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五年级写期中考试的检讨书 > 导航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复习纲要

五年级写期中考试的检讨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复习纲要。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复习纲要,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这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复习纲要》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一单元复习梳理 一、 基础知识:多音字及易错读音:蒙古包(měng)好客(hào)同行(xíng)似乎(sì) 二. 文本解析1.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5理解句子: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6 《草原》:散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对蒙汉两族人民及对蒙古草原的赞美之情。

7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全文的中心句。

8 背诵经典段落:课文一、二自然段。

《白杨》

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 理解句子: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借物喻人,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直,b生命力强,c坚强,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解释说明。

这是一个设问句。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这句话的含义: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3《白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4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第二单元复习纲要

一、字词部分

草铺(pū) 收篙(gāo)停棹(zhào)亡(wú)赖 卧剥(bāo)莲蓬(peng)翁媪(ǎo)

倭(wō)瓜 澄(chéng)澈 咀嚼(júe)慢慢地嚼(jiáo) 运转(zhuǎn)自如

二.课内积累

《古诗词三首》

1《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2《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清平乐?村居》词意: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4《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5《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宿新市徐公店》

6《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1.《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前一句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全诗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7 《舟过安仁》(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后一句意思: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全诗意思: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8.《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全词意思: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最逗人喜爱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

9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三 【园地积累】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立志 名言)

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立志 名言)

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惜时 诗句)

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惜时 诗句)

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求索 诗句)

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好学 名言)

不积累半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

河大海。

四、文段理解

1 《古诗词三首》

“怪生无雨都张伞”中“怪生”的意思是怪不得。

“最喜小儿亡赖”中“亡”读wú,“亡赖”的意思是顽皮、淘气。

“清平乐”是词牌名,其中“乐”读yuè

《冬阳·童年·骆驼队》

2 .这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女作家(林海音)。

3. 在本文中,作者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童年的发现》

1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梦中飞行;思考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产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疑问并对此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一语双关。它既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1.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

2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想象,看骆驼脱毛,想念骆驼队。

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为了防狼,“我”的想法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路程的寂寞,增加行路的情趣。你的猜想是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2全文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理解句子: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说话婉转,礼貌,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2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

②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二次斗智。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晏子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舟。

③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举了个楚国上下都熟知的现象来反击楚王。

3 楚王的三次笑:

①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这一笑极尽轻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轻蔑的笑)

②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尴尬的笑)

③“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嘲笑齐国的人做贼没出息。表面上态度并不尖锐,实际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出了新花样,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 (阴险的笑)

三、本单元的主要表达方法:

1.《杨氏之子》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①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②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2.《晏子使楚》一课中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再见了,亲人》

1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写作方法的共同点:以谈话的口气叙述,以请求的语句开头,反问句结尾,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2、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句子理解: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用反复呼唤的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3)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4.《再见了,亲人》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5.重点句子解析:

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里的“雪中”是指志愿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②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6.本文表达方法:

(1)本文采用叙事抒情交织的表达方法。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祈使句开头。其次,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中间叙述的内容又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7.课文的第一段,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那些事?

(1)大娘几天几夜么有合眼为志愿军缝补衣服。(2)阻击战时,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到战场

(3)为救护伤员,大娘牺牲了自己的亲人。

6.在文中亲人指的是( )。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 )。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了(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 )。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 )。所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 )。

7.把反文中的问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为陈述句

16《桥》

1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他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正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 句子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群众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5.主要内容:本文写的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6.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7.表达方法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8.老汉的形象:沉着冷静 不徇私情 先人后己 尽职尽责

9.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如:直接抒情 叙事抒情 借景抒情

10.本册书*有2则成语故事,一则是《城门立雪》多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一则是《入木三分》原来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

11.本单元需要特别注意的生字读音:友谊( ) 抽噎( ) 奄( )奄一息 势不可当( ) 募( )捐 筹( )集 颠( )簸

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单元知识点

一.语文常识

《将相和》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改编。作者罗贯中。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了解书中的人物和故事。

《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课文写得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 作者施耐庵。

《猴王出世》选自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形象。

二、基础知识

能够正确默写读读写写和日积月累

三.文本解析

1. 重点段落

《将相和》

1本篇课文时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其中, “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3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将相 “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实质原因是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原因是: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①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③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④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⑤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

⑥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⑦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

1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自己。

2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3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2〉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3〉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4〉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 5〉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

5人物特点: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周瑜:自负,嫉贤妒能,智谋过人,心胸狭窄;鲁肃:忠厚守信;曹操:多疑谨慎。

6句子理解

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a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b曹操不敢“轻易出动”,所以只叫弓弩手射箭。c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使受箭面积大。d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可见,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③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为什么笑着说?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④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敢逼近曹操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不仅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7《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它三部作品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

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④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诸葛亮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爱国

廉颇: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爱国

诸葛亮:足智多谋 有胆略

周瑜:聪明过人 妒贤嫉能

鲁肃:忠厚老实 顾全大局

曹操:谨慎多疑

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

《人物描写一组》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

2《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这个片断侧重了对小嘎子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特点。

3《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通过对严监生临死前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他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4《“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见面的经过。通过对王熙凤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形象。

5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以及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和王熙凤对林黛玉说的一席话,是对王熙凤的正面描写。林黛玉的思索、纳闷与贾母对王熙凤的戏谑谈笑的评价,是对王熙凤的侧面描写。

6、文学常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7、人物形象特点及选段侧重的描写方法:

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选段侧重于对小嘎子动作、心理的描写。

严监生: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选段侧重于对严监生动作、神态的描写。

王熙凤:具有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等特点;选段侧重于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

8、重点段落: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这句话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从“仿佛”一词不难看出他“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小嘎子摔跤时的“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又分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句话突出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4)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5)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段话主要侧重对王熙凤语言的描写,突出表现了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的性格特点。

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本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与他相关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理解句子: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并没有改变”指: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3.本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与他相关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4.本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课文第二段中“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总起,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

6.课文第三段中“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是一个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女房东的话,后半句开启下文。

7.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8.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奇丽的景色”是指家家户户窗口开满鲜花的美景;“奇特的民族”是指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独特风情,精神境界。

9.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并没有改变”指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10.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梦乡,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期,他陶醉在鲜花的美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11.本文突出的表达方法是借景物抒情明理,本文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并用精练的语言点名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2.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6《威尼斯的小艇》

1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2“操纵自如”课文中指船夫驾驶小船熟练灵活,得心应手。是从 (1)小艇速度极快。(2)在非常狭窄非常拥挤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稳穿过,还能急转弯。表现出来的。

3小艇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白天,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和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静寂,入睡了。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艇停城静,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与静密切相关的,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4本课的写作特点是:把人的活动与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

5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我们还学过他写的《金钱的魔力》

6理解句子: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大街”指河道,“汽车”指小艇。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本段用了三个比喻,把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独木舟;把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新月;把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比作水蛇。

7. 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演说家,他的代表作是《百万英镑》,本学期还学过他的《金钱的魔力》。

8.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9.理解句子: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此处的“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由此可见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这两句话主要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将“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外形;把“小艇”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的轻巧灵活。

3)、课文第四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句是总起句,表明下面要写的内容。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极窄的地方”“平稳地穿过”“做急转弯”等具体体现了船夫驾驶技术好。而“飞一般地往后倒退”“眼睛忙极了”等词写出了小船行驶之快,又一次突出了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10.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

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

三、口语交际:

1、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最新(2009年3月19日)一期《中国地表水水质月报》,千岛湖———农夫山泉的水源地之一,今年1月份的水质已被列入第Ⅳ类。根据国家环保部的分类,地表水共分为五类。从被污染程度的轻重,从Ⅰ到Ⅴ。Ⅳ类地表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也就是说,千岛湖的水只能作为工业用水,而不能作为饮用水。面对这一质疑,农夫山泉水迅速做出了回应,即立刻修改了农夫山泉水的广告词,由原来的“农夫山泉有点甜”变为“我们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请问农夫山泉水广告词修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信息传递的方式。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利用烽火传递信息。公元前490年,希腊人菲迪皮茨用跑步的方式传送信息。1943年,哥伦布用漂流瓶传递他写给西班牙女皇的信。

2 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根快捷了。1984年,第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3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4〉结论。其中,重点是结论部分。
四川省南江县大河镇小学 罗定佳 整理

fwr816.coM编辑分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复习梳理 一、 基础知识:多音字及易错读音:蒙古包(měng)好客(hào)同行(xíng)似乎(sì) 二. 文本解析1.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猫》《母鸡》。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4草原的景:辽阔、碧绿;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5理解句子: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6 《草原》:散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对蒙汉两族人民及对蒙古草原的赞美之情。

7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全文的中心句。

8 背诵经典段落:课文一、二自然段。

《白杨》

1本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 理解句子: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借物喻人,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a直,b生命力强,c坚强,不动摇,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解释说明。

这是一个设问句。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这句话的含义: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3《白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4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第二单元复习纲要

一、字词部分

草铺(pū) 收篙(gāo)停棹(zhào)亡(wú)赖 卧剥(bāo)莲蓬(peng)翁媪(ǎo)

倭(wō)瓜 澄(chéng)澈 咀嚼(júe)慢慢地嚼(jiáo) 运转(zhuǎn)自如

二.课内积累

《古诗词三首》

1《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2《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清平乐?村居》词意: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4《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5《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宿新市徐公店》

6《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长短句。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1.《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前一句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全诗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7 《舟过安仁》(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后一句意思: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全诗意思: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8.《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全词意思: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最逗人喜爱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

9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三 【园地积累】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立志 名言)

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立志 名言)

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惜时 诗句)

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惜时 诗句)

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求索 诗句)

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好学 名言)

不积累半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

河大海。

四、文段理解

1 《古诗词三首》

“怪生无雨都张伞”中“怪生”的意思是怪不得。

“最喜小儿亡赖”中“亡”读wú,“亡赖”的意思是顽皮、淘气。

“清平乐”是词牌名,其中“乐”读yuè

《冬阳·童年·骆驼队》

2 .这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女作家(林海音)。

3. 在本文中,作者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童年的发现》

1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梦中飞行;思考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产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疑问并对此进行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一语双关。它既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1.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

2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想象,看骆驼脱毛,想念骆驼队。

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是为了防狼,“我”的想法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路程的寂寞,增加行路的情趣。你的猜想是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2全文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理解句子: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说话婉转,礼貌,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2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人。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

②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这是晏子和楚王第二次斗智。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晏子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舟。

③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举了个楚国上下都熟知的现象来反击楚王。

3 楚王的三次笑:

①初见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这一笑极尽轻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轻蔑的笑)

②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楚王只好陪着笑”,他其实是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尴尬的笑)

③“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嘲笑齐国的人做贼没出息。表面上态度并不尖锐,实际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出了新花样,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 (阴险的笑)

三、本单元的主要表达方法:

1.《杨氏之子》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①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②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2.《晏子使楚》一课中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再见了,亲人》

1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写作方法的共同点:以谈话的口气叙述,以请求的语句开头,反问句结尾,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2、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句子理解: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用反复呼唤的方式来表达。“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列车已经开动,志愿军战士请求“列车慢一点儿开”,以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进一步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3)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

4.《再见了,亲人》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5.重点句子解析:

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里的“雪中”是指志愿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②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是指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6.本文表达方法:

(1)本文采用叙事抒情交织的表达方法。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祈使句开头。其次,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中间叙述的内容又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7.课文的第一段,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那些事?

(1)大娘几天几夜么有合眼为志愿军缝补衣服。(2)阻击战时,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到战场

(3)为救护伤员,大娘牺牲了自己的亲人。

6.在文中亲人指的是( )。大娘为了救伤员,失去了( )。小金花为了救老王,失去了( )。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 )。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 )。所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 )。

7.把反文中的问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改为陈述句

16《桥》

1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他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正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 句子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群众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5.主要内容:本文写的是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6.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7.表达方法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8.老汉的形象:沉着冷静 不徇私情 先人后己 尽职尽责

9.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如:直接抒情 叙事抒情 借景抒情

10.本册书*有2则成语故事,一则是《城门立雪》多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一则是《入木三分》原来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

11.本单元需要特别注意的生字读音:友谊( ) 抽噎( ) 奄( )奄一息 势不可当( ) 募( )捐 筹( )集 颠( )簸

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单元知识点

一.语文常识

《将相和》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改编。作者罗贯中。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了解书中的人物和故事。

《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课文写得是广为流传的“武松打虎”的故事。 作者施耐庵。

《猴王出世》选自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个性鲜明的神话人物形象。

二、基础知识

能够正确默写读读写写和日积月累

三.文本解析

1. 重点段落

《将相和》

1本篇课文时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其中, “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3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将相 “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实质原因是廉颇的错误认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原因是: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①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③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由此看出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

④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⑤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

⑥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⑦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

1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自己。

2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3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2〉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3〉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4〉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 5〉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

5人物特点:诸葛亮:神机妙算,有胆有识,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周瑜:自负,嫉贤妒能,智谋过人,心胸狭窄;鲁肃:忠厚守信;曹操:多疑谨慎。

6句子理解

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a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b曹操不敢“轻易出动”,所以只叫弓弩手射箭。c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使受箭面积大。d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可见,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③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为什么笑着说?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④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敢逼近曹操受箭,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不仅有丰富的天文知识,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7《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它三部作品分别是《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

①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③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④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诸葛亮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爱国

廉颇: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爱国

诸葛亮:足智多谋 有胆略

周瑜:聪明过人 妒贤嫉能

鲁肃:忠厚老实 顾全大局

曹操:谨慎多疑

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

《人物描写一组》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

2《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这个片断侧重了对小嘎子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特点。

3《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通过对严监生临死前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他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4《“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见面的经过。通过对王熙凤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形象。

5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以及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和王熙凤对林黛玉说的一席话,是对王熙凤的正面描写。林黛玉的思索、纳闷与贾母对王熙凤的戏谑谈笑的评价,是对王熙凤的侧面描写。

6、文学常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7、人物形象特点及选段侧重的描写方法:

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选段侧重于对小嘎子动作、心理的描写。

严监生:吝啬、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选段侧重于对严监生动作、神态的描写。

王熙凤:具有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等特点;选段侧重于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

8、重点段落: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这句话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从“仿佛”一词不难看出他“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小嘎子摔跤时的“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又分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句话突出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4)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5)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段话主要侧重对王熙凤语言的描写,突出表现了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的性格特点。

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本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与他相关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理解句子: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并没有改变”指: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3.本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与他相关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4.本文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课文第二段中“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这是本段的中心句总起,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

6.课文第三段中“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是一个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女房东的话,后半句开启下文。

7.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8.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奇丽的景色”是指家家户户窗口开满鲜花的美景;“奇特的民族”是指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独特风情,精神境界。

9.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并没有改变”指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没有改变。

10.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梦乡,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期,他陶醉在鲜花的美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11.本文突出的表达方法是借景物抒情明理,本文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并用精练的语言点名了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2.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6《威尼斯的小艇》

1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2“操纵自如”课文中指船夫驾驶小船熟练灵活,得心应手。是从 (1)小艇速度极快。(2)在非常狭窄非常拥挤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稳穿过,还能急转弯。表现出来的。

3小艇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白天,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和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静寂,入睡了。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艇停城静,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与静密切相关的,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4本课的写作特点是:把人的活动与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

5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我们还学过他写的《金钱的魔力》

6理解句子: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大街”指河道,“汽车”指小艇。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本段用了三个比喻,把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独木舟;把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新月;把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比作水蛇。

7. 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演说家,他的代表作是《百万英镑》,本学期还学过他的《金钱的魔力》。

8.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9.理解句子: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此处的“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由此可见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这两句话主要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将“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外形;把“小艇”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的轻巧灵活。

3)、课文第四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句是总起句,表明下面要写的内容。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极窄的地方”“平稳地穿过”“做急转弯”等具体体现了船夫驾驶技术好。而“飞一般地往后倒退”“眼睛忙极了”等词写出了小船行驶之快,又一次突出了船夫驾驶技术高超。

10.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

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

三、口语交际:

1、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最新(2009年3月19日)一期《中国地表水水质月报》,千岛湖———农夫山泉的水源地之一,今年1月份的水质已被列入第Ⅳ类。根据国家环保部的分类,地表水共分为五类。从被污染程度的轻重,从Ⅰ到Ⅴ。Ⅳ类地表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也就是说,千岛湖的水只能作为工业用水,而不能作为饮用水。面对这一质疑,农夫山泉水迅速做出了回应,即立刻修改了农夫山泉水的广告词,由原来的“农夫山泉有点甜”变为“我们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请问农夫山泉水广告词修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更新、改进信息传递的方式。在27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利用烽火传递信息。公元前490年,希腊人菲迪皮茨用跑步的方式传送信息。1943年,哥伦布用漂流瓶传递他写给西班牙女皇的信。

2 古时候,人们大多要依靠驿差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近代,人们依靠邮政系统传递信息。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后来,贝尔发明了电话,使信息传输比以前更方便、根快捷了。1984年,第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如今,计算机网络把世界连成一家。

3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4〉结论。其中,重点是结论部分。
四川省南江县大河镇小学 罗定佳 整理

初一年级下册地理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中东
●范围:中东地区主要包括除阿富汗以外的西亚各国(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
1、 重要的地理位置:中东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周围有五海,分别是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红海。(p51图8.3中知道:一湾二洋三洲五海的位置)
2、 丰富的石油资源:
① 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②石油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③主要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等。
④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③石油输出路线:(p53活动3 )
a: 运向日本(东行航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b: 运向西欧、美国(最短西行航线):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曼德汉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C:运向西欧、美国(较远的西行航线):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3、 匮泛的水资源:是战争的导火线,是本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中东地处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和内部,终年炎热干燥,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着狭小的地中海气候。匮泛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东地区气候干燥(主要有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少雨)河流稀少,分布不均,多国共用。
4、 中东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着圣城。
5、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着“阿拉伯国家”。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信仰犹太教
6、
§2、欧洲西部
1、 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占欧洲面积的一半多,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 欧洲西部有个区域性组织,叫欧洲联盟(欧盟),其成员国有27个,都是发达国家,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叫 欧元
3、英国的首都是伦敦,法国的首都巴黎;德国的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罗马。
4、 欧盟进出口居世界首位,是世界贸易的地区。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是把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各种工业产品的工业部门。
5、 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欧洲西部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的工业密集地带。
6、 欧洲畜牧业发达的原因是:气候——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温和多雨) 形成多汁的牧草;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致使草场广布 。欧洲西部的人称牧草为“绿色的金子”。因此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发达。
7、 欧洲西部的地形特点是: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莱茵河为界,以西为西欧平原,以东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岛上。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流深入内陆。
(参考p64图8.23,记住: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亚平宁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客尔巴阡山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大不列颠岛、冰岛、多瑙河下游平原、大西洋、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8、 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乳畜大国。
9、 繁荣的旅游业: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欧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海边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曲折、幽深的峡湾,引人入胜;中部高耸的阿尔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运动的好场所;独特的风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使欧洲西部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欧洲的三大旅游国。
10.主要的旅游地其所在国家:伦敦塔桥(英国),风车(荷兰),北欧峡湾风光(挪威),阿尔卑斯山滑雪(瑞士),巴黎埃菲尔铁塔(法国),西班牙斗牛,地中海沿岸风光(意大利),雅典巴特农神庙(希腊)。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世界上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处于低纬度地区。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以高原为主。(p67图8.26:印度洋、大西洋、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撒哈拉沙漠、尼罗河、好望角、乞力马扎罗山)
2、 本区90%以上是黑种人,故萨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
3、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即主要分布在本区的西部。
4、 非洲峰-------乞力马扎罗山 ,称为赤道雪峰。
5、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出口物品主要有矿产、森林、畜产等初级产品:进口物品为机械、汽车等工业制品。这样的经济特点使非洲许多国家失去了市场主动权 。(掌握p70活动2,图8.32)
①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生产的经济;
②弊端: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③形成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
④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振兴民族工业,建立出口加工区,发展旅游业,以改变本国经济依赖单一产品的局面。
6、 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为2.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高达3.0%),人口增长过快,超过粮食及经济增长速度,己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和控制,本区科学技术落后,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始终不能自给。而人口增长过快,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肉类,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差异大,分明显的干湿季)、热带雨林气候。在热带草原地区的国家常受到旱灾的威胁
8、 粮食供应不足,生产水平落后,开垦草地和森林,致使环境恶化,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9、 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
10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4、澳大利亚
1、 澳大利亚的四个别称: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2、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是世界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6500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同其它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3、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4、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p74图8.37,了解农牧业带的分布。)
5、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平均人口密度仅为2.5人/平方千米,大约为中国的1/46。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出口产品中,除羊毛之外,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
6、 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是山地,中部以平原为主,西部以高原为主。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全国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东北部沿海有世界的大堡礁。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在p75图中了解澳大利亚的主要地理事物: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盆地、北艾尔湖、太平洋、印度洋、塔斯马里亚岛。)
7、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铁矿;东部沿海的煤矿和东北部的铝土矿。澳大利亚矿产品的开采和出口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矿产分布:铁矿(西部)、煤矿(东部)、铝土(北部)。(p77图8.40知道几种矿产在图中的位置)
8、 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9、 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悉尼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p77图8.40记住主要城市在图中的位置)
10、 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澳大利亚位于热带和南温带,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p76图8.39 指导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1、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12、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13、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它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因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对于其它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农业
1、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只有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
②半球位置:美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②海陆位置:美国本土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东南临墨西哥湾,美国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
2、领土组成:本土由48个州和一个特区组成,海外州有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3、地形:分南北三大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山脉是落基山脉;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地。
4、人口:外来移民大汇集。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占84%)、亚洲移民后裔(黄种人)、黑人(13%,祖先是被当作奴隶贩卖来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黄色人种),数量已不多;华人和华侨在美国将近240万,华人和华侨最多的城市是旧金山和洛杉玑和纽约。
5、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美国本土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②地形: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③气候: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落基山以东地区降水量在500mm以上,水分条件较好。
④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它纵贯美国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五大湖是世界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家产品最多的国家,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具有两大特点:机械化和专门化。
6、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形成原因
乳畜带 这里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的生长。而且,这里是美国的制造业带,城市和人口分
布密集,因此畜牧业非常发达。
玉米带 这里是温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适合玉米生长。
棉花带 这里原为棉花带,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等原因,植棉业己经衰落。现己成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
种作物区
小麦带 这里地势低平,土质好,冬季冷而长,适宜耐寒能力强的小麦生长,密西西比河为灌溉提供
发良好的条件
畜牧和灌溉带 这里地形多高原、高山,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亚热带作物带 这里地处墨西哥湾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适宜亚热带作物的生长。
二、美国的工业
1、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工业现代化的强度高,工业部门齐全,产值世界前列,新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大,许多工业产品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有一关键因素,美国始终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硅谷”是世界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2、三大工业区
工业地区
主要资源
东北地区
煤、铁
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
西部地区
森林、金矿
南部地区
石油
墨西哥湾的港口和便利的铁路运输
太平洋沿岸的良
港和贯穿美国东
西的铁路等
运输条件
石油、宇航、
飞机、电子等
钢铁、汽车、化学
主要部门
主要城市 纽约、华盛顿 休斯顿、亚特兰大、 旧金山、洛杉矶
芝加哥、底特律 新奥尔良、达拉斯 西雅图
3、资源消耗大国:美国是世界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应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负主要责任。
第一节 美国
一、领土由三部分组成:本土48个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二、.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的中南部地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与加拿大为邻,南与墨西哥相接。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的西北角,南北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北冰洋,西面与加拿大领土相接,东面隔白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夏威夷州: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是由一系列岛屿组成的。
2、纬度位置:主体位于北温带,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北寒带,夏威夷位于热带
1、印第安人是美国的土著居民。人种构成中白种人占84%,其次为黑种人占13%,华人华侨约有160万人。
2、各国移民移入美国后,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在文化、语言和生活方面渐趋一致,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4、美国地形:大致是南北纵列分布,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东部是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其中平原面积占整个美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
5、美国的农业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如:玉米、大豆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6、美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
7、记住p82页图9.5及图上3个框内的内容(在图中知道以下地理要素: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湾、加拿大、墨西哥、落基山脉、大平原、五大湖、密西西经河、阿巴拉契亚山脉、圣劳伦斯河);记住p85图9.9主要农业带在图中的位置。
8、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是世界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9、旧金山东南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的高新技术中心。
10、记住p87活动1(2)的主要工业城市在图9.12的分布。
第二节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五位。
2、巴西少种族偏见,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约占40%,黑种人占6%,印第安人不到1%,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因此,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3、在巴西的世界之最:的平原亚马孙平原;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的河流---亚马孙河,其上覆盖着地球一面积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记住p90图9.18:马孙平原、巴西高原、亚马孙河、大西洋、巴拉那河、圣保罗、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
4、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是世界上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5、巴西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是巴西的铁矿山。
6、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已经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
7、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
8、咖啡(被称为咖啡王国)、柑橘、甘蔗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9、巴西政府在1990年提交了<巴西环境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
10、1992年6月,联合国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界议程>
11、热带雨林的作用:1)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2)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3)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4)调节全球气候5)提供木材6)提供良好的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12、巴西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4,圣堡罗是巴西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13、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巴西利亚
●巴西的位置、人种和工农业
1、地理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东临大西洋。
2、民族大熔炉:巴西的土著居民人印弟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巴西的人种复杂,白种人占一半稍多。不同的人种汇集在巴西,他们之间相互通婚,他们的后代很多人成为混血种人。混血种人占40%,黑人占6%,拉丁美洲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是一个“民族大熔炉”。
3、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巴西是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作物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
4、工业:巴西铁矿、水能资源丰富。铁矿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因此,巴西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因为这里有优质的铁矿、丰富的水力和便利的交通,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四、巴西的环境问题和城市化问题
1、热带雨林的危机:亚马孙河位于巴西北部,是世界上的河流——亚马孙河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热带雨林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木材,水果等;另一方面具有涵养水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环境应。但是巴西广阔的热带雨林正受到人们的严得破坏。热带雨林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任意砍伐和掠夺式的迁移农业造成的。
由于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因此影响了巴西、甚至全球气候,使生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全球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0年,巴西政府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巴西环境报告》,决心用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热带雨林。
2、城市化问题:巴西90%以上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
第十章 极地地区
1、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p100图10.1:找出北冰洋、亚洲、欧洲、北美洲)
2、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p101图10.2:找出南极洲、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3、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严寒、干燥、烈风。原因:南极地区处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很小,阳光微弱,一年之内地面接受的太阳光最少;海拔高,地表被冰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低温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降水稀少而风力很大。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素有“世界寒极”、“冰雪高原”之称。此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
4、北极地区气候特征:北极地区绝大部分为大洋,因此气温不像南极寻么寒冷,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也远不及南极。
5、企鹅是南极的象征,北极熊是北极的代表。
6、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方;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方。
7、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着丰富的矿产;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海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
8、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站,1985年2月14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1989年2月26日,建立中山站。(记住两个考察站在p101图10.2中上位置)。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中山站在长城站的东南方。中山站有极昼极夜现象(因为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而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中山站位于东半球(印度洋沿岸),长城站位于西半球(大西洋沿岸)。
9、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10. 为什么我国南极考察站都是在2月建站? (因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高;其次这时正值极昼期,白天时间长,利于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建站。)

初中九年级期中考试总结主题班会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初中九年级期中考试总结主题班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期中考试总结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讨论成绩的进退
找出本班级的弱点学科
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讨论如何帮助落后的同学进步
活动时间:11月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主持人:陆宇环 余玲玲
活动过程:
甲:朝霞托着红日,从东方徐徐升起。
乙:阳光洒满大地,给世界灿烂光辉。
甲:微风吹,阳光照。
乙:红领巾,胸前飘。
甲:我们高举队旗,唱着队歌。
乙: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甲: 十一月,我们一起走过,走过风风雨雨的日子.
乙:让我们共同享受收获的快乐,让我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乙:九(1)班期中考试总结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甲:经过紧张的期中考试,我们都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成绩。有进步,也有落后;有收获,也有失去;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浓浓的伤感.
乙:从各位手中的试卷,不仅可以看到鲜红的分数,而且还可以看出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了多少。
甲:首先有请樊老师为我们做出考试总结。
乙:只争朝夕是我们九(1)班的精神;永不放弃,执着努力是我们的灵魂,
甲:在每一位进步同学的背后,无不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成效显著的成功的路,下面有请这些同学介绍自己进步的秘诀。
甲:其实,在我们班,有进步的同学很多,进步的同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下面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谈谈本组有哪些进步的学生,他的进步表现在哪里?小组为单位,每组评选出两名有进步的进步生.
(小组讨论)
甲:下面请小小组长汇报给小组长.
乙:下面请小组长汇报本组的进步生.
(组长汇报)
甲:第一组进步生是 第二组进步生是
乙:第三组进步生是 第四组进步生是:
甲,乙: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乙:学习的路上,有进有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其中的进与退、得与失、成与败。我们若能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角度,去审视它,我们仍然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一时的退步,为我们下一阶段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前进空间
甲:下面有请一时落后的同学做最精彩的发言,说说自己的得与失,畅想自己的未来。
乙:我们九(1)班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了一条成功的路,而是充满了曲曲折折,经历了无数次的风吹雨打,我们最值得自豪的并不是我们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之后,我们都能爬起来。愿我们的九(1)班永远都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甲:我们决定勤奋学习,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积极发言
乙:我们决定及时交作业,作业保质保量.
甲:我们决定做好两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乙:我们决定课间不追跑打闹,路队轻声慢步靠右行.
甲:我们决定做好每日值日,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
乙:们决定举止文明,尊敬师长,使用文明用语.
甲:我们将以此作为班级公约,请每一位同学们神圣的签上自己的名字,并牢记在心。
(发班级公约给每一组,签名)
乙:让我们齐读班级公约。
甲,乙:本次班队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路径


路径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写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了建筑设计中的难题的记叙文。
格罗培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景观建筑学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解决过无数个建筑学中的难题,留下了70多处精美的杰作。他堪称当代伟大的建筑大师。本文记叙他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了难题,即设计不出理想的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方案,但他思路开阔,极富创造思维特质,从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做法中获得灵感,终于解决了难题。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凡事不必总按旧的思路去做,如果能从事物自然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常常是的选择。
本文用一个偏正词组“路径”作标题。“佳”,好或美。“”就是的意思。“径”,狭小的路。“路径”,既指设计出了的路径,又指设计师解决路径设计难题时的思路是的。
〔结构分析〕
本文是采取纵式结构记叙的,共8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即将竣工时,各景点间的道路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格罗培斯受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启发,终于设计出迪斯尼乐园景点间道路的方案。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写得十分详细。先写正在法国参加庆典的格罗培斯接到催促路径设计方案的电话后,去地中海边清理思路;再写在途中,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无人售葡萄做法中获得灵感,确定了尊重游人自主选择的路径设计方案;最后写方案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景点间路径的思路给人的启发。
〔语意理解〕
“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竣工了,然而连通各景点之间路径的设计方案还没有最后敲定。”
“建筑”,指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大师”,在学问、艺术、体育等许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有辉煌成就,为人们所尊敬的人。这句话先说格罗培斯堪称建筑学领域的“大师”。又说迪斯尼乐园是大师精心设计,又精心施工的。这是在说迪斯尼乐园一定是精品。“然而”,文章笔锋一转,指出了景点间路径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一个精品乐园,却没有理想的景点间的路径,岂不遗憾?这句话是文章的开篇句,用转折复句形式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景点间理想的路径设计问题。
“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项目———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建筑学”,研究设计与建造建筑物的一门科学。“伤脑筋”,形容事情很难办,很费心思。前文提到,格罗培斯是大师级的建筑学家。业绩卓著,解决过无数建筑学难题,足见其才智超群。把这一句与前后文联系着读,我们可以感悟到两条,其一,本次路径设计确实难度太大,连才智超群的大师都难住了;其二,格罗培斯有严谨的设计作风,他不对付凑和,凡事都追求完美。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顺其自然,也许是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乎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自然”,本指自然界,在本文中指不经人为地干预的自然发展规律。“顺乎自然”,就是让事物或事情依其自身自然的情势自然地发展下去。“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哪个做法做才好。“顺乎本性”也是“顺其自然”的意思,这里的“本性”,指原来的性质或个性。“不失为”,还可以算得上的意思。这两句是从格罗培斯解决迪斯尼乐园路径问题总结出的富有哲理的体会。作者对这个设计过程作了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无所适从时,选择顺乎本性,可以找到的解决问题办法。这个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所谓“不知怎么办”或“无所适从”,都表明人们当时还没有找到规律。而“顺其自然”或“顺乎本性”,意在不要硬来,不要勉强按自己的主观臆想去解决问题,那样,肯定把事情做坏。“顺乎本性”“顺其自然”,就是按事物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之一。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无人售葡萄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给顾客、游客自主权,充分体现了“顾客就是上帝”这个经商理念。游客的选择,游客愿意走的路径,就是迪斯尼乐园的“本性”,就是乐园的“自然”,这就是“聪明之举”。推而广之,办各种事情,如果都能认真地遵循这种“顺其自然”“顺乎本性”的原则,那肯定都能办好。
〔写作特点〕
1.缘事悟理。
本文完整地记叙了格罗培斯遇到的设计难题,以及他解决难题的过程,记叙得很完整、很生动。但文章并没有停留在记事上,而是进一步引导读者从这件事中悟出哲理。文章就是按照这个立意来安排结构的,先写出现的难题,再写解决难题的过程,特别详细写大师从老太太自主售葡萄的作法中受到的启发。篇末点出从这件事上悟出的哲理,事在理前,理缘事生,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2.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文章一开始提出景点间路径设计方案没最后敲定,接着介绍格罗培斯业绩之辉煌,特别写他曾解决过无数个建筑难题。这时,作者才写路径设计难住了大师。写大师的才华成了“问题”的铺衬,“问题”的解决便更显其能。
大师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巧借老太太卖葡萄之道,使难题解决得举重若轻,所有这些铺垫,跌宕,最后成为总结出哲理的依据。小文虽短,一波三折,有事有理,耐人寻味。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给人自主选择的空间,是解决许多难题的好办法之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时,弄懂大师的路径设计思路的产生与法国南部老太太卖葡萄做法之间的联系。
2.学会写11个生字。
〔教学准备〕
迪斯尼乐园中卡通人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①教师出示几个迪斯尼乐园的卡通人物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入学习。
②请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介绍适当补充和总结,从而揭示课题。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⑵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以学生互相提醒的方式读准本课生字,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竣工、焦躁、奔驰、撒、草籽”这些词中加点字的读音要求学生读准。
③快速地再请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请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一边读,一边标记,思考问题的答案。提示学生抓重点语句。
②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补充问题的答案。
③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格罗培斯设计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格罗培斯的敬佩之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引导学生在弄懂“顺其自然”“顺乎本性”等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弄懂这段的含义和这段与全文的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⑷总结延伸。
①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请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从格罗培斯做法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③摘录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积累内化。
⑴能运用关联词“一……就……”、“只要……就”进行造句。
⑵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因为有初读课文的基础,教师可以检查的形式掌握学生认字情况,或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检查,培养学生自测能力。
⑵指导书写11个生字。
①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生字结构进行分类,然后说一说写这类字时要注意什么。如左右结构的:径、培、驰、滨、籽、研,要注意书写时左窄右宽,“斯”要注意左右匀称。
上、下结构的:罗、景、驾,注意上下紧凑。
②请学生到黑板上范写,或在练习本上书写。
③集体评议,教师范写个别难写的字。
4.实践活动。(练习)
以“走近迪斯尼”或“迪斯尼的故事”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资料
〔迪斯尼乐园〕1955年7月17日,全球第一家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向公众开放。迪斯尼世界的诞生,首先要归功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1964年人们开始筹建一座更大规模的游乐公园,这就是迪斯尼世界。经过五年营造,迪斯尼世界终于在1971年10月1日向公众开放了。迪斯尼世界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耗资7.66亿美元,占地面积达109平方千米,是一座老少咸宜的游乐中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路径


路径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写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了建筑设计中的难题的记叙文。
格罗培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和景观建筑学专家。他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解决过无数个建筑学中的难题,留下了70多处精美的杰作。他堪称当代伟大的建筑大师。本文记叙他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了难题,即设计不出理想的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方案,但他思路开阔,极富创造思维特质,从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做法中获得灵感,终于解决了难题。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凡事不必总按旧的思路去做,如果能从事物自然规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常常是的选择。
本文用一个偏正词组“路径”作标题。“佳”,好或美。“”就是的意思。“径”,狭小的路。“路径”,既指设计出了的路径,又指设计师解决路径设计难题时的思路是的。
〔结构分析〕
本文是采取纵式结构记叙的,共8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即将竣工时,各景点间的道路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格罗培斯受一位老太太销售葡萄的启发,终于设计出迪斯尼乐园景点间道路的方案。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写得十分详细。先写正在法国参加庆典的格罗培斯接到催促路径设计方案的电话后,去地中海边清理思路;再写在途中,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无人售葡萄做法中获得灵感,确定了尊重游人自主选择的路径设计方案;最后写方案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景点间路径的思路给人的启发。
〔语意理解〕
“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竣工了,然而连通各景点之间路径的设计方案还没有最后敲定。”
“建筑”,指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大师”,在学问、艺术、体育等许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有辉煌成就,为人们所尊敬的人。这句话先说格罗培斯堪称建筑学领域的“大师”。又说迪斯尼乐园是大师精心设计,又精心施工的。这是在说迪斯尼乐园一定是精品。“然而”,文章笔锋一转,指出了景点间路径设计方案还没最后敲定。一个精品乐园,却没有理想的景点间的路径,岂不遗憾?这句话是文章的开篇句,用转折复句形式提出问题———如何解决景点间理想的路径设计问题。
“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项目———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建筑学”,研究设计与建造建筑物的一门科学。“伤脑筋”,形容事情很难办,很费心思。前文提到,格罗培斯是大师级的建筑学家。业绩卓著,解决过无数建筑学难题,足见其才智超群。把这一句与前后文联系着读,我们可以感悟到两条,其一,本次路径设计确实难度太大,连才智超群的大师都难住了;其二,格罗培斯有严谨的设计作风,他不对付凑和,凡事都追求完美。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顺其自然,也许是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乎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自然”,本指自然界,在本文中指不经人为地干预的自然发展规律。“顺乎自然”,就是让事物或事情依其自身自然的情势自然地发展下去。“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道按哪个做法做才好。“顺乎本性”也是“顺其自然”的意思,这里的“本性”,指原来的性质或个性。“不失为”,还可以算得上的意思。这两句是从格罗培斯解决迪斯尼乐园路径问题总结出的富有哲理的体会。作者对这个设计过程作了更为深层次的思考,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无所适从时,选择顺乎本性,可以找到的解决问题办法。这个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所谓“不知怎么办”或“无所适从”,都表明人们当时还没有找到规律。而“顺其自然”或“顺乎本性”,意在不要硬来,不要勉强按自己的主观臆想去解决问题,那样,肯定把事情做坏。“顺乎本性”“顺其自然”,就是按事物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之一。格罗培斯从老太太无人售葡萄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给顾客、游客自主权,充分体现了“顾客就是上帝”这个经商理念。游客的选择,游客愿意走的路径,就是迪斯尼乐园的“本性”,就是乐园的“自然”,这就是“聪明之举”。推而广之,办各种事情,如果都能认真地遵循这种“顺其自然”“顺乎本性”的原则,那肯定都能办好。
〔写作特点〕
1.缘事悟理。
本文完整地记叙了格罗培斯遇到的设计难题,以及他解决难题的过程,记叙得很完整、很生动。但文章并没有停留在记事上,而是进一步引导读者从这件事中悟出哲理。文章就是按照这个立意来安排结构的,先写出现的难题,再写解决难题的过程,特别详细写大师从老太太自主售葡萄的作法中受到的启发。篇末点出从这件事上悟出的哲理,事在理前,理缘事生,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2.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文章一开始提出景点间路径设计方案没最后敲定,接着介绍格罗培斯业绩之辉煌,特别写他曾解决过无数个建筑难题。这时,作者才写路径设计难住了大师。写大师的才华成了“问题”的铺衬,“问题”的解决便更显其能。
大师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巧借老太太卖葡萄之道,使难题解决得举重若轻,所有这些铺垫,跌宕,最后成为总结出哲理的依据。小文虽短,一波三折,有事有理,耐人寻味。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给人自主选择的空间,是解决许多难题的好办法之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时,弄懂大师的路径设计思路的产生与法国南部老太太卖葡萄做法之间的联系。
2.学会写11个生字。
〔教学准备〕
迪斯尼乐园中卡通人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①教师出示几个迪斯尼乐园的卡通人物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入学习。
②请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介绍适当补充和总结,从而揭示课题。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⑵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②以学生互相提醒的方式读准本课生字,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竣工、焦躁、奔驰、撒、草籽”这些词中加点字的读音要求学生读准。
③快速地再请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请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一边读,一边标记,思考问题的答案。提示学生抓重点语句。
②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补充问题的答案。
③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格罗培斯设计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格罗培斯的敬佩之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引导学生在弄懂“顺其自然”“顺乎本性”等关键词语的基础上,弄懂这段的含义和这段与全文的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⑷总结延伸。
①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请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从格罗培斯做法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③摘录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积累内化。
⑴能运用关联词“一……就……”、“只要……就”进行造句。
⑵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因为有初读课文的基础,教师可以检查的形式掌握学生认字情况,或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检查,培养学生自测能力。
⑵指导书写11个生字。
①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生字结构进行分类,然后说一说写这类字时要注意什么。如左右结构的:径、培、驰、滨、籽、研,要注意书写时左窄右宽,“斯”要注意左右匀称。
上、下结构的:罗、景、驾,注意上下紧凑。
②请学生到黑板上范写,或在练习本上书写。
③集体评议,教师范写个别难写的字。
4.实践活动。(练习)
以“走近迪斯尼”或“迪斯尼的故事”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资料
〔迪斯尼乐园〕1955年7月17日,全球第一家迪斯尼乐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向公众开放。迪斯尼世界的诞生,首先要归功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1964年人们开始筹建一座更大规模的游乐公园,这就是迪斯尼世界。经过五年营造,迪斯尼世界终于在1971年10月1日向公众开放了。迪斯尼世界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耗资7.66亿美元,占地面积达109平方千米,是一座老少咸宜的游乐中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


教材导读:小学语文《白杨》写了列车上的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课文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像父亲一样服从祖国需要扎根和建设边疆的无私的建设者。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白杨导学案,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白杨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复习纲要”一文,希望“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复习纲要”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五年级写期中考试的检讨书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