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世说新语教案 > 导航 > 《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

世说新语教案

《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在读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为了充分回味《世说新语》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世说新语》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篇一】

道义,是一个深不可测而又显而易见的东西,荀巨伯的故事道义上深不可测,却又显而易见。他从远方来探望病了的有人,胡人来了也不走,这显而易见。胡人知道了他的事情,认为他太道义,自己太不道义,于是胡人退走了,这深不可测。道义令人费解,令人琢磨,却有时让人想知道答案。

义,不仅有道义,还有义气。义气在兄弟、友人中常可以看出。兄弟之间的义气更纯厚、更真实。例如相依为命的两兄弟用仅有的金钱互相帮助。有人中义气较散漫、较虚伪,有时比兄弟的义气更纯厚。虚伪的是你交到了一个坏朋友,只会和你称兄道弟,一起吃喝玩乐。反之,纯厚的义气就是你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和你互相帮助,危难之时可以互相助一臂之力。

还有意义,意义虽然和义气不一样。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取决于你为什么去做,如果你不想去做,这事在别人看来再有意义也没用,因为你感受不到。反之,你想做就有意义,意义只是一个俗称,意义的意义很多很多,去找到他们,并且是找不完的。

义,只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和π一样,是个无限不循环的数字,真的,义深不可测。

《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篇二】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 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 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 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篇三】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篇四】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这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先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资料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我对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之后有一次,两人以前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必须的帮忙,我此刻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篇五】

暑假我接触到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都是一则则小古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则我最喜欢的小古文: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陈纪的儿子陈群很有才华,与陈谌的儿子陈忠都说自己的父亲厉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结论。于是就去问陈寔,陈寔说:“元方作为哥哥,不要难为弟弟。季方作为弟弟,不要难为哥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地里锄菜,见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举起锄头把金子当作小石头,而华歆是捡起来然后再扔掉。两个人以前同坐过一张席子读书,外面有官员驾着车通过,管宁似乎没有察觉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读书。而华歆却兴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于是,管宁割断席子说:“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读到这里仿佛眼前都能出现管宁气愤的样子,割席分作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还有一则故事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子玩。他们看到马路上有一棵李树,李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都去抢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没有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说:“马路上人这么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个人尝了以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王戎小小年纪真是洞察入微,无比聪慧。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意思是顾恺之吃甘蔗,先吃甘蔗地末梢,人家问了以后顾恺之说:“先苦后甜,渐至佳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先吃苦,有苦才有甜。

《世说新语》是非常适合每日诵读,读起来很押韵朗朗上口。家里人也很喜欢听我摇头晃脑念文言文,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几句话就讲完一则小故事,让大家伙听后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古人写作的魅力。

 

《世说新语》的感受简短【篇六】

《说文解字》中对“淡”的解释是“淡,薄味也。从水炎声。徒敢切,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再看“淡”的词组:淡泊、淡薄、淡雅。给人一种淡淡的、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看得开的感觉。《说文解字》中对“定”的解释是“安也。从宀从正。”给人一种安定、稳重的踏实之感。

淡定是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胜不骄,败不馁。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世说新语》最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的一个集子,其中记录了许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轶事,其中一些正是阐释淡定的佳例。

一、第一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世说新语·雅量》提到“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这是淡定的第一种境界,有独立的品性,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

老虎是被关在笼内,事实上并不会对人形成真正的生命威胁。但是许多人听到老虎的吼叫都害怕地东倒西歪,这中有很大一部分带有表演攀比的色彩。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其成员就是舞台上的每个演员,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把分散的个体组合成一台戏。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所谓社会角色就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围观的百姓此时承担的是围观猛兽的社会角色,面对这样的角色一般来说是要表现出恐惧等行为,而这些百姓下意识地想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更好,于是就极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恐惧其中不乏夸张的行为,于是就辟易颠仆。

往往有时的随大流的从众行为并不是一种好的表现,在众人尽职尽责扮演本色的惊慌角色时,淡定的人往往脱颖而出,显得有智慧有独立的品性,是能思考的理性地人。

这样表现只是淡定的第一种境界,这是有准备的初级的淡定。就好像东西南北风在呼呼地吹,但是青松可以选择扎根青山,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这种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权衡、思考。

这种淡定也是最容易学习和应用的。首先是有理性,理性实在哲学中经常被提到的概念,在康德眼里理性就是纯粹理性,通俗说来就是置之四海皆准的道德规范体系。人首先要有理性,在大众都在进行某种行为时,要先冷静地思考这样做是不是理性是不是道德,而不是头脑发热地一起从众。其次,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用我心观世界,真正地掌控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第二重境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世说新语·雅量》又提到“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柱。”这是淡定的第二种境界,内在淡定,这样的瞬间反应最真实,面对突如其来的惊吓而不恐慌说明内心亦是淡定没有装的嫌疑。

这种淡定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习得速成的,这与一个人的出生以及修养有关,说白了就是要先天有优势也要后天努力。先天方面就是有些人天生胆儿大、有些人天生怕黑、怕打雷等等各种怕。但是天生的毕竟不是占主导地位。重要的还是后天的修养。

《周易》中地六十四卦为震卦,卦曰:“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是说作为震动的震卦,它本身亨通。震卦之震,虽然其来有如猛虎到来的恐惧之状,但圣贤君子却能谈笑风生,泰然处之;震卦之震,虽然它能震惊百里,但君子圣贤却能在宗庙里祭祀时不会因震而惊失祭器或在征途中因震惊而失魂落魄而丢失装有箭镞的袋子。

这充分说明在突如其来不能事先有准备的自然恐惧来临时,君子作为后天有极高修养的人完全可以面对自然灾害而不变色的。

三、第三重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世说新语·雅量》还提到了最高境界的淡定,“裴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后位仪同三司。”这便是宠辱不惊的淡定最高境界。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不仅仅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穷的自我保守之法,倒是更像道家无为而治的以退为进的入世为人之道。面对恶劣的周身环境不是不在乎,是神定气闲;不是惊慌到麻木,而是有把握。试问看一场事先知道结果但过程十分纠结的球赛还会有心惊肉跳的感觉吗?不,不会有这种惴惴不安的感觉,更多的是知道成功而享受过程的畅快罢。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未来,那为什么有些人就可以像看一场知道结果的球赛一样从容应对生活呢?答案就是他们看透了生活,看透了人,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预见自己的未来甚至预见别人的未来。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中写道:“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知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首先是对司马懿的本性有着充分的估计,才能准确判断出司马懿的下一步做法,自己再顺着司马懿的做法进行防御。其次面对敌军的千军万马在城楼上焚香操琴,神情安谧,琴声悠扬,这份镇定也是种相当的修为啊。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或者正面对的人生的困境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最后能东山再起或脱困而出的人都是修炼到淡定的最高境界的高人们。这种淡定从面对自然恐惧的淡定上升到对人生的淡定,这是一个从克服原始天然恐惧上升到克服生命无形威力巨大的挫折。

这样淡定的人必定需要一颗聪慧的头脑,这样的头脑看得清自己现在的形式,能采取最有利自己的应对方案。这样淡定的人必定需要一双千里眼,这样的眼睛看清眼下的得失,更多的看到长远的效益,不争一朝一夕不争一兵一卒,只为最后的绝地大反击满盘皆赢。这样淡定的人必定需要一个淡泊的心,这样的心淡看物质名利,上下求索的是理想。

古人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从《世说新语》这本小集子中我可以窥得淡定的三种境界并且融会贯通,这也是读书的一件乐事罢。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的作者并不能详知,但是《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具有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xing。《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当时世人的生活和思想以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所思所言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因此,我们从《世说新语》中可以读到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及社会上所流行的思想言论行为等特征。

在《世说新语》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冲击,玄学思想开始流行,道法思想的地位开始上升,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风靡。然而也并不尽然,在《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王辅嗣(弼)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上尊崇儒学,以为比老庄更高,而实际上是用老庄思想来改造儒学。就像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也是外儒内法的做法,只是圣人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着。

《世说新语》一书中开篇即为德行第一这一章,可见编者对德行的重视,且儒家中对士人君子要有德行,守仁义的要求一直存在,崇尚贤德之人,希望与贤德之人结交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如德行第一中的第一篇即是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讲的就是陈蕃为了见到被人们视为是世间典范行为的徐孺子,在听到其消息后,刚坐下连席子都没坐暖,就去找徐孺子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故事,我们才可以有后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千古名句。这个故事就是对当时的人们求贤若渴,或者说是对贤德之人的仰慕与乐于学习的精神的映照。对自己守德行的要求是从中华有其文明以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直遵守的事情。《世说新语》中对德行的见解也就是中华文明的一直的延续。

《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载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也曾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世说新语》一书中看到魏晋时期风流,玄虚清淡的风格。《世说新语》也被评为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xing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总的来说,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是后世比较追崇的任xing自然,不拘小节,追求智慧的年代,是一个思想碰撞强烈,风气自由的社会。记得有一篇故事中说的是一道士问王献之的得失,王献之只是说后悔其与郗家离婚之事。在更多了解之后,我就对此有很大的疑惑,一是疑惑当时离婚竟是如此简单的事,二是疑惑他竟然如此简单洒脱的就说了自己离婚之事。可见当时的士人们是多么的自由洒脱,不拘小节。魏晋时的任xing洒脱还表现在名士们对仕途的追求并不十分热崇。相比于三国时期的士人们愿意施其才能抱负而各寻其主,同样处于乱世时的晋后,与南北朝时期的士人们就有许多不愿做官而避于山野之中,成为一名隐士,其中的代表就有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星辰ww)还有一则则是初中学过的故事,是关于当时的才女谢道韫咏絮的故事,其兄的 撒盐空中差可拟已经是不错的比喻,但是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形容更是妙级。谢道韫不是当时才女中的个例,而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世说新语》一书中应当是有更多的关于当时才女故事的记载。可以想象,在古代一个说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有着魏晋南北朝这么一个出现了如此多的才女的特殊时期,虽然当时的才女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但是能有这样的一个与主流发展脱轨的时代,怎么不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知识,智慧的热衷呢?既然女子都是如此,男子又该如何呢?只应当是更该如此吧。

魏晋时的成年之人对智慧的追求是很热烈的,在《世说新语》这一本书中也有许多聪慧小儿的故事。《世说新语 政事》中有一则故事如下: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其中的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而元方却能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要知道当时的元方也只有十一岁啊,一孩童的聪慧竟能如此,也定有当时崇尚智慧而对其有熏陶的原因吧。

《世说新语》传递出来的社会风尚虽然在当时时代与其的前人后人不能完全接上轨,但是作为一个古代社会的清流,也是十分不易的。我认为其中那自由洒脱,追求智慧的风气就值得我们学习。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之后由于戎卫北境有功,赐爵为关内候。那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能够说是对刘宝有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我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个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有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向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


温一壶酒,切一斤肉,聚于山阴,饮酒作诗这是《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这些人不拘礼节,任诞豪放,嗜酒成风,达到了一个清雅超脱的境界。

最令我难忘的是竹林七贤,书云: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不落流俗,追求个xing解放和自由,个个都爱酒。刘伶生了病,仍不听妻子的劝告,畅饮至醉,阮籍更是为了酒而不避男女之嫌。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他们靠饮酒放松精神,摆脱世俗的纷争,任凭朝廷如何利诱也不动摇,也可谓用酒与社会抗争。后来嵇康因此而死,王戎经过他们七人喝酒的酒垆,感叹道: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可见他们喝下的不止是一碗酒,更是一碗情怀。

除了喝酒,清谈也是名士们聚会的内容,魏晋时期社会上的不论政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乐广、潘岳的佳话最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二人一个善说,一个善写,说和写结合在一起,做成好文章。(星辰ww)还有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诗会,流觞曲水,映带左右,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创造出了绝世名篇《兰亭集序》,行文如流水一般,可谓是千古绝唱。这潇洒飞驰的文风和书风,更体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以及魏晋时期名士文人的气质与文化素养。

是真名士自风流本是明代人作品里的句子,但魏晋名士潇洒、豪放的xing格和独特的气质,自带一股风流之气,虽然际遇不同、结局不同,也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