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范文 > 导航 >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范文,2024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范文

这篇《初中物理《让电灯发光》教案范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二节让电灯发光 教学建议 ⑴课时安排:1课时 ⑵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简单电路,并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和学会画电路图。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重点是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结论的过程,形成安全操作的初步意识。让学生较规范的画出电路图是难点。 ⑶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知识:电路的组成:通路、开路和短路;电路图 电路的组成主要包括电路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和各部分元件的作用,通路、开路和短路部分,主要是认识这三种电路的状态和短路的危害。 电路图部分,要首先认识几种常用的电路元件及其符号,知道什么叫电路图,并根据实物画电路图。 ⑷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路的组成 ,形成电路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竞争与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认识短路和危害。 通过实物认识电路元件及其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⑸措施与建议: 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引出了电路的组成,学生会根据他的生活经验,选择使灯发光的器材,并连接,这样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得出电路的组成。通过“加油站”,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以及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通路、开路和短路部分,柯让学生通过实物连接加深认识,特别是短路的危害。 电路图部分,一定要让学生会学生会画电路元件符号,强调规范电路图的 注意事项,让学生练习,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的组成,形成电路的概念。 2、了解通路、开路、短路,认识短路的危害。 3、认识电路元件及其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重点、难点? 让学生会连接简单电路图和学会画电路图,在实验探究 学生经历以实验中归纳结论的过程,形成 安全操作的初步意识。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两节干电池、电路板、灯座,两个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蓄电池、电路图符号挂图。 学生用器材:一节干电池、电路板、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电路 ①提出问题:利用你手中的器材,怎样可以使小 灯泡发光? 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发表看法。 ③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使灯泡发光需要哪些条件。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查看全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

查看全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物理教案:安装模拟电路》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初中物理《安装模拟电路》教案 第十四章第3节《家庭用电》(沪科版物理) ——《实验探究:安装模拟家庭电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第十四章第5节《家庭用电》的第2课时,是在学习了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之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安装模拟家庭电路》。 教材中安排了插座、插头、熔断器、按钮开关、白炽灯的安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220v电压的照明电路有些惧怕;对安装插座、插头、熔断器、按钮开关、白炽灯这些技术活,动手能力一般。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安排这节课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用测电笔判断火线、零线; (2)学习安装模拟家庭电路。  2、能力目标   会解决有关家庭电路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测电笔判断火线、零线; (2)学习安装白炽灯、熔断器、插座、开关。 【教学难点】 安装白炽灯、熔断器、插座、开关。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器材】 卡口式白炽灯和灯头、螺口式白炽灯和灯头、熔断器和熔丝、两孔插座、插头2个、红和绿铜线各3米、花线5米、单刀双掷开关2个、按钮开关、螺口式灯座、闸刀开关、电能表、测电笔、螺丝刀、克丝钳、胶布、电工刀等。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师:1.说一说家庭电路主要由哪些部分所组成的? 生:答略。(参考答案: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熔断器、插座、开关、用电器和导线等) 师:2.说一说进户线、电能表、闸刀开关、熔断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生:答略。(参考答案:进户线——提供220v的照明电压;电能表——测量和记录用户消耗的电能;闸刀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熔断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熔丝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师:3.说一说电能表、闸刀开关、两孔插座、三孔插座在安装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生:答略。(参考答案:电能表——接在干路上,火线1进2出、零线3进4出;闸刀开关——接在干路上,使“静触头在上”,不能倒装;两孔插座——应并联在电路中,且左零n右火l;三孔插座——应并联在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物理教案:做功的快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做功的快慢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并能形成具体的观念。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率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体验概念类比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功率的概念、意义及计算。 【教学难点】 功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秒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阅读法。 【板书设计】 §9.4做功的快慢 一、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时比所用时间。 二、功率和测算功率的方法 1、物理学中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3、功率的计算公式:p=w / t 。 4、功率的单位:瓦(w); 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1kw=1000w 1w=1j/s,表示某物体在1s内做了1j的功。 5、注意:(1)在公式p=w/t中,w、t的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即j、s; (2)要计算功率必须知道功和做功的时间。 6、测算功率的方法:测量出所做的功w和做功的时间t,然后用p=w/t计算出来. 7、例题   例1: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一重为40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kw? 例2: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功率为22050w不变,当牵引力是8820n时,它的速度是多少?当牵引力是2205n,速度是5m/s时,它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提问:1、什么是机械功?怎样才算做功? 2、怎样计算功? 3、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什么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4、一建筑工地上要把500块砖送到楼顶,用定滑轮往上送,一次运50块,共花了120min,而用起重机运送1次就可运完,只要2min就可以了,已知每块砖重35n,楼高20m。试求定滑轮和起重机各做了多少功? 学生解答:定滑轮做的功:共做n=500/50=10次, w1=ngh=10×35n×50×20m=3.5×1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物理教案:怎样认识电阻》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12.1 怎样认识电阻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⑵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观察和使用滑动变阻器,体会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之巧、之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电阻及其单位,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 电阻与电流、电压一样,是电学中的重要物理量。电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应用,定值电阻和变阻器在电学实验和无线电技术中应用很广泛。滑动变阻器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后续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开宗明义,通过一个生活现象,使学生意识到“两灯泡的灯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进而学习什么是电阻和电阻的单位,并激发学生探究电阻的兴趣。知道了电阻及其单位,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1”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并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阻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基础。关于滑动变阻器,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2”让学生对照实物和结构图,边观察、边阅读,并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搞清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会画其结构示意图和符号。“活动3”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调节,为下一节探究欧姆定律奠定基础。 本节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是上一章电路知识的继续,思路顺承上一章,所以,对于章标题可不必设计专门的“引入”(如直接点题:本章我们将继续探讨电路中的规律),仅引入第一节电阻即可。 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关于电阻,可以像教材那样从生活现象引入,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以下几个实验可供参考。 实验1:如图12-1所示,电源为三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l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了解凹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镜的焦点和凹镜的简单应用. 2.常识性了解凸镜能使光线发散和扩大视野,以及凸镜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球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主要讲述凹镜和凸镜对光的作用和它们的应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对反射面的分析给出球面镜、凸镜、凹镜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介绍了凸镜、凹镜对光线的作用,最后举例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1. 可采用对比与实验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球面镜对光的作用.

2.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好演示实验.实验中要注意光路的显示要清晰;尽可能演示凹镜会聚太阳光点燃纸片的实验.

3. 焦点概念通过实验得出,有利于学生理解.

4. 联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凸镜、凹镜对光线的发散和会聚作用

教学难点:凹镜的焦点

教具:平面镜、凸镜、凹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法1:展示以下三种形状的镜子,介绍其统称为面镜.引入新课介绍球面镜、凸镜、凹镜的概念.

方法2:从复习提问和生活实例入手. 平面镜能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能使物体成像,你还见过别的改变光路和成像的镜面吗? 教师从学生回答中选择其中与本课有关的实例(如汽车前灯的反光镜、观后镜)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提出观察目的,通过观察与现象比较与平面镜对光线作用的不同,得出凸镜、凹镜对光线的作用. 1)由外形上看,3种面镜有什么区别? 2)平行光分别照射到3种面镜上,观察它们的反射光线有什么不同? 3)非平行光分别照射到3种面镜上,观察它们的反射光线有什么不同? 演示上述2、3问题中的实验. 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要注意分析发散作用和会聚作用不一定是要把光束变成发散光束和会聚光束. 2.焦点 方法1:在有阳光的情况下,用凹镜会聚太阳光,将一小片白纸放在会聚点处,让学生观察该点的亮度,不久,白纸就烧焦了,结合书上的光路图说明凹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 方法2:在没有阳光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物理教案:《电功》说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 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

查看全文>>>

课 题 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 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

查看全文>>>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范文

范文资讯网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范文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范文,2024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范文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