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罚款检讨 > 导航 > 谈执法与罚款

罚款检讨

谈执法与罚款。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执法与罚款,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谈执法与罚款

曾经看到一则消息,是说某个地方的交警每个月都有定额的罚款任务,并直接与奖金挂钩。其实,这种情况很普遍,据我所知,很多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门都是这样做的。交警的日常管理都与罚款挂上钩了,原本严肃的执法行为变成了赤裸裸地罚款行为,很是可笑。难怪司机朋友们一说到交警就咬牙切齿地恨。以罚代管,或者说,管理行为简单等同于罚款行为,其实,只是治标之举,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违法违规都可以用钱来摆平,那么,严肃的法律事实上就会成为一纸空文,那么,我们的法律充当了少数人的保护神,而不是保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器。
应该看到,我国不少地方的交通管理事实上停留于形式,特别是中小城市,小城镇,乱象丛生,交通管理近乎失控。笔者所在的县城,大街上公交、小车、摩托乱停乱放处处可见,闯红灯的现象比比皆是,无牌无照的车辆横行无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平时路面上很难见到几个交警。当然,交警出来,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发生了车祸, 一种是有什么运动,另一种呢,就是集中整治,罚款抓收入。听在交警队的熟人讲,如果规定的任务没有完成,那么中队就会上路,几乎是拦一部罚一部。交警要找司机的漏子,要罚司机的款,其实并不难。有权势的、认识的,放过不罚;不认识但又找了关系的,送人情,少罚点;不认识,按所谓的规矩罚,态度不老实,加倍罚。通过这样差异化罚款执法,哪个中队都能够完成规定的任务,都很容易超额完成。当然,他们的奖金和补助很是可观。上路的普通交警,一年下来,奖金至少五六万。罚款式执法,利益驱动执法,一年都能捞个十万八万雪花银,所以,交警,是公认的肥缺,许多公安干警削尖脑袋往交警队钻,甚至不惜血本。如果说公务员是铁饭碗,那么,交警可是金饭碗,不很累,但又来钱,用交警们自己的话来说,交通整治的时候,只要上路一站,人民币招招手就可滚滚而至。就说整治醉驾吧,哪个地方弄的声势都很大,其实呢,无非是罚款而已,你醉驾了,交钱就放过,所谓的拘留动那只是增加恐吓醉驾司机的筹码,让司机出钱出多一点,出快一点而已至于动真格,恐怕很少会如此。很可惜,我们国家出台的一些好的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法律法规、政策,事实上被一些地方的歪嘴和尚(交警)们把经全念歪了,念走样了。
交警执法就是罚款,就是狠狠地整治无背景的司机朋友,就是罚款敛财,这已经成了很是普遍的现象。说实在话,罚款本身没有错,国家的道路交通条例体现的就是经济与法律的手段双管直下的特点,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惩罚式的交通法规,但是,在少数地方,特别是基层,交警执法基本上就是罚款,每个交警都有定额的罚款任务,这样,交警不想罚款都难!特别是一旦罚款与奖金补助和晋职等严肃的政治挂钩,那么,交警上路罚款就会变得有恃无恐,甚至变得六亲不认!以罚代管,这已经成为交警执法的常态了。如果再来个量化罚款,每个月要罚多少,任务少了,交警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道路上没了交警,就没了章法,就会存在交通隐患。如果任务多了,交警加班加点上路罚款,见一个罚一个,特别对外地司机动辄重罚,罚款看自己的心情,看对方的背景,这样罚款,就很容易制造矛盾,破坏公平,践踏法律。再说,司机撞到了枪口,忍痛交了罚款,不见得会痛改前非,你想啊,抓到一次也只是一次,不可能次次抓到,这样,他们就会心存太多的侥幸,该怎么样还会怎么样,该醉驾还会醉驾,该超载还会超载,就是背时被拦了,大不了交钱,钱可以解决问题,钱就是最好的通行证。交警要的就是钱,而不是什么法律的权威,真的法律权威了,交警没了罚款,交警哪还有激情呢?
在不少地方,交警都有硬性的罚款任务,完成了,拿基数,超额了,拿超额的奖金,没完成,奖金、补助全扣,这样,执法就是罚款,以罚代管自然成为常态。当然,这种猫捉老鼠式的交通治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交通乱象的,这些年来,我国的道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交警的执法条件越来越好,但交通拥挤交通堵塞还是司空见惯,交通事故还是经常性发生。要想真正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规范交警的执法行为,加强法律的权威,不能搞什么以罚代管,搞三六九等差别执法,这样,司机才能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章守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我谈矛与盾


我谈"矛"与"盾"文章标题:我谈"矛"与"盾"
我谈"矛"与"盾"
最近,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很火了一阵,说实话我这个已进入不惑之年的自以为也有点见识的人,倍感过去的夜郎自大.从字里行间都看出了教授级的理论修养.本人也是喜欢读古论今的人,但与人的本性和现代世界之流弊的结合上就显得有莫大的隔离之感了.我认为于丹的心得不仅是一种知识栓释,更是一种读经的方法.我独对"矛"与"盾"的思考和实践操作有些体会,写出作为引玉之砖.
孟子老人家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但鱼与熊掌何以不可兼得,老人家没有论证。逻辑的常识和生活的经验告诉我,鱼与熊掌完全是可以兼得的,所以孟子这句话不能较真,只是他老人家为了表明“舍生而取义”的道德立场,随便从日常生活上找一些牵强的根据。“舍鱼而取熊掌”,语气说得比较决绝,倒不如民间所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意思差不多,却有选择的余地,更接近自由主义的观点。特别是现代提出的"双赢"法则,对鱼与熊掌之说提出了挑战.儒家不重视逻辑推理,说理常使用比喻。比喻有时是蹩脚的。相比之下,法家祖鼻韩非的逻辑思维就缜密得多。韩非《说难》篇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说的是,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用“矛与盾”来论证“不可同世而立”,显然就比孟夫子用“鱼与熊掌”来证明“不可兼得”更见逻辑功力。形式逻辑中有一个著名的“矛盾律”,就是说,“不相容之事不两立”。我将矛与盾看成两套相悖的运行逻辑,“无不陷之”是矛的逻辑要求,“不可陷之”是盾的逻辑要求,想要“无不陷之”与“不可陷之”兼而得之,大概只有上帝才做得到,爱因斯坦也做不到。
“楚人鬻盾与矛”的寓言可以当成一个政治隐喻来看待。“无不陷之”,很符合公权力的扩张本性,所以不妨以“矛”来对应公权力系统;“不可陷之”,则合乎私权空间不容侵犯的原则,所谓“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所以不妨以“盾”来比喻公民的“消极自由”领域(这个比喻自认为不算太蹩脚)。因为上述两者的运行逻辑是彼此抵牾的,“矛盾律”在这里同样成立,公权力系统的扩张逻辑如果不可遏止、“无不陷之”,势必导致私权利领域的萎缩和塌陷;反之,如果承认私权利领域的保守逻辑,“不可陷之”,则公权力的扩张逻辑必须有所收敛和退让。据我的观察,人类社会尝试过的政治制度,大致有两种,一是建立在公权力“于物无不陷”之逻辑上的威权政治、专制政治、极权政治,一是承认私权利“不可陷之”的宪政政治、民主政治。企图既要保持公权力的无限扩张逻辑,又声称公民私权利“物莫能陷也”,只能是楚人鬻矛(盾)式的自欺欺人。顺便说一句,站在一名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上,我倾向于认同公民的“消极自由”领域“不可陷之”,也就是说,我不支持公权力“无不陷之”的扩张。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深受拉斯基思想影响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经做了一回鬻矛的楚人。其代表人物包括张东荪以及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专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对苏俄的计划经济体制抱有深切的好感,与其说他们放弃了对自由主义基本价值的恪守,不如说计划经济所代表的集体利益和显示出来的高效率,深深吸引了他们,使他们试图以权力管制之长来弥补经济放任之短。张东荪当时的主张比较有代表性,他建议,在政治方面“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在经济方面“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张东荪也意识到计划经济“有些呆板”,提出“必须在固定中留有一个变化的活力可以发生的余地,这就是文化方面的绝对自由”。多少有些鱼与熊掌意欲兼得的意思。
然而自由与计划经济的关系到底不同鱼与熊掌之间毫无逻辑冲突。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命令经济、管制经济,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必然导致一个可以置配一切资源的超级权力系统的出现。在张东荪对计划经济心往神驰时,他不会想到,不加节制的权力系统一经启动,它将遵循其“无不陷之”的扩张逻辑,不断扩大它的逻辑边界,即使张东荪认为“文化方面的绝对自由”是“不可陷之”的,也难免被权力意志侵入、占领。哈耶克预见这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我坚信他的逻辑分析能力比韩非子还要厉害得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尽管吃过权力扩张的亏不算少,却比较理想主义,常常对权力管制抱有幻想。
与中国部分自由主义者对计划经济心仪不已差不多同时代,在自由主义传统深厚的美国,政府似乎也想获得一柄“无不陷之”的利矛。当时美国的自由经济遭遇到一场灾难性大危机,美国国会毫不犹豫地赋予总统罗斯福行政干预的各项权力,开始罗斯福新政。权力“于物无不陷”的本性不会在美国土地上就变得温柔,随着政府权力的扩大,美国公民的自由也不可能牢不可破、

我谈"矛"与"盾"物莫能陷。不同的是,美国人对权力扩张具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尽管他们未必读过“楚人鬻矛”的寓言。等到美国从经济危机中缓过劲来,他们立马又收回了赋予总统的多项权力,罗斯福颁布的10多项旨在加强政府干预的法律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尽管总统很恼火(罗斯福肯定认为他谋取更大权力,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自由),却也无可奈何。
美国的各项制度安排是建立在预防公权力“无不陷之”、保障公民自由“不可陷之”的逻辑认识上的。譬如在司法制度中,确立“沉默权”、“毒树之果”不予采信等原则。旅美学者林达在深入观察了美国的司法制度之后说,美国人承认司法面临这样一个困难,就是在案情复杂的情况下,它做不到“不错判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因此,它并不强求一定要找出罪犯,同时,在对一名被告判断困难的时候,它倾向于“错放”,而不是倾向于“错判”。这是因为美国人深刻地认识到,如果司法机关要做到“不放过一个坏人”,势必需要获得更多侦查、审讯的授权,而放弃对公民部分权利的保护,结果难免会“冤枉好人”。承认做不到“不错判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可见美国人不上“楚人”的当,不相信在“吾矛(国家权力)之利于物无不陷”的逻辑场中,能够保持“吾盾(公民权利)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们并非愿意纵容犯罪,而是付不起被冤枉、被剥夺自由的代价。
历史上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以及一些被理想主义蒙蔽的知识分子,共同向民众兜售听起来很诱人的买卖:给权力者更多权力吧,他们可以带给你们幸福和自由。请相信,这其实就是寓言里“鬻盾与矛”的楚人,千万不要将话当真。迄今为止,人类还不曾发明出一套这么完美的制度:既赋予统治者“无不陷之”的权力——运用这种无限权力来为民造福,多么方便、多么诱人啊——同时又保证被统治者的自由权利“不可陷之”。那么完美的制度设计,大概只有上帝才做得到,那些宣称是天道代理人的形形色色的僭主们都做不到。

《我谈"矛"与"盾"》来源于免费网,欢迎阅读我谈"矛"与"盾"。

城市管理执法心得体会:谈压力


城市管理执法心得体会:谈压力文章标题:城市管理执法心得体会:谈压力
人在职场免不了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常常有人感叹压力太大,不堪重负,其实压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如何对待。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教授向他的学生讲述如何正确对待压力。他举起一杯水,问道:“这杯水有多重?”从20克到500克,回答各异。“其实具体多重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你举杯的时间。如果你举了一分钟,即便杯子重500克也不是问题,如果你举杯一个小时,20克的杯子也会让你手臂酸痛,如果举杯一天,恐怕就需要叫救护车了。同一个杯子,举的时间越长,它会变得越重。”教授笑着说。“倘若我们总是将压力扛在肩上,压力就像水杯一样,会变得越来越重。早晚有一天,我们将不堪其重。正确的做法是,放下水杯,休息一下,以便再次举起它。工作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里,应当将工作中的压力抛到一边,千万不能再将它带回家里,因为你明天还要扛起它。”
这样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面对压力时却常常不能正确对待,有的人选择逃避,不愿承担责任;有的人被压力压垮,一蹶不振甚至做出傻事。任何工作都有职责,责任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城管执法工作因为是一个新兴事物,集中了很多的社会矛盾,要想做好执法工作,树立执法威信,困难重重,压力也重重,每一个执法队员都深有体会,违章现象屡禁不止,工作热情在反反复复中不断消耗,老百姓不理解,其他部门不配合,上级部门不满意……有时还要遭遇阻碍执法甚至暴力抗法,执法队员不仅受到精神上的打击,还遭受肉体的伤害,压力很大。因此作为执法队员更要懂得正确对待压力,不要把工作上的不顺利、不良情绪带回家,暂且放在一边,好好休息,明天照样情绪饱满、热情高涨地投入工作中去,对于工作中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要急于求成,换种思路重新开始。另外,局党委要体察队员的压力,组织开展各项业余活动,丰富队员业余生活,为队员排解压力,释放情绪创造条件,变压力为动力,以便更好地开展执法工作。
《城市管理执法心得体会:谈压力》来源于免费网,欢迎阅读城市管理执法心得体会:谈压力。

对行政执法中把握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看法


对行政执法中把握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看法

严格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文明执法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一些商贩占道经营阻碍交通,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耐心劝阻时,会有人说:"怎么管的,没力度!"而当执法人员严格执法,强制取缔时,又会有人说:"这样执法太不人性化了!"那么,"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是对立的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的关系,既不偏离行政执法的运行"轨迹",同时也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为构建和谐**做出我们城管人应有的贡献,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内在涵义
什么是文明执法?广义上讲就是执法文明,是执法依据、过程、结果三者文明的统一。执法依据的文明主要是指行政机关的职权是法定的,依据的法律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执法过程的文明主要是指执法过程的程序性和规范性,就是用体现全社会普遍遵守的准则和理念的行为和手段依法行政。执法结果的文明主要是指行政执法结果维护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并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狭义上讲,文明执法就是指执法过程的文明,并特指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说,文明执法是指执法人员以人为本,依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办理各种案件,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目的是让不懂法者懂法,让懂法者自觉守法。它要求行政执法人员真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真正体现行政执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严格执法就是要求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按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标准和程序,正确的运用法律,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它要求一切执法活动必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尊重法律的精神,理解法律的精髓,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严格执法是一种"原则"的执行,是在工作职权范围内对违法者进行相应的处罚,以控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辩证关系
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并不矛盾。严格的"格"就是法律,不可能存在法律规定之上所谓"严"的要求,否则就是"过",就是不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本身就包含着文明执法,因为完全按照法律要求去执法,很难理解文明执法可以不依照法律规定执行,否则就脱离了"执法"范畴。强调严格执法并非不要文明执法,可以不择手段打击违法行为,强调文明执法也不是不要严格执法,可以置法律于不顾。在依法的前提下,两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根本目的都是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严肃执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二是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依法处罚,不搞"态度执法"、"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纠违必罚,处罚有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依照法律规定的权力和程序规范办案就是文明执法。严格执法不是粗暴执法,那种有法不依、执法不公、不按规定着装、仪表不端庄、语言粗鲁、行为野蛮、滥用职权吃拿卡要、乱罚款、以罚代管,甚至搞"区域"保护、"以邪治邪",既背离了严格执法的精神,又违背了文明执法的基本要求,既不是严格执法,更不是文明执法。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的辩证关系,必须克服两种错误思想:一是文明执法就是在遇到违法行为人时敬敬礼、教育教育、警告警告,不实行其他处罚,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二是文明执法就是不能与违法当事人产生冲突和对抗,以致于不敢采取暂扣物品等行政强制措施,以免被人认为"不文明"。其实文明执法固然要求执法者对当事人加强教育,减少处罚,但绝不是不辩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危害程度,只教育、警告,而不进一步采取其他的惩戒或强制性措施。行政强制措施本来就是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职能而采取强力方法的行政行为。不采取强力来对抗当事人的不文明、不配合,行政强制措施就根本无法实施,行政执法就根本无法进行。只要程序合法,行为得当,这种行为上的冲突并不违背文明执法的本意。
由此可见,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目的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严格是一切执法活动的前提,是执法活动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文明是严格执法的表现形式,通过文明执法更能表现出执法活动的公正性。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

三、不断完善文明执法的有效机制,提高工作效力
我市自20xx年9月份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全体城管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任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执法环境差,时有暴力抗法事件发生;二是"专业型"的执法队员少、综合水平较低;三是执行力缺失(有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的现象),尤其是"复兴城"事件

对行政执法中把握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看法第2页

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综合执法还没有完全走上正常的轨道。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克服和改进。
(一)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做好自身宣传。要把执法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向社会传播,以获得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城管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提高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执法人员的亲和力。其次是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站、专家讲座、电视讲话、知识竞赛、法规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律己意识,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从而使广大市民能够自觉的理解、支持、接受、配合执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和顺利进行。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新闻媒体是城管执法宣传和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最大限度地好传媒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效应。建立城管执法机关和新闻媒体的合作机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主动邀请媒体报道执法部门的正面先进典型,主动接受媒体和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的监督作用。
(二)尽快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培训是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域更加广阔、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方式更加多样,所有这些都对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执法人员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还要熟练掌握执法业务知识。所以,执法人员必须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采取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地行"充电"。在以往的培训中,由于针对性不强,不光是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到目前"专业人员"还短缺。应根据工作实际,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从今年起采取相应的补贴措施,鼓励没有达到大专水平的队员参加驻地大专院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在职培训班,待取得"文凭"后,单位给予报销百分之五十的学费。同时,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半年和年度考核制度,对在考核中成绩优秀的队员给予奖励,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队员中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优化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文明执法,必须从执法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抓起,在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改进执法作风上下功夫。根据当前执法队伍的实际,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党的宗旨意识。我们的执法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是党员(骨干),党的宗旨必须时刻铭记在心。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没有谋取私利、欺压群众的特权。二是强化执法为民的新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我们执法队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和广大群众理应是"鱼水"关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和群众打交道,在执法过程中队员形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执法为民"是我们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宗旨,也是检查我们工作的重要标准。所以必须做到"忠于法律和忠于人民的统一,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统一,维护城市环境和善待群众的统一"。维护城市环境、查处违章行为、保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执法人员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在"深化人性化执法,构建和谐城管;深化公正执法,构建法制城管;深化规范执法,构建责任城管;深化公开执法,构建透明城管;深化亲民执法,构建服务城管"上狠下功夫。积极开展"城管与民生、城管与人性化、城管与法制、城管与服务、城管与发展"的大讨论。努力营造"精神充实、作风务实、工作求实、干事扎实"的城管执行文化氛围。三是强化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胡总书记在"6.25"讲话中说"全党同志要更加自觉的坚持求真务实精神……"。目前我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还处于比较艰苦和落后状态,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面对执法过程中不理解、不配合的群众,可能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工作。但是,这不能作为任务完成不好的借口。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红军队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是什么?不言而喻!他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平常人是难以想象和承受的。今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点困难和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只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真心、动真情、说真话、使真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四)提高工作效力,保持长效机制。工作效力不高,事倍功半,是我们工作中的致命弱点。究其根源主要是执行力缺失。不能说是现行的规章制度不好或不健全,关键是我们在执行中是否都将规章制度落到了实处。执行力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要解决执行力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想执行、会执行"的问题。思想稳定是想执行的前提,针对个别队员思想不够稳定、出勤不出力等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用正面典型教材,激励全体队员奋发向上,做到"在其位不光是要谋其政,而且还要把其政谋好"。以反面典型案例为教材,常常敲响警钟,防止个别队员在工作中出现"不给好处不作为,给了好处乱作为"的现象,使每个队员都懂得"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处在什么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担负的责任,都有份内应做的事。做好份内的事是每个人的职业本分,也是执行力的基本要求"。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必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只有把集体利益位置摆正了,从"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中感悟到自身的责任重大,才能把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执行,才能解决"想执行"的问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想做,没有做不好的。其次是强化执法工作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解决长期"执行"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集中整治效果好,"长期效果"却不佳。也就是说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咬牙"、"跺脚"都能解决。关键是我们能不能长期"咬牙"、"跺脚"。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处事公道,运筹帷幄,时刻站在队伍的前列,身先士卒,令行禁止,要求队员做的领导先做,要求队员不做的领导先不做,确实做好表率作用。及时发现和纠正队伍发生的不良行为,保持整个队伍任何时候都处于士气高昂的状态。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效能"建设,专门制定了"效能"建设工作方案,我们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措施,在落实过程中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评机制、工作岗位ab制、否定报备制等十项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工作在一线开展、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效果在一线检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亲民、为民、利民、便民的服务举措,把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作为城管工作的着眼点、落脚点,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服务市民群众。
和谐社会需要文明执法,广大群众渴望文明执法。只要我们全体城管人齐心协力,按照既定方针,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谈评课与备课


我谈评课与备课

这学期,学校教研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计划开展三项活动。一是课堂教学案例展示。3月份,全县高效课堂建设现场会由我校承办,确定的活动主题是“课堂教学案例研讨”。我校语文、数学、科学三位教师向全县150名教研员、校长、教师代表提供了研讨课。二是中心组课堂教学展示。4月份,学校语文、数学、综合一、综合二四个中心组,共10余名优秀教师代表,向全校教师提供高效课堂展示课。充分运用过去研究总结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发现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困惑、新问题。三是“优秀教学标兵”评选。从5月份开始,学校将组织评委组,对全体在岗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估,进教室随课听课,依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打分,评选出“优秀教学标兵”。

可以看出,学校对教学教研工作十分重视,工作安排扎实有序。表现出了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对深化高效课堂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第二项活动。讲课、观课已经结束,今天开展的是评课、议课活动。另外,根据教科室安排,要求我对目前的备课做一个辅导。因此,我下面的发言,主要围绕“如何评课”及“如何备课”发表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观课后的评课。

我们的评课是建立在有目的观课的基础上。何谓有目的观课呢?我认为应该依据学校新制订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的内容,去观摩、倾听、思考。具体如下:

1、本节课教学目标把握的怎样?即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准确,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得到落实。

2、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一是看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吗?二是看过程设计是否体现出了学科特点。

3、教师引导作用发挥的怎样?()教师在哪里引导了,引导的效果怎样?应该举例分析。

4、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了几次?效果怎样?举例分析。

5、学习评价有哪些方式方法?效果怎样?举例分析。

6、作业如何设计的?学生能否当堂完成作业任务?

7、媒体资源运用是否恰当?

这次中心组课堂教学展示,我听取了综合二组3位教师的课。涉及到科学、英语、品德三门学科。下面,我对这三节课做简要点评。

周长青老师执教《太阳系》。这节课是一节构建科学概念的课型,属于宇宙知识范畴。教师在教学时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形成规律,体现了教学的特点。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与展示交流,通过精心设计的学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分析数据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到好处,引导教学步步深入,也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教师的评价没有跟上,致使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教师的教态应更具亲和力。

李祯老师执教英语课。英语课的学科味很浓厚。教师注重单词发音训练,注重句型教学和听力训练。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合理有效。如在小组内训练发音、句型对话,然后全班展示。教师评价多元且自然。有小红旗奖励,有语言评价,有生与生,组与组之间的互评。课件运用熟练,具有趣味性。如季节单词转盘,学生兴致高涨。

张娟老师执教《走近残疾人》。教师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大量的残疾人资料,在教学中运用,使学生对残疾人有话可讲,有感而发。教师注重以学案来开展合作学习,体现先学后导。品德学科的特点体现明显。即先明理,后导行。不足之处是教学过程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准确,欠考虑。对学生评价有些单一。

二、关于备课。

备课的形式仍然是导学案,它是建设高效课堂的保证。我认为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三、五、七”在备课中应得到体现。“三、五、七”不仅仅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也应该是备课所要思考和体现的内容。因为,我们的备与教应该达到高度统一。这里的“三”,是指备课三个阶段。即:预习--展示--测评。“五”是指组织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即情境导学--问题导思--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反馈测评。 “七”是指“读、思、听、说、展、研、评”七种学生能力。“三、五、七”,在不同学科备课中都应该有显性反映。

2、“以学定教”是有效备课的前提。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过程。这里主要考虑学生两方面情况。一是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是确立教学过程的基点。二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是设计一节课教学思路的依据。

3、备课应该体现学科性质。目前全县统一提供导学案活页,任何一门学科都在使用。这里切忌任何学科都是一个模式,一种风格。结果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科学课失去了科学气息。我们在备“导学过程”时,要做到灵活变通,教学环节和学生能力培养要考虑学科性质。

4、尽量做到“学案导学”。将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系统化,通过白板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在组内自学,然后全班展示,教师再视情况进行点拨。这是高效课堂的特征,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先学后导的目的。这样一来,就需要精心设计学案内容,学案应具有开放性,忌束缚学生的手脚。还要经常制作、使用课件。

5、形式上环节齐全。现在导学过程分为“学生活动预设”和“备注”两栏。学生活动预设可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要反映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么学。备注栏可以注明:学生学习活动应怎样组织,要注意什么问题,预期达到的效果,提醒要强调的内容等等。

三、教研活动要求。

1、用心参与。怀着敬畏、学习、批判的态度去观摩、倾听、思考每一节观摩课。

2、勤于动笔。在思考的基础上,要勤于动笔,撰写评课稿,,教育叙事等。

3、在家常课中实践。教研贵在平时。在平时的家常中,要有教研的意识,时刻提醒自己规范教学行为,大胆尝试,形成独特风格。

谈村民自治与解放思想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不断完善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随着农村社会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市场化不断演进,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推动下不断创新发展。但一些乡镇领导和村支部书记认为村民自治削弱或失去了党对这些村的领导,村民自治后会出现党支部书记的“官”小了,影响力小了,说话听的人也少了的情况。这种观念对

于村民自治的顺利发展是不利的。也是错误的。我们应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党对农村的领导。

1、切实转变过去一元化的领导理念和领导方式,探索适应村民自治新形势的新的领导方式。村党支部不再包揽具体的村务和财务管理,而交由村委会主持处理,“两委”对村里的大事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由村委会提交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如果村党支部的提议不被通过,村党支部不强行实施,而以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通过的决议为准,即便是党支部的提议是正确的,也是如此。

2、以发展党内民主理顺“两委”关系。发展农村党内民主,使党员在党内事务的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率先切实得到保证,党内民主是否落实,是直接关系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及作用在村民自治后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

3、加强村民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村民自治的实践成功与否,一个主要的绩效标准,就是看党是否通过领导村民自治,使广大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文明程度、法律意识、民主自觉以及参政议政能力等是否得到了提高。

4、加强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是村民自治后实现党的领导的当务之急。切实把党支部的自身建设搞好,保证通过党内民主,选出一个被全体党员认可的支部书记和党支部,通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村党支部在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中的影响力。

村民自治的实施,不仅给村级党支部的领导观念和领导方式带来了重大变化,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乡镇和区县两级基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方式和职能转变。“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的推行并不是少数领导人异想天开, 实际上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谈语文课的交流与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入交流与互动学习的时代活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生本互动 ,主动探索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清澈的湖水》一文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湖光山色的秀丽多姿。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教学应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习惯,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必须要给定具体的交流合作任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探究性学习题。切忌小看学生,在课堂上提一些肤浅而幼稚的问题。譬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对于“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天无边无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本不必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各执一词,而且又是这样地理直气壮?有些学生认为:“这只是青蛙在瞎说”,“这是一只笨青蛙。”很明显,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青蛙的认识根源怎么是一个“笨”字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把这些观点摆出来:青蛙到底是不是在瞎说?青蛙太笨了吗?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不断地产生出阅读的情感,阅读活动也因此深入持久下去。

同时,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发现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学习结果带来的快感,更多的是学习过程--通过探究获得成就所带来的乐趣。探究至此,学生已能明确:青蛙的观点是有其特定理由及其根源的,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看到过井外的世界。于是学生纷纷作出对这只青蛙的正确评价:这是一只顽固不化的青蛙;青蛙看到的,知道的很少,还自以为是正确的……

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最可喜也最宝贵的收获了。

三、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建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创建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1、阅读期待,创设解决问题的互动情境

互动,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我们必须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学,初读,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使学生再次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则是我们深入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课文,创设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2、抓住学生发言,创设学生争论的互动情境。

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特别是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我们许多教师,很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那样会打乱自己的原定教案。而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把握学习互动中生成的问题,把一个人的问题(关键的、重要的问题),转化成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3、活用教材,创设生动的互动情境

教师应该善于针对课文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话。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这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

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构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学习习俗礼仪与文明修养谈感悟


学习习俗礼仪与文明修养谈感悟

刘 覃

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个人的礼仪与修养倍加关注。俗话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与修养不是单穿衣戴帽,而包含涉及为人处事的大学问。

元月11日,我们公司组织了“迎新春,学礼仪,大趋势读书交流会”活动,我有幸聆听到松滋着名文化名人覃章海老师以“习俗礼仪与文明修养”为主题的演讲会。通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意识到以前对习俗礼仪与文明修养认知的缺乏。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礼貌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着名的讲究礼仪名人美谈。比如孔融让梨、刘备三顾茅庐、程门立雪等至今仍然被人们赞颂。

文明礼仪传播、普及和培养在国家、省份、甚至是村庄的体现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宜昌市是湖北唯一一个连续三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它为何能取得如此佳绩?我自己有亲身的体会。

我前几天在宜昌坐公交,公交走到公交专用车道上,前面一辆摩托车慢吞吞的走着,但是公交车司机没有按一次喇叭催促,直到到了下一个路口,下车后走在人行横道上,几辆汽车隔老远就在减速让行,走在街道上很难找到一点垃圾。这些细节足以看出其中的缘由。

文明礼仪在做生意上也能充分体现出来。今年夏天十分炎热,我准备去买个西瓜,看到一个水果店我走进去,店里老板不理不睬的,我问他说这种西瓜怎么这么贵,他一脸不屑的大声说到,这个现在就是这个价,我没理他就直接出去了。试问这样没有礼仪的服务态度如何做生意。

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个人素质,能让我们更适合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生存。在个人修养方面,文明礼仪起了很大作用。学习文明礼仪,不仅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使举止得体,言语文雅,而且还培养了礼貌待人接物的好习惯。文明礼仪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职业竞争中,你的礼仪举止得体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学习和运用文明礼仪,能够规范地设计和维护个人形象,充分展示个人的良好素质与优雅风度,当我们都能够以礼待人时,人和人之间将变得更加和睦,生活将变得更加完美。学习和运用文明礼仪,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友善,就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正确地运用礼仪,必将促进社会交往进一步发展,进而造就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岗位上让自己和同事们真正感受到一种良好礼仪习惯的生活环境,如果每个人都能树立好自身形象,树好单位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总之,礼仪是一张交际名片,能够帮忙我们规范言谈举止,教会我们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礼仪能够帮忙我们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