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荷花》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 导航 > 新课改下的小学三年级《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新课改下的小学三年级《荷花》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任课老师根据新课改要求和任教学生的特性,将教学过程进行有序安排的过程。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思维跳跃,需要老师整节课都保持高度教学热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改下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荷花》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新课改小学三年级《荷花》优秀教学设计(一)

 

夏日的公园内,荷花池里热闹一片:满池的荷叶挨挨挤挤,宛如铺着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在那碧玉般的圆盘间有袅娜的白荷花:有的已然绽放,有的即将开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她们在晨风中,舞蹈;小鱼儿在她的脚下游过,蜻蜓在花间留连……正面描写荷花,并借助联想的方法侧面烘托出荷花的美!以“荷花”写出荷花池夏日清晨风光,写出了夏日的美景。

一、教学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的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 体会作者丰富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小小一姑娘,站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荷花)

2.课件出示荷花诗句。

3.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样写荷花的。(板书课题)

(二)、入情入境,品读课文

1、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过渡:荷花美吗?能不能用你的话赞美一下荷花?看看作者有时怎样赞美荷花的?

2、找出一句作者赞美荷花的话,课件出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过渡:常听人夸一个地方风景优美就说风景如画,或者说是美丽的画卷。而作者却说是一大幅活的画,活的画是怎样的?

3、问:画中都有些什么?

4、画出荷叶两片,问:老师画的好吗?

出示课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5、继续板书,画出荷叶挨挨挤挤的样子。

设问: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过渡:是呀,荷叶又大、又圆,还挨挨挤挤的,把整个池塘都遮得严严实实的,难怪白荷花就只能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6、课件: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设问:“冒”是什么意思?想一想,白荷花要怎样才能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再次出示课件:试着在“冒”之前加个词语,然后读一读。

7、冒出来的荷花张什么样?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概括一下写了几种形态的荷花。

8、板书:画出三种形态的荷花。

9、指导朗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你们读的可真美,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形态,老师这里也有几张不同姿势的荷花图。看看它们长什么样?像在干什么?动动你的小脑袋,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10、出示一组荷花图片,完成小练笔一。

过渡: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用一个成语概括,就叫做?

11、板书:千姿百态

(三)、感情升华,交流体会

过渡: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的荷花配上这青翠碧绿的荷叶,本来就很美了,再加上它们还在不停的吸收阳光雨露,一天天地成长,在微风里,它们还会随风起舞呢,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真的是太美了,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荷花池边看看?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图片。

过渡:站在荷花池边的作者,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不禁浮想联翩,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你们想变成一朵荷花吗?

2、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当你变成一朵荷花后,你都看到了什么?到了什么?

3、展开想象,练习写话。

4、展示交流。

(四)、作业设计

把自己的小练笔整理整理,再加上一个好的题目,变成一首美丽的诗。

新课改小学三年级《荷花》优秀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认识蓬、胀、翩等5个生字,学写瓣、露、蓬等9个生字。指导写好“蹈、佛”,写的时候注意笔顺,“蹈”的第十五笔是“ㄱ”,“佛”的第四笔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挨挨挤挤”、“冒”、“一大幅活的画”中的“活”等词语。

教学难点:

1.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2.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感受荷花的静态美。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读通课文,完成预习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花”字。生活中见过什么花呢?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万紫千红的鲜花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的快乐。有一种花,诗人杨万里这样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文人周敦颐更是赞美它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这节课我们学习荷花。

2.板书课题。指导“荷”字书写。

3.生活中你见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观看图片,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巧攻字词。

想知道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吗?打开书本,到书本中去看看荷花。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莲蓬 衣裳 蜻蜓 花骨朵儿  挨挨挤挤

饱胀 仿佛 舞蹈  花瓣儿   翩翩起舞

(1)指导读音:花骨朵儿 花瓣儿  莲蓬 衣裳

(2)指导书写:“蹈”,注意笔画顺序,第十五笔是横折,师范写;

(3)理解词语:翩翩起舞。想象画面。似乎看见了什么?

(4)连词成句

____挨挨挤挤______的荷叶上,荷花___仿佛___在__翩翩起舞____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1至3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

2.再读课文1至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描写的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旁边。

3.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一、品读“姿态”。

1.学习“荷叶”

(1)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你觉得荷叶长得怎么样?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学 。

荷叶长得多、茂盛。 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挨挨挤挤)

荷叶长得绿。 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碧绿)

荷叶长得大又圆。 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大圆盘)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

(2)理解“冒”。出示“冒”在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这里应该哪种意思呢?如果把“冒”字换成别的字可以吗?说出理由。

比较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描写了几种姿态的荷花?(三种)

3.用一个词概括这种姿态的荷花。(半开、全开、未开)

4.小组交流

(1)你最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喜爱。通过学生交流随机教学。 教师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通过充分的诵读,激活学生的语感。】

(2)想象:还有哪些姿势的荷花?

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设计意图: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对第二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

二、感悟“画”美。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面对这么美的荷花,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任何人站在这一大幅活的画面前都一定会有许多奇妙的感受,那作者呢?他开始想了,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

(2)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师配乐范读)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想象: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还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4)“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的美令我们陶醉,荷花实在是太美丽了,作者在欣赏荷花的时候,被这幅美丽的景色深深陶醉,所以才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想象荷花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以及荷花、蜻蜓、小鱼、蜜蜂等聚会时欢快的情景,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

三、赏花写文。

1.正因为如此,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荷花的古诗,你能说说有哪些诗人写过赞美荷花的诗句吗?指名交流。

(出示:《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大家都用文字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相机板书:喜爱)再来回顾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结合板书总结,并相机板书:色、味、形)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板书设计

3.荷花

荷叶    冒  挨挨挤挤         颜色美

荷花    半开  全开  未开   姿态美


新课改小学三年级《荷花》优秀教学设计(三)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诗句,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荷花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导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赞美荷花的诗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的象征。今天,让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公园看荷花!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荷花的美

1师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公园里的荷花怎么样?

2学生交流看后对荷花的感受。

教师:这么美的荷花,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4检查反馈。

5指名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三、品读课文,具体感知荷花的美

默读课文,想一想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理清“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的过程)

四、指导书写

“蜓”“蹈”“佛”等。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作者的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提示:心情是急切的、迫切的。从“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可以看出。)

为什么他要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未见荷花先闻其香!)

(板书:闻 清香)

师:我们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怎样才能把叶爷爷急于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读出来呢?先自己试试。(指名学生读,评议,全班齐读。)

2相机引入学习后面的自然段。

师:这么美的荷花,这么浓郁的清香,把人都给深深陶醉了!怪不得,叶爷爷说:“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初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教师: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长、钻、伸、露、探、冲)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使劲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

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请大家带着赞美之情读一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和“挤”所表示的词义程度不同,看图,请同学上前指一指,哪处荷叶是“挨”着,哪些荷叶是“挤”着。

教师讲述:看,它们多像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儿。“挨挨挤挤”说明人或东西很多,那么,这儿说荷叶“挨挨挤挤”,告诉我们荷叶长得怎么样?

(荷叶长得生机勃勃,非常茂盛。)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句中“挨挨挤挤”这个词语,我们通过比较,想象体会到了它的作用。再回忆一下,你还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看到过“挨挨挤挤”的情景?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学后半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得很好,并说说好在哪里。

(此处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个”“像……大圆盘”“碧绿”等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荷叶的色彩美和形状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画”作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语的初步赏析能力。)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对照插图,想一想,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师: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姿态外,还有别的姿态吗?(歪着脑袋的样子,翘着嘴巴的样子,挨挨挤挤靠在一起的样子;还有的荷花的花瓣都张开了,就像一张花瓣床;小莲蓬就像个调皮的孩子……)

2(出示句子)“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教师:眼前的荷花有多美?你怎样感受到的?为什么称它为“一大幅活的画”?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花,用眼去欣赏;优美的文字,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同学们,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

提示: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例如: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蜻蜓在荷花上空飞行,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2、小鱼在这么美丽的荷花池中游过,它会梦见什么?

3、蜻蜓、小鱼都是“我”的伙伴,他们会跟“我”说些什么呢?还会有哪些动物来与“我”交谈,会对“我”说些什么?

4、指名读第四节,分角色再现课文情境。

5、让我们满怀爱的感情来配乐读第四节。(配乐齐读)

6、多热闹的荷塘呀!大自然不用笔、纸就能画出这么美的荷花,那我们又应该怎样画荷花,赞美荷花呢?

学生自由说:如果你是歌唱家,你怎样?如果是诗人呢?如果是舞蹈家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我们沉醉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清醒过来。哎,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一齐读第五节。

六、小结

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是那么洁白,那么清纯,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把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荷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一起融入书中,用我们的声音把这一池荷花留下来!

七、课外延伸

1让学生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提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描写荷花的诗句及文章。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整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深入地进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2.抓住阅读,培养语感,体会“冒”字。

《荷花》这篇文章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十分合适的文本材料,课文中许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流动,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让他们去抓住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体会,对词句进行一定的品读、研讨,深入到文本中去。“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

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

3.抓住想象点,培养想象力。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

(1)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

(2)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

(3)第4自然段小鱼、蜻蜓与“我”的对话。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整篇课文中我贯穿一个“读”字。通过多样的诵读,大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中领悟感受荷花的美丽,进而升华到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fwr816.coM编辑分享

小学三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通过“质疑问难,确定目标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激发情感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教学。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读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人类可以在“老师”那里学到什么?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正音:“碎”是平舌音;“超、省”是翘舌音 ;“鲸、亡”是后鼻音;“某”的韵母是“ou”不是“u”。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齐读最后一句)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提示注意点:
“碎”的一竖从两个“人”的下面起笔;
“匀”要写得方正、舒展,而做“”均
的部件时,左右要压缩;“省”的上面的一点不能少。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导读引悟
过渡: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分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1)第一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六、七自然段
(2)第二、三、四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点拨
(1)第一大组:从课文第一、二、六、七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2)第二、三、四大组:“老师”是谁?“老师”教给人类什么?人类向“老师”学习的结果如何?
(二)组织交流,评议导向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过渡: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
1.第一大组汇报探究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第一自然段
①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②鱼儿是人类的老师
③这一段起引出话题的作用
(2)第二自然段
①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很多,“何止”即远远不止,可见其多。
②这一段既承接上文,又统领下文。
(3)第六自然段
①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②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③人类模仿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发明了很多东西。
(4)第七自然段
① 人类从生物哪儿得到启示,或有所发现,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发明,“真是”、“好”写出了人类对生物的赞美。
② 这句话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第二大组汇报探究第三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2)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3)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4)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的启示的。
3、第三大组汇报探究第四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第四大组汇报探究第五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实物演示:鸡蛋捏不碎
(2)分析捏不碎的原理:将压力均匀地分散
(3)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二、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3、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4、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三、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四、课外迁移
五、作业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列宁的课文,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今天我们又要要学习发生在伟大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自学生字词。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畅所欲言。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看课件,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从哪些句子看出列宁也像你们一样很喜欢灰雀,找出有关句子。
抓住句式“每次……都……”,(可以进行说话练习)“还经常”等词句来理解。
通过上下文理解“仰望”的意思。
4.知道朗读第一段。
5、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重点指导“胸、步、或”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词语。
2、看课件,激发兴趣。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d.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这一老一小多有意思啊,你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几句什么话?把它写下来吧!
课后分析:
美的升华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
首先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场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灰雀的美,身临其境地说说看到这般情景灰说什么。再而读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的喜爱之情。其次,抓住列宁和小孩的对话,着重引导学生揣摩两个人的神情和心理活动,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再现列宁的爱鸟之情。最后通过列宁和小男孩的爱鸟之行为对比,让孩子对爱护动物有了更高层次的启示--真是这种感染和熏陶,使孩子受到震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终于放鸟回自然。最后一段话意味深长,教学时,采用学生质疑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感受列宁不但爱鸟还爱孩子。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列宁和小男孩说得话写下来,就是让孩子把心灵美的洗礼跃然纸上。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再一次一次美的升华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嫦娥》教学设计


《嫦娥》这首古诗情感绵长幽怨,学生在情感上很难跟进,共鸣。因此,本课目标定位为感受而非感悟,力图借助本诗和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和神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朗读时能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感受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领会诗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李商隐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动画、诗词欣赏。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动画吗?…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熟悉的旋律。

(播放动画《但愿人长久》)

师:当优美的旋律响起,老师听到不少同学情不自禁跟着轻轻哼唱起来。这么美的词,知道是谁写的吗?…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放音乐,课件出示词

师:让我们轻轻读一读这首词。

师生配乐读苏轼这首词

师:读着这首词,相信你跟老师跟苏轼一样,都被与月亮有关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所吸引着,是什么故事?(《嫦娥奔月》)

2.了解《嫦娥奔月》故事。

师:谁知道《嫦娥奔月》这个故事?

学生说。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清楚些?

课件出示故事,指名一个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把故事说完整。

3.揭题。

师:美丽的神话故事总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所以千年流传,家喻户晓。不仅仅是苏轼,早在他之前,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曾借着月亮上的神话作了一首诗《嫦娥》。

二、了解诗作,走进作者。

1.课件出示李商隐图

师:对于李商隐,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一些资料,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

2.师小结,读诗人简介(课件出示)。

3.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一组诗,感受李商隐幽怨绵长的情怀。

出示悲情诗组,师生配乐吟诵。

三、学习《嫦娥》,感受诗意。

1.通读古诗。反复读,将古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学习他的诗《嫦娥》

出示整首诗

(1)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把诗句读通。

学生自由读

(2)师:读诗是三分意七分读,从读中可以听出你对诗的理解。刚才,老师从大家读诗的表情看出了你的用心。现在谁愿意来试一试?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3)师:老师也想把自己的感受读进诗里边,想听听吗?

师配乐范读。

(4)师:听出老师的一些感受了吗?大家也用心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出我们常有的节奏“前四后三”

(5)师:这一回,老师和大家一起再读一读,看谁再一次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分角色,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换过来再读一遍。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1)师:读了李商隐的诗,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2)师:诗中哪些字或词令你有这样的感受?

读诗要有一颗敏锐的心。请你再静静地反复默读,用笔作上记号。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画、交流、汇报;齐读全诗

3.品读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心境(从字、词到句)。

(1)师:这个夜晚,作者睡着了吗?哪句诗写出了他此刻看到的景象?

课件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①师:他都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你从哪些字能读懂他的心情?

②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③读这两句诗(个别读、齐读)

(2)师:惆怅无眠的李商隐望着高挂夜空的明月,他仿佛看到了谁?

齐读诗句(课件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师:你能感受到嫦娥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字或词中读出她的心情?

②指名读、齐读

4.小结,齐读。

师:李商隐这夜夜难眠的心似乎只有深居广寒宫里孤独的嫦娥能读懂,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齐读全诗

四、想象补白,感受经典。

1. 想象补白

师:当长河、晨星都渐渐退去,只有碧海青天仍在。如果你是这清晨里最后一丝投进这云母屏风来的月光,你想对此刻的李商隐说些什么呢?

师:把你的想法带进诗中,再读----(齐读诗)

2. 读组诗,了解“明月”意象,感受经典魅力。

师:孤独的时候,思念的时刻总让人不禁抬头望月,寄托自己的情思。于是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写了了许多借明月抒情怀的诗。

课件出示诗组---《静夜思》《中秋》《枫桥夜泊》《八月十五夜月》

师生配乐同吟诵,感受经典的魅力。

五、拓展训练,回归文本。

1.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播放视频音乐《明月几时有》

师:神秘莫测的月亮啊,你承载了多少代人的飞天寻梦之旅呀。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是千百年来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的话,那么,如今,我国的“神州5号”飞船已经实现了这个梦,而“神州6号”“嫦娥1号”又把我们的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假如你登上了月球,来到了月宫,又会续写怎样的神话故事呢?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续写神话故事

2.把《嫦娥奔月》讲给他人听。

板书设计:

借 → 嫦 娥

↓ 抒

孤 寂

小学数学三年级《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 师: 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 两种物体数量之间 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 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最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最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最后怎么样? 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最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最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最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最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 )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第一种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最少几个?最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瑞雪》教学设计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瑞雪》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披文入景,披文入情。由词及句,由句及篇。”研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句,培养语感,实现语言积累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等词语的意思。
3、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
4、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媒体准备
《雪景》——多媒体课件一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案说明
加“()”为教师主要导语;加“[]”为拟定的学生回答。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初步感受北国雪景的壮美。
4、引出研读专题。

教学过程
一、侃雪赏雪—— 导入新课
1、侃雪:板书“雪”(一起读“雪”)[“雪”](喜欢雪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中描写过雪?请你背上一两句。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走进白雪世界,去赏雪好吗?)
2、赏雪:欣赏课件——(告诉大家你欣赏到了怎样的雪。)在“雪”旁加括号,播放课件。
二、放声朗读—— 教学字词
(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雪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去细细品味。读之前请同学听清朗读要求:将难读的词多读几遍,难写的词在课本上写几遍,并将你认为最难写的1个词语写在小纸片上。)
学生根据要求放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小纸片上反映的情况,确定字词教学重点。初拟以“凛冽”、“巍巍”两词为重点。
“凛冽”教学步骤如下:
1、一起读“凛冽”。
2、范写。
3、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4、(“凛”和“冽”真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形影不离,经常手拉着手在一起。这回兄弟俩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读: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5、(明白凛冽是啥意思吗?)
6、从两个方面深切理解“凛冽”——非常寒冷:A、分组查“凛”和“冽”明白“凛”和“冽”都是“寒冷”的意思,两个寒冷加在一起是[非常寒冷、十分寒冷、特别寒冷等]B、反复读句从句中的像声词“呼呼”中也可感受到“凛冽”表示十分寒冷。
“巍”的教学步骤如下:
1、正形:“巍”有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座山,下面“委”和“鬼”,先写“委”再写“鬼”,合起来念“巍”,“巍巍群山”的“巍”。(教师边范写边提醒)
2、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3、请一个同学择图写填写“巍巍群山”意会的含义。注:一副图中画着起伏高耸的群山;一副图中画着几个小土坡。
三、轻声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雪或雪花的词语。)
学生轻声读,边读边划。
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补充板书。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雪、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注:不苛求学生找出所有描写雪的词语,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去体会。
(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读了课文我们一下子找出这么多描写雪的词语。让我们再自由地选择自已最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自由选择读句子。
指名学生选择读,集体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五、默读探究——理清脉络
(课文是按同学们读的须序写的吗?)[不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默读、交流得出结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有“昨天中午、傍晚、霎时间、夜里、今天清早”。
六、引读设疑——提出专题
(咱们就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一起合作将课文有条理地读一读。我读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同学们接着读相关的内容。)
1、引读全文。
(哎呀!读了课文,我突然发现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黑板上写的字,知道老师出了什么洋相吗?)[课题是“瑞雪”不是“雪”]
2、请同学帮老师把“瑞”字补上去,其余同学在课题旁写一写。
3、(“瑞”字啥意思?)[吉祥](连起来说“瑞雪”就是)[吉祥的雪]。
4、(谁能马上从课本中找到“瑞雪”的词?)[好雪]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雪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研究。)在课题上打1个红色的问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体会雪大、雪美、雪使人欢,知道课文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时间顺序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专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瑞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完成了一项工程,老师把这项工程叫做“四个一工程”,是哪四个一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一些新词,比如说)指名学生自由报,报一个马上集体听写一个。;(我们还知道了《瑞雪》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场)指名学生说;(我们又发现文章是按)学生集体回答(这一个顺序写的);(最后我们还留下了一个问题,谁来说说是啥问题?)指名学生引入研读专题:课文为什么称这是一场好雪?(这节课咱们就首先来解决这个疑问。)
二、默读全文研读深究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这是一场瑞雪,请你把它划出来,并且想一想理由是什么。)
(一)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进行默读指导。
(二)默读好后同桌间交流。
(三)全班交流,交流顺序不固定,主要根据学生发言前后而定,教师适当调控,初拟交流重点如下:
1、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能组织语言将理由说清。如:[我找的是“傍晚……大雪之中。”因为从“傍晚、大片大片、笼罩、白蒙蒙、这些词中我读懂了这场雪下得很大。]请学生将研读结论“大”写到黑板上。
(2)(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雪下得很大。)学生比赛读,师生点评激励。
(3)(如果老师把“纷纷扬扬”这个词给去掉,我们再轻声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好不好。)
(4)学生读后交流,得出结论:[不好,纷纷扬扬不仅写出了雪大,而且使人感受到雪花在飞舞,很美。]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播放课件——雪花飞舞,帮助感悟。
(5)训练延伸:(下面这个句中也有“纷纷扬扬”这个词,你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吗?)
秋天( )纷纷扬扬地从( )飘落下来。
2、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读了句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雪吗?指名板书“美”
(3)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雪美。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白雪世界吧。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5)“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面对这么美的雪景,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学生赞美。
(7)(作者是这样赞美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来赞美雪。)好一场( ),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3、“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1)学生交流。
(2)用反诘的方法点拔理解。(我可从没见过麦子盖了三层被,也没见到过有人枕着馒头睡。这句句子写错了。)
(3)请学生来解释给老师听,教师装着由迷惑不解到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4)(原来,这场大雪还会给我们带来了丰收,人们该是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板书“带来丰收”。
3、孩子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指导点拔,这句中看出了“雪使人欢”。板书“雪使人欢”。
(3)有感情地读句子。
三、蓦然回着解答专题
(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想上节课留下的疑问我们应该能解决了。请你看着板书自己准备着说一说。)
1、学生准备说。
2、指名交流。
四、熟读成诵自然结课
(是啊,这是一场令人欣喜的雪。如果没有优美的句子把它描写下来,我们又怎么能联想到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又怎么能感受到瑞雪丰年的喜悦呢?老师真想把这篇优美的课文背下来,把它牵牵地记在心上。同学们想吗?我背这篇课文的时候可有窍门的,有同学知道我的窍门吗?)[借助时间顺序背诵。](咱们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正确。)
1、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背诵,及时激励。
3、(来,让我们边欣赏这迷人的雪景,边背诵这优美的文章。全体起立。)(播放课件)集体背诵。下课。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新课改下的小学三年级《荷花》优秀教学设计”一文,希望“新课改下的小学三年级《荷花》优秀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荷花》教学设计教案模板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