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的心得体会 > 导航 > 学习博弈论的体会

学习的心得体会

学习博弈论的体会。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学习博弈论的体会”,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篇一: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篇二:学习博弈论的体会

我学过一段时间博弈论,一些思维过程中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博弈论思想,有两点比较突出的体会。
第一,制订政策或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
这来源于纳什均衡概念,说起来当然简单。但我自己觉得,以前所知道的这条道理制订游戏规则要保证所有人有参与积极性是简单接受,没有逻辑证明,或者,在直觉层次觉得这是对的,但没有认识到它为什么对。
有本书上说,以后的经济学家必须知道一个纳什均衡概念,否则不算经济学家,或者说,玩明白了纳什均衡,就像玩明白了价格一样,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功。我赞同。
协议必须是能够自动执行的。
第二,千万不能把别人当傻瓜。
这来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合理的行为序列必然在每一步上都合理(当然,这里不去探讨历史理性),即使存在一点缺陷,也要从颤抖手均衡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使自己不要随意使用触发策略,保证你好我好(也可以说是我好,他也好)。
如果把别人当傻瓜,吃亏的是自己,就像那个卖猫的故事。
把博弈论这种技术体系当作世界观,似乎有些危险,但其中的道理我必须重视。
以上是一点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篇三:博弈论学习感想与思考

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
先给大家猜一个脑筋急转弯,
问: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
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若要逆袭,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博弈论的知识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
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愿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比如你身为博士,当面临老板任务的压力和可爱妹纸的召唤的选择时,必要的博弈论知识的应用,也许会助你平安过关。当然,夹在这样一个三节点的博弈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势地位的你,往往只能自求多福了。
博弈论用途很广。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许多的数学工具,这仿佛形成了一道阻碍我们初学者与博弈论的鸿沟。但是伟大的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面对这条鸿沟,我们不仅要学习数学公式和理论,也不可以忽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可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就像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所以我一直很淡定的看待本课的许多数学公式和算法,因为我相信只要我掌握了博弈论的本质,老师您是不会让我挂掉的。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也在于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说到底,博弈论毕竟只是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英勇的博士们,为了碉堡的逆袭,为了老板的任务,为了妹纸的欢心,大家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这门课,顺利通过考试,更要将博弈的思想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名博弈高手。


篇四:学习博弈论的心得体会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篇五:《博弈论》学习心得从博弈论看股票技术分析

技术分析理论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股市分析中,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短周期市场中,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技术分析。以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形态分析理论等为代表的传统技术分析理论,从道琼斯和艾略特以来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基本上是在同一层次上变换形式,并没有什么质的突破。
我觉得,归根到底,不是技术分析本身的问题,而是技术分析的对象股票市场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具体说,传统的技术分析理论都隐含了一个有问题的理论前提,它们的研究思路本质上都是在把股市看做是一个不受参与者自身行为影响的客观系统,而没有考虑到人的操作对股市的影响。作为一种近似,这样处理可以给研究带来方便,也可以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不准确的近似不利于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在学习了博弈论之后,我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事实上,市场由千千万万投资人构成,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参与市场的人本生就是在互相的心理博弈,每个人的操作都必然的影响着股市的运动,特别是当资金量比较大的时候对市场的影响更大,这些大户之间的博弈直接关系到技术分析的正确性。参与市场的人有自己的思考,有时候甚至是非理性的。而在中国,我们会看到另外一种力量在挑战着技术分析的权威性,那就是政府的力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对技术分析信任与否的一个博弈,在信奉技术分析的人看来,技术分析之所以正确,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很多人就是照着技术分析的结论做的,以至于这些结论就真的成真了。下图是我们常见的压力线理论,我们就以此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
博弈的双方是大多数散户和机构大户,我们的博弈过程是这样的:假设在B点,股价正好走到了切线理论压力线上面。这个时候,机构面临着两种选择:拉升股价与不拉升股价,散户面临两种选择:跟进买入与不跟进,此时博弈可用下表描述。
机构大户
散户拉升不拉升
跟进赚亏
不跟进亏平
表中,效用只是代表的是散户的盈亏情况,因为考虑到股市是零和游戏,所以,考虑双方的利益显得没什么必要。在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在机构大户选择拉抬股价,而这个时候散户果断跟进的情况下,散户投资者是可以赚的。
在这场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投资者信奉技术分析的方法是应该在B点不操作,或者卖出,而当博弈的另一方机构大户反常态选在在这个时候拉升股价的话,B点的压力左右将会被打破,在这个时候,按照技术分析操作的投资者就会选择卖出或者不买,也就分不到之后的收益,切线理论的压力线就轻易被攻破了。这个过程使得压力线的理论有被打破的可能。也就是技术分析失效了。
以上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博弈分析。
相关学者运用博弈论把股市看成一个竞局,投资人处于博弈对抗中,投资决策是一个博弈计算过程。博弈计算与人们习惯的按照科学规律思考问题不同,它面对的系统不是僵死按一种规律变化,而是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的活的系统。
我只是从技术分析的有效性的角度简要的谈了博弈论在股市分析中的作用,当然,要达到熟练应用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博弈论的思想使我有了对手的意识,在股市中同样存在着对手。在我看来,如果非大牛市,股市只是简单的零和游戏,此中的游戏就是博弈,对手双方的博弈。所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股市其实是众多对手方博弈的结果,技术分析只是博弈的产物,当然,技术分析的实效也是博弈的结果,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博弈论的书心得体会


博弈论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你读完之后它对你有哪些意义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博弈论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一

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 史永东 教授来讲授这门课。 史 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 35 岁, 32 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 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博弈小术语: 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

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三

上次讲了几种同时行动博弈,其中的一种就是协调博弈。这一次专门讲协调博弈中的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情况:大规模协调博弈。在协调博弈中,局中人必须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在大规模的协调博弈中存在一种网络的外部性,也就是是指拥有产品的人越多,这种产品的价值就越高。

当一种产品被赋予某种交流与流通的功能的时候,它常常就会具有这种外部性。比如说电话。如果只有你自己有电话,而你认识的人都没有,那电话对于你就只是一个摆设,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你周围使用电话的人越多,这部电话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我早先使用QQ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周围最早申请QQ号的,可是申请了之后却不知道和谁聊天,只好见到一个在线的就加上。到后来同学都开始用QQ了,QQ才开始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联络工具。现在做科研的估计都会说微软的东西很难用,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office软件,我也很想学Linux,学TeX,但是一想到工作中别人用的都是windows和word,很多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的,我用个TeX写的东西别人还打开不了,于是只好作罢。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一个新的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好坏,还得考虑这个产品被使用的广泛性。

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后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产品真正流通起来以后想打倒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你很难想象*hi会取代腾讯QQ的领先地位。网络的外部性会长期的保护领先者的地位,因此,这类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不惜代价扩大用户群,以获取领先地位。有一种说法说盗版帮助了微软,没有盗版就没有微软如今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微软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盗版的泛滥,因为这对建立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有利的,网络的外部性也终将会弥补微软因为盗版受到的损失。到如今微软在中国已经竖立起了垄断地位,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便开始加大,频频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面对网络外部性,市场的后进者也并非是全无办法,但通常的办法都是比较消极的,以求避开外部性壁垒。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办法是使自己的产品与先进入者的产品兼容,这样就能够共享网络的外部性。例如AMD所制造的CpU在功能上就几乎和Intel的没什么两样,从而得以抢到Intel的一小块市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进者并不能完全获得先进入者产品全部的技术参数,这种兼容肯定不是完全的。还有一种办法是瞄准剩余市场。在先入者势力不及的地方开辟敌后根据地,以求将来能够农村包围城市。例如苹果在小学生使用的个人电脑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相对主动的办法。它开发出了与手机号码绑定的TM产品Fetion,希望能够利用自身在移动通信上的网络外部性来挑战QQ在传统的TM上的网络外部性。至于效果如何,目前我还不知道,:(

网络的外部性也不是坚不可摧的,至少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产品的快速淘汰会限制网络外部性的好处。如果你的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而且不想使用现有的软件,但是你能够让软件公司相信你的计算机能够一炮走红,他们就会愿意编写新的软件让你的计算机使用。另外,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向后兼容性问题也会对目前的领先者造成挑战。兼容性的要求使得微软和因特尔的产品非常的臃肿,而新的进入者反而没有这些的束缚,因而可以提供更小巧灵活的产品。看起来向后兼容性像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四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4篇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一

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 史永东 教授来讲授这门课。 史 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 35 岁, 32 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 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

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

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博弈小术语: 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

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

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三

上次讲了几种同时行动博弈,其中的一种就是协调博弈。这一次专门讲协调博弈中的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情况:大规模协调博弈。在协调博弈中,局中人必须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而在大规模的协调博弈中存在一种网络的外部性,也就是是指拥有产品的人越多,这种产品的价值就越高。

当一

种产品被赋予某种交流与流通的功能的时候,它常常就会具有这种外部性。比如说电话。如果只有你自己有电话,而你认识的人都没有,那电话对于你就只是一个摆设,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你周围使用电话的人越多,这部电话所起的作用就越大。我早先使用QQ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候我是周围最早申请QQ号的,可是申请了之后却不知道和谁聊天,只好见到一个在线的就加上。到后来同学都开始用QQ了,QQ才开始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联络工具。现在做科研的估计都会说微软的东西很难用,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office软件,我也很想学Linux,学TeX,但是一想到工作中别人用的都是windows和word,很多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的,我用个TeX写的东西别人还打开不了,于是只好作罢。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一个新的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好坏,还得考虑这个产品被使用的广泛性。

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后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产品真正流通起来以后想打倒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你很难想象*hi会取代腾讯QQ的领先地位。网络的外部性会长期的保护领先者的地位,因此,这类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不惜代价扩大用户群,以获取领先地位。有一种说法说盗版帮助了微软,没有盗版就没有微软如

今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微软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盗版的泛滥,因为这对建立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有利的,网络的外部性也终将会弥补微软因为盗版受到的损失。到如今微软在中国已经竖立起了垄断地位,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便开始加大,频频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面对网络外部性,市场的后进者也并非是全无办法,但通常的办法都是比较消极的,以求避开外部性壁垒。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办法是使自己的产品与先进入者的产品兼容,这样就能够共享网络的外部性。例如AMD所制造的CpU在功能上就几乎和Intel的没什么两样,从而得以抢到Intel的一小块市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进者并不能完全获得先进入者产品全部的技术参数,这种兼容肯定不是完全的。还有一种办法是瞄准剩余市场。在先入者势力不及的地方开辟敌后根据地,以求将来能够农村包围城市。例如苹果在小学生使用的个人电脑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相对主动的办法。它开发出了与手机号码绑定的TM产品Fetion,希望能够利用自身在移动通信上的网络外部性来挑战QQ在传统的TM上的网络外部性。至于效果如何,目前我还不知道,网络的外部性也不是坚不可摧的,至少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产品的快速淘汰会限制网络

外部性的好处。如果你的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而且不想使用现有的软件,但是你能够让软件公司相信你的计算机能够一炮走红,他们就会愿意编写新的软件让你的计算机使用。另外,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向后兼容性问题也会对目前的领先者造成挑战。兼容性的要求使得微软和因特尔的产品非常的臃肿,而新的进入者反而没有这些的束缚,因而可以提供更小巧灵活的产品。看起来向后兼容性像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读博弈论的书的心得体会范文篇四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

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1994年和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

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深感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学习《矛盾论》的几点体会


学习《矛盾论》的几点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近期,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矛盾论》80周年之际,我重温了这部光辉著作。通过细读深悟,我深深感到这篇哲学论文观点明确、逻辑缜密、语言生动、论据充分。尽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这篇文章所体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我们当前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正视矛盾的普遍性,厘清问题推进审计转型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矛盾存在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比如,有好就有坏,有优就有劣,有差异就有矛盾,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就会发生,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

同样,现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影响审计工作转型审计的矛盾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观念问题。审计干部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习惯于“老一套”,忧患意识不够,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绩,习惯于按固有经验和过往惯例办事,不愿意创新转型;进取意识不够,缺乏主动迎接挑战的积极进取精神,对影响和制约审计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主动梳理、系统研究不够,办法措施不多;二是工作措施问题。表现在审计的前瞻性、建设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与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相关审计工作创新转型领域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保障,缺乏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如在计算机技术运用方面尚需研究制定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和规范,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审计业务操作指南;三是干部队伍素质问题。表现为审计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待优化,审计人员创造性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适应于现代审计要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审计工作更加贴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工作环境问题。推动审计工作创新转型是对旧的审计理念、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作为保证。一些审计机关推动审计工作创新转型与有关方面沟通宣传不够,争取党委政府、社会公众以及被审计单位、其他职能部门配合的支持不够,造成一些推动审计工作创新转型的举措难以实施。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发展,需要不断克服和解决以上矛盾问题,抓住思想观念这个阻碍审计工作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围绕如何破解矛盾想办法,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措施,并且结合实际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矛盾,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

二、正视矛盾的特殊性,突出重点推进审计转型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认为:“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殊。”换而言之,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同样,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也要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在具体的审计事项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尽快抓住工作重点,使审计发现问题能尽快得到突破,审计工作成果得到升华,审计工作质量也会相应的提高,进而为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要充分这项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殊性,在审计开始前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审前调查,以厘清审计的思路。我们往往需要全面阅读被审计领导干部最近几年来的工作总结,主持召开会议时的会议纪要,了解有关领导任职期间做了哪些重大决策?这些决策产生了什么后果?决策的程序是否正确?最后将整个决策的过程与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进行关联对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特殊领域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经过这样一个思路捋下来,就抓住了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这个关键因素。往往经过这一思路,一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此外,在《矛盾论》中还专门用一个章节矛盾特殊性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即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毛泽东同志通过这一章节的重点论述,实际上是要告诫世人,在一个问题或多个矛盾中,常常有一方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要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合到审计实践中,如我们在开展工业园区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面对各级政府的工业园这个特殊的领域,就要牢牢把握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紧围绕工业园区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在摸清工业园区的建设规模、土地利用、入户企业的投资强度、地方财政投入、项目建设管理、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工业园区规划、协议和已入园企业数量和占有土地情况;入园企业的协议投资强度、实际投资金额、亩产年税收、产业结构等;园区建设资金的收支、项目的建设管理;园区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审批环节、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情况。实践证明,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尽快锁定问题,使审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三、正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辩证思维推进审计转型发展。

《矛盾论》在论述矛盾的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本质而言是矛盾的发展变化,而矛盾首先是在对立面相互否定、排斥的斗争性中发生变动的。《矛盾论》所阐述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核心是要讲两点论、用辩证法、找平衡点。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活动更趋复杂、多元。就审计论审计,机械照搬条条框框,只会固步自封,影响和阻碍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影响和阻碍全面深化改革进程。

因此,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必须放眼全面深化改革大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区分开来”和省委关于“建立健全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精神实质,牢固树立辩证执法理念,科学研判和处理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审计执法的尺度和节奏,旗帜鲜明地支持和保护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公罪”与“私错”的关系。区分工作失误与失职,主观与客观,改革创新与滥用职权,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谋取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界限,对一心为公,敢于担当、敢于担难、敢闯敢干而产生的工作失误,要适当从宽处理处罚;对出于不良动机,投机钻营、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不负责任或不正确履行职权而导致失责的,必须依法从严追究责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合理与合法的关系。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现象,如一些地方做出符合实际而有悖于国家政策法规的行为。审计时决不能死抠条文,也不能放弃原则,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在坚决查处违法乱纪行为的同时,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追根溯源,促进改革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和完善;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刚性政策执行与踏“底线”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经济活动难以避免与既定政策法规发生“撞车”的情况。采取把现行政策法规与现实情况机械地一一对照的办法,就可能把改革创新的许多做法看作是踩了“底线”和“红线”,从而可能给全面推进改革造成实质性损害。要着眼保护创新,支持改革,在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刚性政策权威的基础上,慎重处理改革中的转型、创新、突破等问题,提升审计执法水平。

正确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归根结底就是处理好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我们要按照省厅《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包容审慎评价处理20种情形的有关要求,本着“遏制违纪者、惩治违法者、保护改革者、宽容失败者”的原则,对处于不良动机,投机钻营、滥用职权而导致的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从严追究责任;对一心为公,大胆履职、敢闯敢干而产生的工作失误或差错,要从宽或免于问责,这既是符合矛盾论对立统一原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改革发展,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发展的必要要求。

四、正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苦练内动推进审计转型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开篇就谈到了两种宇宙观问题,将形而上学宇宙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进行了对比并肯定了后者的正确性。他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的发展,主要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换言之,就是说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里的哲学观点也适用于我们当前的审计工作。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同样需要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苦练内功,从内部抓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发现问题,还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指出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这样才能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防范风险。比如,近年来我们在扶贫资金审计中发现,有的扶贫资金拨到扶贫村之后,没有按照申报的事项使用,在没有经过向扶贫资金主管部门申请调整项目的情况下直接用于别的用途。更有甚着,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农户采取一些手段也享受到了扶贫补助资金。问题是发现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问题屡审屡犯呢?我们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有些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内部,在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扶贫开发的情况下,有关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国家扶贫资金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是十分清楚的,之所以明知故犯,就在于扶贫资金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没有相应的内控制度约束手段和问责机制,让一些部门和个人有了侥幸心理。因此在审计后,我们针对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内控制度健全了,许多问题都自然解决了。

再比如,我们省厅对全省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量化考核,并对全省审计机关根据考核内容进行排名,这项工作是省厅提高全省审计系统工作水平,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手段,各级审计机关普遍重视。笔者认为,要想在这项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关键还在于内因,在于审计机关内部。比如全体审计干部的精神状态如何?各个部门的团结协作机制是否顺畅?业务部门的审计业务工作是否出彩?综合部门是否将有关经验及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升?审计信息化运用水平是否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水平如何等等?把这些内因抓好了,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突破信息宣传、审计案件移送、审计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量化考核成绩自然不会差。因此,要提高审计工作质效,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发展就必须练好内功。这就是矛盾论内外因辩证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伤寒论》学习体会


千百年来学医者必读张仲景《伤寒论》,原因在于它是开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经典著作,虽系古代文献,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仲景之方,配伍精,药味少,疗效佳,内涵深远,思维多向,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石与核心。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背诵其重点条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张仲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组方用药特点,包括思维方式、识证、遣方、用药各环节。下面谈几点本人学习体会。
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279条) 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
(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
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


(2)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
仲景对疾病体察入微,注意辨证求因,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以便临床准确用药。如发热一症,病机多种,治疗有异:在太阳为卫阳浮盛,与邪交争;在阳明为里热亢盛,蒸腾于外;在少阳为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在少阴,或为少阴阳虚复感外邪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少阴阴虚热化之热移膀胱证,或为阴寒极盛、虚阳浮越;在厥阴为阳气来复。再如太阳病虚寒之变致脾虚者,虽均须温中补脾,但因其表现不一,病机有间,治亦有异:脾虚饮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治宜苓桂术甘汤;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治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腹中急痛者,治宜小建中汤;表证不解,脾土受损,心中痞满,协热而利者,治宜桂枝人参汤。等等。
(3)归纳一药多方配伍及一方病证多用
要善于总结归纳仲景用药规律,比如某一药物用于多个方中,或几药共同配伍应用的规律分析等。如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汤),配杏仁平喘(麻杏石甘汤),配石膏解热(大青龙汤),配附子和解兼表散(柴胡桂枝汤)。再如:桂枝与白芍,有19个方使用了这一药对,主要出现在桂枝汤类方中,一般桂芍相伍,功在调和营卫,桂枝为主者偏治表,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汤等;白芍为主者偏治里,如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等。有学者研究:有40首方使用了桂枝,18首方使用了半夏,13首方使用了麻黄,13首方使用了大黄,11首方使用了茯苓,8首方使用了栀子,8首方使用了生附子,7首方使用了柴胡。结合这些数据及病机症候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仲景用药加减配伍规律。
至于一方多用,如有人总结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有6方面:①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6条,97条,266条,100条,263条,264条,265条);②三阳同病(99条);③少阳兼太阳病(101条);④少阳兼阳明病(229、230条);⑤阳微结(148条);⑥热入血室证(144条,143条,145条)。这样的归纳,可帮助我们全面掌握某些常用重点方剂的临床应用。
(4)比较药物组成相近方剂
比较分析药物组成相近的方剂,往往可发现和理解仲景组方演变的过程。如小建中汤治虚证(102条),桂枝加芍药汤治实证(279条)、桂枝加大黄汤治既非大虚也非大实,三方都是桂枝汤的演变方。再如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比较:二者均治疗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大柴胡汤用于病在少阳,又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呕吐而下利者,阳明热结较重,即在小柴胡汤方中去人参、甘草,加大黄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一以疏利三焦气机,一以通下阳明热结(103条,165条);柴胡加芒硝汤则用于病势缓、病情轻,而见日哺所发潮热,已而微利,燥结热郁者,只于小柴胡汤中加一味芒硝,以和解少阳枢机而润燥软坚通结(104条)。


3、勤于实践,学以致用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专著,是对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只有勤于实践,实际印证《伤寒论》方证的临床指导意义,才能亲身体会其中奥妙。
孙 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