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 导航 > 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 ”,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可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多而杂,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四个活动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活动:
一、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和吃食活动。通过观察了解水生动物,有自己的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形成生命体基本特征的概念。
二、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知道采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三、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指向动物的共同特征,指向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金鱼的熟悉程度与家庭是否饲养金鱼有关,可是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进行探究,但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一月有余,也只掌握了简单的观察方法,而本课较多的教学内容和观察金鱼呼吸部分,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
教学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4、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5、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6、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1-2条金鱼,装在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水里生来水里长、一双大眼鼓囊囊、甩起漂亮大尾巴、嘴里吐出一串泡。
●联系生活谈对金鱼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和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
(一)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和吃食
●课件出示观察问题:
1、观察金鱼身上长有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观察后,简单的画出金鱼的样子,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3、给金鱼喂食,观察它怎样吃食?
●学生分组观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提问:鱼缸里除了沉下来的鱼食,发现其他物体了吗?
●引导学生观察金鱼的排泄
●学生观察、汇报。
●小结:金鱼有进食,有排泄,说明它很健康,只要有生命的动物都会有这样正常的新陈代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板书画金鱼身体,了解金鱼各个器官的作用,是学生整体感知金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观察金鱼呼吸
●提问:小金鱼的嘴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张合?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猜测
●看书p38页实验要求
●介绍实验仪器:滴管、对金鱼伤害小的食用色素
●注意:滴管放入要轻,不然小金鱼会受惊吓乱游。
在金鱼嘴前轻轻挤出红色的水。
滴管轻轻的从水中拿出。
●学生实验,汇报。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课件出示金鱼呼吸,教师适时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比较金鱼、蚂蚁的相同与不同
●讨论:小组内讨论金鱼和蚂蚁的相同与不同,填在p38页维恩图内。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生命体特征的认识。
三、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设计意图〕通过长时间的饲养金鱼,让学生不断去认识、了解金鱼,养成平时观察思考的习惯,课程不因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
板书设计:
金 鱼
身体名称 作用
鳍 运动
鳃 呼吸
鳞 保护
尾 运动、方向、平衡
嘴 吃食物(吞食)

教学反思:
《金鱼》一课教学内容多,而且难度较大,所以在上课时我已经将四部分内容整合为三部分,这样降低了难度,使教学内容在40钟内有效地进行。而本课的重点内容观察金鱼的呼吸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只把看到现象,作为衡量这部内容成功与否的尺子,而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先让他们分析猜测,然后像科学家一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才是科学课真正要达到的。对于金鱼呼吸实验,由于金鱼是有生命的动物,让它乖乖的吸入红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真的太难了,所以课上出现了部分小组没有成功的现象,但我不希望这样而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我告诉学生科学家在做实验是也经常失败,我们才失败一次,没关系。同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金鱼呼吸的过程,尽量弥补实验失败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fwR816.COm阅读欣赏

小学科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药勺、注射器、记录表、烧杯、集气瓶、打火机、玻璃片、带橡皮管的反应瓶、湿抹布、蜡烛、小木棒、水火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喜欢看火箭发射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发射个微型火箭。(老师演示火箭发射)

2.观察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刚才老师发射的火箭里用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盘中的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你们打算怎样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3.小组观察后汇报交流。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香)

白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猜测混合后的变化。(板书课题)

师: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后ppT出示实验步骤并指导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交流实验现象。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无色、透明)

2.实验验证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①阻燃:燃烧的火焰伸入。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阻燃)

拓展:氧气的助燃(视频播放)

②比空气重、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ppT出示方法B、学生实验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试管里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了。)

3.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ppT出示资料“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对照资料我们认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揭题总结。

师: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瓶子外壁有点凉是因为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带走热量(举例:夏天喝碳酸饮料)

3.能不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老师发射火箭的原理?

5.化学水火箭发射活动。

①ppT出示活动步骤

②室外水火箭发射活动

四、巩固延伸:

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ppT展示

板书: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白醋→ 二氧化碳(新物质)→ 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记录表

第()实验组

活动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颜色

形状形态

气味

小苏打的特点

活动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后的变化

反应产生,集气瓶外壁下部比较

(热、凉)

活动三:

验证气体性质

将燃烧的火焰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物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现象:()

1.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阻燃、助燃)

点燃烧杯中的蜡烛,将橡皮管口放入烧杯内;瓶中加3勺小苏打,再加入半瓶白醋后迅速盖紧瓶口,观察现象。

现象:()

1.火焰继续燃烧

2.火焰熄灭了

说明这种气体。

(比空气轻、比空气重)

等火焰发生变化后迅速将橡皮管口放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内,并摇晃瓶子,观察现象。

现象:()

1.没有变化

2.变浑浊了

说明这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研究结果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反应,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气体,这种变化属于()变化。

资料阅读

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序号

气体名称

对比空气

颜色

气味

特点

辨别

1

氧气

比空气重

无色

无味

助燃

带火星复燃

2

氮气

比空气轻

无色

无味

不助燃

3

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

无色

无味

阻燃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氢气

比空气轻

无色

无味

易燃易爆

点燃有爆鸣声

5

二氧化硫

比空气重

无色

强刺激味

不助燃

酸雨主要成分

6

水蒸气

比空气轻

无色

无味

阻燃

遇冷变水珠

…… …… ……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木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难点:

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从而发现木材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各种木材,如:杨木.柳木.枣木.榆木.梧桐木.槐木等。

2. 仪器:酒精灯.火柴.放大镜.电池.小电珠.导线若干.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哪些家具呀?这些家具都是用什么材料作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木材的特点。

(1)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教师梳理重要知识:①木材的年轮;②木材在水中的浮沉;③木材的软硬;④木材能否燃烧;⑤木材能否导电;⑥木材的传热性等

(2)确定研究问题并根据学生意愿分组。

师: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还有谁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对①号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为一组:对②号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为二组……如果大家对其他问题也感兴趣,可在研究完第一个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

(3)对所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

①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方法。

师:你对你们要研究的问题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需要哪些用具呢?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②汇报研究方法,其他小组提出有效建议。

③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研究方案。

④教师进行实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意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研究。不过老师有四个要求:一是小组内选好组长,组织你们的活动,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二是小组内分工要明确,领取材料的同学要认真负责,研究时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一张研究记录单(出示记录单),我们要认真做好记录;三是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工具,你们如果用得着组长可以到旁边的桌子上来拿,要保护好实验器材;四是注意安全。(附实验记录单)

⑤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根据情况进行集体指导。重点是研究方法.合作情况和研究结果的展现方式。

(4)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师:你们组是怎么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哪个组也研究了这个问题,有没有补充?其他同学有没有疑问和建议?

(5)成果共享。

①师: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②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多媒体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材的时间资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3.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科学与生活

师: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木材的特点的。

(四)课后拓展

1.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中会用掉多少木材?

2.要求认真完成,并撰写调查报告。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教学评价设计:

设计特色简介: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心理特点。采用生活常见现象开始导入。过程中以“参与式”教学设计为主。采取“学生猜测(推测)---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实验结论”让学生获取新知。小组讨论、交流、质疑的方式加深理解。适当插入多媒体课件,积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

附: 榜书设计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杠杆的三个重要的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判断是否是杠杆的依据)

实验结论:

(1)、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2)、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

(3)、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分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
●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2、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
●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具、字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分类,了解方法
1.布置任务: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各个小组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堆文具用品,现在请你们当一次文具柜营业员,大家一起努力把托盘内的文具分成六类,每类3样。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利用视频设备出示商店里的楼层标识图片或者实物,讨论:商店里为什么要有这些标识?
7.小结: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分类,可以使信息组织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二、联系事例,了解意义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资料等。
2.讲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意义。
(1)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能够帮助我们讲究食物营养的搭配。
(2)字典通过按照第一个字母、笔画或者其他规律给汉字、词语等内容的分类,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字、词等归结到一类,方便人们查找,能够迅捷地查阅字典等。
3.设疑: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科学课上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经历举出一些事例吗?
4.学生交流,共同丰富认识。
5.小结、过渡: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了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6.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四、课外延伸活动
按照对东北虎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寻找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最直接——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
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
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具体步骤见教材第60页)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
(第二种:多极两分法)
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两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两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两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这种分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内容为教材第61页的图,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
(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但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
(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
(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
(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
4.填写分类依据。
5.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例如猫:它食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6.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三、实践任务
1.布置任务:帮助老师整理仪器室里的实验器材。
思考:如何分类更科学、合理?如何让这些器材使用更方便?
2.交流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3.小结:分类的标准不是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这些仪器分放在不同的橱柜内。
4.学生实践活动。
四、拓展延伸
用多极两分法给多种果实分类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木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难点:

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从而发现木材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各种木材,如:杨木.柳木.枣木.榆木.梧桐木.槐木等。

2. 仪器:酒精灯.火柴.放大镜.电池.小电珠.导线若干.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哪些家具呀?这些家具都是用什么材料作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木材的特点。

(1)鼓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教师梳理重要知识:①木材的年轮;②木材在水中的浮沉;③木材的软硬;④木材能否燃烧;⑤木材能否导电;⑥木材的传热性等

(2)确定研究问题并根据学生意愿分组。

师:你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还有谁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对①号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为一组:对②号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为二组……如果大家对其他问题也感兴趣,可在研究完第一个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

(3)对所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

①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方法。

师:你对你们要研究的问题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需要哪些用具呢?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②汇报研究方法,其他小组提出有效建议。

③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研究方案。

④教师进行实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意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研究。不过老师有四个要求:一是小组内选好组长,组织你们的活动,小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二是小组内分工要明确,领取材料的同学要认真负责,研究时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一张研究记录单(出示记录单),我们要认真做好记录;三是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工具,你们如果用得着组长可以到旁边的桌子上来拿,要保护好实验器材;四是注意安全。(附实验记录单)

⑤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根据情况进行集体指导。重点是研究方法.合作情况和研究结果的展现方式。

(4)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师:你们组是怎么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哪个组也研究了这个问题,有没有补充?其他同学有没有疑问和建议?

(5)成果共享。

①师: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②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多媒体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材的时间资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3.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科学与生活

师:说一说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木材的特点的。

(四)课后拓展

1.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中会用掉多少木材?

2.要求认真完成,并撰写调查报告。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