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演讲稿 > 导航 > 基层协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演讲稿

基层协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基层协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基层协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计划生育协会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中具有网络健全、会员众多、有实践经验的社会团体,负有协助政府动员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使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计生协会作用,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必须保证基层协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基层协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课题,当前,必须坚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从构建社会主义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好协会的群众工作优势、组织网络优势、情感威望优势,努力在提高协会“三力”上寻突破,下功夫。
一、加强自身建设,充实新鲜力量,提高协会的战斗力
当前,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生产、生活、生育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计生协会的工作正面临着实现“两个转变”,加快新机制建设的严峻挑战。协会的实际工作对协会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组织网络是否健全,理事会是否理事,各级会员是否经常开展活动,各项工作是否富有成效,人民群众是否满意。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计生协会工作者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入手,把协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工作扎实、富有凝聚力、充满生命力的群众团体。一是要切实加强对计生协会工作的领导,把协会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对计生工作亲自抓、负总责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党组织应把此项工作纳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增强组织力量,把那些群众基础好,有威望的同志吸收到协会组织中来,仅上半年我县就新发展会员1617名,整顿基层协会221个,改选会员187人、理事521人、协会小组长1318人。工作中重点加强了企业、市场协会建设,今年新建企业协会19个、市场协会2个。基层协会组织建设的加强,为全县计生协会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为基层协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结合实际工作,扎实开展活动,增强协会的生命力
基层协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旺盛的生命力,协会的生命力在于开展各种活动,特别是在当前加快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关键时期,必须扎实开展结合实际、丰富多彩、会员乐于参与的活动,展现计生协会旺盛的生命力,否则,计生协会就名存实亡,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平邑县各级计生协会按照经常化、规范化、多样化的原则,紧紧围绕优生优育、增收致富这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群众传送信息、知识、技术,出谋划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今年以来,一是紧紧围绕“13亿人口与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这一主题,认真组织开展了“5.29”全国会员日活动。集中活动期间,在全县开展了大型计划生育集中宣传。通过组织大型宣传车队、设置固定宣传咨询点,悬挂条幅、播放录音带、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在全县形成了浓厚的计划生育氛围。本次集中宣传活动,共发放各种宣传材料10万余份,发放计生政策、法规录音磁带1200盒,接待群众咨询2万余人次,为16个乡镇的1100余名生殖道感染患者免费进行了检查治疗,受到群众好评。二是扎实开展会员“七带头”活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学习将“七带头”活动落实到行动上,在“七带头”活动的影响下,上半年又有116个家庭递交了终生只要一个女孩申请书。三是认真开展学习王金法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立足实际,勇于探索,扎实工作,无私奉献,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促进了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实施爱心助学、爱心致富、爱心保障、爱心成才“四大工程”。“爱心助学”工程,争取救助金19万余元,救助520名贫困女童。“爱心成才”工程帮助女孩家庭致富,全县涌现出各类科技致富女状元127人,致富女能手5786人。“爱心致富”工程:对经济困难的独女户、双女户建立了专门档案,为20100余名妇女争取贴息贷款104万元。与女孩家庭结成帮扶对子4200多个,发展种养殖项目。“爱心保障”工程:县财政拨出10万元救助基金,对终生只要一个女孩的家庭一次性给予2000元的现金奖励。上半年,还为98户贫困双女户家庭提供救助金29600元。五是在奖励扶助工作中做好宣传、搞好奖扶对象确认、做好各环节监督、参与奖扶金发放工作。六是广泛开展“三到户送温暖”活动,将宣传品、品、术后随访送计生家庭。共走访380户,给236个计划生育困难户各送慰问金100元,累计金额2.3万余元。县、乡、累计随访2500余户,发放慰问品、慰问金9万余元。
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先进、宣传法律法规、加强救助增强了协会的生命力。形成了生动活泼、奋力争先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优质服务,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为育龄群众服务是协会的根本宗旨,也是增强协会凝聚力,推动“三个文明建设”的关健,是衡量协会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扎实为广大育龄群众开展优质服务是协会在当前的重要任务。优质服务的主体是育龄群众,全县各级协会围绕群众在生育、节育、不育方面的需求,创新优质服务的方式。通过建立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工作格局,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坚持开展“三生”服务活动,着力帮助群众解决生育、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使协会工作实现求真务实、富有开拓性。
一是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着力在深化活动内容,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这也是协会当前的一项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提高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上,放在为民服务办实事上,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民心工程,协会进一步转变职能,拓宽领域抓服务,从政策、信息、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向计划生育好的家庭倾斜,帮助有困难的计生家庭学技术、上项目、办实体,脱贫解困。
二是围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不断创新地开展工作,协会在帮助群众致富的同时,还积极传播和普及妇幼保健常识,提供生殖健康服务。今年县计生协在2-3月份,请县妇幼保健院专家和县服务站的大夫,巡回在16个乡镇为4000多名育龄妇女讲解了生殖保健知识和妇幼保健知识。通过提供咨询和诊治等服务,收到了明显效果,提高了妇女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了广大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广大育龄群众的好评,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在落实节育措施方面,让群众有知情权利并自主选择避孕节育方法。在知情选择和免费享有安全、适宜的避孕节育技术服务上,对育龄群众实行温馨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开展“十登门”、“十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育龄群众生殖保健的需求,提高了育龄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真心实意地为育龄群众“少生快富”排优解难,争做育龄群众的贴心人。
二00五年九月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国业持续25年的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的取得,缘起于中国多年以来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中国保险界人士对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保险市场的潜心培育。西方国家保险业提供的一条重要且可资借鉴的经验,是惟有将保险业立足于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才能实现其稳步的前进。人寿保险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一般工商业乃至传统金融业。它注重长期性的经营,注重谨慎稳妥的发展,可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事关寿险业发展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那么,在各种挑战面前,中国寿险业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奠定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由于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失信现象严重,寿险领域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信用贫困已成为制约中国寿险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寿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就是要通过法律调整、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对保险监管者信用、保险主体信用及业外信用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打造保险信用的完整体系,为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寿险业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客户、个人代理人和寿险公司都处于一种俱荣俱损的“生态环境”,不容破坏。依法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寿险业和个人代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险主体信用制度的主体,寿险公司还应加强合约管理、营销预警、、理赔管理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保险主体信用行为。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个人代理人展业的状况,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有效化解由于个人代理人的不合规行为所产生的保险纠纷。严格内控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及时向公众披露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使寿险市场主体经营活动透明化。防范增量风险,构筑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增量风险是与存量风险相对而言的,意即在寿险经营中由于险种结构、保费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使寿险业产生的新的风险。不良资产和利差损是中国寿险业以前形成的存量风险,从寿险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和寿险产品结构看,已不太可能再产生新的、规模较大的不良资产和利差损。同时,我国寿险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正是化解存量风险的有利时机,如果能够在防范增量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存量风险就可以被逐渐稀释和化解。所以,寿险公司目前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防范增量风险上,因为如果增量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给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寿险公司应制定稳健的发展战略,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防范和化解当前寿险业的增量风险。首先,在经营机制方面,寿险公司要通过完善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追求经济效益、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市场主体。其次,在技术方面,寿险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对经营中产生的增量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加强行业创新,提高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寿险业要在保持和发扬经营管理中好的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不合时宜的、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发展的做法和制度,用机制活力和政策导向,推动寿险业发展进步。要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的新险种,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要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探索网上销售;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司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打造管理、销售、技术、服务四支专业队伍,实行不同岗位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配置,让发展的活力和增长的潜力进一步迸发出来。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长期发展并形成持续的领先优势。为此,寿险业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提高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强”,最理想的状态是“边大边强”,使“大”与“强”成正比。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必须把握好几点:首先,公司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而不是靠急速膨胀来实现高速发展。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获得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再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公司持续领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共同培育市场,营造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尽管我国寿险市场资源很丰富,但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寿险资源。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但这种竞争不应是“你死我活”,而应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消费是分不同层次的,每家寿险公司都有其市场空间,绝不能为了抢占市场,而违规经营,不计成本,不顾质量和风险,要与竞争对手共存共荣,在长期的竞争中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更进一步讲,寿险从业者追求的不仅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共同培育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已成为现代竞争的主流。对寿险业来说,振兴民族寿险业,不是靠任何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所有寿险公司整体合作。只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共同进步,才能推动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主席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朱镕基总理在会见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中外委员时强调:“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xx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xx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xx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xx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页

今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使我国步入依法实施清洁生产的新阶段。四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包括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五是有关部门在一些省市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六是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二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第三,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第四,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一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二是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使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四是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
第七,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发言的题目是“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我想通过我的发言,能够与大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便很快被世人所接受。因为它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大支柱,在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实现未来”三大课题中,成为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果有一天,某一位学者由于研究可持续发展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话,我们大家一定都举双手赞成。这是因为我们深信,没有什么理论比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的了。一、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20世纪,我们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多年来,不计资源和生产成本的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非但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触目惊心的。仅以山西省为例,据中国科学院《20xx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大支持系统中,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能力都排在全国的下游,特别是生存支持系统排在最后。由此造成的后果,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进步,威胁着人类健康,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有资料显示,山西省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是全国最高省份之一。实际上,由于污染引发的,到现在尚未彻底查清的疾病还是个未知数。同时,生态环境破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1号报告中指出,20xx年全国仅大气和水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伴随着人口增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实现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负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如果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连我们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不是也太可悲了吗?没有什么比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更为可怕,但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却仍然沉迷在一味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陶醉在所谓的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上,这样就显得何等的麻木,何等的愚昧!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经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经济,答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连续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和多次会议上,都反复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人大、国务院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太湖经退耕还湖后,面积正在扩大;塔里木河恢复了流水。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高,环境质量趋向好转,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太原市经过综合整治后,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举甩掉了全国大城市环境质量倒数第一的帽子,而且在一年之中有半数以上的时间环境质量好于二级。但是,无庸讳言,在一些地方,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仍被企业视为掌中宝,爱不释手;早该被取缔、关停的小煤窑,还在疯狂地、不顾死活地肆挖滥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时至今日,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执迷不悟地干着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蠢事,重蹈着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大力发展经济是完全正确的,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无异于饮鸠止渴,杀鸡取卵。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回过头去指责瓦特发明蒸汽机而引发的工业污染,更没有理由指责359旅在南泥湾、军垦兵团在大西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应该做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为了未来,为了子孙,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起历史的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重在实践
虽然我们近几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严竣的形势,我们所有的努力简直是杯水车薪。之所以如此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缺乏合力。众所周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治家们从党风建设、法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激励机制和干部作风转变等方面去努力;需要社会学家从转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落后的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入手;需要经济学家在转变生产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第2页

下功夫;需要生态学家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循环经济理念,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同力协作,以及所有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自觉行动,关键是要形成合力,付诸实践。不幸的是,21世纪议程的实施在基层一些地方仍然只局限于在极少数部门之中,甚至还仅停留在文件上,躺在抽屉里。二是对全面的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越快的地方就是发展最快的地方。评价一个地方发展成绩的主要指标也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地方政府,突出表现在对国内生产总值、对增长目标的疯狂追求,不考虑企业本身的环保要求,不考虑地方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根本没有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科学衡量全局的工作,忽视了小康社会前面特有的限定词“全面”二字。三是片面的政绩观和不恰当的干部激励机制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快速就是政绩突出的集中表现,并且把这一标准作为评判干部成绩优劣的主要尺度,而对资源、环境这些可持续发展要素的考核却缺乏硬性指标,致使一些干部常常采取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在一些地方,可持续发展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甚至成为“盲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盲区”并不是只存在于个别地方。四是,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门科学,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实践,需要靠坚强的干部队伍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来保证,任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都只会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停留在口头上,把可持续发展喊成悲壮的口号。
三、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党中央还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此可知,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国自上而下的实践群体,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从每个公民做起,才能真正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纲领。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切实对可持续发展负总责。江泽民同志在历次召开的中央国策座谈会上都强调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与真正做到一把手负总责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层尤其如此。各地的实践证明,一把手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高低和工作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切实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内容,做到任前公示,离任审计。凡是考核不及格者,不得提拔或重用,以严格的政绩目标和考核要求来指导和促进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真正抓好可持续发展工作。世界银行在向中国政府递交的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中特别指出,我们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一把好努力做到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成本,建立起综合决策机制,将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其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是主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根本出发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民群众不但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生态文明之风。江泽民同志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于只有保护和改善环境,才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潜力产业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各级干部要有决心与胆识,与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彻底决裂,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起全面的发展观,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开展扎实有效的环境警示教育,真正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夙愿与追求,保护环境、再造祖国山川秀美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法可依。多年来,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但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艰巨的复杂的任务相比,这些法律仍显得乏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森林法尽管颁布多年,但砍伐声一直不绝于耳;矿产法也早已实施,但违法采矿随处可见;环保法虽经修改,逾加严厉,但一些企业主依然我行我素。之所以出现上述令人尬尴的局面,除了法制不健全、公民素质有待提高、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外,还有执法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世界银行在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中专门指出,加强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和效率提高,重点放在地方环保部门。我们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地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能力建设,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工作,把执法和监督放在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抓好。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来,重点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回顾几年来环保工作的执法实践,我深感步履艰难,甚至力不从心。在现实社会中,环境违法现象比比皆是,但该处罚的没处罚,该重罚的被轻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却以罚了之。所有这些,都使环保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强制性大打折扣,几乎失去了其应有的震摄作用。xx的“天马案”,案情并不复杂,从发案到判决,历时一年,虽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但环保部门早已精疲力尽了。实践使我认识到:环保部门执法的局限性很大,自身建设最为关键,但必须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基础,必须以领导的支持为依托。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这样看问题不是消极推诿,而是有利于拓宽思路、提高效率。不管出现任何复杂情况,历史赋予我们环保卫士的神圣职责是不容改变的,悲观失望、消极敷衍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环保执法队伍自身能力建设,需要下大力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总之,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一些地方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工作作风都决定了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既不能丧失信心,又不能期冀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心,务实的态度,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工作环节抓起,真正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内容显示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今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关键词。如何看待和理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它包含了很多的理解和看法。从哲学角度讲,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或运动。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现实世界运动基本方向的如实反映。但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 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符合社会规律的变化,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别无他求的唯一选择。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人们现在的使用,着重是从社会的经济发展角度来讲的,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全面发展。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来看,它们既有联系又有相互区别。它们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层次的概念,区别则是在时空上的差别。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无限生存应该具有的一种发展观点。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上会议上的讲话)。二者相比较,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关系发展(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整体于部分的关系,它们处于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层次。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离开可持续发展,发展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发展,就是片面的发展或暂时的发展,就会出现发展的停滞或中断。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的延伸和扩展。是对发展本身的形态描述的一个具体方面,更是对发展最终结果的本质揭示。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提供量的积累,提供发展的物质材料;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准备质的条件,不断的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关系,促使发展的持续性和永恒性。可以看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它们既互为条件又互相制约。所以,我们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辩证关系,一定要认真解决好点和面,暂时和长远,一时和永恒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实解决好各方的利益关系问题。解决好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抓住人这个发展的主体,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有序、更加科学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基础。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上,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不移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克服超越实际和时空的一切行为和想法,不急功近利,不主观臆断,按照十七大对发展的总要求,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敢于实践,不断提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在新的伟大历史时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反思


篇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框题的内容。经过备课,上课及反思,自己对教材如何把握有了更深的认识,可谓受益匪浅。

优点:

1.在上新课的同时注意复习旧的知识点。在做题中,引导学生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结合。

2.教学形式多样,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表格,讨论,阅读,讲练结合等方式落实知识点。

3.重技能更注重情感培养。案例丰富,贴近现实,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易为学生所接受,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体现出新课程重主体,重过程的新理念。

4.注重时政性,与升中考的热点,难点相结合,选题较有代表性。

5.注意解题能力的培养。

不足:

1.在使用教材上,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特别是根据关于保护环境的倡议信为话题,体现以启发式教学,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但在导入话题的时间稍多,建议可以把关键点打出来强调让学生明白易懂。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

2.过度有些地方过度不够清楚,讲得较急。

3.视频可以再精简一些。

篇二: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为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三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新闻 和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语, 也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是本课情感、态度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本课也是我参加学校听评课活动的一节观摩课,为了上好这节课,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积累,学习同行好的教学方 法设计出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探究合作形式完成学习,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构建 新知识,并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认识,落实行动。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几个重要环节:新课导入——材料透视——漫画续写— —出谋划策——身体力行——探究质疑——课堂小结——主题升华。

课前我布置学生们一起查阅资料,今年是第几个地球日,其来历是什么?今年地球日的主题和宣传语是什么?并按照知识要求分成三个组:人口组、资源组、环境组。在交流和对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我国目前严峻的人口、资源 和环境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很自然地认识到人口问题是导致环境、资源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升了学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认识,更进一步得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上,我将自己近几年教学积累的新颖而感性的材料,通 过小黑板的方式力求达到直观而生动的教学。以活泼、形象的漫画《地球》生动而逼真地反映出全球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并在地球的四声叹息之后,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地球的下一声叹息会是什么?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面对我国严峻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做?”

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热烈的讨论之后,学生提出了日常生活中做到搞好家庭和班级环境,对常见的垃圾分类,废 品回收,节电节水等问题,结合我自己所了解欧洲等一些国家开始用生活垃圾提 炼石油等事例提出循环经济等概念,这给学生以很大的启发,本节课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己生活的亲身感受将认知和行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最后,我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假如你是地方的领导,在招商项目上你应如何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去考虑” 引发学生热烈的发言,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联系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在知识传授上,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 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探究活动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我充分考虑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及时的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颇、 误区和不完善的观点进行有效的点拨和 指导。

但课堂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影响没有达到充分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气氛在有些环 节过于沉闷。今后要注意运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及发挥自己的调动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另外:课上由于讨论时间有点长,导致最后内容略显紧张,这也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以后我要做到对课堂充分估计掌 握好时间的分配。

总之, 通过这节课,使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师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使教学彰显艺术的魅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少一 些要求,学会倾听学生。敢于肯定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求证精神,我愿在这条路上乐此不疲地探索,勤于动脑,刻苦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争取上出更多更精彩的课,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篇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反思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中地理必修三鲁教版第二单元第三节,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要求是“1. 结合实例,领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 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人应采取的行动,增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规范。 ”教学目标是“1、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2、联系‘中国21世纪议程’,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3、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一节课,如果要求放低,很容易上;但如果上纲上线,我感到非常难上。因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务相当重,而且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切入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行动纲领这条主线。因为行动纲领是“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刚好对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和稳定战略。每一个战略,往往是先展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措施,并在这一过程中,希冀学生能逐渐形成根据问题找措施的意识。

总体来说,这一节课上得比较一般,没有什么亮点。或许让学生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一个好的思路,但我觉得这样花的时间太多,学生不一定有这么多的时间。如果学生不能花时间,这样的讨论和探究流于形式,还不如就这样上。

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我局最近组织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谈几点对科学发展观中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浮浅看法: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前进,而发展观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演变的。传统的狭义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财富增长,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主要标志,把经济建设为中心,误以为是以gdp为中心。随着人类进 入从工业社会向生态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发展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广义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有实质性提高,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和谐地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概括指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既是物质的发展,又是精神的发展,既满足基本需要,也追求高级需要。
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全面发展;二要协调与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代际公平”。即子孙后代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与空间。
新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利益调整的基本原则。
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能单纯地把自然当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能与人类友善相处的一切生命,进行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交流。
二是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然,也会出现某些“间断”或衰退,但是总体是连续的。在发展中,要注重持久和协调,要不断克服和纠正阻碍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管理者要有可持续发展思维,用全新的发展观,审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贯彻到指导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要实现现代化目标,既要经济繁荣,又要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进步又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避免单项突进。
三是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和谐。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达到城乡共荣;要统筹地区发展,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实现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强调各阶层的共同受益,全社会的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和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基础,着眼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真正提高人们的净福利水平。
来源 射阳外经贸信息网

优秀范文: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我局最近组织了对科学观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科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谈几点对科学发展观中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浮浅看法: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前进,而发展观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演变的。传统的狭义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财富增长,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主要标志,把经济建设为中心,误以为是以gdp为中心。随着人类进 入从工业社会向生态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发展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广义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有实质性提高,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和谐地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概括指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既是物质的发展,又是精神的发展,既满足基本需要,也追求高级需要。
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全面发展;二要协调与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代际公平”。即子孙后代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与空间。
新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利益调整的基本原则。
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能单纯地把自然当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能与人类友善相处的一切生命,进行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交流。
二是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然,也会出现某些“间断”或衰退,但是总体是连续的。在发展中,要注重持久和协调,要不断克服和纠正阻碍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管理者要有可持续发展思维,用全新的发展观,审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贯彻到指导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要实现现代化目标,既要经济繁荣,又要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进步又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避免单项突进。
三是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和谐。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达到城乡共荣;要统筹地区发展,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实现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强调各阶层的共同受益,全社会的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和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基础,着眼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真正提高人们的净福利水平。
来源 射阳外经贸信息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