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政治试讲教案 > 导航 >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三篇

高中政治试讲教案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三篇。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神奇的货币》一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从与人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作为教材的第一课本节内容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来看,货币作为经济生活最基本的要素,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贯穿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始终。

第二,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最为第一课是全部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只有让学生首先打好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才可在以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jiachao)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说教法

由于货币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生活实例展示,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议--讲"的基本程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例证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等等启迪学生思维。

1、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电教多媒体展示形象的多媒体素材,通过生动故事、画面,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用经济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于“钱”的正确认识。

2、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热点"、澄清"盲点",本课时对"如何客观对待货币"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了讨论,以端正学生对货币的正确态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人民币的展示、物物交换图片的形象展示,将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

2、问题引导法:在本节讲课,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讲述,我都一问题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在进行纠正和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读--议--讲学习法:"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文段,阅读材料,领会其精神实质。"议"说是让学生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养成自学习惯,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对设计了一些思考题、议一议、想一想、讲一讲等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材料、分析知识点,实现自学达标。

四、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拿出一沓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问同学们,“大家见过吗?”、“大家知道这个可以干什么吗?”、“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一张薄纸就可以换其他我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吗?”大家觉得神奇吗?、好的,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开“钱”的神秘面纱吧!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师:要了解货币,我们首先从一个概念入手,那就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交换的历史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商品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师: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师: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尔的物物交换。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第四阶段:货币出现。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总结)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师: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A.含义B.价格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2)流通手段A.含义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C.现实的货币(板书)

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师:“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师: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

(见教材p7“专家点评”)

用公式表示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7探究活动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垠条块→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的过程)。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三)纸币(板书)

1、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师: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任意发行呢?我们已经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见p8“名词点击”)。而且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币呢?主要是为了防止(jiabi)的流行。

(jiabi)有什么危害?

师:对国家而言,(jiabi)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jiabi)在市场上的流通会造成纸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犯罪分子为什么要制造(jiabi)呢?是希望有更多的钱,但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师: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师:快乐、健康、自由、亲情、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如果这些都需要金钱来维系,那么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太悲哀了。

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你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

当你有钱的时候,那能不能任意的挥霍呢?刚才已经提到了,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师: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宗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付款?

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五.电子货币(板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商品;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火爆车展场面。各类车型,多个价位。李先生要买一辆五十万左右标致车,如何付款?

生:(列举常见的付款方式)

师:一提到买东西,同学们马上想到的就是“钱”“人民币”“货币”……(出示几种货币)有人说,钱能上买天,下买地,中间买空气。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这一张张印刷精美色彩斑斓的纸片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奇的货币的神秘面纱吧!

(二)新课教学

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提问:1、刚才提到的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2、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师:我们是不是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东西在一种情况下是商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不是商品?比如:水是河水时不需要钱买,但你们家中的自来水却要钱买,为什么?(有用性、凝结劳动、用于交换)

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阅读p5第二自然段,体悟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板书)

故事表演:《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

李先生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人民币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李先生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李先生沮丧而归。

(独木舟—象牙—纱布—针)

学生探讨:

1.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汽车的人民币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租不到小船?(引导:物物交换,不需要美元。)

2.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人民币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教师引导: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解决物物交换的弊端;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此为开放性问题,可多角度引导。)

师:现代社会,我们总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看上去,商品和货币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那商品和货币是不是同时产生的呢?看了刚才的故事表演,相信同学们都很清楚了,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大。因为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寻找,或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

于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了以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师:历,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重金属金银上。使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提问:人们为什么选择金银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呢?

(引导: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师总结: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场景设置:李先生花了50万元买下了标价52万元的标致牌汽车。第二天,李先生以月薪两千元请了一位司机,从此开始了愉快舒适的上班生活。

先阅读教材

fwR816.COm阅读欣赏

高中政治教案《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中政治教案《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供大家参考。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00 年 月 日

星期

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提示与建议

▲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

▲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

▲ 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

▲讨论:“金钱万能”吗?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货币知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货币,要对学生进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抵制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的自觉性。

【基础知识】

识记: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纸币

理解: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和纸币

【能力过程】

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

纸币

课时

教具

方法

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大家都很清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1、货币的本质(板书)

货币不是天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商品和货币的紧密联系。(板书)

讨论思考p4探究活动问题(1)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要求学生由表及里,从表面各不相同的商品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劳动产品、用于交换)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必须又有着交换的目的的)如母亲为你织的毛衣和商店的毛衣比较。从以上讨论我们知道

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而且,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购买商品需要货币,但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②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不是像我们现在用钱买商品的呢?(不是)最初的是物物交换。那时候还没有钱出现。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为了深刻体会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请同学们思考讨论思考课本p5探究活动的问题

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物物交换的缺点:红珍珠和牛奶的交换要几经周折才能实现。花时费力,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怎么样才更方便呢)人们在长期的无数次交换中,认识到,某一地方的市场上,必有一种或几种商品是人们比较乐意接受的。就好像北方人比较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人们把自己手上的商品先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商品,再用它换回自己想要的商品,这样一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板书)

看名词点击: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有用性)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缺一不可。

最初,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一般等价物各有不同,比如有牲畜、贝壳、布等等。后来人们发现,牲畜等不便分割、保存等,于是开始寻找一种更好的等价物,人们发现了贵金属金银(优点看书p3)。从此,一般等价物的任务就固定在金银身上了,货币就产生了。(含义p3)。所以说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只不过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不随时、地的变化而变化。

(3)、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①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人们为什么要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又为什么能够交换?

因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从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的含义(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看出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板书)

①价值尺度的含义

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待售的商品前都会标上一个价格标签,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那件商品值多少钱。(p4图)。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价值尺度(含义看课本p5),注意它衡量的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同时,由于货币具有价值,是一般等价物,它能够行使价值尺度的这个职能,用它自身的价值作为尺子,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像尺子之所以能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也有长度;称陀之所以能称物品的重量,是因为它本身也有重量一样。

②价格的含义

(书p5图1)这些就是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价格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个职能的表现。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价格并不需要拿真正的货币放在旁边,(注意:只要观念上的货币)就好像价格标签。因为它所表示的是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商品和货币的交换。

(2)、流通手段(板书)

①流通手段及商品流通的含义

如果,现在我需要一辆自行车,就需要拿380元去买,而车主拿了这个钱就可以去买其他的东西。这样,货币就不再固定地在某个人手上,而是在运动了。这个运动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

布 棉花 菜 衣服 ……

这中间的转换媒介就是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职能就是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公式就是:

商品 货币 商品

②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

货币出现以后,由于商品交换包括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所以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下去。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所以生产者要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要现实的货币,而不是观念上的货币。

以上两种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除了以上两种职能之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的含义(板书)

(1)、纸币的产生及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板书)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金银条块——富商的打上印记的金银条块──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货币的纸币。纸币产生过程如图示:

金银条块→富(2)、纸币的含义(板书)

①、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如果不是本国发行的,就不是纸币,而是伪造的人民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属于犯罪行为。伪造假币的行为不加制裁,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危及国家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②、必须是国家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但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3)、纸币的发行。(板书)

纸币的发行要遵循货币的流通规律(回顾p7相关链接1)否则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看p8名词点击。这两者产生原因主要是纸币发行量和实际需要量不符或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符造成的,结果对经济都不利。

(4)、电子货币。理解货币的发展:金银—-纸币—电子货币

理解商品的含义还要注意交换之前、之中、之后是不是商品

对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从物物交换到媒体交换的必然性

课堂讨论p7探究活动问题(1)使学生明确生产者能否把商品卖出去关系到自身的生死存亡。之后再

设置问题:假如你承包我校食堂,你要如何经营,为什么?

课堂

小结

我们懂得了货币的本质以及其职能,也知道了纸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

高中高三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

A.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先有货币后有商品 D. 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答案:B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

A.一种商品 B.纸币 C.一般等价物 D.流通手段

答案:C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答案:A

[例4]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 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 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 D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1、 信用工具

2、 外汇

教学难点

1、 外汇

2、 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 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 ( )

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C、持有信用卡,在消费时就可不受存款数量的限制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答案:D

[例2]支票和汇票的共同点在于( )

A、其使用都避免和减少了现金交易带来的麻烦

B、都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C、都用于外埠结算

D、都是商品,和货币一样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答案:A

[例3]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 ( )

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C、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答案:C

[例4])在国际外汇市场,1998年7月份,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00美元=14000日元,到了1999年1月,汇率是100日元=0.909美元。这就是说 ( )

A、日元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C、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

D、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降了

答案:A D

课余作业

1、 利用业余时间到银行调查了解信用卡的有关知识与使用情况

2、有条件的同学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的优点。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高中高三政治复习教案:神奇的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W):

(1)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3)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关系:

①区别:第一,商品用于交换,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第二,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第三,商品属于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联系:第一,二者都是劳动产品;第二,二者都有使用价值;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G):

(1)货币的产生: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金银一旦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了货币。

②一般等价物是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形式的演变:金银条块——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等。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属性,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实质是相互交换劳动。因此,金银作为货币,同样代表这一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职能含义: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显示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第一,二者区别(含义不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第二,二者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又叫购买手段):

①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和对生产者的启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反之,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商品能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次数所决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1)纸币的优点:

(2)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3)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4)纸币的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2)通货紧缩 :指货物与服务价格水平普遍不断下降。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物价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其二,由于供应大于需求,而新的产品和劳务因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投资机会减少。银行普遍出现“慎贷”甚至“惜贷”倾向,并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其三,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

(3)注意区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因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限度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但并非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价格虽以价值为基础,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引起价格上涨以及由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等引起的价格上涨测不属于通货膨胀。二 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常用的结算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帐结算:

2、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支票的种类: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二)外汇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考点:

1、对商品的理解

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3、纸币的发行规律。

4、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5、外汇、汇率的理解。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材料分析:

1、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放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首位。专家建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既要抑制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答:①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代表的实物量少了,等于实际收入减少;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适度的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有好处。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抑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

(2)应当怎样确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决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第一,代售商品的数量;第二,价格水平;第三,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热点材料:在近年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吸引外资甚至在2002年超过美国。另外,由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挂钩,而美元从2002年中期就开始持续走软,因此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汇价实际也有所下降。因此,西方国家叫喊由于人民币汇率偏低,造成中国货过于便宜,商品大量出口,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冲击。

解析:(1)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上浮)后,同量的这种货币能比以前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的他国商品。同时,这种货币的信誉及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尽管有这些好处,但一般讲,不到不得已,任何国家都不会将其货币升值,因为这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①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使一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本国货币的升值,使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本国的货币计算,也相应减少。因此,总体上看,货币升值,对一个国家来说弊大于利。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轻易选择将本国货币升值。

(2)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但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的变量很多,不能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地位和作用。有些人把日本经济问题、美国经济问题或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问题,统统归为汇率问题,归结为其他国家的货币币值问题,这种过分夸大汇率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言行,只会掩盖自身经济发展中内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拖延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只靠汇率政策就可以摆脱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三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小编整理了高中政治优秀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价值与价值观》学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教师:这个含义我们来分解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也就是对社会做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同样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会的回报,这个回报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那么,如果只奉献或只索取,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教师:我们学习了价值和人的价值,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的价值和普通的物的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它能满足我上课、上网、聊天的需要,那么它自己在满足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是一天强似一天呢?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教师:我们身边被我们记住的,也都是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我们的父母。把视野扩大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凡是被人记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司马迁,*,陈春澜,吴斌等等。他们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通过社会的无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当然,这些都是杰出人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譬如说,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当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当我们作为路人的时候,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出事实真相。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了沉默。譬如(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1:对于目击者的沉默,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对这种沉默予以谴责,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社会意识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在谴责之前似乎应当看看他们沉默的原因。(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2:现在该如何对待目击者的沉默?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篇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
【自主探究】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认识事物时,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罗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XX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难点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较:真理与谬误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思维拓展】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则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主观性的东西,都统一于实践,都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

【热点问题链接】

XX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于XX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现在报告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这一成果在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参照图谱,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变种。它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2.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的,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成谬误。所以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不用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热点问题链接】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并进行人类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来获得真理,使主观符合客观。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人类基因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因为难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基因测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较小的层面上进行,此次研究不仅使大规模测序成为可能,还绘制了一个详尽的基因图谱以供比对,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篇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案
本框题包括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的,又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中,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能从理论上明确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因此,三个方面都很重要。

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教材显得理论有余,材料不足。要想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需补充一定的实际资料。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要引出新的观点,深化教材内容,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中不文明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分析弊害,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势利导,顺理成章,切忌说教。

[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因小见大,以大喻小。具体方法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感性材料,故事分析,课堂讨论.辩论等。

[--]

教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个富翁,有无数的钱财,他可以挥金如土,可以买到一切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

有一天,他掉了两文钱,他的态度将会怎样呢?

生a:置之不理,两分钱能买什么?

生b:捡起来,然后放进口袋。

教师:有没有第三种答案?(无人发言)

可是,香港巨富李嘉诚却给了我们第三种答案。

他在乘坐汽车的时候,把一枚两分钱的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滚向阴沟,他便蹲下来准备去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员便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

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然后从口袋中取出一张100元作为酬谢交给他。

有记者曾问起这件事,李的解释是,若我不去捡那枚硬币,它就会滚到阴沟里,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员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去用,但不能浪费。

李嘉诚是商人,商人的法则是利润化,但这件事并不是可以用经济规律解释得通的。学完今天的内容,我们再来分析李先生的行为价值所在。

课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屏幕显示)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因为消费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有机整体,消费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生产会有什么影响?生产对消费产生什么作用?(阅读课本第81~82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板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教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请看以下画面(屏幕显示)

画一: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首说:可恨我生不逢时,如果有手机,何至有今日。

画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竖状图。

画三:(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画四:孩子:妈妈,商店里又有新玩具了,我想要。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画面概括一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力。

教师: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呢?请先听一个小故事。

淘金与卖水(屏幕显示)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使众多淘金者蜂拥而至。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

亚默尔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找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将远方河水引入水池后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来加州,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

结果,大多数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问题1:亚默尔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卖水?(水源奇缺,淘金者众多,供给小于需求,对生产者有利的情况下。)

问题2:他从淘金转为卖水,说明什么?(他善于分析市场,研究消费需求,调节生产。)

问题3:根据前两问的回答,结合故事内容,总结一下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再生产劳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教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为消费创造动力

决定消费方式

决定消费水平

决定消费对象

调节生产

是生产的动力

再生产劳动力

是生产的目的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产和消费日益社会化的条件下,虽然消费的决策权在个人,但个人消费活动汇总起来,就会对社会再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消费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看书83~85页)

板书:2.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屏幕显示)

消费者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回答,多媒体板书。

首先,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是遵循着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消费。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消费行为也表现得不尽相同。说一说下列行为属于哪种消费模式?(多媒体出示)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活动支配下的消费行为。如供职于某不景气企业的一位职工,看到同事家中都有录像机,也动心了,便来到商场家电柜台前。他看上眼的.价位在5000元以上的“三合一”,因囊中只有二三千元,只好望而生怯;而对适应大众消费的.价位在1200~1400元的单放机.vcd机又看不起,觉得够不上档次。于是发下誓言:“宁可现在不买,也要攒钱购置够档次的,甭让人瞧不起。”

这种消费者的心理基础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阔绰.富有。为露富,把很多的钱财花费在穿戴.享乐上。东北某城市一位“款姐”,耳朵上.胸前.十指上均饰有金光灿灿的黄金饰物,就连庞物的脖子上也套着一根纯金项圈。这种消费行为远非美化自己,纯为炫耀,给人的印象是俗不可耐。

这是指消费方式变化过快,超出生产水平时出现的现象。如很多人过早希望轿车家庭化,一些人希望进一步实现家庭电气化。而这一切就需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部门转移,用于发展新的消费模式方面,其后果必然影响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是一种幼稚.无知.落后的个人消费模式。这种模式的表面形式很多,但代表性的是为死者大张旗鼓地修高价位的墓地。一些乡村穷得吃不上,喝不上,孩子上不起学,可办起“红白喜事”至少要花费5000元以上。

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花钱不多,却能买到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例如,某消费者每次欲购价位稍高的商品必货比三家。他为买一双过冬的皮棉鞋跑了十几家商店,最终在一家小型商店,仅花费65元,购得一双可心的皮棉鞋。而与此鞋一模一样的,在大商厦中至少要花费200元~300元方可买到。

根据回答,依次填空:面子式.露富式.超前式.愚昧式.实惠式。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类型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故事,即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说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总算还清了贷款;可中国老太太,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才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

她们两个人的消费行为当属哪种类型?

生答:计划式

教师:但是她们的消费观不同,究竟谁的消费观念好?接下来,我们组织两个辩论队,正方为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反方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通过辩论,我们探讨一下怎样消费更合理。

正方观点归纳: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是正确的,消费要量入为出,每月存一点,花一点,生活轻松。贷款买房是超前消费,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有很大的风险,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旦面临下岗,就是雪上加霜,恐怕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楼房还款何以担保。或者大病,或者意外事故,或者上学出国急需用钱,那时,不仅仅是懊悔,还会给国家造成损失。

反方观点归纳: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适度消费原则。适度的“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情,二是个人家庭收入。人们消费水平应该与国情及家庭收入两者都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已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什么按揭贷款式.信用卡.分期付款.租赁等等刺激消费的做法,都可以帮助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于国于已都有利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通过辩论我们感到,中国老太太抑制了自己的消费欲望,虽然与泼留希金式的消费方式不同,但也不利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行为是国家鼓励的消费行为,它与不顾国情和家庭承受能力,盲目攀比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不同。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的接受了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如果你的父母想买房.买车,你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了。但是在消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楼房.轿车固然重要,精神食粮更不可忽视。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有什么重要性呢?

学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教师:精神文化消费是人类特有的消费现象,试想一下,如果只重物质消费而不注重精神消费,结果会怎么样呢?就个人而言,可能像他──漫画“小儿麻痹症”患者。(屏幕显示)就社会来讲,人类也就没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所以,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事实上,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也是密不可分的,精神消费的结果有助于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使你的消费更科学。现实生活中许多落后的.不文明的消费方式都与愚昧.无知有关。比如──

学生举例:修陵墓.看风水.算命占卜.大吃大喝.婚丧嫁娶大操办;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

教师:在青少年中有哪些不良的消费习惯?

学生:比吃穿.上网吧.大过生日.节日送礼.高消费等。

教师:怎样做到科学消费呢?

学生a:科学消费就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

学生b:科学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能偏食.暴饮暴食,也不能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

学生c:科学购物要货比三家,讲究环保,价格公道,尤其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去买,以防乱花钱和造成浪费。

学生d:我们是学生,花钱靠父母,消费一定要适度。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精神消费对我们尤其重要。

学生e:即使家庭条件很好,也要节约资源,爱惜财物。正如古人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衡念物力维艰。”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来看,又是资源“小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师:说得非常好。但是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此,谁还有新的看法?

学生d: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还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节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劳动成果,爱惜资源的美德。

学生f: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热衷于吃喝玩乐,在生活上挥霍浪费的人,是不会有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教师:总结大家的发言,无论从传统美德,现实国情,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板书3: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屏幕显示)

(1)从传统美德来看

(2)从现实国情来看

(3)从品德修养来看

课堂小结:发扬艰苦奋斗.勤奋节约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其本质和中心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正确消费观的理论基础。全面了解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才能使我们深刻领会消费的适度性.协调性.科学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其实正确的消费观远不止这些。

比如,在上课开始我所讲的李嘉诚的故事,还有本框题第一段话所举的例子,青年农民富了,并没有把钱用作个人消费,而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有人为抗击非典捐款,有人为失学儿童献爱心……他们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他们之所以这么作,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对他人对社会更有意义。是更高层次的消费观,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教师: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我这有一份尼克森总统在他曾经编辑出版的一份《吝啬家月报》里提供的十项省钱致富小秘决,请同学们一鉴。(多媒体显示)

1.不断从薪水中拨出部分钱来存入银行,5%.10%.25%都可以,反正一定要存。

2.搞清楚你的钱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里,也就是要详细列出预算与支出表。

3.检查.核对所有的收据,看看商家有没有多收费。

4.信用卡只保留一张,能够证明身份就好够了,欠账每月绝对还清。

5.自带饭菜上班,这样每周约可节省45元的午餐费,每年就可以省下将近2200,可付房屋贷款或存作退休基金。

6.与人合乘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节省停车费.汽油费.保险费.汽车的耗损以及找停车位的时间。

7.多读些有关修理.投资致富的实用手册,从图书馆借,或从因特网下载,省钱。

8.简化生活,房子不应太大,买二手汽车,到廉价商店或拍卖场等处购物。

9.买东西时别忘了想想“花这钱值不值得”。便宜货不见得划得来,价钱贵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10.绝对要砍价。你不提出,店家绝不会主动降价卖给你东西。

教师:有位经济学家说:“你省下来的一块钱,大于你赚进的一块钱”。其实俭朴的人生也是富裕的人生。正如谚语所说: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劳动是幸福的左手,

节俭是幸福的右手。

让我们带着今天所学去调整.去改变,为自己创造出充实.轻松.快乐的生活。

高中政治教案三篇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小编小编整理了高中政治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本框题包括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的,又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中,了解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能从理论上明确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因此,三个方面都很重要。
对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教材显得理论有余,材料不足。要想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需补充一定的实际资料。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要引出新的观点,深化教材内容,还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中不文明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分析弊害,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势利导,顺理成章,切忌说教。
[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因小见大,以大喻小。具体方法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感性材料,故事分析,课堂讨论.辩论等。
[--]
教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一个富翁,有无数的钱财,他可以挥金如土,可以买到一切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
有一天,他掉了两文钱,他的态度将会怎样呢?
生a:置之不理,两分钱能买什么?
生b:捡起来,然后放进口袋。
教师:有没有第三种答案?(无人发言)
可是,香港巨富李嘉诚却给了我们第三种答案。
他在乘坐汽车的时候,把一枚两分钱的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滚向阴沟,他便蹲下来准备去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员便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
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然后从口袋中取出一张100元作为酬谢交给他。
有记者曾问起这件事,李的解释是,若我不去捡那枚硬币,它就会滚到阴沟里,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员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去用,但不能浪费。
李嘉诚是商人,商人的法则是利润化,但这件事并不是可以用经济规律解释得通的。学完今天的内容,我们再来分析李先生的行为价值所在。
课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屏幕显示)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因为消费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有机整体,消费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生产会有什么影响?生产对消费产生什么作用?(阅读课本第81~82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板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教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请看以下画面(屏幕显示)
画一: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首说:可恨我生不逢时,如果有手机,何至有今日。
画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竖状图。
画三:(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画四:孩子:妈妈,商店里又有新玩具了,我想要。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画面概括一下,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力。
教师: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呢?请先听一个小故事。
淘金与卖水(屏幕显示)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使众多淘金者蜂拥而至。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历尽千辛万苦,赶到加州。一时间加州遍地都是淘金者,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
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
亚默尔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忽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找金矿的努力,将手中挖金矿的工具变成挖水渠的工具,将远方河水引入水池后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来加州,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无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有这样好的市场?
结果,大多数淘金者都空手而归,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了。
问题1:亚默尔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卖水?(水源奇缺,淘金者众多,供给小于需求,对生产者有利的情况下。)
问题2:他从淘金转为卖水,说明什么?(他善于分析市场,研究消费需求,调节生产。)
问题3:根据前两问的回答,结合故事内容,总结一下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根据回答,概括如下: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再生产劳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教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屏幕显示)
为消费创造动力
决定消费方式
决定消费水平
决定消费对象
调节生产
是生产的动力
再生产劳动力
是生产的目的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产和消费日益社会化的条件下,虽然消费的决策权在个人,但个人消费活动汇总起来,就会对社会再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消费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看书83~85页)
板书:2.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屏幕显示)
消费者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生回答,多媒体板书。
首先,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是遵循着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消费。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消费行为也表现得不尽相同。说一说下列行为属于哪种消费模式?(多媒体出示)
(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活动支配下的消费行为。如供职于某不景气企业的一位职工,看到同事家中都有录像机,也动心了,便来到商场家电柜台前。他看上眼的.价位在5000元以上的“三合一”,因囊中只有二三千元,只好望而生怯;而对适应大众消费的.价位在1200~1400元的单放机.vcd机又看不起,觉得够不上档次。于是发下誓言:“宁可现在不买,也要攒钱购置够档次的,甭让人瞧不起。”
( )这种消费者的心理基础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阔绰.富有。为露富,把很多的钱财花费在穿戴.享乐上。东北某城市一位“款姐”,耳朵上.胸前.十指上均饰有金光灿灿的黄金饰物,就连庞物的脖子上也套着一根纯金项圈。这种消费行为远非美化自己,纯为炫耀,给人的印象是俗不可耐。
( )这是指消费方式变化过快,超出生产水平时出现的现象。如很多人过早希望轿车家庭化,一些人希望进一步实现家庭电气化。而这一切就需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部门转移,用于发展新的消费模式方面,其后果必然影响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 )这是一种幼稚.无知.落后的个人消费模式。这种模式的表面形式很多,但代表性的是为死者大张旗鼓地修高价位的墓地。一些乡村穷得吃不上,喝不上,孩子上不起学,可办起“红白喜事”至少要花费5000元以上。
( )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花钱不多,却能买到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例如,某消费者每次欲购价位稍高的商品必货比三家。他为买一双过冬的皮棉鞋跑了十几家商店,最终在一家小型商店,仅花费65元,购得一双可心的皮棉鞋。而与此鞋一模一样的,在大商厦中至少要花费200元~300元方可买到。
根据回答,依次填空:面子式.露富式.超前式.愚昧式.实惠式。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类型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故事,即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说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总算还清了贷款;可中国老太太,当年大学毕业时,没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到她死的那一天,才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
她们两个人的消费行为当属哪种类型?
生答:计划式
教师:但是她们的消费观不同,究竟谁的消费观念好?接下来,我们组织两个辩论队,正方为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反方为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点。通过辩论,我们探讨一下怎样消费更合理。
正方观点归纳:中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是正确的,消费要量入为出,每月存一点,花一点,生活轻松。贷款买房是超前消费,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有很大的风险,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旦面临下岗,就是雪上加霜,恐怕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楼房还款何以担保。或者大病,或者意外事故,或者上学出国急需用钱,那时,不仅仅是懊悔,还会给国家造成损失。
反方观点归纳: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适度消费原则。适度的“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情,二是个人家庭收入。人们消费水平应该与国情及家庭收入两者都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正常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已从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什么按揭贷款式.信用卡.分期付款.租赁等等刺激消费的做法,都可以帮助你“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于国于已都有利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通过辩论我们感到,中国老太太抑制了自己的消费欲望,虽然与泼留希金式的消费方式不同,但也不利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影响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行为是国家鼓励的消费行为,它与不顾国情和家庭承受能力,盲目攀比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不同。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的接受了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如果你的父母想买房.买车,你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了。但是在消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楼房.轿车固然重要,精神食粮更不可忽视。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有什么重要性呢?
学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教师:精神文化消费是人类特有的消费现象,试想一下,如果只重物质消费而不注重精神消费,结果会怎么样呢?就个人而言,可能像他──漫画“小儿麻痹症”患者。(屏幕显示)就社会来讲,人类也就没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所以,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
事实上,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也是密不可分的,精神消费的结果有助于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使你的消费更科学。现实生活中许多落后的.不文明的消费方式都与愚昧.无知有关。比如──
学生举例:修陵墓.看风水.算命占卜.大吃大喝.婚丧嫁娶大操办;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等。
教师:在青少年中有哪些不良的消费习惯?
学生:比吃穿.上网吧.大过生日.节日送礼.高消费等。
教师:怎样做到科学消费呢?
学生a:科学消费就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消费。
学生b:科学饮食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能偏食.暴饮暴食,也不能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
学生c:科学购物要货比三家,讲究环保,价格公道,尤其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去买,以防乱花钱和造成浪费。
学生d:我们是学生,花钱靠父母,消费一定要适度。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精神消费对我们尤其重要。
学生e:即使家庭条件很好,也要节约资源,爱惜财物。正如古人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衡念物力维艰。”虽然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来看,又是资源“小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消耗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师:说得非常好。但是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此,谁还有新的看法?
学生d: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还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节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劳动成果,爱惜资源的美德。
学生f: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热衷于吃喝玩乐,在生活上挥霍浪费的人,是不会有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雄心壮志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教师:总结大家的发言,无论从传统美德,现实国情,还是品德修养方面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板书3: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屏幕显示)
(1)从传统美德来看
(2)从现实国情来看
(3)从品德修养来看
课堂小结:发扬艰苦奋斗.勤奋节约是正确消费观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其本质和中心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正确消费观的理论基础。全面了解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才能使我们深刻领会消费的适度性.协调性.科学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其实正确的消费观远不止这些。
比如,在上课开始我所讲的李嘉诚的故事,还有本框题第一段话所举的例子,青年农民富了,并没有把钱用作个人消费,而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样,有人为抗击非典捐款,有人为失学儿童献爱心……他们的行为该如何解释呢?他们之所以这么作,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更有价值,对他人对社会更有意义。是更高层次的消费观,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教师:回到日常生活中来,我这有一份尼克森总统在他曾经编辑出版的一份《吝啬家月报》里提供的十项省钱致富小秘决,请同学们一鉴。(多媒体显示)
1.不断从薪水中拨出部分钱来存入银行,5%.10%.25%都可以,反正一定要存。
2.搞清楚你的钱每天.每周.每月流向哪里,也就是要详细列出预算与支出表。
3.检查.核对所有的收据,看看商家有没有多收费。
4.信用卡只保留一张,能够证明身份就好够了,欠账每月绝对还清。
5.自带饭菜上班,这样每周约可节省45元的午餐费,每年就可以省下将近2200,可付房屋贷款或存作退休基金。
6.与人合乘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节省停车费.汽油费.保险费.汽车的耗损以及找停车位的时间。
7.多读些有关修理.投资致富的实用手册,从图书馆借,或从因特网下载,省钱。
8.简化生活,房子不应太大,买二手汽车,到廉价商店或拍卖场等处购物。
9.买东西时别忘了想想“花这钱值不值得”。便宜货不见得划得来,价钱贵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10.绝对要砍价。你不提出,店家绝不会主动降价卖给你东西。
教师:有位经济学家说:“你省下来的一块钱,大于你赚进的一块钱”。其实俭朴的人生也是富裕的人生。正如谚语所说: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劳动是幸福的左手,
节俭是幸福的右手。
让我们带着今天所学去调整.去改变,为自己创造出充实.轻松.快乐的生活。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自主探究】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在人们认识事物时,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正确吗?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19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罗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XX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难点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东西。”把真理归结为多数人公认,仍然是局限于主观认识范围以内。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较:真理与谬误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
(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无谬误。任何人,包括伟人在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思维拓展】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 ,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
(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则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2)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 ,都是主观性的东西 ,都统一于实践,都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范畴。
【热点问题链接】
XX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于XX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现在报告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这一成果在医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比如通过参照图谱,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变种。它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只有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才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确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
2.欧几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范围和过程来说的,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超出了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成谬误。所以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我们不用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随着认识工具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热点问题链接】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并进行人类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来获得真理,使主观符合客观。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人类基因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自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因为难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基因测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较小的层面上进行,此次研究不仅使大规模测序成为可能,还绘制了一个详尽的基因图谱以供比对,这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神奇的货币

从容说课
一文不名,使英雄气短,百万英镑,识世间冷暖;金融风暴,顿使经济衰退,人民币稳定,尽显大国风范。为什么货币有如此魔幻般的力量?它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我们该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这就是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所要回答的问题。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
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
教学难点
外汇、汇率;正确对待货币。
教学方法
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货币的本质
[走进新课]
师:“一叶障目”是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我们—起来看一下短剧《一叶障目新编》,边看边思考:俊媳妇为什么能轻巧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是偷东西?这里反映的经济生活道理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短剧《一叶障目新编》:俊俏的媳妇上街在摊铺旁轻巧地拿出五文钱给摊铺的伙计说“香粉一盒”,伙计收了钱很礼貌地递上香粉说:“请拿好,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俊俏的媳妇轻巧地接着香粉,嫣然一笑,优雅地离去。俊媳妇的书呆子丈夫则拿着所谓的“蝉翳叶”遮在脸上,很迅敏地从摊铺上拿着东西就走。伙计一把捉住且大声怒斥说:“你这个读书人怎么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书呆子羞愧万分)
师:俊媳妇为什么能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会羞愧万分?
生1:俊媳妇是买东西,书呆子是偷东西。
生2:俊媳妇与伙计是两厢情愿,各得所好;书呆子与伙计则是一厢情愿,一得一失。
师:为什么俊媳妇是买东西,书呆子是偷东西?
生1:俊媳妇是用五文钱换回自己所需的香粉;书呆子既没有用什么东西去换,也没有征得人家的同意。
生2:俊媳妇同伙计双方是有买有卖,是交换;书呆子同伙计之间是无买无卖,简单地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3:俊媳妇拿出了钱,书呆子没有拿出钱。
师:大家从不同角度都说明了:俊媳妇是用货币去购买,而书呆子不是用货币去购买。那么,什么是货币?它是怎样产生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所要探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
一、商品
想想议议:
师:商品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红番茄、绿蒜苔是商品,小汽车、小手机、小鼠标也都是商品。它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为什么都称为商品?是不是在各个不同的表面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它们和游子穿在身上的慈母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大家想一想,议一议,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都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
生2:都是用来交换的。
生3:毛衣是母亲编织的产品,属于劳动产品,但编织毛衣是送给儿子穿,不是用来交换。
生4:它们都有用,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但一是通过交换得来的,一是接受赠送得来的。
师:(小结)大家谈的都很有见地,很有价值,现将大家的观点进行综合归纳: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必须对人们有用,才能进行交换,也才能成为商品,没有用的劳动产品不成为商品。②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自然产品如空气、阳光,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用于交换,不是商品;像慈母织给游子的毛衣虽然是劳动产品,也有用处,但不是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③商品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货币的产生
讨论交流:
师: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家观察、体会一下发生在19世纪的非洲某一集市上的一个实际片断,思考后面的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必然会出现一般等价物。
(多媒体课件展示19世纪非洲某集市上的商品交换情境:卖牛奶的喊:“买牛奶的拿盐来!”卖盐的人喊:“买盐的拿矛头来!”而卖咖啡的人喊:“买便宜咖啡的拿红珍珠来!”)
问题:(1)上述材料中,各自要卖出的是什么?要买回的是什么?交换方式是怎样的?
(2)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牛奶,这些人能成交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1:这里面要卖出的产品分别是牛奶、盐、咖啡,要买回的商品是盐、矛头、红珍珠,进行的是物物交换。
生2:拥有红珍珠的如果需要买回咖啡,当然就能同卖咖啡的人进行“咖啡——红珍珠”的交换,能成交。如果拥有红珍珠的需要的是牛奶,而卖牛奶的人需要的是盐,卖牛奶的人只会同卖盐的进行交换,而不会同卖红珍珠的进行交换。这样,咖啡也卖不出,卖红珍珠的人也买不回牛奶。这应该是“商品——商品”交换的弊端,它呼唤着有一种大家都能接受而又能广泛地拿出去交换的商品出现。
师:(小结)①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可用“商品——商品”进行表示。②一般等价物是人们普遍乐意接受,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充当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出现一般等价物后,商品交换成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③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指生产商品中人们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它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三、货币的本质
讨论交流:
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应有哪些特征?大家讨论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一般等价物应该价值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聪明的人总不会挑一担出去,又挑一担回来。生2:一般等价物应易于分割,分割之后绝不会减少价值,又能方便交换。聪明的人总不会总是整卖整买。
生3:一般等价物应易于保存,且保存中不使价值发生变化。聪明的人不会保存价值逐渐减少的物品。
生4:一般等价物应易于携带,以利于在较大地区进行交换。笨重的东西不方便在更大的地区进行交换。
师:(小结)“既要漂亮,又要潇洒,两全其美是对一般等价物的要求。作为一般等价物,应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征。金、银因天生具有这些特征,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二是只有商品才有资格充当货币;三是充当货币的商品是从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延伸新课]
例题剖析: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问题:(1)美元、象牙、纱布、针这几种东西因这位美国人的需要而联系在一起,就商品交换而言,这几种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
(2)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寸步难行”?
(3)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美元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剖析:本题的情境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十分典型,通过一个美国人在非洲原始部落的遭遇分析物物交换的弊端之所在。在这则故事中,象牙、纱布、针都是商品,因这位美国人的需求充当了等价物。阅读这则故事,要分析出物物交换的弊端在于阻碍了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货币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这种物物交换的尴尬,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答案要点:(1)共同点是商品,充当了等价物。
(2)原始部落的交换方式是物物交换,原始部落的人不需要美元。
(3)此问是开放性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作答:改变商品交换的方式;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美元。(其他合理的设想均可)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援助之手伸向拥有红珍珠的人。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目的
1 阅读材料,提出拥有红珍珠的人的困难 组织指导阅读 归纳总结物物交换的
不足
2 出谋献计,为拥有红珍珠的人买回牛奶 提出问题,组织探究 提出一般等价物的概念
3 反思现代社会有没有这样的困难,需要不需要这样的热心人 再提问题,拓展延伸 理解货币的本质
活动二:各抒己见话特点。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目的
1 各抒己见发表对一般等价物特点的看法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 区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与一般商品
2 齐心协力,共同归纳出一般等价物的特点 点拨、提示 区别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和在它之前的一般等价物的区别
课外作业
选择题
1.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说明
①金银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②金银不是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作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和贝壳的本质是相同的④金银是商品交换历史过程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货币z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偶然的物物交换时期,其交换公式为
A.商品——货币 B.货币——商品
C.商品——商品 D.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它出现之前的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是
A.以前的是商品,现在的不是商品
B.以前的是不固定的,现在的是固定的
C.以前的是固定的,现在的是不固定的
D.以前的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现在的则不体现
4.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商品,都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②都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③在任何地方都一样④二者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关于货币产生的几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②在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特别多③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了一般等价物的交换④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出现了货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C 3.B 4.A 5.B
备课资料
中国历代钱币简述
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贝化(货)。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大型的有虎斑贝、阿文绶贝,小型的有货贝、拟枣贝等,以货贝最常见。河南安阳殷墟常有伶鼬榧螺与海贝同墓出土。贝化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先秦货币。由于各部落(国家)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据考证,有四个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林区、林农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主的文字或符号。这种标名铸地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及民国时期。生活在农区的铲、布仿形铸币。生活在湖水面较多的部落,以捕鱼为业,其铸币有的似图腾,有的似地名,有的似计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的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圆钱。
秦汉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但不久,由于暴政和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汉刘邦起兵之初,为了筹集军饷便自行铸钱。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并允许民间自行铸造,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公元18年,始铸五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王莽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三篇”一文,希望“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三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政治试讲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