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恶意读后感 > 导航 >

恶意读后感-2024恶意读后感精选

范文资讯网相关栏目推荐:“恶意读后感”。

读一本意义方长的书,能加深我们的理解能力,让灵魂感到冲突。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获得了不少见解经验时,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作品的读后感应该如何撰写呢?以下为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恶意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恶意读后感 篇1

前几天在琳琅满目的书店不知所措的时候,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朋友极力好评和推荐的东野圭吾的书籍。当我看到这两本书封面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肯定停不下来了,仅仅花了一上午时间就看完了《恶意》,给了我莫大的震撼,也让我知道了谁是东野圭吾。

我以为作者是要述说的是一个复仇故事,却没想到他刻画的是一个丑恶的灵魂,恶到让人绝望。

01、第一印象可能会成为你的潜意识,在你的脑海中不断作祟。在看书之前,朋友好几次跟我说我绝对猜不到结局,所以刚看书的时候就会去抠每一个字眼来寻找线索,希望能在看到真相之前就把事实推测出来,从而可以在下次跟朋友谈论时肆意地嘲讽他。尽管我大胆地去猜测了各种各样的结局,但是在真正看到结尾的那一刻,只能说,失望越大,惊喜越多。

现在仔细回味起来,我在一开始就直接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思维误区。一个直白叙述的“杀猫事件”,虽然是野野口修个人的记录,但依然让我在脑海中直接给日高邦彦打上了一个坏人的标签。而且跟简简单单一句“日高邦彦是一个心机颇深的人”的直接描述不一致,通过一件把邻居的猫毒死的事件来刻画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对于我们这些往往喜欢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来说,猫多么地可爱和无辜,人多么地可恨,我们多么地正义啊!

也正是这样,不管我做出什么样的推断,一直都建立在被害者本身就是一个坏人。当这个支点崩塌的时候,也就是我把“恶意”这两个字深深地记在脑海中的时候。

02、往往是有了动机才杀人,他却用杀人来营造动机,或者说,杀人只是动机中的动机。

剧情一次又一次地反转,虽然杀人手法并不惊艳,但是那一步一步的引导却是更能激起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渴望。而且跟其他的凶手不一样的是,野野口修那一步步的手段不是用来杀人,也不是用来掩饰自己,而是故意引导别人发现自己,为了让世人知道自己想让世人知道的。真的应了那句话: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他没了最好的朋友,不会是凶手,我们相信他。

他是逼不得已杀人,虽然是凶手,我们可怜他。

他一直想杀好朋友,真是个坏人,我们

查看全文>>>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在阅读了作品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24推荐:恶意读后感范文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恶意读后感(篇一)

恨一个人,究竟能够到达什么地步呢?杀了他,夺去他的生命,在我这样一个人看来,这种剥夺生命权的行为无疑将是最大的抒发恨意的方式。但是读过《恶意》才发现,杀掉一个人并不是终极的方式,还存在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亲手杀了他,并毁掉他生前所建立的成就、声誉、社会关系等等,这样的方式真是闻所未闻,令人愕然!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股恨意的来由。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查你们二人的过去,然而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你怨恨日高,他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你和藤尾正哉曾经联手欺负他,他却反过来救了你。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恨,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是啊,世人称赞以德报怨,鄙夷以怨报德。你对别人的好有时并不能换得对方的良知,甚至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仇恨,多么畸形的心态!

文章中讲到野野口修小时候上学的经历,这唤起了我一些童年记忆。校园暴力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我记得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在班级里形成了一种拉帮结派的风气,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无一幸免,均被牵涉其中,必须要站队,三五成群的划分势力,要称兄道弟,否则就会被欺负。这些派系欺负同学,索要财物,骚扰女同学,打架斗殴,搞恶作剧,校园霸凌。在这其中,自然是有像藤尾那样的头目,也当然有像野野口修这样一开始被欺负后转而加入帮派欺负别人的“狗腿子”,当然也少不了像日高经常挨欺负却从不服输的“硬骨头”,所以硬骨头往往也逃不掉一直被针对的命运。班级里大家只是看着这一切,谁也不敢主动去告状,生怕变成了下一个被针对的对象。我不记得的是老师是否得知班里校园暴力的存在,是否曾尝试制止这种局面的延续,我清楚的一点是老师似乎并未起到什么作用。此一段回忆,自我四年级转学即告结束。

校园暴力会给一个人造成多么久远的影响,从野野口修自卑、内敛、记恨、残忍、谨慎的性格不难看出,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也让他变成了最可怜也是最可恨的人。

再回到《恶意》这本书,东野圭吾的风格一向是反转再反

查看全文>>>

《恶意》是一部手记体叙事性的推理小说,是日本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它与《白夜行》齐名,同享荣耀与光辉。引人注目的是《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在读《恶意》之前,我就已经看完了《白夜行》,那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已经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当然《白夜行》要长一些,而《恶意》要短一些。我是在电子书上看完《恶意》的,不过在现在看来,我很幸运,我不知道书什么时候结束,所以当罪犯找着时,我以为就要结束了,然而《恶意》与一般的推理小说不同,它彻底颠覆了推理小说的观念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

《恶意》先是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开始描写事件的发展和经过,是案件发生的主要内容,接着是刑警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和提出疑惑,本来在加贺刑警的独白中真相就大白了,即小说要结束了。但是,面对野野口修的认罪,再加上作案动机的不明,加贺刑警又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又探出了新的情节。本来以为这次杀人动机找到了,真相可以大白了,而且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也写了忏悔书,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完全认罪了,案子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当加贺刑警再次调查时,他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他觉得他掉进了一个陷阱,前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得重病即将死去的人,就因为对畅销作家日高邦彦看不顺眼,产生了恶意。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他谋杀的手法平淡无奇,他就是要警官知道是他杀的,并且留下了很多暗示,使警官陷入他的诡计。

《恶意》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侦破进展百转千回,每一次侦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时刻。但是,尽管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小说中既有加贺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两者读起来都好像是事实。

老实说,尽管野野口修是罪犯,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读《恶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被视为无辜者,受害者。就算是已经知道他是凶手了,由于对作案动机不明,我仍对他没什么坏意,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嫉妒而犯下了错误。在加贺刑警的调查中,当我知道他以前是受害者时,我甚至对他充满同情。

可能前面我感觉不到有多大的恶意,但在真相出来时,我那份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我只能说,野野口修的恶意是最凶险的!他不仅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而且在名誉上也毁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毁了。为达目的,他想出了一个相当长的

查看全文>>>

之前,我阅读了东野圭吾的一本书《恶意》,虽然是第二次阅读,但我依然觉得百看不厌。

故事主要说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彦被害,他的妻子与好友野野口修发现并报警。加贺恭一郎参加此次案件的调查,再经过分析后,发现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动机是因为日高邦彦一直把野野口修当作影子作家来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还将野野口修心爱的女子杀害,于是做出这样的惨案。因为犯案动机合理合据,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将这可怜人的案子结了。

一般的推理小说到这就结束了,但当我看到这时,书本还有很多页,于是我怀着好奇心继续看了下去,却越看越心寒。

加贺恭一郎在后续情节中思考出几分不对劲,于是他继续调查了下去。却在这样的调查中挖掘出一个黑暗而又足够真实的事实:野野口修用了一块块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这些布叫假象。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彦才是无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恶狼是野野口修。他制造出假证据,即使在仅存的岁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彦。而他的犯罪动机只是因为在年少时日高邦彦对他伸出的援手使他产生的自卑,以及在未来日高邦彦对他提供帮助时所产生的嫉妒。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这句台词使我对这本书所描写的人性更加记忆深刻。我也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它是这么说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为了喜欢的姑娘不惜完全毁灭自己,而《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恶意,杀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但这还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的步骤。

是呀,人性就是这么可怕。只不过是藏在心中的恶意,却是一场惨案的开始,这种就算我得绝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让我感到心悸。而最后加贺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术前,也给这个案子打下了终结的记号:

最后,我衷心祝你手术成功。不管怎样,我都希望你能活下来。

因为法庭正等着你。

查看全文>>>

炎热的暑假,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海底两万里》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皮埃尔。阿隆纳克斯教授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只之旅。我们一起快乐地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惊奇地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在两万里的海底航程里,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还教会了我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可以知道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可以知道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可以了解到诺第留斯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科学有很多噢秘,科学可以带我们去到奇妙的世界里。

查看全文>>>

读后感1

很久以前,我读完了一本名著《童年》,它是由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创作的。在《童年》中,作者大多数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们不禁感叹道:“可怜的孩子,谁的童年有你凄惨!”书中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廖沙自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艰辛岁月。在外祖父家里,没有一点家庭温暖,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事是司空见惯的,很显然,阿廖沙在这里生活时,内心充满了恐惧,胆战心惊的,生怕做错了事,但是,还好有外祖母的细心呵护,她成了阿廖沙童年时代唯一的精神支柱。可以说,《童年》是高尔基的真实写照,也是19世纪70、80年代俄国社会的缩影,它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童年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最美好的回忆。正在享受童年的孩子就像春天中含苞待放的花朵,充满着好奇与活力。但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却是一波三折,懵懂的他整日生活在惶恐、吵闹的阴影之下,面对凶狠、残暴的外祖父和自私自利的小舅舅雅科夫,阿廖沙必须学会坚强、学会忍让。

在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人出现在他的身边—外祖母阿库琳娜。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宽大的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在这冷冰冰的世界里,只有外祖母的庇护和疼爱,并对他进行了有益的教导。

到了阿廖沙十岁那年,他的母亲与世长辞,家中已没有了依靠,所以他不得不走入社会,独立谋生。这个不幸的孤儿从此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可想而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一定是风餐露宿,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和面包师傅。也许,正是因为他历尽千辛万苦,看透了这险恶的社会,整个国家民不聊生,战乱纷飞,所以他从1892年后,就以笔当枪,用文章来批判这个社会,以至于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颂。

自从看完《童年》之后,我觉得21世纪的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读后感2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童年是美妙快乐的,童年是幸福值得回忆的。而阿廖沙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

查看全文>>>

在寒假,我和妈妈去购书中心买了很多书,其中有一套是少年红色经典,主要讲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具影响的英雄故事。其中有一本就是《雷锋》。

这本书讲的是雷锋生在旧社会,童年的生活很艰苦,七岁的是成了孤儿,长大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因公殉职。

雷锋的事迹家喻户晓,雨夜送亲人,苦练杀敌本领,在抗洪中奋不顾身,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表现了雷锋公而忘私、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雷锋用他的生命的每一分钟,实现了他的誓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决定以雷锋为榜样,努力学习、尊老爱幼、帮贫扶弱、互助互爱、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贪图享受,在家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查看全文>>>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之后福贵经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小编】

查看全文>>>

瞿秋白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使我敬佩。他为中国人民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留下许多旷世遗集,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发展。

瞿秋白从小热爱学习,善思考,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他学业有成回国后不被金钱诱惑,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译述,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瞿秋白为了救亡图存,前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考察。旅俄两年,撰写了60多篇通讯,催人奋进。

即使被关在牢里也宁折不弯,决不屈服。狱中的诗篇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怀。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在赠人的照片上题的词: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押至长汀中山公园,谈笑自若,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此为瞿秋白烈士临终壮语。诗人似预见到了生命之行将走到尽头,显示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与无奈,但又分明体现出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他的壮语永远化作世间最独特最璀璨的焰火,盛开笑告,

发自内腑的呐喊、坚定目光、心的笔触、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为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查看全文>>>

今天,我在书上读了《穷人》一课,我觉得这篇课文给我的启发很大。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去邻居家探望西蒙,结果发现西蒙死了,她在自己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还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到自己家里来的故事。

我觉得,桑娜是一个善良、坚强,乐于助人的人。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开始我也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做,但是现在我想明白了,那是因为桑娜有一颗助人为乐的慈母之心,尽管他们家已经有五个孩子,尽管他们家很穷,她都要这么做,在她的心里觉得不能让那两个可怜的孩子没人照顾。

想到乐于助人,我想起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有一次,我去楼下玩,看见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看看四周没有一个人去扶起他来,我想,还是别扶了,万一被他家大人看见以为是我把他推倒的。忽然,我们二楼的一个弱智小孩慢悠悠的过去把他扶了起来,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连一个弱智小孩也不如。

《穷人》这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要向桑娜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善良勇敢的好少年。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