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教案 > 导航 > 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那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回忆了骆驼队,着重从“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四个方面展开,把自己小时的呆傻天真表露无疑。作者借骆驼队表达了对童年的魂牵梦萦,依依流连。这是本文品赏的情感目标。另外,本文的描写以一个孩童的目光展开回忆,因此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体味感情的主要素材,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把自己的心与林海音的心紧紧交融在一起,达到和谐共鸣,付之动情吟读。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
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
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 慢慢地嚼 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 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 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 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fwR816.cOm同步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朗读相应的部分。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选择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洪春幸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冯琛莉)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汇总5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汇总5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本文是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单元训练重点】

阅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课文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地读写“毡帽、优质、咀嚼、铃铛、交错、沙漠、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2、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特点。

【授课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谈话法、重点突破教学法。

三、说学法

联想、感情朗读、默读、做批注。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轻轻地走进童年的记忆

1、创设情景,走进自己的童年。

激发“共鸣”应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上乘境界。教师若能善设机巧,让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共鸣”。如此学习课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林海音童年在老北京的生活,现在的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所以我安排了笑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来导课,进而欣赏作者的童年趣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这样导入: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无忧无虑又充满幻想。你小时候做过哪些有趣得事,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激发想象,走进作者的童年。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词语进行联想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课题是文眼,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审美特质的题目,却是不多见的。要抓住这一素材,展开一个凝练的、对全课的展开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联想环节,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林海音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她的童年里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

(2)这种形式的题目以前见过吗?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看实际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得到了不错的落实。学生凭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个性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点一——童年的快乐。应该说,这一理解与课文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怀念而感伤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们之间的差距为后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理解上还是在情绪体验上,既提供了一种铺垫,又提供了相当的增容空间,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多媒体能再现一种失去的场景,我用形象优美的画面,让人伤感的《送别》的音乐,转瞬间就把孩子们带回到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接着设问,其实,在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也无数次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课件1: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照片并配有《送别》伴奏)。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

(二)诵读感悟,深深地体味童年的往事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时巩固运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查字典,解决字、词的一些简单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都是我经常布置的预习内容。本课对于常识性的知识,应放手让学生在预习时自行解决。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我除了正音和范读一些难读的句子外,相机解决一些常识性问题问题。这些已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自行解决:

(1)拉骆驼的;(2)毡帽;(3)骆驼的反刍现象;(4)反穿大羊皮等。

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更认同钱正权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理性的培养。本课条理非常清晰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素材。我这样设问:“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往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能概括出,课文是以季节交替的顺序,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么几件事。从而领悟到了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俗话说,会讲的讲成一条线,不会讲的讲成一大片。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找好“切入点”,良好的切入点能“牵一发而动全文”,能“切”出兴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课堂。我选择了这样的切入点:“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反反复复多读几遍,好好品味品味,简单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堂教学实际证明是可行的,能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能紧扣文本特点,突出教学重点;能解决教学难点;能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坚持个性化理解,个性化感悟,个性化朗读。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阅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在四个片段的教学中,都采取了“默读——做批注——谈感悟——感情朗读”的教学模式。例:

学骆驼咀嚼

师:骆驼咀嚼有趣吗?来一起读一读。

师:看骆驼咀嚼,林海音的牙齿怎么也动起来了呢?

师:你认为这个时候的林海音怎么样?

师:这份天真,这份好奇,你能读出来吗?

师: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你认为42岁的林海音再看到骆驼,还会学它们咀嚼吗?为什么?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和爸爸争论骆驼脖子上系铃铛的原因

(1)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现实的,而当时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充满诗意的。来读一读,读出这份天真、幻想和诗意。

(2)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在想什么,笑得又是什么?

(3)你同意谁的观点?

(4)我们来对读一遍这个片段。

(5)42岁的林海音再看到骆驼,再听到驼铃声,还这样想吗?读这一段话: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

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语文学习有一个广阔的空间,拓展材料的运用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是问,总是问!”最能体现童年林海音的天真好奇,但文中却寥寥数语带过,学生不好体会,所以再次增设了一份《我们看还去》中的问爸爸妈妈什么是贼的材料。这份拓展材料在不遏制学生想象力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信息,解决了难点。

1、大家看这件事:谁来读读?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2、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课文,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

生:

3、既然“总是问,总是问!”想一想,她还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

1、既然“总是问,总是问!”她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的。在《城南旧事》里,有这么一个情景,指名读一读。

课件5:

2、林海音为什么“总是问,总是问!”呢?

3、人到中年的林海音,这样的问题还会再问吗?

这一在每个片段反复追问的问题,把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使学生和文章、和作者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课堂上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学生的理解和心灵的感悟,在这一片段中,和文章、作者靠近了,结合了。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弥漫课堂,充溢心灵。

4、再读这段话。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这段话是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主旋律,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的过程中,品悟“童年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这段话不只是形式的简单重复,学生的理解感悟也在一次次地加深、升华。这是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在教学中,这段话一共让学生朗读了四次,达到了熟能成诵的效果,丰富了语言积累。应该说,开始时学生的诵读是比较被生硬的,一定程度上游离在课文情绪场之外。而到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入情味味。这种感悟和朗读的提升,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地实现的。

(三)提炼主题,感伤与怀念

适时地引导学生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既是理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又能交给他们一定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引导的:齐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哪些景色和人物啊!”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课文,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板)深深的怀念淡淡的感伤

阅读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我总是适时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推荐经典图书。《城南旧事》当然在推荐之列。这本书老师看过,里边有生活悲惨的妞儿,有命运凄惨的秀贞,有她想念着的荡悠悠的秋千,还有那那毛茸茸的小鸡,希望大家有机会好好读读这本书。

最后,再一次回归主题,读出感悟:这篇文章就是《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再来读读课题,读出作者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五、说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非常美,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这种遥远的回忆、感伤的情绪,似乎必是(如佛经所言吧)经历过后方能领悟得了的。学生能感悟到几分,开始我心中也没有底,但是在课堂上,裆学生的朗读中已渗入了那么多的不可名状的感触,文中那种无法言表的情绪被学生充分地体贴着。它们自然而然也就总结出了“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这一主题。这正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也是我力求想让学生感悟到的主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2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三.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提问上节课内容。结合板书

看、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

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队

二、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1.作者是怎样描写骆驼咀嚼的?

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最有意思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1,观察仔细

2,我喜欢骆驼

3,看得很投入

请个别学生带这种喜欢的感情阅读本段。

2.总结学法:板书

读--画,写--朗读

3,请大家依照这种方法,分组学习下面的部分(提生说,读句子,品感情,朗读

三、学习最后两段课文,体会怀念之情

师过度句: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着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过度句: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在一起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师总结: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现在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在这淡淡的感伤的背后,我们更多的感受到了什么?

对童年的留恋,怀念(板书)

四、老师范读,学生品读。

五、感受作者的忧伤,欣赏歌曲《送别》

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作者那对童年的怀之情吧!请欣赏《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x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冬阳·童年·骆驼队》。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组第6课,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这篇课文有种浓浓的回味和追忆的感觉。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个准确的把握,对于学生情况也要做到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本次课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五年级的,他们已经能够读懂基本的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但是对于情感体会的过程和准确把握还不到位。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1.认识“毡、卸、咀”三个生字,会写“嚼、袄”等九个生字;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读懂课文,看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反复阅读中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恋。

五、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会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会打开PPT(播放背景音乐《童年》)请同学们看看我展示的课文标题然后进行提问:看到这个标题同学们会想到什么,猜猜是什么意思,待同学们发表完自己看法我会在此设置一个悬念,然后带领大家进行学习,验证一下自己猜测的对不对。这样的导入既可以很自然的进行新课教学,也能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让大家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完后我会让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查完后还不理解的用圆圈勾画老师讲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解决完生字词后我会请同学来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是对文章进行大体了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次朗读,深入体会。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不待老师讲。鉴于此,本环节中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在上次阅读的基础之上再次仔细读,读完之后找出文章围绕骆驼写了哪几件事,写这些事是为了体现什么?学生不一定每件事都能找出来,那么在这里我会设置同桌互相合作,交流来找这四件事。四件事情找出来就要从中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设置小组讨论找出写每件事时所用的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具体设置如下: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写出来时间很快过去,自己交替,但是骆驼却再也没有了,其实也是在说已经逝去的童年生活再也没有了。引导学生在一次一次的阅读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情感。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有些句子不太好理解,这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3分钟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鼓励组内每一位成员都能自勇敢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注意时间的把握。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有所思,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有感情地朗读、谈学习后的感受。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好词好句,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哪些事情以后想起来可能会念念不忘。我将适时进行指导补充。

第五环节:作业小结。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所以我会给学生布置如下书写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2.写一件自己认为有趣的事。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冬阳·童年·骆驼队

好的板书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看来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多重教学方式,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4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送别》,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生:我知道,它的名字叫《送别》。

师:对,这就是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系列小说《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曲《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啊。今天,我们来学习林海音的另一篇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

(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脑中出现的是在冬天暖暖的阳光下,一队骆驼缓缓的走过……

生:一只只高大的骆驼走在冬天里的阳光下,洒下一路铃声……

生:……

二、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的童年生活。

生:我知道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段。

师:哪些事情呢?

生:看骆驼咀嚼。

看骆驼脱皮毛。

关于铃铛的遐想。

怀念骆驼队。

三、品读感悟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品读感悟,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师:在刚才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喜欢课文中描写作者看骆驼咀嚼的这个片段,小英子在学骆驼咀嚼时的样子很可笑,写出了小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很像我们。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它描写骆驼的样子很细致,使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善于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的是关于铃铛的联想的这段,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同时也写出了孩子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特点。

师:是呀,大人的总是比较客观,在他们眼里,驼铃响是为了驱赶狼,而小英子却不同,她觉得是拉骆驼的人是因为旅途太寂寞,在漫漫黄沙里摇响铃铛可以增添情趣。同学们说的精彩极了,好,大家继续畅所欲言。

生:我喜欢作者问妈妈骆驼的去向,妈妈回答不上来,骂了她这一段。它让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不明白的事情,可大人对我们的发问却没有太大的耐性,不但没有好好引导我们,反而是对我们加与训斥,结果我们怕了就不敢问了。

师:你说的话真令我感触,说到这里我也很惭愧,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可是对孩子的问题往往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没有好好的去引导他,有时候甚至很不耐烦的呵斥他。爱发问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我们无意间的一声呵斥,就把一个伟大天才给扼杀了。现在真的觉得大人真的应该多走近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好,谢谢你说出了孩子们真心话,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提了一个醒了。

生: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它写出了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时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我们现在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转眼间童年也会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美好时间,珍惜美好童年。

生:……

(品读、欣赏优美文段)

四、拓展延伸

师: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林海音的这篇优美得散文正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主题。学习了这篇散文,你又想到自己童年生活中那些有趣或者难忘的经历呢?

(同桌互相说说,再派代表汇报)

生:我想起了五岁那年,有一次妈妈买了西瓜,我馋极了,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把西瓜籽也吞进去,妈妈说西瓜籽会在肚子里生长,把肚皮撑破的,外急得哭起来……

生:我想起九岁那年,我看《猫和老鼠》的卡通片,看到猫披着一张毛巾居然能当翅膀飞起来,我也就披着床单学着猫的样子,站在衣柜顶上飞下来,结果把自己摔惨了。

师:你的冒险精神真令我钦佩哦,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鼓励大家要又创新和实践精神,但也要注意安全,因为生命无价啊,你明白了吗?

生:知道。

生:我也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傻事,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看到过年这么热闹,怕它过去,就死活不让家里人把日历撕掉,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留住春节。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了林海音这篇写她童年往事的散文,还听到了同学们好多真真切切的童年趣事。童年的故事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几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有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难忘。希望同学们把握好我们的美好童年,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后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并写写自己的童年往事。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的遐想

看骆驼脱皮毛

怀念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5

听了王慧老师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很受启发。这节课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悟出人生的道理。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

1、教给学生方法,授课思路清晰。

在揭示课题后,王老师就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读书应会找要点,读课文,其他同学用书中句子概括,这就教给了学生把握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的一种读书的方法,从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让学生逐渐深入文本,加深情感体验。

王老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逐渐深入文本,加深情感体验。如在品读“看骆驼咀嚼”这一段时,让学生反复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看呆了,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于是王老师先让学生感悟骆驼咀嚼是多么有趣。想象出骆驼的上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吃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悠然自得、其乐无穷,于是作者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起来。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联想中理解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情境,感受到骆驼有耐力,有韧性,耐得住寂寞。

3、把课堂放给学生,收放自如,营造良好氛围。

王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体现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理念,讲完“看咀嚼”部分,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会,然后交流展示。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学习“谈驼铃”一部分,感受骆驼耐得住饥渴、寂寞后,从反复读中悟出在生活中要沉得住气,有耐性、忍性、韧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是水到渠成。

总之,王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味道,给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生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
   
童年的发现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同学提出自身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同学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同学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考虑: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研讨交流,理清脉络: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⑷ “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安排作业
用自身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同学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⑴ 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⑵ 引导同学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身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办。”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同学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发明”“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沿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身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安排作业
1、写一写自身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练习设计】
1、写出近义词:
祸患── 迷恋── 妨碍──
2、写出反义词
轻盈── 澄澈──
3、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
1、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2、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自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3、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
4、繁殖:生物发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5、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童年的发现


这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童年的发现》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的题目是“童年的回忆”,是命题作文。要求写的内容还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是自己小时候亲身经历过的有趣的事都可以写,习作的提示和要求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两段文字,二是一幅插图。
第一段文字是强调这次习作的范围是“童年都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要求回忆之后,写一件事,重点是有趣的事。
第二段文字是交代本次习作重点是要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而且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自己感到有趣在哪里。
插图是小同学在钓鱼、画画、捉蝴蝶,目的是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告诉同学都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可以写图上的内容,也可以写图上没有的内容。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把事情的经过写生动、写具体。
2.突出一个“趣”字,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个性化,内容要真实。
3.培养学生感受童年的欢乐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把有趣的地方作为重点,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准备〕
自己童年的照片、物品。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1)放歌曲《童年》给大家听。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歌里主要唱的是什么吗?
(2)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出示插图),也许你曾在溪边垂钓,也许你在公园观察捕捉过蝴蝶,也许你在大自然中描绘过美丽的图画……今天,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2.明确要求,指导写作。
(1)读题目,明确本次习作为命题作文。
(2)指名读习作要求,思考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几点要求。
板书:
童年的回忆
写事(回忆经过)———时间、地点、活动的经过、结果。
抓重点(趣)写自己内心的感受。
3.构思习作,口头叙述。
(1)拿出你童年时的照片或玩具,回忆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一件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展开评价,注意评价依据应围绕板书内容。(学生可以把“趣事”完整叙述,也可以选择精彩部分讲给大家听。)
4.动笔写,教师巡视。
(1)学生把自己刚才的构思内容写下来。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习作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要求,可以先写出“趣事”的重点部分,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
5.朗读欣赏、评比奖励。
(1)写完找学生在全班朗读,引导学生展开评议,注意围绕重点进行评价。主要找出优点,可以婉转提出不足。
(2)学生自己修改,在查缺补漏中完善自己的作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教案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作者9岁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堂上作者想起自己9岁时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因而当众受罚。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此引发思考及老师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部分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叙事中,作者的意识在飞快地流动但脉络清晰,所叙之事也环环相扣,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是一篇向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胚胎、随心所欲”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 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发现的;引导发挥想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创设情境,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当我们渐渐长大,童年便如风中的羽毛越飘越远。但是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常常会萦绕心头,久久难以忘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童年的发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由朗读文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概括交流:课文写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后来因这一发现被老师误解受到惩罚。)
哪些段落是写我发现的经过?(3-12段)
哪些段落是写我被老师误解而受罚?(13-18段)
三、了解“我的发现。”
(一)理解:胚胎。
出示解释(有条件的可以展示胚胎发育图片):胚胎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了解“我”发现的规律。
1.课文中有一句话,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请你找到句子读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现。
2.出示下面两句话,比较。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九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表达一个具体,一个简洁。
3.指导朗读。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1)师补充进化论知识:这种“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的理论叫——“进化论”。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个发现被恩格斯誉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谈感受:学到这里,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费奥多罗夫——了不起(自豪,骄傲)!
(3)朗读句子。
四、学习第二段——“发现的过程”。
(一)了解发现的经过。
胚胎发育规律是怎么被费奥多罗夫发现的呢?请认真读3-12自然段,想想“我”的发现经历了哪些过程,把每一个过程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
(二)交流。梦见飞行——请教老师——探究猜测
(三)精读发现的步骤。
1.学习发现经过之“梦见飞行”。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梦想的奇妙。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想象梦境,谈感受。
(2)师引读并拓展说话,感受作者“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富于幻想。
师:我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
飞过——(生:街道上空);
飞过——(生:白桦林梢头);
飞过——(生: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
飞过——(生自由想象说)。
我想去哪里就飞到哪里,真是——(用课文中的词)“随心所欲”。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发现经过之“请教老师”。
过渡:“我”和同学经常在梦中飞翔,我们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便去请教老师。
(1)同桌分角色读读我和老师的对话。
(2)请“学生”说说:你一个接着一个提问,当时是怎么想的?
请“老师”说说:你刚才与学生的谈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习发现经过之“探索猜测”。
过渡:老师的答案并不能令我满意,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对于“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这个答案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出示句子:“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为了解开人是怎么来的谜底,他是怎样研究这条鱼的呢?他翻来覆去地在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2)朗读这句话。
4.再次感受作者的自豪,朗读。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发现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费奥多罗夫一想到这个发现他就会从心底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五、小结;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费奥多罗夫发现胚胎发育的经过,让我们来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二、学习第三段——“误解、受罚”。
过渡:三四年过去了,六年级的一堂生物课上,这个发现在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作者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而当众受罚。
1.创设情境想象,感受“受罚”的情景。
1)出示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钱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2)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如果当时老师继续问下去,容我解释,我会如何应对,同学又是什么反应,教室里又会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请你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
3)学生想象,练写。
4)交流。
2.理解难句。
老师误解了我,同学们嘲笑我。这时候,费奥多罗夫会想些什么呢?
1)出示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2)读句子,理解。
3)讨论交流。
经历了曲折的探究之路,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规律,在我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啊;被老师轰出教室,被同学嘲笑,这就是我受到他“驱逐和迫害”。
4)感受作者的精神。
出示句子,填空补充: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但是……”
5)小结:小朋友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驱逐还是迫害,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挫折,都牵绊不了费奥多罗夫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究的脚步。多么乐观,多么幽默,多么顽强!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学到这里,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交流。)
2.小结:作者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执著探究的孩子。
3.出示简介。费奥多罗夫:俄国天文学家,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也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费奥多罗夫学问渊深,博览书史。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他在哲学、自然科学、艺术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 。
四、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侯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也许这正是你研究创造的开始。所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用你这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世界,享受发现的快乐。
作业:在追求科学的路上,科学家受迫害的事例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读一读。
2、本课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可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读课文,力求多读几遍。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读读议议。
3、本课的重点是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通过读议,要让学生明白,“我”童年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
4、课文中的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可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时,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读读课文,弄清这两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师可相机点拨。
〖《儿童诗两首》〗
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一、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二、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一文,希望“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优秀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