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回族的生活习俗 > 导航 >

回族的生活习俗

埃及的传统婚礼习俗独特别致,民间迄今流传着这样一种做法:婚前男女双方不得见面,婚礼仪式上目睹对方的容颜。 男女青年达到婚配年龄,经过媒人穿针引线,男方的母亲或者姐妹便去相看姑娘,回来后详细向小伙子介绍姑娘的情况,姑娘的容貌自然是描述的重点内容。小伙子感到满意,姑娘家表示同意,双方家长便选择一个日子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多选在姑娘家里举行,今天也有不少家庭选择宾馆、饭店或者俱乐部。订婚时,男方父母须向女方父母赠送一笔数额可观的彩礼,女方父母将用这笔彩礼金为女儿出嫁购置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等物品,还要购置新婚房间里的家具。购置这些物品的花费很高,男方送的彩礼显然是不够的,女方的父母还须添加一部分。在订婚仪式上,小伙子的姐妹代表他将一枚金戒指戴在姑娘的右手无名指上,有的人家还送金镯子和金项链。在埃及,一个姑娘是否订婚,只要一看对方的右手无名指便可知道。女方父母用饮料、点心招待参加订婚仪式的人们,宾主热情交谈,并且一起唱歌跳舞。 订婚之后,男女双方家庭要经过一两年甚至三四年的筹备工作,才能举行正式结婚的仪式。从订婚到举行婚礼这段时间里,男方家逢年过节须给女方家送一些礼物,由于未婚夫不能面见未婚妻,礼物由男方家女眷送去。 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新郎家的女眷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新娘家接亲。她们先陪新娘沐浴,然后帮助新娘穿上男方家送来的艳丽华贵的新婚礼服。新婚礼服为白纱连衣裙,下摆很长,行走时需要6至8名儿童帮助托着长裙。穿好新婚礼服,女眷们再帮助新娘梳头化妆,头发被梳成数十根细长的发辫,并且戴上各式各样的发饰以及项链、耳环、手镯等。穿戴完毕,新娘在家人陪同下向村长及村中长辈们告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数辆装饰得五颜六色的马车来到新娘家,这是由新郎的母亲带领的迎亲马队。 接新娘的马车更是装饰得光彩夺目,车上用昂贵的克什米尔毛绸和各种鲜花装扮,由两匹或者四匹马拉车,两位身穿克什米尔毛绸的小伙子负责护卫,显得华贵隆重。新娘同长辈们告别后,坐上马车,队伍启程向新郎家走去。一路上,新郎的母亲在前带队,新娘的母亲在后护卫,迎亲的人们一路上高声歌唱赞美新娘美貌贤慧的歌曲。新娘的嫁妆也随着迎亲的队伍带去,除家具外,几只崭新的木箱格外引人注目,里面盛着l00件袍裙。为了准备这100件袍裙,新娘的母亲一般都要用十多年时间。 抵达新郎家,新郎喜气洋洋地站在彩车旁迎接新娘下车,但新娘却坐在

查看全文>>>

1、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张榘《念奴娇》

2、何人意绪还相似,鹤宿松枝月半天。《关中秋夕》薛能

3、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倪庄中秋》元好问

4、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5、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五月五日》

6、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7、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刘方平

8、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中秋对月》曹松

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10、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1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太常引》辛弃疾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14、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李朴

15、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待月》陆龟蒙

16、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17、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18、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1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晏殊

20、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21、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杨无咎《蓦山溪》

22、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23、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24、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26、月月势皆圆,中秋朗最偏。《中秋夜对月》许棠

2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28、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中秋》李朴

2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查看全文>>>

1、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2、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3、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4、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5、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6、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8、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9、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0、把紫府清都作一家。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11、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2、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13、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14、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邵谒《长安寒食》

15、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6、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7、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18、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9、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0、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21、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22、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3、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24、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25、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6、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27、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28、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9、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0、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1、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2、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33、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

查看全文>>>

1、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五更风雨断遥岑。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5、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6、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7、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8、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

10、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1、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12、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13、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15、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6、丹桂花开第二番。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7、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8、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张镃《寒食》

19、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0、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21、绿云蔽日树输囷。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22、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23、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4、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5、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26、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7、梦魂偏记水西亭。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8、山屏醉缬,连棹东西岸。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29、半夜灯残鼠上檠。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30、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31、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32、落花夜雨辞寒食。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33、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34、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5、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6、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7、蛟龙偃蹇,观阙嵯峨

查看全文>>>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查看全文>>>

今天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在潮汕地区,立冬这一天,人们都会遵循进补、食蔗、炒香饭等传统习俗。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药膳常用的食材有乌鸡、鹧鸪、鹌鹑、水鸭等。

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叫立冬食蔗无病痛。潮汕先人认为在立冬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护牙齿,又可起到滋补的功效。这几天,汕头市区大街小巷的甘蔗摊多了起来,立冬这一天,平时一根七八元人民币的甘蔗卖到了10元,但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潮汕地区立冬还有吃炣饭的习俗,这种食俗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潮汕地区俗谚说十月十吃炣饭,10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加上当时的白萝卜、小蒜、新鲜的猪肉等,一道简单美味的炣饭就做成了。据介绍,炣是指烹饪的方式,指用火烧,它体现了潮菜丰富的烹饪方式。

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被潮人所传承。从古代吃炣饭到进补、食蔗、炒香饭,反映了潮汕民众崇尚自然、追随节令、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查看全文>>>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区的人们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是禁止笑的,他们一年共分18个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内不准笑。

保加利亚: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苏格兰:苏格兰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放着一些金钱,没人看守,盗贼和乞丐在这天晚上,看见了也不动分毫。因为当地风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钱放在门外,翌日新年降临,大清早打开门时,就看见门口有金钱,取其一见发财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后穿上新衣裳,他们认为这样可去除过去一年的衰气,除旧迎新,迎接来年好运。

查看全文>>>

又要到农历五月五日了,是家乡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

查看全文>>>

读一本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一点不错,书承载着文字的精华,是从古到今多少人汗水的结晶。每一本书的时代背景、作者品格不同,每一本书的内容、思想固然也就不同。获得教养,从研读世界文学开始。

《欧叶妮葛朗台》就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世界文学作品,文中塑造的葛朗台成为四大吝啬鬼之一。这些足见作者巴尔扎克的水平。小说是虚构的故事情节,却都需由一定的社会风气奠基,所以,小说是反映真实社会现实的镜子,是批判不良风气的利器。这两点在《欧叶妮葛朗台》中就很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欧叶妮和妈妈一点都不普通,大财主的女儿和妻子,怎么会一般呢?而她们却过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因为老葛朗台的吝啬是出了名的,他不会把钱浪费在任何无用的事上,尽管他有着几乎用不完的钱。于是日子平常地过着,像没有涟漪的湖水。然而这平静终于还是被打破了,老葛朗台的哥哥破产了,他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儿子夏尔来葛朗台这儿借住。于是欧叶妮单调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从没有见过如此完美的人,他的相貌、他的穿着、他的气质一切都在欧叶妮心中久久徘徊,充斥着这没有见过世面的女孩的心,她爱上了自己的堂弟!过不多久,堂弟即将去印度开辟新的生路,而他此时几乎身无分文。欧叶妮便立即将父亲让自己好好收藏的无比珍贵的金币给他,让他换钱做为路费。欧叶妮事实上冒了无比巨大的风险,为了堂弟,她没有想过这些金币在父亲心中的价值,也没有想过失去这些金币后,她会被父亲如何责罚。

夏尔自然是万分感激,他把自己的父母画像交给堂姐保管,之后万分不舍地踏上印度的土地,做起了罪恶的生意。几年后他有了一笔钱,为了权利与地位,他娶了高官的女儿,自己便做了同样的职位,他把当年欠下的钱还给堂姐,并要求堂姐把父母画像还给他,算是他们两清了,不再亏欠了。

因金币而被父亲囚禁的欧叶妮,已经变得无比成熟了。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父亲为了自己的利益将欧叶妮放了出来,而此时母亲也已几乎病危。母亲死后,欧叶妮得到了一半的财产。在追悼母亲期间,葛朗台假惺惺的扶着女儿用餐,小心翼翼地伺候,想让女儿知道自己是多么爱他,并信誓旦旦地说,每个月给女儿100法郎,而出于对父亲的感激,欧叶妮让老葛朗台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所有的钱。老葛朗台不久后也死了,欧叶妮得到了全部遗产。父母离世后,她唯一在乎的就是堂弟了,而等来的却是如此的一封信。然而她却出人意料地很镇静地还回了画像,继续过起平凡的生活。

这个故

查看全文>>>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6、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0、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11、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6、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7、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1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19、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0、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2、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4、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26、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7、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郑刚中《寒食》

28、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9、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30、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33、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5、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6、寒食后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