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谈自由的演讲 > 导航 > 也谈舌尖上的浪费

谈自由的演讲

也谈舌尖上的浪费。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也谈舌尖上的浪费”,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也谈舌尖上的浪费

也谈“舌尖上的浪费”
近日,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国家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的话如一剂重锤,撩拨心神,直击肺腑。
面对中央电视台这一最权威的官方新闻机构,袁老坦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当前,如若使水稻亩产提高5斤、甚至10斤,都是异常艰难的事情。”然而,我国粮食产量已现隐忧的现状,似乎并没有牵动国人的神经。相反,“舌尖上的浪费”却无所不在。似乎浪费粮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在拥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崇尚圆融,恪奉和合,已是每一位炎黄子孙最尊贵的信守。况且,中国古老文明的积淀,和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思想,着实让中国人尽享了舌尖上的幸福,成为“至尊饮者”。
而有别于西方的圆桌餐,更让纤纤君子撑足颜面。为官者,以极尽地主之宜表明好客之情做好上下沟通为出发点,迎来送往极竞豪奢;受用者,仍遵循餐桌礼仪,每菜只是蜻蜓点水浅尝则止,表面看无伤大雅,但“剩宴”却被十足的促成;为民者,坚定不移的恪守以食为天的不变准则,毫无顾虑畅享丰富的饮食文化带来的快感,满足于逐渐鼓起的钱袋子和随之而来的幸福指数攀升。但却完全淡忘了老祖宗留下的“节俭”作风,这种宝贵品格的遭遇冷落和束之高阁,似乎弃食已是理所当然。
来看《舌尖上的浪费》节目中播报的一组数字: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xx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
对于此,中央高层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位老革命家的长子,身上沿袭着简朴的品格,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追求勤俭,恪守节约,反对浪费的治国方略更让国人“拍案叫绝”。
诚然,从养生学的角度来说,“鱼生火,肉生痰”,增加脾胃运化负担;中国的饮食文化着重强调了“食少而淡”,注重饮食的环境,讲究饮食的心情,遵循因天时序,身心自然,达到和合的境界,才称之为健康的饮食规则。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华灯初放时,大大小小的餐桌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和“相敬如宾,灌倒为止”的壮观场景,疏不知这种表面看是重排场、讲义气,将拉进感情进行到底的侠客风范,其实不仅没有遵循正确的饮食规则,更是将盛宴变成剩宴,将健康推进无法逆转的深渊!
为此,作为一国公民,炎黄子孙,切实从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量力而行,追求节俭,是为已任。从尽国民义务的角度出发,节约粮食,减少浪费,是为国家分忧。也许祖先造人的时候,便规定好了我们舌尖的味蕾数量,超负荷的工作,会对此有损伤。唯有减少过多不必要的伤害,让舌尖恪守金规戒律,张驰有度,才会使我们在饮食文化底蕴厚重的泱泱大国,真正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也谈中国梦


也谈中国梦

也谈中国梦
一、什么是中国梦?
20xx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在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首次响亮地提出“中国梦”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如果说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20世纪中叶的“中国梦”,那么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将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是21世纪中叶的“中国梦”。
2013年春天的两会,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
二、什么是中国教育梦?
2013年3月8日,在政协教育界联组讨论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动情地勾画了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
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人人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如何实现中国梦?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四、对梦想的美好祝愿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应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这个梦想一定是五彩缤纷的,一定是芳菲满眼的,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圆了民族独立梦,圆了百年奥运梦,圆了航天航海梦,一个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梦将在我们一代一代人手中梦想成真!
可以预见,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仰,又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抱美丽的中国梦!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梦想,谁都有机会!衷心祝愿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都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实现梦想!

也谈蒲松齡


也谈蒲松齡

也谈蒲松齡
“癸亥年,我父食饩。其实惨淡经营,冀博一第,而终困于场屋。至五十余尚希进取。我母止之曰:‘君勿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自是我父灰心场屋。而甄匋,一世之意,始托于著述焉。”
——摘蒲箬《柳泉公行述》
的确,蒲翁的一生是清苦的,自十八岁应试至七十一岁彻底绝望,他由青年考到壮年,由壮年考到老年。头发一天天变白,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如果把渔洋先生的庄园比作大家闺秀,那么蒲翁的小院则是小家碧玉了。小则小矣!可是排列的却是和谐之至。一树藤花,几株幽篁,下有二凳一桌,一把茶壶。想当时蒲翁于晓月初升之时,坐于此,手捋胡须,看小儿嬉戏于庭前,妻子刘孺人温婉和雅,于旁侍立;一边是贤慧的妻子,一旁是可爱的儿子,小园香径,其乐融融。只是这样的生活不能长久,更多的是看到他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的身影。此时的先生,已不是“庶使一日无书则愧”的潇洒的郢中诗人。为此,先生曾作诗自嘲曰:君子受艰难,斯文不值钱,有人成书馆,便是救命仙。
进了一拱圆门,便可看见路大荒先生手书的“聊斋”一匾横于檐下。右边一房为先生读书之所。正中乃先生卧室,内有先生画像,设置简陋之至,无如一桌,二椅,一炕而已。想先生从31岁应孙蕙之请做幕僚到71岁从毕际有家撤帐回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奔波之上。虽有生花妙笔,但却与八股文无缘,与仕途背道而驰。此怕先生才华横溢却终究不能及第的原因吧!
康熙十八年,先生结束了飘泊不定的生活,设帐毕际有家之“绰然堂”,这一呆就呆了三十年,好在毕际有为人厚道,宾主相处还算融洽,但也难为先生了。我仿佛看到,如血的夕阳下,一个佝偻的老头,仰天长叹一声,又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走自己的路了。寒尽暑来,朝迎暮别,一个老人于路上徘徊掉了自己一生。“眼泪忍不流,鼻酸不成涕。”晚年稍稍安定的先生,不想孙子又被天花夺去生命;老伴也因病撒手人寰,离他远去。先生老泪纵横,悲痛欲绝,终在康熙五十四年,倚窗危坐而卒,走完了他艰难的漫漫人生路。
先生生前虽默默无闻,死后却有那么一大批文人仰仗他来吃饭,这不知是对先生的一种调侃,还是一种安慰,有时我就硬着心肠想:大约先生真的沾了与科举无缘的光吧!否则,何以有《聊斋志异》呢?天空中传来了一声哀叹,一串词从干瘪的嘴里断断续续地吐出:“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元石葬荒邱。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磷恨不休。”

也谈儿童时间管理的实践


听书有感—也谈儿童时间管理的实践

Morgan

一年多以前的某一天, 宝妈突然问我,“你知道大宝是怎么看你的吗?”我说:“我觉得我做得还可以吧!是不是有点严了?”“她说你像狼一样,有点凶。”说完还乐了。我自己吃惊不小。

你想象的样子和子女看你的总是有差距,有时候差距真是太大了!

最近听了一系列儿童时间管理的书,就我自己的一些体会分享一下,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进步。

就我现在的情况而言,到目前小朋友上学到二年级,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有三件事情会让大人感觉小孩子是不是磨蹭了。一是早起穿衣,二是吃饭,三是刚上学写作业,或者就是写作业。

早起穿衣的问题, 一个是没有睡够,还想再睡一会儿,还有一个是考虑被叫醒的时候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可以考虑先弄醒了,过会儿再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是昨天在学校或者幼儿园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第一种情况的方法是尽量让小朋友早点休息,然后再处理自己的事情。 第二种情况,小宝目前的情况是放点音乐给她听听,让她清醒和精神起来。还有就小朋友特别喜欢穿的衣服也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总是免不了这些方法有不起作用的时候。最后一种情况,需要耐心点和小朋友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是什么。

吃饭的问题,有时候要考虑是不是饭菜太单调了,天天都一样,是不是吃了零食或者是不是吃了水果。前者是要多花点心思,多尝试,找到小朋友喜欢吃的,后者则要让小朋友有饥饿感,饭前不给零食和水果吃,根据情况增加小朋友的运动量,吃饭的时候自然会吃得比较快。大宝在成长过程中,大约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她会在头天晚上告诉我们她想吃什么,然后我和她妈妈会帮她做,不过,很多时候大宝会指明让我做给她吃。小宝呢,很长时间,我们觉得姐姐已经吃得很随便了,没有特别关注她的需求,所以小宝吃早饭的问题又很让我们头疼,最近我们又花了些心思,开始满足小宝的需求,早餐也尽量满足她的口味,吃饭自然就快起来了。晚饭也是如此,适合她的口味和心思,吃饭是很快的。我的同事中,男女同事都有花费心思给小朋友做吃的的好模范,曾有男同事家中孩子希望每天早上吃到爸爸亲手做得早点,同事说也是坚持了好几年,直到没有这个要求为止。

做作业的问题,我认为做到两点就好了,信任和给小朋友自由支配的时间。信任,就是不要在做作业的时候你在边上指手画脚,大人最好不要玩手机。最好的激励是让小朋友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已经计划好了的练习之外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可以保证小孩子不会拖拖拉拉的。同事中做得比较好的,就是抓住小孩子的爱好,读书,玩游戏等,让小朋友及时的完成作业,之后的时间可以由小朋友自己安排,但是单纯的玩游戏,玩玩具的时间应该先定好,而且家长不要食言。我家大宝自己安排的这学期的学习任务有一项是上学期间每天背诵一首诗, 周末不做背诵的学习。 有一天,我回家的时候,看到大宝拿着书在哭,我问她怎么回事,她告诉我:“我今天已经背了一首古诗,妈妈还让我再背一首,我都没有时间看我的课外书了。” 我说:“好吧, 你背一下给我听听吧,背完了你就看课外书吧,我们就按照你这个学期制定的目标来完成就好,不增加任务。”她高兴地把古诗背了一遍,我和她妈妈说了一下,大宝就开心地去看自己的课外书去了。我觉得大人不要觉得自己如此的机智的加了一个任务,而挫伤了小孩子的积极性,看书和背诗并不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或者说你曾经答应了的事情也不可以临时增加限制来挫伤他的积极性。另外一点,不少朋友都认同,尽量让小朋友们在周六把作业做完,周日就是小朋友自己支配的时间。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的普遍特征,也要注意自己孩子的特点,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但是可以借鉴。孩子们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适用大宝,未必适用二宝,学习的路,才刚刚开始,我们的学习也在路上,希望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