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试点工作方案 > 导航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宣传方案

试点工作方案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宣传方案。

在工作中想要提高自己的记忆力,我们要尽快完成一份工作计划了。工作计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贴合实际,最后的目标可以实现。在写工作计划时要怎么写才能更全面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宣传方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宣传方案


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特制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宣传方案,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新农保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二、工作机构及职责
为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到位,不留死角,特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法制办主任)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成 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县民政局局长)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县残联副主席)
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宣传工作的部署、实施、督促
县广播电视管理局:负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县民政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县残联:负责服务人群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宣传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区域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工作。
三、时间与步骤
1、召开新农保动员大会(12月20日-12月25日)召开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参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对新农保工作作全面部署,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由乡镇干部职工及村组干部参加的动员培训大会,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让每一位干部职工知晓政策、熟悉政策。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12月25日-1月4日)
宣传部要通过电视报纸不间断地宣传新农保政策,对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典型事例作本文 一次深入专题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组织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制作宣传资料。各乡镇要组织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在人口密集的街道悬挂宣传标语,组织各村小组通过板报、广播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张贴新农保宣传口号。组织村干部及新农保经办人员深入乡镇,走村串户,宣讲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并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各新农保经办机构、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县残联等要悬挂新农保宣传标语,在服务窗口摆放新农保宣传单。要通过广泛努力使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附:新农保宣传标语及口号
1、新农保宣传标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让农民养老有保障
抓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2、新农保宣传口号:
新型农保好,政府帮养老
新农保,政策好,您就安心来养老。
参加新农保,不用愁养老。
新农保,真是好,老来无忧儿女笑。
福利养老金,幸福万年长。
拥有新农保,幸福伴农民,和谐进农家。
新农村,新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撑起农民养老的保护伞。
农村养老保险,造福千万农民。
新型农保是靠山,老有所养才平安。
人生之路,新农保相助。


FwR816.coM编辑精选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为了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在理论上,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批评。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目前这一政策面临转折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能使我们全面地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大量查阅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

更多的研究从微观经济个体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必要建立,可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呢?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国资金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杨翠迎、张晖等人分析了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从世界经验来看,马利敏认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决定了现在不宜把农业家庭人口纳入账户养老保险体系。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第2页

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有的是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前者主要包括: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3)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现已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D盖尔约翰逊指出,由于中国1993—199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对于从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数量保金的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D.盖尔约翰逊1999)。

4)保障水平过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王国军20xx),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1998年以前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全是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一地的民政部门又直接受制于当地的政府。因此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有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这样的要求,民政部门往往难以拒绝。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2)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来支取。但是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难以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有的市(县)提取的管理费连给职工发工资也不够,加上会议费、宣传费等,空缺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的管理费都已明确规定不从保险基金中支取了(何承金等20xx),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仍然要靠这一渠道来解决工作经费。

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基本方案》规定:“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但在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过程中,同一个行政村的干部和群众却不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参加投保的绝大多数村和乡镇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少数村都补的,也是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群众一般一年仅补助3-5元,而干部补助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上万元(彭希哲等1996)。这样大的差距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农村社会不公平,强化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抵触情绪。

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吴云高1998)。在苏南地区,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开展得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养老保险形式:有民政部门组织实施的,有乡镇合作经济组织办理的,有社会保障局办理的,等等。它们各自为政,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导致了原本就“稀薄”的资金更加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在其他地区,由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也产生竞争,虽然竞争本身可以给投保农民带来实惠,但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商业保险往往受到排挤,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尽管存在着以上这些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解决农村老年经济保障的重要方式。应当在现有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应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田凯20xx);有人认为,“当前试点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是一个能够担负起农村跨世纪社会养老责任的制度,需要更有效的制度来取而代之”(马利敏1999);有的人甚至认为,这项举措“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王国军20xx)。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区域研究

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仍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范围还十分有限。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有相当部分的文献研究不同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文献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差异。王海江对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农民所在省份对其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显著的解释性(王海江,1998)。薛兴利等的调查也表明集体经济越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村领导越强的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越好(薛兴利等1998)。从全国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显著地好于中西部地区,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已达到较高的覆盖率,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推行这一政策十分困难。

但几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其对老年农民的保障并非完全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反,他们往往是在《基本方案》的做法之外,发展了不同方式、各有特色的社会化养老。

1.苏南模式。苏南农村目前的老年保障模式是一种多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彭希哲等1996),上海市农村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社区保障是社区范围内统筹的制度,社区成员一般都享有类似的保障福利而不受其就业的那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它在资金上主要依赖于社区公共资金的投入,而社区公共资金又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的盈利。苏南是我国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集体有能力对社区成员的养老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彭希哲等1996)。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这里也有较高的覆盖面,但在资金筹集上,苏南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是集体补助所占比例较高;二是基金筹集标准不是按照《基本方案》中的10个等级,而是被大大提高了,以适应当地的生活水平,确实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比如上海嘉定区的实际操作中,个人年缴费标准分为3档:240元、180元和120元。企业缴费则按企业不同性质区分不同的缴费标准。农村“三资”企业,按上月农方职工工资总额的25.5%缴费;农村私营企业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25.5%缴费;农村个体工商户,户主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10%,为本人和农民帮工缴费。

2.山东模式。整个山东省的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但它是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几个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投保绝对人数最多的省区。在资金筹集方面,该地区基本是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来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的比例很小,只占已交纳保险基金的约15%。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补助给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等“特殊职业”的人口。山东省农民的投保标准普遍很低,一般都是2—4元/月的水平(彭希哲等1996),因此未来的养老保障能力也很低。

3.广东模式。确切地说,这也是一种社区保障模式。它通过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和集体股来实现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所谓年龄股就是个人所拥有的股份数额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老人总能拥有较多的股份。集体股是属集体经济组织或企业所有者所有,集体股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公益金,老年福利支出是公益金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在执行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许多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均提出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2.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

3.应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前我国风险较小、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很少,但是许多文献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比如,①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②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规定,不能保证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要在一定期限内放弃投资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福建省就是采用的这种办法,效果比较好。

另外,王国军主张完全放弃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起炉灶,建立“从城乡‘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的方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交纳社会养老保障税,社会养老保障税率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超过一段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率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交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的方式获得保障(刘书鹤等199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进行了10多年,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但由于为农民这类非雇佣的独立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够发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总体而言还比较落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是以下几个: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应当在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时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这个“力度”应当有多大比较合适,即既能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政府又能承担得起?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明确的定量分析,甚至连定量分析的框架也没有,这样“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便缺乏科学的指导,难以落实。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设置

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门独立管理,1998年以后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也是一家说了算。权利缺乏监督是基金安全难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设置应当进行改革。但怎样改,怎样体现权利的监督与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得较少的问题。

3.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因此,王国军提出了“‘三维’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其中有一些关键问题仍无法解决。比如在基本保障中,国家是否给予补贴?如果给,给多少比较合适?如果,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不给,较富裕的农民是否会感觉“吃亏”而不愿参加?因此关于这个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200*年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200*年,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求为指导,以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目标,坚持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完善基础,突出重点,规范管理,稳步发展,努力扩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力争年内全部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成投保续保40000人,收缴保险费1600万元,收回违规基金35万,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元,基金滚存达到3.2亿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工作有较大幅度提高。
一、加大力度,努力扩大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在去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巩固试点成果,扩大试点范围。没有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县市区要抓紧制定出台文件和实施办法,已出台文件的县市区,要进一步扩大范围,落实保障资金,建好个人养老金账户和补充养老金账户。各县市区都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和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疏通筹资渠道,切实抓好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同时,配合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
二、突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重点做好村干部、乡村医生和有稳定收入群众的参保工作,努力扩大覆盖面。各县市区都要选择有条件的乡镇探索建立“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财政适当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为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要依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参考,合理确定最低缴费标准和最低缴费年限,确保参保农民的基本养老需求。
三、完善基础,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继续坚持做好农保业务档案年检工作,逐步实现农保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把个人账户管理工作做实,全部实行手工和计算机双重管理,市局适时组织进行检查。加快农保办公自动化建设,为“金保工程”农保个人账户管理系统改造升级做准备。进一步提升基金管理工作水平,继续做好农保基金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严格基金存储市级审核备案制度,探索市级基金运营机制,提高基金运营层次,加强监管,确保基金安全无风险。
四、强化措施,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健康发展。各县市区要进一步重视农保工作,稳定工作人员,抓好业务培训,促进工作开展。继续做好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为参保农民提供便捷服务。要在有条件的乡镇积极推行发放养老金金融机构代发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对养老金月领取额较低,达不到代发养老金要求的,可与领取人协商,实行一次性领取,并终止保险关系。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养老保险金发放稽核工作,防止多领、少领或冒,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领养老金现象的发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结合劳动保障家喻户晓工程和12333电话咨询热线,大力宣传农保方面的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_保险学论文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_保险学论文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_保险学论文

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9.1.据预测,到下一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我国老龄人口将上升到总人口的23左右,到那时候我国将成为一个负担沉重的老龄型国家,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矛盾。随之而来的赡养矛盾也会日益突出,如不未雨绸缪,将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文明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社会养老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事关全局、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一、家庭养老现状及老人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995年,针对农村的养老问题,我们在富平县进行过一次百户家庭养老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家庭在养老问题上,子女孝敬老人或基本能履行赡养义务的占44,在赡养问题上争争吵吵、有分歧、有矛盾的或尽赡养义务有困难的占36,不尽赡养义务的占17,因赡养问题引起纠纷、告状诉讼的3.以上情况说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副的农村养老现状,逐步地要发展到以社会养老和靠自身的积累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趋势上来。据调查,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青年婚后即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其独立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使赡养孝敬老人意识逐渐淡薄。2.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不再是维系家庭的主要生产对象,一些青壮年从事商业和工副业,常年在外打工,甚至“乐不思蜀”,也给身在农村的老年父母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996年笔者在华阴市检查工作时,对官北乡青山等三个村,以“你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有87的农民普遍关注的是养老问题,其次是医疗问题。3.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独生子女通婚,造成一对夫妇,上养四个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单元结构(亦称4—2—1结构),使家庭经济上难以负担,生活照料、精神抚慰更难以顾及。

市场经济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农村老人心态的变化。由于年老多病,贡献愈来愈小,老人在家庭中地位随之受到削弱。经济支配权利十分有限(有支配权的仅占17,无支配权的占46),加之,医疗费用的上涨和家庭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因而老人在家中得不到应有尊重,甚至受到岐视或虐待。很多老人自卑感增加,自认为“老了、,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不中用了”,“活着是多余的”。他们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感叹晚年的凄苦,失去生活信心,消沉忧郁,性情孤癖,同时又怕活着无人养,病了无人医,不能动弹,无人侍候。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功在千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为解决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一种储蓄积累式的社会保险,是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规,由政府组织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福利事业。

为顺应历史的发展,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1991年,民政部在国内外调查的基础上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同年在山东牟平县组织试点,随后在全国逐步推广,至此一个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养老保障体制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全国各地开始启动。到目前,全国约有2亿农民投保,覆盖面占应投保人数的20,积累保费一百多亿元。我市的这项工作起步于1992年,1993年减轻农民负担,使刚刚起步的农保工作,在基层干部思想上出现了误区;1994年机构改革,又受到了冲击;1995年、1996年自然灾害,再次使工作受到影响。尽管这项工作举步艰难,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截止1997年6月底,全市已有15万人参保,积累保费2500万元,出现了保费六个县超百万、四个县超三百万的良好势头。从我市当前发展的形势看,虽然工作经费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投保覆盖面仅占440万农民的3,但我们深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和政策的深入人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理由:(1)在建立市场经济进程中,保障农民生活是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维系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要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竞争,竞争中又必然会出现社会弱者,加之机构改革、精减冗员,社会失业者在一定阶段会增加,这就需要政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思考_保险学论文第2页

府的宏观调控来保持社会公平,调控的手段主要是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如果在推行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社会保障工作跟不上,特别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后顾之忧解除不了,就可能由于分配差距拉大、犯罪因素增加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道德下滑而制约经济发展、延缓社会进步等。(2)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顺利实施。要发展经济,实现小康,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要长期实施计划生育国策,首先要,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妥善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农民一旦认识到农村养老保险的积极作用,计划生育工作就会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3)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一支主力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出现风险甚至倒闭这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职工的退休养老保障又将如何体现,成为长期从事乡镇企业生产的农民的一大心病。农村养老保险为企业职工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将会大大提高乡企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还可以调节人际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代表了亿万农民的心声,所以说农村养老保险不但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一项造福农民、惠泽子孙的千秋伟业。

全省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最新全省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最新全省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20xx年全省养老保险工作要点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海西”建设的大局,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建立起适合我省省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六个转变”:即从立足当前保发放的应急机制向着眼长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主要支付待遇向提供更多更好的管理服务转变;从主要依托单位管理向既依托单位管理又面向个人转变;从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展工作向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工作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转变;从单项推进向整合资源、协同配合和共同发展转变。

一、巩固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1、以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xx)38号)为契机,提出修改《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的建议意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政策体系。

2、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养老保险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工作机制,继续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调整机制,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照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适时调整个人账户的记账规模,积极稳妥地做好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工作。

4、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与地税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重点,采取措施做好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征缴率。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参保缴费。

5、加强企业退休人员审批管理工作。积极推行四项报备制度,严格退休人员资格认定工作,特别是严格杜绝因提前退休导致参保人员流失和养老金增支。

6、提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质量。做好城乡结合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完善中央属企业退休人员的委托管理服务工作,提高乡镇安置和异地安置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继续抓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达标社区建设,发展退休人员公寓。

7、进一步规范企业年金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按照“两个办法”规范企业年金管理。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营,充分利用中介机构搭建工作平台,争取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都建立企业年金。

8、加快制定完善各项经办机构工作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强化经办能力,提高为参保单位服务效能,提高流动人员“参保”、退保“个账”返还工作速度和服务质量。

二、稳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9、研究制定进一步规范完善“严进宽出”相关政策,适当调整省政府闽政[1994]1号文有关参保范围的规定,严格控制新增参保单位。研究机关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参加养老保险后的相关事项的善后处理办法。

10、密切关注全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情况,适时了解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积极参与研究论证工作,加强省际间的交流和协调,为我省各项衔接准备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11、结合全省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实际,做好中长期基金平衡、养老待遇平稳过渡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所需的改革成本等方面的测算准备工作,以便在新的制度出台时,能尽快进行各类数据的测算,为设计全省的改革方案提供数据。

三、进一步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2、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抓紧对已参保人员的清理核实和发证工作,加快建立已参保人员续保缴费机制。

13、跟踪试点,加强指导。严格控制,不再扩大试点面。对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县、区加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4、继续推进农保业务网络化管理,推动管理工作上层次;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安全增值;积极做好基金投资运营研究。

四、不断加强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

15、积极探索社保经办机构高效运行的机制。要继续开展创建文明窗口活动,完善和规范各项工作制度,探索新的高效运行机制,增强社保经办机构与参保人员的互动机制。

16、通过社保业务经办计算机化、账户,全国公务员的共同天地管理动态化、社保信息交换网络化、基金征缴结算电子化,探索建立“钱在卡中走,数据网上流”的社保经办模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参保人员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问题。

17、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协会功能。加强协会的内部建设,办好会刊,组织理论研讨,开展培训和咨询活动。以协会为平台,更好的促进企业年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等工作。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宣传方案》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试点工作方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