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爱与孤独读后感100字 > 导航 > 周国平爱与孤独读后感

爱与孤独读后感100字

周国平爱与孤独读后感。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国平爱与孤独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周国平爱与孤独读后感范文一

我读完周国平《爱与孤独》之后心里有种不舒服的感觉,说实在的,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是一针见血的刺痛(哲学就有这种锥子的作用),我的不舒服不是源于这种痛,而是它在让你看得再清楚不过之后,带给你的那种惶恐。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相信了我爱着必将孤独着,这种对爱和孤独的狭义解读,产生的只有绝望,这是一种消极的讯息。事实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但不是必然。我很高兴我没有如以前一样随顺了这些观点,为自己度量着所谓的分寸、胸怀我发现了我的不舒服之所在!

孤独和美与爱一样都是自然存在的,不存在谁产生谁,也不是谁从属谁的关系,它们就像大自然中一切自然事物一样,有来有走,该来就来该走就走。

哲学家让人们把孤独和爱看得如此清楚又怎么样,然后呢?好像人生的质量会因对孤独和爱的看法的深入而有改变,这就是哲学家的目的吗?

我真希望有一天哲学家们呼吁:学会爱自己吧,那样你就会得到你的幸福。这才是哲学家应该对人类做的贡献。这是我最想说的。

我把这篇文章附在下面,也许我以后再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觉。

周国平《爱与孤独》读后感范文二

将爱和孤独联系在一起,不是创举,却也发人深省。在这里只说爱情,现在我的排他性很强,这里不收容亲情、友情以及同性之间的爱情。

月亮作为爱情的象征,永远那么孤独地在天上徘徊,嫦娥也只能在这爱情的第三方上孤独地见证人间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

记得《神探》中那个右脑超级发达的神探,以及他的妻子,多么孤独。他多么爱他的妻子,而她却早已从前不再,前后判若两人。他也只能幻想出他原来的妻子,痴痴地和她在一起。我爱你,但你却已经不是你。

从前有个很傻很天真地爱上一个貌似很善良的女孩的男孩,后来发现自己看到的都是假的,自己以前想的都是错的,自己一直被蒙着。于是元神出窍,去找那个自己爱的女孩,却怎么也找不到。几个月后,一部分元神归来,一部分元神消散,还有一丝继续找寻。男孩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心上人,都始终不能忘记那个善良的女孩,那一缕游丝依然在苦苦追寻。他有时会回忆起那些可能从来未被对方放在心上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甜。

Of all tales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

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

Byron

( 这是所有故事中最悲惨的,比悲惨还要伤情,因为它竟让我们微笑。拜伦 )

世界上最远的地方是哪里?也许是所爱之所在。

不想写了,让周国平来帮我结束吧: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爱与孤独读后感1000字


俗话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放飞心灵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作品本身就是一部作品,它使你更好的认识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读后感是必不可少的。思绪也跟着翻涌,怎么才能把心中感受尽数表达出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与孤独读后感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1)

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我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不足以相提并论,但初三一样都是对前途感到恐惧和迷茫。可杜小康却是勇敢的应对困难、战胜困难。那么,我没有理由要退缩,人要战胜自我才能使自我不断的成熟和坚强起来。这一刻,久久压在心头上的石头不见了,我亦释然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之旅,总有许多的不如意,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对待。坦然地应对风雨,是我们该有的态度,如果我连努力都没有就选择放弃,又怎能实现梦想呢?

以往回家之时,天都是灰蒙蒙的,今日,天色虽黯淡下来,可暮色很有层次地在天边显露出来。金色的薄纱与火红的绸缎交织成那遥不可及、转瞬即逝的绝美景致。夕阳挥尽自我一抹妖娆,淋漓尽致。

最近,我读了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感慨万分,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的突然中落,无奈之下,只要辍学回家,跟随父亲去放鸭。开始走上了他的孤独之旅。在杜小康的这次旅途中,他遭受了恐惧、害怕、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但最终,杜小康变得成熟了,他也感到自我真正的长大了。

读完这篇小说,我感触最深的主人公在经历了风雨后的坚强与成熟。人,仅有在不断地战胜孤独、挫折、困难后,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杜小康的经历,也有着人的普遍性,人,才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困难、曲折、更有暴风雨。人生的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不会总是晴天,也会有雨天和雪天的时候。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2)

考试的失误,连带的让我的心情失落起来,《孤独之旅》读后感400字。放学之后,像往常一样留在教室里,带上耳机听着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无聊中打开语文书,便看到了《孤独之旅》。

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不足以相提并论,但初三一样都是对前途感到恐惧和迷茫。可杜小康却是勇敢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那么,我没有理由要退缩,人要战胜自我才能使自己不断的成熟和坚强起来。这一刻,久久压在心头上的石头不见了,我亦释然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之旅,总有许多的不如意,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对待。坦然地面对风雨,是我们该有的态度,如果我连努力都没有就选择放弃,又怎能实现梦想呢?

以往回家之时,天都是灰蒙蒙的,今天,天色虽黯淡下来,可暮色很有层次地在天边显露出来。金色的.薄纱与火红的绸缎交织成那遥不可及、转瞬即逝的绝美景致。夕阳挥尽自己一抹妖娆,淋漓尽致。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3)

我曾对孤独拥有异常的恐惧之感,在我成长的字典里,孤独被关在黑暗的小屋里,牢牢锁着。因为我从不认为孤独有什么好处:抑郁症,孤僻病。这几乎都来源于孤独,所以,每次远远看见孤独拔腿就跑,甚至没有真正的去看过它。而最近我学习了《孤独之旅》后就对孤独有不同的看法。《孤独之旅》主要讲了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忽然衰败而辍学,无奈,他只好陪同父亲去放鸭,各种孤独围绕着他压迫着他,开始,他充满了恐惧与茫然,最终他还是在孤独的锤炼下坚强了,长大了。我很喜欢这篇小说,所以没事我就读它,每一次与它接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对孤独都会有更深的理解。渐渐地,我不再恐惧孤独,因为孤独在生活中就像挫折一样普遍存在,只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孤独。

当然孤独其实也是两面性的,是把双刃剑。有时候,孤独会使你忧虑,无奈甚至恐慌,但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孤独的时候,你会变得很冷静:冷静地思考,冷静地反省。在孤独的同时也是心灵在成长的时候。一代伟人罗曼·罗兰不也祈求一间孤独的小屋吗?当我们真正孤独了,才会真正地冷静地思考,才能用清醒的头脑继续奋斗,可见在我们喧闹之后也需要孤独陪伴。一个人表面上的孤独并不代表他内心很孤独。《傅雷家书》中说道:“赤子孤独了……会创造出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能与普天下的赤子相接相契相拥抱。”赤子是孤独,可他的心却与普天下系之,诸葛亮独居草庐之中,却精通实时之事,给刘备出谋划策,有了“三顾茅庐”典故经过不断地学习,我已经不再害怕孤独,我再次翻开成长的字典,用金灿灿的钥匙小心翼翼地打开厚尘叠网的大锁,与孤独‘相接相契相拥抱’。

从此,我不再害怕孤独,我将在孤独的锤炼下坚强成长,勇敢奋斗!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4)

《孤独之旅》讲的是少年杜小康的成长经历。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捶炼着他的身心。成为一个镇定、坚强、平静、有安全感,而且随遇而安的少年。面对现实才能长大,杜小康学会了自己长大。

我读了这篇精彩动人的文章,深有感触,一个小小的少年却是如此的了不起啊!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只是时间的不同罢了。生活最初可能给我们一片灿烂的阳光,但不可能永远是如此。人,必须在孤独中成长起来。是啊,即使再大的孤独也打不倒自己,这样才算是一位真真正正的成年人!

我觉得自己都没有杜小康的一半那么好,我是一个什么都依赖父母的人,爱撒娇,喜欢热闹,最讨厌孤独的滋味。与杜小康相比,真是越想越觉得惭愧至极。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像我一样好吃懒惰之人,比如我们身边的一些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就是这种没有真正长大的小孩。

有些人在孤独考验中,选择了错误的方向,而不像杜小康一样选择了坚强。当孤独降临后,这些人无法忍耐孤独的长时间考验,被孤独占据了他整个心灵,所以他选择放弃,慢慢偏向孤僻。就好像在黑夜里迷路了,有的人会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有的人会呆呆地站在那里。如果是杜小康的话,我想他应该会是很镇定、坚强、平静地面对现实,勇敢地辨认方向,走出迷路。我要向杜小康学习,敢于面对现实,学会自己长大。

学了这篇文章,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孤独并不可怕,只要勇敢地面对,忍耐、坚强,最终一定会打败孤独!

《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朋友们,让我们像杜小康一样在孤独中学会自己长大吧!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5)

在卓越和当当上都没有看到卖,原版书又读不懂,所以很淡定地读了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电子书。

在韩度百科“百年孤独”词条里,第一句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读完——甚至还没读完的时候,脑海中对这本书的评价是:魔幻现实主义神马的完全搞不懂有木有!!看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孩纸们你们都伤不起啊伤不起!

小说的描述其实比较混杂。第一句就是“多年以后,当奥雷连诺上校想起balabala”这样的描述,在小说的内容中也有大量回忆以前或者先预知以后的写法,而且多半是多线穿插。小说的描写风格绝对不属于普通小说那种活色生香的生动,但是相当流畅,人物个性也塑造得丰满。

好吧,这些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世界级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在写作基本功方面自然是无可挑剔。整本书看下来之后,我的感想只有一些非常之散碎、非常之无厘头的。

1、历史在不断地重复,布恩蒂亚家的人永远带着那么一股清冷的孤独,男女都一样,连有着同样名字但是不同辈分的人都有着相似的气质。书中那一遍又一遍强调的孤独真让人觉得……好孤独= =

2、时间在故事里看着总是快的,但是转眼百年多的沧海桑田,从初代的勤奋耕耘到末代的荒凉颓败,真让人有种难以言明的感慨。发散一下,觉得儿女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像乌苏娜瞎了之后想起来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实是雷贝卡,而她自己心爱的子孙们没有一个拥有她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勇敢勤奋的美德。连小说前期的视点主角、前期我最喜欢的奥雷连诺上校也木有。

3、这个故事通篇看下来除了感慨家族的没落之外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关于ZF和商人对当地人民造成的伤害除外——作为东半球的人,对西半球南边那个太过遥远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说后面附录里所说具有如此深的历史意义的话,也许布恩蒂亚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简单又有开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来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这块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就果断抽身而去只剩下破败的小镇了。

而最后马孔多整个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会风气?

4、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个人:梅尔加德斯、乌苏娜和菲兰达。虽然最后一个我对她实在十分讨厌,但是依然觉得这个人的个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鲜明。乌苏娜代表了这个家族的兴,也代表了这个小镇的兴,她的勤奋和朴实为这个家庭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兰达代表了亡,扼杀了人性,拒绝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亚家因为历史的原因早已积累下衰败的因子,她却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梅尔加德斯则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个“先知”的角色,他带来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发展,他更像是一种力量而非真实的存在。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6)

我曾读过很多文章,可让我最感触的是这一篇。

在一个辉煌的时刻中,突然的没落是谁都无法承受的,这对父子却不同。

杜小康,在一个较富有的人家,可中道父亲折了本,家道没落了,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去谋求商路——放鸭,顾名思义,放鸭最好地点就是河道附近,这不,就开船赶鸭了。

在船上,杜小康看见了陌生,远离的熟知,心中便有了一丝退意。可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看一眼。”这便是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意思了。可却不是这样的,其实下文中也写到他父亲也是这样。但他父亲背负着一家的责任,责任使他不可以放弃,而他也只是前进而已,并不知道方向、目标。

目前对于这些事情,杜小康现在已经有些麻木了,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了解过的事情,他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默默接受,在心中即渴望那一丝光明,机会或希望……

而杜雍和也在顶着天,在承受,可他也在反抗,他在用行动去反抗,去造就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他卷土重来的机会。但在这背后,他儿子却也在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让一个小孩早早的看见了社会残酷,让一个弱小的内心去承受,对儿子的愧疚……

在结果到来之前,等待往往是最考验人心毅力的。杜小康也在父亲的保证下开始了另一种反抗,反抗不是反抗父亲给予的压力,而是生活,用毅力武装自己,父子二人便开始去接受,去反抗……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了,是那么单调,那么孤独,父子之间的交流少的可怜,之间好像有一个冰墙一般,便是两头热冻住了一般。

单调是不可能是一直的,一个黑天中,暴风雨洗卷了一切。给鸭围的鸭栏,一下就上了天下来。鸭子们,如脱缰野马私下奔驰,杜小康如同冲云箭般冲上去,在这个滚雷之中,独自去追赶,脸被刮破了,腿被刮破了脚被刺伤了,精疲力尽了,这些丝毫未阻止他,他只是这样,他仅仅这样,赶着追着这鸭子……

双手很冷,呼叫父亲,听不见;父亲的呼叫,也听不见,一步迈出,随着重心的转移,身体慢慢倒下,身体动也动不了,无力感涌上心头。一流泪行出现。想抹去,可浑身无力,泪也静流,一股滋味在心头聚集。大声哭出,可能会好受起来,可哭都成为了一种罪责,流泪都是不可许的。

父亲这时也是如此,可最后看见儿子这样,一股羞愧感,别人家的在家里的棉被中,而儿子却在这茅草中,自己给予的也只有这关心,这关心也少得可怜,在这一刻,冰墙化了,两头热泪交融……

风雨后,这对父子在这里有着非凡的意义,反抗中不免有受伤,受伤中不免痛苦,毅力饱受着痛苦。

最后鸭子们长大了,成了大鸭子,羽毛也溶不进进水了,杜小康也是如此,长大了,不需要父母关心了,可顶起一片天了,心中的墙也是不漏风的了……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7)

今天,看了《彷徨》里的《孤独者》。我想了很多,我更喜欢看鲁迅这样不带有多少话语的小说,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描写,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传递,也让人遐想。

小说里的连殳是故事主角。我想他一直都是孤独的。他在发达之前和发达之后。发达之前的孤独是他是有知识的,沉默寡言的人,发达之后他依然是,除了死去后尸体旁多了些带金边之类的陪葬品外,他依然是孤独的。之前,他相信人性本善,是环境把人改变了,可"我"却从佛教里得出结论:人性本恶。他喜爱孩子的天真。可经历了更加的穷困和潦倒之后,他为了生存下去,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却再也不喜欢孩子,他却再也不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的东西,即使是和他交流过,有些共同语言的"我"。足见他的心里早已冷化成冰,对世间失望至极。在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他破坏着自己能破坏的一切,把钱花光,他不愿留给谁,因为谁也没有给过他什么。他之前孤独一是因为家庭,父亲早逝,孤独无依,二是因为身边的亲戚人为了他的房产巧言令色,自己读了很多书,关注的东西不一样,难免和小镇上的人没有共同话题,哪家今天多买了几斤猪肉,哪户人家又来了几个亲戚,哪家的主人又和其他太太谈笑风生了发达后虽然物质富足,人们对他的态度从落魄时的唾弃到主动迎合,这变化来得太快,他知道那不是因为他,而是他的物质,他依旧孤独,一直孤独。

他算得上是一个悲剧。可这不就是人的一生。孤独,且悲剧的一生。我没有看很多关于佛学方面的书,但我隐约知道,在佛学里,人是有罪的,从你出生的那刻起,你就是有罪的,人的一生都是在赎罪,对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人和人之间。也许到死那一刻,人才真正归于平静,寂静。解脱。我一直都愿意相信亲情,爱情,我总觉得世间已如此不堪,还是要去相信点什么。那么来自父母的感情,以及和你有着密关系的爱人会不会让你不那么孤独一点。像小说里主人公的非亲生祖母,连殳在她死去后痛哭,毕竟她对他有一丝情分,他对她有一丝不舍。这是不是人性中值得歌颂的部分呢?这些温暖会不会让你不那么孤独呢?

我本不该在晚上上自习的时候来写这篇读后感,但有些东西一旦逝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也不知是懒了还是习惯了。好了,废话就这么多了。今天,看了「彷徨」里的[孤独者]。我想了很多,我更喜欢看鲁迅这样不带有多少话语的小说,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描写,却在字里行间表达,传递,也让人遐想。

小说里的连殳是故事主角。我想他一直都是孤独的。他在发达之前和发达之后。发达之前的孤独是他是有知识的,沉默寡言的人,发达之后他依然是,除了死去后尸体旁多了些带金边之类的陪葬品外,他依然是孤独的。之前,他相信人性本善,是环境把人改变了,可"我"却从佛教里得出结论:人性本恶。他喜爱孩子的天真。可经历了更加的穷困和潦倒之后,他为了生存下去,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却再也不喜欢孩子,他却再也不相信这世间有美好的东西,即使是和他交流过,有些共同语言的"我"。足见他的心里早已冷化成冰,对世间失望至极。在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他破坏着自己能破坏的一切,把钱花光,他不愿留给谁,因为谁也没有给过他什么。他之前孤独一是因为家庭,父亲早逝,孤独无依,二是因为身边的亲戚人为了他的房产巧言令色,自己读了很多书,关注的东西不一样,难免和小镇上的人没有共同话题,哪家今天多买了几斤猪肉,哪户人家又来了几个亲戚,哪家的主人又和其他太太谈笑风生了发达后虽然物质富足,人们对他的态度从落魄时的唾弃到主动迎合,这变化来得太快,他知道那不是因为他,而是他的物质,他依旧孤独,一直孤独。

他算得上是一个悲剧。可这不就是人的一生。孤独,且悲剧的一生。我没有看很多关于佛学方面的书,但我隐约知道,在佛学里,人是有罪的,从你出生的那刻起,你就是有罪的,人的一生都是在赎罪,对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人和人之间。也许到死那一刻,人才真正归于平静,寂静。解脱。我一直都愿意相信亲情,爱情,我总觉得世间已如此不堪,还是要去相信点什么。那么来自父母的感情,以及和你有着密关系的爱人会不会让你不那么孤独一点。像小说里主人公的非亲生祖母,连殳在她死去后痛哭,毕竟她对他有一丝情分,他对她有一丝不舍。这是不是人性中值得歌颂的部分呢?这些温暖会不会让你不那么孤独呢?

爱与孤独读后感 (篇8)

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在世上挣扎,人们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独的恐惧又无时无刻的侵袭人们的孤独,让人仓皇不安,让人为了逃避恐惧而越来越远。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岁月,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画着一个圆形的轨迹。

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就像看作者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去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听作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离从外看马贡多,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而凑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便可发现一个个更为悲凉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孔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周国平读后感


周国平读后感范文一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国平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周国平,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人太理想,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他的教育理想很好,但是有没有可能达到呢?既然达不到,又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吗?如果所有人都赞同他的观点,那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糟糕透了,实在办不下去了。我一直以为我的思想极端,读了周国平的文章才发现,他是如此叛逆

这些文章贯穿着周国平对教育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他的这本教育集被认为影响教育界之一的教育作品,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正如在书中所说:人是唯一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

作为一个教师,正象周国平在文章中所说的,首先要体验与学生沟通的快乐。这也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发现,学会发现、欣赏、享受自己的学生,享受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如果能达到这点,那将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对教育境界的一种升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独立思考、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是你自己的,但又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还属于所有你爱着和爱着你及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人,或许你正在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成果,或许某一天你们就会成为朋友甚至更亲近的人。周国平的思想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启迪,让我学会善待学生、善待生命、善待情感、善待生活。

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我暗暗的祝愿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竞争残酷,压力巨大的社会,能找到属于自己诗意的生活方式,独立健康的生活每一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细细想来,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是很短。

说不长,是因为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区区几十年太不值一提了。说不短,是因为和只有数十年甚至更短寿命的动物们比,几十年又是那样的漫长。

在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人生中,我们会无可避免地思考、直面一个问题:人只有一个人生。那么,纠结的问题来了,面对这一个人生,我们是悲观地看成虚无,还是乐观地完全看成所有,还是以平常心去面对?

如果我们悲观地看作虚无,也就是将整个人生看作零,那就会毫无希望。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主人公常说: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直接将一次人生和虚无、零画上了等号。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而且只有一次机会,确实挺煎熬的,每天都要想着会不会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但要是天天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天天不快乐吗?天天伤心,那倒不如不活。(星辰ww)

换个角度想一想,既然人只有一个几十年的人生,为何天天要愁眉苦脸呢?为何不将每一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人,要活在现实,活在当下,不要每天担心明天的事,谁会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呢?所以要把握现在,将每天都过得充分、开心,这不就足够了吗?所以我们要执著于当下的每一天,而不是虚无的未来,更不必沉湎于过去。

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执著。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童心,始终用孩子纯净天真的眼光看向世间万象。可是,这又是一把双刃剑,童心让他的诗词风格独树一帜,也将他推入了万丈深渊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就在这样薄凉的世界里,他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执著却不固执,获得了无上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超然脱俗?

执著,并不是固执。执著,亦是超脱。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范文一

我读过的书有很多,但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本叫《妞妞》的书。它告诉我们,一个名叫妞妞的女孩,生下来就得了绝症。但她乐观、坚强,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渡过了灿烂却短暂的562天。

读了这本书,我思绪万千。妞妞是一个婴儿,她承受着成年人的痛苦,承受着老年人的死亡。可是,她却用微笑承受一切,用乐观面对一切,使我感动不已。

妞妞的爸爸也值得我们敬佩。他曾经说过:我爱女儿胜过爱一切哲学。妞妞在世的时候,他为妞妞找一切能治好她病的办法,为她写日记,他给妞妞一份无私的爱;妞妞走了,他悲痛不已,心中却依然爱着妞妞。他的爱使我感动。

其实我很佩服他们,在接受现实后,夫妻两把女儿当作一个健康正常的宝宝照顾,日常护理很细致也罢了,补鱼肝油补钙补这补那打预防针,其实这些对他们的女儿来说已经不必要了,可是他们和宝宝都很坚强,陪女儿玩,给女儿买玩具,教女儿说话没做过父母根本不能体会他们的心情!

父亲对女儿深沉而温柔的爱,让人心碎。从有女儿开始一直到实行安乐死,每一天每一刻,女儿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笑脸,每次发病,都被他记下来。我想这不单单是用笔记,这是印在心里啊,女儿在承受病痛的同时,父母也在承受着身心的剧痛!

书中的珍珍、胡大夫等好多人,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感动,在他们身上,我们会学到关爱、无怨无悔的精神。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渺茫的,其实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件东西,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

生活不能没有目标,就像航海不能没有指南针,让自己的目标更远大一些,让我们的眼界再开阔一些,相信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范文二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周国平的《妞妞》不是一本让人读后潸然泪下的书,而是一本让人泪如泉涌的书。十一期间到新华书店买书,站着随手翻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两页,眼泪就涌上来了。从某种程度而言,流泪是奢侈的,因为泪水可以涤荡人心的许多杂质;又或许父母之爱是一种本能,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也是一种本能,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会让人心疼。而在后来从头至尾的阅读中,我确实都被这种心疼揪痛着。

《妞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妞妞的父亲是个哲学家,母亲是个天真未泯的小女人。他们的婚姻虽有问题但感情新鲜别致。对于父母而言,妞妞无疑是一个天使,但这个天使来到人间十八个月后便被上帝召回。她徘徊在无可挽回的死亡的旅途上,却一路播洒欢笑。在此过程中,哲学家一直思考着生与死的重大问题,而小女人慢慢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母亲,三个人彼此依赖,彼此温暖,愈陷愈深

如果说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命题,那么妞妞则是很早就直面的。她既是无知的,又是代表灵性的。她泡沫般的短暂一生,似乎专为承受苦痛而来,她生命的序曲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但她始终兴致勃勃地呀呀学语、学步、学看世界,不曾计较生命的一寸寸逝去,而是以童心拥抱每一寸获得;哲学家是代表父性的,小女人是代表母性的,他们看世界、看待生与死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他们沉沦的姿势也全然不同。妞妞夭折后,哲学家与小女人选择了分手,但妞妞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至痛,永远停留在彼此的记忆里。

每个生命都是偶然的,但这并不妨碍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有些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妞妞》一书没有那种呼天抢地的大悲大痛,它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不渲染,不溢美,它的苦与笑都是直击人心的,它对生命的尊重和爱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本不幸的父亲悼念他早夭爱女的书,更是一本颂扬生命,也缅怀和反省生命的书。本来很容易沾染的文人习气,因哲学的底子而显厚重;本来很容易出现的伤情、滥情,因情真意切和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而感人至深。

沉浸在书里的那几天,每天洗完脸照镜子的时候,我都会格外认真地端详自己的眼睛。我开始原谅它的近视,原谅它的单眼皮,原谅它的不亮不清澈,而格外感恩父母给予自己一对完好无损的瞳孔,因为没有什么比阻碍我与世界自由的视觉接触更为可怕。我想象着妞妞那黄色的猫眼长着丑陋而可怖的肿瘤,正渐渐往眼睛外面长,吞噬光明,继而吞噬妞妞可爱的美丽的娇小的生命

十八个月,目睹一个生命从诞生到萎谢,经历悲剧的每一个幕次、每一处细节,体验大悲大喜。纵然那喜是卑微的、命运间歇性的赐予,也因此而尤显弥足珍贵。这出将美撕毁给人看的悲剧,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妞妞、还是身为哲学家的父亲(作者)、小女人的母亲(雨儿),甚至配角阿珍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哪怕如芥豆之微。虽哭笑不由人,但都全力以赴

从前读陆幼青的《死亡日记》,读陶金的夫人追忆、悼念丈夫的书,都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震撼。比起《妞妞》,前两者多少是造作的尽管这样说是对亡者的亵渎,请原谅我无意中的不敬。

《十一种孤独》读后感之与孤独相守的孤独


与孤独相守的孤独

对于孤独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在真正的赤裸裸的去面对孤独时,我们又都显得不值一提起来,仿佛孤独就是与生俱来且该与你我形影不离一般。

未曾翻来书页,便被书名《十一种孤独》所吸引,而作者则是第一次接触的美国作家耶茨,前三个故事一口气读下来,心里凉意顿起,是孩提时期在学校里被排挤又想融入的庞大的孤独,是在堕落,失去原则的体制内,越有原则的人越是被排挤的孤独,都能够将读的人心中的孤独硬生生的勾出来。

也许,人真的要去读一些能够伤害我们同时又捅我们一刀的书。若是读来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叹息,那看书人应为自己当下的生活而感到欣喜和珍惜。若是读来能引起共鸣,那么说明不幸的人也有相似之处,大可不必为眼下耿耿于怀。

这世间的孤独,和身边有多少人,身处何方无关,和家人,朋友无关,而恰恰有些话,正因为他们是家人、是朋友才不能说。孤独和无从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关,最本质的人究竟能够如何生活有关。读后感[.cn]当希望落空,当命运被篡改,当身处热闹却失去了沟通的欲望与能力,都会在人的心上造成一种看不见的伤痛。

《与陌生人共乐》中刻板乏味看似奇怪的老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悲哀,而对于他来说,这种罪过就是一种深不见底的无底洞,一直在往下掉。《自讨苦吃》里害怕被解雇的小职员,终日惶惶不安,冷汗淋漓,只能在记忆中可怜巴巴的回忆过往美好的初恋时光,所有的伪装碎落一地,最窝囊的一面给了最亲的人看。还有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却没有勇气对跟屁虫的命运说不的孤独。

我们都是人,单独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孤独,亦步亦趋的往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