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 导航 > 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沉默的大多数》一书大多在揭露人性和谈论艺术,不论是东西方的思维方式还是东西方对幸福的理解,不论是看待艺术的高格调低格调还是读者的高雅低俗,王小波的观点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细细品读,甚是痛快!

话说不管是文章还是艺术,能做到雅俗共赏才是大家,如果说王二风流史是俗的话,思维的乐趣便能算作是雅,因为在这个章节里既没有龟头血肿,也没有陷进发酵过的屎坑里淹死的知青,能看到的只有渴望书籍而不得的无奈和对这一代人没有思维的担忧,要说雅俗共赏,不得不佩服说相声的郭德纲,雅时太平歌词信手拈来,俗时于谦房顶拉屎,能够做到谈俗而不变色,当为艺术家也。虽然我不是文学家,却也有和王二一样的担忧,要是几天不看书吧,觉得人生了无乐趣,想想我才活了人生的四分之一,若是以后的日子只让我看一本《变形计》,二十遍尚可,再多却是要发疯的,可是我女朋友艳子就不愿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看书不看她,我告诉过她以后要让王家成为一个书香门第,她倒好,说书香门第是我一个人的事,将来定下家风家训也是不会遵守的,气的我牙痒痒,人生的乐趣不就在诗书礼易乐嘛,倘若又能从中悟出点什么,那又是另一个层次了!

王二说思维的乐趣要比要比吃饭或者做爱的乐趣更大,这应该是艺术水平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才能说出的话,不然的话东莞为什么没有思维的乐趣一条街,而是色情服务一条街,有钱的官员为什么不找一个北大或清华的女教授探讨思维的乐趣,而找一个亦或是三个五个八个长着一副好皮囊的炮架子,亚当和夏娃为什么不赤裸裸地面对面聊聊思维的乐趣,而是干起了繁衍后代的伟大事业,也许是我的艺术水平或者人生阅历还没达到那个境界,不然这样的理论我是打死也想不出来的,思维的乐趣固然是重要的,可是国内的教育恰好少了一节发散思维的课程,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圈,他说那是零你就不能说它是鸡蛋或者鸵鸟蛋,以至于我到现在跟大城市的伙伴聊天都转不过弯来,要说思维的解放,应当是要从小培养的,不然三岁时你告诉他那圈圈是个零,四十岁时你非要告诉他那是个鸵鸟蛋,不免又要被当做神经病看待了!

要说沉默是中国人的天性我也是认同的,从古至今,一直如此,远的不说,就说南京大屠杀吧,据后来美国经历过战乱的记者会议,那场屠杀,死掉的三十万中国人是悲惨的,也是可恨的,因为害死他们的正是沉默和自作聪明,虽然他这么说来我也有点不大舒坦,却是一针见血,他记录着五个日本士兵托着刺刀把两千手无寸铁的南京百姓赶到大坑用土埋掉,期间竟无人吵闹,也无人逃跑,因为聪明的中国人知道,第一个反抗或者逃跑的人一定会是脑袋被挑在刺刀上的,哪怕能为另外的一千九百九十九个同胞创造机会,也就这样保持沉默,直到所有人被赶到那个大坑里,用土埋上,这样的事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会发生的,也许犹太民族尚且能算同一类人。自行车的故事在生活中最常见了,今晚我就遇到过,并正在经历着,像我们这些跑销售的,免不了要住宾馆,今晚隔壁的应该是个汉民吧(此时我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从八点多开始一直鬼哭狼嚎地唱歌,音浪欲与天公试比高,我实在受不了,又不能和他当面冲突,因为我也怕被吐痰嘛,只能给前台打电话寻求保安大叔的支援了,也算是一种沉默吧,毕竟我也带着中国人的本性嘛!

沉默该是是好事还是坏事,该提倡还是该批判,属阴还是属阳,从来都没个定数,古有赵高指鹿为马时,沉默的人得以保身,也有沉默的周朝皇室被曹操玩弄于股掌之间,今有《输赢》里雷厉行考察手下员工是否忠心时,沉默的人得以信任,也有南京大屠杀时三十万百姓白骨皑皑,所以有些人沉默着沉默着就有了话语权,有的人说着说着就沉默了,要说从一生下来一直沉默到死的,要么是哑巴,要么是中国本性深入骨髓,该沉默时沉默,是明哲保身,该高调时高调,是张扬个性,总体来说,沉默的还是大多数吧!

笔者讨论的是东西方看待快乐和幸福的区别,在我看来还有一点不同,往大了说是民族道德的差距,往小了说是个体素质的不同,西方人讲共享和和谐,虽然他们拥有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也破坏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更懂共享和和谐,有一位从欧美出差回来的大学老师告诉我,她在美国的大街上能看到悠哉悠哉嗑瓜子的松鼠,而在国内只能去动物园看这幅场景了,也许动物园的松鼠怕咬伤游客还被敲断了牙吧,国内近几年也在大搞共享经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堆在城市一角无人问津的破铜烂铁和某某共享单车创始人卷钱跑路的笑谈而已,若是看到街头有一只嗑瓜子的小松鼠,定是要想方设法搬到家里去自己玩弄的,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我认为造成这一切的,还是东西方后天教育的差别,毕竟初生的婴儿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社会学家有两种理论性本善和性本恶,然而并不是我妄自菲薄,这两种理论我都是半信半疑的,倒是觉得性本贪有一定的道理,出生的婴儿并不管母亲的疼痛,吃奶时只管吃得饱饱时才满意,吃饱还不算完,定是要左手抓着一个乳房,右手抓着一个乳房时才满意呢,若是生了两个小孩,想必一定要为乳房的所有权而争夺一番,若是想从婴儿的手里要他的玩具或者吃食,一定是不愿意的,这个并没有因为东西方而存在差异,可见占有和和谐应该是后天教育决定的吧!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对王小波这一节的观点很是赞同,中国所谓的孔孟之道、墨家法家、四书五经,经过千百年来还是国人在推崇的东西,当然这些书籍我也看的,有一段时间很热衷于背诵《大学》,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千百年来得以自豪的仁义礼孝西方人照样懂得,只不过没有把它们作为治国的标准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谈仁义礼孝的孔孟确实没有发明了郑国渠的韩国水工更有价值,毕竟科学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还在研究《论语》《春秋》并一遍又一遍地给它们写注解时,法拉第已经用两根铜线和一块磁铁发现了电磁感应,那么到底是电磁感应更重要还是礼和孝更重要呢,结果不言而喻,中国的历史人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上,并没有为科学进步和减少人类的痛苦做出多少贡献,那个年代唯有鲁班独具匠心,而西方的科学家更多的是在研究解决减少人类累和苦的问题,牛顿万有引力的提出随之产生了升降机,使我们不再挑着上百斤的粪土爬三百米的山,当然国内某些山区还在这么干着,虽然西方没有孔子孟子,却也没有父食子肉的事件发生,而这样的惨剧在我们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真实地发生过,此类种种,应当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别,而是几千年来,思维方式的差距!

若是非要将艺术和格调扯上关系,我还是那句话,能做到雅俗共赏方为大家,如果所有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形式,只有高格调,想必会缺少一些真实性,有人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格调不高,要我说是读者的水平有限,亦或是心理不正常,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在读的时候心里默念这是艺术足矣,高格调和低格调存在必然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有人愿意花两千块钱去德云社听郭德纲讲拉屎放屁,于谦大爷他爸王老爷子的低俗相声,听完也觉得心里开心,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要说《泰坦尼克号》格调高吧,多少年来都是银屏经典,却也有裸着乳房画像的情节,但是显然这不会影响观众将之视为经典的决心,《金瓶梅》低俗还是高雅呢,有的人拿着意淫打飞机,有的人拿着研究文学艺术,可见高格调还是低格调其实不在艺术本身,真正要说低俗还是高雅,目标应当放在观赏艺术的人身上吧!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一文,大多是在揭露人性和谈论艺术,尤其是后边关于小说的艺术和人类的尊严的一些文字,让我感同身受,唯一可惜的就是没有像他一样阅读过那么多的书,以至于在讲《情人》和《巴拉拉少校》时我云里雾里,小说艺术的确伟大,因为它能完成你心之所想,梁山伯和祝英台可以化蝶,要是喜欢,也可以让他们化成青蛙或者其他什么小动物嘛,这就是文科比理科更彰显自由的地方,毕竟三角形的内角和谁也不能规定等于181度,但是水浒传里的宋江可以叫及时雨,也可以叫及时雪嘛,就看笔者当时的灵感了。要说尊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我住在一百四十块钱的宾馆里听隔壁混蛋彻夜鬼哭狼嚎时,才明白五星级酒店里会有我的尊严,当我在炒面片里边挑出头发和碎石子时,才知道七分熟的牛排是我的尊严,尊严是亲人生病时可以上北京看病,尊严是冬天下雪时拉开车门开启暖气内循环。

读《沉默的大多数》感觉与《黄金时代》完全不一样,更多了思考,更多了沉默!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1000字


如题,首先它是一本杂文。作者姓王,名小波(名字有点二逼,但也阻止不了人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巨匠),书中大约有20至30篇杂文吧。有关作者对***的思考的,也有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特别是他和李银河对同性恋问题的思考很深入,要打同性恋辩题的同学可参考),还有对中国知识分子处境的思考及中国伦理道德的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和还有《思维的乐趣》这两篇杂文。

在《沉默的的大多数》中,作者阐述了什么他所认为的大多数,他所认为的沉默并不等于怯弱(这个观点与龙应台的观点相反),反而话语代表这一种权力,所以大多数人都想拥有这种话语权,拼命挤进话语圈子。人类史上的灾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的话语圈从五十年代起,就没说过正常的话:既鼓吹过亩产三十万吨钢,也炸过精神原子弹。说得不好听,它是座声名狼籍的疯人院。如今我投身其中,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它正常了,二是我疯掉了,所以从话语圈中你很少学到人性,但从沉默中却能。是什么造成我们了我们宁愿沉默也不愿起来说话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因为往往我们说话没有充分的自由,又是或者我们被某些权力压制,我们某些情况下只能顺着一些人的意愿说话,只能被一些人牵着鼻子走。作者把自己归为沉默的大多数,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环境所致。中国人你为什么沉默?沉默的往往是弱势的百姓群体,拥有话语权的也往往是权力的佼佼者,往往也有些人代表我们说话。这在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只有在言论自由高度发达的社会,沉默的人数才会逐步减少。

《思维的乐趣》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知识分子要做思维的精英,不要做道德的精英。也许,你刚看到这句话会骂王小波是疯子(我当时在看的时候,我妈就在隔壁骂)。但你看了文章之后,你就会对王小波产生由衷的敬佩。称他为思想的巨匠真的一点也不为过。所谓道德就是一种价值标准,这种标准也许是由社会的权威制定的。他们规定了什么是高尚的思想,什么是低俗的思想。思想不应该用价值判断去衡量。善与恶本来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思想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交流。一旦用价值标准锁死了某种思想,我们就是去了交流及建树的机会。我们的大脑也就成了被灌输某种思想的工具。罗素也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没有了参差多态,何来我们美丽的世界?上大学之前,我以为大学会是一个思想交流自由的平台。后来才发现我想多了,大学的应试教育仍在继续。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也是一直在背答案。所谓的写论文也是为了应付。大学是一个人思想定型最重要的黄金时期,而现在我们逐渐失去了这种宝贵的机会。这何从不是一种悲哀?今天我写的这些还不能传达王小波的精髓,毕竟本人文笔有限,或许某些地方理解的也有出入。欢迎广大童鞋前来跟我讨论。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600字


今天,随手读起儿子从同学那里借读的王小波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感觉获益匪浅。摘取印象深刻的话语,一起分享。

《我看国学》:

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

《沉默的大多数》:

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福柯先生: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

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这种怀疑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

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

大学生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这本《沉默的大多数》也是作者王小波的一本图书,是一本很耐读的图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的感悟和思考,在阅读这本图书之后也会有着很多读后感想,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一)

王小波的的这篇《沉默的大多数》很是耐读,这或许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相当大的关系。

与王小波文中所讲的一样,我也属于 “沉默的大多数”的那类人。这是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是一种难改的积习。小时候我也贫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开始沉默寡言。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何人都不少,这只意味着我放弃了权力。

后来,这样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其原因大概如王小波文章所写的“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作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 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但有时不得不说很多话,从内心深处来讲,我觉得是那么得言不由衷。

尽管平时话语不多,但并不妨碍我对事物的观察,这也许与自己学过新闻学有关吧。虽然自己性格内向,但是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许被常人不易差距,比较含蓄而已。

文字,对于自己来说,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可能很少有人读懂自己的文字,正所谓“知音难求”。虽然,知道这不是个好习惯,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多年养成的性格,是很难一下子改掉的。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吗,其实讲的就是这个事。这也谈不上“好不好”,只是最初与人沟通时,给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感觉。

“沉默是金,说话是银”,国人以“含蓄”著称,以“中庸”为准则。所谓“沉默的大多数”是由其根本原因的。虽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是与人交往的一个“不二”法则,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含蓄的方式,我大概就是其中的一个吧!

大学生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二)

《沉默的大多数》是收录王小波杂文最全的一本。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的杂文,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并快乐着。

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化革命),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可以传播等等。”

王小波的杂文别具特色,自成一体。幽默的笔调,使得文章妙趣横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读时,你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如《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驴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是异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他拉到一起,说出了特别的味道,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从驴的角度去谈父子与路人的行为,说他要替受罪的驴说话,当翻译义不容辞。文中驴被老子和儿子四脚抬起的时候叫喊,“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得出了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与原来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大相径庭,但同样意味深长。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幽默诙谐之处信手拈来。许多口语的使用,让文章更为生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王小波说,选择沉默的人应该是有什么隐衷或者干脆是因为对语言产生了厌恶感。

我并非如此,只是觉得在被这个社会同化着。年小时口没遮拦别人还可以不予计较,因为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进了社会,这种特权就自动被剥夺了。说话不小心?很好,请自己承担祸从口出的后果。于是我们终于变得沉默,同时年少时的锋芒毕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圆了。当然沉默只属于成年人,小孩子们是不屑于此的,他们总是天真可爱的,有话要说时,完全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说的话,不一次说尽是绝不会罢休的。我真是羡慕孩子们的执着,也希望自己能够再回到童年时代,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只是因为我对那时的真实有着一种特殊的怀念,那时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欢王小波,调侃、睿智,在玩笑中说着智慧和讽刺,这是一种洒脱和无奈。《沉默的大多数》很不错,王小波是比较深切体会什么是自由的并且努力过着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可以说他很有观察力也很诙谐。

大学生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三)

最近,经他人推荐我阅读了《沉默的大多数》,每一次都是拿起了放不下,放下了心里又有连丝的默默感。

在仔细阅读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书中的文字给我清澈的顿悟感和沉默的镇定。这种力量是一种站在生活之上的明确和感悟,我会在读到某段某句文字时突然激动——原来这就是我,我的人性,我的感受,我的理想和信念。他在书中一直强调智慧,知识,尊严,生活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产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

知识本身是多么的诱人。学习本身就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

我个人以为,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但我还想指出,到岁数了,过正常人的生活,还是好的。否则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这是在巧言掩饰。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