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下册教案 > 导航 >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

六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

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

(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教师巡视。

(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

(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

(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

(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

(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提问:这段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与刚才大家的讨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6)小结。按照卫星的用途,可以将卫星分为三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4.巩固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体会?

5.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搜集有关卫星的邮票、图片和宇宙飞船的的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召开了科学讨论会,学习了书上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人造卫星分哪几种?各有什么用途?

(2)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共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2.继续研究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1)谈话:上次要求大家回家继续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下面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搜集的情况。

(2)提问:你们又搜集了哪些资料?

(3)先来看看邮票中有关卫星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卫星的邮票?邮票上面讲的是什么内容?

(4)将邮票展示给大家观察。

(5)小结。

(6)提问: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卫星的图片?

(7)谈话:观察卫星的图片。

(8)提问:图中是什么卫星,它有什么特点?

(9)小结:有关卫星的图片很多,图片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书上的两幅图片分别是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3.了解不同的卫星的不同用途

(1)谈话:同学们看教材上的四幅图片,说出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2)教师提问:同是卫星传输的信息图片,我们看到的图片为什么完全不同?

(3)学生猜测,形成假设

可能是卫星的种类不同,或者是卫星的功能不同等等。

(4)教师出示相关资料,供学生学习。

(5)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6)教师小结

不同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书中的几幅图分别是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所拍摄的照片。

4.总结我们知道的人造卫星和用途

(1)提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道了哪些人造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谈话:请大家将自己所知道的填写在课本的54页。每总结出一条,就给自己评一个“优”。看谁得的优多。

(3)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巡视。

(4)学生汇报

(5)小结: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卫星有不同的用途。

5.了解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1)提出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宇宙飞船?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谈话:说说你所知道的载人宇宙飞船的情况。

(5)看书55页,学习宇宙飞船的资料。

(6)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7)小结:

6.设计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1)提问:通过学习我们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人造卫星或者宇宙飞船呢?

(2)谈话:把自己的设想画出来,并取一个名字。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4)展示作品,展示时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5)教师小结学生的设计情况。

7.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2)提问:你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有了哪些了解?

8.布置作业

回家搜集运载火箭的资料。

fwr816.coM编辑分享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与动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太阳与动植物”的主题活动,意识到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讲述:太阳离我们虽然十分遥远,但它与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你们知道太阳与动植物生命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吗?

二、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植物一生的图片资料。

2.提问:在植物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太阳起到了哪些作用?在这幅图中作简要说明吧。

3.教师指导学生从光照与温度两个方面对植物一生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进行交流。

4.讨论: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

5.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6.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7.教师进行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动物生命活动的音像资料。

2.分析音像资料中动物的生命活动。

3.讨论: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呢?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6.组织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简要的记录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7.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失去了太阳的光和热,地球上还会不会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呢?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生物链的角度确定太阳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3.讨论:以草原群落为例,分析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关系。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二、收集整理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科学小论文

1.提问:关于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吗?

2.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汇报。

3.提出科学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

4.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5.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科学小论文的资料收集工作。

6.指导学生完成科学小论文。

7.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交流和评比。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月相的成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2.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

二、教学准备

大白纸、记号笔、黄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

(2)提出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3)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

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

3.设计模拟实验

(1)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

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

③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

(2)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

1.进行模拟实验

(1)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假设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2)教师巡视、指导不同小组进行实验的情况。

2.汇报实验情况

(1)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

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要怎样修改?

3.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思考: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4.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

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歌声与微笑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2、欣赏歌曲《爱星满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歌颂爱心,培育爱心。

2、能自主学唱歌曲并设计歌曲的演唱情绪,力度等;合唱时声部和谐、声音优美。

3、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划分,并通过歌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导入

1987 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善良的家庭女主人,一位是身患白血病的小保姆,姑娘在女主人和邻里的关怀、帮助下战胜了病魔,他们共同述说着这一动人的故事,随即《爱的奉献》歌声响起,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所有的电视观众,歌曲中的"只要你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早已唱遍了了全国。

这一单元的名称是"爱满人间",我们必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哪怕是做一件小事能使别人得到帮助,我们也应该坚持去做,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目的之一。

这一单元的四首歌曲都是有关爱心的,有的表现朋友之间的爱,也有表现全人类的爱,本节课我们先来学唱《歌声与微笑》。

2、学唱歌曲

(1)听一遍范唱录音。

(2)这首歌同学们早就听会了,但今天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歌曲的歌词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师生共同讨论)

第一部分实际上只有两句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歌声与微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绘了"友谊花开遍地香"的情景。这首歌虽然短小,意义却真不小。

(3)随教师的琴声学唱第一部的歌谱(因为此歌大多学生已经会唱,所以可以先学唱歌谱),随后全体学生共同学唱歌唱部分的第二声部歌谱,应特别注意"3-#5"处#5的音准 。

(4)学唱第一乐段的歌词,因学生已经会唱,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声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压着唱,四拍的长音要唱够时值。

(5)学唱第二乐段的歌词,重点放在第二声部(特别是最后两小节)。

(6)二声部合唱,是男女声各有一半唱第一声部,另一半唱第二声部。

3、欣赏歌曲

(1)初听《爱星满天》的录音。

(2)师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重点是"世界就是美丽的天空""我们就是美丽的天空,颗颗爱星像满天的星星" 。

(3)复听。

(4)划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内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5)再次欣赏,鼓励学生轻声地跟着录音哼唱。

4、小结

这节课开始我们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我们要牢记这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背唱《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也能背唱第二声部),请同学们在课外多加练习,同时考虑为这首歌曲创编集体舞的动作。

小学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明与暗》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静物台

4、投影仪

5、范画两幅

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二)新授:(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师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四)主动参与(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四、欣赏讲评(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

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六、拓展: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

教学反思: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学生在课上都能认真观察,仔细写生,因为初次接触素描绘画,所以有的学生还不太能绘制线条,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型掌握得还算可以。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与人类


第三单元

太阳与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能与人类活动、生存、发展的关系。

2.知道太阳能对人类的作用,并体会到人类开发新能源的重要。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6.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二、教学准备

1.投影仪、学生收集并阅读有关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2.烧瓶、酒精灯、方座支架、玻璃杯、单孔橡皮塞、玻璃弯管等模拟水循环实验的器材。

三、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太阳对人类影响的事实。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物质变化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的人类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太阳对人类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将大家汇报的成果记录在教材第36页下面的空白处。

5.提问: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6.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光和热这两种形式反映太阳对人类的影响进行总结。

(二)认识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1.提问: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是怎样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能量转换是太阳与人类活动联系的重要方面。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了太阳与动植物、水和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些事物或现象与能源矿产、与电能、与人类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人类活动复杂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7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阳能。

第二课时

(一)认识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会怎样?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能源矿产的形成、流水发电、风力发电等方面深层次的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没有太阳人类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7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各种能量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实证研究

1.谈话:你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过程吗?

2.学生思考并提出各自开展模拟实验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想法。教师就学生的发言在思考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给予积极肯定。

3.提问:如果这节课以水为例来做相关的模拟实验,这个模拟实验该怎样做?实验的模拟现象应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后,教师介绍实验模拟的方法:

(1)在烧瓶里装三分之一的水,用带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口,装在方座支架上。铺好石棉网,下面放酒精灯;

(2)在另一个方座支架上安装一个玻璃杯,杯口朝下,正对玻璃弯管出口;

(3)点燃酒精灯,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时,弯管口向玻璃杯中冒“白气”;

(4)玻璃杯内壁上逐渐积满小水滴,由小水滴又形成大水滴,从玻璃杯口一滴滴地滴下来。从而说明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积聚成大水滴时就下落,形成“雨”。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6.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其在实验中的发现及思考。

7.教师总结水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指出水循环不仅为人类带来电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能食用的淡水和生产用水;陆地上有了水,植物生长、动物繁殖,给了我们吃的、用的;水循环形成的江河给我们提供了水力资源和航运之便,水循环能改善气候……当然,如果这一切缺少了太阳,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糟糕。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手指


5* 手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藏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Xk b1. com新课 标第 一网
1.出示研读主题: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一文,希望“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人造卫星与飞船》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六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