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红岩读后感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日益亲近》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读后感800字

《日益亲近》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日益亲近》读后感"这样的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日益亲近》读后感

去年对存在主义团体治疗非常痴迷的时候,购买了欧文亚龙的所有我能找到的中文版书籍,一通囫囵吞枣地阅读,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习惯于理智化的我,似乎总在谋求一种确定性。唯有《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我仔细地啃了几遍。《存在心理治疗》晕呼呼地看了两遍,明确了基本要义。非常喜欢亚龙的心理小说《当尼采哭泣》、《诊疗椅上的谎言》、《叔本华的眼泪》、《爱情刽子手》,甚至觉得可以作为学习抱持来访者的教材来看。《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直视骄阳》、《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日益亲近》都或亲切、或深刻、或具体生动地让人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一派心理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繁杂的咨询世界。

前几天把《日益亲近》找出来,重新仔细阅读了一遍。书的扉页上还有我去年阅读后留下的简短的感受,首先是能窥视大师的咨询过程以及来访者的真实感受,有看见后台的满足感;其二有些邪恶的欣慰感,大师治疗也会迷茫、也会有不知所措、也会反复!好像为自己咨询中的彷徨找到了安慰。这次的阅读,有一种更平和的心态,不只是为了满足好奇,也不只是寻求安慰,而是想咀嚼大师字里行间寻找心理治疗的轨迹。有时候一天只读亚龙和金妮的一次咨询记录,反复对照着看,大师眼里的咨询目标、咨询过程、咨询方法、咨询心得、咨询感受和来访者眼里的过程、心得与感受有什么差异。在这样的慢速去琢磨,渐渐从看热闹状态进入窥见门道的旅程。

在金妮身上,我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她在人群中虚假的鲜活、对自我的蔑视、对失去爱的恐惧、无法提出要求和自我维护等,活脱脱的一个过去的我!亚龙一步一步地对她做工作,我在同步接受这种辅导。虽然只是抽象的文字,只是看到咨询师的内心感触而很难还原他鲜活的咨询对话,但他的分析对我有触动,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如何由此岸抵达彼岸。

亚龙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移情、情况的反复、领悟前的迷失、行动的迟滞等,感受到内心的波动、怀疑、着急。为期2年多的长程治疗中,金妮的止步不前让亚龙多次提到了循环治疗,咨询师无法从来访者的效果获取肯定的时候,亚龙继续工作的动力来源于他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对于自己的治疗理论的坚信感,也来源于稳定的自尊。

很受益于亚龙后记中对于他治疗金妮做的理论归纳。有了前面丰富的治疗过程的了解,这篇后记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和升华的作用。有些类似案例督导的效果,让人更加清楚了无数个为什么。

1、为什么亚龙对金妮采用个体治疗?

始于在团体治疗中金妮对亚龙强烈的正面移情,金妮参加小组治疗不是为了成长,而是为了和我在一起,他说话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赢得我的赞同。如何将这份移情用到治疗上来?我想一定有办法利用金妮对我的这份坚持不懈,她在某种程度上用盲目的信任来帮助她自己的成长。

2、亚龙如何对金妮进行心理治疗?

我总体的计划是将治疗整个地围绕着关系这个轴心来开展。我希望我们能够尽量人道地将我们的目光集中在金妮与我之间当下发生的事情上。我们的时空领域应该是此时此地,我打算阻拦任何从这个焦点偏离的话题。我们将深入地交往,并分析我们的交往,只要我们还在一起就重复这个过程。

一旦病人的人际行为在治疗师的办公室得以重演,治疗师就开始用各种方法来帮助病人观察自己。一旦自我反省的环路得以建立,病人就可以见证自己的行为,治疗师帮助他认识自身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这样做了之后,真正的治疗开始了:病人迟早会问自己:我对此满意吗?我想继续保持这个样子吗?任何一种治疗最终都指向这个决定,病人和治疗师必须在那里逗留直到改变发生时所需要的能量补给的到来:意志。治疗是一个时装彩排,病人必须将他跟治疗师之间的新的行为方式转移到外面的世界,转移到他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身上去。

3、亚龙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治疗技术?

我应用的主要技术分成三大类:(1)解释性的;(2)存在性的;(3)激活性的(我是指激励,建议,表白和忏悔,伴侣治疗中的角色扮演,行为矫正和自信心训练)

解释是一种启发,应用智慧之光去将无意识里的内容重新成为可探究的心理领域。不同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通过挖掘过去来促使来访者领悟,亚龙是通过未来的指引以及此时此地的感受来促使来访者领悟自身的潜意识。我的很多解释工作围绕着金妮的移情金妮跟我的不现实的关系展开的。我没有抽象地讨论她如何不愿意坚持自己的权利或她无法表达她的怒气,我试图从金妮跟我的接触中来验证这些困难。因而,我不厌其烦地要金妮表达对我的所有感情。我首要任务是帮助她辨别她的情感并表达它们。她否认对我有什么强烈的情感,但却在来见我的前一晚无法入睡并满是惊恐。治疗前后,她都会有偏头痛,或者在来我办公室的路上呕吐虽然她否认这些,我尽我所能追究这些。我坚持不懈地对她在我面前的行为提出质问,并鼓励他在我面前冒一定的险。为什么她无法不同意我?为什么无法问我任何问题?为什么要为了我而穿得有吸引力?我希望她能觉察到那些对立的、令人害怕的无意识之力。所以我作解释:先是帮助她找回那些被推到无意识中去的情感,然后,提升她大体的行为模式,接着帮助她理解无意识的理论如何支配她的行为方式。

然而领悟,哪怕最完美的启示都是不够的,变化还得需要意志指导下的行动。所有的技术最终目的是唤醒和强化意志去改变、去成长的意志。解释性技术通常是让意志复苏的第一步;存在性技术激发着意志发芽的过程;而激发性技术则是哄着植物卷须破土的成长。

存在性对我来说是一种活力论,而非宿命论,是一种以存在之名,集中于存在、偶然性、生活的意识和目的、意志、决定和选择、义务、生活的态度和观点的改变等方面的方法。

我试了很多方法来哄、催、逼迫金妮去辨识她那些尚未诞生的意志在子宫的踢腾。我反复提醒她,在她的未来中既有声音也有选择,她对自己负有责任,她给别人定义她的权利,但哪怕这些行为也是一种选择,并非她想的那样无助。我用不同的方法来挑战她对生活的看法。我责备她或试图让她震惊。你会在你的墓碑上写什么?这里埋着金妮,在弗拉德先生的外语课上不及格。这对你的生活有足够的意义吗?如果没有,那么做点什么去超越它。

激活性技术可以有别的很多称谓:行为矫正、行为控制、脱敏、去条件化等。看,我跟金妮工作中我运用了那么多的学习理论和技术。她对自我肯定有着不合理的担忧。我们的关系就是我们的实验室:我试图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接纳、不评判、彼此尊重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害怕的反应将受到抑制。接着,我将金妮暴露到了她所害怕的刺激中,鼓励她逐步地在我面前自我肯定。这种鼓励有多种形式,从哄、劝告、说服到模仿设置、要求和最后通牒。有时我是个轻松嬉戏、哄着她的叔叔;有时候我是个坚持不懈的苏格拉底式的牛虻;或是一个板着脸要求很多的导演;或是拳击赛中的替补,在拳击场一角的柱子后面,不屈不饶地鼓励着金妮。

欧文亚龙耐心地解说他的治疗过程,有时回放,快进,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了看似混乱复杂的治疗之路。我看见了老师的影子,我也看见我自己在做老师时的影子。看见影子说明我在跟随,如影随形,也许这是我喜欢的一种成长方式。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炎热的暑假,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海底两万里》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皮埃尔。阿隆纳克斯教授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只之旅。我们一起快乐地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惊奇地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在两万里的海底航程里,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还教会了我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可以知道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可以知道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可以了解到诺第留斯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科学有很多噢秘,科学可以带我们去到奇妙的世界里。

名著读后感:《童年》读后感


读后感1

很久以前,我读完了一本名著《童年》,它是由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创作的。在《童年》中,作者大多数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们不禁感叹道:“可怜的孩子,谁的童年有你凄惨!”书中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廖沙自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艰辛岁月。在外祖父家里,没有一点家庭温暖,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事是司空见惯的,很显然,阿廖沙在这里生活时,内心充满了恐惧,胆战心惊的,生怕做错了事,但是,还好有外祖母的细心呵护,她成了阿廖沙童年时代唯一的精神支柱。可以说,《童年》是高尔基的真实写照,也是19世纪70、80年代俄国社会的缩影,它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童年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最美好的回忆。正在享受童年的孩子就像春天中含苞待放的花朵,充满着好奇与活力。但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却是一波三折,懵懂的他整日生活在惶恐、吵闹的阴影之下,面对凶狠、残暴的外祖父和自私自利的小舅舅雅科夫,阿廖沙必须学会坚强、学会忍让。

在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人出现在他的身边—外祖母阿库琳娜。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宽大的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的庇护和疼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到了阿廖沙十岁那年,他的母亲与世长辞,家中已没有了依靠,所以他不得不走入社会,独立谋生。这个不幸的孤儿从此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可想而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一定是风餐露宿,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也许,正是因为他历尽千辛万苦,看透了这险恶的社会,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战乱纷飞,所以他从1892年后,就以笔当枪,用文章来批判这个社会,以至于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颂。

自从看完《童年》之后,我觉得21世纪的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读后感2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童年是美妙快乐的,童年是幸福值得回忆的。而阿廖沙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高尔基描述了自已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童年.

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种痛苦,自己没有失去亲人……我们很幸福,甚至可以说很幸运,都被家长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现在的我们个个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高尔基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完《童年》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我想,高尔基要告诉我们的应该就是: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名著读后感——《雷锋》读后感


在寒假,我和妈妈去购书中心买了很多书,其中有一套是少年红色经典,主要讲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具影响的英雄故事。其中有一本就是《雷锋》。

这本书讲的是雷锋生在旧社会,童年的生活很艰苦,七岁的是成了孤儿,长大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因公殉职。

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雨夜送亲人,苦练杀敌本领,在抗洪中奋不顾身,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表现了雷锋公而忘私、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雷锋用他的生命的每一分钟,实现了他的誓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决定以雷锋为榜样,努力学习、尊老爱幼、帮贫扶弱、互助互爱、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贪图享受,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