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课题工作计划 > 导航 > 小学语文小课题计划3篇

课题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小课题计划3篇。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是时候可以开始写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规划了工作计划能够为我们梳理出一个好的思路。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才能写出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语文小课题计划3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篇一: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3443字)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

二、课题的提出: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怪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和见解,更谈不上从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使学生的表达倍受困惑。与此同时,作文教学又远离儿童的生活,一些作文教学观念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原有作文教学费时、高耗、低效的弊端。在作文教学研究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重视对作文教学各个部分进行个案研究,忽视了作文教学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探讨,学生完全是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作、为应付考试而作,下笔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积累放在了小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掌握积累语言方法,充分积累,全面积累,并自由表达,主动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正将习作作为自己的发展需要、成长需要。我提出“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这一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作文教学为重点,拉动语文整体改革,从而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还真实于学生,让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理论假设: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以“大语文”观、素质教育观为指导思想,用立体化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全面观察、处处留意、时时思考、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从课堂到课后,校内到校外,将习作生活化,生活习作化,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使学生情动词发,叙童趣,抒童情,写童真,勇于创新,张扬自我,从而活化语文教学,深化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标准》指出:“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强调“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积累与写作中坚持个性化之路,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为个性特色鲜明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二)《小学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指出:“同一年龄段的少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表现了儿童未来不同的发展趋向。”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写作教学中,“对这些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便可使学生成为学有专长,富于个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基础就在于学校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习作能力的培养也应体现这一精神。

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③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天地万物都是阅读的好教材,只有善积累,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④语文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独具个性的感官去观察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新意,有个性。。

四、研究目标:

1、该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观念,培养出对知识能主动学习,灵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质型人才;构建教学新格局,通过系统的、开放的实验,使学生主动积累,自由表达,确实为乐于表达而习作,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品质。

2、探索一整套科学的研究体系,构建课题自身的理论体系。

五、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小学中年级

具体设想如下:

1、从学生兴趣入手,广辟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具有个性化语言特点的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积累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习作更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并在积累中进步。语言积累只能通过有声语言和阅读获得。有声语言积累往往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无意识便获取,阅读积累则主要来自书籍和网络。现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个人无法完全获悉,因此必须讲究阅读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读,让他们能巧妙运用选读、速读、跳读、精读、批注、笔记等方法,还要给学生创造大量的阅读条件,建设班内小书架,开放校阅览室,与某些图书馆友好联络,鼓励同学间书籍推荐和互借,开展班内和小组阅读交流会、精彩片段赏析,让学生有机会阅读,乐于阅读积累。

2、优化开放阅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读中学写。在阅读中、生活中搜集积累语言,主动地在写中巩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有关课文资源的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

3、作文教学全方位“开放”,不受任何束缚,指导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充满个性的习作。引导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性的活动。结合游戏、实验、参观游览、调查采访等特意安排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在玩乐中积极主动地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习作练习一定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他们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倾听,用皮肤感触,用心灵抚摸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学会“生命体验”,培养其张扬的个性。

4、创设情景,平时多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充满新意的文章。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习作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视在修改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有“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使习作修改氛围轻松、团结、和谐,充分调动全班、小组和个人的积极性;

6、进行作文口头训练。结合阅读教学,通过朗读、背诵、扩句、复述、谈学习体会等途径,在课堂上加强口说练习,并展开讲新闻、一分钟演讲、朗诵会、故事会、辩论赛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说话围绕中心,思路清晰,口齿清楚等技能。

7、评价以激励为主,蕴含指导意图。一味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与自信,一味的颂扬也会使学生迷失进步的目标,止步不前。因此,优秀的评价语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又要指明他们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8、在班上设立“习作”进步奖,每次习作教师认真审阅,对习作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心。同时设立“佳作欣赏”栏目,让每一个成功者享受写作文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学生的习作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

9、每学期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习作竞赛,并办习作专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时把学生的优秀成果向全国性少儿杂志推荐发表,不断激励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七、研究步骤:

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1--20xx.4)学习理论,成立组织,拟定研究方案,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20xx.5--20xx.8)教师针对学生习作与习作教学弊端,探求研究“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的教学思路,摸索出让学生乐于积累,个性化习作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阶段:(20xx.9--20xx.12)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推出研究成果,申报结题验收。

篇二: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1187字)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5、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

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月份:

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

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六月份:

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师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开好课题的期末总结会议。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让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感受阅读的乐趣。

篇三: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3741字)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具,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但通过平时的作业及考试检测情况来看,二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很多,这对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要是学生避免写错字的现象,牢固掌握所学生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学生的错字现象作为生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找到其出错原因,并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迅速提升二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教学效率。

将研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适当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在了解语文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2、在获取丰富关于易错字的基础性资源,从而建构符合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探索高效的语文活动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构建小学语文的操作模式。

二、课题概念的定义

关于易错字------顾名思义,易即容易,错即错误,易错字就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出现错误的字,我们叫它错别字,一般分为错字和别字。易错字就是指容易写错或混淆的字。

在生字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先入为主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生字的书写,第一次正确是很重要的,有不少学生,第一次书写的时候出现错误,事后再去弥补,效果事倍功半。然而,通过一定的干预,在以后的书写中,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这要求教师具有对易错字有提前的预设,知道这个字出现的常见错误,并且知道用恰当和巧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对这个生字进行提前干预,防止大部分同学出现这样的错误,甚至达到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

易错字的提前干预,是指教师在知道学生学写新字之前,对易错字进行归类,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巧妙地利用比一比,编故事,顺口溜等有趣的形式进行提前干预,让学生自行特点后再进行书写,尽量把错误扼杀在第一次落笔之前。

现场跟进指的是在第一次作业出现第一次错误的时候,在第一现场及时跟进,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让学生避免出现错误,或及时纠正该错误。由此对易错字的产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三、课题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从研究设计到具体实验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在作业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性,增强情趣性。

(2)综合性原则:合理构建作业结构体系,注意作业设计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对于学生作业设计要以新课标为准绳,依据新课标对作业体系进行定向和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同一年龄的学生存在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对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课题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学习材料的记忆,通常用的方法有:(1) 对信息进行联想; (2) 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3) 将信息的字面意思进行扩展;(4) 把进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 (5)举出一个信息的实例;(6) 补充新信息的细节; (7) 找出信息的上位概念或下为概念;(8)对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等。

(二)我将二年级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⑴文献资料研究: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⑵调查分析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⑶个案分析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⑷经验总结研究: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具体做法:

(1)把本册所有的生字按照教材的单元编排进行汇总。

二年级的生字数量固定,每课课文后面要求“会读会认会写会默”的四会进行汇总。因为二年级教学的识字量相对有限,每个生字的相关词语也相对固定。因此,我们预先对每一课课文的四会字进行扩词,让这些常见词语让孩子们多读多写,扎实训练。这样的八张词汇表包括所有的生字和词组,以及相应的针对性训练。应该说,这就是所有易错字的范围,打个比方来说,这就是我们用来猎取易错字的一张大渔网。

(2)把学生出现的易错字按照原因进行归类。

生字教学之后,在学生的各项作业中,如看拼音写词语,听写、写句子等,学生的易错字就会逐渐显现。迅速测查和总结,整理了易错字汇总表。

① 根据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汇总归类,可分成这样三类:(别字)

② 改变字形: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原”的第一笔写成撇。(错字)

③ 添加或遗漏笔画:如“试”多加一撇,“球”遗漏最后一个点((错字)

(3)根据易错字的不同原因,进行相应的教学干预。

① 第一类:用法混淆而产生的易错字。

a措施一:充分理解字意,进行分辨训练;

b措施二:适当提供语境,进行强化训练:

这些同音字,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掌握,更要学会运用。如“比一比,再组词”的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固定词组。如“选词填空”的练习,学生在句子中理解字义词义,真正掌握字词。

② 第二类:改变字形而产生的易错字。

措施一:根据字形,进一步挖掘字义。

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学生大部分因为粗心,不注意字形特点,写字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把笔画写错,或是把字的某部分写错,导致字形完全改变,成为错字。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这是因为学过“田”,而不认识“由”。又如“原”的第一笔写成平撇,是因为前期对“后”的印象太深,第一笔顺手就写错了。这种错字不存在字义理解的问题,多是因粗心而引起。这种情况。我们适当的把字形和字义加以联系。在教学时加深孩子的第一印象,让孩子对字形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尽量避免首次错误发生。

措施二:正面强化,提倡现场跟进

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很多是受到形近字的定势影响。有一些孩子会在写字时张冠李戴。把a的偏旁移到b的身上,又把b的底部放到A的身上。比如,学过“高”字,再学到“亮”,因为两者相似,就会出现把“高”的上半部分套到“亮”上。又如,前面写过“学”字,下一课学到“常”时,因为上半部分相似,粗心的孩子受定势影响,就把“学”的头,套到了“常”的脑袋上。这样的错字,简直是移花接木,不伦不类。

如教到“常”字。教师在教完字形之后,在学生第一次落笔写字时,注意巡视,发现有学生出现错误时,立刻跟进。马上让学生停笔,将错误现象拿出来,进行对比,仔细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孩子提笔写字。这样的跟进,可以将易错字在第一时间加以纠正。

第三类:添加或遗漏笔画而产生的易错字。

措施一:强调关键笔画,将字形生动化,形象化。

这一类易错字,原因与第二类相似,同样是受定势的影响,遗漏或添加了关键笔画。如“试”多加一撇,“球”遗漏一点。最后一点。这就是老师们反复强调,但学生又反复出错的“经典”易错字。

这时可以运用精加工策略,将这个容易添加或遗漏的关键笔画进行强调,赋予这个笔画以形象的意义,让他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让抽象的笔画产生具体的含义,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

措施二:抓住字形特点,编故事,唱儿歌。

有一些笔画,还可以抓住整个字形的特点,让笔画融合在字形里面,把整个字编成故事或者儿歌,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牢牢记住字形,对这个笔画更是印象深刻。

六、课题的预期成果

(一) 初步打算

(1)让易错字的统计更具科学性。二年级易错的生字基本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错字。那么这样的汇总是否存在疏漏呢?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a 进行全体语文教师问卷;b在二年级进行同步测查;c在现在的二年级进行返回测查。

(2)呈现不同错误,反复出现。

易错字在统计后进行简单的归类,从教学进度上,从出现错误上进行归类。比如“旁、傍”“川、州”“刻、孩”等,反复呈现错误。将“精细加工原理”加以深化运用,在理论上寻找支点。

(3)将课题与教学进一步紧密靠拢,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等资料。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易错字研究进行渗透,更新学生的识字观念。

(二) 预期成果

(1)对易错字有了初步的归类汇总

(2)积累了一部分易错字的实施策略。

a同音字易混字的辨别训练,注意练习的节奏,不能过多强化。 b第一次干预效果之后,注意效果的保持,隔一段时间加以巩固训练。c易混字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避免比较难理解的,生僻的字句。如 “木耳”“耳目”,“升高”“高声”这样颠倒词语,不提倡强化训练。 d儿歌故事等手段恰当使用,不能太泛滥,太牵强,不要刻意为“生动”而“生动”。

(3)学生学得轻松积极,错误率降低。

(三)结果呈现

(1)整理相关数据材料以及案例分析。

(2)撰写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时注意的问题

总而言之,以上是为课题研究指定的初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小的调整,但是会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

Fwr816.Com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3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一: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3443字)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

二、课题的提出: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怪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和见解,更谈不上从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使学生的表达倍受困惑。与此同时,作文教学又远离儿童的生活,一些作文教学观念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原有作文教学费时、高耗、低效的弊端。在作文教学研究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重视对作文教学各个部分进行个案研究,忽视了作文教学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探讨,学生完全是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作、为应付考试而作,下笔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积累放在了小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掌握积累语言方法,充分积累,全面积累,并自由表达,主动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正将习作作为自己的发展需要、成长需要。我提出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这一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作文教学为重点,拉动语文整体改革,从而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还真实于学生,让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理论假设: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以大语文观、素质教育观为指导思想,用立体化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全面观察、处处留意、时时思考、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从课堂到课后,校内到校外,将习作生活化,生活习作化,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使学生情动词发,叙童趣,抒童情,写童真,勇于创新,张扬自我,从而活化语文教学,深化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标准》指出: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强调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积累与写作中坚持个性化之路,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为个性特色鲜明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二)《小学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指出:同一年龄段的少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表现了儿童未来不同的发展趋向。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写作教学中,对这些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便可使学生成为学有专长,富于个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基础就在于学校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习作能力的培养也应体现这一精神。

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③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天地万物都是阅读的好教材,只有善积累,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④语文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独具个性的感官去观察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新意,有个性。。

四、研究目标:

1、该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观念,培养出对知识能主动学习,灵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质型人才;构建教学新格局,通过系统的、开放的实验,使学生主动积累,自由表达,确实为乐于表达而习作,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品质。

2、探索一整套科学的研究体系,构建课题自身的理论体系。

五、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小学中年级

具体设想如下:

1、从学生兴趣入手,广辟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具有个性化语言特点的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积累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习作更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并在积累中进步。语言积累只能通过有声语言和阅读获得。有声语言积累往往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无意识便获取,阅读积累则主要来自书籍和网络。现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个人无法完全获悉,因此必须讲究阅读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读,让他们能巧妙运用选读、速读、跳读、精读、批注、笔记等方法,还要给学生创造大量的阅读条件,建设班内小书架,开放校阅览室,与某些图书馆友好联络,鼓励同学间书籍推荐和互借,开展班内和小组阅读交流会、精彩片段赏析,让学生有机会阅读,乐于阅读积累。

2、优化开放阅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读中学写。在阅读中、生活中搜集积累语言,主动地在写中巩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有关课文资源的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

3、作文教学全方位开放,不受任何束缚,指导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充满个性的习作。引导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性的活动。结合游戏、实验、参观游览、调查采访等特意安排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在玩乐中积极主动地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习作练习一定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他们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倾听,用皮肤感触,用心灵抚摸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学会生命体验,培养其张扬的个性。

4、创设情景,平时多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充满新意的文章。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习作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视在修改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有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使习作修改氛围轻松、团结、和谐,充分调动全班、小组和个人的积极性;

6、进行作文口头训练。结合阅读教学,通过朗读、背诵、扩句、复述、谈学习体会等途径,在课堂上加强口说练习,并展开讲新闻、一分钟演讲、朗诵会、故事会、辩论赛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说话围绕中心,思路清晰,口齿清楚等技能。

7、评价以激励为主,蕴含指导意图。一味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与自信,一味的颂扬也会使学生迷失进步的目标,止步不前。因此,优秀的评价语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又要指明他们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8、在班上设立习作进步奖,每次习作教师认真审阅,对习作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心。同时设立佳作欣赏栏目,让每一个成功者享受写作文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学生的习作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

9、每学期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习作竞赛,并办习作专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时把学生的优秀成果向全国性少儿杂志推荐发表,不断激励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七、研究步骤:

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1--20xx.4)学习理论,成立组织,拟定研究方案,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20xx.5--20xx.8)教师针对学生习作与习作教学弊端,探求研究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的教学思路,摸索出让学生乐于积累,个性化习作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阶段:(20xx.9--20xx.12)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推出研究成果,申报结题验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二: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644字)

一、指导思想

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题研究。本课题将在主课题的引领下着重开展课外阅读的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要为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多践行,深思。

二、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本课题组组长带领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深入了解课题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

2、制订研究方案,扎实研究工作

紧扣课题组研究的规划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研究计划,明晰研究思路与方向,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确定研究重点,提高研究实效

本学年重点研究项目及方向为书香校园,本课题组成员计划以第一学段中的典型课例为突破,进行研究总结。

4、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各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要勤于思考、善于动笔,不断提炼研究经验,各课题组成员要主动积极维护课题资料正常运转,要把各自研究的动态和成果及时在街道学习会议上呈现,以实现资源共享,以让本课题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日程安排:

1.制订本学期课题组研究计划。

2.课题组理论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有关章节)

3.制定课题组成员本学期研究课安排表。

4.课题组成员上、听、评研究课。

5.课题组理论学习。(分享阅读,主题: 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有关章节 )

6.课题组成员上、听、评研究课。

7.课题组理论学习。

8.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和案例。

9.本学期课题研究情况反思与总结。

10.收集、整理相关研究工作材料。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三: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923字)

一、指导思想

学生说写的能力间接地代表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让一线教师能深层次理解教材、活用教材插图,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说写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题将在主课题的引领下着重开展第一学段利用插图学生说写方式的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要为提高第一学段学生说写的能力多践行,深思。

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本课题组组长带领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深入了解课题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另外本课题组成员每人订一份跟语文教学有关的杂志,开展分享阅读(组员阅读到好的文章作好记号推荐给其他组员阅读),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2、制订研究方案,扎实研究工作

紧扣课题组研究的规划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本学期研究计划,明晰研究思路与方向,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确定研究重点,提高研究实效

本学年重点研究项目及方向为认真研究苏教版第一学段语文书中插图,发掘训练点,提高学生说写能力,本课题组成员计划以第一学段中的典型课例为突破,进行研究总结。

4、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各课题组成员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要勤于思考、善于动笔,不断提炼研究经验,本学期至少要完成一篇借助插图进行说写训练的经典课例或案例分析,并争取发表或获奖。各课题组成员要主动积极维护课题网站的正常运转,要把各自研究的动态和成果及时在网上呈现,以实现资源共享,以让本课题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日程安排:

1.制订本学期课题组研究计划。

2.课题组理论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方式的有关章节)

3.制定课题组成员本学期研究课安排表。

4.课题组成员上、听、评研究课。

5.课题组理论学习。(分享阅读,主题: 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方式的有关章节 )

6.课题组成员上、听、评研究课。

7.课题组理论学习。

8.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和案例。

9.课题组观看优秀教学录象,并对录像中课例进行点评。

10.课题组理论学习。

11.课题组沙龙暨研究反思活动。。

12.课题组理论学习。

13.本学期课题研究情况反思与总结。

14.收集、整理相关研究工作材料。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一:xxxx—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为了发挥语文教学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立足课堂教学,特制定本计划。

课题: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培育民族精神

课题组长:张文灿(七年级)陈梅(八年级)姚利嘉(九年级)

职责:主持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七年级:张文灿 付文波 鲁丽 曾宇

娄明英 杨晓玉 陈洪春

八年级:陈梅 周兴国 代春 伍廷开 刘道之 王大松

九年级:姚利嘉 张俊 温礼萍 蒲仕群

课题组具体分工:

七年级:挖掘和利用教材人文因素

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民族精神

《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曾说过:“语文课程既教做人,又教学习语文;学生既学做人,又学语文”。并指出当前的重点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基本准则;守住“诚信”这一道德底线;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文素养。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贯穿语文教材的始终,也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它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其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大家知道,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通过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事例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内化,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从知道明辨好坏是非、善恶美丑开始,逐步做到发展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强化道德意识和习惯,最终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诸如为国为民、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关爱他人、见义勇为、严于律已和不怕困难等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实施纲要》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可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

1、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突破只强调听说读写的局限性,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思维发展起来了,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和形成。一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二是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作家、教师提出挑战。三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四是根据课文内容或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改编故事和续编故事。五是通过让学生想“金点子”、创编广告语和开展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具有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精神教育。二是自己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讲究实事求是、崇尚真知,要说真话、说实话,要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这不仅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准则。

八年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是为了改变课本资源单一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内容开展活动。如,在教学识字和写字时,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广告、标语、门牌中的错别字并进行改正交流;学习了深受教育的课文后,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文章,去收集有关的名言、故事、歌曲、图片和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演讲、办报和观看影视片等形式多样的拓展性活动;在学生进行习作和口语交际活动之前,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社会调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收集人文教育资料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加深对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二)利用当地人文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定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历史教育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真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均有所收益。一是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为学生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二是组织学生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办小报、社会调查和宣传等语文教育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家乡的发展变化;通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九年级: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培植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了热爱之情,才能学好语文,才能用好语文。因为其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会了解到祖国所独有的汉字是方块字,结构独特,写法多样,大小均可,可横写亦可竖写,既可用硬笔书写又可用软笔书写。由软笔书写而形成的绵延数千年的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更是独一无二。我国现有汉字6万多个,仅小学阶段,学生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就达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可见,汉字的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同时,汉字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文字,因其音形义融为一体,学习汉字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加之祖国的语言又是世界上最丰富,表达最完整、最准确、最富有变化、最活泼的语言之一。正是有了这样的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才拥有了无比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国才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见,我们祖国的一切,都与祖国的语文联系在一起,都是以祖国语言为内核。这也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去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去获取无穷的乐趣,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达到对祖国的热爱。

课题研究背景:民族精神研究现状与应用价值

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江泽民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胡锦涛 也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中,最重要工作是研究探讨民族精神的基本概念、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本质以及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等,只有明确了民族精神及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才能更好地从操作层面上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了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民族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龚学增 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姜晓梅认为,民族精神是指深深蕴涵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并且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某种精神力量。还有的学者将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视为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深刻论断的提出对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品格。冯秀军、苏海涛等学者 认为民族精神是为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第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大体一致,即民族精神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虽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但归根到底属于观念形态范畴。认为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最根本的标志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蒙培元、庞仁芝 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文化范畴,属于一定的民族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刘海涛 也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第四,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范畴。卢少华 从这样几方面给予界定。从时间上看,有传统民族精神和现代民族精神之分。前者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流传至今并仍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文化传统;后者指反映一个民族在当代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观念文化,亦称时代精神。从空间上看,有广义民族精神和狭义民族精神之别。广义民族精神是指世界各民族共同具有的、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狭义的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实现民族自我发展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从结构上看,其横向结构有作为民族社会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特指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有作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精神,即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其纵向结构有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自觉意识、理论原则和文化价值取向;低层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性格、传统习惯和情感、态度等。

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学者们对民族精神的含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界定。广义上的界定着眼于与民族存在相对的整个民族意识, 重在向人们描述事实, 讲述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这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观念、习俗、规范、制度等方面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 “民族精神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类定义实质上是将民族精神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思想层面, 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 而不考虑这些因素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民族精神的含义必然相对宽泛。狭义上的界定则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积极作用着眼, 重在对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以价值评判为标准进行再提取。如张岱年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 能够激励人心, 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最高思想原则 。也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该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该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失去民族精神就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 此类定义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侧重于正面价值与积极意义的阐发, 因此其含义的范围较窄。

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

1.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张岱年认为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统的基本精神。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 ,郑群提到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东西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求下索的民族气质等等。

肖君和 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以下诸点: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中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的“自强”、“重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的“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的爱国主义。

2.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继承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深。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有不同的说法。

方立天 在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同时,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他指出,自强精神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只有自强,不断奋斗,努力向上,才能真正做到重德和务实,而且自强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和务实表现;只有自强不息,才有广阔胸怀和宽容精神;只有自强,才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可以这样说,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推动中华民族前进两个方面都起了最巨大、最主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自强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刘纲纪 在把中华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同时,提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但脱离了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理性精神也会成为空洞僵死的东西。而在理性精神之中,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可宝贵的东西是充分地肯定了两个统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减宏 认为,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最鲜明、发展最持久、影响最广泛、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传统。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是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但仅仅说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揭示这种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第一,中国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如儒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既不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又不是基督教的天国,而是人世间的现实社会。尽管有人认为“大同世界”。在远古,主张复古主义,甚至用“天命”来解释社会历史,但它仍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又如,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虽然是指地主阶级的圣贤,但仍然是人,而不是神。第二,中国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是以中国的人文主义为前提的。中国的人文主义认为,人在天地之间最为重要,只有人才能发扬光大“天道”,并在实践中体现“天道”,因此,中国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叫人如何做人。第三,中国人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的理想,又是以道德的理想为中心的。中国的人文主义不同于以个性解放为主旨的、西方的人文主义,讲五伦,把人放在伦理关系中加以考察,是一种“道德的人文主义”;古人讲“天人合一”,把人的道德性加之于天,把仁、义、礼、智等德性说成“天理”;古人还讲“尽善尽美”,强调最高的艺术品必须以“至善”为前提。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而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以中国人文主义为前提,以道德理想为中心的真、善、美的统一的理想。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这种理想为核心的。

李宗桂先生 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他认为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素质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素质。我们应当承认,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并正在形成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赵慧峰、俞祖华 主张,把张岱年先生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又以《六经》为核心,儒者把《周易》列为《六经》之首,认为它“广大悉备”,包罗天地万物、人伦日月的各种道理。在《周易》中,排在前面的乾、坤两卦是总纲,是统摄其余62卦的,“自强不息”是由乾卦《象传》提出的;“厚德载物”是由坤卦《象传》提出的。自强精神和宽厚精神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正是有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才能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排万难而前行,历万险而不屈;中华民族又是热爱和平、不尚暴力的民族,中国人的宽厚精神同样是著称于世的。自强精神涉及人和自身、民族自身的关系,是个性活力、民族生命力的内在动力;宽厚精神涉及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涉及到本民族与不同国家、民族的关系,涉及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外在关系,这两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成员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自强精神是以宇宙的时间为坐标,要求人们永不停止、永不歇息、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宽厚精神是以宇宙的空间为坐标,要求人们以宽阔的胸襟对待他人、其他民族和宇宙万物,这是古人以宇宙整体动态平衡的观点引导出的人生哲理、民族生存的智慧。如果只提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显然是不全面的。

四、关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

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的探寻,可以把握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类延旭 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民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理念、心理素质、性格意志和精神风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从其运动属性看,它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从其基本性质看,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其作用方式看,它又是间接渗透性与直接能动性的统一。

肖君和 也揭示了民族精神带有规律性的特点。他指出,民族精神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都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就其是精神范畴的东西而言,有着受制性与独立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有着全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作为过程而言,有着稳定性与变易性相统—的特点;就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而言,有着主导性与基础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有着进步性与不足件相统的待点;就其在时间中的存在而言,有着传统性与时代件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在空间中的存在而言,有着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特点;就其是否被人们所感知而吉,有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统—的特点。

五、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非常丰富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到中华民族儿女浴血反抗外来侵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而发展并不断壮大。为了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有一个能抓住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可操作的系统化的弘扬和教育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华民族精神时,有必要先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广泛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夏伟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整理,将之分为以下五个历史阶段。这样划分,既基本上包容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所有内容,又能体现出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的时代性。

1.传统民族精神-----上古至1840 年鸦片战争阶段

这一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具体体现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具体人物、具体事例以及一些著名的思想格言中,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屈原投江、岳母刺字,又如思想格言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国忧”,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

2.近代民族精神-----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 年五四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是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精神突出表现在中国人民坚强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如:林则徐禁烟、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救亡图存的伟大民族精神。

3.现代民族精神-----1919 年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阶段

这一时期实际上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战争,在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中创造出民族精神的崭新形式,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自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董存瑞精神,等等。

4.当代民族精神——建国初期到实行改革开放阶段

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当家作主人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焕发出空前高涨的革命和建设热情,创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辉煌,最激励人心得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孟泰精神、史来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等。

5.新时代民族精神——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对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 ,他提出要坚持和发扬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并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应当使这些精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江泽民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江泽民又结合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先后提出了64 字的“伟大创业精神”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又总结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98抗洪精神” 。2001 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谈到“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时,江泽民提出 ,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扬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指出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五种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2003 年,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胡锦涛提出的抗击非典的二十四字精神,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对民族精神的新的丰富,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时代在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反映新的时代要求。

六、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近年来, 学界大多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受社会政治因素、物质经济因素、民族精神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学界还一致认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力量凝聚和文化创新等作用。其中, 肖君和先生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等方面着手, 具体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功能的原因。李锦全先生 还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与民族凝聚力的相互关系问题, 探讨了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一书同样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二者具有互动作用, 它们是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相互作用, 都归属于中华民族这一实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这一文化主体精神的主导下发展的, 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把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推向更高的境界。” 书中还进一步把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主导作用概括为: 强化作用、指导作用、协调作用和优化作用, 把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反作用概括为: 检验作用、普及作用和推进作用 。

七、关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战略任务提出,这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还是第一次。因此,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论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有论者提出,因为我们的民族精神隐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没有很好地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中,其作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中国历史上整体的民族精神,一个多元一体、多样统一的精神综合体需要重振,才能成为21世纪世界所需要的民族精神。也有论者认为,重建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源于一个民族面临的生存危机。

现在谈重建民族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其进行挖掘和再现,使之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应对当前面临的精神危机。在当前这个开放、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培育民族精神,以利于中华民族以健全、有力的精神面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有的学者提出只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复兴。

第二种观点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一是坚持民族精神教育的继承性与现实性。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继承性,并不是对传统一成不变的照抄照搬,而是将部分内容与国情结合起来,加以改造,使之能为今所用,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三是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基本方面和主要领域。四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包括弘扬主旋律在内的所有精神文化产品,在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丰富多彩,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在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方面, 学者们强调指出,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着眼点应该是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实践出发, 以构建起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的学者通过研究民族精神自身的概念、内容来构建当代民族精神, 认为 “要解决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向现代化转化的问题, 必须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然后以其之道还治其身, 方能奏效。”有的学者通过与西方国家民族精神的对比分析,认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时, “我们最需要的,同时也是自己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最为缺乏的, 是理性精神、实用精神, 是一种认识论和经验论传统。”还有的学者认为 当代民族精神的构建应当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结合。

通过考察可以发现, 虽然学者们对民族精神含义的界定、内容的概括、性质的认定存在着分歧, 但在对如何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问题上则基本取得了共识。首先, 在构建的目标上,学者们旨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其次, 在构建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 但学者们大强调应当注意三个方面: 其一,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要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为民族精神注入民主法制、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等社会主义的时代内容, 让民族精神体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与人文同倡的时代精神。其二,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要继承与发扬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崇德尚义等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其三,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要批判吸收西方文化中对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因素。积极吸收其科学、理性、民主、法制等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 以及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时效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优秀精神成果。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时间安排:

九月份 :

1.拟定语文组教法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十月份:

1.第八周完成课题研究第一轮讨论。

2..从第九周开始,各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实质性的研究行动。

十一月份:

1.本月第二周开展课题研究第二轮讨论。

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

3迎接学校对课题研究中期检查。

十二月份

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接题报告)

3.申报课题研究成果。(论文)

4.上交课题研究材料(含学生成长记录等)

(二)责任人:教研组长及各年级备课组长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二:xxxx—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1825字)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成就理想的翅膀。人类从有文字以来,人们便通过阅读,承载传递信息,不断创造新的世界文明。作为学生,课内阅读不可或缺,然而,真正阅读的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课外阅读是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生长的需要,诚如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般;健康有益的书籍,是对生命语文素养的孕育、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快乐的阅读方式,是符合阅读主体——学生——的接受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符合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的人文环境。

一、课题的目标及要求:

(一)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相关要求:

(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2)阅读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

(3)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

(4)会做摘录笔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加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分述如下:

(1)小学生阅读目的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4)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图书建设

1.建议学校图书室适量增加图书;

2.班级图书角有针对性地安排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及教辅读物等;

3.欢迎学生购买图书,建议学生订阅报刊一份或以上,经典图书10本或以上;

4.教师要带头阅读,教师每人应有图书20册,报刊2种。

(二)加强时间保障

1.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2.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40分钟以上;

3.每节语文课,安排课前3-5分钟诗文诵读或演讲,并由学生点评;

4.公众假期期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阅读,读名著一部或5篇精美文章,或者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指导

1.每周组织1次“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等活动。形式可以是故事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比赛、阅读知识竞赛等;

2.每周,教师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著讲座”;

3.教师每周上一节课内阅读指导课,指导课有教案,教案要备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等;

4.班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课要有活动方案设计;

5.教师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

6.充分办好班级黑板报、手抄报;

(四)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

1.评价原则

(1)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进行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的资料。

(3)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评价内容

(1)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读书情况填写“读书记录卡”,各班根据“读书纪录卡”反馈的情况,评选“班级读书之星”;

(2)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征文比赛,评选“年级读书之星”,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橱窗展览;

(3)综合各项活动反馈情况,每周评选一次“优秀读书小组”。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

1.第一阶段:xxxx年9月15日——xxxx年10月20日(准备酝酿)

制定方案与计划,对学生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

2.第二阶段:xxxx年10月21日——xxxx年12月30日(研究实践)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模式。研究中注意整理收集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论文、案例,教学笔记,教学设计。

3.第三阶段:xxxx年1月1日——xxxx年1月10日(总结分析)

五、获得成果

通过研究分析,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监督和知道,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试题检测中,阅读题失分率明显下降,学生获益较大。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三:xxxx—xxxx下学期小学语文课题实施计划(1975字)

一、指导思想:

严格依照课题实验方案实施研究,做好第三实验阶段的研究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全体参研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课题实验工作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回顾上学期的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缺乏,主要表示在:

1、理论水平还不够,理论学习还应深入有效。

2、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与评价方法,目的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题成员的参与意识,问题研讨意识还要强化。

4、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待创新,研究效果的总结、推广和辐射工作还要加强。

为了使我组课题能更好开展,又能体现学科的特点,特制定本学期的研究计划:

二、工作重点

1、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本学年的研究工作重点。

2、在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鼓励教师进行研讨与推荐,倡议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求重视感悟、理解、内化。

3、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关^专~家到我校作讲座,授经验;同时选派课题组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讲座。拓展研究多种战略,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素材。

小课题研究工作计划4篇


为听从上级领导安排,因此我们不得不尽早准备好一份工作计划。正确的工作计划可以让你迅速抓住工作核心,高效快捷的完成工作,如何准备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计划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小课题研究工作计划4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小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篇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资源馈乏。教师除了一本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外,远程教育资源网和因特网上都几乎没有可供直接拿来用的媒体资源,甚至课本中一幅简洁明了的图片想插入到展示幻灯片中都要拍照甚至扫描,操作起来都不够便宜。二是方法单一。由于资源馈乏,思品课变成了讲授课、训话课,学生则正襟危坐。课堂上缺乏沟通与交流,参与和体验,德育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培养教师开展校本资源、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有效探索开发与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指导思品课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知、情、意三者的紧密结合,达到道德的感化,灵魂的熏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科书的内涵挖掘;

2、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

3、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社区,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

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质思品课堂。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研究过程

实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的起步阶段

(1)目标

A、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主要工作安排

A、与学校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B、认识教材特点,做好实验的思想及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正确方向。

C、举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讨论,评析,促进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达成共识。

D、经常与其它教师交流自己参与实验的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2.提高阶段

(1)目标

A、在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典型案例及活动方案,积累研究经验。

B、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2)主要工作

A、通过培训,进一步自己强化对教材的认识,促进正确理解把握教材,更新观念,改进教材,提高课的质量。

B、通过观摩课、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

3.实验的深入阶段

(1)目标

A、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B、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C、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主要工作

A、把握教材特点,深入领会实验的目的,大量挖掘课程资源。B、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

C、完成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实验总结阶段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典型案例及综合活动方案。

小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教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意识到过去只重视幼儿园课堂教学,忽视了家长参与活动,幼儿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抑制了幼儿的主动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不适应当前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使他们在全面发展及个性品质、社会交往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已成为幼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理论基础:

1、以系统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种内容手段和方法,人与人、人与事等诸因素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

2、 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理卫生要求。

幼儿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稳定性差。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活动中进行教与学。如果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将更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建设者,必须要全面发展,这仅靠单一教育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按照“纲要”精神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才能达到此目的。

三、研究目标

(一)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民族自豪感、传统美德、合作交往、良好个性等)、语言表达等多元能力的发展。

(二)在活动中引导家长领悟我园教育理念,逐步增强家长合作共育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

(三)形成我园教育活动与家长的互动。增强教师设计、组织活动以及有效进行家园互动的能力和技巧。

(四)展现我园师生积极向上、活泼大方的风采,使我园的办园理念、办学成效进一步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同。

四、遵循的原则

(一)幼儿园家长参与教育的活动主题必须吻合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必须与时代的潮流相合拍、活动的内容必须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活动的过程必须能有机地使主题内容整合到社会、家庭节日环境和活动中去。

(二)家园互动的主体是幼儿、家长、教师三者,而互动的核心是幼儿。主体三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幼儿不再是活动的局外者、旁观者,也不仅仅是被教育者,而是以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的“人”成为活动不可或缺的主角,家园互动的过程是多向的、积极的、整合的。

(三)教师在活动中引领的作用。其作用表现在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内在主体性以及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之上,表现在根据不同活动蕴涵的不同主题设定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组织不同层面(课程、家园互动等)的活动。

(四)活动的成效应是多效的、深远的:其多效性表现在活动的主体三方均能获得不同层面的发展,幼儿园与家庭进一步建立起理解、信任、合作的桥梁;其深远的意义体现在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幼儿园,用自身的实际教育行动影响着家庭对传统幼儿教育的观念,积极地应和着时代的步伐,从而溶入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创建和谐家庭”的社会主旋律中去。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如:一日开放活动,亲子活动,家长助教活动等,以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

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比较法、个案追踪法。

六、实验方法步骤:

1、实验对象:

面向全体幼儿,为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要求教师自觉、严格地执行。

2、实验时间:

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3、实验教师:

组长:陈桂娟

成员:黄小玲 许爱华 夏秋芹 申秀凤

刘亚平 申明凤 陈雪情

4、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家长会是建构家园的桥梁

家长会的作用是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纽带、是家园合作的桥梁。我园每年九月为新一轮家长会成立时间,各班推荐一名家长为家委会委员,并在公布栏中向家长公布,由负责人作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让他们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共同讨论审议,大型共育活动也请家委会代表参与制定方案、并一起组织实施。平时,家委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计划与要求,反映家长对幼儿园的意见和要求,沟通、协调家园关系,家委会还可以配合园内作好期末家长评议工作,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保健、伙食帐目以及教师的教养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由家委会成员收集汇总、转达给幼儿园,以便幼儿园改进工作,提高保教质量。

(2)、寻找载体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趣味性 参与性

a、家长的参与性。

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家庭、幼儿园的沟通,增强家庭教育工作合力。在往年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家长学校到课率越是大班的孩子,家长到课越低,我们则通过家委会活动得到反馈信息,应从活动形式上去适应家长的需求,于是我们注重家长学校的活动形式,注意多样性、趣味性、参与性,在近年把活动搞的有声有色,使他们从不怎么参加幼儿园家教活动到愿意参加甚至是渴望参加的程度。一方面根据计划实施,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和时态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动。如:组织与开放半日活动。往年的活动总是请全体家长统一时间来园,今年我们改变人数少一点,家长可以看得细一点,了解得深一点,也便于教师随时交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我们是农村幼儿园,但父母一般都在镇办厂或私营企业上班,所以在时间上我们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如看半日活动:在上午有时间的家长就请他们参加活动,其他家长就在下午3:30开始活动,做到工作与孩子教育两不误。宁愿教师辛苦一点,把活动做二次进行,使家长都能实实在在的看到孩子的成长,以便更好的配合。

b、环境孕育家庭教育

在幼儿园设置的环境中,也充分体现出家教的特色。如:家长园地的名称有家园连心桥、你我他、家教热线、家园碰碰车、家教信箱、家教博览等等;在内容方面更体现出多角度:结合班级课题研究目标,向家长发出活动信息,教学动态、父母茶座、卫生保健、一周重点、每周一星等栏目,与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如:当一个主题活动进行到某一点时,需父母帮助孩子一起了解信息,便在这栏目中发出信息,同时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交谈,挖掘活动信息,搜集资料,使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c、形式的多样性。

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如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情景分析、辨析活动、座谈会、经验交流;一日活动中的随机家教指导有: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对话活动、广播、电视、咨询等;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家访、建立家庭友好小组、对家长分层分类指导等多中形式,使家长都来关心孩子成长,形成家园互动的平台。

d 、活动的趣味性。

结合各种节日活动,我们不断挖掘活动的趣味性,设计出文艺活动、家园同乐、化妆晚会、小小运动会、园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请家长与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在辞旧迎新活动时,分年级组进行贺新年父子、母女做新年礼物活动(评出特等奖、爱心奖、创意奖、巧手奖、优秀奖并张榜公布,发给奖状奖品)、游艺活动、小巧手比赛等。我们还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远足活动,从中让孩子学做小主人,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关心父母、帮助同伴等良好品质形成。

小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篇3】

一、课题名称

运用英语歌谣,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目的

1.明确小学英语学习中“元学习能力”的内涵,探索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切实路径。

2.开展儿童英语课程的探索。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形成初步系统的认识。

3.通过儿童课程的实践,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英语学习策略[1],全面提高学生元学习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明确小学英语学习中“元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学生英语学习的“元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等方面。大致分为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两个方面。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非认知能力培养途径:以歌谣引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乐学的目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平时听读英语习惯等。

认知培养途径:认知能力以记忆、思维能力为主,具体包括单词识记的方法、运用直呼法拼读单词、阅读能力等。

在字母、单词、句型教学中,加入歌谣的元素,能达到快捷记忆的效果。同时通过对歌谣的重组、改编、自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选择一些在歌谣基础上形成的有一定节奏感的韵律短文或绘本,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喜爱。

自评力、调控力主要包括自我规划、自我检查、自我纠错、自我控制、自我反省等方面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则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适当穿插培养,引导学生自己确立目标,订出计划,设计策略,调节进程。最终达到要学的目的。学生的元学习能力的培养只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来培养,并且,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次的培养内容有所不同。三四年级段初学英语的学生侧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五六年级段学生侧重记忆、思维能力及自评力、调控力的培养。

2、探索元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

元学习能力培养途径主要通过英语儿童课程来实施。

英语儿童课程由三四年级中段的晨颂、五六年级高段的读写绘组成。【晨诵】

沿用“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关于晨诵目的阐述,我将其略作修改为:“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英语,感受美好的儿歌(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

经由晨颂,让孩子领略到英语语言的美,在吟诵中感受美、体验美,并获得语感的积累,从而在欣赏与趣味中亲近英语。【读写绘】

读写绘的核心是“读”,读大量优秀的原版绘本、儿歌、诗歌、电影

写绘则是读的延伸。一个写绘作品,是用口头语言,绘画语言,文字语言共同完成的一个“故事”。在写绘中再次体会语言的特点与妙处,并借由对故事的复述、对故事细节的回忆和把握,以及自己的“再创作”,进行一定程度的“输出”,在欣赏、练习、运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3、元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元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分两条线进行。一条线是常规的英语课程,一条线是儿童英语课程。参考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大纲”,第一条线主要是围绕教材,学生必须努力熟记和掌握教材的材料;第二条线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即儿童课程中的英语儿歌、诗歌、名言谚语、绘本、幽默故事等。

(1)元学习能力培养在常规课程中的实施★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歌谣、名言谚语等,在上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引入。

★每堂课前开设“课前三分钟”栏目,由学生自发表演歌谣、对话、歌曲等。

★教学中,注重学生单词识记方法、直呼法拼读单词等能力的渗透培养。

★探索与家庭联系的最佳渠道,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等能力的培养。

★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与作业形式。

★开展多样的活动,如书写比赛、单词记忆王、作业评比等。

(2)元学习能力培养在儿童英语课程中的实施

★以主题的形式,搜集英语歌谣、诗歌、绘本,并辅之以英语幽默故事、名言谚语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年级的分类整理。★开设晨颂课,主要利用早自习,努力保证活动的时间。★在六年级开设以英语儿童课程为主要特点的校本课程,引入英语歌谣、诗歌、歌曲、绘本、幽默故事等,开展“读写绘”的课程实践。

★开展每期一次的英语歌谣比赛,主要参赛对象为三、六年级。

四、课题实施计划

9月份:

制定学期课题实施计划

修改并完善新的学习常规管理办法(作业、评价细则等)歌谣、诗歌、绘本、名言谚语的搜集、整理与分类

在“新教育毛虫与蝴蝶”论坛建立主题帖,记录英语儿童课程的实施过程。

加入新教育“网络进修学院”。

10月份:

探索晨颂课的基本模式六年级绘本的搜集与运用

学习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资料,为课题的开展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

11月份

期中检测、家长会英语书写比赛(三年级)英语单词王比拼(五、六年级)

12月份

英语儿童课程研讨(邀请兄弟学校同行)英语歌谣比赛期末复习、检测

元月份

小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重视了读的问题,学生基本上在课堂上读了起来,听到了琅琅的书声。但阅读教学容易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阅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从理论上讲,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数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的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深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几遍,就是读一百遍也搞不懂。我们要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度,要有辩证的观点,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阅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二、研究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

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信息素养。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引导学生:

1、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2、提高了合作交往的能力。

3、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

4、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光盘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运用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理论,选择、整合、运用光盘资源,促进师生互动,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利用光盘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熟悉光盘资源内容,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改进教与学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三、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个人工作计划。

2、上好一节课题研究课。

3、做好光盘的下载和教学研究工作。

三月份:

1、丰富博客内容,利用向课题组教师学习。

2、上好课题研究课。

3、讨论课题组教师上课中存在的优缺点,找出不足。

四月份:

1、认真学习和钻研《农村现代过程远程教育模式一教学方法的研究》。

2、写好课题研究论文。

3、阅读教师的教案和说课稿,做好听课记录。

五月份:

1、继续开展课题活动。

2、上传课题组教师评课内容到自己博客上。

3、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正。

六月份

1、听课题组工作总结汇报。

2、写好个人课题组工作小结。

3、整理收集各项研究成果。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小学语文小课题计划3篇》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课题工作计划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