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入党申请书对党发展历程认识 > 导航 > 优秀范文: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入党申请书对党发展历程认识

优秀范文: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也许下面的“优秀范文: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正合你意!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我局最近组织了对科学观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我对科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谈几点对科学发展观中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浮浅看法: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前进,而发展观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演变的。传统的狭义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财富增长,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主要标志,把经济建设为中心,误以为是以gdp为中心。随着人类进 入从工业社会向生态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发展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广义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有实质性提高,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和谐地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概括指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既是物质的发展,又是精神的发展,既满足基本需要,也追求高级需要。
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全面发展;二要协调与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代际公平”。即子孙后代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与空间。
新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解决发展中诸多矛盾和利益调整的基本原则。
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能单纯地把自然当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能与人类友善相处的一切生命,进行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交流。
二是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当然,也会出现某些“间断”或衰退,但是总体是连续的。在发展中,要注重持久和协调,要不断克服和纠正阻碍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管理者要有可持续发展思维,用全新的发展观,审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贯彻到指导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要实现现代化目标,既要经济繁荣,又要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进步又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避免单项突进。
三是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和谐。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达到城乡共荣;要统筹地区发展,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实现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强调各阶层的共同受益,全社会的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和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新的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基础,着眼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真正提高人们的净福利水平。
来源 射阳外经贸信息网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内容显示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今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关键词。如何看待和理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它包含了很多的理解和看法。从哲学角度讲,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或运动。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现实世界运动基本方向的如实反映。但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 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符合社会规律的变化,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别无他求的唯一选择。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人们现在的使用,着重是从社会的经济发展角度来讲的,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全面发展。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来看,它们既有联系又有相互区别。它们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层次的概念,区别则是在时空上的差别。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无限生存应该具有的一种发展观点。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上会议上的讲话)。二者相比较,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关系发展(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整体于部分的关系,它们处于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层次。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离开可持续发展,发展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发展,就是片面的发展或暂时的发展,就会出现发展的停滞或中断。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的延伸和扩展。是对发展本身的形态描述的一个具体方面,更是对发展最终结果的本质揭示。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提供量的积累,提供发展的物质材料;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准备质的条件,不断的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关系,促使发展的持续性和永恒性。可以看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它们既互为条件又互相制约。所以,我们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辩证关系,一定要认真解决好点和面,暂时和长远,一时和永恒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实解决好各方的利益关系问题。解决好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抓住人这个发展的主体,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有序、更加科学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基础。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上,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不移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克服超越实际和时空的一切行为和想法,不急功近利,不主观臆断,按照十七大对发展的总要求,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敢于实践,不断提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在新的伟大历史时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主席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朱镕基总理在会见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中外委员时强调:“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xx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xx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xx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xx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页

今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使我国步入依法实施清洁生产的新阶段。四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包括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五是有关部门在一些省市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六是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二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第三,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第四,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一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二是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使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四是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
第七,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发言的题目是“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我想通过我的发言,能够与大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便很快被世人所接受。因为它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大支柱,在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实现未来”三大课题中,成为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果有一天,某一位学者由于研究可持续发展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话,我们大家一定都举双手赞成。这是因为我们深信,没有什么理论比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的了。一、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20世纪,我们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多年来,不计资源和生产成本的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非但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触目惊心的。仅以山西省为例,据中国科学院《20xx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大支持系统中,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能力都排在全国的下游,特别是生存支持系统排在最后。由此造成的后果,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进步,威胁着人类健康,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有资料显示,山西省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是全国最高省份之一。实际上,由于污染引发的,到现在尚未彻底查清的疾病还是个未知数。同时,生态环境破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1号报告中指出,20xx年全国仅大气和水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伴随着人口增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实现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负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如果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连我们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不是也太可悲了吗?没有什么比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更为可怕,但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却仍然沉迷在一味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陶醉在所谓的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上,这样就显得何等的麻木,何等的愚昧!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经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经济,答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连续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和多次会议上,都反复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人大、国务院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太湖经退耕还湖后,面积正在扩大;塔里木河恢复了流水。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高,环境质量趋向好转,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太原市经过综合整治后,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举甩掉了全国大城市环境质量倒数第一的帽子,而且在一年之中有半数以上的时间环境质量好于二级。但是,无庸讳言,在一些地方,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仍被企业视为掌中宝,爱不释手;早该被取缔、关停的小煤窑,还在疯狂地、不顾死活地肆挖滥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时至今日,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执迷不悟地干着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蠢事,重蹈着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大力发展经济是完全正确的,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无异于饮鸠止渴,杀鸡取卵。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回过头去指责瓦特发明蒸汽机而引发的工业污染,更没有理由指责359旅在南泥湾、军垦兵团在大西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应该做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为了未来,为了子孙,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起历史的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重在实践
虽然我们近几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严竣的形势,我们所有的努力简直是杯水车薪。之所以如此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缺乏合力。众所周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治家们从党风建设、法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激励机制和干部作风转变等方面去努力;需要社会学家从转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落后的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入手;需要经济学家在转变生产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第2页

下功夫;需要生态学家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循环经济理念,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同力协作,以及所有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自觉行动,关键是要形成合力,付诸实践。不幸的是,21世纪议程的实施在基层一些地方仍然只局限于在极少数部门之中,甚至还仅停留在文件上,躺在抽屉里。二是对全面的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越快的地方就是发展最快的地方。评价一个地方发展成绩的主要指标也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地方政府,突出表现在对国内生产总值、对增长目标的疯狂追求,不考虑企业本身的环保要求,不考虑地方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根本没有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科学衡量全局的工作,忽视了小康社会前面特有的限定词“全面”二字。三是片面的政绩观和不恰当的干部激励机制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快速就是政绩突出的集中表现,并且把这一标准作为评判干部成绩优劣的主要尺度,而对资源、环境这些可持续发展要素的考核却缺乏硬性指标,致使一些干部常常采取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在一些地方,可持续发展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甚至成为“盲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盲区”并不是只存在于个别地方。四是,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门科学,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实践,需要靠坚强的干部队伍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来保证,任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都只会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停留在口头上,把可持续发展喊成悲壮的口号。
三、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党中央还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此可知,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国自上而下的实践群体,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从每个公民做起,才能真正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纲领。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切实对可持续发展负总责。江泽民同志在历次召开的中央国策座谈会上都强调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与真正做到一把手负总责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层尤其如此。各地的实践证明,一把手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高低和工作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切实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内容,做到任前公示,离任审计。凡是考核不及格者,不得提拔或重用,以严格的政绩目标和考核要求来指导和促进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真正抓好可持续发展工作。世界银行在向中国政府递交的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中特别指出,我们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一把好努力做到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成本,建立起综合决策机制,将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其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是主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根本出发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民群众不但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生态文明之风。江泽民同志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于只有保护和改善环境,才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潜力产业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各级干部要有决心与胆识,与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彻底决裂,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起全面的发展观,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开展扎实有效的环境警示教育,真正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夙愿与追求,保护环境、再造祖国山川秀美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法可依。多年来,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但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艰巨的复杂的任务相比,这些法律仍显得乏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森林法尽管颁布多年,但砍伐声一直不绝于耳;矿产法也早已实施,但违法采矿随处可见;环保法虽经修改,逾加严厉,但一些企业主依然我行我素。之所以出现上述令人尬尴的局面,除了法制不健全、公民素质有待提高、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外,还有执法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世界银行在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中专门指出,加强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和效率提高,重点放在地方环保部门。我们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地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能力建设,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工作,把执法和监督放在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抓好。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来,重点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回顾几年来环保工作的执法实践,我深感步履艰难,甚至力不从心。在现实社会中,环境违法现象比比皆是,但该处罚的没处罚,该重罚的被轻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却以罚了之。所有这些,都使环保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强制性大打折扣,几乎失去了其应有的震摄作用。xx的“天马案”,案情并不复杂,从发案到判决,历时一年,虽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但环保部门早已精疲力尽了。实践使我认识到:环保部门执法的局限性很大,自身建设最为关键,但必须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基础,必须以领导的支持为依托。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这样看问题不是消极推诿,而是有利于拓宽思路、提高效率。不管出现任何复杂情况,历史赋予我们环保卫士的神圣职责是不容改变的,悲观失望、消极敷衍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环保执法队伍自身能力建设,需要下大力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总之,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一些地方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工作作风都决定了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既不能丧失信心,又不能期冀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心,务实的态度,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工作环节抓起,真正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消防三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考认识


消防三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考认识

一年来,部队“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工程建设,在部队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驻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部队基层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官兵的军政业务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了部队以防火灭火救援为中心的各项消防保卫任务的圆满完成。但是,部队“三基”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之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各基层单位基础建设状况差异较大,发展又不平衡,仍存在这样或那样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作为一名基层消防中队主官联系本单位实际,就如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基层部队“三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加强组织领导机制,有力保障基层部队“三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强化基层党组织对部队“三基”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是保障“三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基层中队党支部必须始终牢固树立“抓建设先抓班子,强基层先强骨干”的工作思路。首先,要把中队党支部建设的工作抓紧抓细、抓好抓实,使其形成坚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确保在中队“三基”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中队基层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干部、党员、班长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继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部队“三基”工程建设组织领导体系。“三基”工程建设任务一天不完成,“三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一天不解散;继续强化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做到中队军政主官亲自抓、坚持抓,班子成员分工抓、协同抓,要真正实现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第三,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大队要与中队、中队要与中队官兵签订责任,将目标任务和措施细化分解,逐条逐项落实到每位官兵,要真正实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项项有措施。第四,牢固树立“三基”工程是“党支部工程”的意识,部队各级党委、支部要将部队“三基”工程建设列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纳入年度班子考核、干部考察的主要内容,坚决杜绝浮夸政绩和不实之风。
二、完善学习教育机制,充分激活基层部队“三基”工程建设思想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信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针对中队基础建设底子薄;工作面广量大,任务艰巨繁重;部队官兵中存在畏难情绪等实际,要经常开展有的放矢的学习教育活动和组织如何在困难中求发展的讨论活动,帮助广大官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信心,使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求真务实的行动投入到中队“三基”工程建设中去,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一是要认真抓好学习。对《公安消防部队20xx年-20xx年基层基础建设规划》以及以后陆续颁布的20xx年和20xx年基层基础建设实施方案,要组织官兵原原本本地学,逐条逐款地学。通过学习,真正使广大官兵明确各年度基础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做到使大家知情识情。二是要深入开展好动员教育。由于基层基础建设分年度实施,每年在内容实施上将有不同的规定,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基层中队要通过召开支委会、干部会、官兵动员会,认真分析部队基础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照上级要求,查漏补缺,找出存在问题和不足,剖析其原因,结合部队实际认真做好官兵的动员教育工作,着力做好官兵对开展“三基”工程建设重大意义的思想认识的不断再统一和再提高。利用板报、墙报和组织讨论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深化官兵正确理解部队基础建设的内涵。并通过“亮家底”的形式,看部队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引发官兵对加强基础建设的讨论和思考,激发官兵思想动力,增强官兵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营造部队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部队基础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要组织好学习交流活动。第一,要抓好先进典型的学习。部局和省总队总结推广的典型经验,我们要结合本部队实际,组织好认真学习和借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为我所用,用于直接指导本部队的基础建设工作。第二,不做井底之蛙,走出去参观学习。首先选择去本支队范围内基础建设先进单位学习参观,探讨和交流在各方面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工作开展为何存在差距等问题,寻找自身不足。其次,再到条件较好、工作开展更好的总队范围内的先进单位去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激发部队士气。
三、健全工作长效机制,强力推动基层部队“三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基层基础工作是部队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因此,着眼于消防部队基层基础长远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督查、考评和激励三项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基层部队“三基”工作不断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督查机制。决策、部署再好,如果不抓落实,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实现不了预期目标。“三基”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加强督促检查,才能取得实效。督查的重点是部队各级领导对“三基”工作的是否高度重视;计划、实施方案是否制定;动

消防三基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考认识第2页

员教育是否开展;经费安排和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求真务实的作风是否过硬;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实际困难是否得到解决等。通过督查,着力推动“三基”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开展“三基”工作,只进行督查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严格的考评考核,使基层部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被动做”为“主动做”,增强基层官兵做好“三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三基”工作实绩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地设置符合各岗位实际的目标指数,并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在对“三基”工作实绩考核过程中,要根据基层单位一年内做了哪些工作、每项工作的做法怎样、效果如何等等要进行细化量化,逐项考核,然后做出综合评价,确定考核结果。二是要注重运用考核结果,评比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连续三年在“三基”工程建设中被评为先进单位的中队军政主官应提拔重用。通过考评、考核,着力强化“三基”工作责任,实事求是评先评优,增强官兵的荣誉感和责任心。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激发基层官兵工作的积极性,让广大官兵感到工作上有干头,经济上得甜头,荣誉上有奔头。一是要强化工作激励。要敢于给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官兵放权放责、压担子、定指标、下任务,让他们放开手脚积极去工作、大胆去创新;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实践中完善自我。要教育他们不辱使命,履行职责,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力求有所突破,争创一流业绩。同时,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进步,充分尊重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真正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单位的主人,“三基”工作的主体,从而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自觉地投入到“三基”工作中去。二是要注重物质激励。为了彻底扭转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局面,基层部队一方面可以将工作业绩和官兵的福利待遇直接挂钩,成绩优秀的福利可多发,成绩较差未完成指标任务的福利可少发。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奖励资金,对那些在专项活动、火灾预防、灭火战斗、抢险救援、重大保卫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官兵进行重金奖励,努力在部队营造尊重开拓进取、创造一流实绩的浓厚氛围。三是要突出荣誉激励。各基层部队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官兵进行评比表彰,使他们得到应有的荣誉或精神奖励,并通过评比表彰活动,要评出影响力,表现出凝聚力,既让部队学习有榜样,也让获奖者因自己的付出得到组织的认可和广大官兵的赞同而倍感欣慰,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正气。通过以部队内部先进的人和事,教育和感染广大官兵,促进部队“三基”工程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