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导航 > 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学习心得体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文章。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文章,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号角。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发展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的2.5%……
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解困救急,到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从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到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

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全会同时强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切中要害。五中全会会场内外,求真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智、清醒的科学态度。
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告诫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判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之源。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十六届五中全会体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体会十六届五中全会体会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年比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发展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的.%……
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年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解困救急,到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从全国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到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全会同时强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切中要害。五中全会会场内外,求真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智、清醒的科学态度。
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告诫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判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之源。



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是一次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多来中央政治局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些工作的推进和成效的取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辛勤工作的结果。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成功应对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冲击,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主要任务。《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紧围绕上述主要任务,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处理好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而兢兢业业地工作。
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全党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



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体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体会
五中全会学习体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建议》提出的“六个必须”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部署,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我们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对食品、药品等的监管。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战略全局指明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全国人民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创辉煌!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会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制定描绘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对于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激励斗志,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谋划好河南“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
一伟大的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五中全会面向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从战略全局出发,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全面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为全党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前进方向。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全会的精神实质,我认为必须着重把握其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丰富内涵,关键是领会好“六个新”。
第一,分析了新形势。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就是建立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之上的。党中央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对我们“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作出了科学判断,特别是精辟而透彻地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三农”问题到社会稳定等十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客观形势,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具体问题。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全会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这些精辟分析和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深邃的世界眼光和辩证的战略思维,体现了我们党把握规律和统揽全局的能力,体现了我们党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和妥善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指导更加科学。我们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描绘了新蓝图。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发展目标。《建议》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目标。这一目标是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衔接的阶段性目标,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为下一个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目标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提出实现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这是积极而又稳妥的目标。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左右,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三是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更好地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经济发展后应更多关注民生的客观需要。四是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而且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这个崭新的蓝图,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是我们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以人为本的宣言书,对于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第三,深化了新理论。我们党是一个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上取得了重大发展,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我们党指导发展的理论更加科学。构建和谐社会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具体化为“六个必须”;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这是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开始,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全会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深刻内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六届五中全会心得


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С牛髡媒峁埂⒆渚迷龀し绞降闹匾С牛质墙ㄉ枳试唇谠夹汀⒒肪秤押眯蜕缁岬闹匾С牛岣呶夜玫墓示赫涂狗缦漳芰Φ闹匾С拧?br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