞耻。如果说【清明上河图】能反映出唐宋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的话,那么八年抗日战争则让中华大地饱受伤逝之苦。但苦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停,三年的饥饿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多少刚脱离惨境的中国人,再一次陷入绝望。

绝历来的作家对那个年代的描写也甚多。有余华的【兄弟】,梁晓声的【年轮】等等,时代的悲剧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刻画,被永久地记录下来。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也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根据自己祖父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

拿到书时,曾对题目也质疑过,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一性一和威一逼一意识,公堂上喊完犯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一精一神世界的探寻。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一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作品采用了双线手法,一条线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回归一线释放出狱与家人一团一聚的现在进行时。

作品中最令我扼腕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一残。对战争,我们无力感慨,因为那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但对于这种无稽的阶级斗争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才真正要义愤填膺,严厉谴责的。陆焉识,会多国语言,专心做学问的才子,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打成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苛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陆焉识回国当教授,勤于笔耕,发表学术着作的那些片段让我忆起了如今的知识分子。虽则学历高的吓人,但究其人品,又有多少是高尚的呢?学术间的虚伪更是普遍存在:抄袭论文蔚然成风,剽窃科研成果也不足为奇。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还有多少如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潜心做学问。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命如草芥,整日里被拉去游街批斗;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犹如蚁群,却少了创新能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心境,这不能不说是个可笑的玩笑。

原本以为那个年代只有贫穷饥饿能值得我同情,以为只有人们的一些可笑想法和愚昧做法让我怜悯,翻阅完【陆犯焉识】后,才发现还有种更让人无力的无形的力量在演绎着可悲的历史政治斗争。政治运动改变了每一位人的生活,释放出狱的陆焉识再也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他的儿子一生沉一沦,终成庸俗小市民,才貌俱佳和他同样具有博士学位的小女儿冯丹钰在感情上成了剩女,就连自己日夜思念,越狱也为她的结发妻子冯婉瑜,也在他到家之前突然失忆。这该是怎样的一场悲剧呀,除了承受物质生活的奇缺折磨之外,还要坚强地接受着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恐惧摧一残和打击。连走出农场,以为改变环境后会有不同命运的邓指导员的小均子,最终还是重新回到关押政治犯和反革命者的农场。可见外面的世界比农场更复杂,更乌烟瘴气。我不得不感叹中国历史的满目疮痍,以及如今和平来得如此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很感谢严歌苓给我展示了另一面中国的深沉苦难,更感谢这位留美语言专家教授陆焉识的长期盲写,将这份监狱纪实报告流传了下来。

《陆犯焉识》读后感(一)


《陆犯焉识》读后感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待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角色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后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知道。

但陆焉识知道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必须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旳陆焉识,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起等待着冯婉喻心中旳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旳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