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活着读后感2000字 > 导航 > 《活着》读后感2000字2024

活着读后感2000字

《活着》读后感2000字2024。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活着》读后感2000字2024”,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余华的《活着》一书,是唯一一本让我感到沉重的书。

主人公福贵叙述着他的一生,他那平凡又不平常的一生。

说他平凡,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大事业,反而把自己原有的家财败光了,以后的生活也只是一个农民工的艰苦劳作日子,没有荣华富贵,没有花天酒地,更没有惊天动地。就像工厂的机器一样,周而复始地做着同样的事,然而,这个苦命老人失去了自己所有亲人。

福贵娘死时,我心中是怜惜。一个母亲临死前不仅见不到自己唯一的儿子,甚至连他在哪都不知道。不知她溘然长逝之时想的又是什么?是痛苦的自我麻痹着,告诉自己儿子没去赌钱,还是在怀念着从前的日子?

福贵儿子有庆死时,我心里有种忿忿不平的感觉。这不仅是在为有庆打抱不平,也是在心里抒发对当时无良庸医的憎恶。他们怎么忍心让一个如此阳光,朴实,又孝顺的孩子为了自己不一定存在的仕途而死?这些为了一己私利而视人命如草芥的人,就不配做医生这一高尚的职业。

福贵女儿凤霞死时,我只能为她感到悲哀和扼腕叹息。他和女婿二喜当时的绝望一定让冷心冷情之人都不禁为之动容。凤霞的死读的让人揪心,尤其当她还是一个朴厚老实,心地善良的聋哑女孩!

福贵妻子家珍死时,我只觉着惋惜,却又奇怪地松了口气。兴许是我当时已看懂了她伟大的理想:她得了软骨病,儿女都死了,只会觉得自己是福贵的累赘,活着就如同死去了一般无二,反而心里还沉甸甸的满是愧疚。她走得好,离开时没有痛苦,或许,更多是庆幸和豁达吧。

福贵女婿二喜死时,我感到身为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力。他的一生勤勤勉勉,对岳父母如亲父母一样,对儿子更是寸步不离,最后却连尸骨都不完整。他说:苦根又沉了而不是苦根长大了。区区二字之差,却读出了无限辛酸。她被水泥板砸死时,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儿子,硬是把偏头掰正了,大喊出来的也是苦根二字。

福贵孙子苦根死时,我还觉得做这夸大其辞,明白后却又倍感悲哀。我原本想:半锅豆子怎么吃的死人?后来才知道当时人吃不饱,胃都很小,豆子吃多了胀气,就活活撑死了。若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只觉得他死了可惜;明白原委后,又觉得他活着可怜。父母双亡,外公不知什么时候也会离开,而他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这些体现了书中真正令人痛心的,并非福贵生活的艰苦,而是他家人的离去。

一个人在这世上最希望拥有的是什么?自然是亲人和友人。从福贵每次家人死去时的怔愣和悲哀可以看出,家人对于他的重要性就如同明月离不开夜空,学生离不开书本,明成祖离不开朝堂一般密不可分,残忍就在于,就是拥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两者终有一天必须劳燕分飞。

书中还有几个片段让我记忆颇深,感触也颇深,其中一个便是福贵被征入国民党军队。

行军打仗,苦是少不了的,但国民党军队的连长实在太像地主,士兵太像奴隶了!他所做的一切并非是对士兵好,而是在对自己好。形势尚算乐观时,吃喝赌博,瞧不起士兵;形势一旦不妙,卷了钱财夹着尾巴逃的,他是第一人。军人本应一身正气,他却拦路打劫,不肯放过一个平民,统统抓去充军。有道是:强扭的瓜不甜,他硬抓来的士兵人心也不会齐,也难怪会打败仗,然而,苦的是无辜的黎民百姓啊!

还有一处是家珍被检查出了软骨病。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平气和的劝慰福贵:治不了才好。省得花钱。她死去时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句诗: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写了《半死桐》来悼念自己的贤妻,不知若福贵会写诗,他的心绪是否像贺铸的一样?他会写出似《半死桐》的词追悼家珍吗?

在我看来,福贵可怜了一生。少时,他无知地没有珍惜当下,而是荒废年华;大些时已经穷了,没有机会再让自己翻身。这令我想起一句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这便如同昔日的楚霸王项羽,别姬时是何等凄凉?同是在多事之秋,时代虽变了,但那只是掩盖残忍事实的布,揭开后,是同样血淋淋的悲剧。

但也却正是因为悲剧,它才更加深刻,给人以深思。

在一片黑暗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在闪闪发光,这光芒虽然微弱却足以给人以安慰和希望,家人的宽容奉献,相依为命,劳动者老实勤奋,任劳任怨,都让人感动敬佩。但有时现实却无比残酷,连这为数不多的美好,都会被毁灭。

可人总要生存,我们还是会选择活着。

小说的结尾引人深思。福贵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确,他少时过的浑浑噩噩,中年时想着发家致富,老年时想通了,发现平凡的活着未必不是最好的。争来争去有什么用?到头来反而赔上了一条性命。平凡地活着,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生平安,还不够吗?

阅读《活着》对我无疑是残忍的。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着命运是如何摧残着人的生活,侵蚀着人的生命。却也因这摧残和侵蚀,使活着的意志成为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

这好似海明威说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本书中值得敬佩的,是化解了困难,在晚年的生活中孤独但不寂寞的福贵这就是活着。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活着读后感1000字2024


活着是我寒假开学的第一天看的,好书推荐里可以找到,本想着每天看几章,用一个星期看完,没有想到书中的故事太精彩,没有特别华丽、气势磅礴的语言,只有普普通通、人物三言两语的对话。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人,也就有了不同的故事。最后哭的稀里哗啦,《活着》确实是一本好书。

看完书锁屏的那一刹那,福贵就出现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老牛福贵回过头来哞哞地叫了几声,眼睛里闪露着悲凉的亮光。仿佛还有人说这两个老不死的。

这下,咱们怕是回不去了。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用悲惨二字来概括福贵的一生也算是贴切。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风光时有人羡慕,成功时有人可以分享,失败时有人安慰。福贵得一生很可以说是与这些完全相反的。福贵早年玩物丧志,家道中落,妻子背离,父亲惨死。年少的福贵因贪图享乐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终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时的福贵,家境清贫却自得,生活艰苦而自乐,在一切渐入佳境之时,迫入壮丁,背井离乡,烽火连月,苟且偷安。这时的福贵为了重回故乡而活着,在拂尘间摸爬滚打,在硝烟里破茧重生。中年时的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的悲哀贯彻了整个家庭。这时的福贵必须为了支撑家庭而活着,作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贵,终于有一点安稳的幸福,却造化弄人,丧女,丧婿,丧妻,再丧孙,活着便是与一头黄牛相依相随。活着了无牵挂,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身在动荡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贵无法选择的时代背景,解放战争、人民公社(记忆深刻的是有庆养羊,轮到福贵家炼铁)、文化大革命(有庆和春生),细数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或许正是这数不清的苦难,让他仍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细心感受在夹缝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原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软弱的皮囊。福贵经历过的是我们很多人不能经受住的,福贵还能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看待,我们更没有理由去屈服。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要为自己找其他的借口,因为我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以外的事物而活着。

生活,生下来容易,活着难,你只有活着才有念想。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福贵带着福贵又去田间了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这几头牛。便是《活着》中的闪耀灵魂。

《活着》读后感2100字2024


趁着周末,我读完了余华的《活着》。本想用无数个词语、无数句话来书写对这本书的感受,可每次提笔,却又无可奈何的放下。心里有着太多的话,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也许,这就是余华著作让人刻骨铭心的地方罢!

初读《活着》,很多人觉得压抑,大有一种欲哭却无泪,想哀又不知何以的感受,整本书围绕着富贵与贫穷、绝望和希望、死亡与活着展开,虽无华丽的文字和丰富的人物内心描写,却字字刀枪,刺人心肺,戳人泪点。

书中的主人公福贵,是旧社会千百纨绔富家子弟中的一个,他自欺欺人的打着挣回父亲年轻时败落的家产名号,整日沉迷于赌场和烟柳之地,日夜厮混着。然而有一天,福贵在挣回家产的豪情壮志中,将祖祖辈辈辛苦积累下来的产业,由牛变成了羊,又由羊变成了鹅,再变成了鸡,最后变得倾家荡产,一无所有。富贵和贫穷在一夜间倒转,他由一个处在社会最高层的浪荡公子哥瞬间就变成了手无寸长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读到这里,我心中愤慨难耐,在怒其不争的情绪中也对福贵这个人物充满了深深的厌恶。

富贵和贫穷的一夜倒转,也成了福贵,家珍乃至凤霞人生的转折点,悲剧也就此纷至沓来。老父亲受不了家产败落,从粪缸上掉下失了xing命。为了给一病不起的母亲进城抓药,福贵却又阴差阳错被抓了壮丁。他带着对家珍、凤霞和母亲的牵挂,在炮火横飞的战场上苟延残喘,险些丢掉xing命。当福贵穿越炮火,淌过死亡回到家珍、凤霞身边的时候,却发现老母亲早已病故,凤霞也因为生病变的又聋又哑,唯一能让福贵开心的,可能就是自己已经两三岁的儿子有庆。当他对连长说:我要回家!的时候,我突然间发现福贵没有之前那么让我厌恶了,经历生死后,福贵身上比曾经多了许多温qingse彩,起码他还是眷恋家珍和凤霞的。战场上的死里逃生,让福贵倍加珍惜自己的妻儿,他辛勤的劳作着,努力的和自己的妻儿生活着。

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生活,生活会因为他的回头而善待他吗?

没有!

在没吃少穿的年代里,福贵和家珍好不容易将有庆送去了城里的学校上学,可哪能知道,寄托着全家人希望的儿子有庆却因为县长,因为自己战场上历经生死的兄弟春生的太太生孩子而丧命,当福贵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用自己的衣衫包着瘦小的有庆埋掉的时候,我落泪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是一种惨痛,更何况是那个年代下寄托了全家人希望又一天好日子没过过的孩子?本以为这个已经是余华书中很悲痛的情节了,可当你读完整本书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个,只是悲剧开始的其中一个而已。有庆的离去,让福贵深受打击,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啊,福贵努力的生活着,满怀期望的为凤霞找了后半生的依靠,以为自己可怜的凤霞会和二喜过上平静祥和的小日子。悲伤和幸运哪一个会最先到来?是谁也无法预知的命题,可怜的凤霞还未见着自己孩子一面,就死在了自己弟弟曾经渐渐冷去的医院,可怜的福贵啊,又一次亲手送走了自己苦了半辈子的女儿。

谁说的天无绝人之路?老天一次次的给了福贵希望,却一次又一次残忍的用阴阳两隔将他逼向绝路,让他饱尝人世间的死离死别。在亲手埋葬了儿子、女儿后,那个满身疲惫的人又送走了病痛孱弱的妻子,再送走了和他一样可怜的二喜,最后又怀着怎样的剧痛和伤悲掩埋了同自己相依为命的苦根。生活啊,将一个又一个的悲惨像炮火般扔给那个千疮百孔的老人,让他背负着满身的弹孔禹禹前行着。看到这里,我心里揪痛不已,我可怜一生操劳隐忍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和还没好好看看四季奔迭的有庆、苦根,心疼对生活满怀希望相亲相爱的凤霞和二喜,可我最为担心的却是活着的人福贵,接二连三的生离死别和阴阳两隔,让他如何独自一人在漫长的生活中孤独前行?试问天下之悲,还有比亲眼看着自己所爱之人一个个离去更悲惨的吗?

世间最悲惨的,不是死亡,而是一个人亲眼看亲人一个个离去后孤独的活着!

福贵一生所历,让我不禁泪流满面,为何落泪?不得而知,纵有千言万语却无词言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哲学问题。有时候,活着便是死亡,死亡有时候却也是一种活着。在福贵的心里,家珍他们并没有完全死去,而是化成了只有自己才能看得见的耕牛,伴着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着。而对于他自己来讲,活着便是对自己最好的惩罚和对家珍他们最好的补偿,纵然世间只剩孑身一人,纵然生活疲惫苦累,他还是选择了坚强的活着。只有活着,他才有想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和苦根的机会。

有时候,我在想:世间因果轮回,万事相系相报,如若当初福贵听了家珍的话,收手不赌,平淡的生活下去,悲剧是不是就不会上演?可是,世间哪有那么多如果?哪有什么回头再来啊?所以,我们是不是也该从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有没有在时光的流逝中珍惜自己,珍惜眼前人?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余华给了我们答案:活着就是为本身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只有活着,你才能感受日升月落的黑白分明;只有活着,你才有机会体验四季的冷暖轮回;也只有活着,你才能更深刻的明白活着的真正含义。世间万事,唯有活着才能看得见希望。

活着读后感1100字2024


这个三月,我读了一本余华的《活着》。为了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我同时看了葛优和巩俐主演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二者的结局有所不同,但整体蕴含的深意却是一致的。很庆幸这个三月读了这本书,让正慢慢步入社会并且日渐成熟的我对生活和人生进行了二次思考。

这本书主要讲了我在一个乡下听一位老人福贵讲述他自己的故事。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由于好赌而输尽家财,变成了一个穷人。后来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他的亲人相继死去,最后剩他和他的一头老牛活到现在。全书都以一种十分冷的陈述xing语言叙述了这个故事,可就在这普通的陈述xing语言中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猛地惊觉到时代、政策对于普通人民大众意识影响之巨大。有些东西真的是时代赋予的,只有在后来的反思中才能认识到当时的错误。我们不批评时代,这是历史发然已然出现的一个阶段,我只想从故事中反思生活,反思人xing,找到一个更恰当的生存方式。所以以下我将把自己的一点感悟记录下来,希望在以后的人生回首中能再次重温经典、升华认知。

感悟之一:好人会遇到坏事,坏人也会走运,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热爱这个世界。相信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困苦必然会在时间的冲刷之下沉淀出生活的智慧。很明显福贵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集所有悲剧于一身的一个人,他身边的所有亲人都死了,所有荒诞的悲剧竟然都让他经历了。其实死并不可怕,虽然对这个世界的不舍总让人同情,但比起死更可怕的是最亲近的人离你而去,而你仍然需要孤独的活着,苦尝这绵绵无尽的痛苦。福贵不能算是一个坏人,虽然他嗜赌成xing,输尽家财,但这之后他也经历了生死的边缘,正是各种挫折让他能更加珍爱生活,珍惜亲人。(星辰ww)虽然时代的局限让他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尝遍了,但庆幸的是他仍然能够淡然的向他人敞开心扉,述说自己的故事,还有一头老牛作伴,平静的生活。

感悟之二: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生活喜怒交加,但是比起开心的事情带给我们的正能量挫折带给我们的负能量总是更胜一筹,面对这样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我们必须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埋怨,沉浸于悲伤之中。人生之事充满了种种的不确定,唯有心态平和、内心强大才能看尽千帆。最有效的办法是一定要记住开心时候的感觉,在受挫时拿取出来让我们获得足够的面对生活的勇气。不仅要从他人的经历中找勇气,更要从自己内心寻找源源不断的动力。

尽管读完了这本书感到很沉重,但是我还是非常感谢它带给我的思考。毕竟一个成熟的人必须知道怎么面对生活的负面,而不仅仅是想当然把世界想得太美好太容易,这才是成为一个合格社会人的标准。我愿像福贵一样,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因为不管是开心的过去还是悲伤的回忆,都能让你在淡然讲述中一次一次地得重度此生。

《活着》读后感700字2024


在旁人看来,福贵的命运是如此的坎坷,他一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亲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在他的眼里,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各种飞来的横祸都血淋淋地抢走他想要的平淡的生活,而他的生命却又如此顽强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打击和苦痛,到头来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但福贵却乐观豁达坚韧的活着,他没有抱怨,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比如小说开头写作者遇见福贵时,他正在地里耕田,他给自己的老黄牛起名也叫福贵,可能是老牛累了,拉不动了,他吆喝着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他呼唤着死去的家人,他说这是骗正耕地的老黄牛,让老黄牛觉得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啦,耕田也就起劲啦。(星辰ww)

小说结尾时,福贵又在对老黄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在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读到此处无限心酸中又不由得钦佩福贵老人的坚强与幽默,他是换一种方式思念亲人,在他心中他们就没有离开过自己,一直陪在他身边,这是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也是对逝者的尊重只有在失去后才能体会到,不管生活如何苦痛,生命总要继续、生活还得前行。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路,如同书名《活着》。

平日里我们也大谈善良、宽容、幸福之类的词语,但当不幸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是怨天还是忧人?我们能否坚韧和顽强地直面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读《活着》这篇小说是一次残忍的阅读,多处直戳我的泪点,陪着书中人物哭泣难过。都说悲情是最高级的情感,读完后心情沉重复杂,看看安静习字的老公和玩手机的儿子,想想父母和兄弟姐妹们,幸福感立刻包裹了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