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导航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本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术业有专攻,教师离不开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好课堂教学,不必为写教案而烦恼了!经过搜索和整理,范文资讯网的编辑为大家呈上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为此,我们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有机渗透、适时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过程和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引入部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吧。说说这六年来让你记得最深的人、事、物。

【因为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此导入,学生一定会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同学们从原来刚进学校时的小毛孩,渐渐成长(板书:成长)为一个优秀、懂事的少先队员,在这六年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如果我们能把成长中的故事编写成一本册子,将来回忆往事的时候拿出来翻翻,岂不妙哉!(板书:册)

今天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课,就一起来制作我的成长册。(板书)

(二)确定制作板块

1、在这六年中,你觉得你的什么变化最大?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说说在你的成长册中放入哪些东西,能让人一样就看出这是你,并且是在成长中的你呢!分组讨论

2、学生提出建议(随机板书)如:成长记录、我的照片、我的爱好、优秀作业、作品展示、我读过得好书、老师寄语、同学赠言、家长留言等。

3、同学们想的可真周到啊,老师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建议都很有价值,不过要把这么多千头万绪的内容都放进来,那我们的成长册就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了,要是能把这些内容归归类,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并为各个板块起个有意思的名称,那我们的成长册就更精彩了。如:成长的足迹,我有一双灵巧的手、精彩瞬间、我真棒等。

【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鼓励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在课堂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相关资料】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气质清新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查看全文>>>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

查看全文>>>

这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故宫》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参观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播放有关故宫的资料、图片)。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说说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板书)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3.相机学习生字词。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总起——分述——总结)  2.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试分段。 第一部分(1):简明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第三部分(10):简略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评价。 四、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主线。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示意图。同桌交流。 (2)抓住句中的数据和重点词语谈体会。  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 (3)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导游词。 (4)(展示课件)指名介绍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注意: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清楚。)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是按空间顺序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十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相机出示课件)  3.总结:2—

查看全文>>>

教学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梳言、造境、显象和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流程:

一、梳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记得画家王冕这样赞颂道(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

查看全文>>>

5* 手指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

查看全文>>>

2 匆匆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2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4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 放录象  3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

查看全文>>>

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查看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⑴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⑵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⑶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互相纠错,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义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铜盔赋税仓皇逃窜气势汹汹万夫不当之勇长途跋涉大惊失色瑟瑟发抖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

查看全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