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有关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有关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2024有关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大全

有关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

有关教育的读后感范文一

小的时候看过电影版的《海蒂》,就曾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感动。最近有机会又读了原着,初看《海蒂》,感觉就像被散发出阵阵清香的风拂过脸庞。再看《海蒂》,又像是品味了一杯甘醇的葡萄酒。正如人们常说:好书,越读越有味。

《海蒂》是瑞士的着名女作家约翰娜 .斯必丽的世界名着。这本书十分经典的描绘了海蒂这位年纪幼小的小姑娘在阿尔卑斯山上居住的经历以及在富兰克托的一段经历。故事内容十分有趣而又感人至深,耐人寻味,主题鲜明、严肃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心地善良、天真的小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她热爱生活,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她真挚情感的感化下,饱经沧桑、心情抑郁、性格孤僻的爷爷重新燃起了生活之光。后来,蒂提姨妈把她送到了富兰克托的一个有钱的亲戚家,因为他们的女儿克拉拉一只腿瘫痪了,总得坐着轮椅,连上课也只是一个人,特别寂寞,想找个孩子和她一起玩。也正是在海蒂的爱心帮助下,使克拉拉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们成了一对知心的朋友。当克拉拉来到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受到了海蒂的鼓励,坚定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最终重新站立了起来。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呀!

看完《海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主人公海蒂那种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灰心,也从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海蒂的玩伴克拉拉也是如此,虽然失去了行动能力,却从未对生活产生怨恨或是自暴自弃。当我看完了这本书的时候,使人感觉到人间的温暖,友情的滋润。可现在有许多孩子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过着许多山村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可当他们遇到一点事就灰心,比如:作业稍稍多了点便叫苦连天,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更有甚者不停地喊着要自杀。小时候的我们应该乐观一点,像海蒂和克拉拉一样,笑着去面对磨难。其实,人生在世,有很多挫折,有很多人都像海蒂一样,经历过风风雨雨,经历过许多事情。但摔倒了不能永远趴在地上,要站起来,重新面对新的人生!就说在云南金摘金寨上学的孩子们吧!那里的生活条件差的简直无法形容,学校的桌子,都是坑坑洼洼,连字都没法写。宿舍里的床就是两块木板,地上的老鼠吱吱的叫。书的页面非常薄,书都是灰白的。有的人就穿着拖鞋,有些人连拖鞋都没有,就光着脚,走到学校。但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兴趣,即使没有任何东西如果我们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必定是受不了的,然而他们却生活了下来,是多么坚强!

查看全文>>>

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意大利作家亚米契的《爱的教育》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通过一个小学生记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从中使人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呀,而这种关心、理解,都离不开一个最核心的东西爱!

整部小说,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

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尤其是那些讲述同龄人的故事,如我的好朋友卡罗内,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乐于助人。当一个同学丢失了买笔记本的钱,站在大街上哭时,他就把自己的钱给了他。卡罗内更是个同情弱小、能为朋友敢于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他常常斥骂甚至动手打那些欺负别人的人。他非常爱他的母亲,他会花几天时间给母亲写一封长达八页纸、四周还画上花边的信,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母亲。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心的多么可敬的孩子啊!还有那个年仅11岁的爱国少年,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拒绝施舍(尽管他十分急需那些钱);还有为救最低班的小学生而被车压碎了脚骨头的洛贝谛;还有那个既热爱学习、又热爱劳动,把劳动当作娱乐,善于利用时间的可莱谛,还有这些平凡而朴素的小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爱。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正站在我的眼前,时时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时,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看看他们,想想自己,我感到自愧不如。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伸手向我乞讨的小孩子,我竟然冷漠地在他面前走过。和卡罗内一比,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残忍,多么渺小呀!虽然我上前掏尽所有的零钱给他,也挽回不了他那残酷的生活现实,但至少可以给他灰冷的前途送上一丝温暖吧。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我有时也会因为小事而与他们吵架。

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卡罗内、洛贝谛他们吧,多献出一点爱,用爱的钥匙,去打开人们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查看全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

查看全文>>>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1000字   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怀着“教育为公 ”、“甘当骆驼”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探求了一条新路,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开阔的世界。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用爱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1、爱,是尊重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养他们成人、成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全面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家境。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好每一个学生。   2、爱,是欣赏激励   心理学家尔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因此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用积极的心理意向去激励他们,期待他们。   3、爱,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愁,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教师也只有体验到学 查看全文>>>

这个世界(从动植物到微生物),乍看起来似乎井然有序,但当你看透了它的根本就会发现:它唯一遵循并赖以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弱肉强食!唯物主义称之为生态平衡,唯心主义称之为万物轮回。看狼图腾这本书还是应当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狼作为这世界里极为渺小的一部分,它在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下得以繁衍生息,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昭示着狼的祖祖辈辈在与自然、与自己、与人类以及与对狼的生存构成的威胁和障碍做不懈的斗争的过程中,在精神、体质、思维、生理等多方面同步优化和不断沉积的铎铎精华。这精华也使人类大获裨益。

诚然,人类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之所以今天统治地球的是人类是因为人类幸运地能够创新,能够把幻想转化为现实,所以有了火药、飞船、导弹、电视、电脑、地动仪。。。。。。今天,我们应该庆幸人类比狼的进化要先进许多,因为如果狼有和人类一样的进化程度,也许为狼耕种、狩猎、生产、清理、服侍甚至是洗脚棰腿的就是我们人类吧。因为在同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人类比狼差之甚远。而狼在险恶的环境中是那样的坚强,合作是那样的默锲。

不同的地域酝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往往是激烈冲突而不可调和的,就象汉文化中的狼残暴贪婪的本性永远不变一样。我原来也这样认为,但看了狼图腾后彻底改变了这样的看法。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狼的行为是一种必然,它是有条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已。正如毕里格老人所说的那样,这和牲畜吃草是一样平常的事。不同的只是在生物链的有些环节我们见到血腥和暴力,而有些环节看来却悠然而安然。但事物的表象决不能成为我们判断的根本依据。

与狼相比之下,在我看来,与其说狼贪婪残暴,还不如把这个“荣誉的光环”那些古往今来的政客们。他们是绝对的贪婪残暴!面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不但无动于衷,竟然还乐不可支;面对一拨拨难民潮,他们不但毫不怜悯,竟然还把这悲哀的现实用作政治的砝码。甚至为了一己或一党之利,人模人样的他们有时视天下苍生的性命如草芥,冒天下之不韪而为之,弃天下之否泰而兴伐;有时则以伪善的面孔,带着奸邪的微笑,说着一套套言不由衷的话蛊惑天下民心,以收渔翁之利。真可谓“刀不刃血而名利双收”。从这一点来看,狼是多么高尚和纯洁啊!它们的智慧和勇气仅仅是为了吃饱,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繁衍后代,为了延续腾格里赐予的普通生命······狼不为自己的后代打江山或储备财物等,更没有歧视、嫉妒、猥亵

查看全文>>>

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

查看全文>>>

  《守望教育》读后感1000字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 查看全文>>>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著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

几年前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

查看全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爱心教育10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读后感爱心教育(篇1)

放寒假前,学校为每一位教职工发放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在假期里,最初是出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心态打开这本书,而当打开扉页看到一幅温馨、恬静而又充满的童趣照片时,儿时对教育的向往和憧憬霎时浮现眼前;阅读完目录、序言和引言后,我内心深处对教育最纯真的爱,被带有墨香的文字轻轻唤醒;于是,接下来的每个篇章都牵引着用心阅读,每个感人的故事、每张童真的笑脸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也使我情不自禁的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但是,相比之下,我的思考好似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这本书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而是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

我感动于李老师的教育情怀,那份对教育的用心、坚持和智慧,每天煮鸡蛋给汪斌吃,为学生举办14岁生日篝火晚会,步行30多里上路去帮助伍健,用书信安慰高考落榜的宁玮等等,一个教师,能够做到这些真的很不容易。

我更感动李老师不仅用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关注“后进生”的转化,用心灵赢得心灵,还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进行了思考。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秀学生,李老师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升。

而最能打动我的,是万同的故事。在阅读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教育手记时,我不断地被感动,也不断地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有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学生吗?我会容忍他太多的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吗?这么一问,我羞愧无比!说真的,像李镇西老师这样,能够长期地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我几乎做不到!我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然后放弃。

同时,我也感动于李老师和学生们之间那份纯纯的、深深的情谊,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搁置,反而像经年陈酿的酒,愈发的醇香。他们之间相互牵绊,没有客套功利,没有刻意经常寒暄,而是用一种美丽的方式放在心底。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在爱的背后,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也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但是,这种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

查看全文>>>

  《教育实话》读后感1000字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随手一翻,第一印象便是,太哲理化了。我上学的时候对哲学的好恶是掺半的。喜欢,是因为可以用那些精深的理论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理解世界;讨厌,是由于它的理性和逻辑性太强,意义又太深刻,若不经过系统的学习,肯定就是一知半解。   但是,考虑到这是任务,不读是不可以的,只好硬着头皮看。   要看就看点儿有借鉴意义的吧。于是,细细地读了“从罚抄作业谈起”以及“再从罚抄作业谈起”。在这里引一下前一文中最后一段:“罚抄”,是不少教师的不当行为;恶意对待学生,是少数教师的失德行为;该不该处罚学生学习中的差错,则是一个带普遍意义的惩罚规则问题,故值得一议。   说到“不恶意对待学生”我是举双手赞同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恶意对待学生实在是不妥,有损教师形象。可话又说回来,在学生之中总是会有一些特别顽劣的,管理起来让老师大伤脑筋。当他们范了品德上的错误时,给予一定的惩罚,也该是可以的吧,在这一点上,此书中也有提到:“凡是学习中的差错,(舞弊行为不在此列),都不应受到惩罚;只有品德上的错误达到非处罚不可的程度时,才可动用惩罚。”   在社会上,人们做了错事,还有法律约束呢。不惩罚是不是就会助长歪风邪气呢!常言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作为学校不是更应该立些规来管理学生吗?

  在我的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学生改错之后,仍会再错,一而再,再而三的,屡纠屡错,弄得我心情特别的烦躁。回忆曾经的无奈,现在反思起来,觉得也许自己做得不够,也许纠错可以寻求更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容易记住,不再犯同一错误。   这段时间,学校老师都在学习太极拳,初始时大家觉得很难,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大概的动作算是记住了,一整套也能打下来,只是细节不到位,我在视频上反复观看、揣摩并练习,可是,跟同事们一起随音乐打的时候,却是每每想不起来那些该纠正的细节,这让我想 查看全文>>>

有关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

在阅读完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写读后感的。范文资讯网有关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大家精心提供2024有关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有关教育的读后感1000字格式等。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参考,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