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师恩难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师恩难忘。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那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师恩难忘”,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3-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一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师: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学出众)

3、细读第二段(第3--7自然段)。

②师: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生: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他再给一年级上课。

③师: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生:他把《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

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学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

(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

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人了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生:我听得人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上下文"身临其境"的意思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⑥师(指图):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娓娓动听的讲着故事,孩子们听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

生交流:

“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乱折花草树木,美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我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那首小诗。”

“田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听田老师的课一点都不觉得累,是一种享受。”

“听田老师的课,我感到很快乐。”(板书:快乐 知识 道理)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出示:“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了--(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也这样来说一说。

生1: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懂得了上知个道理。

生2: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一次快乐,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感受到了上千次快乐。

生3:如果说一个故事就是一滴春雨,那么上千个故事就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读读文中的这句话。(生读)

师:老师的故事是春雨。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的心田。再来读读。(生再读,找到春雨的感觉)

师:在密密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一起读。(生齐读)

师:在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慢慢地长大,可田老师给我的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刘绍棠的介绍请大家看一看。

出示: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 简介

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生对刘绍棠取得的成就不断发出赞叹)

师:你还想说什么吗?

生: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许和田老师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田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才使他对文学这么感兴趣。

生:是田老师为我的成功铺平了道路。生:是田老师带我进入了文学的殿堂。

师:刘绍棠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原来取什么题目?(《老师领进门》。)

是什么意思?

师: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的故事,那是感激、是幸福,更是四十年来不能忘记的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齐读):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老师,望着白发苍苍,恩重如山的老师,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读读课文的八九自然段。

师:此时的我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而且已经是个大作家了,为什么还行小学生一样的礼?

生:在我心目中,老师的教诲之恩是永远也忘不了的。见到老师,非常感激,所以恭恭敬敬地行礼。

生:在我的心中,小时候田老师是我的老师,长大了田老师还是我的老师。

师: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

生:终身为父!

生: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我永远记在心中,我永远尊敬老师。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小节,感受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5)小结并板书。

难忘:像40年前行礼深深感谢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听写句子。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本文生字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歇歇脚

恭恭敬敬:春雨点点:

3.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与之搭配的词语有:讲故事、说话、唱歌、歌声、声音)

王林的口才真好,她,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身临其境……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仿佛,直到时钟的"丁当"声把我"唤醒"。

fwR816.CoM阅读延伸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所见


设计理念

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重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 抽背学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 介绍作者袁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 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2 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 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 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到的?

2 练读第二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 指导朗读整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

1 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 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 在这课中有三个特别难写的字(出示:所、骑、然),观察要写好它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示范。

4 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学习了《所见》,其实还有许多古诗在等着大家去学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古诗,下次我们开个古诗展示会。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黄牛 鸣蝉

(快乐、有趣)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龙点睛


教学要求: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明白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1 理解词语含义。

2 明白成语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1 播放龙的动画片,(三条上下飞舞的龙,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让学生对龙有一个整体感知。

2 谈一谈:动画片中的动物你见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喜欢它吗?

3 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就他画龙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则成语,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4 板书——画龙。认识龙字,你看一看他和那个字很像?你可以怎样记住它。

【意图: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听读识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用铅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个点儿。

2、找到了不认识的字,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它们吗?(有!)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3、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下,你们是不是又多认识了几个字?(是)下面我想请相邻同学互相当小老师,如果同学还有不会的你就主动帮帮

他,如果他读对了,你就在课题旁给他画个。

4、大家读得可真认真,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课文。

【意图: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共同探究深入学习

1 轻声读第一段,找出画家在哪里画的龙。(出示词语:墙壁。你来指一指教室的墙壁在哪里,观察一下这两个字都有什么?你会认了吗?)

2 现在请你来当小评委,评一评画家的画.(课件演示)生即可以评论画家的画,也可以评论画家的技术。(你真是个合格的评委,即评论了龙

的样子,又评论了色彩,看来你也可以当一位小画家啦)

3 当时围观的人们是怎样评论的?(课件出示词语:赞不绝口。板书赞不绝口)谁能站在这幅画前来表演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表演理解

词语的含义。(你真是一位表演家,这么容易就让我们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谢谢你)你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吗?

4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请你再仔细的观察这几条龙有没有缺点?(观看课件,没画眼睛)这时你想对画家说些什么?

5 是呀,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难道是他真的忘画了吗?你觉得奇怪吗?你认为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几句话,自己试着读一读。

6 全班齐读第二段,要读出夸赞和惊奇的语气。

【意图:给学生创造一个多角度的想象空间,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表达的欲望,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朗读。】

7 面对大家的质问,画家是怎样回答的?你相信他的话吗?为什么?(板书:点睛)

8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画上眼睛后龙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给每个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9 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a 读一读,画上眼睛后的有关句子。(动画演示龙腾空而起。理解词语:张牙舞爪。看了动画你能表演一下什么叫张牙舞爪吗?告诉学生根据

词语表演也是理解词义的一种好发方法。提示:爪是多音字,在这里读zhǎo)(板书:腾空而去)

b 能用你甜美的嗓音读出人们的反映吗?(读的太棒了,你真是位小小播音员。)

c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认为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理解两个都重要,如果没有形象逼真的龙,即使点上眼睛也不会飞。点睛是很重要的

一笔,它给了龙生命。)

10 填一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墙上的龙腾空而去。

11 从此有了画龙点睛的成语。现在的生活中也常用到它,你想知道人们用它表达什么意思吗?请你先来读几个句子就知道了。

12 出示练习:

读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这里很美,赛过天堂。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的景色赛过天堂。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句子意思表达的更具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3 总结: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做事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句子或事情更加出色。

四、识字游戏

同学们刚才经过积极发言,激烈的讨论,形象的表演学懂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吃水果,愿意吗?(课件出示水果

图片)课文中淘气的字宝宝藏在了每个水果后面,你要先读对了它才能吃到水果,想吃的同学请快举手吧?【意图:在游戏中检查学生认字的

情况,即可让学生得到放松,又趣意盎然。】

五、再次齐读课文

课文内容我们知道了,淘气的字宝宝也都成为你的好朋友了,有心新把课文读的更好吗?

六、资料交流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这种动物,可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龙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有关资料。(也可看课件中提供的资料,了解龙的来历,发展,种类等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狐狸和葡萄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寓言故事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

3、想象故事情节,排成课本剧

4、扩写寓言,教育学生留意观察生活,抓住动作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寓言内容,理解寓意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引入寓言《狐狸和葡萄》

师:说起狐狸,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故事中都有它,如:兔死狐悲、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等,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谈感受),今天咱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狐狸家族里的故事,(读课题),狐狸和葡萄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呢?

诵读寓言故事:

盛夏酷暑,一群口感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狐狸们馋得直流口水,可葡萄架很高。

第一只狐狸跳了几下摘不到,从附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满载而归。

第二只狐狸跳了多次仍吃不到,找遍四周,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利用,笑了笑说:“这里的葡萄一定特别酸!”于是,心安理得地走了。

第三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最后累死在葡萄树架下。

第四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忧郁成疾,不治而亡。

第五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

第六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被路人一棒子了却了性命。

第七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也决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遭到其他狐狸的共同围剿。

第八只狐狸想从第一只狐狸那里偷、骗、抢些葡萄,也受到了严厉惩罚。

第九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气极发疯,蓬头垢面,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另外几只狐狸来到一个更高的葡萄架下,经过友好协商,利用叠罗汉的方法,成功共享,皆大欢喜。

领会寓意:

思考:1.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狐狸这样的人很多,这些人——(引读文章结尾,揭示寓意),平时我们还习惯用另一句话来形容这些人,多媒体出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试着填好这些句子

①丽丽今天穿了件很漂亮的连衣裙,同学都说好看,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好看的,像只花蝴蝶似的,俗气!”真是

小结: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师恩难忘”一文,希望“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师恩难忘”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