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 > 导航 >

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学生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2024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范文

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

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一)

不是因为学校的白校长和李老师倡导同学们在早读时朗诵【弟子规】,不是因为李老师在期末考试的家长会上就这篇文章做了一精一彩的演讲,不是因为老师也要求作家长的写出读后感,真的从来没有接触到这篇传诵程度仅次于【三字经】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个中国人很惭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一爱一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枯、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按照中国的传统,百事孝为先,【弟子规】因此也将入则孝放在第一位。在这一部分将子女应尽的本分详细地阐述了出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人子女应常怀有感恩之心。对亲人至孝,为国尽忠,也是仁义礼的表现。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章里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就是指出父母的过失所用的方法,过于消极,放到今天来讲就是迂腐、愚孝和愚忠。

应该有怎样的骨肉情、兄弟情?如何做到长幼有序?应该如何看待钱财?在出则悌这一章里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应该就是儒家遵循的礼了,有礼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起居休息时应该怎么样?饮食时应该怎么样?穿衣戴帽时应该做到什么?走路时的步伐体态是如何的?碰到人时如何?独处时如何?借人东西时如何?谨这一章规定了言行举止的准则。我认为是礼的又一个延伸,将它的内涵扩大,应该还有慎独的意思,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问心无愧。这一章同样有我不能苟同的地方,那就是斗闹场,绝勿近,如果是正在进行的一场的以强凌弱的斗争,我们能袖手旁观吗?路见不平一声吼是否是我们现代这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行为呢?

信应该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承上部分的出则悌、谨,启下部分的泛一爱一众。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大家都能诚实守信,就不会有农民工的工资需要总理的过问才能发到手;如果大家都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见利忘义,往一奶一粉里面掺三聚腈氨,造成千千万万的儿童遭受病痛的折磨,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如果大家

查看全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仔细阅读《弟子规》就会发现从中得到的东西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悌,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信即诚信待人,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另外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查看全文>>>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弟子规读后感范文,以供参考!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而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规》虽然是一部着作,但是它的作者却仅仅是位秀才。《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李夫子是一个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园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李夫子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李夫子活了八十三岁。这两个数据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李夫子是为大人物,史书上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

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学位仅仅是秀才,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高中过,什么状元拉、榜眼拉、探花这些学位,压根都跟他没一点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只能教书。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而秀才呢,却只能够教书育人,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院长,顶多只能开个私塾。然而这位没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会写出《弟子规》这本现在家喻户晓的书,是因为李夫子毕生努力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也不高,但是,有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却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李夫子是一位失败

查看全文>>>

今年寒假我学了《弟子规》,它是清代的秀才李毓秀写的蒙学读物,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听父母的话,父母叫的时候,你不能慢吞吞的,父母让你干什么的时候,你的行动不能懒惰。我平时在家里,父母叫我干什么活的时候,我总是慢吞吞的不想干。学了这句话之后,我以后就要听父母的话,不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教育你的时候,你应该好好认真地听,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顺承父母的话。这一点我在平时根本做不到,但是学了这句话之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听从父母的教诲。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句话的意思是东西虽然很小,但是如果不告诉被人救私藏起来,别人就会认为你是偷,那父母的心就伤透了。我平时拿什么东西的时候,(星辰ww)都会给别人说一下,不会一声不响就拿走了。这一点我做的还好。

入则孝是《弟子规》中的第一则,也是做人的基础,我应该从入则孝开始做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学生。

查看全文>>>

不得不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快40岁了,才来认真学习《弟子规》。也正因为自己儿时读的书太少。在平时教学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备课起来也得花费太多时间去拓展自己的知识。所以,一直以来,我很注重培养自己班的孩子进行经典诵读。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开始让我的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到现在,孩子们已经学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时,由于要顾及到班里的全部孩子接受能力,所以,自己对《弟子规》里的内容也没有更多去思考。这个寒假,学校要求我们学习《弟子规》,再一次认真通读后,我感慨万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使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虽然儿时与《弟子规》失之交臂,但是,现在走进它,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还是感到很幸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来才改名《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不仅教育少年儿童如何做人,对于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发现自己的缺点很多很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个连古代三岁孩童都知道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却没多少人知晓。即便有少部分人记得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却往往忘记了自己对父母也要尽孝道的道理。

以前,婆婆每年都会来我家小住几天,但近几年,很少来了。想想我之前对婆婆的态度,不禁让我感到汗颜和羞愧。婆婆习惯了唠叨,经常一件事情反复说好几遍,而我就会不耐烦的打断她的话语,婆婆往往便不再做声。但从她的神情看得出来,她很难过。每每想起,让我非常懊悔。对于老人,我连最起码的耐心倾听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其它事了。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再看看《弟子规》里古代人们的做法,差距不是一点点呀!

还有,在工作中与同事相处时,有时因工作忙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没有做到怡无色,柔无声,讨论问题时,往往由于意见不统一,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使声调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像这样的问题还很多很多

感谢《弟子规》,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养成和道德品质。以后,我将用《弟子规》来规范自己言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

查看全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朗朗的读书声犹如绵绵春雨,滋润着学校这片求学的土地;浇灌着同学们幼小的心灵;孕育着一代代青少年儿童。每天清晨,,当我踏进校门时,一阵阵百灵鸟似的的读书声使人引人入胜,一个个道理便铭刻在了心中。

《弟子规》就像一片装面了细想道德的大海洋,我们便每天遨游在了这篇海洋中,快乐地寻找着只是,摸索着道理,吸取着精华。《弟子规》使我们学会了做人不仅要孝顺父母,有爱兄弟姐妹,而且要讲诚信,守信用,更要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感慨万千!

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次谨信了,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守信用,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诚信,便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宝藏,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身边的人就会疏远他,他将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每当我读到次谨信时,一件往事不禁涌上了心头,使我羞愧不已。那是五年级下册的一个星期一下午。英语老师说要黙单词,这是,我下一子慌了,哎呀,糟了,昨天晚上忙于小课题的事,而把黙单词的事情给忘了,这可怎么办啊?正当我心急如焚时,旁边的同学提醒了我,他平时黙单词时,都把英语书放在腿上,我何不也来效仿一下呢?由于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吧,心里老是觉得不舒服,东张西望的,生怕有人会看见。才抄了一个,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向四周扫视了一番,我觉得好像同学们的目光全都凝视着我,仿佛在说:竺立群,我们那么信任你,你却咳,太不应该了!你身为大队委员,还这样,真丢脸!这时,我感觉身边的空气都凝结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诚信。当英语老师报诚信这个单词时,我的腿不禁颤动了一下,书差点掉在了地上,竺立群,你怎么可以这样呢?赶快把书放进去,笨蛋!我心里不禁会很起来,于是,我赶紧把书放了进去。这时,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总算落地了。虽然这次单词没默出,但我心中仍然很开心,因为我做到了诚信。

从这件事中,我更加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弟子规》中次谨信的道理。只有做到了诚信,你才能坦然地面对他人,面对人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摸索《弟子规》中的道理吧,它将会成为你人生中的导航灯!

查看全文>>>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仁,智者爱智。

记得以前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年老的父亲让两个儿子去独闯天下,数年后,两个儿子回来了,老大的述说是每到一处便遇恶人,所经之处必是恶地,这些年他过得很辛苦也很痛苦;老二的运气则好得不得了,所遇皆是善人,所到必是详和之地,这些年他过得快乐。父亲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让兄弟二人交换之地再次出发。结果,老大去弟弟所到之处,发现这些人根本就不向弟弟说的那么友善;而老二走在哥哥以前到过的地方,发现这些人其实都很善良,相处久了都很友好。所以说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你就会得到怎样样的回报。常怀仁慈之心,以仁爱待人,那对方会在你的仁爱之光中感化。

怀着仇恨而生活的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将会被仇恨而吞噬,由此生活将会变得漫长而苦闷。而有智慧的人可用仁爱化解一切怨念,让一切背负风清云淡。在若干年后,你再回首,发现当初曾令人争执、仇恨的事情已经不值一提。在没有家国恨的年代,人与人的关系完全能够因为泛爱众而拉近,社会也会在每个人心存仁爱之中而和谐。

因存仁爱,人便不会自傲;因存仁爱,人便不会自负;因存仁爱,人便会扬善抑恶;因存仁爱,便会心存感恩之心;因存仁爱,便不会睚眦必报;将爱放在心中,人生便会少许多烦恼,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完美的人间。

泛爱众,我爱众人,众人亦爱我。

查看全文>>>

中国经典国学《弟子规》,蕴含着千百年来人们的道德经验的结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宝贵财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就应多多诵读,汲取精华,传承其中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发扬《弟子规》中泛爱众篇所表达的博爱精神。正如中华民族伟大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发展和推广着博爱这一中华美德,就连孙中山先生陵墓中山陵,主牌坊的正中央高高挂着一块题有博爱二字的牌匾。

在前年512我国汶川发生了大地震,牵动了全国13亿人的心。可爱胜过一切,温家宝总理那斩钉截铁的话语,时刻回荡在子弟兵们的心中:只要有一线期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大家自愿纷纷募捐,一元,二元,一百元,一千元源源不断的捐款送往灾区。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爱:爱是支持!爱是期望!只要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完美的人间!这次虽然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但是有我们的祖国做坚实的后盾。我们中华民族是强大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从身边点滴的小事做起,发扬这种博爱精神。学校组织我们少先队员去敬老院看望长辈们,这也是一种博爱,也是一种群众的关爱。这些孤寡老人平日里住在院内,十分冷清。没有亲人的照顾,没有朋友的支持,能够说这些老人是无依无靠。为了使这些老人获得群众的温暖,我们小学生也就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经常去敬老院看望他们,带去亲切的慰问和精彩的表演,让这些老人们融入到这个群众中,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看完了我的《弟子规-泛爱众》读后感,期望同学们也能和我一样,去好好研读这本书《弟子规》,感悟人生的哲理,传承人间的美德。

查看全文>>>

篇一:《弟子规》500字读后感

《弟子规》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之一,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诵读《弟子规》。当时班主任陈老师带着我们在早读课上诵读《弟子规》,要求我们逐段过关,最后把全文背出来。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诵读《弟子规》能使我们感受古人的孝顺,时刻以这些经典话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试着为父母和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弟子规》中的很多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孟子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教会了我:在父母和长辈叫唤我的时候要立即回应,叫我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拖拖拉拉。父母和长辈对我所说的,我要专心聆听,态度诚恳地接纳。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教会了我:犯了错误时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误而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比如,我们班里有些同学因口角是非打架后被老师抓住了,他们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把责任推给对方,这是非常错误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句话对我的感触也是很深的。以前我早上起床的时候总是想多睡一会,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学完《弟子规》后,每天早上妈妈一叫我起床,我都能一骨碌就爬起来,刷牙、洗脸、吃早餐,然后上学。我学会了惜此时,注意做事的效率。

我不仅要把《弟子规》学好,更要把《弟子规》的警示名言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关心、孝顺父母和长辈的知书达理的人。

篇二:《弟子规》500字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它告诉我们要做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来说一说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要懂得在家要孝顺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当父母有病痛时,我们要细心照顾。父母教育我们时,我们要仔细聆听,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让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其次,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时,要以礼相待,互相学习,共同进取。最后,我懂得了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进,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知恩图报的人。

初读弟子规这本书时,感到没意思,而且读不太懂,心想:这么早以前的书,能对我有什么用呢?但是随着背诵《弟子规》时的两件小事,却改变我对它的看法。记得刚背完入则孝这章,一次

查看全文>>>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完了《弟子规》,这本书对我很受益。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一个孝顺的子女,同时还告诉我们怎样学习。从这本书我了解到,做一个孝顺的儿女,需要顺应父母,父母说错了,不应该对他们大喊大闹,应与他们心平气和的与他们讲道理。如果长辈非常喜欢你,做到孝顺,不难,但如果某位长辈不喜欢你,而你还对他一如既往的孝顺,那才是真正的贤人呀!

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妇人总是和她的婆婆搞不好关系。她便去问医生,怎样才能与婆婆搞好关系。医生告诉她一种需要她自己熬制的药,还告诉她,100天内会不治身亡。妇人很高兴,每天去做,过了几天,婆婆的态度突然对她好了起来。由过了几天。婆婆的态度越来越好。这位妇人又不愿意毒死这慈祥的婆婆。可已经吃了很长时间。妇人马上去找了医生,医生笑了笑,说她不会死掉,而会继续好好活着。原来,那药,其实是一种点心,婆婆看她每天这么勤勤恳恳的为她做,婆婆觉得应该改变对儿媳的态度。于是她们的关系就此越来越好。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长辈不喜欢你,你却仍非常孝顺,这是最难得的,也许会改变长辈对你的态度。这是我明白的最重要的一点。

另外,还有一点对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批评你,不管你有没有这个错误都要认真的听着,不能反驳,有这个错误,就改正,如果没有这个错误,那就警示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就是我读《弟子规》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两个道理。

查看全文>>>

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初中生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高中生弟子规读后感15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