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蓝天杯”教学设计三等奖

fwR816.cOm同步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西湖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开放自主、欢快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欣赏情趣,调动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材解读:

苏教版第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本文是本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一篇文章。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

(二)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2、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资料、及图片,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收订和处理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1、(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一定都看到了上面这句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出示句子)“苏杭”指哪里,你知道吗?(板书:杭州 “杭”是生字,跟读)。

2、你觉得天堂是什么样的地方?而西湖(板书: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3、天堂是非常神秘、令人向往的、像仙境一样美好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就说明苏州、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你知道吗,杭州向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称。(出示文字)指名读,齐读。这句话中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吗?(理解:素有 选择词义)

4、你去过杭州吗?杭州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景点是哪里呢?(板书课题)西湖给你留下了哪些美的印象?(和学生多聊一聊)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出示文字)

5、齐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镶嵌 结合生活中妈妈的戒指理解)

(先让去过杭州的学生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聊一聊对西湖的印象,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让没去过西湖的同学对那里产生了想了解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图文结合,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的摄像图片去游览一下西湖,好吗?请大家一边看一边听课文录音,等会儿请大家来说说看过之后的感受。(播放幻灯片,同时播放课文录音)

2、生谈感受。

(通过幻灯片的放映,课文的配音朗读,让学生游览西湖,感受西湖的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了较真切的感受,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

3、小朋友都听得很认真。有些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来读了,那就读吧,读的时候要做到: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碰到生字组成的词语多读几遍,并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如果不理解,可以轻轻用铅笔打个问号;(3)读完后标好小节。

4、检查自学效果: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怎么样。

(1)出示词语(带拼音):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素有 连绵起伏 淡 犹如 格外

漂浮 掩映 一般 令人心旷神怡 夜幕初垂

①重点指导:前鼻音:绵、淡、掩、般翘舌音:初 后鼻音:令

②去掉拼音读。

5、了解大意:小朋友都很聪明。现在请4个小朋友来读课文,边读(听)边想: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板书:山峦 湖水

湖堤 小岛

华灯 )

6、教师描述引读,初步学习第1节: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①学习生字“素”,理解“素有”的意思:

字典上共有 种解释:abc这里选第种。

②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为什么西湖会被称为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下节课再学习。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换一换:绵——棉 犹——优、忧 浮——乳 掩——淹

加一加:令——铃、岭、冷、领

2、如何把字写漂亮?

重点提醒:掩:左窄右宽,“大”要舒展,盖住“电”;

般:注意“舟”的笔顺;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几”;

初:左右部分的起笔一样高。

四、作业:

1、钢笔生字描红。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板书: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风光吧。看,远处就是西湖!

1、出示“西湖”的图片。

(1)眼前的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柳丝轻拂的图片)(学生自由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自由读第二段)

思考: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看到了什么?自由读书

a:你觉得这山怎样?(板书:山峦)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引导理解:层层叠叠,读一读、连绵起伏、)这连绵起伏的山颜色也很有层次,(看图引说,这山绿,--有浓--有淡:让我们看了感觉就像一幅优美-----)

( 那你能把这优美的景色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齐读。)通过你的朗读,真的使我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b:你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湖水)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你觉得水怎样?美在哪里?

“犹如” 可以换成“好像,仿佛”,"硕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湖面看作“银镜”?

静静的湖面有了这白鸥,显得更有生趣了。你能把这两句读好吗?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指名读,齐读。

2、站在湖边眺望,真是远山近水皆有情。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让我们一起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吧!(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这美丽的山水景色)

3、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名字--西子湖。西湖之美,使人赏心悦目。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电脑出示画面)

1、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点呢?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你喜欢的景点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呢?

2、文中写了哪些景点呢?所有这些景点都在这绿色的镶边之中。(看,出示图片,绿色镶边)

你喜欢西湖中的什么景点呢?

a:十里名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颜色很美,看多么秀丽雅致的孤山啊!)小结:西湖周围全都是葱葱郁郁的树木。孤山在碧水之间,显得格外秀美,它并不险峻,十分典雅。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它的美吗?(指名读)

b: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这里的白堤和苏堤就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轼两位诗人。(板书:湖堤)

似青绸绿带的长堤在漂浮波动的水面上,有着一种动态的美(朗读体会)

c;湖心——仙境一般。(朗读体会)小岛在树木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十分迷人。(板书:小岛)

d:这连绵起伏的群山,水平如镜的湖面,秀美典雅的孤山,似青绸绿带的湖堤,树木掩映下的小岛,仿佛仙境一般。看了后我们感到十分舒畅,真是——“心旷神怡”啊!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读最后一句。

小结:你还知道哪些景点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介绍一下搜集到的西湖景点。(曲苑风荷 柳浪闻莺)

3、说话练习: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 )

4、我们一起把第三段有感情地朗读好吗?

西湖的美景使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每当秋高气爽,湖面平静如镜,明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景象。现在,请随我一起去游赏月下的西湖吧! (板书:夜游)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1)游客们,月下的西湖美吗?你们看到了什么?

华灯倒映在湖中比作什么?朗读这个比喻句。(板书:华灯)

(2)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琴声(板书:琴声)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2、指名读(电脑出示画面)

3、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4、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同学们,置身西湖,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

齐读第一段。

五、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 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情:清冷 孤独 寂寞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天门山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相关《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雀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雀》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出示挂图: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语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导体会: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欢山雀吗?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蜗牛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蜗牛》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蜗牛的看法的转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
教学难点:
品味词语,了解蜗牛的“胆小”,体会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作者由嘲笑到“敬佩”的心里变化。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歌曲录音《蜗牛与黄鹂鸟》;《蜗牛童谣》、蜗牛爬墙录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发情趣。
 2.认识生字。
 3.熟读课文。
 4.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听:院子里,邻居家的小姑娘青青,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摆动着地上的一只小蜗牛,口中还念着“蜗牛、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问:你们见过蜗牛吗?会唱这首童谣吗?
板书课题:蜗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蜗牛》。
学生齐读课题。
问:你喜欢蜗牛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导入:打开书,看看作者对蜗牛的看法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会。
 3.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抽读字、词卡片。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整体感知:
指名回答:作者对蜗牛有什么看法?
四、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会转变看法?)
五、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检查。
 3.师生研究难记字:
 痕:里面不是良,不要加点。
 稍:与“梢”区分。
 袋:右上面不要加点。与“代”区分。
 畏:下面左边不要加撇。
 免:与“兔”区分。
 熟:与“热”区分。
 悉:注意读音是一声。在词里读轻声。
 4.师生研究难写字熟:
(1)分析间架结构,找出最难写的部分。
(2)重点观察位置。看看怎样写紧凑。
(3)练习书写,展示、互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查找关于蜗牛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检查字词,理解课文,学习三、四自然段,理解词语,体会蜗牛的“胆小”,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抽读卡片,巩固读音与字形掌握,强调易错处。
 2.听写字词。
 3.学生互查,改错。
二、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作者开始认为蜗牛胆小,还嘲笑它。那么作者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默读,画出相关语句。
三、朗读感悟:
指名发言: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蜗牛“胆小”?
同学补充,教师点拨:
 1.课件出示学生谈到的语句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出蜗牛胆小的样子?
 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
 通过评议、追问、比赛等形式理解“总是”、“藏”、“圆圆的、螺旋形的”、“不肯”等词。使学生感到,蜗牛很少出来,尽管它的壳很安全了,它还是不肯出来。从而感悟到蜗牛的胆小。
 板书:总是藏不肯出来
 [此处设计意在以读带讲,培养学生倾听、评价别人的能力]
 2.课件出示学生找出的语句,让学生仔细品读表现蜗牛胆小的词语:
 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
 “巡视”一番,直到发现四周没有一点儿危险,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会立即把头缩回去。
 理解“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等词语。
 [此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在品味过程中,通过想象、表演、比较等方式理解蜗牛的小心谨慎。]
 3.板书:
“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
 4.总结:
 板书:出壳前、出壳、回壳。——胆小
 5.体会作者感受:
 所以作者才怎样想?
 出示课件:
 嘿,真是个胆小鬼!
 齐读这一句。
 6.连读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蜗牛
 出壳前总是藏不肯出来
 出壳探、东张西望、直到、
 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胆小鬼
 回壳轻轻、立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四、五自然段,理解蜗牛的精神,感受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随着作者的观察,了解到蜗牛实在是胆小。下面我们再随着作者感受一下他的敬佩之情从何而来?
二、研读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最另你敬佩的语句或词语,想想你敬佩它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练习朗读。
(1)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2)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
(3)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
 4.再读4、5自然段,画出表现作者态度的语句,体会感情变化。
 不耐烦——担心摔坏——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5.两人合作朗读:一人读描写蜗牛的语句,一人读描写作者的语句。
 6.小结:小小的蜗牛面对垂直向上的高墙,经过摔落的打击,却毫不退却,坚持到成功,怎能不让人敬佩?
三、理清写作顺序,理解作者对蜗牛的喜爱。
 1.引导思考:文中除了写蜗牛的部分,还写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1、2、6自然段,想一想从这几段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3.这几段与描写蜗牛有什么关系?不写可以吗?
 4.小结:正因为作者平时善于观察,才能感受到蜗牛的“胆小”和“不懈”。才能把蜗牛描写的生动、具体。
四、资料交流:
你们收集了哪些关于蜗牛的资料?
展示资料:
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蜗牛
蜗牛我
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不耐烦
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担心摔坏
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一文,希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行”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