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没背课文检讨 > 导航 > 课文《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没背课文检讨

课文《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路旁的橡树》

李玲玲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着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课文《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课文《触摸春天》

《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品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并且对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比较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在反复诵读吟咏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使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鲜活的体验性活动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教学开始,我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让他们从日常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及诗句入手,把学生引入春天的美景中,由此对比想象盲人眼中的春天,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在想象与思索中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解疑的基础上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以“奇迹”为本文的主线,让学生感悟盲女孩安静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让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朗读中悟出盲童安静创造奇迹的原因。最后悟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整个教学流程,采用品读欣赏,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补白,深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文字,达到美的享受。并以“读”贯穿始终,自由读、指名读、默读、同桌交流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师范读、师生合作配乐读。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感悟盲童内心世界的美,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借用多种方法体会词句的深层含义。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及时点拨,积极评价,使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比较句子等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既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有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读“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我特别关注了孩子的对句子的独特感悟,通过一次次引导:“听,小鸟唧的一声从安静头顶飞过,安静还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安静伸出双手,她还想触摸到什么?”“是呀,安静深深地爱着这个花园,爱着美丽的春天,因此,她整天在这里——流连!”“你能读出‘流连’的感觉吗?”“老师发现你把‘整天’重读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感谢你把春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来!”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不仅读出情感,也悟出了句子的含义,更在朗读中落实了对词语“流连”的理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与感悟。

五、总结收获,升华情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中心句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前,我已让学生搜集了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例举了各自搜集的故事,并由此写启发或感悟,这样读写结合扎实的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水到渠成,教学难点也成功突破。这节语文课,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课文《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课文《荷叶圆圆》

《荷叶圆圆》的课文用对话的形式描写了盛夏季节,河里那圆圆的荷叶给小动物和小朋友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文章各小节结构相同,想象丰富,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爱。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把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积累词汇,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句式练习说话,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是眼、耳、口、目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以朗读课文为抓手,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有的学生说:“荷叶很大,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就像睡在摇篮里滚来滚去,我觉得很美,很舒服。”有的说:“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落在绿色的荷叶上,就像停在绿色的机场上。”……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教师有意识地指导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荷叶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除了朗读之外,我设计了较多的说话练习,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从而积累语言文字。例: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荷叶的形状颜色;在听老师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荷叶引来了哪些小客人?在又圆又绿的荷叶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接着,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出小动物们对荷叶说了什么的句子;然后出示:(谁)把荷叶当作(什么)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最后,出示小鱼图和小蚂蚁图:让学生看图开展想象,选择一幅图,学着课文的样子来说说:小鱼、小蚂蚁会把荷叶当作什么、会怎么做?并出示小鱼说:“ 。”蚂蚁说:“ 。”的句式帮助学生练习说话。在此基础上,再完成课后练习:看图,把句子说完整。学生在交流发言时,我耐心、仔细地倾听;用多种方法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说,放心说,说出自己的所悟所得。一次次的说话练习,给学生提供了人人说话的机会,而且说话要求一次比一次提高,难度一次比一次加大。由于说话练习的设计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难度有坡度,加上有课文内容做铺垫,所以学生并不觉得很难,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发言积极,能各抒己见,大胆练习说话。

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对课文中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迁移和拓展,练习的设计,要结合课文内容、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浅入深,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敢说”到“会说”,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逐渐得到提高。

课文《学棋》教学反思


课文《学棋》

课后反思:

第一次读《学棋》这篇课文,就觉得该课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道理易得实用。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神儿,所学结果完全不同,通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通过朗读,我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

在讲完第一小节后,学生们直接说了本文的第三小节——两个学生的学棋结果: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在理解“出色”、“没有多大长进”后,问学生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棋,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这时我再让他们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原因。

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

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学完课文,我还进行了语文的外延。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就是以围棋为载体。我国也有许多着名的围棋能手,聂卫平、马晓春、俞斌、常昊等,我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并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在教学生字时,孩子们都是自己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的占格位置,以及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室范写,学生再写。养成了很好的写字习惯。

小学课文《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父亲的菜园》

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锻炼,也是一次提升,以我自己的性格,做任何事好像都是临时抱佛脚,所以拿出的东西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时间的雕琢,从两天赶一篇论文到一个晚上备好一堂30分钟的课,把苦痛的日子留到最少,大概可以算得上是我的一种风格了。结果于我来讲并不重要,只是每次都像是被卡在沙漏的瓶颈,无论怎样挣扎,还是容不下下一个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教我如何说。

回来谈这节课,30分钟的小课,又是略读课文,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没有重点,仔细阅读文本,从中揪出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子:

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从这个变化之大出发,探索父亲身上的一些闪光品质,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听取了校长给的字词教学的建议,时间短,又是略读课文,不能每个词都讲,但是可以抓住某一个词重点讲,在“箢箕”这个词的教学后我发现,采用图片的方式更加直观、亲切,因为这跟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整节课从导入到字词的教学设计都还是比较合理的。第二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把字词教学与文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之前设计让孩子们从文中找出描写祖父的菜园的短语,可是想想四年级的孩子会不会什么是短语都不懂,然后找出所有的短语有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如果半天找不出来,这节课就完了。一方面字词比较多,另一方面找短语又比较困难,我就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入为主,()直接给孩子们短语,但是形容词又以空格的形式让孩子们从文中自己去搜索,既让孩子们锻炼了略读课文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又让孩子们积累了这些词语的用法,学会了这几个词的写法,唯一欠缺的是这个时候如果能自己面批一些学生,然后发现学生在写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这样效果会好。

遗憾的地方是关于父亲的品质分析部分,关键的一段少了两次读的环节,这两次读的遗漏让这节课大打折扣。对于重点段落的教学一定要熟悉,这是给自己的一点建议。让学生板书父亲身上的一些闪光品质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学生的自主性还是发挥了,总体而言,品读环节太过简单,衔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情感也不够,本来还要给大家看一幅与文本相称的图片,当时不知道怎么就草草结束了这节课,这点有些失败。

经历了这样一次,以后,应该没什么可畏惧的了,我能做的就是多看书,多钻研教材,功到平时。

课文《三借芭蕉扇》教学反思


课文《三借芭蕉扇》

本学期语文书中的最后一课是《三借芭蕉扇》,教学这课心情尤其爽,原因是上完这课,意味着这学期就离解放不远了。最后一搏,备课也变得尤为神圣了,所以这次备课多用了几分心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上两课时,讲着这么一篇洪大的巨着,也实属不易,可上下来总体还觉得可以,好不好的另说,但是,感悟倒是多少有一点。

一、两篇课文合起来看,分开来讲。

这是一组课文,分为(一)(二)两片课文,共同讲述了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这个,以往,我们都会一课时讲一个,而我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将他们割裂开来,而是两篇课文打通了课时的界限,捏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我做了以下几点:

1、放在一起划分自然段,通读全文。

2、将全文按照借芭蕉扇的次数划分为三个大部分。

3、理清故事的借扇原因、借扇过程和借扇结果。

二、从“三”着眼。

一般,我们在讲课文的时候,都会讲孙悟空三次借芭蕉扇,第一次如何,第二次如何,第三次如何,讲过程的精彩。()但是,我们常常忽略,讲完我们还要从三的整体着眼,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借三次才借来?而且这三次借得并不容易,先礼后横又强夺,一次次深入,一次次复杂,不过就是一把小小的芭蕉扇,而且牛魔王和孙悟空还是拜把子兄弟,直接让孙悟空找牛魔王,简简单单就可以拿到芭蕉扇,为何作者要用如此之大的篇幅来写?这就需要我们好好考虑考虑这个“三”。《西游记》中的“三”还有“三打白骨精”,这些三都发生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古代又认为“三”是个约数,是个大数。所以,这里面我对孩子的解读是:一破三折。这证明取经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九九八十一难,确难难都不简单,这无形又证明了取经之路的辛苦与复杂。这样一提示,孩子们立刻就领会了其中的精神,这故事也就挑出了故事,成为了教育。随后,我又给孩子在黑板上划出了“波谷图”。告诉他们,这就是人生的写照,波波折折坎坎坷坷,我们也要像孙悟空一样,坚定信念,学会随机应变,最后取得成功。

讲完之后,感觉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余音未了,总想拿起原着再品读再三,相信这样的指点之后,孩子们对《西游记》其中的滋味长短会更有体会与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复述课文教学


小学中的复述课文教学

从本质上看,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言语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复述正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应受到教师的冷落。现就复述课文的教学,谈一谈本人的一些见解。

一、复述课文的方法

复述课文可以分为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现就这三种复述做一些介绍。

(一)、详细复述

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基本忠实于原文风貌,用接近原文的语言,按照原文的顺序,详细、清楚、连贯地讲述出文章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对所复述的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熟悉一般的句子结构。

详细复述的方法是:

(1)阅读原文抓思路。阅读时,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写下来的,重点情节是什么,以此来理解原文的内容**序,明确原文的重点,做好详细复述的准备。

(2)关键情节要记清。为了更好地进行详细复述,把文章关键性的情节既清楚又连贯地表达出来,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3)按课文表达要正确。详细复述不同于背书,它需要用自己的话是近似原文的叙述要体现复述线索于原文思路一致,复述中摘引的词句与原文重要的、关键性的词句一致。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嫦娥奔月》等一类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且情节曲折的性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将故事按以上方法进行详细复述。为节约时间,这种复述在课堂上可只让一两人示范讲,其余学生课后互相练习或回家后讲给别人听即可。为防止个别学生偷懒,老师也可抽查几人。

(二)、简要复述

简要复述又叫概括性复述。简要复述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进行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讲述。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课文的顺序,把课文的中的重要词句组织起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删去次要的、解释性、描述性部分。这种复述虽然不强调引用原文,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应当加以运用,还要防止主次不分,轻重倒置,三言两语和敷衍塞责。简要复述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简要复述的方法是:

(1)读懂课文,理清思路。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2)分清主次,把握要点。分清主次的标准是看课文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这种复述在课堂上应多做练习,多抽查几人,尽量照顾全面,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创造性复述

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使原文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的流利性。

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是:

(1)课文补白,扩展复述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着可以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白点,可以抓住这些点做文章,让学生进行课文补白,进行扩展复述。如《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就有几处课文补白点,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扩展复述:补白1:通过老狐狸的努力,锁住小狐狸的木桩被啃得很细了。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营救小狐狸的?补白2:正太郎掉下悬崖,老狐狸救醒了他。复述补白:老狐狸是如何救助正太郎的?补白3:狐狸一家告别正太郎,跑向树林深处。复述补白:憧憬狐狸一家未来美好的生活。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加上了这些内容,无疑复述更生动丰富了。

(2)改变结构,变叙复述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顺叙改为倒叙,或者将倒叙改为顺叙进行复述。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采用的是倒叙写法,复述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顺序的复述;又如《科里亚的木匣》一文,可以尝试让学生先复述科里亚费尽心思找到木匣,然后再复述科里亚埋木匣的起因和经过。

(3)变化体裁,创造复述

通常常见的体裁改变有:体可改为记叙体,说明体可改为童话体等。这种改变文体的复述最适合古诗教学。如《春夜喜雨》一诗中,诗人敏锐地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描摹。复述时,我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着眼于雨的样子、大地的变化以及喜悦的心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叙述性的复述。又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用叙述的方式复述课文《地球的自述》。

(4)课本演绎,表演复述

这种表演性的复述比较适合篇幅长、故事性强的课文,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小舞台上常常有大发挥。如《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生动,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每组三个主要角色:诸葛亮、周瑜、鲁肃。要求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像,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劲头很高。

总之,复述训练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要重视,加强训练,不能让复述远离课堂。

课文雷雨教学方法初探


《雷雨》这篇课文上完了,让我特别欣慰的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的回答是那么富有想象力,那么富于创新。从《雷雨》一课的教学效果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我认为一堂成功的课应该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 巧妙导入,激发兴趣,激活认知起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结果。”导入这一阶段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课文的愿望。在上课前,教师就借助猜谜语、录音创设与课文有关的雷雨情境,让学生回答听到了录音中的什么声音。很好地唤起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关雷雨的记忆,进而激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这样做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学生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为了体现小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彻底改变过去繁琐的提问、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比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中生动逼真的雷雨前景象。让学生仔细看、认真听,并思考:雷雨前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之后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把雷雨前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的朗读形式富于变化,有自由读、挑战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齐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唤起了课文中所描绘的雷雨前的景象,并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而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教师抓住象声词“哗,哗,哗”,通过个人读、展示读、小组读、齐读,从逐步递加的人数及朗读的气势上,让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到雷雨一开始就下得大、猛。而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赏识,使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格外高涨。

二、 自主合作学习、自主质疑释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自主质疑释疑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活动中放开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4-6自然段时,借助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动画展现雷雨中的景象,让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带着“雷雨在下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这一贯穿4-6自然段的中心问题去看动画,自主学习,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在学完4—6自然段后,教师注意给予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提出了疑问:“树啊,房子啊,为什么看不清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好地解答了小伙伴提出的疑问,培养了学生自主质疑释疑的学习习惯。在雨后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去读,自主选择小伙伴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在互评互比的合作学习中能使读者和听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个环节学生非常积极,"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热闹!老师真不知该请谁好,从学生的反

应中可以看出,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效果很好。

四、创设情境,放飞想象,开拓创新意识。

在雷雨后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雨后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雨后的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想说、乐说、有话可说。在此基础上,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句子。最后,教师还创设雨过天晴后的情境,让生表演小动物是怎样出来活动的。学生的表演热情特别高。学生在这种特意创设的情景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创造性地表达心中所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在《雷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在旁相机给予一些学习的引导,因此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