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月考总结与反思演讲 > 导航 > 《云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月考总结与反思演讲

《云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云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云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作者/ 束会琴

《云房子》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优美的文章,这篇课文到底怎么教?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的比较与反思,我觉得通过“我住云房子,我造云房子”这种“另类”教法,可以营造游戏状态的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活动体验、更充分的语言训练、更充分的理解感悟,进而提升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我住云房子

师:雨过天晴,蓝天上还飘着朵朵白云。(课件出示蓝天白云)小朋友,面对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

生:雪白的云朵真是千姿百态。

生:天空真蓝,简直像透明的。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天空。

师:这么美的天空引来了一群小鸟,(出示鸟儿飞来)它们也想住进云房子。想想看,如果你是小乌,住进了云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一定很开心,我能住上这样漂亮的房子。

生:我会感到奇怪:怎么会有这么多美丽的白云?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我要用这些白云来造更新更美的房子。

师:是呀,小鸟的心情跟我们一样。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句子: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

(生练读,指名读)

师:小鸟造了哪几种云房子?请你自己在课文里找出来,读一读。再想想,你最喜欢哪幢云房子?为什么?(生读后交流)

生:我喜欢像冬瓜那样的云房子。因为它傻傻地横着的样子很可爱。

师:那你能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吗?(生读)

生:我喜欢像花儿那样的云房子,因为鲜花盛开的样子很美,很漂亮。

生:我喜欢像大礼堂一样的云房子。它那么宽敞,小鸟们可以在里面快活地游戏。

生:我喜欢大楼房一样的云房子,因为我家的房子小,我希望能住进大楼房。

师:只要你努力,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生:我喜欢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的云房子,那样子大概像个玩具吧!

师:谁能把这几幢云房子连起来向我们介绍?(整体指导朗读)

师:想读的都站起来读。(齐读)

师:我们不看书,只看图,加上动作来介绍这些云房子。(看图,配动作试背)

在片段一的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和情感元素,根据教材的特点,提出“如果你是小鸟,住进了云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这一话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理解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研读重点语句,读得有层次、有深度。其间,我十分舍得在朗读和感悟上下工夫,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云房子各种形状的句子,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去感受天空云朵的千姿百态。学生们根据词语的含意动起来,肢体语言、方位的移动都清晰地告诉老师,他们理解了词的意义,他们学得有意义,学得愉快,进而让学生懂得大自然的美好,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亲近文本,进入文本,领略文本中那神奇与美丽,获得情感的享受与满足。

我造云房子

师:小鸟们造的云房子多有趣呀,瞧,天上的白云还多着呢!让咱们都来当小鸟造云房子吧!(课件展示多幅蓝天白云图。教师示范:揉纸,造云房子。)

(生活动,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的云房子造好了吗?现在我们请大家到前面来说说你用纸做的云房子。注意用这样的句式说:“我造的云房子像……”

生:(略)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同学们造的各种形状的云房子。现在谁能用“云房子太美了,有的像……有的像……也有的像……”来说说。

(学生练说)

生:云房子太美了!它们有的像亭子,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宝塔。

生:云房子太美了!它们有的像帐篷,有的像茅草屋,有的像寺庙。

生:云房子太美了!它们有的像胖乎乎的绵羊,有的像小狗在甩尾巴,有的像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师:看到大家造的云房子这么美,这么有趣,我要到你们的云房子里去玩耍,去作客。(做鸟飞状)

师:我可以到你的房子里作客吗?

生:可以。

师:你能向我介绍你的云房子吗?

生:(做介绍)

师:(对此生)瞧,那边的云房子也很有意思,咱们一起飞过去玩耍吧!

师:(对全班)小鸟们,咱们都飞起来去玩耍,去作客吧!

(学生活动,师指导说话,相互交流。)

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体验到云房子的千姿百态,感受到造云房子的快乐,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我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揉纸团造云房子”这一活动。我让学生揉纸成团,依据自己的想象揉出各种形状的“云房子”。接着,我相机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用所学的句式说说自己的“云房子”的样子,再飞到其他“鸟儿”的“云房子”去作客,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情境中深化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那么浓,思维才会那么活跃,想象才会那么丰富,语言才会那么生动……可谓一举多得。而师生共同演绎则充满着人文气息,像是在童话世界里,又不是在童话世界里,亦幻亦真!动而不乱,形散神聚,原因只有一个,体验给课堂灌注了勃勃的生机!

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认为,我们所言的在尊重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之上建立起来的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是一种“主体性神话”,是一种“悬在半空的主体”,因为这一切只有在必须与教师的互动,在与教材、同学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加以体认才有意义。所以,佐藤学给出一个概念叫“被动的能动性”。()就是说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能够时刻保持着一种“应对”的姿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同样,能够时刻保持着一种“应对”姿态,且这种“应对”不是霸权的,不是生硬的,而是客观的、润泽的,这样的主导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导。

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段的观照,我越来越感觉到,“云房子”就是一个关于“润泽课堂”的隐喻。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应对”的状态下“主导”教学的进展。因为他们就“住在”云房子里面,自然会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在造着自己的“云房子”,这又是与文本的高级对话。课堂中师生的相互“应对”主导着我们的思维流程,主导着我们反观自身的“主导”。现在的“主导”与“主体”就是在不断交换角色体验、建立在一定的活动与“应对”之上而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与“主体”。二者辩证统一,但又大多交错模糊,此时为“主导”,彼时或许就是“主体”,不管怎样它必须产生在互动与联系之中,产生在用心倾听与自由言说的和谐氛围之中。一句话,“云房子”成了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是感性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应该主要从感性体验人手;教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与把握,对教材这一文本的准确感悟和体验,是新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如果缺少对儿童心理的移情理解,缺乏对文本、对生活细腻而丰富的感受,就无法和儿童、和文本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通过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作者/ 喻建国

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选我》,笔者有幸参与听课,觉得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这也是很多年轻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通病。现摘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来进行诊断与剖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大家进行分享。

教学片段:

(学习第3、4自然段)

师:同学们,当王宁说我选我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同学们都愣住了。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愣住呢?谁能说说“愣住了”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王宁说我选我。愣住了是呆住了的意思。

师:那么,林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林老师亲切地说……

师:林老师的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生:要亲切地读。(读林老师的话)

师:王宁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师:同学们听完王宁的话,为什么会鼓掌?

生:表扬王宁,支持王宁。

……

思考及改进:

根据上面的教学片段,结合当时课堂学生的表现,笔者觉得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学生答。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也并不难懂,如果只是围绕文本来解答教师提出的几个简单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二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突出重点,一晃而过,训练不实。比如对“愣住了”、“亲切地”、“热烈的掌声”等词句的理解,没有深入,只是轻描淡写地走一遍,难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难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三是课堂上学生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情感上的共鸣,缺乏自主学习的自由。可作如下改进:

师:同学们,当王宁说我选我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读)

师:什么叫做“愣住了”呢?谁能做做“愣住了”的样子?

师:你能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愣住过吗?

师:如果要给“愣住了”找个近义词的话,你会怎么找呢?

(呆住了、惊呆了等)

师:好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文中的句子)

师:同学们听了王宁的话愣住了,那么,林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自由读一读林老师的话。()请注意,句子中有一个描写林老师说话语气的词语,请大家想一想,该怎样读才好?

师:“林老师亲切地说……”老师来读读这段话请大家听听,评一评哪一种语气更亲切。(师读,生评。)

师:请大家模仿老师的读法试一试吧。

(生模仿,自由读句子,指名读句子,带读。)

师:对于同学们的惊讶,对于老师的关心,王宁又是怎么说的呢?请用波浪线画出王宁说的话,自己读一读。

(生画句子,自己读句子,教师引读。)

师:读到这里,你想夸一夸王宁吗?(出示句式,进行说话练习。王宁,________ 。)

师:大家可真是王宁的知音。怪不得,当王宁说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大家对王宁热爱劳动的夸赞啊!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吧。

(生大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金砺实验小学)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反思


让“意外”邂逅”精彩”——《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反思

作者/吴晓青

最近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一名教师上《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该教师在面对美丽的“意外”时,镇定自若,巧妙地运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使课堂大放光彩。

【教学片段】

师:小鱼的心里话被你们听懂了,也被沙滩上的小男孩听懂了吗?(生答听懂了)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看课文的插图,他在干什么?对!他正在救小鱼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从哪个句子看出小男孩听懂了小鱼的心里话?

生(反馈):“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从这句话的哪几个词中知道的?

生:“不停”说明鱼很多、成百上千条,如果动作慢的话,小鱼就会干死。“走得很慢”说明小男孩是一个水洼一个水洼走过来的,不漏掉一个水洼,一条小鱼。而且要“用力”才能把鱼救回大海,不然又会被海水冲上来。

师:你真会找,能不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师:小男孩救小鱼时的动作都是怎样的呢?(生反馈:弯下腰、捡起、用力)

师:让我们也学着小男孩的动作来做做看

教师先叫学生慢慢来,再不断加快节奏,学生们很兴奋地做着捡鱼、扔鱼的动作。大约过了50秒,一些学生开始喊累了教师站在他们中间微笑着看他们“捡着鱼”,正欲开口询问,此时意外出现,一个男孩兴奋地喊道:一点都不累,我很开心一些早就收手的学生嘀咕开了

只见教师像遇到知己般走到那个男生旁边,摸摸他的脑袋说: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讲到我的心坎里去了(男生被教师一夸,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显出几分得意)教师接着说,有谁能告诉我,这个男孩到底累不累?他又为什么开心呢?小组交流一下,也可以再读读课文。

(此时那个原先一脸不屑的男生也认真地思考了起来,并加入到小组讨论中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再次叫起原先的那位男生)

生:老师,我想改正一下我原来说的其实这个男孩子一个人要救这么多条小鱼,真的很累可是我又觉得他很开心,因为他救了小鱼的命一

师(没有作答而是将目光投向在座的众生):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案例反思】

每次课堂出现“意外”的时候,我们这些经验不足的新教师,都会慌了神,不知所措。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些“意外”,并使之转化成“精彩”呢,)我针对以上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细读文本,心中有数

文本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要求读者寻找文本中的矛盾与缝隙,从而发现作品的意义。迁移到小语教学中来,文本细读就是要抓住文本的细微之处,见微知著,读出文本所绘之形象,读出文本所含之意蕴,读出文本所指之精神。文本细读,要读别人之所读,更要读别人之所未读。文本细读能力的高低,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文本细读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高度。这节课从那个“意外”的诞生到“精彩”的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教学这堂课之前,对这篇文本解读之细。既看到了男孩虽然“累”但仍然坚持一条条地救着小鱼,也看到了男孩因为自己能够挽救条小生命虽累但却开心。因此在“意外”来临之时,教师才能如此从容镇定,并在这两者看似矛盾的个体——“累”和“不累”展开新的讨论,激起更多的思维的碰撞。

(二)情景柑依,相辅相成

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充分地利用教学材料,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并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说小鱼现在想说什么,层层递进。在一个“蒸”字的教学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蒸”字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更是将情感推上了一个阶梯,与此同时让学生说说如果我是小鱼,我会说些什么。“好想回到大海,我想要活下去”这样的呐喊从学生的口中发出来,为课文的情感奠定了基础,也为“意外”铺好了路。

(三)立足生本,尊重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交流过程中由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保护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这堂课中教师恰恰抓住了这点心理,当“意外”出现时,教师先是一句表扬,提起了那些已经没有了精神的孩子们的兴趣,将这个“意外”转变了个形式再次投向了孩子们,从而再次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机遇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课堂中的“意外”则是留给教师们创造“精彩”的最好机遇。因此作为年轻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牢牢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让它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星桥小学311100)

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反思


神奇的"转化"思想——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反思

陈彩凤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幸合里小学)

摘 要:梯形的面积计算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系统研究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关键词:梯形;面积;转化

【案例叙述】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如,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建立数学模型。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高6cm,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生:计算梯形的面积用公式也就是10×6÷2=30 cm2

师:恩,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 cm下底6 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 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上底1 cm下底9 cm,上底0.5 cm下底9.5 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2: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写成(0+10)×6÷2,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梯形(上底+下底)×高÷2.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面积都相等,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a+b)h÷2

当b=0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a)h÷2,也就是s=ah,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进而继续深入思考,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集思广益,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大家就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王俊英,桑海燕。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2004.

张奠宇,孔凡哲。小学数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片段教学反思


篇一:片段

5月,我们前前后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跨时最长、耗时最多的就是青年教师的片段教学竞赛了。全校一共有27位青年教师分文理科进行了竞赛。赛后,作为评委的我感触颇深,也收获不少,现将几点肤浅体会呈现如下,以供大家讨论,也为以后提供参考。

1、什么是片段教学。

在赛后,我总感觉,我们有部分老师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它不是一整堂课的浓缩,也不是一个教学片段。本次竞赛,我们有很多设计就是一整堂课的设计。事实上,在没有走上竞赛讲台之前,就已经稍逊一筹了。

2、片段教学和教学片段。

片段教学不同于教学片段。

片段教学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

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老师施教。

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片段教学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我们这次的竞赛就是采用虚境型的,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因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将其虚拟为有学生参与的形式。本次竞赛,我们有些老师就没有注意,把课上成说课或是整堂自言自语课,而没有半点虚设环节。

教学片段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或是一个师生对话环节,或是视频短片,或是音频播放等。

3、片段教学的技法

片段教学不同于整堂教学,固然就有它不同的技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①凸显崭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竞赛,教学目标设计上要体现三维,教学方法上要采用讨论探究式,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就有了片段教学的学术价值,也能在竞赛中获得评委的首肯。

②重视片段教学的设计。片段教学的时间就是10分钟,怎样在这短时间内出彩,首先就是设计,特别应注重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还应重视导语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和板书设计等等。

③善于虚拟教学情景。我们这次竞赛采用的就是虚境型片段教学。没有学生,教者必须虚拟教学情景。如让某生进行朗读,停顿片刻后,通过评价该生朗读的长处与不足来完成虚拟的朗读情景。如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如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还可以虚拟争论,虚拟质疑,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给人置身其境的感觉。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如这里花时多少,省去。如这是学生完成环节,略去等等

④努力展示自身素质。如同说课和课堂教学一样,片段教学也能展示教者的基本素质。你可以用板书来表现书法功力,你可以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你可以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你还可以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去获取评委的好感,进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鸣,最终获得评委的好评。

万事开头难,我们这次片段教学竞赛虽然精彩程度还不是想象中的好。但我相信,以后开展同样的活动,老师们一定能够精彩不断了。其实这次活动的开展,也让我这个学校的者有了很多的启示,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方式,激发老师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获得新的长进和新的收获。

篇二:片段教学反思

《朝天子 咏喇叭》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反思自己在短短15分钟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满意的地方

1、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精练而流畅。如本课中的由狐假虎威的导入到课文标题的出示,以及各环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

3、从教学流程看,整堂课按照感知、理解、赏析、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由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喇叭”的特点,再理解散曲的内容和主题:为什么“官听了官愁,民听了民怕”?让学生领悟到这是对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的宦官的强烈讽刺;然后通过把握作品的朗读感情边读边赏析;最后进行拓展:你身边有这样的狐假虎威的人吗?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既扣住教材,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从看,注重知识与德育相结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除了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还注意扣住学科特点——语文性,所以确定本文重点是:①引导学生掌握散曲的内容和主题;②培养学生朗读和鉴赏能力。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避免了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5、从15分钟片段教学看,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

(二)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出的意外火花没能充分捕捉、把握,所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再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

2、本人心理素质不够好,影响了正常的临场发挥。比如在15分钟片段教学中,由于心理紧张,出现了以下几个漏洞:①15分钟的片段,刚上课时忘记看开始的时间,以至上课过程没把准时间。教学重点理解赏析部分过快,后面剩了时间。②在点评答问时,没有做到灵活多样③补充讲授的散曲的写作手法应放到拓展之前,显得条理更分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克服心理障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争取在在教学中有质的飞跃。

篇三:片段教学反思

刚教完了《开国大典》一课,忽然对5、6、7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起初我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30万人会一齐欢呼起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想深挖其根源,让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估计同学们的回答只能停留在表面,比如他们会回答,是因为这些人太高兴了,太激动了。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煽情的演说词:是啊,他们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高兴呢?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们终于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人们长期处于残酷的战争之中,在战争中有多少母亲丧失了孩子,有多少孩子无缘见爹娘,多少人在战场上被炸掉了胳膊,又有多少人被战友的鲜血掩埋,可恶的战争啊,人们多么希望结束这罪恶的梦,人们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围坐在桌子边吃上一顿消消停停的晚餐,在温暖的被窝里做一个完整而甜蜜的梦啊。而这最简单的愿望都因为战争的存在而成为了幻想。可现在,中国解放了,中国成立了,中国站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来了,我们华夏儿女终于摆脱了战争,摆脱了噩梦,走向新生了,大家说,我们应不应该激动——?应不应该高兴——?应不应该欢呼——?让我们在激动地齐读一下第七自然段。

我想加上我富有激情的演说,同学们一定能身临其境,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们的表现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后来我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只关注了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呢?我想,如果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可能更好。可以这样设计:

1你们知道1949年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2在战争中会发生什么呢?

3而解放了,建国了,人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然后再简单小结,是不是既照顾到了工具性,而有不失人文性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