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幼教书籍读后感 > 导航 >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三)

幼教书籍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三)。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不做教书匠》读后感(三)”,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文/章红月

很早就从网上购买了管建刚老师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迟迟没有阅读。最近的一个周里利用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对于一个年轻的老教师而言,我读后心潮澎湃,原来真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

全书由浅入深地分别从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八个章节来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

这既是一部教师励志的书,也是一部人人可读的活的教育学。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

当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被一个小题目学校是我的所吸引。读后我曾问过自己,也曾问过我的同事们,学校是谁的。我们都没有想过学校是我的,只是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有谁会去想学校是我的,这也许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吧!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台湾一所着名大学的校长高震东来国内做的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当于天下兴亡,人人无责。

对我们教师来讲,如果每人的年终考核都加十分,不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没有加分吗?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是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这既是时代呼唤的教师工作意识,也是我们教师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一个学校如此,一个班级更应如此。

现在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不能静下心来本本分分地做事,在我们教师队伍里也不例外,很多教师已经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了,也有很多年轻的教师认为教育是一份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取报酬,报酬是为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忍受工作的痛苦是为了工作外的生活的快乐。

殊不知,一个对工作充满厌恶和恐惧的人,即使是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往往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一想到接下来的工作,他就会浑身不自在,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这也是现在很多教师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定的抑郁症的一个原因所在吧!其实工作是否单调乏味,是否毫无乐趣可言,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工作者的态度,工作者的投入,是否能做出让别人认可的工作成效来。

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我们用大脑去思考,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一个人对工作没有投入,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用自己的智慧创造,那与机械性的作业有什么区别。而每一个教育者都清楚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工作,是智慧的工作,是情感的工作,是人的工作,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也许正因为如此,管老师才把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放在最后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需要有智慧感的教师来全身心地投入。

最后我把管老师表白自己的话,拿出来与大家共勉。教育,是我存在的家。我已注定是一名教师,我的存在依附于教育的存在,我的教育表现是教育存在的家,也是我自己的家。失去这个家,我的人生将一无所有。那一刻,我产生了流泪的欲望,那不是哭,那是一个游子蓦然回首发现为他亮着的灯火,他悄悄地蹲下来,静静地流泪.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一)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我常在班中对学生说;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决定他的学习成绩,但看完《不做教书匠-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这篇文章后,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这句话,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只要有了积极的教育态度,才能有正确的职业观。

在《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这篇文章中,他把目前的教师做教育大致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才好,才自在。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可能的去做了,尽了可能就不管了。对教育工作,他们大都抱着吃良心饭的观念,这类教师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干得很卖力,饶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他们明确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于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就是有教育的意义了。看过这三种状态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自己到底是属于这三种状态中的哪一类状态呢?

回想自己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到现在,转眼间也有近七年的时间了,在这近七年的时间中,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是在满足于年复一年照本宣科、炒炒冷饭,还是旧曲新唱、旧课新上呢?是满足于让孩子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还是要帮助他们掌握真正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技能呢?是满足于传授知识,还是融入对他们进行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的素质培养呢? 我有些茫然,但茫然的同时,我忽然又觉得自己好像属于第二类状态教师中的一员,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一样,每天干得很卖力,忙忙碌碌的,但最后饶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所以不管将来如何变迁,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与其在抱怨,烦恼中度过,还不如去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抱着不愿虚度此生的想法去享受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广告语中曾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境界有多大,他的眼界就有多宽,让我们回首看看那些特级教师的成才经历,他们无一不是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做起,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努力发展自我,从而成为一代名师。相反的,如果一味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那永远只是个教书匠,而且是最无能的教书匠。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却可以使自己高尚,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但不能失去执着。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时间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脚下,成功就在明天。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文,颇有一点感悟。想到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我一名青年教师而言,除了对所教专业知识要有深入研究之外,对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应有个深层次的思考。

不做教书匠》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

阅读《不做教书匠》,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要有一份责任感。我们常常想教给学生更多,用自己的一杯水去滋润学生.因为不放心的缘故而讲了又讲,让学生做了又做.我们愿意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为学生补课,素不知事倍往往功半,只会苦干是不行的。教师应有启发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感情的素养。今天的教师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须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室,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最忌孤陋寡闻、眼界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为了当好今天的教师,您可能会舍弃很多,失去很多,但无疑您是快乐的,因为您生活在充满童真的孩子中。

一本书,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我想,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二)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了,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触特别多。也许红烛春蚕园丁等对教师的美誉已经不若早年那么让人动容,但十六年与学生共度的时光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仍然称得上是这个社会上最光辉又伟大的职业,这是一份走心的良心活,需要我们用心去做。

偶然读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很有共鸣,推荐给大家。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管建刚老师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向我们阐述了怎样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和有智慧感的老师,他用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读后心得与诸位分享:

一、教育:需要努力,拒绝借口。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真谛。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为什么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需要的是努力,教育,拒绝任何借口!

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罗拉多州朗峰的山坡上躺着大树的残躯,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闪电击中14次;400多年来,无数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战胜了它们。但是最后,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了这棵树,使它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虫从里往外咬,就只靠它们很小但持续不断的攻击,渐渐伤了它的元气,使它终于倒了下来。而借口,正像是这些小甲虫的咬噬即使你曾经是一棵身经百战的大树。

二、握紧你手中的麦穗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要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作为老师,当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交付到我手中时,同时也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必须认真对待这项工作,责无旁贷。我不敢信誓旦旦地说要把自己现在从事的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但是我必须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会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该握紧手中这个麦穗,让其粒粒饱满,颗颗成熟。

三、欣赏让教育无限

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段:一位优秀的白人老师在给一个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老师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到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成功诱发动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管建刚老师用一个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不要吝啬给孩子的鼓励。

让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不做教书匠》500字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500字读后感

做一个勇敢的新教师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读完整本书之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这样一句话用勇气征服课堂。作为一名新教师,一名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你入职开始,学生真的就这样一个个出现在你的眼前,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开始有不一样的意义,他们可能会笑,可能会模仿,可能从此会轻视你。勇气对你来说,是一件宝物。
还记得为准备开学第一课,我怀着那样不安的情绪入眠,正是因为我缺少了勇气。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亮出自己的勇气。机会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每一次开会,每一次讲座,每一次培训,我有没有把握。我希望自己能够主动的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每一次机会,我自己是否能用勇气去创造这样的机会。
文章中提到用勇气征服课堂,很简单的例子:自己承担公开课的重任。作为年轻的我,是否可以自己提出让教研组中其他教师来听听我的课,即使很糟糕,又会怎样。我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教学上的短板,这样我才能成功。,在挫折和失败的面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去跨跃,我相信在勤勉与勇气的包裹下,我一定能够成功。
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书中所说的一样,成为一个有热情的教育者,教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提升自我的方式方法。

教书匠读后感


教书匠读后感范文一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做教师,当师范毕业踏上这个工作岗位后,就想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然而,面对的是一群不知烦恼的孩子,付出的永远多于回报。有好多次我都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我总是觉得青年人初出茅庐,应该是满怀激情,汹涌澎湃地朝前冲去,不知自己为何会这样,或许看到工作的压力退却了,或许缺少了一份执着的热情。

实在的,我并不讨厌看书,但却实在讨厌看有关教育的书籍。除非写论文不得不查资料或学校逼着学习才无可奈何的会去翻几页。学校又发新书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心也跟着沉。无非就是呼唤理想教育,呼唤素质教育,要给予学生爱的教育,给学生自主,课堂要开放教育家们说的很有道理,可为什么操作起来总也背道而驰,太难了,难的快做老师的信心都没有了。

手头的事情做完了,百般无聊之下拿起桌角上的《不做教书匠》,不经意的翻着,不经意的看着。做一名有方向感的老师,句子很短,文字很美,字字扣人心弦。道出了大部分老师的心声。我也是其中一个徘徊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考师范更多是当初环境所迫,并非自己热爱这份职业。确切的说,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许多因素的制约,很少有人会去考虑自己的理想。及至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出乎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原来套在教师头上的那些美丽的光环在自己身上竟成了难以挣脱的桎锆。于是一颗心总是在迷茫和无奈中游移不定。及至读了这本书,里面对教师的心里分析很有道理,也给一些教师指明了方向。站在十字路口,迫切需要的是人生的抉择,智慧的抉择。文中举了不少例子,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才能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理想。

考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考试,我们只能积极应对。不从考试的角度积极组织教学,我们会觉得对不起学生的眼前利益,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考试的角度组织实施教学,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终生喜欢自己所教得学科的,学生离开学校,教师毕其一生,至多只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好的教师,应该喜欢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与学生一起涉及欣赏。这样的教师,不仅令学生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更能令学生日益迷恋上学习,令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样的教师,才能告别教书匠这一头衔。但是我总是被考试这两个字限制着我的教育,令我自觉不自觉地围绕考试进行我的教学活动。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学生啊!

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

《教书匠》读后感范文二

《教书匠》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辛辣诙谐的文字,回顾作者30载从教生涯的苦涩与甘甜,讲述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彩人生。作者从不吝惜对自己的嘲讽,从不否认与学生似敌似友的关系,对规则和权威从骨子里透出蔑视,幽默和善良也从未在生命中缺席。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在春风化雨问教会了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

本书为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迈考特继《安琪拉的灰烬》后的最新力作,以不动声色、辛辣诙谐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童年受尽饥饿折磨的迈考特,将学生掷落在地的三明治捡起并吃下,结果令路过的校长大为光火;第二天,他又因出言不慎,招致众多家长的投诉。但迈考特真诚而执着地拥抱学生,与学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好素材这个本来似乎糟糕透顶的教书匠,终于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20年后,成为美国最佳教师。

教书匠,需要把心思用到精巧。独创性的运用精巧的心思叫做匠心独运。匠心是指巧妙的心思。教书匠也该具有教书的匠心,具有教书的巧妙的心思。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我们能不能认真研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尽管有课程专家反对渗透的说法),来解决德育的漂浮、空洞、肤浅等问题?我们能不能努力发现学科教学中难以落实的教育目标,研究其形成原因、解决方案并用教育教学实践加以证明?我们能不能细心探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我们能不能精心设计和实施教育信息化,使之与学科教学整合,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这样一来,别人想不通的问题我们想通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别人难以做到的我们做到了,别人做不成的事情我们做成了,别人墨守成规的时候我们已经有所创新,那么,我们就有了精巧的心思,我们就先人一步、胜人一筹了。

教书匠,需要把技术练到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丹就炼成功了。后来人们就用炉火纯青来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教育教学更是这样,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生动活泼、正在发展的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炉火纯青的教育教学技术怎么能行呢?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掌握得是否纯熟?我们的教育教学环节把握得是否精当?我们的师生互动展开得是否恰如其分?我们的课后辅导、作业安排得是否恰当?我们的课堂用语是否生动有趣,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学基本功是一项常规的、实用的、必须过硬的教书匠的工夫,而这样的工夫非要达到炉火纯青不可。

教书匠,需要把小事做到极至。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教书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书是为了育人,教书的本质是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育人,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教育也就成功了。全国十杰师德标兵、南京市五里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说过,把小事做到极至便是大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何晓文说,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理性思考的实践工作者。

我想,基层教师,也应该是具备了新的教育理念的教书匠。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读了管建刚老师所写的《不做教书匠》之后我发现:书中所蕴含的哲理绝不仅仅是属于青年教师要去努力的。对于所有的老师、或者说对于其他行业的人同样适用。因为在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写的人字应该怎样去书写!找准目标,向着目标去努力,自律、自强、自尊自爱,不断付出、同时有所收获,在付出与收获中强化自身。

管老师在书中主要从八个方面阐述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那就是要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这部书中,管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总是将道理寓于故事,他引述的故事经典,令人警醒。他总能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谈经论道。他对民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有限的忧患,对年轻教师给予的希望,让我越发觉得自己过去是多么地浅薄和无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方向。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要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就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对他们的信任与关怀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关联,互为依存的,即所谓教学相长,一名好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了你,也就会喜欢你上的课,喜欢用自己出色的表现来赢得你的赞赏。

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在其中担当一定的角色,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师要对教育有责任感,首先必须先对自己有责任感,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心中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对教育的责任感。责任感发自于内心,它不能彰显在口头上,却处处可以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责任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无责任感或责任感强弱,可以从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中清晰地表现出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教师会教出有责任心的学生。

教书匠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而作为教师,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何况,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自然能笑口常开,但事实上,总有部分学生会屡屡犯错误的,面对这些,不论哪个教育者都不会无动于衷,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波澜不惊,处世泰然。它需要教师能善解人意,需要老师对学生的体谅,需要老师的豁达与宽容,耐心与冷静、诙谐与机智。

我想,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做教书匠,也未必做得成教育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拥有更多一点的属于教育家的素质。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沉浸在管老师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俯首沉思,时而感慨不已。管老师的叙述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经历都似曾相识。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岗培训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会感觉这本书适合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也许很多老师都和管老师一样是为了户口、为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等多种原因报考了师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

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