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 > 导航 >

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2024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

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刘迎胜教授的新书《丝绸之路》中找到答案。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是刘迎胜关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成果,由此构成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蒙元史大家韩儒林先生,通晓十几种语言,包括欧亚大陆的古代语言,在蒙元史、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本书作为学术大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其权威性、前沿性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独树一帜。书中,作者实地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论述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现场感,更不用说订正传说中以讹传讹的谬误了。无

查看全文>>>

3月9日参加了我院康桥报社与樊登读书会保定分会合办的书式生活读书会活动。此次读书会鉴赏书目为《丝绸之路》,这本书是牛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写的,讲述了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是如何连成一个整体的来龙去脉。樊登老师将许多著名的事件用讲故事的方法联系起来,把各国的历史连成一个清晰的脉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并能够从中获益匪浅。

这是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也是关于贸易和权利斗争的历史。旧世界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悄然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文明的进步和野蛮的杀戮。而当下又由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是和平的机遇,是发展的机遇。

而中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古代丝绸之路时期就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老师的讲述中多次提到欧洲很多国家为了获得金钱利益而发动战争,而他们赚到钱之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购买中国的丝绸和茶,这一点也充分的证明了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达和古代中国不可撼动的地位。(星辰ww)

到了近代的中国,因为眼界的狭隘、生产力的落后和没有太多创新的产品而渐渐的落后于西方世界,这是国人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所以现在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模式重新拾起了当年风光无限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这本书用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历史事件来向世人证明着一带一路的伟大前景。这是中国的壮举,是世界的福音。中国,在用和平的方式为世界的发展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完之后最大的感触来自于心灵深处,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的使命,这来自于我们的祖国给予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而我们,也应当为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愿景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查看全文>>>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短短二十天的重走丝绸之路,不仅是和老师、同学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贴近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由理论上升到实践,亲身体会其发展现状及远景。尽管现在实践活动已经暂告一段落,但是我还依旧怀念法律人走丝路,我们在路上的点点滴滴。 一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版图上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但生活中有许多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还停留在张骞出使西域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辉煌中,而对于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知之甚少。于是一群法律人开始行动起来,追法律之典,溯丝路之源,筑强国之梦,唱青春之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我们追求的暑假社会实践的意义。 现在我们法学学子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凝结在一起,主动学习了解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我们希望通过调研考察,以法律的视角向人们展示出一带一路的别样魅力,让不了解一带一路的人主动去了解;让知道一点的人进一步去了解;激发民众的建设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了解一带一路对中国沿线城市的影响,并提出一点建议。 在我们访问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时,经济合作处陈处长介绍道:在徐州,一带一路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它主要旨在把徐州市打造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强调了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大力实施双向开放等任务。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不能只狭隘地从政治层面理解一带一路,它的内容涵盖各个方面,需要以一个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它。这无疑为我们接下来的调研方向提供了新思路。单单停留在文字、影像资料上的我们并不知道企业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是采取什么样的调整或者变化措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企业又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好在这些疑问后来都在徐工集团投资发展部生敏部长处得到答案。我们才意识到,企业想要走出去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实力,而创新发展是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有力保障,并且光靠国家宏观战略的推动不一定就能把握住机遇,具体还是要看当地实际情况。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走出去增加了保障,但是并不能达到有效保证的效果。法律服务更是具有滞后性,目前企业还是配合当地市场的规则和风俗为主。 我们走近一带一路,不只是为了走马观灯似的欣赏,而是为了拥抱它,拥抱青春。即将步入大三的法律 查看全文>>>
丝绸之路的意义

总结归纳精选(1):

丝绸之路的好处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用心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就应很好地加以利用。

总结归纳精选(2):[由整理]

丝绸之路的好处

商品交流关于情人节的说说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礼貌象征。丝绸不仅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重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

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取。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

、香料、饰品首饰。

文化交流霸气的公会名字

中国古代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以前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著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

查看全文>>>

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5年2月1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伟光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中国党和政府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正逐步付诸实施之际,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外文局和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承办,召开今天这样一个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组织筹办本次会议的各单位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3年xx主席和xx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这一战略构想既唤起了我们对古老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更激发了我们关于新型丝绸之路的时代畅想,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传承历史的重大举措

远在2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启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随着交往交流的日益增多,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两条重要的国际通道,一条在陆地,一条在海洋,这就是时至今日人们仍啧啧称道的丝绸之路。其中,贯通东方与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与东南亚乃至于非洲的许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既是一条贸易之路,也一条文化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堪称古代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互联互通的典范。

早在汉代,中国即开始经营与南洋各国的海上通道。公元8、9世纪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延伸。中国船舶自南海向西航行,经东南亚及北印度洋沿岸抵达中东、欧洲。中国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互通之地。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更加发达。宋高宗充分认识到发展海商的重要性,为此曾明确晓谕臣下:“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在朝廷的鼓励和利益的驱动下,庞大的商船队纷纷扬帆出海。元朝政府也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中国东南沿海很多港口成为了当时联系世界各国的纽带。东至朝鲜半岛,中到南洋地区,西抵北印度洋、波斯湾以及东非沿海地区,有数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人员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到明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延续兴旺繁荣态势的同时,线路得

查看全文>>>

我的学干之路

——博学班回悦瑛

今天是骨干第2天——第八期会人会语学生干部素质论坛:理论授课:我的学干之路。通过马文学学长的讲述,我了解到了很多学生干部应该做的事情,让我受益良多。

我总结了学长说的几点,以此来激励自己向学长,向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靠拢。

1、了解到同为预科出来的学长也是从干事、部员慢慢做到书记部长的,其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学长克服了遇到的困难,成就了现在的优秀的自己。

2、学长讲述了李世民的生平事迹,总结出一些经验道理:①学会做人。在遇到一些阻力时要如何去化解;②细致观察;③充分了解其他部门,提前联系;④对自己的部长要保持沟通交流。

3、学长提出了关于加入部门为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的问题,学长表示这个问题的定位就是错误的!学长通过讲述自己在香港的经历,得出结论:①明确自己加入部门能够做什么,给自己一个定位;②不忘初心,坚持到底。学长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4、学长的成功离不开勤奋与努力,我了解到学长为了做好一个ppt从下午一直做到了凌晨两点多,这是我所不能比的,学长的毅力和坚持感染了我,正如学长所说:虚度光阴对自己没有益处。

5、一定要有责任感。作为学生干部在面对挫折时也不能放弃,所谓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6、作为学生干部不要太张扬,多跟老师沟通切记犹豫不决。

7、作为学生干部也不要去嫉妒别人。

8、细节能够决定成绩。礼貌问题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是关键。

9、对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别人交流,做到有的放矢。

学长还对我们提出了三点希望:①能够在这几天的学习相处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填补自己的不足;②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能够为了部门做些什么;③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在提问环节学长也分享了一些他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①网上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多关注一些时政要闻是非常有帮助的;②在旅游当中也能感受到真实的社会面貌,而不是走马观花的只看景色,要看到事物的本质;③多参加志愿活动,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人民的生活,然后有所体会。

在学长的众多言语之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句:你不能改变环境,就去适应环境,通过一步步的积累,到了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比他人多了一分从容与成熟。

感谢马文学学长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授课,他的观点很有说服力,我希望我也可以成为像学长这样优秀的学生干部,

查看全文>>>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 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 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 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 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丝绸之路》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

查看全文>>>

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预设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 高鼻凹眼 戎装 缫丝 冶铁 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

查看全文>>>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学生朗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

查看全文>>>

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

范文资讯网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栏目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大量的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2024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更多有关丝绸之路讲座的心得体会在范文资讯网,欢迎大家关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