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人事第一读后感 > 导航 > 《江南第一燕》读后感500字

人事第一读后感

《江南第一燕》读后感5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你也许需要"《江南第一燕》读后感500字"这样的内容,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瞿秋白同志是觅小的骄傲,是常州的骄傲。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关于他的书,名叫《江南第一燕》。是通过这本书,我更深的了解了瞿秋白同志。

瞿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瞿秋白同志那种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的崇高的秋白精神。他短暂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瞿秋白同志那坚忍不拔、坚贞不屈、舍生忘死、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

书中的几个秋白小故事也让我记忆犹新。从中我体会到了瞿秋白同志从小乐于助人、关心穷人的崇高品格,并立志将它发扬光大。

瞿秋白同志著名的诗歌《赤潮曲》令我印象深刻。这首诗歌气势磅礴、音调高昂,它有瞿秋白同志切身的感受和所坚信的价值观,它涵阔了瞿秋白同志博大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描绘出历史的走向,内容博大而深刻,它浸润了瞿秋白同志浓烈的感情。也让我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瞿秋白同志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高大起来。

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层次的认识了瞿秋白,也对秋白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将以昂扬的斗志,不懈的努力,继续谱写觅渡的新篇章。我们将以历史的使命,青春的名义,创造觅渡的又一辉煌。让我们共同期许,共同祝福觅渡的明天更美好!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马燕日记》读后感200字


《马燕日记》这是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当我准备读这本书时,看见封面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是太多太多的偶然,还是永不放弃的梦想终将成真?我想这是作者给我们读者的题目,要我们从这本书中找答案。现在我已经知道答案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西部山区女学生的日常生活,她对上学的渴望,对自己可能辍学的担心,对妈妈不让她上学的痛苦,以及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从中你可以读到边地生活的极端痛苦,更能读到困苦环境中永不泯灭的人性光辉马燕对亲友的关爱,对命运的不屈精神,对教育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马燕日记》让我更加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现在我们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上课,我们生活得还马燕及她的同学生活得好,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呢?马燕每天上学走三四个小时,我们呢?半小时不到!她每天吃馒头,我们呢?山珍海味! 现在我们有吃的,有喝的,有学的,有穿的,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哀江南》读后感1000字


  《哀江南》读后感1000字
  总对远去的历史充满缱绻之情,在那些瓦解冰消的古迹里凭吊心中仅有的那依稀的轮廓,那朝代的背影……
  读《哀江南》,看这个盛极一时的朝代,留下的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残酷还是崇祯自挂槐枝的无奈。毕竟张居正的万历中兴也没能留住大明朝逡巡的脚步,这个煊煊赫赫的朝代很快便昏惨惨如灯将尽了。
  提到江南就不得不说说金陵。金陵,南京的古称,一个六朝粉黛之地。多情的秦淮河穿城而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它们曾经是大明靡费奢华的见证,金陵玉殿、秦淮水榭,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让多情才子甘愿为之抛金散银,享受莺歌燕舞。然而,烽烟岁月带来的战鼓雷鸣,惊破升平歌舞。才子们觉悟般为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拿起武器做垂死挣扎,甚至刚烈的风尘女子,也为国家存亡而战!李香君怒斥阮大铖,以头撞地,血溅宫扇,于是有了孔尚任的《桃花扇》,有了秦淮河畔的《哀江南》。
  烽烟过后,残军废垒,瘦马空壕,当年粉黛已无处笙箫。曾经旧梦难丢,毕竟国亡家破,如今的青苔碧瓦堆上,卧几个乞儿饿殍。几十年兴盛,一夕间破败。乌衣巷中姓已改,烟雨南朝换几家?哀江南,哀江南,悲从中来,泪自心生。
  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多情的文人墨客竟如此青睐大明,它不过是被历史淘汰了的过去。它的腐朽、没落早已将它推向不归路,何必为它颠簸的过于认真?但是,千余年的封建礼教早已浸透了他们的每一根骨头,民族气节的固守显得如此悲壮,如此凛然大义。


史可法率三千残兵徒守空城,也只换来满清政府奉其为质洁忠魂的讽刺。历史的车轮依旧向前驶去,它不会为任何人的壮烈之举而停下脚步。
  也许这些复社文人们都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生存与死亡的迷惘。像生逢末世的柳敬亭,尽管他在残酷的新旧交替的现实中过着献艺生涯足以糊口。可毕竟他的身世与政治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于是连栖游自息都惹来同时代的争议与身后的诸多是非。
  相较于这些复社文人们,反而是些深明大义的女子更显刚硬气节,她们没有政治、仕途这些因素的牵绊。不因汤清某所谓三副眼泪中的“哭国家大局不可为之”而深陷为与不为的痛苦。她们的家国观简约而不简单: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点花月情根也割他不断吗?
  秦淮河畔的这些女子最终伴着国亡家破而消逝了……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遁入空门;柳如是自缢绛云楼,香消玉殒;卞玉京血书《法华经》,长斋绣佛。
  读《哀江南》,梦回秦淮,看韶华极盛后的感慨悲歌,吊金陵,吊秦淮,歌别大明王朝。

  《哀江南》读后感1000字
  总对远去的历史充满缱绻之情,在那些瓦解冰消的古迹里凭吊心中仅有的那依稀的轮廓,那朝代的背影……
  读《哀江南》,看这个盛极一时的朝代,留下的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残酷还是崇祯自挂槐枝的无奈。毕竟张居正的万历中兴也没能留住大明朝逡巡的脚步,这个煊煊赫赫的朝代很快便昏惨惨如灯将尽了。
  提到江南就不得不说说金陵。金陵,南京的古称,一个六朝粉黛之地。多情的秦淮河穿城而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它们曾经是大明靡费奢华的见证,金陵玉殿、秦淮水榭,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让多情才子甘愿为之抛金散银,享受莺歌燕舞。然而,烽烟岁月带来的战鼓雷鸣,惊破升平歌舞。才子们觉悟般为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拿起武器做垂死挣扎,甚至刚烈的风尘女子,也为国家存亡而战!李香君怒斥阮大铖,以头撞地,血溅宫扇,于是有了孔尚任的《桃花扇》,有了秦淮河畔的《哀江南》。
  烽烟过后,残军废垒,瘦马空壕,当年粉黛已无处笙箫。曾经旧梦难丢,毕竟国亡家破,如今的青苔碧瓦堆上,卧几个乞儿饿殍。几十年兴盛,一夕间破败。乌衣巷中姓已改,烟雨南朝换几家?哀江南,哀江南,悲从中来,泪自心生。
  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多情的文人墨客竟如此青睐大明,它不过是被历史淘汰了的过去。它的腐朽、没落早已将它推向不归路,何必为它颠簸的过于认真?但是,千余年的封建礼教早已浸透了他们的每一根骨头,民族气节的固守显得如此悲壮,如此凛然大义。

《马燕日记》800字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马燕日记》。初读此书,我就被马燕那双质朴而又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眼睛吸引住了。我拿起这本被称为“感动世界现代童话”的书,开始进人了马燕的世界。不!是宁夏西海固大量失学孩子的世界。

他们对走进学校的渴望,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呼唤——“我想读书”。可他们为生活所迫,稚嫩的双肩过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做了童工甚至是“小乞丐”。由于自然环境极度恶劣,西海固那儿时常干早,他们的生活贫困潦倒,仿佛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满含斗志,也想走出这里(贫困),走向光明。=

“我想读书”,这是马燕在面临辍学时写给母亲信中的一句话,这四个字,大大的,还圈了出来。信上还说:“今天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里没钱!”短短几行字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要知道,那时,她才13岁……读着读着,你或许会问,学习条件与学习环境这么艰苦,马燕怎会如此的渴望读书呢?是的,夏天要顶着火辣的太阳,似乎要将她燃烧起来;冬天要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一直冷到她心里。她与同学踩着那崎岖不平的山路去上学要走上几十公里,往往是在人们睡得正香的时候就已悄然起床……由于长期风吹日晒,他们的脸都红红的,糙糙的,几双小脚都捂出了血泡……总算来到学校了,可马燕和她的同学又要面临饥饿的难题。出门时带来的米、馒头若不省着吃,很快就会吃完,如此,他们还常常饿肚子……但是,就算再怎么苦,马燕始终明白,只有读好了书,才能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她坚信永不放弃的梦想终将成真!记得她曾对母亲说过那样一句话:“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

马燕强烈的求学愿望令人肃然起敬!当我们为了贪玩而放松学习时,马燕的故事怎能不让我们激动呢?“身在福中”的我们常常觉得读书并不重要,总盼望着更多的假期,上更少的课。马燕的故事重新让我们看到对于一个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来说,教育是多么重要。想到我每天理所当然地拿着5元零花钱,想到我每天“肥马轻裘”地开电瓶车上学,想到我前两天有点咳嗽就“挂免课牌”(防控流感时,老师说学生生病了可以在家休息),我不禁汗颜……是生活的苦难给了马燕希望与力量,让她有了坚实的目标,那“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我们难道就不应该向她学习,天天向仁吗?建议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吧!

《江南小镇》读后感


翻开《文化苦旅》的扉页,目录中那一行字江南小镇,便灵敏地跃入自己的眼里。

对于水乡,我一向是敏感的。江南小镇水乡的柔美,如周庄、乌镇,更是我所钟情的。而余秋雨的《江南小镇》恰好引领我走入这个我梦中的天堂。

我认为没有人是不喜欢旅游的。旅游能带给人的是心灵的放逐。若到了一处你有冲动想要在这里觅房安居,那也只有旅游能带给为你这种享受。而江南。则刚刚好是属于这一类的地方。

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傍河而筑的居民,居民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像是一幅缓缓摊开的唯美的画卷,刻画着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惬意的气息。这都是都市喧嚣所寻觅不到的安逸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小镇从容的生活节奏大隐隐于市,就像余秋雨所说那样,透露一种人生哲学。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

我觉得这句话是很符合我的心境的。懂事以来,我就梦寐着以后自己一个人到处走走,而我的第一站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云南丽江,再来便是江南水乡了。这两处都是水孕育出来的土地,依水而生。

我的个性慵懒漫无边际,仿佛水乡就是为我这种人而存在的。灯红酒绿的城市不适合我,也许我会在城市中拼搏我的未来,但纸醉金迷绝不是我的归宿。

水,滋生了江南小镇的灵性。因为这种灵性,小镇千百年的内涵并无多大变化,它们还是安分地在历史中流淌,生了根。这里没有废墟和遗迹,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却能安抚每个游人的落寞的心灵。余先生也感叹,连文-化-大-革-命在这里也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云散,恢复成寻常状态!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如果说水是孕育水乡的源泉,那么船便是支撑着水乡的脉络:小镇的人家几乎都靠水船生活,船是他们的家。

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慢不紧,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一切都很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

这便是生活的另一种姿态,悠闲自在,不为外界所动。像是在深圳这种连散步也充满紧凑感的城市,你何时会悠闲到抬头望望天,看看星星。没有。即使是这样,那也可能只是短暂的奢侈,这样喧腾快节奏的城市,你必须跟紧它的脚步,才可能有时间观望大自然。

余秋雨介绍的周庄、同里镇则明显与紧张搭不上边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它所呈现的,是这样怡然自得的世界,一股与世无争的魅力,连富-可-敌-国的沈万山,内阁学士任兰生都选择定居于此,更别说。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既然我们带不走生活,就跟着生活走。

《蓝调江南》读后感2000字


两排参差不齐、青瓦白墙的小屋,中间是一条由斑驳的青石板和碎砖铺成的小巷。巷子里,一个身穿蓝色旗袍,挽着圆发髻,撑着印花油布伞的年轻女子正踽踽而行。巷口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桥下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一切是那样古朴、自然,那样淡雅、清新,仿佛一杯淡淡的清茶,虽无扑鼻的香味,却让人品之回味无穷……

翻开金曾豪所著散文集《蓝调江南》,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出自严效洲先生画笔下的那一幅幅极富江南生活气息的插图。画面是那样生动逼真,那样亲切自然。细密的瓦片、多变的窗格、狭长的小巷、纷飞的雨丝、窈窕的女子……似乎都烙印上了人情味,在带着点点水波突纹的纸面上若隐若现,给我带来一丝携着水雾气息的江南的风。看着那些插图,我似乎嗅着了空气里混合着不同气息的味道,似乎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响。走在逼仄的青石板上,河水悠然流淌,那种悠闲、自足的乡土气息就浸润在一片幽静和平淡当中,让人无限向往!

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去读那相应的文字。在金曾豪的笔下,江南,是树德堂里的中药香,是夏夜中的萤火虫,是青色的桑叶在风中飘荡,是农家灶头升起的缕缕炊烟……借着那些文字,我似乎来到芦苇摇曳的河边呼鸭,然后看着鸭子们大摇大摆地走进鸭棚;又仿佛夏夜里躺在树下乘凉,看着萤火虫如移动的星星般倒映在水中;借着那些文字,我仿佛又一次和小伙伴们结伴,扛着板凳走村串巷去看露天电影,暮色中传来我们阵阵欢声笑语;借着那些文字,我似乎又一次拿起牙膏壳、旧鞋底、破布头什么的去跟换糖担换又香又甜的“烂高糖”,还吵着嚷着要换糖的“饶三饶”……

噢,真得感谢金曾豪!是他那优美的文字把我带回了童年。我的童年日子虽苦,却充满了欢乐。养鸡、养鸭、养羊、养猪……这些劳动曾给我带来了多少乐趣呀!傍晚放学后,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无一例外地提着竹篮去田间、沟边“挑羊草”。暮色中,孩子们三五成群,一边挑草,一边叽叽喳喳地聊着各种开心的事儿。田野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此起彼伏、肆无忌惮的欢笑声……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好几只羊,每天放学后满满一大篮羊草成了十来岁的我和不满十岁的妹妹雷打不动的“作业”。一年四季,父母亲是从来不用为羊草操心的。如今回想起来,即便是大冬天到雪地里去刨仅有的几棵草,小手冻得像红萝卜也没有觉得痛苦和委屈,相反,却为自己完成了任务而欣喜与满足。

小时候的我们,没有吃过肯德基、披萨,也没有尝过各色水果与糕点,但那时候的烂高糖、爆米花、炒蚕豆、烤红薯……曾给我们带来多少甜蜜和幸福呀!读后感冬日里,我最喜欢做的便是坐在灶后烧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烤红薯吃。把两个红薯分别钉在烧火铁棍的两个叉上,不时在火中翻烤着,待红薯的外皮全都焦了,再取出来,不顾烫手,剥开焦皮,红红的薯馕映入眼帘,甚是诱人,一股香甜味儿更是扑鼻而来。轻轻咬上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那滋味至今犹在唇齿间弥漫……

记忆中,父母每日里总是早出晚归,整日忙碌,无暇顾及我们。他们似乎从没有给过我们一句温情的言语,一个温暖的拥抱,更没有给过我们撒娇、发嗲的机会。然而,朴实勤劳的他们却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了我们吃苦耐劳,教会了我们笑对人生。也许,那种已深深融入我们这代人血液里的勤俭、质朴、乐观、向上的品质都来自于那苦难却不失快乐的童年吧!

如今的孩子,并不缺少爱,几代人都围着他们转。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得好,几乎要什么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然而,他们却少了许多由期待与满足带来的快感。如今很多的父母把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当成对孩子的爱,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考’书”。于是乎,整天把孩子关在如金丝笼般的屋子里,没完没了地做着习题和试卷。双休日,又马不停蹄地送孩子进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孩子在家里,地脏了不用他们扫,油瓶倒了不用他们扶,以至于有多少孩子到上大学了生活还不会自理。大学旁的小餐馆、洗衣店生意特别兴隆,大概就源于此吧!

在我看来,贫困,是一种财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劳动,是一种财富,能给人带来快乐、期待和满足;挫折和磨难,更是一种财富,它教会人勇敢、乐观与坚强。然而,这些我们这代人童年中的财富,正是现在的孩子们普遍所缺少的。掩卷长思,我更加怀念我那贫穷却不失快乐的童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