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刑法的启蒙读后感 > 导航 >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刑法的启蒙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哲学是什么?我对哲学一直都是知之甚少,妈妈曾告诉我哲学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对此也有自己的回答:我是武鼎伦、久宝、阿伦......我从妈妈的肚子里来,我将来要到坟墓里去。

哈哈哈,很搞笑吧!咱们言归正传,前不久一位同学借给我两本哲学书,它们的名字叫《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我借到的是第七册和第八册,每一册都有好多章,每章里又有好多块儿内容。

第七册一共有6章,分别是权利与义务,自己与他人,正常与不正常,梦想与现实,知道与相信,我的哲学下午茶。

权利与义务讲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权力和义务所塑造的。比如说玩耍的权利,看电视的权利,在床上看书的权利......完成作业的义务,十点关灯的义务,学习的义务......看到这我明白了每个人?a href='/zhuanti/jiazuowen.html' target='_blank'>家谙硎苋ɡ耐弊袷匾逦瘛?br />

自己与他人讲的是要想认识自己,比须通过他人。比如说从其他人对自己的反映而得之自己是否善良,是否恶毒,是否阴险,是否嫉妒同学,是否宽宏大量......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孔子说的那句话: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七册里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正常与不正常,它讲的是没有什么事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正常的。例如在这儿男人身高一米五是正常的,每天吃两顿饭是正常的,男女在街上不能打情骂俏是正常的,(星辰ww)相信上帝是正常的......而在别的地方却是不正常的。这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客观的看事情和问题。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

第八册也有6章,分别是可能与不可能,快乐与悲伤,民主与专制,贫穷与富有,是与有,我的哲学下午茶。

第八册里我最喜欢的一章是民主与专制,民主是在投票选举的时候,人民可以行驶自己权利。例如在投票选择新领袖是,谁被投得多谁就当选;同学们玩游戏时,如果大部分同学都选电脑游戏,那就都玩电脑而不是跳绳......其实看到这里我想说:我们小孩儿最需要的就是多些民主、少些专制!

看完了这两本哲学书,虽然我仍然搞不懂哲学到底是什么,但是我知道要正确地去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一个人面部丑陋,原来我就觉得这种人不可接触,但现在我知道不能以貌取人,他/她长得丑陋并不代表他/她不是一个好人。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难忘的启蒙读后感


难忘的启蒙读后感(一)

当我读了【难忘的启蒙】这篇课文后,我深受启发,文章讲了曾在竺西小学上学的作者与他的启蒙老师发生的几件事,这使他默默难忘。

看了文章后,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一精一心。在这里,我代表全世界的人向所有老师说声:谢谢你们,是你们培养我们长大,使我们走向社会,是你们一精一心教导,让我们学会了基本的知识。当我读到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一子,教导我:要一爱一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这句话时,心里忽然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姑姑。我和姑姑从4岁就相识,她是爸爸的妹妹。姑姑对我很好,经常买东西给我,我这一生学的英语大部分都是从她那学来的,以为她是英语老师嘛。记得有一次,我到她家玩,那时我还不懂英语,到她家指着日历问东问西,而姑姑每次都用英语回答我,我好奇地问:姑姑你在说什么话啊?是英语,想不想学啊,我教你啊!姑姑笑着说。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对英语产生了兴趣,那天,我们学了一晚的英语呢。除此之外,姑姑还教我洗碗、扫地、穿衣等,我很感激她。

启蒙老师是辛苦的,没有他,就没有现在聪明的你,他是使我们走向成功的桥梁啊!

难忘的启蒙读后感(二)

今天在敬一爱一的语文老师的教导下我学习了【难忘的启蒙】一课后,心里好象海一浪一似的汹涌不定,深深地被老师们一爱一国的一精一神感动了。

啊!在日本军面前无畏地进行演讲;在日本翻译官的日语课上的宽松都显出了他们身临危境却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与一精一神,多么地令人敬佩啊!再想想现在,我们安如泰山地在教室里安静地学习读书,我们却不知珍惜,还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想想我们是多么多么的不应该啊!

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一子,教导我:要热一爱一祖国,要勤力,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从文章中这短短的一句话,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加具体,清晰地教会我们做人要热一爱一祖国,而且要勤奋,踏实地做人。

这使我想起了老师们他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们都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成为有用的人,为祖国作出贡献,就是给他们的最好安慰。在课堂上,老师之所以能够顺顺利利的为我们讲好没节课,让我们理解的更明白,更深刻。是因为他们课前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切备课,又有谁知道老师要备好一节课,需要花多少时间呢?又有谁体谅老师的用心良苦呢?

难道不是吗?每天清晨是谁为我们传授知识,每天下午是谁为我们批改作业,每天傍晚是谁彻夜未眠为我们备课--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为国家明日的花朵挥洒汗水,在学校这个大花园里无处不留下她辛勤的脚步。老师像一盏明灯,为迷路的孩子照亮前路,驱煽茫茫大雾,让他们找到归家的路。

玖了难忘的启蒙一课,我明白了老师们严厉的面具下有着一颗怎样慈一爱一怎样无私的心,在次我代表全世界的人们向所有老师敬礼致谢:谢谢你们,是你们培养我们长大,使我们走向社会,是你们一精一心教导,让我们学会了基本的知识。当我读到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一子,教导我:要一爱一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难忘的启蒙读后感(三)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第六章难忘小学生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难忘的启蒙】了。

课文讲了曾在竺西小学上课的作者与他的启蒙老师老师发生的几件事。特别是在演讲上,是老师偷偷在日本兵的监视下举办的;写作上,老师以风趣的批语严厉批评作者;写字课上,又用严肃的语气教训作者;而日语课上却十分宽容这些都是老师为了教导学生。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在这里,我向所有的老师说声:谢谢你们,是你们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从懵懂到成熟,是你们教会我们做人,让我们从学校步入社会。

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里播下美好的种一子,教导我:要热一爱一祖国,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从这一句话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加具体、清晰地教会了我们做人要踏实、要勤奋、要热一爱一祖国。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老师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们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在课堂上老师之所以能够为我们讲好每节课,让我们理解地更清楚、深刻,是因为他们课前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切备课。又有谁知道老师要备好一节课,需要花多少时间呢?又有谁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呢?

老师像一盏明灯,为了迷路的孩子照亮前进的路,让他们找到归家的路。老师,谢谢您们!

国学启蒙读后感


国学启蒙读后感范文一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学生不下三千,人们把他和学生上课时的交流记载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

《国学启蒙》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365夜国学启蒙故事》。看到书的封面觉得很好看,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所以我拿起书就认真地看了起来。

里面有个小故事,叫《王羲之教子》,我看了之后感触颇多。故事的内容是这样子的: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倚栏轩文学网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读完这则故事,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像王献之这样,学习他的毅力,学习他的坚持。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一)

近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李瑞环所着的【学哲学用哲学】这本着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一种很神圣、很正统、很严肃的感觉。【学哲学用哲学】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谈哲学,使哲学原理的运用,深一入一浅一出,易懂易记,读后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亲切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主动学习的亲和力。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眼亮,办法多。学了哲学,懂一点哲学,在处理问题时就能

矛盾现象中分清主次、抓住根本,在变幻莫测的事物发展中把握方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找到解决的基本方法。李瑞环同志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学习两论(【实践论】、【矛盾论】)是哲学入门的一个有效途径。真正学懂了两论,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学习理论要联系实际,联系经历过的实际,结合历史的经验来学,是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重要方式。他提出: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学;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一方面强调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强调刻苦认真的读书。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努力读懂弄通。李瑞环同志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各级干部工作要艰苦,思想更要艰苦。他说:付出辛苦,不仅仅是胳膊腿勤,很重要一条是思想必须艰苦。事实上,思想的艰苦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才是最重要、最困难的。应该既能深入下去,又能坐得住,看东西,听意见,想问题,憋主意。这些话一针见血,很有针对一性一。现在,有些干部面临事情很多,天天忙忙碌碌,屁一股坐不住,如果自己不自觉挤时间学习,不经常翻翻书,就会变成事务主义者。脑子不补充营养,就会被掏空。他还要求干部要力争把文字水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一致起来,不然,就将是会写的不会办事,会办事的不会写。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认真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践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学哲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

哲学能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人要正直,李瑞环同志说: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导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活动为了升官发财,一旦掌权就搞独一裁。必须防止这种人投机上来。【学哲学用哲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阐述,到处体现了和的思想,提倡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要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依理待人。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二)

全书以雅俗共赏、幽默诙谐、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深一入一浅一出、一精一辟敏捷的创新思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哲学理论的学习,虽然也知道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枯燥乏味,离现实生活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然而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却第一次真正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仅从他阐述学习哲学的巨大作用就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他在书中这样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凡取得卓越成绩的员工,办事的效率都非常高。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至关重要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有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地平均使力,在时间上就是一种一浪一费。所以,在关键部位,在主要工作上,我们要用全部一精一力,将其做到最好。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要集中一精一力于紧急的要务,就要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如果不断地被一些次要事务所干扰,那么就会阻碍你向目标前进的脚步。

峻、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李瑞环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一性一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在一次会议上,他还总结了做好领导工作的三句话,就是: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研究工作。从李瑞环同志的在成长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他手里运用得非常自如、自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比如,讲总结经验。他认为,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总结经验要应用理论,学习理论要结合总结经验。并强调总结经验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武器,第三要有加工的本事。他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主观能动一性一运用于总结经验,用活了,用神了。在李瑞环同志的工作实践中,占主导的是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成就了李瑞环同志,成就了他所从事的事业。我从中也更加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三)

玖书于我而言,一直是桩乐此不疲的事。只因自己实乃无聊乏味之人,因此唯仰书籍为生活添乐生趣、增知助识。我看书不用心、不费力,杂乱闲散,常常随心而阅、率一性一而读;加之无甚慧根悟一性一,虽嗜书成癖,却往往食书不化,故以数年之功难及他人一夕之获,因而并没有呈现出几分为书滋养熏陶之儒态雅姿。但不管怎样,始终与书不离不舍的我倒也尽享心灵的愉悦感悟和生命的静僻风采。

说起近年来我刻意读之,对我影响较大的书,应该算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李瑞环同志所着的上下两册【学哲学用哲学】一书。还记得在2006年初的隆粳时节,一位可敬的长者指点我说:晓宇,文史哲不分家,你不要只是偏好文学书籍,一抽一空多看点哲学书,我建议你读一下李瑞环同志写的【学哲学用哲学】,对你的工作学习会有帮助的。

看哲学书,对我这种慵懒人一直是个耐力活,不但需要坚强的意志,更得时时刻刻集中注意力。我不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出82分算不算是学了哲学?也不知道看了【苏菲的世界】算不算读过哲学入门书?更不知道对柏拉图、叔本华、尼采、黑格尔、费尔巴哈、弗洛依德学说一星半点的了解是否就意味着对哲学有所涉猎?哲学于我,一直像雾像雨又像风,艰深玄妙,似懂非懂,可远观不可近之。我甚至常想:哲学书看多了,我们的脑袋里会不会充斥的都是别人的观点?会不会就离自己的思想远了,就离现实的世界更远了呢?

但当我捧起厚厚的两卷【学哲学用哲学】时,对哲学却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书中的哲学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无产阶级及其政一党一信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这本书是一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厚壤里生长出来的心灵之花。全书正文共有716页,约55万字,分十个专题阐述了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荟萃的思想观点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各专题之间按照严密的内在逻辑顺序,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串连起来。前面的要目是核心东西,目录是一个展开,具体文章又是一个展开,层次非常清晰。文风朴素清新、平中见奇,语言通俗易懂,诙谐生动。除个别篇目外,均选自作者1981年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文稿。封面以人民大会堂和一群簇拥的人民群众为模糊背景,采用浅藕色打底,凸显简洁书名,看起来恢弘大气,舒朗清爽。

让哲学走下纯思维的祭坛,让哲学回融于现实中来,这本书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来自鲜活理论的力量,让你惊讶地发现原来高深的理论竟能与现实工作如此紧密的唇齿相连。以前自己也曾将那些一精一辟哲学理论囫囵吞枣地背得烂熟,但却犹如鸭背上滑过的水珠,什么都没留下,概念是概念,工作是工作,学归学,用归用,两不搭界。而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概念、同样的哲学,掌握在作者手里,却让他有了一双火眼金睛,有了一把万能钥匙,他不但学得深入,而且用得一精一彩,学习工作融为一体,成了作者指导人生、做好工作的锐利武器。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各项工作中不断渗透哲学思想,演绎哲学理论,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穷的魅力和巨大效能。

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最基本的是哲学原理主导着我的思维。这(本书)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记录着我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体会,在工作中掌握的哲学原理和哲学的思想方法。作者如诤友如师长般坦诚相告。

这本书内容涵盖面极其广泛。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工程安电梯、安窗口,几乎包括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宗教、科教、统战、环保、宣传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精一髓,对其本与末、表与里了如指掌,甚至烂熟于心,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举一反三、知通达变。同时我们也可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情感,在书中,作者写道:关于学哲学,还有一句老话,人们不经常讲,但我的体会非常重要,这就是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我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 他说: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着作我都反复读过,有的甚至可以背下来。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是一生在学习,一生在研读,一生在运用。在刚开始学习哲学的时候,由于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笃信不疑,依旧刻苦钻研、学以致用。他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作者正是在这种信、迷、钻、懂、用的良一性一互动中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作者从一位普通农民、工人逐步成长为一党一和国家的领一导一人,几十年来他做过许多内容和一性一质不同的工作,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相信并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了会用,学才真正有用,就如同蜜蜂酿蜜一般,将花粉吃进去必得经过自己一番咀嚼消化,再吐出来才会是蜜。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作者谈起哲学非常有激一情、有亲和力、有说服力,在实际工作中更是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命力。因此,阅读本书我似乎打开了全部的感觉器一官,跟着他的思路走,被他的观点打动真情感动。在书中看不到古板、听不到说教,读到的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清晰、明确、执着的追求与信奉,不夹一丝含糊和疑虑,令人叹服不已。现在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点困难就动摇自己的基本信仰,就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正确,那就绝不可能学下去、钻进去。还有一些人老是沉迷于西方的某些思潮,刻意在一堆诘屈聱牙、晦涩玄深的理论中徘徊,那样容易混淆思维、搅扰信念,对工作对学习并非有利。

在几个月的热烈阅读过程中,我常有眼前一亮,胸襟为之一开的感觉,就象一陰一霾暴雨之后天空中一道庄严的彩虹闪过。陆象山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的确,心灵的迷雾只有层层剥落,才能达到清明境界。哲学思考的本质即回光而内鉴。【学哲学用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精一微、广大和雄浑的领会得之于内养,简言之,就是一个 悟字,而后作者又通过悟之所得将其传播扩散,魄力破地、如天风海涛般站立在我们面前,带给我们一种时代使命感的冲击,犹如一艘领航的帆,拓展我们的视野和胸襟,带领我们驶向广阔无垠的哲学王国。这种雅俗共赏、深一入一浅一出的境界,令我感受到一种大道至俗、大理至简的哲学魅力。文中可谓字字珠玑、句句良言,如现在是百业待兴,百事待举,要把所有的事都找出来,分分类,排排队。不加选择,眉一毛一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齐数,其结果必然是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民以食为天,饭字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食就会反。 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一捅一,不然不是把锁一捅一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中国人只要自己不内耗,别人是打不垮的。 来回争是非,争得没完没了,整来整去,谁成了英雄了?结果是两败俱伤,都怄了一肚子气,都弄了一身病,最后两人死了悼词都差不多筷子与肉斗,肉到了嘴里;手术刀与人斗,可以去除病灶;扁担与肩斗,可以把水挑进家里。这些都是斗嘛,为什么一说斗,就非要你把我整垮,我把你整垮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一性一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当前要多做活血化瘀的工作,协调关系、理顺情绪 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一性一。干什么都要抓根找头,一棵大树抓住根,带动树叶和树枝;一一团一大线先找头,捆在一起牵着走言词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挥洒自如。机敏睿智无处不在,忠言警语俯拾皆是。文中说理不离开具体情况和背景,讲具体一操一作又不忘其中包含的普遍原理;讲一抽一象却不空洞,讲具体又不琐碎;大中有小,小中蕴大。这种思想和语言的完美融合既是一种理论的境界,又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作者几十年刻苦学习、用心锤炼所达的境界,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细读这本书,会越读越清醒也会越读越汗颜。清醒的是我终于认识到哲学不是庙里用来膜拜的菩萨,而是一颗开智启慧的灵丹妙药,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学问;是一道只要你用心迷用心悟,就可以掌握、就可以运用的利器。汗颜的是痴活若干年,一浪一费了那么多时光,东一鎯头西一棒,七拼八凑,七零八落,至今心里依旧是七上八下,始终感觉知识贫乏。读书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学习也并非一桩苦役,读书为学乃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长期及至终身矢志不渝的任务。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个人的脑袋就是花一蕾。哲学就是让那花一蕾充分绽放的力量之源。如我等钝感之人,尽管偶尔也会灵光一闪,但这种灵光却又往往被日常生活的尘埃所覆盖,我们更习惯于低头看自己脚下的一滩臭水和一处泥泞,却忘了头顶上蔚蓝色的天空,忘了远处还有浩瀚海洋、山谷斜风。而【学哲学用哲学】从某种角度讲,无疑如电、如火、如长风出谷: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一态中。它对我们进行理一性一的脑力激荡,它托起我们的一精一神境界,让我们淋浴在和煦的一陽一光里,感受天地之鉴、万物之镜。

认真品读这本书,就好象在聆听一位长者、一个智者的谆谆教诲,他为你讲哲学、作辅导,让你在轻松而不失庄重,诙谐而富有哲理,俏皮而发人深思中收获受益。学哲学是基本,用哲学是关键,学然后知不足,对于哲学的学习与应用,我永远是小学生。但我将以虔诚的姿态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让哲学原理主导我的思维,让智慧在工作中、生活中、社会中体现价值,我将努力在一切实践活动中寻找做人的快乐和生命的真谛。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