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创建和谐校园的演讲稿 > 导航 > 对学习《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创建和谐校园的演讲稿

对学习《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对学习《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近日在我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中,陈伟平书记为全校教职工做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专题讲座,听后很受教育和启发,进而引发几点思考,愿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我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和谐校园的构建人的和谐是最关键的。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就我校而言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职工三类人构成,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校园是否和谐,首先就看这个学校班子是否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这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在这过程中,班子“一把手”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是关键与核心。“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让大家充分说话,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当然班子的其他成员对于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领导班子的和谐,肯定就没有干群关系的和谐。如何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应当说领导干部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实事求是地说,几年来我校领导班子在促进和谐、团结协作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认可和拥护,但愿┉
当然构建和谐校园除了人的和谐之外,还应该包括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和情的和谐。
一个校园是不是和谐,除了要看领导班子的和谐、看干群关系的和谐以外,还要看是不是抓事业,树正气。事业发展兴旺,教职工心气很足,正气蔚然成风,这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由此不难看出,校园的和谐也是通过校园内大小事体现出来的。
我校的中心工作无疑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所有的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工作进行的。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校园建设与后勤服务的保障、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等大小事无一不关系到校园的和谐,而所有的事均靠人来组织落实,因此,学校的事业要兴旺发展、要充满活力与生机,关键在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里的物既指显性的客观物资条件,又包含隐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物的和谐既表现为学校设施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更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相比显性的物的和谐,隐性的物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奖优罚劣的机制的健全和谐,是维系校园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如学校各岗位的“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奖教奖优条例”“教职工考核评比条例”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活动组织实施的成效。
校园的和谐是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这即是校园的风景。这景是由人、事、物构成的。人是这风景的主宰,是这风景的主角。和谐的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都表现出校园的和谐。如教职工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活动,布局科学合理洁净的校舍、花草树木等等,均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校园景的基调是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极具特色与表现力。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一景,就可以感知校园的文化、校园的和谐。
人的和谐、事的和谐、物的和谐、景的和谐,都是以情的和谐为基础的。人决定了事、决定了物、决定了景,人是关键;而人是有情感的人,人是情的载体,情是人的灵魂。因此,情的和谐是人、事、物、景和谐的基础。情的和谐应该是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教职工情的和谐内在动力。在校园三大主流人群里,领导干部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情”,由此,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最为关键,教职工情的和谐最为重要。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我常常听老师这样教导我们“与人玫瑰,与人增香。”我没有爱迪生的才能,不能为人类带来光明;我没有爱因斯坦的聪慧不能引领人类走向真理。对此,我们为《我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这个话题进行研究、探讨。
校园里,我们接受阳光的洗礼,接受同学的帮助,老师的教化,老师蜡烛般的精神,时时使我感动,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用一只带阳光的蜡烛点燃了无数熊熊的火炬,我只是其中一只,平凡的我又能为谁作些什么呢?校园需要你、我、他,我何愁平凡,怎就不能用火炬照亮他人呢?
一、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是学习的小主人,我们应该用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大脑。课前应该做好课前准备;课上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筋思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各种作业,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同学,真正做到不耻下问,把每一样学业彻底弄懂。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我们要爱清洁、讲卫生。经常洗澡、洗头使身体保持一定的卫生。要穿戴整洁,衣服脏了要换。回家以后要洗手,洗干净之后才能吃饭。不仅吃饭前要洗手,平时手脏了也要洗。鞋子应该保持一定的清洁度,脏了要洗。早晚刷牙,早晚洗脸。
三、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见到校长:“校长好。”见到老师:“老师好。”见到同学:“同学早。”见到谁都要问好。不骂脏话,不打架。在上下楼时,一定要安全有序的上下楼,在课堂上,应该遵守纪律。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四、我们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同学遇到困难,应该主动的帮助他(她)。同学伤心、难过时,应该上前问清原因并安慰他(她),让他(她)恢复信心。做一名团结友爱的好学生。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随手捡起一片纸屑、一块果皮等等。做一名保护校园卫生的小卫士。
平凡的我可做一粒种子,一粒奉献爱心的一粒种子。 生根在我美丽的校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校园就会变成美好的天地。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的校园奉献自己的一份爱,“星星之火,正待燎原。”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

(一)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完全一致。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中国历朝历代,从夏商周起,就对环保有明确法律与禁令。可以说,中国古代在伦理哲学、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上都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身和谐。儒家虽不提倡禁欲主义,但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途径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与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孔子还特别强调“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儒家将以“和”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治和谐。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所说的以民为本。其二,经济和谐。儒家对百姓要“先富后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其三,文化和谐。发扬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揉合。从先秦诸子百家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内在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和谐。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第2页

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论语》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以文德感化外邦,诚所谓“仁者无敌”。古代中国是“文化中国”,是“文明共同体”,主张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以“富国强兵”为梦想,倡法治,图实效;佛教以“善地净土”为梦想,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却早了二千年。《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农耕文明时期古人的和谐社会观,虽然有着历史局限,但“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不懈奋斗。当社会主义思潮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为使民众响应,都把西方社会主义比作是中国的“大同思想”。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具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二)资本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和谐也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内容。西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认为,联系世界万事万物的标准就是和谐。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自然追求对立,对立产生和谐”,“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而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柏拉图认为世界一切事务都会从“无秩序变成有秩序”,在他的理想王国中,人们各守其德,各司其责,秩序井然。亚里士多德提出“混合政体”,认为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各阶级力量能够合作与平衡,从而减少冲突实现和谐。他还特别强调“社会中间层”的作用,认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社会上下层冲突的天然缓冲带,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还体现在民主的进程上。古希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民主制,几百年后的罗马也创造了比较发达的民主共和制。民主是社会各阶级的调和品,是人们渴望平等追求和谐的产物。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主流思想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就是强制人们的理性服从信仰,社会的和谐与否由上帝掌握,只有皈依上帝,人类才能找到内心与社会的和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使人们对社会和谐有了新的认识。开普勒写成了《宇宙和谐论》,探讨了宇宙之所以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原因。路德和加尔文的新教运动,用“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对基督教义进行了重大改造,把社会和谐奠基在人与神的和谐之上,使基督教成为更具普世意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即新教伦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理性、克己、勤俭、救赎、节制”等新教伦理能够产生“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也确使得疯狂的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完善、修正补充、得以延续。

伦理、人性与理性一直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斯宾诺莎认为只要在理性指导下,遵从自然必然性,使人的身心和谐,进而“人人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以实现国家内部的和谐。康德却以德国人那套纯粹理性和绝对命令为核心的自律伦理,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实现人的自由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和谐。黑格尔用辩证法进一步完善了康德的思想,认为“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和谐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正是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哲学探索,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重要思想逐渐形成基础。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定了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洛克和孟德斯鸠设计的三权分立机制,确立了国家权力运行的平衡和谐;约翰·密尔对私权和公权的界定,设计了公民和政府和谐相处的制度框架。最后,发展成为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自由社会”理念。

然而,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病使其反而加重了人与人的不公平、人与社会的不协调、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许多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各发达国家内部也因为公平与和平等问题爆发了持久的社会运动。尤其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引起了西方生态主义浪潮。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主张,击中了西方文明的要害,因为传统西方工业文明一直以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为导向。“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简单地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资源,而是追求一种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今,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界主流。

(三)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马克思主义从起源到目标,本身就是为了追求和谐社会。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和谐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矛盾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的稳定状态。马克思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考察社会问题,其中有个著名的观点,叫社会有机体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各要素、各方面、各成员利益关系的综合体,社会和谐则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过程。马克思的矛盾同一性和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能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和谐思想也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他将社会和谐解释为,“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摆脱异化、回归自我,使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合二为一,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社会。“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的不同,社会主义运动分化成众多流派。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主流。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经济的必然性来批判资本主义,强调通过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马克思所强调的暴力革命只是一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还要通过进一步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者如今都认为暴力不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而劳动生产率才是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科学社会主义也认为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是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运用民主,而不是取消民主,是用社会主义民主来取代资产阶级民主。

民主社会主义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思想体系的总称。它修改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思想,强调通过和平的斗争和对资本主义的纠正来走向社会主义。指导民主社会主义进行和谐社会研究的思想体系十分繁杂,主要是多元主义、伦理本位和民主至上。即是在理论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欧洲哲学相结合,认为只要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各种思想都可融合;政治方面认同议会制和多党制;经济方面主张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伦理方面认为社会主义真正发展的基础是道德原则。民主社会主义将自由、民主、公正、互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

如今,一些新的社会主义流派也发展迅猛,例如市场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即把市场效率和社会主义公平价值统一起来。同时还提出要使生产资料不同程度的社会化,认为公有制仍是争取平等的基础。生态社会主义是将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谋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其哲学原理主要建立在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上,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救全球生态危机。这两个流派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活力。

(四)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观

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思想体系,在于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根本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取决于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克己爱物,将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享受;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外化,只有在集体和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向往自由、要求权益自主,社会需要秩序、要求权利规范。两种需求能否协调一致,能否归于和谐,是现代社会需首先解决的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未被人类劳动涉及的自然界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反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是个子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母子系统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所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子系统。正如总书记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长期以来,我们多注重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才真正认识到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社会主义实践三大和谐源流的科学归纳。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基于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再认识。任何和谐社会都是一个拥有巨大凝聚力的社会,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得到全民族的广泛认同。

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看,可持续发展是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和付出巨大代价后得出的基本结论,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另外,西方文明价值观所提供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一系列原则本身并没有缺陷,但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这些价值原则被虚伪化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既摈弃了以神为本,也摈弃了资本主义在以人为本口号下所掩盖的以钱为本,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合理吸纳和批判超越。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即斗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只是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产生的阶段性表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和理论归宿。在新世纪里,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已重新认识到共产主义在追求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现实价值。如果说世界新社会主义运动是试图在对西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的话,那么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现在所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借鉴和超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
组织安排我主持物价局的工作,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信心。光荣的使命鼓舞我奋发有为,重大的责任鞭策我务实苦干,必胜的信心激励我勇往直前。今后,争取在全局上下营造一种宽松、顺心、和谐的工作环境,以便于工作。
一、对和谐的理解
中国的古老文明给和谐二字挂上了神秘而很有意思的色彩。和由“禾”与“口”组成,说明人张着口要吃由禾苗上生产出来的粮食;谐”字由“言”与“皆”组成,说明人人都要说话。既然禾旁有口为和,言旁有皆为谐,把说和吃联系了起来,那我认为我们的先人在造“和谐”二字时,他的原意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我粗浅的理解。人人都得吃,吃什么,吃从禾苗上收获的粮食,禾苗需要耕作,粮食需要收获,这说明要吃就需要劳作,劳作就需要规范行为,讲究技能,不能谁想怎样就怎样,人人都要说,说什么,应该说的是怎样耕种禾苗,收获粮食。人有饭吃了,把该说的说出来,心情就放松了,心劲就顺了,我认为这就实现了和谐。从地域上说,人有中国人和外国人之分,从时间上说,人有古代人和现代人之别,因此不难理解和谐是受地域限制的,是因地制宜的,且是与时俱进的,也是无止境的。从哲学上讲,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现在,我说的“和谐”,还包括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谐”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和谐的重要性
和谐是立国之本,是强家之基。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都需要讲和谐,直至微观世界也需要和谐,那些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就是很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它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只有讲和谐,社会、国家才能进步,单位、家庭才能发展,物质世界才能有序前行。讲和谐是国家所需,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拿我们的身体来说,我们每个人都长着两条腿,且两条腿应该是等长的,如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那走起路来肯定是一瘸一拐的,这就是两条腿的不和谐。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五脏六腑,如果这五脏六腑能和谐“相处”,那我们将是一个脏腑健康的人,反之有一个器官“罢工”,都将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由此可见,和谐是多么重要,不和谐就会出问题。
三、实现和谐的途径
(一)缘分是和谐的载体。既然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那么我们就要讲缘分。缘分是和谐的载体,没有缘分,和谐便无从谈起。《辞海》中对缘分的解释是因缘、机缘,指出“缘”为梵语,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称为“因缘”。其实缘分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我给缘分的定义是:两个人或者许多人有幸认识或者在一起就是缘分。缘分可以分很多种,同事也是一种缘分。一个人不管调动多少单位,在茫茫人海中能够成为同事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和多数人是失之交臂,无缘做同事的。每个人都可以计算出一辈子到底和多少人做过同事,结果是有限的。能够走到一起,是一种缘分;能够在一起工作,甚至做一生的同事,是上苍对我们的眷顾。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现在的缘分,倍加珍惜现在的缘分,应该把缘分当成一种财富,当成一种生产力,那样,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的机会,会进入新的人生境界,以至于可以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讲和谐就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是讲原则是实现和谐的前提。讲原则是为了更好的和谐。讲和谐不是“和稀泥”,讲和谐不是不要讲原则。一些人认为讲原则不利于和谐,于是为了不影响和谐,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了,该批评的人不批评了,该处理的问题不处理了,该狠刹的歪风不狠刹了,我要说这不是真正的和谐。这种把讲和谐与讲原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对的。讲和谐不仅要有敢于坚持原则、较真碰硬的勇气,更要有令行禁止、狠抓落实的行动。而有些同志之所以遇到麻烦给领导,碰到困难就想回头,甚至用“讲和谐”作为自己不讲原则的挡箭牌,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人“怕”字当头,怕得罪人,怕损害个人利益;从思想根源上看,是缺乏鲜明的党性原则。殊不知,坚持原则、敢于较真、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真和谐;不讲原则、掩盖矛盾、敷衍塞责,只能得到假“和谐”,甚至会引发更深的问题和矛盾。讲和谐与讲原则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讲原则是为了更好的讲和谐,讲和谐更要讲原则。二是纪律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手段。纪律是尺,纪律是度,纪律是矩。战争中,纪律是命令;和平时,纪律是规矩。纪律,政令,条例,法律是递进的关系,在一个单位,一个机关需要有纪律,一级政府需要有政令,一个国家需要有条例,法律。在战争年代纪律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现在看来纪律是社会

物价局关于构建和谐机关的思考第2页

和谐有序的重要保障,是机关建设的重要保证。纪律是一种界限,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或者不故意去碰它,你就是一个遵守纪律的人。纪律永远是忠诚、敬业、战斗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一个相互协作、具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组织,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组织。如果没有了纪律,便没有了一切,只有当一个组织和他的成员都具有了强烈的纪律意识,组织才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组织成员的素质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首先,纪律决定执行力。纪律首先是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一个组织,一个单位,要做到令行禁止,决定了的事和布置了的工作要有反应、有落实、有结果,必须要有铁的纪律才能实现。纪律是保证执行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加强纪律性,才能保持意识和行动的统一,才能彻底完成工作任务。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其次,纪律保证战斗力。组织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集合,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行为,组织要力求避免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干扰,要步调一致,纪律的约束不可或缺。如果没有纪律作保障,这个组织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各行其是,各自为战,我行我素,没有秩序,削弱甚至是失去了整体战斗力。只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才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形成坚强的战斗力。有支革命军歌唱得好:“纪律中有我,纪律中有你,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第三,纪律激发自驱力。自驱力是人自身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动机、情感或心理因素,在自驱力驱动下的人,对工作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积极主动地工作,以争取最大的成功。纪律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与抉择,是激发自驱力的助推器,纪律意识强干起工作来就会有自觉性,对待工作就会很投入,而如果没有纪律意识,就不可能自我约束,面对同样的任务就不会比别人更卖力的去执行。三是规章制度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成员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从制度的概念我们就能很容易的看到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明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人”,增强同志们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自我发展,塑造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同志们的境界,形成一种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模式,达到和谐共处。
(三)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实现和谐的物质基础。大家要共同努力来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关键问题是抓落实。要站在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去抓,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抓,靠过硬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去抓。一是振奋精神,有所作为。抓好工作落实,就要下苦功,出实招。关键还在于有没有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内在的动力。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一股不把自己分内工作搞上去,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劲头,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作的落实。二是瞄准目标,争创一流。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要瞄准预定的任务目标,敢于“较真”,不是一般地抓,而是要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抓。“抓一件像一件,干一事成一事,要么不干,干就干出好样子”。用一句话说,就是瞄准目标争一流,拼抢赶超完任务。三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抓落实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未来,就不可能打开工作新局面。因此,在抓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大家必须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只有大胆探索,突破常规,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制民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思考建议


制民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思考建议

法制民警执法工作量大面广,执法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规范执法的任务具有艰巨性。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民警只有在执法中做到严格公正执法,热情贴心服务,正确处理好警群关系,才能化解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的矛盾,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也只有这样才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现就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谈几点意见:
一、转变执法观念,改变执法方式,树立良好形象。公安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至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要切实认识到交警的执法,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和谐大局,不能脱离社会的效果而孤立的看待执法问题。为此,在思想上要打牢执法为民的根基,把执法为民作为执法的目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在执法办案中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艰辛,了解群众愿望,真正把“压事故、保畅通”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统一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积极因素,确保执法严格、公正、文明。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树好良好形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互联网站的联系,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弘扬主旋律着眼,多宣传公安法制工作业绩,多宣传公安法制民警的好人好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尽可能地把平时与媒体的沟通做细做扎实,形成共识,对负面的、个案的东西尽可能不作报道,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要继续提高公安法制工作透明度,深化警务公开、做好阳光执法,自觉全方位地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深化。认真分析研究每个环节,积极改进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精简高效,最大限度地热情周到,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
三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要进一步加强法制系统规范执法工作,开展文明、规范执法教育,规范民警的执法活动,努力取得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首先要强化民警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活动,使民警对有关法律法规熟记于胸,准确理解法的精神,熟练操作法律事务,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人权保护意识,把好执法每个环节,确保不出疏漏。作为人民的警察,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让群众满意,让老百姓认可。要通过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掌握公安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整治行动,确保整治效果,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让群众能切身感受到公安工作的成果。
总之,新时期法制民警必须要站在人民利益重于泰山的高度去执法、去服务,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只有警民关系和谐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校园心得体会


一、学校要负担起新时代历史重任

学校的功能在于教化,除传承文化外,还有塑造人的品格,行为、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学校始终是一个主阵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学校造就了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他们的智慧和才干,引领着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推动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学校成了人们心中神圣的殿堂。在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金字塔在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农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让农村基础教育驶入时代的快车道,除国家大力扶持指引外,农村学校更需自身的建设、完善、提高。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

二、实现目标的几条途径

1、发挥党的灵魂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日起,其党情与宗旨以前所未有的先进性,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黎明的曙光,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和艰苦卓绝的战斗洗礼,中国共产党以其实际行动证明,让广大人民清醒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人民自觉的加入的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以成为一名革命战士为荣,积极加入到共产党队伍,以成为一个共产党员为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谋幸福,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崇敬与爱戴,大大的增强了党的影响力、号召力、领导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中国唯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其党性、宗旨,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从一个极贫、极若、任人宰割的旧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昌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新中国。在中国的发展中,哪里有艰难,哪里有险阻,哪里就有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威性、地位日益增强,党的队伍日益壮大。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员要义不容辞的发挥其核心领导、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其模范先锋作用,战斗在前,改革在先,带领学校稳步、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学校的灵魂。

2、发挥领导队伍的领导作用

(1)、学校法人代表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人物,必须德才兼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此言强调了校长在一所学校中的特殊位置,其一言一行影响着一所学校以及这所学校中的师生,所以必须德才兼备,才能建设出一所好学校。校长首先必须具备德。率先垂范,为了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替上级负责,为下级负责,以德治校,以德感人,以德育人。其二,必须具备才,一要有一定的政治水平,把握办学方向。二要有用人水平,选拔有德有能之士,得其所,尽其才,尽其用,忌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三要有治校水平,坚决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法规、法律、法令条例,结合实际制定全方位一系列的制度,规章。有规矩才能有方圆,以法治校。四要有领导艺术。审时度势,洞微察变,灵活科学、合理处理学校的各项任务,作出正确判断、决策,指导全局运转。

(2) 领导团队。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校长要选好副手,各挡一面,配合全局,选人应:一要选有德之人。只有品行端正、高尚者才能心中有公、胸怀 ,处其位,竭其力,尽其智,务其事,那些品行不端者,虽有的也很有才能,但才能都不用在正道,反而于事不利,于校不利。二要选有才之人,唯其有才,才能当有用武之地的英雄,尽才挥洒,兴利除弊,学校兴旺,人的才能各有千秋,要因才授职,因才排活,在各自岗位各尽所能。

一群有德有才有识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领导团队,难道不是一个理想的领导团队?其战斗力不言而喻。

3、构建新时代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是各种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者,事关教育事业的心衰成败,因此,必须时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1)、为人师表。教师必须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言行、思想、情感去熏陶濡染下一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正为范,教师要谨言慎行,到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为人师表的丰碑。

(2)、学识渊博。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学多为师,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莫让知识老化,跟上时代的节奏,才能永做时代先锋。

(3)、专业水平过硬。教师作为一项特殊事业,其天职是教书育人,必须练就过硬的专业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之精华,融合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达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

(4)、团结协作。教师要团结共事,合舟共济,具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要顾全大局,善于协作,合作交流,优势互补。

(5)、大胆创新。教师既要学习书本上以及他人的一些成功经验、做法,但教无定法,又不能拘泥于书本, 囿于他人。要有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只有创新,才有活力。

4、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新时代里转换自己的角色,从过去与学生的服从关系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转变,要爱生如子,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尊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


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表明我们党在执政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目标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的一个政治组织,必须而且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社会,人民政协要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履行职能,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中发挥作用。古人曰:“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没有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生态的良好,也就没有天下和顺、社会和谐。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各种问题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民政协开展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力。人民政协也只有围绕发展这个大目标、立足建设这个大格局,才能有所作为、多作贡献。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政治清明、体制合理的社会,人民政协要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中发挥作用。社会的和谐,依赖于政治的清明,而政治的清明,则得益于体制的合理。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坚持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好和完善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并努力使其鲜明特点和巨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社会,人民政协要高举大团结、大联合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中发挥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中指出:“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民族有多种、信仰有多样、政党有多个、职业有多行、阶层有多类。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地开展工作,在共同政治基础之上,必须尽一切努力,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把各方面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伟大复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言路通畅、各得其所的社会,人民政协要认真做好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使各族各界人士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舆情基础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自的利益必然带来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必然导致政治诉求。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人民政协是惟一按界别组成的组织机构,体现了人民政协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了解了各界别的意见就基本上了解了多数人的意见,掌握了各界别的情况就基本上掌握了全社会的情况。人民政协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在“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上狠下功夫,既要反映多数人的共同愿望,也要反映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使党委和政府能够更加了解民情、尊重民意、广集民智、顺乎民心。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心平气顺、和睦相处的社会,人民政协要认真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感情基础中发挥作用。可以说,这十几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天下可畏在民怨”,“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政协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继续发扬为国是谋划、为民生操劳的精神,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富于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使其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基础中发挥作用。创造活力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在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改变现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一种行为、一种过程和一种结果。一个没有创造活力的组织和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组织和社会。政协委员是各界别的代表人物,在某一方面或是有专长特长,或是有知识见识,或是有经历资历,或是有名望威望。人民政协只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使一切有利于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一定能够有创造之举、获创造之利、得创造之益。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坚持正义、保持公平的社会,人民政协要认真履行好民主监督的职能,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基础中发挥作用。公平和正义的基本内容是社会平等、机会均等,这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社会政策的灵魂。人民政协虽然是一个非权力机构,但是,《宪法》和《政协章程》赋予其具有民主监督职能。十六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指出:“支持和保证政协依据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因此,人民政协要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实现形式,通过有效的监督,逐步消除实现公平和正义的诸如户籍、学历、身份、性别、年龄、就业、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性障碍以及司法、组织、人事、经济领域等方面的人为性障碍。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管理有力、服务到位的社会,人民政协要积极参政议政,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中发挥作用。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大任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对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很多社会组织都是人民政协的组成单位,政协委员中也有很多是从事社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人民政协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和条件,通过视察、调研等形式,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为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领域等出主意、想办法,建诤言、立实论。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思文求知、爱美求乐的社会,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中科教文方面人才济济的优势,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中发挥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富而思文、富而思乐,这是一条必然规律。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对于陶冶思想情操、激发进取精神、融洽人际关系,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非常广泛、眼界非常开阔,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性越来越强。人民政协要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动健康向上文艺作品的繁荣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积极促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教育的思想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努力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言献策。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的社会,人民政协要发扬光荣传统,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中发挥作用。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改革开放没有也不可能做到使每个社会成员同时同等受益,加之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因素,造成现在仍然有一部分人生活处于暂时困难状态,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帮助。这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政协要继续动员和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特别是要继续鼓励和推动政协委员中的民营企业家把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过上幸福生活。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受学校支部的委派,我有幸参加今天镇党委、镇先教办组织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交流大会”。带着支部对我的信任,同志们对我的信任,在此与同志们交流,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下面我就参加先教活动学习阶段的心得体会做交流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解决三个认识问题 与时俱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与同志们指正。

自7月初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后,学校支部又安排我为学校支部的先教工作人员,我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特别是对如何做一个先进的共产党员,与时俱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我觉得,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必须要解决很多思想上的问题。

为什么要入党?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基本认识问题。应该说我曾经深思熟虑过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有些模糊。但我想,入党目的和动机,决不是一个用某段时间可以一次作终身解决的问题,它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深入的,没有止境。因为党员的入党目的和动机是与党员对党的认识紧密联系的。党的根本性质、宗旨等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内涵。党员如果不能或不善于从发展着的党的现状的认识上,来纯洁自己的入党动机和目的,就很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化,甚至迷失方向,从而丧失一个共产党员所应该保持的先进性。同时,为什么要入党的认识问题直接决定和支配着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目的和动机决定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目的和动机都是主观性的范畴,尽管我们可以从党员的种种外在表现中去分析、判断,但现象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党员只有不断地自我反省、提炼、改进,才能真正作到始终保持入党动机和目的的纯洁性。这个问题对于尚在积极争取入党的积极分子、对于刚入党的新党员和对于已经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来说,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对动机不正者,可以通过不断的“修炼”,正本清源,达到思想上真正入党;对原本就端正者,可作提醒、警示、深化、以达到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目的。在这次学习活动中,通过对党的章程,十六大报告、《“”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100问》等的学习,我觉得,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共产党员,就必须经常修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和目的,不断巩固和增强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巩固和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为什么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是又一个重要的思想认识问题。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员的先进性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它归根到底又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入自己的章程,把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这是历史上其他任何政党所无法做到的。正因为党始终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始终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才能深深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人士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才能凝聚各种力量,取得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党对八十年奋斗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面向新世纪的行动宣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的先进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建设,我们党一定能战无不胜,我们国家一定能繁荣富强。但是,能否真正把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提高到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能否真正使每个党员都能与时俱进,做认真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者,不仅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建设问题,更是一个关系社会进步、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政治问题。当前党员队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部分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宗旨观念问题、理想和信念问题等,归根到底是党员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和发挥的问题。党员不很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自己的先进性、时代性,就不能真正实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法得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