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隐匿者读后感 > 导航 > 《叛教者》读后感

隐匿者读后感

《叛教者》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叛教者》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去年听闻此书,一直因买不到而迟迟未读,此次双溪之行,却偶然得到此书,于返程卧铺中一口气读完。读后感是应人之约,其实,读完合上书本,真的不知如何下笔,里面的人物一个个展现在眼前,谁是叛教者?终究是背叛了谁?他们的结局如何?该如何评价他们?如果是我,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从小在教会长大的自己,儿时也耳闻这位传奇人物的事迹。大学时期,又与传承聚会处一派的肢体生活学习过,如今看这本书(且不谈论她的真实性,毕竟是小说),仿佛看到了所认识的那一班人。

我最大的体会是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如小说中于长老所说主都知道。神岂是坐视不管,纵容人犯罪?神岂是自取其辱,使教会蒙羞?不,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

书中讲罪在教会中发酵,让我看到伊甸园中的那一幅幅画面。亚当夏娃受魔鬼的引诱,吃了神吩咐不可吃的分别善恶树的果子,罪就临到了世界他们是第一对背叛者,背叛了爱他们、将整个园子交付他们管理看守的上帝,忘记了可以随意吃树上的果子,却选择了背叛并不悔改。当上帝呼唤他们,给他们承认的机会时,他们躲藏了。上帝岂不知道他们在那里吗?上帝仍然爱他们,女人的后裔带出了福音信息;皮子做衣服为其遮盖;赶出伊甸园不容有罪的人永远活着。亚当夏娃用无花果树叶来遮盖,枯干后仍是羞耻,而上帝用皮子、用流血来遮盖才有功效。

全书就是这个历史的重演,不管是因骄傲使人神化、是包庇男女关系之罪、是教会与世俗掺杂、是被政治玩弄都是人犯罪后用无花果树叶遮盖,结局是可怕的。当人们无法接受这些罪暴露于光下,开始纷纷由爱生恨转而恨上帝责问上帝时,没有人想到上帝的沉默就是回答。在这一切的事情发生时上帝都在场,看着这些所谓的爱主爱人、以传福音救灵魂为己任、以把人带到神前作为第一要务的他的儿女们,深深的叹息!他们都离自己好远好远高大巍峨富丽堂皇的教堂比他重要,翻译书籍、培训同工比他重要。

我们蒙召,最重要的是走向某位(上帝),而不是走向某事(比如为人母从事文化或教育)也不是走向某处(例如内地城市或边疆地区)。(选自《一生的呼召》)当我们走过信仰之路多年,回头来看,我们是离上帝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我知道,在那些暗无人性的年代里,做人真的很难,做一个真基督徒更难!身处其中的人们也不明白神为何让此事临到?为何击打羊群?为何掩面不看?而那位全知全在者就在他们中间,只是有些人问了,得到了答案坦然面对余生,而有些人抱着问题了此残生当这一切渐渐成为历史,那些经火之柴仍能重新站立起来成为主的见证,我们便明白上帝的心意了!上帝用流血使罪洁净,也透过这一切的试炼炼净人心。

书中所提及的,人们将李弟兄作为和神沟通的中保,离开他就灵里干枯,这些都是偏向灵意解经奥秘派以及内里生命派的遗传。所以,所谓离弃西方公会,建立没有宗派的中国本土教会这一说法也经不起推敲,何况上述教派本身也是比较小众的。那些奥秘的让人着迷的解经是否符合神的心意?对拉近人与神的关系是否有帮助?是否使信仰和生活相得益彰?

和姊妹的接触过多过密,从开始就是个极大的错误,使自己陷入到魔鬼的网罗里。许多有名的传道人在此事上跌倒,而跌倒者的属灵地位极高时,所引起的意识坍塌之大、多米诺骨牌效应之广,真是令人唏嘘。其实,众信徒对他经济犯罪也好,其他指控也好,都不如这一件事情的伤害力大!你们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这是严重的罪,但是赵心洁觉得是小事,害怕对李弟兄造成麻烦而不敢说,王慕真用行淫时被抓的妇人那段经文为李弟兄庇护,廖文君说如果是自己是乐于认这个罪的,但是为了他什么都不能说李如是对他的种种问题不敢去问也不想去问,反正他都是对的每个人都是竭力掩护,这些在讲台上为主宣讲福音,回到书房为主努力翻译书籍、整理讲章的可爱的漂亮的文静的大家闺秀们呀,内心单纯宁可守独身的亲爱的姊妹们啊,读的时候对于李弟兄还没有那么大的愤怒,对这些姊妹却满了说不出的难受、委屈、怨恨、心痛

最后,如果是我在其中,我是否也会随着这场属灵运动潮流而疯狂?是否在政府的高压下持守信仰?是否会因领袖的被捕而离弃神?是否能再次悔改来到神的面前?一切都是假设,盼望当运动再次临近时,求神保守自己的心和口,向着他是清洁的。

基督是神的儿子,为人赎罪而死,三日复活,这是宇宙最大的事实,我信基督而死。愿倪柝生的遗言成为你我的写照。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读鲁迅终究是一件压抑的事儿,他太真实,即使那真实意味着灵魂的血腥,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刺向人性的最深处。与其说我是为爱我的人活着,不如说我是为恨我的人活着。我就是要给你们的世界增加一点不完美,我就是要活在你们的世界里,让你们看着恶心。

我从来没有把鲁迅的这些话当做我们此刻那些骂人的话(事实上,我们此刻骂人的话要比这恶心一百倍),而是一种庄重的宣言。这是一种孤独的复仇。复仇应当是鲁迅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我们这个天天叫嚷宽容的时代,去思考一下鲁迅关于复仇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对谁就应宽容,对谁就应复仇,是谁剥夺了我们复仇的权利,强迫人民家破人亡之后还要宽容的。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所有在中学学过鲁迅课文的都会承认这一点:鲁迅不是那么好理解的。尽管大家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个方面都要抢夺纪念鲁迅的权利,都在试卷上写过自己也不能真正体会的答案,心理上的距离却不能烟消云散。孔庆东的推荐说得不错:只要好好去读他的书,结合他的书理解你的人生,这样可能更有益于接近他。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仿佛要拷问作者,有时又仿佛要拷问自己。

《孤独者》中魏连殳这个形象,首先是个孤独的人。孤独这个词此刻已经被用滥了。很多有才华的人不由自主地说我很孤独,或者在某些场合,孤独有时候成了一种时髦:那个人很酷阿,他很孤独。显得很有品位。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那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明白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往往认为很理解他。比如金庸的小说,我们大家都认为能够读懂。你懂金庸吗?你明白他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吗?当金庸在人们面前客客气气地回答问题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谁明白。所以我们不能把孤独这个词看得太轻易了!

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号称提倡个人主义,号称有个性,个性成了时尚。一个东西一旦成了时尚,他就会迅速地被污染,被搞笑,被解构,被垃圾。一些无聊的人便自称孤独。殊不知,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所以,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明白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明白,甚至你的爱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

孤独的魏连殳并不高大,甚至有点瘦小,但却那么有质感,铁塔似的,黑的,这样一个形象。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是个真性情的人。比如描述他的非亲生祖母的葬礼上的哭。他那个时候的哭,是一个真性情的哭,是真的哭,不是按什么规定。不管为什么哭,他是发自内心的哭,真的是悲从中来,直欲一哭。像金庸《书剑恩仇录》最后写陈家洛,有一种直欲放声一哭的感觉。这是鲁迅所赞赏的魏晋风度,也就是真性情。性情中人,多半有所困,但却活得潇洒。

鲁迅的目的当然不仅仅仅是塑造一个闯江湖的真性情的人。魏连殳的最重要的身份,是先觉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先觉者总是孤独而痛苦的。那里面其实讲到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命题:先觉者与群众的关系。不是说先觉者有了思想,他告诉大家,社会就跟着前进了,根本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首先我们不明白谁是先觉者,被证明是先觉者的人在当时往往被认为是有病,是疯子。凡是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阿,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魏连殳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连他的本家都不理解他。

一个孤独者如何在沉没中生存,在沉没中挣扎,在沉没中死去的孤独经历,注定让人唏嘘不已。大多数人多少也曾遭遇过像魏连殳那样的排挤,那样受寂寞的苦痛,他们都一样被这一天一天长大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正因为感同身受,鲁迅笔下的魏连殳才变得异常撩人心扉,让人难安。当他觉得自己还有所为时,就原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顽强地活着。然而打击太大了!他最终妥协,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他以一种愤懑的情绪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他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从几乎行乞一跃而入达官贵人的行列。他胜利了,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言,这才是真的失败了。正是因此,魏连殳最终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在这沉没中死去。

当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有种浑身上下冰冷无比的感觉,仿佛望见有一个孤苦的灵魂,无力地滑入地狱的深渊,面目狰狞,充满因挣扎产生的愤怒,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渐渐地下沉,我瞥一眼,蓦地发现这个人是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寂静和空虚,熬过多少的孤独和苦闷,才能发出这种摄人魂魄的呐喊!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的形象,正是鲁迅小说中一向着力描述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我愿意相信这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应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好处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杯具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他决不可能在沉默中爆发,他只能选取在沉默中死去。这或许也体现了鲁迅内心深处所苦苦挣扎的某些矛盾,苦苦探求的某些前进之路,苦苦内省的精神或自我意识。在李欧梵所著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也正揭示了在鲁迅身上他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杯具命运的洞察。这一切无不显示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杯具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到达的充分自觉。这一深刻的领悟与内省让人为之深深震撼!

然而,让人心痛的不仅仅是这种震撼,更在于这种震撼在现今已经被人所抛弃了!与其说这是个人的悲哀,倒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哀。陈丹青对传承鲁迅精神的评论一针见血: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传承,而且被空前成功的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诚然,这是一种悲哀。但是,要望见从新萌芽起来的将来的期望。说到期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期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个人自我的完善,不就是对社会进步最大的贡献么?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孤独者,到达精神的自觉,不就是国民性改造最大的功绩么?这或许就是鲁迅精神在当代的另一种传承。

分歧者读后感


分歧者读后感

选择一个派别,等于选择一种生活。

无私派、诚实派、友好派、博学派、无畏派,所有的人必须选择一个派别生存,如果不行沦为无派别人员,你将生活在生活最底层。好奇的是,个一性一测试的时候,主角首先排除了友好派和诚实派,在选择的时候又果断地排除了博学派,究竟是作者个人倾向问题,还是在作者看来,这几个派别的存在都过于极端?大概是因为这两个派别的冲击是大多数人会面对的困境。有的人强迫自己做无私派,但实际上,他们对无畏的追求深入骨髓。有的人看起来像个无畏派,其实只是避免伤害的伪装。在书里,无私派在作者看来过于压抑自己的欲一望,追求忘我,倒不如像个无畏派一样,敢做改为,就算受伤牺牲,也要追逐真实的自己。无私派过于恭敬,无畏派过于无情。面对自己还是继续伪装?面对自己就难免要舍弃一些自己熟知的东西,例如家人。继续伪装却要埋没本一性一,保证一辈子不暴露自己。

在无畏派的训练里,主角和来自诚实派的克里斯蒂娜成为了好朋友,表达的也是一个意思诚实面对自己。

从书里的几个派别里,主角的自我挣扎里,禁不住也会想,如果是自己,会选择哪个派别?如果能清晰地作出选择,大概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深刻。赞成主角的,反对主角的,都代表着你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为什么在无私派和无畏派里,主角会选择无畏派?是因为过腻了无私派的生活,还是本来她就趋向于无畏派?

大概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从主角纠结挣扎的过程看到了自己。从选择派别,到面对朋友的背叛,克服恐惧,到最后挺身而出,都有自己的影子。虽然觉得唤醒那一章有点过于苍白,但是情感描述很有代入感。很适合处于迷茫期的人看。如同我们一开始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样,主角一步步从选择派别中清楚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不同派别之间的优缺点,一点点克服恐惧,越来越坚定走自己的路。值得庆幸的是,主角找到了陪她一起拨一开乌云的人,让本来犹豫的脚步变得更踏实。故事最后,幸存的人投奔友好派。只是战况异常的惨烈,牺牲的人远比想象的多。当最一爱一的人倒下了,你却必须和讨厌的人一起前进。也许这就是生活。不知道在友好派,又会发生些什么意外,让看似渐渐明朗的形势陡生变化?

《燃灯者》读后感


《燃灯者》读后感

文/月儿盈瓶

《燃灯者》全书170页,此书于我,并不能端坐书房,一气读完,而是每每读完十余页,则需停下仔细品味,体其深意。合上书本,或追随先哲遨游哲学神殿,或佩服辅成先生暗夜独守之气魄,或感动于两人交往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或流连于作者清丽细腻,字字精彩所描绘出的场景画面

《燃灯者》是作者赵越胜回忆恩师周辅成先生的著作,它亲切、简明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布衣中的贵族、凡人里的大师。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与领悟辅成先生的治学为人,让我们于历史的尘埃之下看到了一位心灵孤独而高贵的伦理学大师。

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作者将恩师喻为燃灯者,表达对恩师虔诚的景仰以及深深的感激之情。辅成先生于作者,既是师长,又是知己。他指引和支持着作者穿越黑暗,使得孱弱、卑微的生命有了光明和暖意。遇见恩师之前,作者心中的渴望冀求,只能晦暗不明地蜷曲蛰伏心中,而经先生的智慧和学识点亮烛火,通浚阻塞,作者精神生活得以唤醒,他懵懂的内心世界变得舒朗清明起来。

《燃灯者》的作者赵越胜人格精神都深受辅成先生影响,他以文修身,以心观世,下笔谨严,思力深切。而我涉猎哲学较少,看作者与先生对话哲学,不懂的地方诸多,只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很多都只能记下,等待某一日自己的哲学基础有一定进益才能反刍。

一、周辅成先生暗夜独守之气魄

作为中国伦理学界泰山人物的辅成先生,亲切平和,以穷通学理为己任,对于天下苍生和国家存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让我对其纯真而高贵的人格肃然起敬,对他身上体现出的一代中国知识人出于中西古典文化熏陶的价值情怀身怀敬意。先生是守望普世价值的哲人,是我仰之弥高的人物,先生读书,读的不只是文字,而是注重人格的提升,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要求成为善人。先生觉得克鲁泡特金的《自传》对他影响最大,因为他从克氏的自传中,看到一个洁白、无私、坦诚,而为人类牺牲的灵魂。在先生看来,做奴隶并不可怕,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沦为奴隶的情况时常会有,但记住不要自愿做奴隶。读书人不为世用并不可耻,倒是读书人当了权势的帮凶,才不光彩。先生书房门上挂着的手泽,为文天祥在元兵狱中所作: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用超越的纯思贡献学术,又以入世的关注体察民生。邦有道,先生闻鸡起舞,邦无道,先生鹤衣散影。在外敌入侵,国脉危急之时,他高呼精神价值,专心研究歌德:那会儿人心惶惶,谁会在意歌德,我们几个青年人却觉得越是在危机时才越要像歌德致敬。那时知道日本人也纪念歌德,我们便想表现一下中国人的能力。他就是这样一位内心死守善道,终不忘循善取义的哲人。

于先生,能与先哲对话,能有成果惠及后人便达初衷,其余世间名利皆淡然处之。这种淡泊雍容,来自浩然之气的涵养,来自古卷青灯的陶冶,来自大道如砥、德不孤,必有邻的信念。

可是先生这代读书人时运不济,身处于这样一个只爱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先生对时下的风气近乎绝望,他说:现在的时代似乎不是做学问的时代,做学问的人没市场,没有学问的人满天飞。这不是出人才的时代,而是毁人才的时代。当下的士林已远不是先生那一代人在青灯独守、古卷常翻中凝练出的沉静深邃。知识人高迈的风骨、超拔的心性,已为现世所遗忘、权贵所鄙薄,先生知其辱而保其尊,守其弱而砺其志,独自在黑夜中守候。

先生语:朝霞纵然绚丽,但那要待晓雾四散,而并非人人都能等到清晓莅临的一天。因此不管天光大开还是烛光掩映,清醒的灵魂总守候着,只要有人守候,就总有破晓的可能。怕我们都沉睡了。守候于幽夜是一种幸福,正如西西弗斯是幸福的一样。

先生的智慧、寂寞、笃定,连同他与时代肝胆相照之时的呐喊,昭示出的乃是黑暗中的光亮,寒夜里的暖意。作者为燃灯者立传,为思想找寻薪火相传者,也为这个价值与情操全面失守的世界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二、感人至深之师生情谊

先生与作者之间跨越年龄和层次的那种惺惺相惜,那种伯牙子期琴瑟相合彼此珍重的知己情谊让人感动。从最初周先生朴实无华的授课出场,到初春寒夜师徒徐行漫步的愉悦,再到最后作者几次涌出泪水的深沉。作者记忆犹新,让我也觉身临其境,这些亦得益于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将周先生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丰满。

初见先生时。片刻,进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先生中等身材,微胖,身着一件四兜蓝制服棉袄,已洗褪了色儿,有点儿发白。脚穿五眼灯芯绒黑棉鞋,头戴一顶深棕红色栽绒双耳棉帽,步履轻捷,无丝毫老态。先生走上讲坛,摘下棉帽放在讲台上,露出短发皆白。白发不甚服帖,有几簇支立着,先生也不去管它。我好奇,以往心目中的权威,大半和高帽儿、挂牌、喷气式有关,但见眼前这位老人温文尔雅,便仔细观察。先生长圆脸,肤白皙,丰颊阔额,眉间开,目光澄澈,鼻梁高,鼻尖略收,唇稍厚,下颔浑圆,表情开朗安详。

先生每要擦掉前面的板书,总会停下来问,同学们都记下了吗?然后用力抹黑板,板擦上的粉笔灰沾满双手,先生便不时地轻拍双手,但总也拍不净,有时想轻轻弹掉身上的白粉,反在蓝棉袄上又添白印,额头上渐渐有了汗意,先生不经意间用手去擦,不觉在自己的额头上留下一道淡淡的白痕。

先生用英文念出巴门尼德的名字,重音放在第一和第三个音节上。在第一个音节上还带上点儿化音,听起来很特别,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种读法。

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哲学大师,其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象可见一斑,先生的穿着、相貌、及一举一动都被细心的作者仔细描绘了出来。对先生地描绘栩栩如生,随着该叙述,先生的音容相貌好似浮现眼前。

之后与先生熟识,便经常与先生交往、交谈,就是这些时候,让作者与先生建立了深深的感情。在这静谧的雪夜,我伴着先生行走在玉洁冰清的世界里,不再理会四围黑暗的逼迫。已记不清具体谈了什么了,但肯定不是哲学,多半是交换对国事的看法,对未来的估测。不知不觉已走出两站多地,到了鼓楼墙下。怕再晚了耽误动物园的32路车,我硬让先生上了车。电车开动之后,先生举起手杖向我晃了晃,就坐下,随着电车启动的呜咽声远去了。

先生于作者,既是恩师,更是知己,恩师的举动,时常牵动着作者的心,好几次令作者涌出泪水。送先生回国时,先生过安全门后回过身来,举起手杖,双手作一揖,便转身去了。我一下子忆起一九七六年初,寒冬雪夜,在鼓楼送先生上7路无轨的情景,一晃二十年了,此一别,与先生远隔重洋,不知几时才能相见。一下子眼泪夺眶。

先生耳朵有些聋,说话怕我听不清,便声高起来,话筒中竟觉得有些震耳。先生最后感慨说,过年我就98岁了,还想去法国看你们啊,就是不知航空公司肯不肯买票给我这个九八病叟啊。说到病叟两字,先生有点自嘲的大笑起来。在先生的朗声大笑中,我却不由泪水涌出。

三、场景画面之再现

作者对对场景描绘,字字斟酌,文笔优美,甚值仔细欣赏品味。

登慕田峪长城,清晨出发,踏着朝露,沿崎岖小径登山。道旁杂花缭乱,野香醉人,青紫相间,织成满眼的斑斓。古城墙大半坍塌毁损,一身岁月苍凉,静卧在褐榻翠衾之间。登山顶烽火台眺望,远天紫纱轻幔,若沧海浩渺。峰峦间雾霭纠缠,如群岛隐没波涛间。长城随之起伏,分割关山一线。

与先生傍晚时分离开北图,沿文津街老路往景山西街,三月春浅,太液西岸新柳初黄,和风轻拂,柔条依依。上得北海大桥,天上飘起绵绵雨丝,北京春雨后特有的那股土腥味扑鼻而来。蒙蒙雨雾中,见左手琼华岛上朱墙金瓦掩映绿丛。不远处,故宫角楼黄昏独立,寂寂似有幽怨。

步行访三叠泉,返回时已是暮色四合,山风渐起。向晚的天空蓝水晶般纯净,几颗早到的晚星倚着绮云,平添几痕绚丽。远山云雾缭绕,影影绰绰

不经意间,眼前豁然一亮,庐林湖已飞临身旁。润玉般的湖水静卧秋夜,岚气幽幽,摩挲秋水。湖畔烟雾飘渺,修竹袅立,伴微风簌簌纤歌。凉夜已深,皎月破云,寒星数点,清辉散落

四、真儒学之精髓

读本书,纠正了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始觉以前接触的并非都是真儒学,以前觉儒家强调忠君,而现在才知儒家是从道不从君。

先生如是说:儒者绝非皆是唯唯诺诺,汲汲势力之徒,循善而行才是儒学真义。在先秦儒家眼中,君可以变,国可以去,而善的理念绝不能依权势者的意志而转变。先秦儒家以道事君的理想,包含着读书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选择。高扬此一理想,读书人乃一自由之士,无此理想,便不过是策士、谋臣、奴才而已。先生指出了先秦儒家理想主义的光辉,自定于一尊,便暗淡无光,经董之手,成为维护统治集团的护法之说。先生指出,董仲舒隐去了先秦儒家的从道不从君、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自由高蹈。以大一统和不可僭越的君臣之礼将社会各阶层禁锢起来,铸就一套僵死残酷的统治之道。董仲舒以为所谓正义,就是维护军权与政权,一切反抗君主和现实政权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

读罢《燃灯者》,感动敬佩之余,深感自己经受了文学的洗礼,跟着辅成先生和越胜先生遨游于哲学和文学的殿堂,期间,细细体会辅成先生深刻的哲学思想,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品味其中优美的文字段落,收获颇多,感想颇丰!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感谢以往和现在那些教我知识,教我做人道理的老师们,深深的感谢他们辛勤无私的付出!

辅成先生果然是名副其实的燃灯者,不仅照亮了越胜先生那代的莘莘学子,也照亮了我们千千万万的后生,使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能向着正道前进,与先生一起守住读书人应有的气节!

向辅成先生致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