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 导航 > 读目送有感800字2024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读目送有感800字2024。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目送有感800字2024》,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在这漫漫人生路上,有谁能陪自己走到尽头,父母,老师,同学都不可能。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照片渐渐泛黄,那些记忆开始消失,连背影也变得模糊

我在心里歇里斯底地咆哮着,昨天的我们还是一群稚嫩的少年,如今已长成健壮的青年。唯一的回忆只剩下一张泛黄的照片,在一个深夜里,大雨倾盆,我站在门外,傻傻的看着,那张照片。泪水,雨水交融在一起,何时才能再见面。

在操场,在教室,再也不能找到我们的身影,因为我们已经默默的背起行李,各奔东西。

昨天的我们还一起嬉戏打闹,今天的我们变要分道扬镳。但我却也只能说:有缘,再见。

出生与父母相伴,接着是同学、朋友、老但终究他们会一个一个地离开,形影单只。

父母,即便是最亲的父母,也终将会在我们的泪水中里离去,所以才会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果真如此: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父母在里头。

当我在快乐成长时,却忘了父母正在老去,但我却无力将他们挽留,环顾四周,唯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

终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星辰ww)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该来的阻挡不了,该去的挽留不住,因此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之后,我又获得了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珍惜现在吧!因为没有人会陪你走到尽头,你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珍惜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当你已经行将就木时,会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珍惜。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目送》有感1000字2024


环境是四面环山的小镇,这个冬天好像异常的寒冷,寒风凛冽。

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本书呢?

听见路边花开啊!

我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我心同隐;今我看见此花,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开头便是如此,像旧年的红雕花木匣缓缓打开,像老旧的留声机缓缓响起,精致不减当年,讲着当年,当年的种种

龙应台的《目送》便是一朵这样的花,开得静默,也开得惊艳。

我从未真正看过什么别离的背影,大概是因为成长到如今,我永远是留下背影的那个人,甚至,像书里说的,我连回头,都不曾有过。

龙奶奶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时候我们为了一个人,可以与一群人产生羁绊。

牵挂她,就会牵挂和她有关的那些人;想到她,就会想到和她有关系的一切;然后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涌上心头。

爱情,友情,亲情,我们这一生,到底要与多少人发生联系,又到底要经历多少次离别,目送多少个背影渐行渐远?

在现实中,很多时候,亲人之间是隔着的,不只是路途的遥远。

我是否也在某一时刻,因为父母的着装,因为父母的老土乡音而在逛街的时候选择产生距离?

纵使我懂,那个眼角有鱼尾纹的女人当年是多么的明艳动人;纵使我懂,多年过去她还是爱美如初,和作者的母亲一样,可我却从来没有为她写过一篇文章,我深感惭愧。

昨日走过老街旧巷,看到那棵桂花树下,摆摊人依旧。想起《目送》里说的那个卖棉衣棉裤的老人。

我于书中,看到的,怕也就是如此了。

那些泛着时光涟漪的物品,承载着多少人的喜悲欢愁。

最感伤的,是龙奶奶的父亲离开时,那句:老天啊,你什么都教会了我,可你没有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生死。

于我而言,花样少年,鲜衣怒马,趁一切都还来得及,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应该庆幸,还好还好,他们啊,都在。

我没有抹开眼前的茫然,我看见慢者继续无动于衷;我看见爱生俱乐部继续招收着成员;我看见忧伤大地里成百上千的地雷;我看见贫民窟里无人安葬的尸体

我本来疑惑,为何这样的一本回忆亲情的书,要掺杂进这么多的人间疾苦?

后来我想,大约是真正有写出来的必要吧!

三月与我有约,约定桃花盛开,约定洋紫荆将谢,约定又一轮的努力,约定着啊,幸福还是和多年前一样,没有恐惧,纯洁善良。

我记得奶奶说过:善良的人儿啊,总不会过的得太悲伤。

读《目送》有感1300字2024


有个微信平台要奖给我一本书,我选择了龙应台的《目送》。当我真正拜读时,却是一年后的今天了。这像一个人的无声告白。

很厚重的一本,沉甸甸的像一个人的心情。油毡草绿色封底上,有这么一段介绍: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着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

《目送》里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写了幽微,也写了深沉。读者能觉得,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和美丽。一切回味、体验、感想,都丰富了此生的精神行旅。

喜欢她的作品,有一段时间了。由于前年读过作家的《孩子,你慢慢来》,仿佛时间戛然而止,有一下子清朗,一下子被罩住的感觉。温情、气度与义侠,都在一句话里得到了诠释:沙中有印,光中有影,风中有音。

能体会出作家幸福生活的小溪正缓缓流淌,日子舒展。每天高高兴兴的,充满爱,不急不徐,喝喝咖啡和茶,如此惬意。《目送》里,一篇篇小散文,也可看作是心情随笔。细腻、真诚、纯粹,出自一个教授,一个体贴的母亲之手。书中,她的身份是多重的,首先是女儿,其次是妻子,再次是母亲,最后是导师和友人。什么都做得周全,让读者跟随她的路线,进行了一场行旅,以及对自我生活的告白。

以短文《目送》为开篇,有统领全书的意味,这很好。读者马上有了带入感,一篇篇读下去,温馨和感动的轻风扑面而来。省悟、设想、真挚一些深切的词语,及时触及心扉。她所经过的,传达给人去认知,因此产生共鸣。读者知道,那些细碎的岁月片断,那些个日常琐记,甚至杂七杂八的事儿,都从容地付诸笔端。让我们有了似曾相识的感受,她充实丰盈的生命历程,不枉活出个人价值和精彩。我欣赏她甜蜜的家庭,高雅的工作,还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华飞和华安,会好几种语言,真是个有福气的母亲呢。刚去台大任教时,写到了她父亲开小货车送她的情景,更多的是愉悦。父亲幽默地对她说: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呢。

龙应台是我的Idol.她的悲悯情怀,也让我认识到,我的落寞,也似乎和一个背影有关。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和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句经典台词也昭示了天下所有有爱的人,必要经历的离别,说明每一个人都得接受现实。它是残忍的,活生生的,不舍又无奈的现状。这本书,让人更深刻地感悟了生命的宝贵与人生的无常,很具有教育意义。

其实,纵览全书,无不与爱与责任相关,人生的话题深长。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道尽了现实的无奈与心酸,也道尽了短短的人世,悲欢离合才是永远的主题。日常点滴组成了生活的串珠,有时悲凉的意境就是:天空没有影子,可我已飞过。谁的一生不是如此呢?所以,整本书都是对时间概念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当一个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年龄,演绎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时期。这是对人生的认知过程,正如作家写到的: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那么,就让我们彼此珍惜吧。活着的好好活着。毕竟,我们都理解了生命,以及生命中的无声告白。

读《目送》有感1100字2024


有的人一生奔波,忘却了最初的感受,回过头来望向自己曾走过的路,却能回忆起那一切的美,也会升起对于人生的无限感慨。

就如龙应台女士在《目送》中所写到的: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华安上小学的日子转眼便过了十几年,十六岁的他已经独立远去了,去了那异国他乡的学校读书,变得冷淡了。

看着他的离去,心中感到落寞,意识到了自己心中的另一道背影,才与这一种落寞有关。

那便是龙应台女士的父亲。

龙应台自从博士学读完后,回到了台湾教书。

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开车送她前往,却因为认为自己开的车不应该用来送大学教授而快速离开了。

到了龙女士每礼拜去看望医院里的父亲已过了十几年,再之后,便是生与死的距离了。

人生便不过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了小路拐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只是一个轮回,我们都陷在其中,重复着目送的动作,只不过是换了人罢了。

寂寞是一种情感,一种不被人们所希望拥有的情感。

书中的龙女士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看日升日落,鸟儿飞窜。

也看那山峰云朵飘入家中,又重归山岗。

看那山野之景,思考寂寞。

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又该怎么分类?

张岱的寂寞不同,他的生前寂寞是美学的必要,却在死后墓志铭体现出不同的寂寞无人相伴,独享清冷残破,回想过去繁华恍若隔世的寂寞。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

有一种更寂寞,茫然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只能各自孤身面对,素然修行。

这样的寂寞很难忍受,却是人这一生所必须要经历的,我们都将从寂寞中穿过。

而《目送》,又为我们阐释了寂寞的另一真谛,其中掺杂着父母失落、欣慰和难过等复杂的情绪。

时间在城市灯火明灭中流过;在烟花冲上天空轰然炸开时,人们的欢呼声中流过;时间也在节日的欢庆中流过。

我们该用什么量时间?

一只沙漏中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

一炷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

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

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我们都用过不同的不同的方式量时间,唯一相同的便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它不会变质,只是改变了方式,使人愈老,使庄稼收成,促使跨年的狂欢

我们都处在时间的长河中,看向那缓缓流动的时间却无可奈何,只能独自测量。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它是深邃,忧伤,美丽的。

它是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一段曲折的人生,给予了我丰富的经历,促使我成长。

读《童年》有感800字2024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由班主任老师推荐的一本世界名著--《童年》,作者是伟大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深深地吸引着我,每每翻开那封面,我便如痴如醉,甚至读到废寝忘食。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它读完,读完后我的内心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参照的正是高尔基自己悲惨的童年生活。小说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个孤儿,寄居在外祖父家里,外祖父吝啬又残暴,两个舅舅自私且粗野,只有外祖母心疼他,给他讲故事,教他做人。阿廖沙受尽了各种苦难和折磨,在外祖父家被歧视,在学校被欺侮,母亲出现后也并没有改善他的生活,反而因为自己生活的不如意也总发脾气。阿廖沙再回到外祖父家的时候,外祖父已经破产了,阿廖沙捡破烂卖钱,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便永远告别了学堂,此时,母亲逝世的消息传来,而阿廖沙却已经要去人间自谋生路了。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的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历经磨难的少年,同时也把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展现在了我的面前。作者生动的描述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会联想,觉得自己就是阿廖沙,他快乐我就快乐,他痛苦我也跟着落泪,读到为了生活阿廖沙只能去捡破烂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画中一个瘦削的男孩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顶着烈日背着口袋,不停地翻找着与他相比,我的生活无忧无虑,没有烦恼和痛苦,就像生活在蜜罐儿里,父母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让我衣食无忧,可以坐在教室里安然地学习知识。然而,我却经常不满足,总犯错误,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幸福,跟阿廖沙的童年相比,我的童年犹如天堂一般。所以,从现在起我要变得更加懂事,好好珍惜这幸福的生活,好好感激和报答给我这一切的父母。

文中的阿廖沙让我成长了许多。每个人的童年不尽相同,但是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守护,即使童年有些不如意,也要学会忍耐和克服,这样我们才能从童年走出来,真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

读《边城》有感800字2024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便是湘西茶峒那条蜿蜒的小河,茶峒的景色竟有些与江南水乡无异。在小说《边城》中,我不仅领略了湘西的景致,更是体会到了那热烈的民族气氛,与那温暖人心的真情。

沈从文先生用他那亲切的笔调,讲述着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的生活,翠翠的爷爷、顺顺、大老、二老这些人是平凡的,但就是平凡的他们,为我勾画出了湘西茶峒的人文风景画,为我展现出了湘西茶峒那淳朴、热情的民风,与那无限的真情。

在沈从文的笔下,不论是欢庆佳节,渡人过河还是爷爷的死,大老的失足落水,还是二老的离开;不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那么活灵活现,在沈从文先生那诗一般的文字后面总涌动着滚滚真情的暗流。

总听别人说《边城》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但在我一领全文之后便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我觉得《边城》写的是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里依旧如同一方净土般守候的茶峒,她歌颂的是茶峒人那热爱生活的品质与那人与人交往的真情。

老船夫用真情对待每一个渡客,不要小费,还会送人一些东西。大老、二老用真情对待翠翠,去爱翠翠,大老用真情对待二老,还把翠翠让给二老,即便结果是悲剧,但茶峒人那用真情待人的心依旧让人感到温暖如春。

在沈从文笔下,那一个个看似平淡的事情却因为真情的流淌而变得不平凡,它带着我来到了并不富裕的湘西,带我与热情善良的茶峒人相会,带我真切感受到真情的温暖。(星辰ww)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中,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疲于生计而终日劳落奔波,没有几个人会像老船夫一般停下来,与每个人交流,与每个人分享葫芦中的好酒,更不用说真情待人了。

不论是职场的竞争,还是官场的尔虞我诈,就连学校也会因为学习成绩的高低、升学的压力而使每个人都如临大敌,每个人都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每个人都有一张扑克脸,每个人都如同带着面具的鬼魅,真情待人亦如天方夜谭了。

静静的水依旧清澈,依旧守候在那里,只愿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如同那水一般明净,真情待人。

读《简爱》有感800字2024


我并不认为,先生仅仅因为你比我年龄大,或者比我阅历丰富,你就可以对我发号施令。你究竟能不能说比我高明,还要看你怎样利用你的年岁和阅历了。这句话在我耳边久久回荡,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这就是简爱一个充满着叛逆精神的小女孩,充盈着善良,聪明、爱心、平等的人。在童年中她受尽冷漠,外祖父是个大富翁,却因为简的妈妈嫁给了一个穷牧师,从此祖父和妈妈断绝关系。

接下来简的命运就改变了,父母先后离世,亲舅舅里德也去世了,舅妈对她打骂,因此她还生了一场病,后来简敢于反抗,被送进了一所慈善学校,几年后,她长大了,自己的朋友海伦却死了,她当了家庭教师,遇到了罗切斯特,两人经过了一段磨难认识了圣约翰,却得知是表妹表哥的关系后十分高兴。简有了几千英镑,是舅舅给她的财产,最后与罗切斯特结为夫妻。这个故事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穷富之说。简是个纯真而有个性的女孩,更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要坦诚相待。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一件事。暑假的一天,爸妈正在饭桌上讨论去哪里旅游,我一听到要旅游两眼直发光,脑中有了无数个想法,便插个嘴说了我的想法。爸爸说: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赶紧吃你的饭,说完火冒三丈的两眼直瞪着我。我摆了摆手,心里有些不服气,却还坐在那里听,爸爸见到大声训斥道: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赶紧吃完饭,一边玩去,我和你妈讨论呢!此时的我十分不服气,心想:哎,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妈妈来替我辩解说:为什么不可以讨论呢?以前一个小孩还敢向总统指错误,更何况我们呢。我又接道:我们老师也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对待,而且我们是一家人,为什么不行。一大串的理由说得爸爸哑口无言,最后只好向我赔罪并且允许我参加讨论。

想到这儿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闹的不和,只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才能互相帮助,同舟共济!

读活着有感800字2024


我已经没有力气在读一遍《活着》,确切的说是没了勇气。当黑夜中泛起一点微光,你以为那就是出去的方向,星火却突然泯灭。这大概就是《活着》给我最深的印象,把那微弱的希望掐灭,让活着的人苦苦挣扎。

《活着》给人一种淡淡的温情,人与人的情、人与牲畜的情、人与土地的情。可这温情并不能长久,那是解放斗争的年代、那是人民公社化年代、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所以那温情啊会让你的胃发酸、让你的眼浸润着泪珠。

地主家的纨绔公子只有把老宅、土地赌光了,只有爹娘死了,才会明白自己是个混账。可是岁月不会轻饶他,可能是他的赌账还没偿清,要让他用悲惨的命运来偿还。被国军揪去拉大炮、在死人堆中挣扎、儿女妻子相继离他而去,这是人间的悲剧。

福贵赌博两袖清风之后,家珍的不离不弃真的令人感动。书中只一笔带过说她和父亲吵架了,但就是这一句留下多少浮想。米行老板的大小姐没有丢下这个一无所有的男人,和他过着柴米不敷的穷日子。

他们的女儿生了病变得又聋又哑,他们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两商量着把儿子送去读书,不能让他苦一辈子,而女儿却卖给了一户人家。儿子知道他读书而把姐姐卖了后,有一个场景真的让人泪目。他说不读书,父亲说打他,他跑到床上脱下裤子让父亲揍得屁股又青又肿。当女儿跑回来父亲送她回去时女儿摸了摸他的脸,他背着女儿回家了,告诉妻子全家饿死也不把她送走了。

女儿一天天长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女儿又聋又哑。后来一个歪脑袋的男人上来提亲了,他们结婚生了娃娃,可是小的生了下来大的却走了。这结婚的喜悦,青春男女的爱恋,空气中都泛着幸福,可是天意弄人啊。读着读着怎么不会心痛?这是无尽的痛苦。

痛苦有时候是无尽的,女儿走了,女婿被板子砸死了,可怜那个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都弃他而去。只有他一人活着,他在炮弹飞替中活着、在饥寒交迫中活着、在孤独中活着。

读《活着》会心酸,读着读着泪目模糊,那黑暗中的光明、那痛苦中的温情、那生命的脆弱与倔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