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小学美术课教学计划 > 导航 > 圆的周长练习课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课教学计划

圆的周长练习课教学反思。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圆的周长练习课教学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圆的周长练习课(一)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闯关比赛形式的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一关中,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三关比较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图形的周长,掌握了比较的方法(移动、测量),再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容易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这节课后,我感觉我的学生也不笨,他们也能像科学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相信圆的面积学生也能自己得出。

改革课堂教学有了新的体会,我很有成就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计划,……

圆的周长练习课教学反思(二)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没有给学生发言充分的时间,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感受,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一:练习课

成为一名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展开我的人生另一段征程已经有一个月多了,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体会了很多,学习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想法。

一直在我的意识中,所要教学的知识在新课的教学中已经深入透彻,而练习课的作用只是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其重要性也许并没有新授课那么重要,这一星期,对于测量的知识,练习课开展的比较多,这些练习课的进行使我对练习课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长度单位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选择的多种不同的题型对其进行练习,在学生独立练习后,选择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讲解的通常是独立的分散的题目,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比较差。

回过头仔细反思、总结练习课的特点,发现可以有以下几个特征:

1、练习课是对新授内容的巩固课提高

2、在练习课中可以讲新授课中没有讲透,学生没有弄清楚的地方作重点的讲解和分析。

3、在大多数学生对于新授内容掌握的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在练习课中对知识进行拓展课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可以对近阶段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和脉络。

由此可见,练习课在学生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之前的教学,我认为接下去的教学中,对于练习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把握重点,明确要求。把握所教学知识的重难点,只有目的明确,才能突出实效,只有抓住重点,才能使练习课的设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中心,紧紧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如单位的知识,要抓住单位之间的换算,建立单位之间的知识网络这一重点进行。

其次,归类整理,统筹安排。对练习的选择,应经过精心选择,抓住典型的题型、例题统筹安排,练习出示时也需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长度单位的练习,可以收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并进行归类整理,先出示较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再过渡到不同单位之间的计算,以及再到多种单位混合的计算、换算等。

最后,选择合适的题量,形式多样化。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水平,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合理安排练习的类型,完成方式等。

因此,以后要更重视练习课,精心地准备和安排练习课的形式和例题,在练习课中得到新的收益。

篇二:练习课教学反思

练习课是小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练习课的地位和作用

练习课的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练习课在几种课型中占有重要比重。

二、练习课设计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多数的练习课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掌握如何。

2、是为练习而练习,针对性不强,对练习内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泛泛而练,面面俱到。

3、层次不清楚。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4、形式单一,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效率不高。

5、不重视反馈。对练习结果心中无数。

6、不讲究效率。原因:一是教师对练习课的功能特点认识不够,导致对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还不到位;二是对练习课缺乏重视,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而对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应有的价值。

三、练习课的基本要求

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数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的负担过重。

篇三:练习课教学反思

因为习惯,我还是选择了给孩子们列提纲讨论,更因为我觉得在我们“学程导航”的课堂中,这样做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于是,我给孩子们设计了这样的复习提纲:

1、口算80÷4,63÷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笔算64÷3,96÷4,73÷7,说说竖式中的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3、计算除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你是怎么验算除法的?

4、用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我昨天在布置家作时,就把提纲给了孩子,相当于预习作业,这是昨晚唯一的数学作业,我要求孩子们一定要特别认真地去思考。

在今天的课上,第一个任务便是拿出自主作业本,进行小小组内交流。我有意识地参与了几个小小组的交流,想听听孩子们的声音。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通过预习,还是有收获的。最起码他们通过口算、笔算我给他们的习题后,他们能直观地比较出这些除法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也能比较流利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更体会到了生活中除法还是很有用的。我认为,这就是学完除法后的价值,孩子们有了收获,或许不够深刻,却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一种愿意亲近数学的感受!难道还不可以用“珍贵”来形容吗?

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一)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都达到预期的设想。特别是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觉得在教学周长时我调度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在周长意义理解上层层递进。细细解释:“指一指”让学生体验“边”的封闭。“摸一摸”让学生感知边和面的关系。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明白“边”“线”,明白从哪里起就到哪里结束才是一周的长度。这两个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周长表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画一画”从生活中实物化的周长过渡到图形化的周长(即描出来的线),“说一说”将周长外显的概念形态(物化的周长、描出来的周长)内化为无形的语言概念,促成周长概念的进一步升华。其次 , 我觉得较为成功的是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是其中一个重点。我事先准备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测量计算,这样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并帮助总结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最后,在测量有曲边的图形周长时,借助细线,很自然地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周长教学反思(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远的周长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周长教学反思(三)

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明暗双线交融,关注三维目标

以小蚂蚁的引领为主线,小蚂蚁从“客人”到“同学”,最后到“小蚂蚁考一考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小蚂蚁――这个使学生平视的形象融合在整个课堂中,从象小蚂蚁一样描边线,到小蚂蚁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小蚂蚁。以周长的认识为暗线,实现过程性和知识目标――经历周长的认识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两条线相互交融,共同着力于学生的发展。

2、动手体验数学,动脑提炼数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自己动手,用手摸物体的边线一周,用笔描树叶和图形的轮廓,测量周长等亲身体验周长的意义与测量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真切的感受周长。同时,在体验之后动脑提炼周长的含义:选择一个图形,比较快地测量出它的周长;测量老师的腰围时,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上,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实现了对周长的深入建构。

3、鼓励猜测,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数学想象,以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有没有周长?这一问题的设计,鼓励孩子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孩子说有,而有的孩子说没有,这一矛盾的激化,孩子们很自然地投入到研究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通过猜测、思考、讨论、表达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出“角”没有周长,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从而进一步认识周长。

反思至此,我最大的感触是: 优点与遗憾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我这节课的遗憾是:在每一次活动进行总结时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时,要多给学生机会说说。在测量腰围时,有的学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教师指导不到位。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珍视每一堂课,化遗憾为经验,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圆的周长》听课心得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圆的周长》听课心得》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一、释放自由,体验学习经历。

本节课的课前谈话时进行情境故事,接着让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再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后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没有发出指令性的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让学生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测法、归分法和化曲为直等。交流之后,使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任何圆的周长测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注重学习方法。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节课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在揭示“圆的周长”概念时,让学生先拿着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同桌互相指一指“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指名让学生到前面指着黑板上的圆说一说,最后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圆的周长,从而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在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更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测量、计算。为了让学生的操作过程科学、合理,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先让学生交流操作中的注意点。如:绕圆法要注意捏紧线,滚动法要注意用直径的一端对准0刻度,滚动时不能滑行。好方法成就好效果。学生掌握了正确方法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又追问:屏幕上的几个商都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找出误差的原因,感受结论的合理性。

三、带着问题,利于主动探索。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上课老师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老师又引出了甩小球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圆,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不但麻烦,不精确,有的根本无法测量。就在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并再次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未呈现有关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都不做解释,学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老师则深挖教材内涵,采用“诱生深入,步步紧逼”的方法,通过联想、猜想、观察甩小球游戏等逻辑严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本节课的开始老师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比较圆的周长与正方形周长的大小,发现圆的周长现在不会求,无法解决问题,再导入新课。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公式后,她马上让学生回过头解决“龟兔赛跑”中圆周长的计算,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重要性,并学会解决生活问题。又比如:学生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发现一些方法(滚动法、绳测法等)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这样测量呢?教师出示甩小球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从而引导学生必须找到一种简便、适合的方法,于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当学生理解了圆的周长公式后,教师又马上回过头让学生用所学的简便方法解决“小球”转动所形成的圆的周长,这样凸显知识应用的重要性。

总的说来,这节课生动、扎实、有效。

这是篇好内容,讲的是关于学生、周长、方法、测量、操作、问题、过程、直径等方面的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一:图形的周长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分组测量实际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篇二: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

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不要急于归纳公式,而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篇三: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一次较为满意的的教学设计,并在莱州教研室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选中进行执教。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异常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看着学生们那学习干劲,我深深的感觉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多么的重要。现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跑步比赛的游戏活动导入新课,由于比赛规则中,跑的圈不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明白“圈是有长有短的”,为后面理解周长的含义做好了铺垫。这一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点点的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跑步比赛的过程中理解:“一圈”必须要“首尾相接”,在充分的感性认识以后,告诉学生“一圈”就是“一周”,之后,又让学生用手指跑桌面、书封面的一周,并且在跑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必须要沿着边线才行,在学生大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引出“图形的周长”的含义。最后又通过练习让学生来巩固理解图形的周长。思路清晰,通过这20分钟的学习,学生建立了清楚的周长模型。深刻的理解周长就是一个曲线的长度,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快乐学习

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相对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感受图形的周长就是沿着边线一周的长度,进而让学生明白周长是一个长度,而不是别的。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极高的,我也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目标。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这节课一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着知识,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圆周长教学反思


圆周长(一)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是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硬纸片和一条细绳及直尺。

我利用提问:“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测量的数据填在课前研究的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时候让学生组与组交流成果,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圆周长教学反思(二)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更是深有体会。

在教学时,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我没有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了一句,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我直接告诉他们,可是一个同学居然能想到求圆的直径和周长,再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看来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教学的时候适当的放手,学生也许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接下来学生通过绳绕法测量出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在找同学汇报他们的测量结果,演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后,我利用课件为学生总结了测量圆的周长的两种方法,同时告诉他们用这些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学生分组测量三个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圆的直径和周长这一活动,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组长分工:两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另一个同学负责用计算器计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值。测量结果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1毫米,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因为掌握了方法,小组内有了明确分工,学生很快完成了测量活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数据测量的误差也很小,最后组织学生观察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这一列数据时,学生基本上都能发现是三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准备的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周长教学反思(三)

这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先创设情境: 今天,两只蚂蚁到草地上跑步,白蚂蚁沿着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路线跑,黑蚂蚁沿着直径是100米的圆形路线跑。如果两只蚂蚁同时跑一圈,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从而达到以旧有知识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作好先导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这节课的在学生对圆周长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后,体验及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全课从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到创设小猴甩球,电扇转动形成的圆等引入深化,不断地制造矛盾,最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渗透生活的理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

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师在总结新课时再回到课的开始让学生判断谁跑的路程长,为什么?在设计一题课后思考题,这样前有孕伏,后有照应,使整节课浑然一体,课后思考题既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又使教学意犹未尽。

不足之处:

1、学生说时,教师的耐心还不够,学生许多想法很好,但老师为了完成本课内容没有让学生都说一说。

2、老师低估了学生,比如在探讨测量方法时,学生的办法说了好多,而老师却还不敢放手。

3、小猴转球,风扇转动形成的圆,可设计题目让学生练习,这样既验证刚发现的周长计算公式,又初步运用巩固刚发现的公式,更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练习教学反思


篇一:练习

最近,一直在进行识字练习的教学。中职学生不比大学生,学习普通话最难的不是语音面貌不好,而是识字量太少。所以,中职学生想要考出合格的普通话等级证,还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的。不过,语文基础不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几年来都没有好好识过字,写东西有时也是错字连篇。在以往的测试过程中,测试员也普遍反映我们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识字量太少。

虽然一直强调识字的重要性,作业也布置了识字的任务。不过,从完成情况看,很多学生都是以应付的态度去抄写,而不是真正的去识字。没办法,只好补一下课了,设计了很多张识字练习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照此练习。今天,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单字和词语的标拼音测验,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学生连拼音都不认识。有时我甚感无力,普通话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对语音的矫正上,可如今却单纯的成了认字课。有时看着学生跟那几个拼音字母较劲,有心想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识字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情,光靠老师是没有用的,而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几乎是没有的,所以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专项练习。有些学生很习惯,考前冲刺的复习方式,可是语言的学习哪会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呢?总是要等到吃了苦头才知道着急。

篇二:练习教学反思

轻声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弱项,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分不清楚哪些词语是轻声,也有一些学生不掌握轻声的读法。针对这种情况,特意出了张轻声练习试卷让学生练习。结果不容乐观!出错率在二十个左右的算是好的,也有错误率极高的学生存在。今天一个个提问过去,发现有些学生在语音上有了的提高,当然也有些学生仍旧停滞不前。其实语音的学习最主要的还在于自我的重视,真正重视了,效果总是有的。

两个班的学习氛围也各不相同,其中每班都有学生特别不认真,所有的作业都等同于应付,几乎不太能看出进步的倾向。口语作业的检查只能以抽查为主,这对于一些“脸皮厚”的学生来讲,就是碰运气,平时不会准备,如果真的抽到就当自己倒霉一次,最后便是沉默不语。其实面对沉默不语,有时我更多的还是无奈,批评和鼓励都不起任何作用。即便苦口婆心,即便软硬兼施,对其而言都不会有任何改变。真是让人头疼的事情,我现在似乎到了教育的边界,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突破瓶颈。

不过一有点可以肯定,我的教学不能应付,要有所收费获必将要有所付出。即便如此,我还要继续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

篇三:练习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队列练习课,队列队形的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学生年龄低,又是从幼儿园刚进入学校,学习方式及要求上是从幼儿园的玩耍型转移到小学的练习型。小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太适应,再加上好动的特性,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产生许多困难。因此经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总结,我认为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1、练习时间不长。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再加内容比较枯燥,时间长了会使他们感到厌烦,一般5——6分钟。时间不长,每节课都有。2、内容少。一年级的基本队列动作很多,任务最大,教师要做好计划,每节课就1——2个动作,不能贪多。3、要求不高。学生掌握一个动作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不可能一下就会,一步到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要考虑这个事实,逐渐的提高要求。

4、尽可能的增加趣味性。学生在幼儿园时期经常学习儿歌顺口溜,所以把一些动作要领变成儿歌或顺口溜,学生易于记住,例如“向左(右)转”我用“左(右)脚脚跟着地,右(左)脚脚尖着地,向左(右)――转”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念自己练,并通过语言“看谁掌握快”使学生在自锻中主动积极练习,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快速掌握基本动作。再如“立正”,我编成“脚尖分开60度,五指并拢帖裤缝,挺胸收腹身体正,下颌为首头呆正”的歌谣,便于学生掌握动作。5、表演、表扬加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表扬与表演对学生有促进的力量,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心理上的满足。谁做得好,让谁表演,对每个学生都有促进作用。6、适当采用比赛的方法,提高练习的积极性。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在竞争中可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而比赛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正确适当的竞争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队列队形动作。例如练习齐步走,我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一组一组的走,每一组走完,同学点评,除了看谁走得直,动作正确外,还要看哪个小组同学的精神面貌好,然后评出优胜。并请优胜的小组再次演示。这些比赛方法,手段其实很普通,但在教学中很实用,学生在相互点评优缺点的同时,能对缺点进行相互辅导,真正体现出团结协作精神。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