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宽容读后感 > 导航 > 宽容的读后感

宽容读后感

宽容的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宽容的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宽容的读后感范文一

近日刚刚读完房龙三部曲中的《宽容》一书,真的使我受益匪浅。书中的一段智慧心语尤为吸引我的眼球,其云: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的最大资产。由此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我们幼儿园老师。我们整天与幼儿在一起,而我们的微笑频率又有多高呢?有时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我们教师的精力都是集中在观察和保护幼儿身上的,所以我们总是神情严肃。但你是否想过,如果我们教师的表情总是长时间的如此严肃,那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会渐渐淡忘微笑呢?我们的幼儿生活如蜜,我们作为教师不能让他们的笑容不形于色。

其实,微笑很简单,只要我们教师在与幼儿交往时充分绽放我们的笑容,就会让幼儿感受到莫大的愉悦,就会增进我们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就会推动我们良好的师幼互动。愿我们幼儿教师能够绽放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因为幼儿教育是需要微笑的教育。微笑是幸福的源泉,让我们绽放微笑,陶醉于微笑的快乐,享受微笑的幸福吧。

《宽容》的读后感范文二

宽容就像自由一样。没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远小心、警惕、没人能保有它。 -----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 -- 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动诙谐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的大致脉络,因此很受普通读者欢迎。

我最早接触到《宽容》是在高中的教科书中,里面选了《宽容》的序言,我还记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游者跟守旧老人的对抗,其中漫游者遭受死刑,尸体被丢下山谷,而最后遵守律法的守旧老人还是通过漫游者开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称为先驱者的只剩下了残缺不全的骨头和别人迟来的敬仰。

房龙浅显的说出了这个道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通过《宽容》,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实西方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宽容》以宗教为载体来向人们阐述个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大部分人包括我觉得宽容只是一个外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一部社会发展变迁史看待,作为线索宽容自身的在人们内心中地位的完善完美地把整个欧洲中世纪与近现代串连在一起,使读者对当时社会境况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梳理民众的愚昧,教士的腐朽,宗教裁判所的黑暗,先行者的悲壮【序言】以及理性先人的壮举都深深的震撼着阅读人的内心。文中最多的就是守旧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对先行者(布鲁诺、伏尔泰等)的迫害,当然还有当权者互相的倾轧,宗教与科学的对抗,服从与温饱的抉择,社会与理想的碰撞

也许本书阐述的正是一种宽容与不宽容的对立,房龙娓娓道来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宽容的历史,诚如书中所言阶级之间的不宽容会带来血的教训,而当代社会中的层际鸿沟,劳资关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不正是这种历史的延续?黑格尔说过:历史会重复两次。可也许不止两次,就像书中展现的那样。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宽容的智慧读后感


宽容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一

我以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的女孩,自从看了《宽容的智慧》这本书后,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自己觉得我变了很多。

雨果说得好啊: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一种智慧的力量。在早半多个世纪之前,陶先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用到了教育实践中。有一天,他看见一个男孩拿砖头砸同学的头,并制止男孩,把男孩叫到办公室。陶先知先生拿出了一颗糖给男孩: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他又拿出了一颗糖:这是给你的,因为你看见了我就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他拿出了第三颗糖:这是给你的,因为你打他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男孩感动得哭了,说:同学在不对,我也不能打人,我错了。先生又拿出了一颗糖,说:你认错了,我再给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看,这是多么聪明的校长啊!他用四块糖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我们一定要给宽容一个生存的空间,让宽容复活.

宽容的智慧读后感范文二

我曾经在文摘上读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是长老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以后的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住持。

读完这个故事立刻就从字面上凸显两个字--宽容.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假如长老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未必会真正反省,也不会取得以后的成就。

因为一个小故事,我了解到宽容的力量。因为对宽容有了认真,所以结识了《宽容的智慧》这本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是原谅可容之言、饶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

宽容是一门交际的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润的调剂,使之相融相知。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

宽容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它戒除了忧烦急躁,抑制了悔憎恨怨,平息了对恣纠争,避免了嫉妒猜疑。宽容舒展了沉郁已久的思绪,如一缕轻风,将自己拂着一朵漂泊的云,游于碧空之上,闲然自得。懂得宽容的人生是高雅的。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更是一种自我解脱。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赐予自己幸福和快乐;宽容他人,给予他人微笑和友善,你的心灵会很踏实和轻松。也只有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的人,才会看到生活中更美好更真诚的一面,你对他人吝啬宽容,生活就对你吝啬幸福。

宽容,是一种风度。学会宽容,你将活得更美好,人生更有意义。

宽容是一种胸怀。人要成大事,就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只有养成了坦然面对、包容一些人和事的习惯,才能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

宽容更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宽容了他人,受益了自己,是做人的大度和涵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它不仅体现着人性的仁爱,更体现着一种智慧的技巧。

我也曾听说过一位老师与学生的故事:

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头脑聪明就是不完活儿的孩子就很难做到宽容了。面对孩子的赖赖的样子,心里的火气就很难压住。对待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教了这些孩子几年,也没有发现这几个孩子有多大的变化。

《宽容的智慧》让我要有一种包容的胸怀,要有教师的风度,去宽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去包容不经意得罪老师的学生。给他们一个自省的时间,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让我们的班级与课堂管理都融入一种智慧。你可以把对方管得规规矩矩、理得笔笔直直,但你如果不会运用宽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创造力给泯灭,焉又有艺术和智慧可言?

关于宽容的读后感


关于宽容的读后感范文一

人生就好比一本书,身为小学生的我们才刚刚翻到空白的扉页;人生就好比一个故事,身为小学生的我们才刚刚读到令人似懂非懂的前奏,人生的内容太多太多,以至于我们无法形容但自从读了《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后,我开始懂得人生的态度--宽容。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这是宽容;廉颇得知后,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原谅了他,这也是宽容

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我们要理解宽容、学会宽容。

宽容如水。宽容,要原谅他人的过错,做个心胸大度的人。宽容如水一般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它似一泓清泉款款抹去彼此心中的敌意,使人冷静、清醒。正如文章中蔺相如多次遭到廉颇的挑衅,却没有发怒,而是避而远之,宽恕了他。这是多么深明大义的举动啊!

宽容似火。如火般的宽容比如水般的宽容更令人感动。因为它不仅意味着不计较个人得失,还将那股爱的热力射进对方心中,用真诚来融化对方心中的冰冻。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种宽容吗?选择宽容,就等于选择了关怀与温暖,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如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仅体现于生活中对某事的处理上,而且升华为一种待人处世的人生态度。这是对天地间所有生物的包容与博爱。

其实,宽容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宽容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轻易地原谅自己,不是宽容,是懦弱;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以饶恕的人,是放纵。文中的蔺相如时时刻刻都在为国家考虑,从不谋私,而他又宽恕了知错就改的廉颇,这不正是宽容的真实写照吗?

因为宽容,缤纷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世界才变得艳丽。宽容赋予了生活多么丰富的色彩呀!

天地如此宽广,但还有比它更宽广的--人心。让我们学会宽容吧!

关于宽容的读后感范文二

几乎是花了一个假期时间,终于把房龙的《宽容》看完了,以前读过,而今再读,感受又有不同。

首先是对于读书本身的认识有了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欲明显下降,因此,对于读书这件事,更多的是一种向往,而不是行动,即想读,可又不去读,说不读,却又常常产生一种在读书的幻象。这就象一个人,面对一间屋子,一扇门,想进去,却总是迈不出步子,于是就在门外徘徊,想象着屋里的美好景致,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当然,头脑清醒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羞愧感。究其原因,一是懒,二是恐惧。害怕忍受寂寞,不愿吃苦,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和作者无法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其实,这毫无必要。书的世界是最宽容的,它可以容纳一切,高雅的、粗俗的、理性的、感性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味口,只要你愿意张开嘴,就一定能吃得满意。问题的关键就是,你一定要行动。

《宽容》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读完的。

说实话,房龙的历史书不好读。从他的文体风格上说,文字优美、生动,但正是由于他太过于注重修辞和比喻,(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如此),反而让人有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你会觉得读得轻松,理解起来却很费劲。也许他的出发点是想把历史写得更加通俗一点,更加生动有趣一点,好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和喜爱历史,殊不知,任何一门知识都要有一定的受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所有的知识的。就拿《宽容》本身而言,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没有一定的哲学知识,是很难把它读得懂的,也不可能体会到与房龙心心相通的快乐,如此,倒不如规规矩矩地介绍历史知识来得好一点,快一点。

咬着牙读完,倒也读出了点乐趣,发现房龙竟然是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他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和事。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形成过程,他能从这个人的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去综合地、客观地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找出其行动的思想必然性;对于社会现象也是如此,他总能把某一社会现象形成的历史背景归纳得很清楚,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可能是符合历史原貌的,也可能不符合,但谁又能完全保证自己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呢?人毕竟是人,总有一些主观的东西在里面,但只要坚持从材料到结论的方法,我认为就是好的。

也许,很多历史学家都是这样,只不过我读得太少而已。不过,这也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历史唯物主义并非马恩专属。其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至少是科学地研究历史的方法。

最后,关于宽容本身,房龙绝大多数时间在阐述宗教的不宽容,虽然在开始和最后,他也提到了宽容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以及人性的宽容问题,但都没有很深入地论述,而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读到的,遗憾!尤其是人性的宽容问题,这已不属于历史学范畴了,更多的是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了。由此使我想到,人是多么复杂的动物啊,我们对于人性的了解、对于人自身的了解,实在是太缺乏、太缺乏。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根本无法去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的行为背后,倒底隐藏着什么呢?真是神秘难测的世界,也许,这个世界只属于上帝。

好了,读书是苦的,但反思是甜的。那就敲门进屋吧。

学会宽容读后感


学会宽容读后感范文一

《学会宽容》既像一位长者正在对我们低声细语,又像一缕清风吹进我们的心田,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教育和启发。文中一句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令我接触了人生哲理。

一次,淘气的堂弟来到我家。我并没有十分注意他的行动。过了一会,突然扑通一声响,于是,我闻声而起。来到了我的房间,眼前的一幕却让我惊呆了---我心爱的小闹钟被狠狠的摔在了地上,已粉身碎骨。这就是我那淘气的堂弟干的,这可是用我攒的压岁钱买的。我心中越想越恨。于是,我发泄了我所有的情绪,骂得堂弟泪水汪汪。

夜晚,我彻夜难眠,想想堂弟难过的泪花,看看自己过分的行为,我觉得十分后悔

也许和平与安静会很昂贵,不过,拥有宽容,你就可以奢侈的消费它们。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或许,人人都有过失,但这并不可耻。只有宽容是它最有效率的药材。

一旦你拥有宽容的美德,你将一生收获笑容。

《学会宽容》读后感范文二

翻开《学会宽容》这本书,在书中我静静地领略、感受宽容的力量。这本书一共分成了5大块: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读过后,最大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品德,它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美好。

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懂得退让,懂得宽恕他人,面对任何事,可以少一份责骂,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更美丽的,即使是别人的侵犯和过错,都需要学会宽容。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了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了,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倚栏轩文学网

书上很恰当的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甲乙两人。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说:上回你不借我镰刀,所以这回我不借马给你。这是报复。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虽然答应,却趁借马之机向乙说道:你上回不借我镰刀,但是这回我借你马匹了。这是憎恶。

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欣然答应,不但决口不提上次借镰刀的事,还热情地告诉乙这匹马的习性。这才是宽容。

这是软弱无力吗?不是的,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责备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味挑剔,呵责,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是啊:如果能宽容,那么那个曾经受到宽容的人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是,这种无声的教育,何尝不试试呢?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感触,合上这本书,宽容的种子拨撒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用宽容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懂得宽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如果大家都能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宽容的读后感200字


读了上一篇文章有何感想呢?我只能说,人人都向往这一种境界,可是如果扪心自问,那一个人能做到呢?只是一种高调的号召而以。也可以说是一种口号吧,对一些人的一种劝勉而毫无结果,那么说怎么样才能有这一种结果呢?难到只是一种梦想吗?不是,这里有一个绝对的答案,那就是只有耶稣的拯救!

朋友,你了解过耶稣吗?你知道他的作为吗?我在这里肯定的告诉你,快来到他这里吧,因为他是人类的救主,他是劳苦愁烦人的彼岸,在他里面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宽容,因为我们的救主在十字架上诠释了真正的宽容。因为他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喊声,为治他于死地的刽子手而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做的不知道!朋友,试想,有为朋友而死,有为仁人而死,可没有为罪人而死,更没有人去爱自己的敌人!可是我们的主耶稣这样做的。并且他也让他的门徒也这样去做,他在圣经上说你们仇敌你们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给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给他祷告,所以只有来到主里面,只有救世主的帮助才能结出宽容的果子。

因为我们的主告诫所有的人,要看自己的不好,不要去看别人,因为那一个人都是罪人,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低下头来反省自己的过犯,我们才能有宽容,这也是通往喜乐平安的惟一道路!

《宽容》读后感1700字


《宽容》是荷裔美国作家房龙的一部名著。作者用极其轻巧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着作,细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故去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带领我们神游历史,探寻人类精神不宽容的根源。在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时代,人类更要学习宽容。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网站地图