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 导航 >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4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范本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儿无知进学校,老师耐心把手教,针对教案,每位老师编写的方式各不一样。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梳理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想要了解“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的原理或者相关技巧考虑看看这篇文章,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吗?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

查看全文>>>
篇一:分米和毫米 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二:分米和毫米教学 查看全文>>>

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复习

1、生汇报自己现在的身高

2、根据学生的身高猜测老师的身高,引出上学期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师板书)

3、如果老师的身高用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呢?引出1米=100厘米

过度语:米和厘米已经成了我们亲密的伙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朋友,准备好了吗?

二、学生研究体验与自主

1、猜谜语引出铅笔

2、想知道你最喜欢的铅笔有多长吗?(量一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是整厘米的现象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3、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生在自己的尺子找1毫米

(2)、用小手比划出1毫米有多长

(3)、闭眼想1毫米有多长,边想边比划

(4)、量1分硬币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

(5)、感知1毫米: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然后再抽出来,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个小缝,这个小缝的宽度就是1毫米

(6)、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7)、关于毫米你还知道什么?(生;1厘米=10毫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8)、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中间有没有10个小格?

(9)、师生一起看大屏幕一起数

(10)、口答:3厘米=( )毫米

(11)、再一次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

4、估计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多长

5、找生量正好是10厘米

6、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表示分米

7、用放大的尺子验证1分米=10厘米

8、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从哪到哪是1分米

(1)、用小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2)、闭眼想像1分米有多长,边想边比划

(3)、在我们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9、用剪子剪出1分米长的彩条

10、找10个人贴彩条正好是10分米

11、以米为单位估计这条彩条有多长。(在实际测量,引出1米=10分米)

12、口答:80分米=( )米

三、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给小动物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

2.实际测量:

(1)、先估计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在实际测量

(2)、先估计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在实际测量

四、反思与小结:这节课你的感受如何呀?

五、师小结:

六、课后反思:

成功点:

1.在导入时,能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2.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比划,闭眼想象1毫米、1分米有多长,在通过感知1

查看全文>>>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

查看全文>>>

教师要跟进作业的质量和课后的跟踪指导,不同的老师对待教案也是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从广义上讲,教案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观念,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的一些必要知识,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毫米的认识”是20xx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继二年级米和厘米的学习后引入的另一长度单位,它是以后学生学习更多长度单位的过渡,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周我上了“毫米的认识”这一节的公开教学,现作如下的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而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估计的一种,它是对物体或图形的某种属性(长短、大小、轻重等)——量的估计。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常常比精确计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同时,估测教学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是估测?按我个人理解,估测就是个体根据知识经验,采取一定的策略,获得物体或图形某方面的属性——量的近似值的过程。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操作,建立测量单位的表象——奠定估测基础。

测量单位和实际测量是测量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测量单位作为大家认可的公度是测量的基础,当然也应该是估测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帮助他们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形成测量单位的表象,从而正确理解和感受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为估测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在要求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很快地说出有米和厘米。可是当让学生比划一下,1米与1厘米分别有多长时,大部分学生都是乱比划。此时我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出1厘米的长度来,然后用自己的食指指甲放到1厘米处比一比,发现自己的食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左手食指指甲,再慢慢地把左手食指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同样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身高比1米高了,这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两手张开的长度正好是我们的身高,因此,比划1米有多长时应该把手腕折回来一些。当学生在直尺上认识了1

查看全文>>>

教案的开头要怎么写?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梦想的启迪者,领航员,教师们撰写教案是微课堂做准备所必需的。教案可使教师授课内容层次清楚,我们的编辑为您精心制作了“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认识分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难懂,但又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一节课,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发现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起来比较麻烦,一是数据比较大,二是学生尺较短,测量起来需要量多次,误差较大,这时有学生说用分米作单位来量,自然而然地引入分米,并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分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在直尺上的1分米概念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走出座位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让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同桌合作体验:①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划的就是一柞的长度,一柞大约是1分米。比划给同桌看。②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③拿出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通过在直尺上比划、空手比划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测量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予以鼓励。放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本节课认识了分米后,我让学生先用手比划一下,估计出课桌的高度。以为学生估计的结果会与实际高度比较

查看全文>>>

你知道写教案应该先从哪个方面入手吗?自我教育是教师的终身任务,作为教师授课前的基本任务就是写教案。教案要完成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读了这篇网络文章我们对于“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简短 篇1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 数学日记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 床上爬起来。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

1、初步认识

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查看全文>>>

教案的编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带教案上课可以防止偏离教学方向,你会写教案吗?找好文章范文资讯网的编辑推荐您阅读“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片断一、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数学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们头发丝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个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虽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师:对啊,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片断二、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汇报:

生1:我发现1分米跟我的铅笔差不多长。

生2:我发现1分米就是1个大格,1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生3:因为1个小格你刚才说了是1毫米,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个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师:说得对极了!是个伟大的发现。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我发现这条直尺上共有10个大格。

师:那是多长?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为这条是米尺,就是1米长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师:真不错。这个发现也很重要。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一个有趣的梦境为情境,呈现了小朋友甜甜在梦中和齐天大圣孙悟空比本领的画面。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创编数学故事,讲一讲小朋友甜甜在梦中发生的事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初步了解掌握学生的对本单元知识的预习情况,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指出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在认识毫米时,我首先以学生提的问题:1毫米到底有多长?引入。后让学生自己探究、交流,最后我再总结: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接着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

查看全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4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