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童话沉默的树读后感 > 导航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700字2024

童话沉默的树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700字2024。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700字2024”,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中国人受着中国人的熏陶,《沉默的大多数》中这样写道:我从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的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我还知道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的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吃饭时,每人碗里有一小片腊肉。我弟弟见了以后,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向全世界放声高呼。结果被爸臭揍一顿。经过这样的教育,我一直比较深沉。。。。。。在我小时候,话语好像是一池冷水,它使我一身一身起鸡皮疙瘩。。。。。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至于我最终选择沉默多年,其主要原因是: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在那个年代,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远比做一个喜欢发表意见和话语的人要来的理智,在那样一个没有理性的时代中,话语太多的人往往是不理性,缺乏思考和常识的人。而沉默却可以使人学会冷静和思考,身处沉默才能够避免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的窘境。

翻开历史,中国历朝历代的大规模屠杀,赶朝换代的战争,株连九族的暴政,外来名族的侵略。。。已对老百姓造成了长期的选择压力,那些勇敢的人,正直的人,富有正义感的人往往容易招来杀身之祸。而那些唯唯诺诺的懦夫,顺民则能更好的适应这种高压环境,在这种特定的选择压力下生存,繁衍下来。如此,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化似乎就是生存文化。

作为后人,我们深受老一辈的影响,小不忍则乱大谋,枪打出头鸟,沉默是金都是自我警醒的金玉良言。我们长期生活在各种重压之下,社会的重压,他人的重压,责任的重压。在尝尽了挫败的滋味后,我们变乖了,学聪明了,也懂得了什么是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最后也就懒得说了。于是,在公共场合保持沉默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终身奉行的明哲保身的潜规则之一。

一摊开报纸,一打开浏览器,一条条新闻迎面而来学术不端丑闻,狂犬疫苗造假,某省贪官查处,而人们对此却嗤之以鼻。也是,诸此新闻铺天盖地,有何新鲜劲儿?再看看这触目惊心标题幼童失足落入冰冷水塘,围观者上百无人施救,女子顶楼欲轻生,围观者催其快跳不要浪费时间。这一幕幕的悲剧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人的看客心态。可当我们每天喝着皮革奶,吃着镉大米,用着地沟油,买着染色蔬菜,住着豆腐渣工程时,我们还要沉默吗?

我们每一次不应该的沉默都会付出应有的代价:好人的每一次退让都会助长恶人嚣张的气焰;大众的每一次默许都会纵容谎言的升级;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头来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岂不是不笑话?

所以说,该沉默的时候要沉默,该发声的时候就该发声。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懂得了这份责任,在沉默了四十年之久后,王小波最终选择发声,以一个终于开口的积极沉默者的姿态,冷静地分析文革,分析国人的集体沉沦,用他独有的黑色幽默谈道德,谈理性,谈信仰,用笔捍卫一个骑士的荣誉,用文字影响下一代人。

除此之外,在沉默与发声的问题上,能够合理的对两者进行把持,其实并不那么容易。放眼社会,就有这样一群人,面对强权,他们忌惮。面对弱者,他们鄙夷。他们会为了钓鱼岛,装着爱国心,去上街游行,嚷嚷着要灭了小日本,但却不敢喝斥街头小偷;灾难之后,会积极加入感伤洪流,却将沉默者都视为冷酷或居心叵测。诸如此类缺乏逻辑,极尽煽情的事,让人躲避不及。但是像这样的发声,发出的只会是无效的音,由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消极的沉默。

所以说,有的时候,沉默是一种智慧,一种理性,一种蓄势,一种保全自我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沉默,因为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去看清事物背后的虚虚实实。但是,如果沉默逾了界,那就变了味儿;而有的时候,发声是一种反抗,一种正义,一种维护权益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发声,因为邪也会胜正,我们需要拨开迷雾为正义辩护。但是,如果发错了声,那就变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沉默与发声是一门人生的艺术。面对所发生的,我们要保持独立的灵魂,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在该沉默时坚持沉默,在该发声时勇敢发声,做一只特立独行却不失理性的猪。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800字2024


真的是理解不行吗,为什么看这些作品的时候都感觉写的一般般?

压根就没有那种让人幡然醒悟的感觉。

这本书我从年初的时候就看了一部分,然后实在看不下去就放下了,直到前几天才看完。我都不知道到底是我无法理解王小波的作品,还是他其实写的就是一般般。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扫盲贴,里面说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化啊、道德、科学之类偏社会性的问题。

然而我觉得他写的就像是正确的废话,这些道理我都懂啊,都是些常识性问题和道理。

但我觉得可能跟我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关系,因为这本书大部分讲的是文化革命那个时期,那时候受过教育的人比较少,而我们现在普遍教育程度肯定是比以前高的,且随着时代发展,整个社会素质和思想也是提升的。

所以现在倒回去看这本书,就感觉写的很普通,不够惊艳。但是倒回到1997年,那个这些言论见解可能就会看起来比较有创造性。

他写了两个自己经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很好的反应了那段时期的一些现象。

有一次发大水,村里的一个电线杆被冲到河里去了,然后就有一个水性比较好的年轻人跳下去捞,没想到电线杆没捞到,自己却被淹死了。

然后就有一些人讨论,用一条人命去换一个电线杆不值得。

以我们现在的看法当然是人命最重要了,但是那个时期不这么认为, 那些说不值得的人都被批评了,因为那时候有个说法,只要是国家的东西就一定要想办法救,一切国家性质的东西的就要坚决维护。

还有个例子,有一次他的朋友犯了阑尾炎,去医院看病,那段时期真正医生都到农村学习去了,而留在医院的都是工农兵。

有做过阑尾炎手术的应该知道,一般这个手术现在十几分钟就搞定了,然而那些工农兵医生动手术的时候,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盲肠,从中午一直找到晚上。

然后他的朋友就问医生,你们有经验吗?

那些工农兵医生低着头,边捞肠子边说,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其实对历史比较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两个例子都反应了当时文化革命的一些现象。

整本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王小波先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反应出那段时期的一些荒诞行为,再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没有太大的感悟,而且他说的一些见解,现在也变成了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观了,所以就让我觉得一般般了吧。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700字2024


读到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之论中国人的奴xing与肾。其中讲到人要保持沉默是可以办到的。在我们的周围像沉默者的这种人屡见不鲜,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底下则妙语连珠。也就是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会说,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他最终把这种生活方式归为沉默者的通病。

在沉默者的圈子里,即使你写的作品是多么的令人耳目一新,可却只有少数人乐于欣赏。其中还提到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利。他认为应该反过来说,权利即话语。

确实在我们生活中,社会中,权利即话语这句话应用的很是到位。位居高官者,动动嘴皮子,便可以如同掷地有声的炮弹,说到哪,打到哪。如果你是基层最有说服力的人,比如胳膊上有红箍,或是着一身警服,甚是管用。这些人往往最了解群众人民的喜怒哀乐,若是一心一意为人民办好事的,则更加显现的有责任感这些人多半是沉默者。反之,越权,滥用职权,打榨人民,视生命如草芥的这些人,通通不是沉默者。当然为了自己在职位上更加平步青云,亦会更加小心,更加沉默。往往是最沉默不语的人,最后是最大的贪官污吏。

他的故事中最有经典之笑谈一个例子是,楼道门口放了一辆自行车的人,多次阻碍居民的出入,本来很宅的的楼道放一辆自行车,更加拥挤。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偷偷推出去卖掉。把胎扎破,或是撒上些图钉。把轮胎偷走。这种情况下,楼道必须没有摄像头,不然你是吃亏的。但是这些不是主要的,你可以去找那些戴着红箍的,穿警服的。或许是车主人家有亲戚高官,这些人不能对人家怎样,他们只能灰溜溜走掉。或许人家是恶霸,你偷一个试试?这些无关紧要。

只要是沉默者他们就会沉默。沉默着厌恶,沉默着唾弃,沉默着慢慢习惯。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100字2024


我有一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据说是收录他的杂文最全的一本。我个人比较喜爱他的杂文,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并快乐着,

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方,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此刻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联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但是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正因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之后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持续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好处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能够传播等等。

王小波的杂文别具特色,自成一体。幽默的笔调,使得文章妙趣横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读时,你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如《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驴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是异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他拉到一齐,说出了个性的味道,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从驴的角度去谈父子与路人的行为,说他要替受罪的驴说话,当翻译义不容辞。文中驴被老子和儿子四脚抬起的时候叫喊,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得出了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与原来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大相径庭,但同样意味深长。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幽默诙谐之处信手拈来。许多口语的使用,让文章更为生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王小波说,选取沉默的人就应是有什么隐衷或者干脆是正因对语言产生了厌恶感。

我并非如此,只是觉得在被这个社会同化着。年小时口没遮拦别人还能够不予计较,正因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进了社会,这种特权就自动被剥夺了。说话不留意?很好,请自己承担祸从口出的后果。于是我们最后变得沉默,同时年少时的锋芒毕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圆了。当然沉默只属于成年人,小孩子们是不屑于此的,他们总是天真可爱的,有话要说时,完全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说的话,不一次说尽是绝不会罢休的。我真是羡慕孩子们的执着,也期望自己能够再回到童年时代,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只是正因我对那时的真实有着一种特殊的怀念,那时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爱王小波,调侃、睿智,在玩笑中说着智慧和讽刺,这是一种洒脱和无奈。《沉默的大多数》很不错,王小波是比较深切体会什么是自由的并且发奋过着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能够说他很有观察力也很诙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2024


还记得第一次读到王小波的文字,是在读研期间。在那座爬墙虎铺满整墙、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图书馆里,在写论文困乏时,我四处翻看小说打发休息间隙。无意翻到王小波的文字,已不记得是哪段文字了,只记得我被他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荒诞不经的想象力、酣畅淋淋的表达所吸引,看着很过瘾,以至于一口气就接着读了下去,直到图书馆的闭馆铃声响起,我才意识到自己是来写论文的,匆匆收拾好东西离开了图书馆。于是,后来就自己买了这本《沉默的大多数》。

这是一本杂文集,内容涉及历史、政治、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既有政治导向意味很重的部分,也有个性鲜明的部分。每篇杂文的标题都很特立独行,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几个词就组成了一个标题,比如皇帝做习题、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长虫草帽细高挑等等,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读下去;短文开头常常从贴近生活的事情讲起,把平常的琐事和深奥的道理糅在一起;文中每次引经据典、借用俗语都显得很自然,毫不突兀。读这样的文字,就像是与文学巨匠在做面对面地交流,感受他的博学,接受他的熏陶。

这本杂文集中,说了很多中国人的国民性,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中国人不太懂幽默、比较寡言少语、有受虐受压迫倾向等等。不得不提的是开头第一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分为六个小节讲述了王小波他自己怎么从怀疑话语、不爱说话的小孩转变为走进话语圈的文学创作者,因为他感觉有义务谈谈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以他最终挤进了话语圈。他说大家之所以保持沉默,原因有些是因为没能力或没机会说,有些是因为有隐情不便说,有些是因为对话语世界厌恶。这让我开始思考,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什么他们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甚至一问三不知,在课后以及微信QQ等各种社交平台上吐槽起来却妙语连珠,一个堪比一个精彩。这样看来,他们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在课堂上保持沉默,也许是出于对课堂这个公开场合的担忧,又或者与老师对话让他们提不起兴趣。不管是哪个原因,如果出于对这个课堂、对这次学习有一种责任感,那么我想他们也会像王小波一样,做一个主动掌握话语权的人。

读到《用一生来学习艺术》这篇时,我心里有很深的感触。我是个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画画不好,即使是临摹也能临个四不像,也欣赏不了什么世界名画;唱歌唱不在调上,甚至还可以在合唱的时候把别人带偏王小波开篇就说理科老师比文科老师提到更多的艺术,想起来,好像我的化学老师在完整地做完一个实验并且分毫不差地得到所有的反应和现象时,他也说过类似的话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是艺术。文中,他通过对杜拉斯、道乾先生、穆旦先生作品的怀念,道出了比之科学,艺术更能使人幸福的感叹。诚如王小波所言,科学教给人的是规则,艺术作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给人以精神世界的饱足感。

读完这本杂文集,收获的不仅仅是王小波播种的精神食粮,文中提到的诸多优秀作品,他们是经由王小波删选后呈现给我们的,我想这些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汲取到我们自己需要的营养。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这本书本来是想写到每周推荐里的,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这个篇幅不太适合放到推荐中,故而当做读后感单独发一篇。逻辑不是很清晰,显得有点啰嗦杂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大家见谅。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以及听别人介绍误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其实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就容易动荡,而统治阶级是厌恶动荡的。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卑的劣根性导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达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认同这种妄自菲薄的说法,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别,没有高下之分。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暂且不论沉默是不是一种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韧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赏把说话的功夫都用来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话想说,实在也无需强忍。就像男儿有泪也可轻弹,没有眼泪不用硬挤一个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内伤。

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虽然偶尔写写随笔,咋咋呼呼的。但其实真正看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表达的东西都是比较中立的,态度也算谦逊。会刺痛别人的话我一般是不说的,一方面是我本就持着多元的价值观,认为很少有东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去和人争执,从小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坦率的讲,我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读到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刚看完《乌合之众》,所以对于《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算是加强了认知。比如群体是盲目无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断和决定,而且再优秀的个体陷入群体之中都容易变得愚蠢,另外群体意见的传染性也是极强的。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小波的文字里没有那么多的煽动性,从他的文章里看不出愤怒和呐喊,他只是以一种隐喻、缓和的方式说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道理,因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脑,所以他不是要把他相信的一套灌输给你,而是提醒你应该去独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不敢说自己喜欢王小波,因为我确实没这个资格,迄今为止,我只读过他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对这个作家我远远谈不上喜欢。但是我觉得他的文字确实有理有据,而且能启发我去思考。如果说读这本书需要花5个小时,那我认为因这本书去思考起码需要50个小时,几乎每一段话都值得细细琢磨。

身边真正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具备批判精神。这正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爱国志士去烧砸同胞的汽车,为什么会有网络喷子无脑喷人,为什么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会莫名爆火。

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也会选择沉默,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又或者是觉得说得太多显得轻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看不起不会思考的人,同样也看不起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的人。当然这种清高或者说傲慢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力,我认为也应该尊重这种真实表达的傲慢,尊重这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沉默。

但是我还是想就此多说两句,我们当中很多人学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却没有学到的是对其他人的尊敬,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装的谦逊。就算思想比别人独立,懂得明辨是非,没有随大流,那也不能说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没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对愚民愤怒的戾气,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人,但真正在聪明的基础上还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有智慧的人。

我很尊敬的一个人告诉我:凡是人,皆须敬。这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现在有的人很喜欢通过卖弄自己的权威,来辱骂或为难别人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很无知而懦弱的表现。他们不知道,大家绕开脏东西走,不是因为害怕它,只是害怕弄脏了自己而已。

所以,最后说一句。对己,多一些思考,对人,多一些尊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