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春》教案三篇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

人教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春》教案三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课前需要的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春》教案三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设计

《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来教,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理论依据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D.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A、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B、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B、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突破

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剪辑并重新录制音乐《早春曲》、《春意盎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读、朗读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

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

(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

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

(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①):盼春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⑧-⑩):赞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1、“春花图”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用词:第③句中的“闹”字写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④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图”

①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②顺序:触觉、嗅觉、听觉

③语言: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3、“春雨图”

①特征:细密、轻盈

②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③语言:修辞-排比、比喻

4、“迎春图”

①特征: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点到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四、五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寓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的《春》写得太美了,其实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然后任选一幅春景图,给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教师推荐部分诗句:(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二)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诵并模仿写句子。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选取写得好的在全班宣读。

(三)《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美文不朗诵不足以表现其美,推荐一位朗诵的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让《春》的课堂教学在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中结束。

(四)作业:1、整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2、课外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阅读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并作读书笔记。

附板书设计:

板书: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山(朗润) 春花图(花争春)
春 绘春 总体轮廓 水(涨) 局部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
太阳(红) 春雨图(雨润春)
娃娃--新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三个比喻 姑娘--美
青年--力
篇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盼春(1)语言积累

总写(2)

春草图(3)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细致观察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想象能力。

2、了解春天的特点,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学生自主掌握课文构架。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文结构。

课后实践:如果有条件,教师可选择带领学生集体春游,以拍照、写生、唱歌、野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春天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听到“春”这个词,大家脑海里会闪现什么词语、色彩、诗句、景象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引导和评价。

词语:草长鸢飞、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暖洋洋、软绵绵……

色彩:绿色(柳树、小草)、红色(山茶花)、粉色(桃花)、白色(梨花)……

诗句: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雨 春声 春鸟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柳春风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春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花春蝶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细无声,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春草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桃 春江春鸭

……

大家都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感觉和印象。现在呢,我们来一同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春》。看看我们刚刚说的和朱自清笔下的春有什么异同。 板书:春

课前预习:水涨(zhà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巢(cháo)口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抖擞(dǒu sǒu)精神 嘹(liáo)亮

感知课文:现在我们先听一段朗读录音,然后再跟着音乐一起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语调、停顿、感情。

教师播放录音,全班一起静听或是跟读录音朗诵。请大家放松心情,发挥想象,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听完录音,播放音乐(班得瑞《春野》),创设舒缓的情境,全班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教师给予评价)

全班朗读完毕之后,再请学生举手分段朗读。(教师给予评价)

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指出优缺点。

教师提示: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要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三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教师示范重点语句的朗读。

课文整体把握: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课文1-3自然段;第二小组第4自然段;第三小组第5自然段;第四小组第6自然段;第五小组第七段;8-10自然段。)

提问:1.读完课文,大家说一下朱自清都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互相探讨总结,并把本小组的成果写在黑板上。

五分钟后。请各小组代表呈现本组答案。

2.作者又是怎样形容他们的呢?(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写在黑板搬上的点小组回答并,要小组派一个人到黑板上写出。)

第一组

山:朗润 水:涨 太阳:脸红

小草:钻 嫩嫩的绿绿的

第二组

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蜜蜂:嗡嗡地闹着 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像眼睛 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第三组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 像母亲的手 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

牧童:短笛成天嘹亮地响着

第四组

春雨: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 农民:披着蓑 房屋:稀稀疏疏 静默

第五组

风筝:渐渐多了孩子:也多了 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赶趟儿似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求每个小组读出所找词语的句子。

3.请每个小组标出的课文线索。

每个小组把自己的结构图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原因。

合并同类项。

教师要给予指正和肯定。

线索: 盼春——绘春——颂春

找出线索图,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为第二节课的深入解析做准备。

4.最后我们再一听一段朗诵录音,播放ppT,让学生边看边听(也可以跟读),把春天的气息带入课堂。要求每一个小组认真听,稍后要每一个小组朗诵自己负责的部分。

全班一起听录音。

5.各小组按次序,有感情地朗诵。配乐(班得瑞《春野》)。

6.布置作业:①大声朗诵,熟练课文。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③建议:大家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自己家里拍摄的关于春天的DV、照片或是绘画拿过来分享一下。

7.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用范读、配乐、图片展示等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发挥大家分工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

fwR816.cOm同步阅读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春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以上教学重点中,第一点与第二点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两个教学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包括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讲析)。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文章遣词用语的妙处。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实例赏析,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其次是师生相互质疑。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作者是我国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的问题应尽量让同学自己解决,学生需要时,老师给予点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3.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①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设计说明:①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②让学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设计说明:①让学生加深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印象;②肯定成绩,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①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②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设计说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规定与鼓励并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
1.齐声诵读课文
2.讨论: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再说,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第三,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这一节应当让学生充分讨论,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鼓励)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下面就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设计说明: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课文转到局部感知课文;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迸发思维的火花。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自圆其说就行。这一环节,主要落实教学目标1和教学重点2、3、4)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春草图:鲜嫩、勃发春花图:繁茂、艳丽
春风图:和煦、轻盈
春雨图:细密、平和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春草图:正面-侧面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植物-人间
三、欣赏品味
要求:大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再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上来)
四、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课文练习二、三。
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通报作业情况;
2.检查背诵。
二、比较阅读
1.投影林斤澜的《春风》(或发讲义)。
2.比较《春》《春风》的异同。
3.通过比较,让学生概括两文的主题、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①扩大学生的阅读面;②比较异同的目的在于加深对《春》这篇课文的理解)
三、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课文练习四)。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设计说明:①以读引写,读写结合;②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自我总结学习本文所得
引导学生从形式(词语的积累,句段篇形式上的特点)到内容(句段篇的意思,文中的情感)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方案二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最欣赏的段落(同方案一第二课时的研习课文);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写作特色和内容。

方案三

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第三课时:理解课文的写法,完成书面作业。

初中初一上册语文《秋天》教案三篇


秋天,会使人联想到漫山遍野的红叶,想到麦浪滚滚的农田,想到硕果累累的山野,也会让人想到落叶飘零的悲凉,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不同人眼中的秋天有着不同的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来体味秋天中的喜怒哀乐。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秋天,我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2、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

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1)注音

肥硕shuò栖qī息乌桕jiù梦寐mèi清冽liè枯涸hé镰lián刀蟋蟀xīshuài廖阔liáokuò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把握诗歌节奏,熟悉读歌内容。

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3、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

4、请男/*朗读(师生互评)

5、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文中描绘了几幅画,试着给它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小组讨论合作)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由远及近的顺序,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请同学怀着热爱喜悦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三、作业

1、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或是把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画绘画出来,展示给同学。

2、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第二课时

一、描绘秋天、感悟秋天1、学生朗读诗歌,渐入诗歌意境

2、请同学试着背诵诗歌

3、检查作业请同学出示图画,并结合讲解

请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一幅图画。

师生互评,教师引导总结,初步体味诗歌意境。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二、师生合作,品析语言

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师生补充互评)

要求:先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诗

说说喜欢的理由

如: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品味诗歌意境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2、请同学(结合美句赏析和图画讲解)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意境?并结合课文说说依据。

教师补充总结:表现了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境。

四、仿写歌词,歌唱秋天

诗歌诗歌,好的诗就是一首歌,这首诗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教师把诗歌第一小节改成了歌词,作为范例: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就在丰收的农家里,

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

请同学小组合作就把这首诗的二、三节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词改写成一首秋天在哪里?并在小组内演唱。

五、背诵比赛

采用自背、全班齐背、分组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

六、作业

1、朗读诗歌,争取背诵。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作点评。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喜爱赞美

少女思恋图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文,整体感知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重点)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重点品味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难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

1、讲读-讨论;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体会、领悟--能有感情地表达。

三、教具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一)引秋:导入新课。(由写秋天的古诗引入,学生进行积累)。出示ppT(依次由学生朗读,体会关于《秋天》的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板书课题:秋天。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2、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

3、师:ppT出示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诵秋:

1、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并在书上划出节奏);(多媒体播放教师范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朗读热情。

2、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学生互评。出示生字ppT。

3、点评学生朗读情况,肯定好的方面,纠正不足。

4、由男生、*和全班分别饱含感情地齐朗诵。

(三)品秋:

出示ppT,学生探究问题: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2、每一幅图描绘了哪些景物?师生共同探究、解析全诗。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问题,体会语言的的凝练、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秋的氛围。先请同学们找出每节诗中画龙点睛的诗句,先概括画面,再品析语言。

1、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板书)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通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2、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板书)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3、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板书)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4、学生完成诵、品秋专项练习。

(四)思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秋练习。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更是充满诗意的秋天。在创作手法上,诗人在每节诗后都有画龙点睛的总结,突出秋天主题,一唱三叹。在意象表达上,继承了传统诗词的余韵,展现了古典美,韵味实足。

诗人超越了“悲秋”情结,以积极的心态描写秋天的美景,颂扬了秋天的活力和生机,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作为青少年的同学们,更应该奋发拼搏,努力求知,为迎接自己的收获之秋做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写秋练习

板书设计

农家里的秋天--飘、饱食、肥硕、栖息:清幽、喜悦----农家丰收图渔船上的秋天--冷雾、满、轻轻、游戏:清冷、悠闲----霜晨归渔图牧羊女眼里的秋天--寥阔、满流、香与热、梦寐:清静、香甜----少女思恋图

赞美、热爱

【小组探究答案】

1、青鳊鱼(biān)乌桕叶(jiù)满载(zài)归泊(bó)

2、比喻,收起青鳊鱼,悠闲。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5、A、明净B、忠实C、丰盛D、严峻E、勤勉

6、赞美秋天之美;对秋天展开思考,并赞美秋天的勤勉精神。

7、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其作用是使结构完整,内容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中心。

8、《秋思》

9、去掉不好。因为“更”字在此起强调作用,强调在对秋天的思索中,其“勤勉”精神是最重要的。

人教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教案三篇


《紫藤萝瀑布》是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性散文。当时作者积个人悲痛和历史阴霾于心中,在庭院中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之美好和永恒。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析文章优美语言,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1、欣赏并品析文章优美语言。

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感悟。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方法:示范朗读、学生自读、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世界上的美景数不胜数。比如荷兰的郁金香花田(出示图片),绚烂夺目;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出示图片),弥漫着浪漫的气息,让人沉醉;洛阳的牡丹(出示图片),雍容华贵。美好的事物往往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并让人为之瞩目停留。我国当代女作家宗璞,一天她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一树紫藤萝让她停住了脚步。那么到底是怎样的紫藤萝挽留住了一位学养深厚、气韵独特的人的脚步?下面我们来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

二、教师范读(可配音),使学生正音,初步感知文章。

重点掌握:嚷、穗、绽、酿、迸溅、伫立、伶仃、盘虬卧龙、忍俊不禁、仙露琼浆

文章优美语句赏析

这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接下来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划出自己欣赏的语句,并思考欣赏的理由。

(首先教给学生赏析语句的方法,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赏析文章语句)

(示例)教师:读完这篇文章,有个句子老师特别喜欢,那就是“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理由是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繁茂、绚烂,表现出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和气势美。

所以在赏析语句时,要注意所运用的修辞,描写对象和对象的特征。接下来同学们再读一读你欣赏的语句,并运用老师的办法赏析一下。

(板书)修辞+对象+特征

学生欣赏语句设想: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其中“紫色、银光”写出紫藤萝瀑布的色彩美,并运用比喻,写出紫藤萝的生机盎然。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其中“挑逗”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的调皮好动,表现出紫藤萝花的生机与活力。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其中“挨着、推着挤着”不仅写出了花朵的繁密,还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其中“笑、嚷”用你拟人的手法写出紫藤萝开花时的欢快和热闹。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花盛开时的美丽。

“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这二句运用了通感,将嗅觉、视觉互相沟通、交错,写出了赏花环境的优雅与温馨。

(学生赏析时,教师加以点评)

四、赏析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引导并再让学生带感*彩地朗读所欣赏的语句。例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引导学生要读的欢快,读出生机勃勃的感觉。(可以学生个读,也可齐读。)

五、在已有赏析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2-7段,分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紫藤萝花的?

花瀑气势磅礴、绚烂多姿

文章2-7段(板书):赏花花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整体到部分)

花朵活泼热闹、繁密美丽

赏花感受。

师:作者赏花时,有什么感受?(第七段)

生:……

小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所说“焦虑和悲痛,生死迷,手足情”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紫藤萝瀑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根据上节课留下的问题,选择导入以下内容《哭小弟》节选)

《哭小弟》节选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呵!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经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是他一个呵!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还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了解文章背景,体会作者心理、感情变化。

文章背景介绍:文作于1982年5月,宗璞此时已54岁,而她的小弟此时身患绝症,宗璞十分的悲痛,此时也正值十年文化浩劫六年之后,时间仍未完全抹平浩劫给文化工作者带来的伤痛。宗璞的小弟也在同年10月逝世。

(介绍文章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有感情地朗读8-10段,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板书)

忆花:稀落--毁掉--繁盛(自衰到盛)

悟花:遭遇不幸--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转悲为喜)

整体把握文章,感悟人生。

(板书)

赏花:色、形、态、香气

忆花:稀落--毁掉--繁盛(自衰到盛)

悟花:遭遇不幸--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转悲为喜)

文章通过赏花、忆花、悟花三部分,层层深入地表达主旨。问题: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紫藤萝瀑布》,而不是《紫藤萝》呢?根据以上分析,同学回顾文章,回答这个问题。

分析:1、“紫藤萝瀑布”带有动态的效果,而“紫藤萝”则没有,“瀑布”化静为动,先声夺人。2、“紫藤萝瀑布”有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感,体现一种力量、生命之美。3、写出紫藤萝盛开时的壮观,暗示了生命长河的伟大。紫藤萝瀑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正是由于那一树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紫藤萝瀑布在作者心上流过,作者被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进而“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留下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声的喜悦”。所以作者最后“不觉加快了脚步”,决定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

最后一段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作者笔下紫藤萝已不仅是一种植物,而且带上了作者浓郁的感*彩,并以此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小结:“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畏惧,同学们应当像宗璞一样在面对人生的各种不幸时,要以豁达、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
篇二
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和赏析能力

3.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重点:

1、本文的主旨,作者含蓄的感情

2、学习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难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考点、易错点: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案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备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可能读错的字词:

忍俊不禁(jīn)仙露琼(qióng)浆(jiāng)

盘虬(qiú)卧龙迸(bèng)溅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看看每段写的是什么?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自学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并作批注。

2.8分钟后比谁回答的准确。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看花(1-6)、忆花(7-9)、思花(10、11)

看花——繁华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2.因为家庭*,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作者又想到十多年来紫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四、堂堂清训练

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

3分钟后进行默写。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合作探讨,理解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2.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3.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4.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5.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朗读语段,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朗读2—6段,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学要求:

1.边读边画,认真批注。

2.5分钟后比谁赏析的好。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回顾课文,了解写法

试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由“物”及“我”

情由景生理从情来

五、堂堂清训练:

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内阅读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后记:
篇三
【教学目的】

诵读品味,体会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2.诵读法。

3.作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媒体设计

配乐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哪一种曾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同学们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

1.速读,整体感知

①自由散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②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从字面上看,作者把它与什么联系起来?

明确: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紫藤萝瀑布的特征,勾出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谜”、“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解说:旨在让学生根据语境识记字词,初步感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讨论,体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②怎样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紫藤萝的故事?

明确:萧杀的政治气候禁锢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花也有情,竟寂寥得"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花儿并没有枯死,那顽强的根,纵然饱经摧折也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随时准备破土而出。看,"藤萝又开花了,开得那样盛,那样密",它汇成了奔腾的瀑布。立在瀑布边,掬一捧入口,便是滋润着干涸心田;抚摸鼓胀的花朵,便是起锚生命的航船。

这一段故事,是作者极尽铺陈点染之能事,描写了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后,笔锋陡然一转而写的。理解这一段故事,可略为交代背景,设"凋零了的紫藤萝后来怎么样?"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紫藤萝的一荣一枯,正昭示了生命的价值和希望的可贵。

③朗读第8段和第11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明确:如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生死谜",抚慰着"手足情"。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解说:让学生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品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朗读写景段,让学生图画出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辉煌淡紫色"的"辉煌"抒发了作者对瀑布生命力的盛赞之情,"流动""欢笑"传达了生的喜悦。"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表达了作者失落怅惆的情绪。

(解说: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景中之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迁移训练

以《绿色的海洋》为题,抓住森林的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五、布置作业

本文还能给你什么联想和启示?课后写一篇练笔。

(解说:训练联想能力,可类比联想,也可相反联想)

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山市》教案三篇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山市》教案。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听课文朗读录音;第二遍,学生自读;第三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2、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3、学生根据课*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2)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

(4)高垣睥睨(高墙)

(5)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

(6)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7)一切乌有(乌,同“无”)

(8)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9)裁如星点(裁同“才”)

(10)窗扉皆洞开(窗户)

(11)或凭或立(靠着)

(12)倏忽如拳如豆(突然)

(13)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四、体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为下文写神奇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山市”的神奇,教案《山市》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4、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5、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详写:如城郭:高垣睥睨……以亿万计如危楼:风定天清……不一。

略写:其它变化过程是略。

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层次感。

6、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作“鬼市”?你能不能用你了解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用迷信的方法解释它。

海市蜃楼——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适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平静的海面或沙漠就成了这些图像的“地面接收站”。古人认为是天上的一种大虫吐气形成的,所以称为“海市蜃楼”。

六、课堂小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
篇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2、疏通课文结构,掌握课文内容,提取课文主要信息,赏析语句;(重点)

3、通过各学科结合,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难点)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78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一天,法军行进在沙漠途中,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光山景。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了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景像使法军十分惊慌、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在地上祷告,企求上帝保佑。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蒲松龄的《山市》也记载了这种情况。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简介作者以及作品

蒲松龄(1630或1640--1715年)清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南)人。他屡试不第,至71岁方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其代表作。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书屋名。“志”,记。“异”,奇异。

(三)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àn邑yì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bì睨nì亘gèn

莽mǎng霄xiāo扉fēi缥piāo缈miǎo逾yǔ倏shū

(四)给重点词注释

奂山山市,邑(县)八景之(的)一也,然(但)数年恒(经常)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喝酒)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青天,天空),相顾(看)惊疑,念(想起)近中(近处)无此禅院(寺院)。无何(不久),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屋檐),始悟(才明白)为(是)山市。未几(不久),高垣(高墙)睥睨(矮墙),连亘(连绵不断)六七里,居然(竟然)城郭(城市)矣。中有楼若者(有的像楼),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以(用)亿万计(计算)。忽大风起,尘气莽莽(广大)然,城市依稀(隐约)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同“无”)有,惟(只)危(高)楼一座,直接霄汉(云霄与天河)。楼五架(间),窗扉(窗户)皆洞开(大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指着点计数),楼愈高,则明(亮点)渐少。数至八层,裁(同“才)如星点。又(再)其上,则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或(有的)凭(靠着)或立,不一状(形状)。逾时(过了一会儿),楼渐低,可见其(它)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高高的平房);倏忽(突然)如拳如豆,遂(终于)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铺。),与世(尘世)无别,故又名(称)“鬼市”云。

(五)翻译全文。(略)

(六)问题探究(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1、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忽、无何、未几、忽、既儿、逾时、倏忽

2、山市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特点:变化莫测神奇变幻

3、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阶段:危楼的出现

4、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山市”还有别称。

5、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明确: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绘的是动景,抓住山市景象变幻莫测的特点来写,因而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绘景象的变化。

7.为什么人们又称“山市”为“鬼市”?它是真的“鬼市”吗?请用科学知识来说明“山市”的形成原因。

明确: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蜃楼”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而古代的人不知道其科学原理,所以说它是“鬼市”。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七)小结

1.掌握通假字:

①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②.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

2.掌握古今词义不同的词:

直接霄汉:古义:一直连接到;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3.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像洞一样,名词做状语)

4.一词多义:

见宫殿数十所(几,几个,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数至八层(计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表转折)

居然城郭矣(竟然,词尾)

(八)布置作业:完成《导学导练》p72~p73练习
篇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海市蜃楼的现象,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的现象。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2、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并自学课*释。

三、教师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1、通览全文,了解全貌:识记生字词、断清句层次、朗读按标点、难句找出来。

2、逐词逐句,通懂其义:分析理解词语、省略补出翻译、精读分析理解、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五、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探究想象,学生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2、为什么那时候有人把“山市”称为“鬼市”?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3、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4、想象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那时的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称它为“鬼市”。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

六、拓展练习

1、请用自己的话向别人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3、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教学建议:

1、教师课前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2、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3、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流

探索月球奥秘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月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奥秘的能力;

2、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

3、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科学现象;

4、能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自行收集关于月的亮诗、词、文,传说、寓言、歌曲、图片等(此项内容要在本单元开始学习时就布置学生课后准备)。

2、每人将所收集资料装在资料袋里,带到班里交流、欣赏,互通有无,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再次丰富和整理。

3、把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再进行一次专题活动课。

4、教师准备与月球有关的科学文字、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活动过程

男女擂台,男*各一名主持

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先装饰黑板,在黑板正中写上“明月千里寄相思——探索月球奥秘”几个字,黑板的右上方画一个散着清辉的满月,黑色的天幕上有几颗星星散布在各处,有几艘飞船正向月球飞去,同时VCD放出《水调歌头,中秋》这首歌,上课了,主持人宣布主题,活动开始。

第一课时科学探索

第一轮

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陈述对月球某个方面知识的了解,各自说五个问题,一个问题一分,说不出和说错的就不给分。男女各10分。

1、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

2、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阿姆斯特朗)

3、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4、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5、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

6、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

7、月海是海吗?(不是,是平原)

8、的月海叫什么?(风暴洋)

9、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月球大)

10、月球的半径是多少?(1738公里)

第二轮

分别请五人上台接龙,也是谈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这五人的问题可以独立成题,只要是关于月球的知识就行。每人限说一分钟,超出时间和说错就不给分,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一个问题给一分。男女各10分。

1、为什么会发生日食现象?(要求学生根据地理课知识回答)

2、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陨石坑)

3、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那么轻?(因为月球引力小)

4、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自然现象)

5、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什么建筑?(万里长城)

6、月球是行星吗?(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

7、你能说出哪些天文仪器?(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8、天文台为什么建在山上?(地势高、视线好、便于观察)

9、天文台为什么是圆的?(观察面广,便于确定位置)

10、我国战国时代的《甘石星经》的作者是谁?(甘德和石申)

第三轮

相互提问。男女可分别提五个我国古代的天文问题考对方,每题2分,答不出就不给分,男女各10分。

1、岁差现象是由谁发现的?(虞喜)

2、祖冲之编定的历法叫什么名字?(《大名历》)

3、唐朝是谁主持测定了午线长度?(僧一行)

4、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是由谁编定的?这个历法叫什么?(郭守敬、《授时历》)

5、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是什么?(水运仪象台)

6、水运仪象台是在哪部书中记载的?(《新仪象法要》)

7、《新仪象法要》的作者是谁?(苏颂)

8、祖冲之在自己编定的历法中把一年定为多少天?(365天)

9、《甘石星经》发现了哪些行星的运行规律?(金、木、水、火、土)

10、《甘石星经》记录了多少颗恒星的方位?(120)

所有答案正确与否由主持人评判,如果出错由主持人更正,男方出错由男主持人更正,女方出错由女主持人更正,问题不重复,已解答过的问题不重提,每轮提问或答问的学生不重复,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机会,评出“月球专家”。

第二课时艺术荟萃

第一轮

一分钟内谁能说出月亮的几个别号?(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

第二轮

在5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词语多,说多少算多少,每个一分,男生先说。

(月黑风高、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月明星稀、*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月薪、月晕等)

第三轮

在5分钟内看谁背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背出一句给一分,组内谁都可以背,但不能两人一起背。*先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怀远》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春》教案三篇”一文,希望“人教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春》教案三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一上册生物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