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 > 导航 >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2024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

人的一生都在奋斗,为了前途,为了家庭,为了理想,为了信仰,奋斗的原动力多种多样,奋斗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奋斗都不应离开一点,那就是符合道德标准。

道德是人类生活的群体属性,是社会生活的秩序要求,失却了道德,人类群体将变得毫无秩序而引发争吵、内乱甚至战争。从古至今,道德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组成部分,从“礼义廉耻”到“仁义礼智信”,从“忠孝节义”到“智仁勇”,道德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然而就是这些自古演变来的不同内容组成了今天道德的内涵。

从古至今,道德文明都是中华民族一直弘扬的精神,然而到了今天,随着社会结构的空前剧烈转型,道德领域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是非善恶美丑不分、拜金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以权谋私、腐化堕落、道德冷漠、丧失良知,以上种种不良行为充斥着如今媒体的头版头条,而在没有被媒体曝光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如今的社会是道德滑坡的社会,中国在实现快速增长后,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后,面临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正在逐渐扩大。建立完善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体系,实现人的现代化、

、培育现代化公民迫在眉睫。

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人类在群体中扮演的各个角色都需要道德来维系秩序。职业道德是人类在职场中需遵循的秩序,它渗透到各行各业,影响着每一个职场中人。身为金融行业的一份子,职业道德缺失风险更是伴随着我们左右,其后果也是非同小可。因此,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好思想道德防线。

一是要警钟长鸣,筑牢防线。每个工作岗位都被赋予了责任与权力,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而每个人都会面临责任与权力的失衡。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二是要从严自律,管住自己。当前不择手段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尤其是中小企业信贷审查人员、中小企业贷审会秘书,要坚决客观公正的审查每一笔授信项目、严格按照规章统计每一次投票结果,稍有差池将给分行的资产安全带来风险。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理想和信仰是

人生前进的动

查看全文>>>
[内容摘要]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 ,党的十六大坚持了法治建设的方针路线。笔者认为,进行法治建设就必须对法治,尤其是当代意义上的法治的基本精神有所认识,同时,笔者认为,建设法治就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而法律有权威本身就是对法治建设的保障,因此,本文尝试着从对“法治”和“法律权威”的阐释分析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对我国的法治建设进行一番理论探索。 [关键词] 法治、法律权威、亚里士多德、通性

法治是法律史上的一个经典概念,蕴涵隽永,然幽昧经年,即便在标榜法治传统的西方亦不曾有过一个公认的定义。一百个法学家恐怕就有对“法治”的一百种解释。法治何以成为法学家乃至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我想,正在于法治不光是现实中法律的实践,更承载着人们对良好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对法律应然状态的思考。 另一方面,法治若要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首先,它的内在基础——法律规范,必须是有权威的,法律若无权威,等于没有法律,甚至比没有法律更加糟糕,因为那意味着法律的尊严正在遭受践踏和蹂躏。没有人会服从会信任没有威势的法律,则更谈不上法治。因此,当法治观念渐入人心,让我们高扬法治旗帜,将其上升为治国方略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法治究竟是什么?或者说,法治的内核和通性是什么?以及法律何以值得人们普遍服从?法律凭什么是权威的?法律的权威于法治有何意义?通过这些思考,或许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朝向法治的各种努力的历史与逻辑定位以及所处语境的特殊性,从而使我们的法治理论和实践皆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一.什么是“法治” “法治”,首先是一个历史概念,或者说,法治应该首先被看作人类的一项历史成就。如同“宪政”、“司法”等法律概念一样,“法治”也有自己的历史渊源,亦即是说,在不同历史阶段,在古今中外,“法治”有其不同层次的内涵表现。 在我国,“法治”一词为汉语所固有,源于春秋时期的儒法之争。在对待用什么理念治理国家时,儒家主张人治,即通过道德礼仪去感化人,国家的治理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德行去实现,而不能通过刑罚。因为那只会败坏人的品行,使之行为更加恶劣。儒家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与之相反,法家把法律看成“尺寸” 、“绳墨”、 “规矩”,主张用法律(主要指

查看全文>>>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儒家倡导“以德服人”的治国方略。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1]同时儒家否认社会是公平的,“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他们认为人有智愚之别,应有贵贱上下之分,而贵贱上下决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行为。如何维持这样的社会秩序?“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所以孟子认为“惟仁者宜在高位”,并要求为政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由此“治天下可运于掌上”。笔者仅就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仁政”理论在当初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和社会阶层的剧变要求哲学理论立足于现实,而众多繁杂的政治理论要求思想家们合理地解释现实以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秦王朝的迅速解体和汉初分封制的弊端迫使统治者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此时汉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赏识,儒学遂从三教九流中脱颖而出。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阴阳家的思想结合起来,他认为德为阳,刑为阴。两者的关系是:“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辅也。”“圣人多其爱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这就是“德主刑辅”。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经过历代儒家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不断交媾,这种刚柔相济的“仁政”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之道。儒家思想吸引统治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调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宗法伦理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君臣父子关系是皇权统治中的“大伦”。皇帝掌握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然后通过分封、诏赐等方式对权力、财产进行分配,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长式统治。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秩序。借“亲亲”、“尊尊”之规则,来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以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秦二世矫诏秦始皇赐秦太子扶苏死,扶苏说,“父而赐死,尚安敢复请?”[10]可见向百姓灌输宗法伦理观念有助于臣民接受家长式的统治,从而维护国家安定,社会和谐,达到天下长治久安之目的。 二、宣扬“性善论”。儒家认为人具有“善端”,具有为善、成圣的潜能。孟子 查看全文>>>
黄裴

内容提要:本文从本土资源论及中国的本土资源入手,通过对中西方本土资源的对比及对中国本土资源的反思和对西方法治的历史渊源和理念的介绍引出作者的对本土资源和现代法治建设的思考。在粗浅的分析了中国法治建设进展缓慢及本土资源对我们的法治建设的阻碍作用的现象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以充分的思想启蒙为思想基础。 关键词:本土资源、法治、法治的历史渊源、法治理念、思想启蒙

一. 引论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人类社会一种最理智的治国方略,可以从康德的一个命题中获得支持:“大自然迫使人类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1)对于这个社会,康德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必须是外界法律之下的自由与不可抗拒的权力这两者能最大可能的限度相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那就是一个完全正义的公民宪法;因为惟有通过这一任务的解决和实现,大自然才能够成就她对我们人类的其他目标。”(2)康德认为,法治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最艰巨和最后的任务。康德的这一忠告似乎是对我们中国人说的。因为在西方社会,法治,这一最艰巨最后的任务早在康德忠告之前就已经实现,在试图走法治之路的中国倒真的成了最艰巨、最后的任务。

自“法治”赫然嵌入我国宪法以来,“依法治国”成了一句时髦的话而时常挂在中国上至中央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口中。仿佛我们只要“依法治国”了,我们就跑步进入法治时代了。但我们的法治建设走到今天,我们还只是停留在一些制度和技术这个层面上。因此,有学者忠告我们,“对于中国法治的思考,我们既不能停留在技术这一层面,也不能完全局限与现实社会,而是应当把它上升到一种政治哲学的高度,并把视野扩展整个历史领域。这样,我们所理解很把握的法治,将不是一些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技巧,而是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精神和原则。”但很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的历史原因,我们的本土资源与现代法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使我们做了多年的“法律移植”梦到今天仍然没有取得我们期待的结果,同时也使“本土资源论”我们的法学界得到了相当的市场。但我要说,苏力教授的消极的甚至可以说是带有一点极端主义和情绪化的“本土资源论”只能将中国的法治建设引向人治,这在苏力教授后来的《认真对待人治——韦伯〈经济与社会〉的一个读书笔记》一文中可以得到印证。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要么尊重我们的本

查看全文>>>
内容摘要: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笔者试图通过对礼与法关系之历史考察,寻求道德与法律协调之合理内核,进而就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略陈解决之管见。 关 键 词:礼;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 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国古代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二元体制,就是两种体系或渊源、形态的法律并存。一种是国家制定法,一种是“礼法”、“德法”。这两种社会调节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种社会现象纳入其调整范围。而我国当代社会法律是唯一的社会调节手段,道德作为另一种调节手段存在严重缺位。这样的一元法体制亟待调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吸收其合理内核,建立起德法并治的二元法体制。 一、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关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它要求统治者敬天孝亲,对己严格,与人为善,只能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刑罚,而使用时必须慎重。儒家对“德”加以继承和发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权与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导方针,即主张“德主刑辅”。[2] 儒家的这种德治是以“礼”做为根本内容的。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 礼的起源与宗教、祭祀、宗法有关,它体现了社会中的宗法身份等级,同时作为身份社会的古代中国也促成了礼的繁衍,两者互为支架。但礼的范围很难界定,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既可以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国的根本纲领;它是对他人做道德评判和法律裁

查看全文>>>

8月2425日,我参加了在婺源风景酒店举行的上饶市教育局2016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有两个内容:一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德育》杂志社副社长、《道德与法治》教材副主编王清平教授对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解读;二是由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老师带来的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对微课概念及其使用制作的较系统的讲授。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 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 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三、 德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

查看全文>>>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称,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一决定是为了响应和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后,教育部还将推出更多的计划来推动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建设和落实。

未成年人犯罪、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早已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疑和批评,加强法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学校依然痛感无法施展拳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思想认识和课程意识上不够重视。二是缺乏法治教育专业教材,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只愿意将精力花在考试科目上。即使学校有心开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更名,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走进学校,听听他们的声音。

现状:

法制教育不被重视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学的刘来国老师来做一下具体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课。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

查看全文>>>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称,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老师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这一决定是为了响应和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中小学法治教育。相信教材更名之后,教育部还将推出更多的计划来推动中小学法治课程的建设和落实。

未成年人犯罪、校园伤害案件频发,早已引发公众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疑和批评,加强法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亢。但是,中小学校依然痛感无法施展拳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思想认识和课程意识上不够重视。二是缺乏法治教育专业教材,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只愿意将精力花在考试科目上。即使学校有心开展法治教育,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因此,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更名,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走进学校,听听他们的声音。

现状:

法制教育不被重视

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那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昌邑市都昌后伍塔小学的刘来国老师来做一下具体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部门缺乏对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级一门法律基础课,而小学六年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或者仅仅流于形式,半年上一次法制课。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

查看全文>>>

道德讲堂于2009年11月在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开始试点建设,从最初的社区道德讲堂开始,至现在已经形成了各种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室内道德讲堂、依托广播电台的道德讲堂空中课堂、依托中国常州网的道德讲堂网络课堂、公交线上的道德讲堂流动课堂等组成了一套完整体系。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两篇道德讲堂心得体会600字,欢迎参考。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范文600字(一)

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事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学习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也是规范我们公路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提高从事公路行业人员素质,加强公路事业的建设发展,因此,就必须以公路行业的职业道德作为从事公路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公路行业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我们既然选择了从事公路行业这个岗位,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热爱公路事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出成绩,取得成功,只有热爱公路工作,尊重公路职业,才能献身于公路事业的建设发展,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公路事业,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公路行业领域做一番成绩,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应有贡献,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学习,下面有几点收获:

一、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事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

二、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己的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强化,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尽管这次公 路系统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的职业道德培训课时短,但是道德讲堂内容丰富,调理清晰,给我们从本质思想能动性上带来积极作用;觉得这次职业道德学习的辅导老师对职业道德学习的内容,从浅引入,讲解深刻,结合实际,生动有趣,使我深刻领会学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也是一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搞好本职工作的信心。

查看全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培训心得

今天在**学校参加2018年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培训,一天培训颇有收获。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

玩耍也是学习,在玩中学,不是贪玩,关键是会玩。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有收获,在玩的过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规则,遵循游戏规则。让学生认识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规则,不遵循交通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

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引领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发现同学的进步,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让学生天天夸自己的同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所有学生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爱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开个辩论会,问题越辩越明。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竞争机制。生活处处皆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教会学生想办法,愈挫愈勇。让学生知道, 生活中挫折难免,要正确对待挫折。

老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生经历,具体可感。是学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涤孩子的心灵。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们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品社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查看全文>>>

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

范文资讯网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栏目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大量的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2024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更多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600在范文资讯网,欢迎大家关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