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活着读后感2000字 > 导航 > 《活着》读后感1900字2024

活着读后感2000字

《活着》读后感1900字2024。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你不妨看看《活着》读后感1900字2024,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前几天和柚子一起下乡时,听说她爱读这本书,读了不止一遍,因此好奇,又加上最近在看当代文学史,所以买来读一读。

小说的开头是一段作者的自白,写他以轻松的心态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寻找民间诗歌,但是在稻田旁遇到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和他的牛,他坐下来听老人讲他平常又不平常的活着的故事。事实上,我事先没有了解故事的梗概,看到这里还以为整本书都会是作者的所见所闻,而看到福贵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才隐约反应过来,这是在讲这个老人的故事。余华的《活着》曾改编为电视剧,名叫《福贵》,在十几岁的电视剧的记忆里,这个?a href='/zhuanti/jiazuo)《活着》中描写红卫兵进村,问谁是地主,谁是富农,在得知他们都以在解放前死去时,红卫兵不问青红皂白将村里的队长打为资产阶级当权派加以折磨,有村民为其说话,被红卫兵说成不可救药,在季羡林先生的记忆中,被批斗的场景更是真切,他们就像一群木偶,被拳打脚踢毫无反抗之力。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四年竟也习惯了,对于红卫兵的言论可以做到充耳不闻。

无论十七年,还是文革,留给这一代人的伤痕真真切切看的到,而形成的文风却很一致,他们不大声哭喊自己的冤屈,他们用近乎冷酷的平静的诉说着这段故事。我喜欢这样的语言,喜欢平实的叙说,但我不想经历那样的时代。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青铜葵花》读后感1900字2024


隐约记得这样一些断断续续的话:作家在写一个故事的时候,原初都是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和明晰的写作方向的,可是写着写着,故事情节似乎就变得不受他们控制,变得不是他们要写故事,而是故事要他们必须这样来写,没有回旋,只能继续。我在想,每到这样的时候,作家内心也是万分痛苦吧?是青铜,是葵花,也是此时的我!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儿子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距今亦有四年了。四年,是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四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经历青春期的叛逆,最后长大成人。四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处处展露锋芒的青年,经历岁月的洗礼,学会如何韬光养晦。四年的时间我在想,四年的时间,青铜会经历什么?葵花会经历什么?四年后,当他们再次相遇,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今天和儿子简单聊起这本书,问道:还记得《青铜葵花》么?当然记得,那是我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读的,我那时愣是没读懂。放在以前我可能会马上说:什么情况?这么一本令人感动的书你都看不懂?没认真看吧!可是今天,我没有说这样的话,因为我相信,儿子说的应该不是假话,在今天的我看来,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读《青铜葵花》,他们确是读不懂的。而四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再来读这本书,似乎也是有太多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孩子阅读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要和文本进行对话,要和作者进行对话,要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内心的情感。今天,我就像一名学生,带着老师对我的阅读要求,试图走进故事,走近作者,和他们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我们都知道,文学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作家筛选,再创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作品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带着阅读要求再次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说:曹文轩一定曾是下乡知青(以前看太多知青下乡的电视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度娘告诉我,下乡知青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下乡知青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再翻看曹文轩的简介,不对,曹文轩生于1954年,那时候的他还小,不可能是下乡知青。再问度娘,了解曹文轩写书的背景,原来是来源于一个朋友的故事。那,这个朋友是谁?青铜?葵花?

随着作者的笔,再次走进故事。故事讲的应该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世界里的孩子之间发生的一段刻骨铭心却又悲戚的感情故事吧。葵花是知青的孩子,而青铜就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这样的两个孩子本该不会发生什么故事,可是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让故事有了发生的可能。作者说: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苍苍茫茫,无边无际。作者又说:青铜很孤独,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条鱼独自拥有大河的孤独,一匹马独自拥有草原的孤独。读到此,我似乎也能隐约感到两个孩子之间一定会发生些什么。果然,两个如此孤独的人,冥冥之中定会相遇,相遇之后必将相知相惜,又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就更加深了他们对彼此的依赖。俗话说,感情都是相互的,人心都是肉长的,面对青铜一家对自己的百般好,葵花怎能无动于衷,怎能不感恩戴德呢!所以,在一起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苦难之后,他们的感情也是如日中升,更加稳固。

然,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他们本该平静而安详的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我在想,这样的安排不应该是作者的篡改,而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吧,一个农村孩子,一个城市孩子,他们或许会因为某些原因,在某个特定时期,产生某种交集,但最终,他们一定是要回归各自的轨道。葵花走了,虽然很多的不情愿,最终还是撂下青铜一个人离开了。葵花的走令青铜更加孤独了,他的内心究竟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我们似乎从青铜突然开口呼喊的葵花!中,已然找到了答案。这样的一份感情,这样的一种执念,怎能不让人动容,不让人落泪呢!故事到这也结束了,我又在想,多年以后,当青铜和葵花再次相遇的时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曹文轩的朋友应该是青铜吧,一定是青铜吧。这段感情,应该是他这一生最美的回忆了,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会是他心底最伤的痛和最大的遗憾吧。可是,当青铜把这个故事讲给作者曹文轩听时,我在想,曹文轩是不是不能将这个凄美的故事写成一部感情类的小说,于是,他就在青铜和葵花的感情途中,结合时代背景,突出了众多磨难,而正因此,《青铜葵花》也成为适合所有人群读的书。少年读,读出要有搏击困难的坚强和感恩的心;青年读,读出人在社会,很多时候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痛苦;老年读,读出对青春美好的回忆,保留那一抹纯真的感情。

故事的结局让我突然想起纳兰性德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啊,青铜和葵花若只如初见多好,一切都若只如初见多好!

《骆驼祥子》读后感1900字2024


看书伊始,我眼前展现了一个充满了力量、跑动中一身汗湿,那一股子生活劲儿的祥子,他是如此天然地、本xing的向上、积极,生活虽苦,心里有希望有念想、我仿佛愿意将自己置身在他的身上,随着他一起努力、向上、拼博。

他的生活念想―――买车。因为这个理想,祥子固执的肯吃苦、肯卖力气。这是他唯一拥有的能力。虽然只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从不为此报怨、不愉懒、不聒噪、不抽烟、不赌博,更不上白房子。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他靠三年的脚力买了车。

有了车,他觉得用力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他的想法放眼古今中外,也是人人钦佩,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丢人!一个想通过自力更生去生活的人,真实、坚定。人生的第一个打击,是他吃了战争的亏,战争是没有理可论的,老百姓永远是平白无辜的受害者,祥子除了挨打,更是丢了他的车,这让一向好强的祥子落了泪,在祥子逃离兵营的时候,带走了三匹骆驼,这是唯一可以找到的一点安慰。可以给予他重新开始的一点希望。恢复了他那绝不服软的劲,这股子劲是祥子的光彩,祥子的另一个品质就是善良,在看到快被饿死的老马儿,他本能地买了10个包子,对平日里舍不得吃和憩的祥子,这一举动特别令我动容。还有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也特别感动我,就是祥子在曹先生家当长工的时候,因曹先生误以为要被人跟踪被人陷害逃难的时候,祥子不幸被孙侦探骗走了35块卖骆驼的钱,祥子也不趁乱偷曹先生的东西,拿祥子的话:自己穷到这样,不能再教心上多个黑点儿还有一处细节,祥子躲到王家车夫老程房间,这么冰天雪地的天,他不愿打扰老程而睡地上,描写地上的冷和寒,生生地把自己冻成咳嗽,又怕咳嗽吵醒了老程。这两处虽小的描写,我看着份外的伤感和悲戚,把一个人逼到如此的卑微,令人心生悲悯。

买车,车丢了,省钱,钱丢了,自己一切的努力只为别人来欺侮,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随着老舍先生的笔,祥子的苦难还没有结束,虎妞裹胁着祥子结了婚,在与虎妞与祥子的这一章节,我是很为祥子的懦弱而气愤的,虽然人xing中,永远充满了权衡,每个人都在个人利益的权衡中生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认为再大的利,相对于心中的幸福,都是渺小、微不足道的,而祥子的悲剧也正是祥子简单的思想,他看不到更远一点的地方。他看到的只是虎妞有钱,可以买车,车是他人生唯一的理想。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在虎妞怀孕到难产而死,处处体现了无知、愚蠢、自私。虎妞的无知、愚蠢是对于怀孕的无常识,对自身的恃宠而骄,祥子的自私、愚蠢是因为穷,不愿多花钱去医院,老舍说: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这是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在祥子身上,这些自私这些愚蠢这些残忍,就是因为没有爱!没有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也是残忍的,没有爱,丧失了对生命的基本怜悯。

卖了车给虎妞下葬,祥子想到了买烟抽,就这个小小的开始,我隐约感觉到,生活让祥子服软了,这是祥子转变的第一个信号,虽然我依然希望祥子坚定地满怀希望的活下去,命既苦到底儿,shenti算什么呢?,这是向命运投降了,他认命了,他从此便一路的滑下去!生活的毒疮只能借着烟酒妇人的毒药麻木他一会儿。shenti病了可以治,心病了呢?祥子的心开始病了,懒惰和自私成了他的兄弟,我替祥子感到悲伤,然而,当祥子想到恶人都会遭报,都会死,那抢他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欺骗他压迫他的虎妞,轻看他的刘四,诈他钱的孙侦探,愚弄他的陈二奶奶,诱惑他的夏太太都会死,我以为祥子既然可以想到坏人的坏,必会想到自己的好!我以为祥子可以重新站起来,重燃生活的希望,我更愿意看到他的希望,他的小小的理想。

当祥子勾勒了与小福子可以在被他称为圣人的曹先生家安稳下来,本是可以有饭吃,有地方住的生活,因发现小福子也死了,他这脆弱的火苗再一次被吹灭了,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拨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他彻底地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吃喝嫖赌骗,五毒俱全。他成了生活的腐肉,等着溃烂。

老舍先生的笔,从祥子的坚定、好强、理想,到祥子的溃败、堕落。我观看到了人在环境中的无辜、渺小。祥子是值得同情的,也是令人怜悯的,更是可悲的,我爱他天然地向上、积极、理想、善良,我也同情他的努力、挣扎、失败。也因为他的懦弱、无知、愚蠢而伤感。人生对于祥子,就是一部委屈。

《活着》读后感2100字2024


趁着周末,我读完了余华的《活着》。本想用无数个词语、无数句话来书写对这本书的感受,可每次提笔,却又无可奈何的放下。心里有着太多的话,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也许,这就是余华著作让人刻骨铭心的地方罢!

初读《活着》,很多人觉得压抑,大有一种欲哭却无泪,想哀又不知何以的感受,整本书围绕着富贵与贫穷、绝望和希望、死亡与活着展开,虽无华丽的文字和丰富的人物内心描写,却字字刀枪,刺人心肺,戳人泪点。

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是旧社会千百纨绔富家子弟中的一个,他自欺欺人的打着挣回父亲年轻时败落的家产名号,整日沉迷于赌场和烟柳之地,日夜厮混着。然而有一天,福贵在挣回家产的豪情壮志中,将祖祖辈辈辛苦积累下来的产业,由牛变成了羊,又由羊变成了鹅,再变成了鸡,最后变得倾家荡产,一无所有。富贵和贫穷在一夜间倒转,他由一个处在社会最高层的浪荡公子哥瞬间就变成了手无寸长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读到这里,我心中愤慨难耐,在怒其不争的情绪中也对福贵这个人物充满了深深的厌恶。

富贵和贫穷的一夜倒转,也成了福贵,家珍乃至凤霞人生的转折点,悲剧也就此纷至沓来。老父亲受不了家产败落,从粪缸上掉下失了xing命。为了给一病不起的母亲进城抓药,福贵却又阴差阳错被抓了壮丁。他带着对家珍、凤霞和母亲的牵挂,在炮火横飞的战场上苟延残喘,险些丢掉xing命。当福贵穿越炮火,淌过死亡回到家珍、凤霞身边的时候,却发现老母亲早已病故,凤霞也因为生病变的又聋又哑,唯一能让福贵开心的,可能就是自己已经两三岁的儿子有庆。当他对连长说:我要回家!的时候,我突然间发现福贵没有之前那么让我厌恶了,经历生死后,福贵身上比曾经多了许多温qingse彩,起码他还是眷恋家珍和凤霞的。战场上的死里逃生,让福贵倍加珍惜自己的妻儿,他辛勤的劳作着,努力的和自己的妻儿生活着。

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生活,生活会因为他的回头而善待他吗?

没有!

在没吃少穿的年代里,福贵和家珍好不容易将有庆送去了城里的学校上学,可哪能知道,寄托着全家人希望的儿子有庆却因为县长,因为自己战场上历经生死的兄弟春生的太太生孩子而丧命,当福贵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用自己的衣衫包着瘦小的有庆埋掉的时候,我落泪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是一种惨痛,更何况是那个年代下寄托了全家人希望又一天好日子没过过的孩子?本以为这个已经是余华书中很悲痛的情节了,可当你读完整本书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个,只是悲剧开始的其中一个而已。有庆的离去,让福贵深受打击,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啊,福贵努力的生活着,满怀期望的为凤霞找了后半生的依靠,以为自己可怜的凤霞会和二喜过上平静祥和的小日子。悲伤和幸运哪一个会最先到来?是谁也无法预知的命题,可怜的凤霞还未见着自己孩子一面,就死在了自己弟弟曾经渐渐冷去的医院,可怜的福贵啊,又一次亲手送走了自己苦了半辈子的女儿。

谁说的天无绝人之路?老天一次次的给了福贵希望,却一次又一次残忍的用阴阳两隔将他逼向绝路,让他饱尝人世间的死离死别。在亲手埋葬了儿子、女儿后,那个满身疲惫的人又送走了病痛孱弱的妻子,再送走了和他一样可怜的二喜,最后又怀着怎样的剧痛和伤悲掩埋了同自己相依为命的苦根。生活啊,将一个又一个的悲惨像炮火般扔给那个千疮百孔的老人,让他背负着满身的弹孔禹禹前行着。看到这里,我心里揪痛不已,我可怜一生操劳隐忍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和还没好好看看四季奔迭的有庆、苦根,心疼对生活满怀希望相亲相爱的凤霞和二喜,可我最为担心的却是活着的人福贵,接二连三的生离死别和阴阳两隔,让他如何独自一人在漫长的生活中孤独前行?试问天下之悲,还有比亲眼看着自己所爱之人一个个离去更悲惨的吗?

世间最悲惨的,不是死亡,而是一个人亲眼看亲人一个个离去后孤独的活着!

福贵一生所历,让我不禁泪流满面,为何落泪?不得而知,纵有千言万语却无词言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有时候,活着便是死亡,死亡有时候却也是一种活着。在福贵的心里,家珍他们并没有完全死去,而是化成了只有自己才能看得见的耕牛,伴着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着。而对于他自己来讲,活着便是对自己最好的惩罚和对家珍他们最好的补偿,纵然世间只剩孑身一人,纵然生活疲惫苦累,他还是选择了坚强的活着。只有活着,他才有想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和苦根的机会。

有时候,我在想:世间因果轮回,万事相系相报,如若当初福贵听了家珍的话,收手不赌,平淡的生活下去,悲剧是不是就不会上演?可是,世间哪有那么多如果?哪有什么回头再来啊?所以,我们是不是也该从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有没有在时光的流逝中珍惜自己,珍惜眼前人?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余华给了我们答案:活着就是为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只有活着,你才能感受日升月落的黑白分明;只有活着,你才有机会体验四季的冷暖轮回;也只有活着,你才能更深刻的明白活着的真正含义。世间万事,唯有活着才能看得见希望。

活着读后感1100字2024


这个三月,我读了一本余华的《活着》。为了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我同时看了葛优和巩俐主演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二者的结局有所不同,但整体蕴含的深意却是一致的。很庆幸这个三月读了这本书,让正慢慢步入社会并且日渐成熟的我对生活和人生进行了二次思考。

这本书主要讲了我在一个乡下听一位老人福贵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由于好赌而输尽家财,变成了一个穷人。后来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他的亲人相继死去,最后剩他和他的一头老牛活到现在。全书都以一种十分冷的陈述xing语言叙述了这个故事,可就在这普通的陈述xing语言中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猛地惊觉到时代、政策对于普通人民大众意识影响之巨大。有些东西真的是时代赋予的,只有在后来的反思中才能认识到当时的错误。我们不批评时代,这是历史发然已然出现的一个阶段,我只想从故事中反思生活,反思人xing,找到一个更恰当的生存方式。所以以下我将把自己的一点感悟记录下来,希望在以后的人生回首中能再次重温经典、升华认知。

感悟之一:好人会遇到坏事,坏人也会走运,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热爱这个世界。相信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困苦必然会在时间的冲刷之下沉淀出生活的智慧。很明显福贵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集所有悲剧于一身的一个人,他身边的所有亲人都死了,所有荒诞的悲剧竟然都让他经历了。其实死并不可怕,虽然对这个世界的不舍总让人同情,但比起死更可怕的是最亲近的人离你而去,而你仍然需要孤独的活着,苦尝这绵绵无尽的痛苦。福贵不能算是一个坏人,虽然他嗜赌成xing,输尽家财,但这之后他也经历了生死的边缘,正是各种挫折让他能更加珍爱生活,珍惜亲人。(星辰ww)虽然时代的局限让他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尝遍了,但庆幸的是他仍然能够淡然的向他人敞开心扉,述说自己的故事,还有一头老牛作伴,平静的生活。

感悟之二: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生活喜怒交加,但是比起开心的事情带给我们的正能量挫折带给我们的负能量总是更胜一筹,面对这样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必须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埋怨,沉浸于悲伤之中。人生之事充满了种种的不确定,唯有心态平和、内心强大才能看尽千帆。最有效的办法是一定要记住开心时候的感觉,在受挫时拿取出来让我们获得足够的面对生活的勇气。不仅要从他人的经历中找勇气,更要从自己内心寻找源源不断的动力。

尽管读完了这本书感到很沉重,但是我还是非常感谢它带给我的思考。毕竟一个成熟的人必须知道怎么面对生活的负面,而不仅仅是想当然把世界想得太美好太容易,这才是成为一个合格社会人的标准。我愿像福贵一样,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因为不管是开心的过去还是悲伤的回忆,都能让你在淡然讲述中一次一次地得重度此生。

《活着》读后感700字2024


在旁人看来,福贵的命运是如此的坎坷,他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亲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在他的眼里,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各种飞来的横祸都血淋淋地抢走他想要的平淡的生活,而他的生命却又如此顽强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打击和苦痛,到头来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但福贵却乐观豁达坚韧的活着,他没有抱怨,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比如小说开头写作者遇见福贵时,他正在地里耕田,他给自己的老黄牛起名也叫福贵,可能是老牛累了,拉不动了,他吆喝着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他呼唤着死去的家人,他说这是骗正耕地的老黄牛,让老黄牛觉得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啦,耕田也就起劲啦。(星辰ww)

小说结尾时,福贵又在对老黄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在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读到此处无限心酸中又不由得钦佩福贵老人的坚强与幽默,他是换一种方式思念亲人,在他心中他们就没有离开过自己,一直陪在他身边,这是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只有在失去后才能体会到,不管生活如何苦痛,生命总要继续、生活还得前行。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路,如同书名《活着》。

平日里我们也大谈善良、宽容、幸福之类的词语,但当不幸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是怨天还是忧人?我们能否坚韧和顽强地直面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读《活着》这篇小说是一次残忍的阅读,多处直戳我的泪点,陪着书中人物哭泣难过。都说悲情是最高级的情感,读完后心情沉重复杂,看看安静习字的老公和玩手机的儿子,想想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幸福感立刻包裹了我。

活着读后感1000字2024


活着是我寒假开学的第一天看的,好书推荐里可以找到,本想着每天看几章,用一个星期看完,没有想到书中的故事太精彩,没有特别华丽、气势磅礴的语言,只有普普通通、人物三言两语的对话。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人,也就有了不同的故事。最后哭的稀里哗啦,《活着》确实是一本好书。

看完书锁屏的那一刹那,福贵就出现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老牛福贵回过头来哞哞地叫了几声,眼睛里闪露着悲凉的亮光。仿佛还有人说这两个老不死的。

这下,咱们怕是回不去了。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用悲惨二字来概括福贵的一生也算是贴切。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风光时有人羡慕,成功时有人可以分享,失败时有人安慰。福贵得一生很可以说是与这些完全相反的。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身在动荡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贵无法选择的时代背景,解放战争、人民公社(记忆深刻的是有庆养羊,轮到福贵家炼铁)、文化大革命(有庆和春生),细数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或许正是这数不清的苦难,让他仍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细心感受在夹缝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原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软弱的皮囊。福贵经历过的是我们很多人不能经受住的,福贵还能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待,我们更没有理由去屈服。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要为自己找其他的借口,因为我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以外的事物而活着。

生活,生下来容易,活着难,你只有活着才有念想。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福贵带着福贵又去田间了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这几头牛。便是《活着》中的闪耀灵魂。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