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莲专题读后感 > 导航 > 《莲语倾城》读后感

莲专题读后感

《莲语倾城》读后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你不妨看看《莲语倾城》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莲语倾城》读后感

紫陌红尘,很多人都说,彼此遇见,即是缘分。对此,不是十分相信,亦不是不信。不过,也算因了缘分,无意间结识了古风,只一眼,便欢喜上了,虽然我只是选择性的喜欢,也因此让我有幸识得一批古风网友。他们,是网络中值得一识的真性情之人,真诚,善良,充满才情对于腹无书香但却钟爱文字的我来说,对他们,自是钦佩,并由衷的喜欢一些文字。

亦因了缘分,让我在茫茫网海中遇得一网友――浅月若寒。因了比我大,亦因了文字,便自作主张地叫其月儿姐,感觉亦更亲切。

前段时间,看见月儿姐要出第一本书《莲语倾城》的动态,自然的想要买一本。一来是没怎么看过月儿姐的文字,想要在书中慢慢去看。二来是自身本就钟爱文字,喜欢读书。三来是想要珍藏,并且有月儿姐的亲笔签名,自是欢喜。因了这些,便果断的购书了。

二月下旬,月儿姐的书到了。收到书的那一刻,很是欢喜,终于可以好好享受一番了。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看见月儿姐写的书语:友情是一朵莲语,美丽你我倾城相遇。自有一种感动、一种欢喜洋溢心头,看书时,都会不经意翻一翻。在此,感谢月儿姐的倾心著作,真诚付出。

目前,早已看完了第一遍,正在看第二遍,以后还会有第三遍,第四遍只因真的是很喜欢这本书,不只因了缘分、友情,亦因了其本身的唯美文字、真情实感。或许我不能深刻体会到某些情感,只因有些情也许只有自身经历过才会有所深触,亦或因我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心太冷淡,对很多都无太多感触。自己有时亦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月儿姐,一个行走在文字中的女子,自喻为莲,捻墨生花。她步于红尘深处,却真真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素心静雅。她用如莲心情,淡看浮华,不问尘世几多烦恼,只待一惜莲之人,为其栩栩盛开。她用如月情怀,诠释了紫色、蓝色和绿色,在温暖如月的有爱红尘中,看一世春暖花开。她亦用如今的如雪诗情,书写了曾经的似火青春、若水年华,而后,墨洒的宣纸,等人来和一如画的诗,若懂,则恰逢花开。

月儿姐,对情,认定便专一、情深。红尘万丈,缘来缘去。若是有缘,只一眼,便倾心,若无缘,相看百日,不过付流年。人间百媚千红,若有人对其情之所钟,则她不倾国,不倾城,倾其一生为一人。若有人对她不离不弃,她定生死相依。她愿意相信美得惊心的三生三世之说,愿意在下一个轮回等待一个今生无缘的他,共看潮起潮落、细水长流,但更愿今生得一人之心,执一人之手,守一城终老,白首亦不分离。共赴一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因,迷离红尘,有一人懂她,知她如莲之美下,那莲心之苦楚,为其红尘眷恋一世,倾一世情深,无悔。

还欲说,言却不出,腹内无墨

只想说,因了网络尘缘,遇见月儿姐,阅得佳作《莲语倾城》,很是欢喜。红尘有情,岁月无声,纵然也许是两个世界的人,天涯海角,愿月儿姐执一人之手,白首不分离。愿月儿姐红尘安好,一世安暖。

注:(1)本人所感并不全面,有意请看《莲语倾城》;(2)日志中一些语言原版均为《莲语倾城》之作中语。(3)真心喜欢《莲语倾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倾城之恋读后感1300字:倾城之恋读后感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正因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状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感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感情呢也许感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取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生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务必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职责、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感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必须,他以前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职责不需要,感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职责。战争让人变得真实。

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正因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此刻,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但是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但是是一个自私的女生。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但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取。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此刻你可该坚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生,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生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生。

喜爱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刻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能够叫做-感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杯具是女生的。此刻方觉得,杯具是女生的,也是男生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感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阿莲》读后感


正好是清明,路太远,没有回家,坐在图书馆看完了《阿莲》。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故事的基调是哀伤的。故事一开头,我便看到了一个不被母亲重视的孩子。断奶后就跟着阿婆,母亲从不抚摸她,也不会在意她的感受。我们常说,再好的童年也比不上母亲的怀抱,这样的一个孩子,她的童年本该是不幸的,可我觉得,她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自己的童年,不是故事不够吸引人,恰恰是故事中的某些场景总让我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为什么说阿莲是幸运的呢?在我看来,阿莲拥有了我小时候渴望的一切。

阿莲的母亲也是一个不幸的女子。从小就没有母亲,继母对她也不好,她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关心自己的孩子。丈夫对她又冷淡,嫁过来的时候又还很小,这所有的一切导致了阿莲的母亲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她内心应该是爱阿莲的,但是怨恨和惶恐使她不知如何去爱。

有这样一个母亲再加上阿公时不时的提起的对女孩的偏见,阿莲一开始就是卑微的,不被家人认可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可悲的,内心极度敏感。可阿莲并没有长成这个样子,在我看来她有主见,自信,向上。她是幸运的。她的生活中有阿婆,明亮,梅伯伯等,这些人是她生命中的阳光,丝丝缕缕的照亮了她心中的阴霾。

阿婆。在这个故事里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其实是阿婆。她生长在深山里,一个平凡的妇道人家,但却偏偏懂得人生的大智慧。懂得宽容,懂得豁达。伯母菊香时不时的发难她从不在意,反而宽慰阿莲,你伯母是刀子嘴豆腐心,她说说也就过去了。

阿莲生气,想要给阿婆讨回公道,长大了要给阿婆报仇,阿婆严厉的喝止了她,你一个小孩子家,脑瓜子别记这些不好的事情,什么长大了报仇,一家人报什么仇。

阿婆的宽容让我很受触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可大多数家长怎么去教导孩子呢,你要记住,以后见了他绕道走这样的教育我们习以为常。我们大多数人学不会宽容,更做不来豁达。

一个孩子的童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内心的阳光,这是我小时候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位善良的阿婆总是会让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她的一生多灾多难,但她很爱护我,把我当成唯一的支柱。可她也经常咬牙切齿的跟我提起人生的不公,她总是告诉我,我还小,长大了一定细细的都告诉我。

那时候,每每听到母亲说这些话我都很害怕。我很排斥听母亲说这些,可我又知道,她只能跟我说。母亲很宠爱我,我拥有大多数孩子所拥有甚至更多的的母爱,但我却总是缺乏安全感,生怕得不到他人的肯定。我总是在想,将来我有了孩子,不管物质条件如何,我一定会给他一个满是爱的童年,没有阴霾,没有恐惧。

阿莲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宽容善良的阿婆。除了亲人的宽容和善良,阿婆所给予阿莲的,还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自我。从上学到过继给丁老师做女儿,每一件事,阿婆都很尊重阿莲自己的看法。她从不强迫阿莲,她要阿莲自己拿主意,自己只是默默的支持,这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啊。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认可,被赞同。一个从小在认可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是自信勇敢的,阿莲很幸运!

明亮和梅伯伯。如果说阿婆在阿莲的人生中承载了亲情,明亮和梅伯伯则代表了友情和启蒙。在看到小说最后,阿莲没有收到一中的录取通知书,只能去八都中学时,明亮稚气的话语,那我也去八都中学读书时,我几乎落下泪来。

人生有这样一个愿意陪伴你的朋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或许他们当时还小,不懂得人世的艰难和离别,但那一瞬间的追随和陪伴足以铭记一生,那将会是阿莲一生的底气。

还有梅伯伯,小说对梅伯伯着墨不多,但我觉得他也是一个对阿莲而言非常重要的人物。她间接地给了阿莲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梅伯伯,也许阿莲也会热爱学习,但她的内心世界定然无法如此充盈,这是知识的力量。所以,尽管丁老师待她很好,她却更喜欢梅伯伯,愿意做梅伯伯的女儿。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阿莲很可怜。作者在用一种哀伤的基调叙写一个女孩不幸的童年,她没有母亲的疼爱,不被封建的长辈重视,还有许许多多成长的惶恐和烦恼。可是越往后读,我越觉得不对,不是这样的。

在阿莲的成长过程中,有诸多的烦恼,也充斥着愤恨和不公。但这不正是我们的生活吗?生活本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我们总会经历一些磨难。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的只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脆弱,挣扎,渴望,离别。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将经历。生活虽芜杂,但生命当坚强。

阿莲的童年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我们都曾被宠爱,我们也都曾被伤害。但我们终要乐观与坚强。人生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故事中的阿莲,她的外婆,梅伯伯,妈妈,弟弟,甚至明亮,好的坏的,都终会与她告别。但我们要记住,那些曾经感受过的温暖与陪伴。当我们遭遇人生的低谷,面临无法忍受的痛楚时,它们会是我们的勇气和力量。

我想,这大概就是童年和成长的价值吧。读《阿莲》,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阿莲的故事也使我很受触动。那个敏感脆弱的阿莲好像小时候躲在门后看着妈妈和奶奶吵架的我,走过了那段岁月,我才能够正视当时的自己。

我没有阿莲幸运,没有豁达的外婆。我又比阿莲幸运,我拥有她渴望的母爱。但是那个时候,我特别渴望有一个人可以和我一样,不单单只有我的童年是这样的。渴望陪伴,害怕孤独,甚至会在某个时刻质疑自己的存在。但黑暗终会过去,我们终将坚强。在孤寂中走过来的灵魂会异常坚韧,无所畏忌。

愿我们每个人都是阿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麦草莲读后感


麦草莲读后感
曾经,有两个不相识的女孩,其中有一个是陆扬。从不相识的她们,在一家医院成为朋友陆扬准备去参加高考,可很多知识还没学过,连高考复习用的课本都借不全,该怎么办呢?
就在这时,一个女孩挺身而出,说可以帮陆扬复习,叫陆扬不要担心,好好准备考试。 下周六周日就要考试了,女孩说这几天不去打扰陆扬了,并和陆扬说起麦草莲的故事
其实,这个女孩得了血癌,身心承受着很大的痛苦,但为了陆扬的考试,她什么都没显示,什么都没和陆扬说,她怕陆扬受干扰,怕陆扬为她担心。人活着不能没有希望,美丽的麦草莲将希望播种在陆扬的心中。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希望却是一盏路灯,能让我们从黑暗的森林里走出来,尽情享受美好的阳光!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我想许多女人都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吧。走进她的文字,如同进入千年古井。幽深,宁静,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凉得让靠近的读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时有一阵,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学每次见了面都问:最近看了张爱玲的书没有?好奇之余,去书店买了两厚本。文字确有大家之风,简炼,华美,冷静的张扬,浸透骨子里的悲凉。十多年下来,时常翻着却一直没有看完,也惧于这种悲凉不想看完。

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于鲜活华丽中透着悲凉,她笔下的生活有时是一袭华美却爬满虱子的衣袍,有时如同她笔下的茉莉香片,鲜活的冒着阵阵热气,热闹的飘着淡淡香气,喝下一口却是浓浓的苦涩。而倾城之恋,该是这众多苦涩的茶中较可口的一杯,或许更像红茶,有着浓浓的香味,少了铁观音的苦味,香醇无涩,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这一篇是张爱玲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爱情故事,虽然透着苍凉的质疑和无奈的唏吁。秋日下午,啜一口清茶,又捧起这本多年前的旧书,翻到写有倾城之恋的这一页。一页翻下去,再翻,如同翻动着张爱玲笔下的人生。突然想起在文字里老道深刻否定爱情的张爱玲在现实中却还是中了胡兰成的毒,成为低到尘埃里欢天喜地的一朵小花。低到尘埃里开出的花该是卑微而脆弱的,所以张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柔软的,本人也并不像她的文字中表现的那么练达老道,所以,所以这篇倾城恋事也许是比较接近现实中她的爱情背景和理想爱情吧。

没有人怀疑张爱玲的文字是一朵艳丽到极致的花朵,它的光芒和神彩足以令其它的花朵黯然。她的文字像是呈现给读者的一场纷呈话剧,即便是其中的一两句话,一两个词语所呈现的艺术火花和人生哲理也足以令人震憾,令人回想思索良久。倾城之恋也不例外,在张的描述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爱情故事,她以独特的视角看着这场战火之恋,以独有的笔调在爱情的长线中编织着每一个展示人性的结,以人情刻画世情。即便只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令人感动的。

多年前看过邵氏拍的黑白电影《倾城之恋》,文艺气息太浓,台词经典唯美却不够生活化,缪蹇人扮演的女主角平淡得有些木讷,柔顺内敛有余,妩媚精明不足。流苏流苏,本就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物,随风飘摆,不安份的,动荡的,却也是精致美丽的,引人遐想的。这样的流苏确是少了很多韵味。后来看陈数和黄觉的电视版《倾城之恋》,有几分惊喜。电视版的要好看得多。少了文艺气,多了电影中没有演绎出的人物的精明和人物之间的暧昧。陈数也给白流苏增添了一份妩媚灵动和知性优雅,外在的娇柔风情,内心的迂回婉转,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辜负我们这些看过数遍原着的观众。此剧后来拿了大奖,似乎在我意料之中。

沦陷一座城,成就一段情,这是一个足以打动世间女子的爱情故事。爱情的力量与倾城的力量拧在一起,又因为在一座城沦陷的出口处才找到爱情的活路,又怎能不让人震憾。性格怪癖放荡不羁的范柳原,对尘世的一腔热血已随挚爱洪莲的香消玉殒而成为死灰,当遇到妩媚优雅却会低头的白流苏时又确是动了真心。起初,不过是两个平凡的男女,一个害怕失去自由的精明的有钱男人,一个经济不能独立想抓牢一个男人让自己一生无忧的聪明的离婚女人,在半明半暗中试探,走近,暧昧,各自独立而各怀算计,互相吸引却并未将真心交付对方。

然而,在香港沦陷之时,在特殊的时期两人无所顾虑的我心换你心,两心彻底靠拢。当范于战火纷飞之中向白大声求婚时,这种真心得到了最响亮的确定。这就是很多人所渴望的幸福吧,或者说是所渴望的爱情。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两不相弃,从此不必猜忌,从此一切了然于心,坦然相见。两个人之间的丝丝温情,在那一瞬间满溢,从此时间成为永恒。那一瞬的美好让读者如我也感动和连流不已。很多人说白是幸运的,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幸运更加明显。几乎是带了一点女权主义色彩的幸运。

可是,我以为,爱情终究是一时一刻的产物,再震憾人心,再坚定与强大,也许,仍然与永恒无关。用超越时间来要求爱情,也是一种过度的索求。曾经以为公园里牵手漫步的白发老翁和老妪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才如此天长地久。生活告诉我们,并不是。清韵自生清欢,但即便经历过倾城之恋也未必可以相守到老。如果能够相守到老,只有那种化学质变的短期的两情相悦也远远不够。从现实而真实的角度来说,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之际,执子之手,成说生死之时,倾城之恋其实已经到此为止。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转换,机械能转换为内能,爱情之恋于其时已得到升华,以另一种感情而存在,成就了爱情之后的另一种幸福。这已经是一种最好的结局,也是一种盛极而淡的规律。如同我们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海潮潮起潮落的时候,会惊觉世间一切都一如寻常,从来都如此规律,不曾改变。

即使是这样感天动地,曲折迂回才完成的爱情,张爱玲也是固执的悲凉着。她在结尾轻轻的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还是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憾的倾城之恋,惊世的爱情传奇,在世间是非常罕有的。而在张爱玲看来,这样的经典传奇仍然是不安全不确定的,还有着许多未知的苍凉的可能。温暖的故事之后,张爱玲仍然觉得人生是无奈的,世态是炎凉的,有很多地方需要质疑的,大有一言难尽之感,于是索性说,不问也罢。

她始终忘不了人生的悲凉,始终一边在平凡的热闹中冷静的祈祷着温暖故事,一边在想象和等待着人生中无数场将要到来的悲凉。这是张独有的深刻,正是这种深刻与异常的冷静让她的文字有着独特和非凡的艺术魅力。何况花开花落,阴阳盈亏原本也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和客观。我突然想到,如果,如果洪莲死而复生,范与白又会是何种结局呢?我想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爱情故事了。范与白的爱情是靠着一场千年难逢的倾城事故来成全的,也许是经不起那一种最直接的考验。谁又知道呢。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悲或喜,又是另一场冷暖了。

今时游走在张爱玲笔下民国的时空里,那种悲凉与无奈的气息仍然浓烈而真切自另一个时空悠悠传来。不过,时代在变着,今时的女人们只需要记着倾城时的那份真就好,我们珍惜着人生中每一场圆满的收场就好。翻过了一页,自然会有。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奇也在倾城之时真实的存在着。那个渴望温暖的沧桑的聪明男子,那个善于低头的含蓄的风骚女子,在一份以倾城巨大代价换得的幸运与平静里相守着,相伴到老,当然是一场不坏的人生。幸运不外如是。男人与女人大概也就如此,人生大概也就如此。


倾城之恋读后感


这些天看完了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好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她的那些作品多多少少听说过,甚至耳熟能详,可是却也一直没有买她的书来看,一是在那之前很少看小说,我书架上大部分的书都是些名人传记,小说没有几本,基本上全是侦探类的小说,二也是因为对她不了解所以也没有多大兴趣去拜读她的作品。

之前有朋友批评过我看书的方法,他说我看书之前都没有去了解一下作者,这样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里面的内容了,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作品,首先就得了解写这个作品的人。所以在此之后,我每阅读一本书,就会先了解作者的事迹,以及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写下的这本书,很多时候,书中的人物形象都会有作者的影子。

其实在此之前在了解陆小曼、林徽因、胡蝶、李香兰、萧红等人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一下张爱玲,只是时间久了,仅存的记忆少之又少,只是约摸记得有个被称为汉奸的人叫做胡兰成,张爱玲不顾他的汉奸身份,也不管他有家室,就这样和他在一起。这次翻看起她的书,才又重新去了解了她一下。

胡兰成和他的妻子离婚,成就了和张爱玲的婚姻,没有法律的保护,就只有一纸婚书。白落梅曾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封面上写过这样一段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一问:噢,你也在这里吗?当张爱玲遇到胡兰成,遇到那个懂得她的人,她便奋不顾身地追随了。

后来胡兰成身陷囹圄,逃窜到其他地方,竟爱上一个比他长两岁的寡妇,后来张爱玲万里寻夫,找到了他,他竟没有半分的喜悦,满是惊讶和震惊。在那里张爱玲为那个寡妇画像,发现她的五官越来越像胡兰成,好不震动。她觉得她在那里就像一个小三,他们两才是一对,在那里她好不落寞,只得选择离开。她明白,这段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爱情结束了,她决定离开那个心里装着几个女人的男人。他们的那段倾城之恋已然谢幕了,她给胡兰成写了一封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她的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在她的《色戒》里面,虽然是写的是丁默村与郑苹如的故事,但写的却是她自己真实的内心,是她自己和胡兰成的内心世界。

《倾城之恋》算是我看过她的小说里面结局比较温馨美好的了吧。最初我以为的倾城以为是女主人公有着倾世的容貌,亦或者是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当我看过了之后,才明白这个倾城之恋是指他们的爱情是发生在城倾的时候。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似是在写白家,这个没落的贵族,因循守旧,死要面子。但是白流苏,白家的六小姐,却是一个思想先进的人,她在那个保守的时代学交际舞,也敢于和自己不幸的婚姻说再见。但是自私的白家人为了自己的日子好过,要流苏为死去的丈夫守寡,即使被安排在祠堂,一辈子吃穿也不愁了,哥哥也将她的钱都花光了,却说离了婚在白家白吃白住,饭钱也很贵。白流苏想要逃离,但是她一个人能逃到哪里去呢?她需要一个男人帮她脱离这个现状。

直到她遇到了范柳源,一个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的海归浪子,他把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她才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他喜欢流苏,甚至想方设法把流苏带到香港和他相处,但是却没有想过给流苏一段婚姻。

流苏身上有一种古典之美,柳源曾对她说过:你知道么?你的特长是低头。(星辰ww)有人善于说话,有人善于笑,有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他想过他们的未来,她想带她去马来西亚,回到自然,他不能想象她穿着旗袍在森林里面跑,也不能想象她不穿着旗袍,因为在他眼里觉得她不应当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也不应当穿西服,满洲的旗袍倒合适一些,可是线条又太硬了。可见柳源是爱着流苏的,能够把一个人观察得这么细致,不是爱又是什么呢?

可是他却没有带点真心,他们都在彼此试探。柳源曾在墙下对流苏说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在流苏离开香港的最后一晚,柳源给流苏打电话: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他终究没有说出我想去你房里看月亮这句话。而流苏,觉得这一切似真似梦,如果不是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过了千万遍,又怎么会是梦呢。他们之间在这次香港之行中,终究没有彼此敞开心扉。

流苏回到上海后,收到柳源的电报:乞来港。船票已由通济隆办妥。流苏收到之后,还是忍无可忍来到了香港,不仅仅是为了柳源的风姿卓茂,还有家庭的压力,那是她最痛苦的成分。那天晚上,柳源到了流苏房间看月亮,因为那边看的更清楚一些。最终香港的落寞成全了他们之间的爱情,面对兵荒马乱,他们能做什么呢,也许就只能相爱,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真的恋爱起来了,婚姻将他们捆绑在了一起,再也挣脱不开。

从此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倾城之恋读后感作文800字: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

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联摆脱白公馆的时刻。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取。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能够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貌,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能够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生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