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怎样做经验介绍发言 > 导航 > 乡劳务输出典型经验介绍

怎样做经验介绍发言

乡劳务输出典型经验介绍。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乡劳务输出典型经验介绍”,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想新招创新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镇共有9个村,其中朝鲜族村2个,有67个自然屯、90个村民组,幅员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其中水田10万亩,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农村劳动力10998人。(其中富余劳动力6097人)。2005年全镇转移劳动力6670人。实现劳务收入2156万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980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0和17。
一、加强领导,搞好劳务输出组织建设
为了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一是加强领导。为了确保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我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党委书记牵头抓,班子成员分别抓,镇长助理和妇联主任具体抓此项工作。二是建立完善镇村劳务输出网络。镇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农村劳务输出的指导站,在9个村设立联络处,确定了14名联络员;还成立了友帮中介公司,与北京、大连等地的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供求关系。我镇对在外务工人员和有能力、有条件准备外出的农民建立了档案,录入了微机,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三是建立了务工人员联系点。为了规范务工人员的行为,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我镇在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联系点,与用工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务工人员的情况,及时向镇里反馈信息。
二、积极宣传引导,使务工人员树立维权观念
我们镇把劳务输出做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树立“加强、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抓好维权、健全网络,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把上集建成高水平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劳务输出工作理念。一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与县电视台共同设计制作了8期以农村劳务输出为题材的电视记录片,该片记录了我镇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同时请务工典型现身说法,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劳务输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二是入户走访,宣传务工政策,打消务工人员的心里顾虑。通过乡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宣传单和《外出务工实用手册》等形式,让外出务工人员及时掌握国家出台的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三是开展劳务政策、法规讲座,对劳动力进行培训。为了让农村劳动力掌握外出务工的基础知识和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05年镇里与县劳转办、劳动局合作在全镇开展15期政策法规讲座,极大的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和维权观念。
三、发挥妇联作用、鼓励妇女外出务工
近几年来,镇妇联为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难的问题,积极与上级各部门联系,把转移剩余农村女劳力作为拓宽妇女就业门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2005年初以来,镇妇联与村妇代会通过到农户家中走访、座谈和宣传妇女务工典型等形式,使全镇广大农村妇女真正树立起了“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新观念。同时以村妇代会为单位,建立健全了妇女劳动力转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村妇女干部、女务工能人的引带作用,引导农村妇女劳动力外出务工。2005年六月中旬,**村妇代会主任**,**村妇代会主任**先后带出近40人到哈市和北京两地务工,并辟建了妇女劳务输出基地。同时,围绕“家政服务、缝纫女工”等项目,打造**镇妇女输出品牌。通过镇妇联和妇代会输出的女劳动力有200人,全年共向外输出妇女劳动力2500人,占全镇输出劳动力的39。
四、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劳务输出的服务工作
一是抓信息服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镇里多方与各职能部门、用工单位联系,搜集用工信息,利用橱窗、会议、广播等形式向农户发布,让农户及时了解、掌握用工信息。同时充分发挥驻外联络站、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及时分类整理,通过镇内广播及时发布到各村和农户。2005年共发布信息135条,有55条被群众采纳,输出劳动力2000多人。二是抓政策服务。为使一些困难户也能到外务工,镇政府用文件下发了《**镇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农民外出务工有困难的,村里必须尽全力帮助解决,没有路费的村里先垫付路费,务工人员挣到钱后再还。同时由镇村组织帮助协调办理各种证件和土地流转事宜,帮助照顾老人和孩子、看护房舍。三是抓好输出后服务。为解除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镇里建立了外出人员档案,掌握他们在外工作、生活、收入情况,并及时解决在外人员所遇到的难题,激发其务工热情,督促他们守法,安心工作。
五、典型引带、促进全镇劳务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发挥镇村干部作用,带领农民外出务工。镇里要求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必须有一人直接带领农民外出务工,把带领农民外出务工情况,作为考核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称不称职、合不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其中**村的**就带领50余村民在**筑路公司务工;**村的*带领20余村民在&市鸿鹏木业务工;*&村的&带领20人在河北保定务工。通过他们带领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00多人。二是靠能人带动,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充分发挥务工能人联系广、信息灵、渠道多的优势,鼓励能人带领农民外出寻找就业门路。例如:**村**,是一位敢闯敢为的农家汉。1990年,他凭着农家人的朴实与执着,到大连闯天下。几年过去了,他当上了**市绿化工程公司的项目经理,成功的他没有忘记家乡人,每年通过他安置的剩余劳动力达到100人以上。三是靠民族村优势,鼓励农民出国务工。**镇有**、**两个朝鲜族村,改革开放以来,**、**村的村民陆续与国外的亲属建立了联系和沟通,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鼓励引导村民走出国门务工经商。在鲜族村民的桥梁纽带作用下,鲜汉农民纷纷走出国门当“老外”,民族村117户中有60户举家到南韩、日本等国搞劳务。全镇出国务工人数达302人,人均年纯收入在5-20万元,一年在国外可挣回1500万元以上。
六、强化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劳动力多渠道输出水平
这个镇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生产和五指型小城镇建设的契机,想尽办法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部分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利用大米加工小区,就地转移劳动力。大米加工小区有业户27户,再加上镇内零散的加工户,全镇共有39户从事大米加工业。他们每年看米碾和装卸用工量都在300人左右;二是依托上集粮食储备库,就地转移劳动力。**粮食储备库每年烘干粮食在2万多吨,一天三班倒,用工在100人左右;三是利用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就地转移劳动力。近三年来,全镇每年开发楼房都在8000平方米以上,可吸纳本地劳动力300人左右,环境卫生和道路养护每年用工都在50人左右;四是利用草柳编务工基地,就地转移劳动力.我镇有草柳编基地一处,每年进行草柳编加工的户数在200多户,有800多人利用农闲季节做草柳编织活。
另外,2005年全镇的水稻发生了大面积的病害,损失较大,镇党委在确定党员干部包扶重灾户的生产生活的同时,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为难发愁,外出务工同样能有收入,同样能够弥补因为受灾带来的损失。通过广大干部动员、帮助联系用工单位等,仅灾后全镇就输出劳动力233人,可收入50万元。
七、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人员素质
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赚钱、形象好,在组织劳务过程中,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制定劳务输出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他们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绥棱县职业技术学校、**镇缝纫机和草柳编培训基地,对农民进行多种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能力和素质,据统计,经过培训的农民工的工资都大幅上升。2005年,我镇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有1500余人。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春风化雨育德入心 活动载道成德于行

——三里畈小学德育工作典型材料

原创: 尽逐前路的

党的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摆正了位置,中小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主体,应该在积极推进德育精细化教育方面作出探索。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努力方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近年来,三里畈小学聚焦核心目标,提高的指向性。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在“德育兴校,立德树人,尚德志远”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以“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建设和学生德育并举,致力于推进德育课程化,在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中不断探索与实践,让德育带着温度落地。创新德育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优化主题增强德育活动针对性,创新方式增强德育活动主动性,突出养成增强德育活动实效性,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提高了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务实高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从而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四大系列德育活动,增强立德树人实效性。

礼仪常规教育活动弘扬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学校以活动为切入点,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文明意识。

1、打好基础、形成氛围?

每学期初,我校首先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针对学校的实际,举办一次关于礼仪教育的专题讲座,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重视礼仪训练,打好底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既明白“理”和“礼”,又训练“仪”,内化于心、知行合一,以练为主,学练结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2、充实内容、扎实开展?

(1)充分挖掘学校与课堂的教育主导作用,通过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领会《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引导广大学生共同来制定文明礼仪常规,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作为,逐步形成崇尚礼仪、争做文明学生的良好风气,把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转变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利用每学年“全民读书月”活动契机,举办“知书达理---读好书、学文明”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阅读中外名着,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增强文明意识。

(3)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率先做文明校园创建的宣传者、做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做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做不良现象的监督者。开展文明班级、优秀年级组评比活动;开展校园卫生整治活动,实行垃圾袋装化、卫生检查常态化;规范停放教师车辆,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知识,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联合城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为全县文明创建工作增光助力。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争做美德好少年”的活动。要求每位学生读名人书、做文明事、当环保小卫士、做节能督察员。在假日里,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背诵一个孝敬故事;承包一项家务劳动等。通过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礼仪常规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学校的风气和面貌,同学们不仅把文明礼仪体现在言辞上,也积极争当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整个学校始终能沉浸在浓郁的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礼、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中。

主题教育活动活跃学校气氛

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工作中,学校紧紧抓住各种契机,脚踏实地,发挥优势,发展特长,稳中求新,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德育教育效益。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教育活动中。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校积极响应省教育厅“朝读经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号召,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头脑、导行动,开展“美丽中国”读书活动,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思想。

2、把节庆日、纪念日、宣传日过得更有仪式感。

我校历来重视节庆、纪念日、宣传日主题教育活动,着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节日、纪念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活动拓展到教师师德和学生德育教育之中,让广大师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的优良传统,增强师生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同时,以建队纪念日为契机。积极组织少先队员集中开展主题队日活动。通过“习近平的教导记心中”、“说说我们的大英雄”主题队会、“我和我们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争做新时代好队员”手抄报比赛、“我们在队旗下合个影”等活动形式,教育引导队员们听党的话, 跟党走, 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 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系列有仪式感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祖国、爱生活的教育。

3、给生命戴上安全“紧箍咒”。

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创建平安校园,确保师生安全,一直是我校坚持不懈的工作,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一大特色。

(1)活动形式多样。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是安全教育周,已经是学校的长效机制,活动周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安全教育启动仪式,有与老师签订安全责任书,有自画熟悉场所灭火逃生路线图,有家庭消防安全自查,有查找身边的安全小隐患,有安全教育中队主题会,有安全教育手抄报评比等等。

(2)举行演练与讲座。每学期都进行应急疏散演练,()如消防逃生演练、防震逃生。每学年都请派出所、消防队、交通队的警官为学生作法制、消防、交通的有关专题知识讲座。

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意识得到了增强,安全工作责任制得到了落实。目前,学校无一例重大安全事故,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

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活跃了学校人文气氛,不仅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落地生根。

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建设文化校园

为进一步打造“幸福校园”,给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动学校德育活动的良性发展,不断深入推进,我们结合实际,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坚持经常化、多样化,各项活动蓬勃开展。

1、积极开展了阳光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为宗旨,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田径、篮球、乒乓球、跳绳、拔河等社团定期活动,利用下午大课间活动时间,因班而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长期成立了各类学生社团10多个,包括篮球、合唱、舞蹈、朗诵、书画等方面内容。社团活动始终坚持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举办小歌手比赛、校园集体舞展示、田径运动会、书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而一年一度的庆六一“嘉年华”活动,涉及项目多达30来个,更是成了许多社团成员脱颖而出的舞台。在众多的社团中,朗诵、合唱、舞蹈社团是相对突出的3个。

学校依托朗诵社团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活动以“古诗词经典诵读”为内容,以完善“书香校园”为载体,以积淀文化底蕴为目标,让学生在诵读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诵读内容,并与引导学生做人做事相结合,提高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此外,为落实“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校以合唱社团、舞蹈社团为中心,充分利用两大社团的引领示范作用,将传统戏曲在全校进行推广、展示。在各类比赛中,学校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的表现总是让人耳目一新,多次荣获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市、县里的各种文艺汇演。如2017年,我校舞蹈社团的同学们凭借《小红娘》荣获国际天使艺术大奖赛金奖。2018年11月《黄梅戏戏曲联唱》在全县戏曲展演中荣获一等奖。如今戏曲正逐步融入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中,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

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教育活动,不仅是广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健康、科学、有效地开展活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拓展立德树人渠道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会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

1、组织师生开展开笔礼活动。开笔礼是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首次大礼,大手拉小手,往往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成为终生的戒律和鞭策,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组织学生到苍葭冲蒹葭书院参加开笔礼,以此激励同学们珍惜读书机会、勤奋学习,同时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2、创造性地开展科技活动。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计算机比赛、七巧科技比赛活动,活动的开展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丰富了学生的成长经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如在2016年,戢惠敏、熊城、闫宇轩三名小选手在信息技术教师姜威的带领下,荣获全国虚拟机器人挑战赛第一名。2018年,在罗田县首届七巧科技比赛中,我校参赛的15人中有9人获奖,其中荣获一等奖的有4名同学。这些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进一步弘扬了“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蒙以养正,果行育德”。这一次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无不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切实加强了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经典阅读活跃校园文化、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朝读经典”活动得到省、市委宣传部领导高度赞赏,学校被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基地”。

少先队建设和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大熔炉,2018年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省级优秀大队部”。

行为规范训练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大幅提升,学校先后被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

特色创建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先后被评为黄冈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县唯一一所学校),学校目前正在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学生社团活动如火如荼,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体育社团骨干多次代表罗田参加全市小学生运动会荣获佳绩,艺术社团骨干编演的戏曲在全县“戏曲进校园展演”中荣获一等奖,科技社团骨干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大赛”荣获一等奖。

这样的德育成绩和荣誉不胜枚举。三里畈小学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块奖牌,都印证着学校发展的辉煌业绩。

春风化雨育德入心,活动载道成德于行,三里畈小学的德育工作也将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村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典型经验材料


注入真情化解矛盾 凝心聚力共建和谐

--**州**县**彝族乡**村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典型经验材料

村党总支常务书记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胡-光-明

**州**县**彝族乡**村地处**乡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42公里。全村国土面积47.56平方公里,辖热水塘、哈铁等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18户,有乡村人口1030人,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76.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0元,森林覆盖率达83%,是一个以发展泡核桃产业为主的林业山区民族村。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促进了农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市场经济转轨、利益格局调整和文化思潮变革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种新型矛盾错综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矛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着力化解农村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基层村级组织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村党总支、村委会在农村基层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和相邻之间纠纷的解决,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认真加以排查化解,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办法。

一、矛盾纠纷基本情况

2011-2012年以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跃龙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在**村境内实施,以林地和土地权属、农户分家、婚姻、重点工程建设征占地赔偿和水源等矛盾纠纷为主的大批矛盾,致使我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量及难度不断增大,矛盾纠纷有上升趋势。

两年中,共发生矛盾纠纷173件,其中:林地和土地权属纠纷80件,占46.3%,农户分家纠纷35件占20.2%,婚姻矛盾5件,占2.9%,赔偿矛盾32件,占18.5%,水源纠纷21件,占12.1%。

究其特点有六个方面:

一是矛盾纠纷的多样性。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广泛、复杂,往往是国家、集体、个体和多种经济组织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在盲目的荒地开发中,有的是“有地无证”,有的是“有证无地”,有的是“一地多证”,这就为村民、集体和开发者之间的土地纠纷埋下了隐患。

二是矛盾纠纷的季节性。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农产品购销、农作物财产侵权、劳务报酬索要、水事纠纷都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因地埂地界、浇水用电等切身利益而引起的矛盾,来势猛,发展快,带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是矛盾纠纷的涉法性。随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民调组织及辖区行政部门不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选择。

四是矛盾纠纷的群体性。农村矛盾纠纷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面广,易于引起具有相同利益关系人的共鸣,进而形成群体行为。这些矛盾纠纷若处理不当,解决不力,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极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五是矛盾纠纷的对抗性。受利益驱动影响,由于水资源的不均性、有限性、紧缺性,极易形成农田灌溉水事纠纷,甚至引发打斗。因借婚姻索取财物、争夺遗产、分家拆产、逃避债务而激化的矛盾时有发生。

六是纠纷调处具有复杂性。就土地纠纷而言,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土地弃耕撂荒为由收回或转包农户的承包地,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以“土地经营权证”为根据受法律保护。但《土地管理法》又明文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在这里,法律和法律、法律和政策之间出现明显不相吻合,使得基层干部和政法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无所适从,左右为难。

二、矛盾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从林地和土地权属、农户分家、婚姻、重点工程建设征占地赔偿和水源等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小康生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适应、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随之凸显。

现阶段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西部的差距、城乡差距、各阶层的差距明显拉大,虽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变了均贫。但是,由于并没有达到均富,导致不患寡而患不均,由不均而导致心理失衡,由心理失衡而导致行为失控。个别地方因仇官仇富心理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启示和警示。

第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社会纠纷的剧增。随着原有的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化,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家庭之间、社区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利益差距与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且纠纷的性质越来越复杂。同时,多元化利益带来的冲突加上因制度未有效确立而产生的混乱与无序,产生了许多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纠纷,如土地承包权纠纷、劳资纠纷、消费纠纷、医疗纠纷等。

第三,市场机制不成熟,新旧体制产生巨大摩擦,社会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并明显脱节,原有的管理体系力不从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由于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失范,社会诚信缺失,市场经济固有的各种弊病开始产生,受利益驱动,引发的各种纠纷层出不穷,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在增长。

第四,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共同体正在生成。以价值、观念共同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正在向利益共同的经济共同体转变。农民为参与市场的需要自愿组织的各种生产、销售、技术性协会正在生长、发育,这是经济共同体在乡村社会发育的征兆。另一方面,农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城市流动。与此同时这些农民又未被城市接纳,造成他们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权利一旦受损害,往往诉诸暴力或其他类型的自力救济。

因此,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类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同样快速增长。当自发的、零散的、轻微的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将可能转化成自觉的、有组织的、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烈度与强度不断地增强,引发更大范围、更加激烈的冲突。为此,尽快建立一种便捷、节约、高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紧迫而必要的。

三、巧妙化解矛盾纠纷的办法

哪里疏导化解矛盾的工作做得好,哪里农民的情绪就顺,社会秩序就好,经济发展就快;否则相反。农村矛盾纠纷都有一个酝酿--发展--激化的过程,要从源头抓起、从根本抓起、从全社会抓起、从平时抓起、从预防抓起、从调解抓起,“宜疏导不宜堵压、宜化解不宜激化”。除了违法乱纪的事件和最终需要解除人身关系的以外,均应耐心细致地调解,千方百计定纷止争。

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按照“形成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格局”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实行“一天一排查”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村调解委和各村民小组长按照分管的片区每天分别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和收集,努力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实行“一案一办结”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分类,逐件按诱因、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事态发展预测等登记建档,并逐一进行调解,调解后及时将调解乡综治办。对比较复杂或有可能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矛盾纠纷案,村“两委”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提出化解措施,明确包案责任人,及时组织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明确村级调解组的调解意见,并以书面形式送达。三是实行“一月一例会”制度。村调解委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分析全村维稳形势,研究解决矛盾纠纷难题,并按月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工作被动的小组、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第二,培养一支过硬的调解队伍。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优秀调解员,通过发挥其作用,使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础,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管好用好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结合村“两委”换届,对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整充实,明确其主要职责和任务。实行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月例会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调解员学习农村实用法律和调解工作方法。同时,通过落实“以案定补”、每年评选优秀调解员等形式,充分调动村级调解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有效整合基层调解人员。实行矛盾纠纷分级调解制,对家族或家庭中产生的矛盾纠纷,由家族长者先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再上报村民小组。对村民小组内产生的矛盾纠纷,由村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先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再上报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的作用。通过分级调解,有效整合调解人员,壮大了基层调解员队伍。三是对调解员进行专门。结合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调解业务、调解方法、农村实用法律等为主要内容对村级调解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基层调解员全方位、多角度的得到培训。

第三,推广一套有效的化解方法。我村认真总结推广矛盾纠纷化解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矛盾纠纷化解方法,并在全乡范围内得以推广,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一是注入真情调解。每位调解员在组织调解前,都要抱有一定将矛盾纠纷化解的信心和决心,把矛盾纠纷化解当做是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实事,都要认识到若不将矛盾纠纷化解,会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会升级为更大矛盾,影响社会大局稳定。二是规范程序调解。严格按规范程序组织调解,严明调解纪律,维持好调解现场秩序,对参与人有可能产生激动情绪的,安排专人稳控,防止双方矛盾升级,致使不欢而散。三是坚持依法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要将矛盾纠纷案涉及法律和政策宣传在前,让当事人理解明白。调解员在提出纠纷问题解决方案时,要尽可能按照法律规定,维护法律尊严。四是法情结合调解。在依照法律完全不能化解矛盾的基础上,要组织当事人协商,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当事人选择,直至矛盾纠纷化解为止。调解员在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时,要发散思维,只要不违反道德、法律和不触及第三方利益,有利于矛盾纠纷化解的方案都可以提出。五是用活村规民约。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约束不了,以及农村常出现的一些纠纷事项明确写入村规民约,依法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认真组织实施,在发生矛盾纠纷时,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规定来组织调解。六是用活关键人物。在对有些矛盾纠纷进行化解时,要对当事人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查了解,若有一方当事人的亲人、朋友,或有利益制衡的人物,有利于矛盾化解的,要想方设法与其沟通,请其出面做思想工作,或出面参与调解。七是用活特定时段。在对有些矛盾纠纷进行化解时,调解员要对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准矛盾纠纷化解的最佳时机,再组织调解。对已化解矛盾纠纷达成口头协议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补充书面协议。八是用活人性本质。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调解员要对当事人进行人性分析,了解矛盾双方需要什么,并顺着当事人的需求去做思想工作,直至双方当事人利益达成一致。

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培养过硬队伍和推广八种矛盾纠纷化解方法的,我村连续两年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均在95%以上,没有一件矛盾纠纷案因化解不力而激化升级或发展成为刑事案件,一批长期积压的矛盾纠纷得以化解,社会大局稳定形势明显好转。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中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始于体育特色,臻于立德树人

----罗田县三里畈中学德育工作典型材料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有素质的人才,三里畈中学历来重视,发挥学校以德育人、活动育人的功能。

近年来,三里畈中学在上级党委、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以“求质量、扬特色、铸品牌、建名校”为办学目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六大育人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社团实践体验,实现活动中育人的目标,从节庆纪念日、仪式教育、校园节(会)和团(队)等活动中体现,以鲜明的价值取向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突出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德育效果。

学校精心设置并创新完成年度工作部署的德育工作任务,不断开拓德育工作新思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打造学校活动育人新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保驾护航。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扎实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通过不懈地努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风学风踏实严谨,师生风貌热情自信,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这是三里畈中学一贯坚持的办学宗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校就形成了体育特色,成为罗田乃至黄冈的一面旗帜。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三里畈中学继续保持传统,创新格局,有声有色地推进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学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方法和举措,为学生的健美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的体育教育特色工作成绩显著:学校先后四次被评为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获得过国家“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称号,近年又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16年、2017年黄冈市体育运动会上,我校为主力的代表队获得了甲组第一、乙组第二的好成绩,充分体现了体育训练系列化的成效。

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催生阳光文化,学校以“阳光教育”理念为导向,破浪扬帆,奋勇前进。

我们的做法是:

一、发扬体育特色,擦亮育人名片

1、教师专业化。我校有4名专业体育教师,其中两名是高级职称,两名中级职称。我们科学制定体育教师考核制度。体育教师在评优评模等方面享受其他教师同等待遇,保障工作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

2、训练系统化。三里畈镇的体育特色,不仅仅表现在初中,而是中心校从全镇整体谋划,从小学到初中一体打造,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推广阳光体育活动,二是对体育、艺术内以镇为单位,以国培项目为契机,定期整合资源,送教下乡开展体育教研。三是每个完小以上学校都成立体育特长小组,坚持小学初中一体化训练,形成训练系统化。

3、活动特色化。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学之者,学之不如乐之者。坚持体育特色,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和内驱力。学校体育已经形成了特长竞赛活动系列、阳光体育兴趣活动系列、考试训练系列、田径运动会竞技比赛系列。

立德树人,行远不息。阳光体育擦亮了三里畈中学的特色名片,并培植出阳光教育理念。

二、创新育人模式,实现特质双赢

1、加强学生成才管理,赢得社会共识。学校为创优精致教育品牌,做强特色教育,积极推进特色融合发展。学校从大课程观的视角,按照“学技能—强体质—养兴趣”,将阳光体育运动的三大平台即体育课堂、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基本形成在体育课堂学技能,大课间活动重强化,体育社团求提升的体育教学活动格局,构建出体育版“二全三级一载体”的模式,走向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之路,致力于培养“合格+优秀+特长”的学生。体育特长生自1987年以来,共录取黄冈体校四十余人,一中百余人,高中特长班三百余人,这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也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保证了特训队生源充足,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打开了通道,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了榜样。

学校以“实施阳光教育,培养阳光人才”为办学理念,把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注重体育课的常规教学同时,积极推行大课间活动,普及群体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先后为黄冈中学、黄冈体校和罗田一中等高级中学输送了一大批体育特长生。

学校先后两次通过了“省传校”验收。学校近几年多次接受了各级领导的检查和验收,还多次接待了其他县市兄弟学校的参观。学校将继续坚持全面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理念引领、特色带动,不断提升素质,培养体育人才。

2、加强学生关爱教育,激励学生进步。学校体育教育走出学科局限,坚持融入“以美育人,五心六自”德育理念。“以美育人”即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五心”即广泛开展自尊心、自信心、感恩心、责任心、进取心教育;“六自”即培养学生走向生活自理、环境自护、行为自律、体格自强、学习自觉、发展自主。通过进一步主动的思考、创新的举措和不懈的努力去实现体育教育各项工作的不断超越,实现每一个生命的灵动与精彩。

学校利用体育活动作为学困生的转化平台。阳光体育活动采取体育教师指导,管理的模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项体育活动爱好,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获得信心,增强了学习内驱力。通过训练,有效的改变了学生的个性或习惯,转化了学困生。

三、挖掘文化内涵,实现三纬融合

1、以阳光体育为阵地,培育健康人格。

阳光体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平台,2015年秋学期起,我们以健康人格形成为德育重点,进一步完善新机制,探索新方法,实现了学生安全零事故,学生犯罪零发生,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上升。2015年12月11日,全县德育工作现场会在三里畈镇召开,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与会领导一致好评。学校于2016年10月被黄冈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着力搭建阳光教育工作平台,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促进知、情、意、行的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2、以公平公正为准绳,践行核心价值。

体育是一项增强体质体能的游戏,凡是游戏必有游戏规则,只有对规则的遵守,才有竞技的公平。因此,体育的首要育人功能也就是其文化内涵,应该是规则规矩意识的坚守和对公平公正的追求。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年来,学校全力打造“阳光文化”的品牌,立足做人、求知、做事、审美基础,创设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机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激励学生品德的自主发展。

3、以阳光筑梦为理念,促进教育均衡。

学校各项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一体化的良性循环轨道,也培育出了一大批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打造出充满朝气、孕育灵气、绽放才气的阳光校园。

三里畈中学以“实施阳光教育,培养阳光人才”为办学理念,以“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为学生筑梦,树立其积极健全的信仰,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育教学井然有序,教风学风扎实严谨,师生面貌焕然一新,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教学质量长盛不衰,跻身全县强校之列,成为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欢心的高质量、高品味、高档次的品牌学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灿烂的生命都是点滴呵护的结晶,期待阳光教育带动学校朝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飞速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安义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主体、村组实施”的原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5年,安义县被南昌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唯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
一、突出三项内容,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突出规划、建设、整治三项主要内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一是突出抓好规划这个前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题,更是一项龙头工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规划工作,一方面,专门制订总体规划。结合安义实际,制订出台了《安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规划》按照“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乡村文明、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用10年的时间,对全县1093个自然村分三批进行建设,第一批建设22个重点示范村,2006年底完成;第二批推进500个公路沿线村,2010年前完成;第三批抓好571个边远贫困村,2015年前完成。从而使全县所有自然村基本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具体编制村庄规划。县财政2005年拨出专款40万元用于编制村庄规划,县村建规划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创造性地为每一个自然村庄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2005年,全县已完成了6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其余1033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将在2007年底全部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建设这个主题。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针,快速推进市、县、乡三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根据“交通便利、规模适中、生活中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沿南安一级公路和西山山脉选择了25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热情高、辐射作用大的自然村作为市、县、乡三级示范点建设,其中市级示范点1个,县级示范点8个,乡级示范点16个。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强势推进“三清三改、三整三造、三通三建、三培三带、三新三高”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如把市级示范点鼎湖镇榨下刘家建设成为“田园风光式”新村,县级示范点黄洲镇孝诵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式”新村,长埠镇木马建设成为“农民别墅式”新村,万埠镇小刘村建设成为“农家山庄式”新村,东阳镇北山尧下建设成为“精品小区式”新村。三是突出抓好整治这个难题。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涉及村民利益的调整。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对自然村庄中间大量存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卫生且无人居住的破烂房屋全部拆除,做到通路、插绿、添景。如石鼻镇联合村冷溪村小组一次性拆除“空心村”中的破旧房屋21幢,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整治旧房屋。重点对建设时间长、外型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实行“穿衣戴帽”,对村庄电线、电话线进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布局,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牛栏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对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确保环境整洁卫生。同时,在整治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切实加大对自然原生态、古文化遗迹的保护,特别是对村庄里的古树名木和古民居等,进行严格的保护。
二、发挥三大作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群众创建活动,需要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多方联动,充分发挥三大作用,汇聚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第一,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在领导力量上,专门成立由32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安排25名县领导和25个县直单位挂点抓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抽调县、乡、村三级300余名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广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在资金筹措上,县财政每年挤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设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单家单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在宣传造势上,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弘扬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着力营造“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第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创建活动的力量源泉。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土壤”。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切为了群众,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急迫的问题入手,满足群众求美、求新、求幸福的愿望,从而使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创建的热情十分高涨,很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不惜放弃手中的生意,千里迢迢赶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如万埠镇小刘村,50多户村民只有3-4户主劳力在家,启动新农村建设后,30多户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自动歇业关门,返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长埠镇木马村在上海经商的凌胜根等几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轮流回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群众参与率达98以上。第三,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仅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还不够,必须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我县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机关单位,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我县通过社会力量捐献赞助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有1000多万元。通过政府、群众、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格局。到2005年底为止,全县1个市级示范点和8个县级示范点总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共拆除破烂房屋482幢,穿衣戴帽360幢,硬化入户水泥公路35公里,完成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680户,改造门塘9口,改造厕所140座,建设5座公厕,兴建4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完成房前屋后绿化面积3200平方米。
三、注重三个结合,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注重把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不断拓展和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外延和内涵,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其一,注重与培植产业促农增收相结合。建设新农村要以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为基础,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大力发展25万亩优质粮基地、20万亩优质油基地、1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3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四大特色基地,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路子,做大做强从玉菜业、天豫食品、红菱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做大塑钢产业。安义有6万农民在外从事塑钢生产、经营、加工,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塑钢门窗型材流通示范基地”。县委、县政府把塑钢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密结合全民创业活动,出台大力发展塑钢产业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回乡创业,使塑钢产业成为安义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带动农民致富。通过培植产业促农增收,使农民有资金、有实力投入新农村建设。其二,注重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重要手段。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民参与学习、法制教育、民主管理、群众评议、文化娱乐的阵地,定期组织开展创建文明村、信用村、文明信用户、道德农户等评选活动,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村民的集体荣誉感,让农民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增长见识。大力发扬优良村风民俗,以好的村风民俗来约束不好的行为习惯,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杂念,努力把农民培养成诚实守信、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如我县长埠镇木马新村、黄洲镇孝诵新村等广泛开展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公民道德建设活动,成立老年腰鼓队、秧歌队,编颂文明新歌,构筑起农村精神文明的新阵地,从而使文明新村、文明新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其三,注重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创建高潮过后的日常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在新农村建设管理中,我县注重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发挥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优势,一方面,成立群众性自治组织,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五老)和无职党员为主体,吸收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成立各种形式的村民理事会,使群众主动参与村务管理。另一方面,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卫生监督制度等,加强新农村的日常公共管理,形成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新组建的乡镇城管中队的职能作用,严格执法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始终保持新农村建设旺盛的生命力。

乡镇招商引资典型经验发言材料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XX镇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推进大项目建设、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采取高效务实措施,紧紧抓住哈市北移,建设松北新区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我们重新规划设计了“依托哈市、面向哈市、服务哈市、发展XX,打造省城卫星特色乡镇”的整体战略部署。具体采取灵活机动的大兵团、宽线条、全方位广泛招商,从而抢占了市场先机,赢得了项目建设的主动权,使镇域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开创了全新的工作局面。自年初以来,通过大打招商引资攻坚战,共引进企业5个,新上项目6个,引进意向型资金8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500万元,年底前可开工生产4个企业,达产后,每年预计实现产值5000万元,利税300万元,促进国民生产总值提升6个百分点。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多措并举,优化环境,打造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的金色招牌
环境建设历来是招商引资的重头戏,也是各方面互相比拼的重点。我们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全力以赴创建优良环境。
1、擦亮窗口形象。为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氛围,我们自上而下开展了擦亮窗口形象工程建设。通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爱XX、促招商、上项目”活动,使干部转变了作风,使群众提高了觉悟,切身感受到招商引资的重要性,自觉向“人人都是环境、人人都是形象”上靠拢,积极投身到更新环境、提高素质、树立形象建设中来,增强了对外招商引项的凝聚力。
2、主动对接招引机制。为了更好的适应招商引资上项工作需要,我们想客商之所想,谋客商之所需,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政府专门设立了大项目建设办公室,党委书记亲自挂帅,配备精兵强将,实行一口接待,全程服务。只要客商提出的要求合理,工作程序必要,全部由办公室具体负责办理,减少了中梗阻环节,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效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镇内环境,年初以来,我们在财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镇、村、民筹资70万元,新修了10公里砂石路,铺筑了10公里红砖路。协调电力部门,改造了20万千伏输变电线路。在水物局的帮助下,新打机电井22眼。同时,我们在镇域内沿哈肇路两侧200米范围内,进行规划、编排建设用地,为项目建设进行了充足的土地储备。
二、发扬优势,灵活出击,创新招商引资大上项目的有效招数
当前,结合我镇实际,我们着重打造了自己的项目建设的特色招数。
1、区位招商。充分发挥我镇距离哈市外郊仅4公里的近郊优势,紧紧盯住松北新区开发的有利契机,面向哈市客商突出宣传哈市所不具备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原料资源、优惠政策等相对优势,大打客商攻心战,先后引进一些大客商来XX投资兴业。通达陶粒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大型企业,正是因为看中了我镇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哈市所不具备的条件,在市土地局的协助下,率先进入我镇投资建设。该公司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今年一期工程投资1200万元,建筑厂房2700平方米,办公室1000平方米,年可生产陶粒砖15万立方米,年产值3000万元,利税300万元,所有产品全部打入哈市及周边建筑市场。目前该企业已进入调试生产阶段。
2、扶持扩商。通过积极宣传市里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民营业主上项、扩项的信心和积极性。以兴利木业的发展为例,我们积极帮助协调农行、土地、林业等部门,为该公司争取资金、用地、原料等事宜,使之在去年投资500万元基础上又新投资50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总占地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新建厂房2600平方米,两条生产线同时开工生产,年产细木工板15万张,年产值1000万元。目前该企业土建工程已结束,正在设备安装与调试。
3、以商招商。我们在招商的同时把客商做为一个重要的传承点,做活做细间接招引工作。主要是通过已在XX安家落户的客商联系其他客商来我镇实地观摩、座谈、联谊,使这些人先“热身”后投资。近期即可签约的韩国独资电动空气开关有限公司就是通过通达公司老板郭总引进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0万美元,年产值可达到5000万元,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市场。
4、筑巢招商。今年,我们以奶牛小区为依托,新建牛舍5500平方米,并配备了榨奶站、青贮窖、饲料加工厂、防疫服务室,面向哈市招租、招卖,引进资金500万元,其中投入100万元以上大户3户,新增成母奶牛400头,年底实现500头,明年底可达1000头,做到了项目建设和畜牧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资产效益最大化。同时,为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开拓招商引项渠道,我们把镇内一些停产、倒闭和废弃资源重新包装成“凤巢”,吸引鸾凤来栖。利用闲置多年的草站场院成功嫁接了总投资510万元的士文细木工板厂项目;利用东安村原豆奶厂“迎娶”了总投资200万元的铅笔板厂。目前这两家企业均已开工试生产。
5、以情招商。我们把感情做为一种无形资产,在招商引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引项效益。哈市森宇集团是一家实力非常雄厚建筑安装企业,为引进这个公司,我们曾数十几次主动上门洽谈,即使在过年过节也不放弃。我们的原则是谈不成项目还可以交上朋友,就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公司的决策层,最终决定在我镇投资600万元建设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华恒实业有限公司,现700平方米的钢架厂房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年底即可投产。哈市联丰农药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目前到位资金200万元,以签署了合作协议,办理了征地手续。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年产值5000万元。并与浙江绿利来公司合作扩大生产规模,2005年计划当年建成投产达效。
以上是我镇在招商引资大项目建设上的一点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特别是与先进乡镇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努力、扎实工作,确保在三至五年内使XX镇各项工作得以长足发展,重振工业大镇雄风。

##县辟建劳务中转吸纳基地经验材料



##县位于##省东南部,辖##镇##个村,农业人口##万。近年来,我们发挥口岸、资源、产业等优势,做大特色劳务经济,不仅向国内外输出劳务,也成为较大的农村劳动力吸纳县。截止2005年7月,已累计输出、中转和吸纳县内外劳务人员##万人,##万名县域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创业,##万名县内非农人口及外埠从业者借此走上兴业致富之路,##逐步成为全省重要的劳务输出中转吸纳综合基地。

一、廓清发展思路,辟建劳务中转吸纳基地

1990年##口岸的开通,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与活力,使##由封闭落后的农业县一举跃升为边贸大县。长期以来,我县经济外向化虽大幅提升,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2003年,一产占县域经济的比重不足1/5,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5.4亩,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48.5%,增收步伐缓慢。经深入调研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象##这样县型小、农业弱的边境口岸县份,要想富裕农民,就必须“走出农业抓农业,面向境外谋发展”,将劳动力转移做成产业、创出特色,进而拉动普遍就业、全民创业,同时,##壮大劳务经济也独具“三大优势”:一是口岸带动力强,居于我国东北振兴和俄远东开发的结合部,毗邻俄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边贸发展活跃,人员往来便捷,是国内劳动力赴俄务工创业的适宜桥梁和最佳“跳板”;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初露端倪,域内有着发展黑木耳等“小品种”特色产业的特殊资源条件,进出口加工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一批吸纳性、拓展性较强的产业加快兴起,劳务承载能力与日俱增;三是外埠用工需求增大,俄远东人口继续下跌,劳动力供求缺口进一步扩大,空闲岗位已达50万个,俄官方已明确表示中国建设者不可或缺,加之,境外合作步伐加快和国内大中城市岗位增多,赴外打工大有市场。综合以上优势,我们顺应域内外劳务需求和百姓致富愿望,集思广益,结合实际,确立了“立足振兴产业、广拓市场、富裕农民,发挥龙头地位和前沿优势,促进跨国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组合,内外互促,协作联合,着力打造一批连接中俄、外向度高、关联度大、承载力强的特色产业、优势企业,聚集辐射,有序引带,加快建成全省重要的劳务输出中转吸纳综合基地”的思路,为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释放前沿优势,对外规模输出中转劳务

我们注重扬己所长,深度发掘口岸带动功能和现实潜力,突出境外市场信息与地产农产品、域外资本与地利条件、国外丰富土地资源与县内富余劳动力三项优势整合,促进劳动力成规模、跨区域流动就业,做大了对外输出中转劳务这块“蛋糕”。一是繁荣边贸经济。抓牢口岸这一稀缺资源,引导带动##万余人赴俄发“洋财”。壮大边境贸易,有2万多##人常年在俄从事经营活动。拓展境外市场,先后在俄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发挥亲缘、人缘优势,抢占境外劳务市场。##镇4个朝鲜族村60%的劳动力长期在俄、韩、日从事跨国劳务,去年该镇又通过边贸公司向俄输出劳动力##余人,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依托能人带动向韩、日输出劳动力##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5—15万元。二是做大跨国投资。引导边贸企业联合南方资金、技术和品牌,共同“走出去”创办实业,目前,全县已在俄境兴建各类实体##家,投资额达##多万美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海洋捕捞、房产开发等领域,承载劳动力近千人。##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伊斯利鞋业合作投资1.3亿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5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创建的以境内生产半成品、境外组装销售为特征的“##模式”得到全省认可和推广。三是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租赁土地##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远东地区创办##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多个,耕作面积达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

三、产业联动发展,广辟劳务就业吸纳渠道

通过产业间角色互换实现就地转移,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实践中,我们积极“农里拓展、农外延伸”,兴业强工活商,打造了吸纳县内外务工人员充分就业的平台。一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做精做强##等优势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余人,吸纳周边县(市)民工万余人。发展##亿袋,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万亩,年产鲜品##万吨,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聚力。培植专业村、种养大户,带动发展特色生产基地##万亩,其中仅##专业村就达99个,占行政村总数97%,辐射农户1.5万户。##村218户农民发展##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多万元。二是壮大非农产业。以贸带工,推动富余人员成为新的产业工人。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区,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余人。借助发展空间广阔、电力供应充足等优势,大兴进出口加工业,累计投资##亿元,兴建总占地##余公顷的##园区,已承载企业##户,其中##户建成投产,##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落地生根”,安置##多名农民进城务工。发育乡镇企业,培植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户,安置劳动力2400余人;##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户,安置劳动力1000多人。三是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搭建农民创业舞台。##镇依托城郊优势,引导##多农民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镇投资##余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交易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四、强化引导扶持,保障合理有序转移致富

着眼劳务经济长远发展,我们坚持政府推动与典型示范并重,规范管理与扶持服务共举,促进了转移的科学化、秩序化,构建了促农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实施政策倾斜。制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方案及考核办法,实行镇村专人管理,对组织劳动力转移的先进镇予以重奖。放开城乡就业市场,放宽户籍管理,取消对农民进城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限制;对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小额贷款,##镇2004年落实劳务输出专项资金320万元,占农贷资金的16%,有效助推了劳务经济发展。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因外出务工急需流转的##万亩土地全部实现了合理流转。二是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劳务市场对接,今年组织召开有52家用工企业参加的劳务供求洽谈会,使近千农民找到了合适岗位。整合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举办##栽培、土木工程、俄语等专业班53期,培训人员1.2万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6%。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法》、《合同法》、安全知识、境外风俗、礼仪常识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了##的涉外劳动力品牌。完善劳动职业中介机构,开办“致富之友”电视频道,创办《供求世界》期刊,定期发布用工信息,讲解务工政策,服务和促进了农民加速转移。三是鼓励返乡创业。引导部分成功的外出打工者返乡回城投资置业,教育和带动更多农民转移致富。##镇北河沿村民##在俄打工致富后返乡创办边贸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边境贸易先进企业,已累计上缴税金1300多万元,年向俄派出由当地农民构成的劳务团组##多个、人员1000余人。##镇农民##赴韩务工多年,回家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一流的韩式餐馆,雇工20多人,带动全镇发展餐饮服务业170余家。3年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企业##多家,完成投资额##亿多元,实现税金4300万,吸纳4500名民工就业,反哺和促进了“打工经济”加快发展。

虽然##在劳务经济的实践中做出了一些探索,也创出了一点特色,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决心借此次会议的东风,学习借鉴兄弟县市成型经验,总结提高,开拓创新,全面增强省级劳务中转吸纳基地的服务、带动功能,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再做新贡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