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策划方案 > 初中数学课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课教案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先计划再行动,先策划再沟通。为了让下一个月工作更加顺利,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事务制定方案,方案制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您对于写好一份方案是否一筹莫展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编号为:125YWX-218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理论背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业既是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鉴于实施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数学课后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然而,数学课后作业由传统的题海战术,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学生课后作业较多,不能有效完成;因学生的差异对课后作业设计的要求不同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布置课后作业,不仅要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更应该倡导大家用分析与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课后作业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提出"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作业掌握数学方法和学习技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体验性,而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而教师布置作业的角度往往有时站在自己的角度,为了批改好评,或站在优等生的角度,为了培养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为了每天按时交作业,被迫找抄作业而教师又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学生学习情况,长期以往,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所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考虑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实施分层作业。

(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三)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科教研,在教学中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现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课后作业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后作业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后作业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数学课后作业活动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后作业有效、高效,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因此,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课后作业结构的设计研究。

(二)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

(一)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的总体范围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二)教育观察法。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比较、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及相应的课后作业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调查研究法。

对我校学生目前的课后作业情况做调查,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查找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准备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案例分析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研究实验操作的得失。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4.11—2014.12)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4.12—2015.5)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任务为对课题展开研究、收集资料、信息,寻求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合教学实践观察记录,确定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方案。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以具体实践的形式推动本阶段的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5.5—2015.6)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课题结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

(四)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调查问卷、案例汇编及过程性资料等)

(五)围绕课题形成的论文

(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刘巧宁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学校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尽全力给予课题研究者指导和帮助。

(二)学校资源丰富

我校图书馆、备课室、网络教室储存大量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资源。

(三)课题负责人理论和实践功底扎实

本人自2007年毕业以来,一直在宝塔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深入教学一线,刻苦钻研,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f132.com扩展阅读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一: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小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品尝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小学生应当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发展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作出简单但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

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既分工又合作;克服依赖心理或骄傲心理,养成认真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中,耍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主要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获得。

2、在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随着研究发展的需要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和体验,这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主体,只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感悟获得。以上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研究的课题作为内容的载体,通过课题的选择与组织调节学生获得研究方法、能力与态度的提升以及各种体验,课题的选择与组织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主要途径。

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系统与职责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实施涉及从学校到学生五个层面。

1、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文中

副组长:周智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保证。

2、教导处、教研组、少先队大队部。

以教导处、教研组为主,负责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开展教师培训,检查课程实施情况,为教师、学生提供科研方法的咨询、指导。大队部与教导处密切配合负责对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组织与管理,与社区的联系与协调。

3、年级组。

上承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级组内班主任、学科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具体落实本年级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及时提出阶段的具体要求,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

4、班主任和指导教师。

具体负责对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课题指导工作,随时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包括选题、研究方案、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报告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态度和表现,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

5、学生课题组长。

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安排小组人员分工,真实记录每次活动情况,主持小组活动和组内评价,及时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细则

1、教师培训

①对全体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动员与培训。

②对全体学生的动员与培训。

③有关研究性学习材料的准备和组织学习。

2、时间安排(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的教育和培训:采用讲座形式。

第一讲:研究性学习的动员和教育。(第5周)

第二讲: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发布,指导选题和分组。

第三讲: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的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第四讲:开题报告与结题报告的撰写。

第二阶段:学生分组(组织落实)、调研(课题和研究方案落实)。

①学生选题,上交名单;由教务处和年级组公布小组名单,落实指导教师。(第5周)

②集中讲座: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的指导。(第8周)

③各校(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和调研计划。(第8周)

④分组调研。(第9周-第14)

第三阶段:材料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①小组汇总材料,进行小结。(第15周)

②指导教师指导研究报告的撰写。(第15周)

③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第15周第16周)

第四阶段:研究成果的交流展示与总结评价。

①学生成果展示。(第17周)

②学生分小组进行总结、互评,指导教师进行成绩评定。(第17周)

3、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

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学校发布课题指南学生选题和分组选择、指定指导教师课题立项、申报、论证、审定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实话计划进行调研形成成果、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成果交流与展示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

五、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和评价

切实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注意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在管理和评价上开拓创新。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加强对研究性学习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1、成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

组 长:文中

副组长:周智

成 员:詹永平 粱凤 全体班主任 各任课教师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承担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好设备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实、实施情况检查等项工作。要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分享,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2、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职责。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3、学生要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对研究情况和体验及时记载,这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通过交流研讨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还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与同学们分享成果。每个学期按研究计划完成研究任务。

(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要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要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要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是形成性评价而非总结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多样化,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等级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终级评价结果为学生此门课程的学期成绩。


篇二: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 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选题。从众多未被认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就叫选题。选题也是一个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目的是要回答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及有无研究可能等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等环节。概括起来说,这些环节要围绕两项任务展开,那就是提出问题和确立课题。

研究兴趣、基础知识、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研究时间

二、 设计

经过选题阶段,明确了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接下来就是通过研究方案的设计回答怎样研究的问题。是对研究内容的推敲和界定;是对研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是对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的预测和防范。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法、试验法、观察法、资料研究等等)。明确任务分工和活动步骤

三、 过程

注意事项:

避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先验论,头脑里先有一个铁定的结论,调查知识为了搜集符合结论的材料。另一种倾向是指罗列现象,写了一大堆庞杂的材料,但没有分析归纳,这样的报告毫无意义。收集材料要实事求是,力求全面、充分。

四、 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成果是多样的,所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了。可以是宣读论文、展示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发明、课本剧等。

多用数字图表,少用模糊语言。能量化的量化,尽量用图表显示,给人清晰、明确的印象。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总是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篇三: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保证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五到位:课程落实到位,教师指导到位,学生组织到位,活动实施到位,过程管理到位。特拟定本实施方案,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

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及组织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元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道德;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加强学科间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面,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了终身求学的学习观念。通过过程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与观察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与交流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培养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原则: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具有开放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小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10人以下的课题小组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研究为主。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价的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三、阶段目标

高一年级:以培养学习问题意识为核心,以学科内知识为载体,组织问题的背景材料研究与学习。年级以主题讲座、组织参观、专家访问、现象观察、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体验实践,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与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现状,发掘问题,提出问题。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注重学科内综合为主。

高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以课题式研究为载体,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自主设计与进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确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背景综述与研究,寻找解决的最佳方案与途径,选择研究成果的合适表述方式等。使学生了解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了解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科技文化的综合,注重以文理课程综合为主。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略)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具体分工

1.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日常管理

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制订,检查和落实。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管理,对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和班主任对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2.教学管理处与学生工作处组织与具体实施

教学管理处与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培训,学生选题开题的指导,课题的结题与交流,并负责对全校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

3.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指导教师具体课题管理

指导老师负责对自己所指导的课题进行全程指导,管理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帮助、建议和鼓励,并具体指导学生最终整理、撰写出论文或做出其它研究成果,对本课题成员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5.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委员会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委员会协助学校管理小组的老师,对课题进行过程性指导与管理,及时将学生的研究进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

(1)选题阶段:

①由学科备课组教师提供推荐的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选择、参考或自主拟定课题,并最后确定研究课题。

②学生根据课题的类别与性质,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选举课题组长。

③教学管理处负责对全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讲座;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负责对课题组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管理与协调。

④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的前期背景研究,拟定研究方案。

(2)开题阶段:

①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写作,并进行组间开题报告的论证。

②在教师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组间开题报告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并填写开题报告评价表。

③学生针对开题阶段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④每位学生就这部分的研究写一份开题阶段研究心得。

⑤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3)研究过程阶段:

①学生根据课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每利用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小组就填写一份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果进行了调查、访谈、实验或外出活动,学生应在公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管理用表中下载相关表格进行填写,并将其装入研究性学习(普通)档案袋中。

③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每一次出席情况、活动情况和完成任务情况,都要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研究档案袋上进行记录。

④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4)结题阶段:

①学生进行结题报告的写作。

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组间的结题报告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并填写结题报告评价表。

③在所有研究小组中选择出色的小组,在年级的结题汇报会上进行展示。

④每位学生就这部分的研究写一份结题阶段研究心得。

⑤学生针对结题阶段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⑥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⑦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对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并推荐参加各类比赛。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各年级推进日程(略)

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

参见《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管理手册》、《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手册》

九、研究性学习的论文答辩会

优秀论文答辩会初步评委组成:校内资深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指导教师。

优秀论文答辩会最终评委组成:成立优秀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校内资深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高校专家组成。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设为三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励办法:优秀课题指导教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加分,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优秀课题论文或成果:优先送上级部门进行专业评比。

优秀课题学生发放《优秀研究性学习论文获奖证书》。

十、研究性学习专项经费及教师的工作量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经费支持与配备,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专项经费每年约150000元,其中校外科研经费50000元。

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

指导教师:以学生实报时间进行累计,每40分钟为一课时,课时津贴以学科辅导课标准进行计算。

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实际组织活动课时计算。

专家讲座:按照外请专家的标准进行。

成果计算: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答辩会:一等奖(150元/篇)、二等奖(100元/篇)、三等奖(50元/篇)


篇四: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发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已成为各校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和良好契机。教育部在20xx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20xx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广东省教育厅决定从20xx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每周三节。三年内,在高中各年级开齐研究性学习课程。20xx年秋,我校已在高一年级政治学科中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2001年3月开始承担省级课题网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这为本次从20xx年秋季开始正式在我校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制定了本方案,从20xx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分阶段目标

高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提出研究的问题,尝试研究性学习方式,体验自己学习的乐趣。

高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知识模型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

1、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而是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通过网络搜集信息等。

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学生可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发展到开放。

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学生不再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要给予学生较多地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3、过程性原则

与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生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4、因地制宜、结合本校实际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目前在教材、指导用书、师资、设备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困难。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又不能削弱基础性学科的教学工作。作为实验学校,我校决定在20xx年秋季的新学年中,高一级不设置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而是在各基础性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由物理、化学、政治科作为实验重点科目。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各年级的各个学科中展开。我们认为,在当前这种做法具有五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解决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教材载体问题;三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课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课题的质量;五是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基础性学科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习方法相悖的问题。

三、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的时间安排

20xx年秋季起,在我校高一年级正式在物理、化学、政治科中开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每科安排一节课,共三节课。其它学科,也应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课程的内容和研究类型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可以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 

(2)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

(3)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

(4)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的内容。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⑵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三)课程的组织形式

我们采取以下三种形式来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1、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

一般由4-6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荐一名组长,由科任教师或聘请有一定专长的人士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形式

适当采用开放式长期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一个学期内(可以利用假期)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在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四)课题(活动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一般流程

2、实施步骤

(1)研究课题的选题

①教师选取题目公布,学生自选研究课题

各年级的各个备课组,每学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提出若干个研究课题,上报教科室审批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

②学生自主选题

为了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学生也可自定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上报各科任教师后,审批确定。

③学生选题之后,填写开题报告(见附表),上交教科室审核。学校教科室根据学生选题的汇总情况,进行调整、平衡,避免出现某些课题学生选择过于集中的情况。

(2)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组成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小组研究方案设计。

(3)研究方案的交流(开题报告会)

小组研究方案确定后,各班组织一次研究方案设计的交流,以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与提高,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4)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学生按确定的研究方案,利用课程安排的时间和周末、节假日,分工协作,开展各项调查、研究、实验、制作等研究性活动。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填写活动过程表、研究成果报告表。(见附表)

(5)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各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后,进行成果的交流:各小组派出代表介绍研究成果,总结参加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和收获。研究成果的交流可采取网络展示、讨论会、答辩会等形式进行。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

1、评价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一般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① 激励性评价与管理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为主;

②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为主;

③ 自己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自己评价为主;

④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为主;

总之,要做到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去评价,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去评价,为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去评价。

2、评价内容

(1) 开题评价:着重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中期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研究计划实施的情况,参与的态度、研究的方法、能力以及与伙伴合作的精神。

(3) 结题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表达交流情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评价方法

采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办法。

4、评价形式

①等级评定

研究性学习的学业成绩,送教务处记入学籍。每学期末,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科任教师,对本学期学生的学习结果,根据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办法。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填写评价表(见附表)并送班主任,班主任再根据各科成绩及平时参加研究性学习的表现,仍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出学生本学期研究性学习的学业成绩,送教务处记入学籍。

②激励评价

教科室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评比,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交流会,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对优秀成果进行鉴定和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表彰奖励一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和指导教师。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学校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

1、成立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林一平副校长

副组长:李国凯主任、林雨桦副主任

成 员:王永青老师、薛泽贤老师、刘毅婉老师、毛小玲老师

2、强化管理措施

(1)落实工作职责

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牵头负责,每个课题小组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教师由学科教师或外聘有关人士担任。

(2)搞好师资培训

① 加强学习。在校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及有关研究性学习资料。

② 加强培训。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教研组要制订教研骨干教师的培训计划。教师培训的方式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校外和校内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相结合,使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做到善学博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会学、爱学的引路人。

③ 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纳入教研组教学常规管理之中,每学期开学必须制订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教师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及每一课题的教案,与学科课程同等对待。

3、建立课程档案

(1) 学生档案:

①课题研究方案表(开题报告)

该报告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主要用于开题评审,包括主题、目的与意义、课题的背景、活动计划、课题的预期成果等内容。

②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该表格由学生每次活动后填写。包括研究目的、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内容。

③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表

该表格以课题组为单位在结题时填写。包括课题成果概述、研究 体会等内容。

④ 研究成果

每个小组每学期末上交至少一项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科技作品等),可以以文字、光盘或网页的形式上交。

⑤ 课题实施评价表

由教师、学生分别对课题实施的开题、过程、结题等阶段的各项指标进行等级评价。

(2) 教师档案

包括教师的指导记录、项目评估以及工作总结等。

(3) 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档案

包括领导小组的检查记录、评估意见等。

小学数学课改实施方案


方案一:沙河驿完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新颁布的20xx版课程标准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理念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的转变;课程目标由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内容方法由结果性到结果性加过程性的转变;评价目标与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使得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不在适应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决定在全校二年级和五年级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五年级数学为主,二年级数学为辅助实验年级进行课改实验,在有了初步经验和成果后全面铺开。

二、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中过分束缚学生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20xx版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尝试教育理论和生本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智慧数学,生命课堂为目标,力求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使教师由教会发展到会教,使学生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全面打造智慧数学、生命课堂品牌。

三、具体实施环节

第一个环节:课前两分钟

课前两分钟是用来给学生们来展示的舞台,展示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口算比赛、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或者诵读数学公式和定律等等形式多样。在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通过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和表现带给学生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组织的好的话会成为师生的最爱。

第二个环节:前置性作业

智慧数学、生命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也就是课前要完成的前置性作业。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明确,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好的前置性作业的话,设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前置性作业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

智慧数学、生命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

教学流程是: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2、4人小组成员开始小组学习课前小研究,结合本组成员感受最深的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准备好上台向全班汇报。小组成员以4人小组为宜,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

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1.组内每个学生都要发言。2.发言完毕,组长要承担和台下的同学交流互动的任务。发言完,组长要问: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疑问?3.组长还要承担或指定其他同学提炼出发言内容的中心词在黑板上板书的任务。4.每个小组要认真倾听其听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1.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点用时间。

2.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不要让一个问题没完没了扩展出去,注意收局)放(比如有些重点或难点可以拓展)引(引导学生将精力和注意力往本节课想要达成的目标方面作点拨)的作用。

第五个环节:师生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中,通常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口述式、文字式、评星式、称号式等,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第六个环节:自我挑战

设计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也可以在上述的流程中根据课型的不同进行删减,但智慧数学、生命课堂的核心部分应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有环节。作业批改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是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1、作业种类

可分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错题本。

2、作业数量

(1)数学课堂作业本。配合每天课堂教学布置有代表性的有层次性的作业,要求课堂上留出10分钟时间当堂完成。

(2)家庭作业。一二年级原则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作业量不超过45分钟。

课外作业应当能使学生的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跟完成实践作业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比较这些积极思维活动应当贯穿在做家庭作业的过程中。

(3)错题本。每个同学都要有一个错题本,把每天做错的题写在上面,并及时改正,老师要做到当天批改。

3、作业要求。作业的内容要精选,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重视系统训练,体现梯度,做到题量适当,难易适度,并注意分层要求,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适当的必做题作业和选做题作业。

4、作业格式、书写用笔

(1)学生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楚,如有作图、制表、横线必须使用直尺画。

(3)1-4年级作业一律用铅笔书写,5-6年级作业要用碳素笔书写,要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

5、作业的批改

(1)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不漏批错批。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适当加入批语,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字迹要工整。

(2)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错题本应全批全改,当天的作业做到当天批改。

(3)教师批改作业一律用红钢笔或红圆珠笔,且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工整。批改符号大小要适中(2厘米左右)。

(4)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帮助,对他们能按时完成作业要给予鼓励。批改他们的作业要侧重于面批面改,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其增加信心,不断进步。

(5)作业要及时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要做好摘记,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讲评并予以纠正。对好的作业要加以表扬,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对无力订正的学生应进行面批、个别辅导。

五、实施步骤

为了在全校扎实推进数学课堂改革,全面打造智慧数学,生命课堂,避免只是形式上适应,缺少实质上的改变,准备分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一)准备阶段(9月中旬---10月中旬)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尝试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论等知识,做到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清晰理念。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做到对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心中有数,并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课堂改革的实施打下基础。

(二)实施阶段(20xx.1020xx.6)

在实验班级尝试应用智慧数学、生命课堂的六环节教学法,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并逐步改进完善。

(三)阶段性总结(学期末)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验证效果,和兄弟学校间交流,制定改进措施,以便向其他年级和学科推广。


方案二:江宁中心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方案的提出

1、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在应试的背景下,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为目的的熟练性训练(如题型的强化训练),而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的长效性目标。总体看来,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标准》已明确把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列入了课程目标,但发现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并未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2、数学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过程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加上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的学术形态往往是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的教育形态,则是密切联系学生的活动经验,鲜活的,具象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助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同时《标准(实验稿)》也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单独的学习领域。因此,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应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加深学生数学理解的有效方法,能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数学学习的实质必然要求

首先,掌握好这些基本活动经验,将对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正迁移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日常生活中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即有一颗数学的头脑,对从小培养这些未来公民的创新能力有着基础性作用,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公民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它的研究必将进一步凸现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体验,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各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公平理念的其中一个要求。最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将会强化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还应是教育的研究者,有助于数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4、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薄弱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课程目标的变化,尤其是史宁中、张奠宙等数学教育专家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重点关注,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但是,从查阅的文献来看,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进行个人阐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十分薄弱。因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内涵及教学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实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理论,而且有助于为深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服务。

二、概念的界定

关于经验一词,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解: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数学活动经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数学活动目的、数学内容、数学活动行为及其方式的转换以及数学活动环境等方面的感受、理解、领悟和体验以及由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智慧、情感、观念等内容组成的有机组合性经验,意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进所积淀下来的认识。可以将广义的数学活动经验分为过程性数学活动经验和结果性数学活动经验两个层面的内容,也可简单地将它分为观念性层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知性数学活动经验,情感体验性数学活动经验与动作技能性数学活动经验等层面的基本内容。狭义的数学活动经验,特指观念性层面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情感体验性数学活动经验。

三、理论依据

1、课程之父泰勒提出了经验的重要性:经验是课程编制的基本素材,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职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2、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认为,从教学的角度看应该深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对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作出清楚的界定,第二如何进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特别是应如何处理这一内容的教学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以及基本数学思想教学之间的关系。

3、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认为基本活动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学科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可以是感觉知觉的,也可以是经过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个体对已有经验素材加工的深广度,直接影响着个体经验的品质。基本活动经验包含策略性内容,模式性、方法性内容与体验性内容等成分;同时,又可以区分为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思考的经验与复合的经验。

4、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单肖天和辽宁省基础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景敏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从维度上分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又表现为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意义在于: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彰显个性化的学习,生成课程资源。其教学策略是:让学生亲历数学活动,增加交流的机会,开展反思与评价。

四、研究目标

1、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构建形成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具体内容的基本框架。

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促进学生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策略;

3、通过课例研究,整理出各年级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典型案例。

4、通过研究,转变教师观念,对课堂中有效的数学活动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教学涵养,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研究的内容

1、基本活动经验的概念内涵。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提出,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积累基本数学经验。

数学的学术形态往往是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的教育形态,则是密切联系学生的活动经验,鲜活的,具象的。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探析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

2、促进学生积累各种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1)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因此,应设计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活动,体验其中的数学味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如说:购物活动、测量活动等。

(2)积累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间接地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创设情境,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经验。这类活动的特征是模拟,在假想的模型中进行操作和探索。比如:做一张数位表,取9颗围棋子,让学生在数位表中的个位、十位中摆数。这些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而大量存在于数学活动之中,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3)积累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

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是由纯粹的数学活动获得的经验。这类活动是专门为数学学习而设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数学操作。比如:圆锥体积的教学,圆的面积推导,圆柱体积的推导等。

3、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框架研究

从学生经历的具体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逐步形成的对数学活动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对数学活动过程的一些倾向性价值判断;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何进行合理的数学观察、数学发现、数学猜想以及如何验证、归纳、交流与讨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等方面构建数学活动经验具体内容的基本框架。

六、研究思路

1.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目标和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学。

2.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3.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经验积累。

4.考虑积极的数学活动形式

任何数学活动形式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有效的活动形式。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活动形式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活动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主张,采用积极、有效的组织形式,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究竟怎样通过数学活动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活动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相关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调查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发现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分析研究。

2、行动研究法:通过自主选题确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展示活动研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验证对策,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实施和落实。

八、预期成果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整合小学数学课堂,建构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数学化思维得到提高,逐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

实验的成果展示形式:

1.实验活动的图片、音像资料。

2.实验过程中实验观察、分析记录。

3.优秀论文集。

4.优秀数学活动方案集。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主持人是我校校长,也是我校唯一的一位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研究能力、管理能力等都很强,获得并发表过多篇文章,对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有过深入的钻研。参加本课题的教师都是我校区级学科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其中区学科带头人3名,有区骨干教师5名;这中间有教务副主任1名,教科室主任1名,高年级数学教师4名,中年级数学1名,低年级数学教师2名。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以及旺盛的精力,近几年在学生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有多人次获奖,对学生的学习力有着深入的研究。旨在通过此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领导对此发展前景较为看好,将全力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并征求多方专家和教研人员对课题的设计、论证和研究提供指导。

十、课改小组成员架构:

褚裕锋:课题管理、资金;

王琴:课题管理、课题实施、统筹、资料、分析、研究报告;

蒋飞、陈海勇、李海燕、孙家俊、刘志全:课题实施、分析、资料、统计;

徐安斌、刘军:课题成果汇编。


方案三:场坝镇中心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课标教材的学习理解为载体,以新课改达标课、课题实验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任务目标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接受性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

3、教与学的活动更加科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参与、富有个性、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4、丰富网络教研的内容,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种教与学的资源平台。

5、名师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特级、名师、能手、标兵等人才资源,实行师带徒,帮扶式的培养机制。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即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学习过程及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实现足迹式、全过程、立体式的评价。

三、实施措施

1、课堂教学

(1)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精神,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于20xx年上半年颁布,与原《标准》相比,修改稿又有诸多新变化,如: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新知,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理解和落实课标教材。要认识教材编写特点,了解教材体系,掌握知识结构。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单元(或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将教材落到实处。对于教材的改动,不论是素材的更换,例题的调整,要做到形变神不变,要做到外在的变化不影响本质的变化。即改动后的教材要确保:本节教材的知识点不变,策略方法、数学思想、情感要素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不变。即改动后的教材更加合理、适当、更加优化。

(3)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指出:要挖掘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教学活动使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得以整体实现。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基本思想,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合理选用教学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体现在:课前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组织好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导者(体现在: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知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与评价)、合作者(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意见,师生平等、互动和分享)。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做到: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与他人合作交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示范,关注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

(5)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其产生的背景,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小学数学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基本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这里的训练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要做到当堂达标,树立堂堂清的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实施五环节教学模式。依据课标教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编写体例,对于新授课来讲,我们可将整堂课整合为以下五个教学模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抽象概括,总结升华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7)挖掘数学思想,注重策略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教材中所蕴含的诸如化归(转化)、数形结合、建模(数学化)等数学思想和画图、列表、操作等策略方法挖掘提炼出来,并让学生认识和掌握。

2、教师教学规范

《小学教学常规》对教师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教师除照此执行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业务学习,促进专业发展。首先做好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领会理念,明确目标,掌握内容,了解其实施建议。其次学习好数学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掌握体系结构,明确教学目标,感受思想方法。再次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途径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向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迈进。

(2)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备课一般包括: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学具。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目标的整体实现。

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预测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围绕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出发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备课的形式既要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又要做到格式规范、纲目清楚。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统一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倡和鼓励教师进行网络备课。要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回顾与反思,写出教后记。

(3)规范上课,注重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借鉴洋思经验和杜郎口经验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与学生彼此沟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教师创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营造宽松、和谐、开放、互动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要改革教学方式,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自主评价提供空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关注个别差异,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4)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要科学合理。作业的布置应力求科学、合理,要精心选择和设计,重视布置课外阅读、观察、考察、实验等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要用好数学《助学》。严禁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不能以做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和作业习惯,作业批阅与反馈要及时,提倡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批阅、评价、修改作业,培养自我检查,自我订正的和能力。

(5)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辅导,既要及时弥补其知识缺陷,又要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学会学习。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6)积极撰写数学博客,发挥网络教研资源优势。我们要用好这一信息平台,通过亲身参与,与专家交流、与同伴互动、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学生学习规范

《小学生学习常规》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作为数学教师除督促学生按其执行外,还应培养学生如下的学习习惯与规范。

(1)认真和勤奋。认真仔细、勤奋努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要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勤奋好学的学习品质。

(2)倾听与思考。要培养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倾听的习惯,既要倾听教师的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发言。要眼、耳、手、口多感官并用,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探究与合作。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分享同伴的成果,具有团队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4)表达与交流。能用数学语言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思维,学会与人交流。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即要用自己的心灵去经历、去感悟。

(4)反思与质疑。《标准》对学生学习中的反思与质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良好学习习惯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4、教学评价

(1)关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一节好的数学课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学内容的确定因人而异,应更具教师自身情况、学生实际情况、当地的教学条件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适中,难度要适当。

②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

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其标志为:教师投入,学生兴奋,看学生的参与程度。

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

④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其标志为:教师的耐心与倾听,师生平等、互动和分享。

⑤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时需要学生去探索,但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

⑥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好的课堂教学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想,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还是不会。

(2)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如何做好学生的学习评价作出了明确的阐述: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取激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基于课标的要求,评价时应做到:

①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评价时按照标准中所描述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不同的层次要求进行评价。基本技能包括运算、测量、作图、数据收集与整理等,要从正确性、熟练程度和方法策略方面进行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以学段目标为标准,可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下表是第一学段有关运算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指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

②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评价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思考包括对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评价。问题解决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能否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能否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具有回顾与反思的意识等。

③情感态度的评价。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程度,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兴趣,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质疑问难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等。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的方式进行。

④关于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意识,思维的合理性,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⑤评价的主体与方式。评价的主体可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等。评价的方式可采用书面测验、口头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袋等。每种评价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可从作业、测验中

了解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课堂观察可了解学生的过程与态度,成长记录袋了解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

5、考试评价

考试要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明确评价的目的、内容,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检测和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课堂即时评价、特长展示、作业批阅、实践操作、社会调查、成长记录等形式考查和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语应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1)考试的方式。

①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

②单项考试与综合考试。单项测试如计算、解决问题、操作等。如对计算的评价,应先求好再求快,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试题的命制。

①基础性全面性。无论是平时测验还是阶段测验,都应以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四个领域的内容为依据。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考察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能力,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探索性灵活性。一张试卷除有计算、填空、判断、选择、作图、解决问题外,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试卷编制应重视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题目。


方案四: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逐渐成为主体教育研究在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几年中,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此,我校推出了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用以规范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从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不强,重教法轻学法等问题。为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创建主体参与型课堂,真正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意识,结合探究式四环节教学策略的推广使用,我们提出本课题研究。

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行动方案


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行动方案

(2012-2013学年度)

目前,我校的“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已经是第三年了,为实现我校的办学目标,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落实“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特制定万店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行动方案。

一、班级管理方面

通过我校连续两年的“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多次的外出考察学习以及上学年两个实验班的实验,结合我校的实际,将“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中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要求制定如下:

1、班级行政设置:

每班要求实行分组教学,分组管理,各班可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以3—6人为一小组,每组内要求有优、中、差(或称ABC三层)各个层次的学生,即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生座位一周或两周一换,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室的每个位置。

2、班级管理机构:

每班要有自己的班级常务班干部或班委会,要对这些班干部作具体的明确的分工,另外还要设置值日班干部或值周班干部,用以缓解常务班干部的压力和分担他们的工作,并能使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入到班级管理中来。各小组要求组内干部配备合理,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在组内有威望,组内具有明确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班级纪律制度

每班要制定切合本班实际的班规班纪制度,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可操作性,真正的达到“依法制班”;每周要进行了小组纪律评比,将小组评比作为班级工作的常态化,每周对优胜小组进行表扬或奖励,对最差小组进行批评或适当的惩戒。

4、班级文化建设

教室布置整体合理,美观大方,温馨和谐,给人以美感。教室要达到十有:①有组名;②有组训;③黑板有标准分栏;④有评比栏;⑤有班规;⑥有组规;⑦有粉笔盒、黑板擦、教鞭;⑧有绿色元素;⑨有上课下课响亮的;⑩有能激励学生进步的其他创新性的文字、图示、标志和非物质文化要素。

5、班级思想建设

每班要确立自己的班级的班训和班级目标;要充分利用好天天成长会,天天成长会是我们班级主要的思想教育工作阵地,(小编 )要求每天一个主题,每天一篇成长;并且要求在成长会上做到“日日清”,即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天来的纪律和学习情况。

以上是班级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各班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再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比如教师可建立班级QQ群等。

二、课堂教学方面

结合名校经验和我校实际,将我校的“有效性课堂”定为“二、三、三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是指两个理念,三个时控,三个环节。

“二”是指两个理念:把教育教学还给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生的参与性)。

“三”是指三个时控:教师连续讲课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根据学科、课型特点而异),一堂课累计讲课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一节课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练习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三”是指三个环节:预习交流、探究展示、反馈总结。

“三”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三种学习方式:独学、对学、群学;或自主、探究、合作。

对“二三三”模式三环节操作方法解析

1、预习交流:

预习交流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做准备。

2、探究展示:探究展示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阶段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反馈总结:反馈总结的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进一步检查落实情况,能否达到学习目标。

注:课堂实际操作中,有些课型不一定是只有这三个环节,但这是新课的基本环节。

附1:“二、三、三”模式教师课堂行为操作规程:

(一)课前准备

1、班主任对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抹黑板的、管粉笔的、搞卫生的、抄题目的、抄解题步骤的、讲解的、点评的、归纳总结的,等等。要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时,组内成员要进行评比。

2、上课教师要按要求编写好教学案,要求教师熟悉课程标准,通读全册教材,领会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弄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学习态度、知识缺陷、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

3、老师给各组设置的专题,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题量要适度,太多可能使最后的组没有时间展示;第二,各组的题量应相当;第三,题目应依知识的顺序进行,从第一组至第七组依次迭进;第四,题目要具体,形式要多样,问题要直接,不能都是问答题,或是太笼统的题目。如果不是每个学生手中有学案,只是各组一张板书的任务纸条,则老师最好能在下课时,就安排学生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角色把握(课中指导)

1、学生板演讨论做题时,老师应穿梭于各组之间,指导解难,督促进度。同时,老师应特别注意:讨论不能只在几个“爱讲”的人中进行。应防止有人旁观或被边沿化,防止不爱学的学生趁机玩耍。

2、开始展示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应让所有学生都站好位,并保持安静了,才开始;二是应让所有学生看清了题目才开始。

3、展示时,老师的站位应在学生的中间或后面,应特别注意管理最后面的几个学生,防止其游离于群体之外。老师不宜站在学生前面,以免干扰学生思考,同时,避免与学生争抢话语权与表现机会。

展示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争执不休时,老师应适时介入,以免浪费时间。

4、老师对学生的点评要精彩、适时、到位,要有拨云见日、画龙点睛之妙。老师应对组员的讲述进行调控,不能让一个人讲到底,或哆嗦半天也不能把问题讲清楚,也不能总是让几个“专人”把持了整堂课的发言。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争执不休时,老师应适时介入,积极引导学生,以免浪费时间。

5、学生的发言应让学生自由参与,或自主上台,老师应鼓励,发言无须举手,更不宜老师点名。

6、学生讲解时出现错误,最好由学生自己纠正;学生在黑板上出现的错别字和错误的知识点,一定得由学生自己当众更正,老师千万不可代劳。

7、学生上台展示时,老师应注意随时纠正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知识性问题;二是语音、语气、声音、姿态、肢体语言等非知识性问题。不能只注意知识性问题,而忽视非知识性问题。

(三)环境营造(教师课堂中注意)

1、对展示精彩的组或个人,老师应及时表扬鼓励,并加分奖励;对展示不好的组应予以批评、扣分。但对展示不好的个人,不宜当众批评,课后应了解原因,并期待下节课有精彩的表现。

2、有些学生既不发言,也不参与讨论,站在最后,甚至离得远远的。这样的学生应特别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应督促和鼓励其参与讨论和发言。

3、老师不能霸占课堂,应尽可能多地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但老师精彩的讲述也

是必要的,何时讲?讲多少?老师应恰当把握。

4、课堂上不宜频繁地鼓掌,特别是老师不能变相地“强迫”学生鼓掌。只有在某学生的提问或答问或讲述十分精彩时,才给予掌声。

5、上课与下课应喊起立,两个环节不能省掉。上课统一为学生喊:老师——好!下课学生喊:老师——再见!

6、班内组间要建立评比机制,每节课要对各组进行量化评比,每天要进行组间名次排队。

附2:“二三三”模式学生课堂行为操作规程:

(一)预习:

学生预习速度要快,要带着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根据老师要求预先默读和轻声诵读,同时要动笔做好相关笔记,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二)板演:

学生板书速度要快,板面要有规划,黑板要分栏,书写要工整,字不能太大或太小,作图要规范。学生板演时要使用双色粉笔,对重要的单词、语段、公式、关键词等用醒目的彩色粉笔书写和标注。学生个人上黑板演示或被抽测时,应在黑板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姓名。

组内学生在进行板书时,也要进行组内分工。如:有的板书题目,有的板书过程,有的画图,要合作完成板书,以提高板书速度。

板书内容较多时,可安排各组代表在上课前进行板书。上课一开始即可进入讨论阶段。

(三)展示:

学生上台展示应注意姿势:站立手持执教鞭、面向同学、指示内容、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自然大方、辅以手势和其他肢体语言。

上台展示时,学生站位应注意:展示的小组做好随时准备上台讲解的准备。其他人自觉地矮个子在前,高个子在后。前面同学要照顾后面同学,后面同学要大胆参与讨论,并大声抢到发言权。

开始展示时,每一位同学要迅速找好自己的站位,并迅速保持安静。移动过程中,不得拥挤、吵闹。老师也必须让每一个人都就位并安静下来后,才开始展示,以免后面的同学没作好准备,前面的同学就开始讲解,致使一部分同学没有听清讲解。

从一个组转到下一个组展示后,应先留一定的时间给其他组的同学看清题目,或是让展示组的同学将题目念一遍,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对该组的题目的题意有所了解。

组内学生发言应有分配,基本原则是:让下游学生讲解,中游学生点评,上游学生归纳。

学生回答问题,可以不需举手,也不需老师点名,但声音要大,同一时刻只能允许一个人讲话,一人讲,其他人要安静聆听,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须谨记:“聆听是一种美德”。谁的声音大,谁就抢得发言权。

台下学生对台上同学的讲解未听懂时,可要求该同学再讲一遍。老师要鼓励台下学生向台上同学质疑,对提问有深度,回答精彩的同学要表扬和加分奖励。但台下同学的提问应紧紧围绕本专题,不能问毫不相干的问题或扯得太远。

(四)讨论:

学生板演讨论时,应安排一个中心人物主导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问题的解决,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学生的组内讨论,要压低声音,不能太吵,不能故意高声叫喊。在讨论时,每个人都必须参与进来,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做题。组长应做好四件事:一是管好纪律;二是引导好问题的讨论;三是督促不好学的同学或偷懒的同学参与讨论;四是照顾好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同学,让其积极参与讨论,给予机会,多予鼓励。

(五)组内建设:

各小组应进行组内文化建设:应有自己的励志口号(写在本组黑板顶上边)、评选组内发言之星、思辨之星、探究之星等。班内要进行组间评比,评选班级“XX之星”。

组间应开展评比,杜郎口的做法是:1-2组,3-4组,5-6组之间开展评比,也可全班各组进行评比。每堂课都有一次评比,从抽测、板演、展示等方面进行评比。

(六)其他:

教室内的地面和桌面上,应保证无粉笔头,桌面上应保持整齐,各组应配备一个装粉笔的金属盒(木盒纸盒都行)和一个黑板擦。每天早、中、晚应扫地(或拖地),保证每块黑板下面无粉笔灰。一切行动听指挥,以三声击掌为课堂最高命令,掌声响起,一切板书、讨论及其他活动均要应声而至。

三、学校制度保障

为全面落实“有效性课堂”行动方案,学校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

1、继续开展“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QQ论坛(详情见《万店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中期方案》,探讨我们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每周由教务处利用升国旗期间对各班的优秀小组(一个小组)或优秀个人(2——3名)进行表彰和奖励。

3、每周周五课间操时间安排一个班在学校大操场舞台上展示自编自导的课本剧、学习情景剧或交流学习心得,或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歌曲、诗朗诵等。

4、将“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落到实处,2012年9、10月份为准备实施阶段,在此期间,各班班主任老师组织各科任教师到班到课堂对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进行指导,和探讨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在此期间教师到教室坐班),2012年11月份开始检查验收,具体操作为:通过训练,自认为已经达标的班级,先由该班班主任向学校申报验收,然后学校组织专班对该班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打分,班级总分为该班各科任教师的平均分。在检查验收中,凡未达到“达标班级”的班级,将要求该班班主任教师继续组织各科任教师到课堂对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进行指导,直到再次检查验收达标为止。

5、同时,评选示范备课组(或教研组)和达标备课组(教研组),评选办法参照《“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示范班级、达标班级评选办法》,示范备课组奖金按人评50元发放,达标备课组按人评40元发放。

6、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备课组长应该带头参加“有效性课堂”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课堂教学未达到“达标课堂”的教师将不予发放骨干教师津贴。备课组长津贴的发放为:基本津贴100元;完成各类总结、计划、记载等任务津贴50元;该组被评为“达标备课组”为50元,若被评为“示范备课组”为70元(即备课组长津贴在100——220元之间浮动)。

附:“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示范班级、达标班级评选办法

评选条件

(一)班级文化建设(20分)

1、教室十有:①有组号;②有组训;③黑板有标准分栏;④有评比栏;⑤有班规;⑥有组规;⑦有粉笔盒、黑板擦、教鞭;⑧有绿色元素;⑨有上课下课响亮的口号;⑩有能激励学生进步的其他创新性的文字、图示、标志和非物质文化要素。

2、教室布置整体合理,美观大方,温馨和谐,给人以美感。

(二)班级模块组建设(30分)

1、班内分组合理,依“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

2、座位各小组面向黑板坐在一起(或围坐),座位摆放整齐,有足够的展示空间。

3、组内具有明确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组内干部配备合理,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在组内有威望。

5、组内氛围和谐,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没有争吵,没有闹不团结现象。

6、组内后进生有人帮扶,结成了一对一对子,帮扶效果好,对子共同进步。

7、组内有定期开展研究学习和反思的机制,并定期开展了活动。

8、班内班外,组与组之间经常开展评比竞赛、友好交流。

(三)班级课堂建设(50分)

1、课堂内,遵守《课堂教学模式师生课堂行为操作规程》

2、课堂教学质量符合《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另行制定)。考核验收,达标班级在80分以上,示范班级在90分以上。

奖励办法:

示范班级奖励:在全校升旗仪式上,由校长亲自授予“万店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示范班级”牌匾,奖励该班科任教师平均每人100元(其中单班教师奖励100元,多班教师奖励为100元÷所带班级数),并在获得挂牌的当月起,每月班级评比总分中,加10分。

达标班级奖励:在全校升旗仪式上,由校长亲自授予“万店中心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达标班级”牌匾,奖励该班科任教师平均每人80元(其中单班教师奖励80元,多班教师奖励为80元÷所带班级数),并在获得挂牌的当月起,每月班级评比总分中,加5分。

万店中心学校

2012年8月20日

 

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只要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就是好的策划书。《《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初中数学课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